《道行波若经》中
本文摘要:【经文】 佛言:甚清净。舍利弗言:清净无所有,天中天?佛言:甚清净。舍利弗言:于欲而无欲清净,天中天?佛言:甚清净。 【译文】 佛说:这才是非常的清净。舍利弗说:天中天,清净本身是一无所有的。佛说:这才是非常的清净。舍利弗说:清净就是面对欲望
【经文】
佛言:“甚清净。”舍利弗言:“清净无所有,天中天?”佛言:“甚清净。”舍利弗言:“于欲而无欲清净,天中天?”佛言:“甚清净。”
【译文】
佛说:“这才是非常的清净。”舍利弗说:“天中天,清净本身是一无所有的。”佛说:“这才是非常的清净。”舍利弗说:“清净就是面对欲望而没有欲望,天中天。”佛说:“这才是非常的清净。”
【经文】
舍利弗言:“于色而无色清净,天中天?”佛言:“甚清净。”舍利弗言:“无所生为无色甚清净,天中天?”佛言:“甚清净。”舍利弗言:“于有智而无智甚清净,天中天?”佛言:“甚清净。”舍利弗言:“于智如无智者甚清净,天中天?”佛言:“甚清净。”
【译文】
舍利弗说:“清净就是面对色法而没有关于色法的认识和想法。”佛说:“这才是非常的清净。”舍利弗说:“清净就是认为色法无所生因而认为没有色法,天中天。”佛说:“这才是非常的清净。”舍利弗说:“清净就是认识智慧本身并没有什么真正的智慧,天中天。”佛说:“这才是非常的清净。”舍利弗说:“清净就是大智若愚,天中天。”佛说:“这才是非常的清净。”
【经文】
舍利弗言:“于色如有智无有智者甚清净,天中天?”佛言:“甚清净。”舍利弗言:“于痛痒、思想、生死、识如有智、无有智者甚清净,天中天?”佛言:“甚清净。”
【译文】
舍利弗说:“认识色法却好像没有什么认识,就是清净,天中天。”佛说:“这才是非常的清净。”舍利佛说:“认识受想行识却好像没有什么认识,就是清净,天中天。”佛说:“这才是非常的清净。”
【经文】
舍利弗言:“般若波罗蜜甚清净,萨芸若者不增不减,天中天?”佛言:“甚清净。”舍利弗言:“般若波罗蜜甚清净,于诸法无所取,天中天?”佛言:“甚清净。”
【译文】
舍利弗说:“天中天,般若波罗蜜的萨芸若智慧是非常清净的,不增不减。”佛说:“这才是非常的清净。”舍利弗说:“般若波罗蜜是非常清净的,对一切万法一无所取,天中天。”佛说:“这才是非常的清净。”
【经文】
须菩提白佛言:“我者清净,色亦清净,天中天?”佛言:“本清净。”须菩提言:“故曰我清净,痛痒、思想、生死、识亦清净,天中天?”佛言:“本清净。”须菩提言:“我者清净,道亦清净,天中天?”佛言:“本清净。”须菩提言:“我者清净,萨芸若亦清净,天中天?”佛言:“本清净。”
【译文】
须菩提对佛说:“我(指人的本体)是清净的,物质性的色法也是清净的,天中天。”佛说:“它们本来就是清净的。”须菩提说:“所以说,我清净,受、想、行、识也清净,天中天。”佛说:“它们本来就是清净的。”须菩提说:“我是清净的,道也是清净的,天中天。”佛说:“它们本来就是清净的。”须菩提说:“我是清净的,萨芸若智慧也是清净的,天中天。”佛说:“它们本来就是清净的。”
【经文】
须菩提言:“我者清净无端绪,天中天?”佛言:“本清净。”须菩提言:“我者清净无有边,色亦无有边,天中天?”佛言:“本清净。”须菩提言:“我者清净无有边,痛痒、思想、生死、识亦无有边,天中天?”佛言:“本清净。”
【译文】
须菩提说:“我是清净的,没有开端。天中天。”佛说:“因为我本来就是清净的。”须菩提说:“我是清净的,没有边际,色法也是没有边际的,天中天。”佛说:“因为我与色本来就是清净的。”须菩提说:“我清净没有边际,受、想、行、识也清净没有边际,天中天。”佛说:“因为我与受、想、行、识本来就是清净的。”
【经文】
须菩提言:“般若波罗蜜者,亦不在彼,亦不在是,亦不在中间,天中天?”佛言:“本清净。”须菩提白佛言:“菩萨摩诃萨知是者,为行般若渡罗蜜,有想者便离般若波罗蜜远已。”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有字者便有想,以故著。”
【译文】
须菩提说:“天中天,般若波罗蜜既不在此,又不在彼,也不在两者中间。”佛说:“因为般若波罗蜜本来就是清净的。”须菩提说:“菩萨大菩萨只有认识这些道理,才是真正地修行般若波罗蜜,他们应该知道,心中一旦有了名相,就已经远离了般若波罗蜜。”佛说:“好啊!好啊!须菩提,你说得太好了,人的心中只要有了事物的名字,就会产生事物的形相,就会执著其中。”
【经文】
须若提白佛言:“难及般若波罗蜜,天中天?安隐决于著。”舍利弗问须菩提:“何所为著?”须菩提言:“知色空者,是曰为著;知痛痒、思想、生死、识空者,是曰为著;于过去法知过去法,是曰为著;于当来法知当来法,是曰为著;于现在法知现在法,是曰为著;如法者为大功德,发意菩萨,是即为著。”
【译文】
须菩提对佛说:“天中天,得不到般若波罗蜜的人,就会始终存在于执著之中。”舍利弗问须菩提:“什么是执著?”须菩提说:“知道色就是空,这就是执著;知道受、想、行、识就是空,这就是执著;知道过去法是过去法,这就是执著;知道未来法是未来法,这就是执著;知道现在法是现在法,这就是执著;认识了佛法,并发愿按照佛法来作功德,这也是执著。”
【经文】
释提桓因问须菩提:“何谓为著?”须菩提言:“心知,拘翼,持是知心施与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心者本清净,能可有所作。善男子、善女人以离诸著为弃本际①。”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令菩萨摩诃萨知本际为觉著事。”
【注释】
①本际:即诸法实相.指事物的本来样子。
【译文】
释提桓因问须菩提:“什么是执著?”须菩提说:“执著就是心的认识,就是用这样的心去追求无上正等正觉。拘翼,心本来是清净的,不可能有什么作为。所以,如果善男善女放弃认识事物本来样子的想法,那就是远离了执著。”佛说:“须菩提,说得好啊!你让菩萨们知道了,如果心中有认识事物本来样子的想法就是执著。
【经文】
“复次须菩提,有著甚深微妙,我今说之,谛听,谛听,上中下言悉善。”须菩提白佛:“愿乐欲闻。”佛言:“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念欲作想,随所想者,是故为著。过去、当来、今现在佛天中天,于无余法代劝助之,是为劝助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于法者而无法故,曰无过去、当来、今现在。”
【译文】
“再者须菩提,有些执著是非常深奥微妙的,我这就解释,你要认真地听,我所说的话都是好的。”须菩提对佛说:“我很愿意听听。”佛说:“如果善男善女对诸佛如来有了劝助的念头和想法,并一直保持这些念头和想法,那就是执著。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劝助过去、未来、现在一切诸佛,其实就是劝助无上正等正觉之法,而一切万法都是无法,所有也就没有过去、未来、现在诸佛。”
【经文】
“以是不可有所作,亦不可有想,办不可作因缘,有不可见闻,如心可知。”须菩提白佛言:“其本甚深清净,天中天?”佛言:“本清净。”
【译文】
“因此菩萨不应该有什么作为,也不应该有什么想法,不应该以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为条件,也不应该对其有什么见闻。这个道理和人的心的道理是一样,由此可知,对诸佛如来有了劝助的念头和想法就是执著。”须菩提对佛说:“天中天,这是因为诸佛如来本来是非常清净的。”佛说:“他们本来就是非常清净的。”
【经文】
须菩提言:“今自归般若波罗蜜?”佛言:“法无作者故,得阿惟三佛。”须菩提言:“诸法实无作阿惟三佛者?”佛语须菩提:“无有两法,用之本净,故曰为一,其净者于一切无有作者,乃至无净于一切亦无作者。”佛语须菩提:“是以离诸著为弃本际。”
【译文】
须菩提说:“这样才是归依了般若波罗蜜。”佛说:“因为没有什么能够产生法的缘故,所以才有觉悟成佛的可能。”须菩提说:“而一切万法都是不能真正觉悟成佛的。”佛对须菩提说:“法是没有第二个的,它本来就是清净的,所以说法就是一。至于清净,一切万法都不能产生它,甚至不清净,一切万法也不能产生它。因为清净是本来的清净,不是创造的清净。”佛告诉须菩提:“因此,远离执著,就是要放弃对事物本来样子的认识,因为它是不需要认识的。”
【经文】
须菩提白佛言:“般若波罗蜜者难了,天中天?”佛言:“如是,无有得阿惟三佛者。”须菩提言:“般若波罗蜜不可计,天中天?”佛言:“如是,须菩提,非心之所知。”须菩提言:“为无作者,天中天?”佛言:“无有作者,故无所著。”须菩提问佛:“菩萨当云何行般若波罗蜜?”
【译文】
须菩提对佛说:“天中天,般若波罗蜜是难以得到的。”佛说:“是的,因此没有人能觉悟成佛。”须菩提说:“般若波罗蜜是不可计量的。天中天。”佛说:“是的,须菩提,般若波罗蜜不是心所能认识的。”须菩提说:“天中天,般若波罗蜜是没有作为的。”佛说:“正是因为它没有作为,所以也就没有执著。”须菩提问佛:“那么菩萨应当怎样修行般若波罗蜜呢?”
【经文】
佛言:“不想色行,为行般若波罗蜜;不想痛痒、思想、生死、识行,为行般若波罗蜜;不满色行,为行般若波罗蜜;不满痛痒、思想、生死、识行,为行般若波罗蜜。为不满为非色行,为行般若波罗蜜;痛痒、思想、生死、识不满为非识行,为行般若波罗蜜。”
【译文】
佛说:“没有色的名相进行修行,就是修行般若波罗蜜;没有受、想、行、识的名相进行修行,就是修行般若波罗蜜;不满足于色的修行,就是修行般若波罗蜜;不满足于受、想、行、识的修行,就是修行般若波罗蜜。不满足于色的修行就是非色的修行,所以是修行般若波罗蜜;不满足于受、想、行、识的就是非识的修行,所以是修行般若波罗蜜。”
【经文】
须菩提白佛言:“难及天中天,于著无所著,是著实为不著”佛言:“不著色行者,是著实为不著。”佛言:“不著色行者,为行般若波罗蜜;不著痛痒、思想、生死、识行者,为行般若波罗蜜。”
【译文】
须菩提对佛说:“天中天,般若波罗蜜是难以得到的。因为执著本身就是无所执著,执著实际上就是不执著。”佛说:“不执著于色的修行,就是修行般若波罗蜜;不执著于受、想、行、识的修行,就是修行般若波罗蜜。”
【经文】
“是为菩萨摩诃萨行于色为不著,于痛痒、思想、生.死、识为不著,于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佛道亦不著。所以者何?以过诸著故,复出萨芸若中,是为般若波罗蜜。”
【译文】
“这就是说,菩萨可以修行色,而心中却不可执著;可以修行受、想、行、识,心中也不可执著;可以修行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佛道,心中也不可执著着。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虽然修行了上述事物,心中却已经超出了对它们的执著,就可以从这些事物中出来,回到萨芸若智慧之中,这就是般若波罗蜜。”
【经文】
须菩提白佛言:“所说法甚深难逮,天中天,若所说者不减,不说者亦不减;若所说者不增,不说者亦不增。”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譬如怛萨阿竭尽寿称誉空,空不增;若不称誉空,空亦不减。”
【译文】
须菩提对佛说:“天中天,您所说的这个法真是深奥,很难认识。对于这个法,你说它它也不会减少,不说它它也不会增加;说它它不会增加,不说它它也不减少。”佛说:“正是这样,须菩提,这就像是诸佛如来始终在称赞虚空,虚空不会为之增加;不称赞虚空,虚空也不会为之减少一样。”
【经文】
“譬如称誉幻人者亦不增,若不称誉者亦不减。闻善不喜,闻恶不怒,如是须菩提,于法各各讽诵学之,法亦不增不减。”
【译文】
又好像是称赞变化出来的幻人一样,你称赞他们,他们不会增加;不称赞他们,他们也不会减少。须菩提,法也是如此,即使你读诵学习了每一个法,法还是不会为之增加,不会为之减少。所以,人听到好的事情不必高兴,听到坏的事情也不必生气。”
【经文】
须菩提白佛言:“菩萨摩诃萨甚谦苦行般若波罗蜜,若有守般若波罗蜜者,其不懈、不恐、不怖、不动、不还,何以故?守般若波罗蜜者,为守空故。一切皆当为菩萨摩诃萨作礼,用被僧那大铠故,与空共战,为一切人故,著僧那铠①与空共斗。”
【注释】
①僧那铠:“僧那”全称“僧那僧涅”,即菩萨的四大弘誓。铠为铠甲。菩萨发四大弘誓,犹如身披铠甲,故称“僧那铠”。
【译文】
须菩提对佛说:“菩萨忍受各种痛苦修行般若波罗蜜,如果他们能这样持守般若波罗蜜,就能够不懈怠、不恐惧、不害怕、不动摇、不后悔,为什么呢?因为这样持守般若波罗蜜,其实就是持守虚空,这样一切众生都会向他行礼致敬。而虚空同样也不能执著,菩萨为了一切人民,还要披上四大弘誓这大铠甲与虚空作战。”
【经文】
“是菩萨摩诃萨被极大铠,用一切故而举空。是菩萨摩诃萨为大勇猛,天中天,用空法故,自致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得成阿惟三佛。有异比丘心念之,当自归般若波罗蜜,为无所生法,亦为无所灭法。”
【译文】
“为了一切人民,菩萨身披四大弘誓的铠甲战胜了虚空,连虚空也空去了。天中天,菩萨是非常勇猛的,他们使用空法,获得了无上正等正觉,从而觉悟成佛。因此如果比丘有什么不对的想法,就要归依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是无所生之法,又是无所灭之法,是没有生灭变化的。”
【经文】
释提桓因语须菩提:“菩萨随般若波罗蜜教者,为随何教?”须菩提言:“为随空教。”释提桓因言:“何所为随空教者?”须菩提言:“其欲寂静者,是菩萨摩诃萨为知般波罗蜜。”释提桓因言:“其学般若波罗蜜者,当护几何间?须菩提谓释提桓因:“云何拘翼,能见法当所护者而不言欲护之?”
【译文】
释提桓因问须菩提:“菩萨随顺般若波罗蜜,是随顺什么样的教法呢?”须菩提说:“是随空的教法。”释提桓因问:“怎样才是随顺空呢?”须菩提说:“心中寂静,这样的菩萨就是认识了般若波罗蜜。”释提桓因问:“学习般若波罗蜜的人,能得到多少的保护呢?须菩提问释提桓因说:“拘翼,看到了应该保护的事物,你却不想保护它,行吗?”
【经文】
释提桓因言:“不。”须菩提言:“随般若波罗蜜教住者,是为以得护,若人若非人终不能得其便。”须菩提言:“若菩萨摩诃萨护空者,为随般若波罗蜜行已。云何拘翼,能可护响不?”
【译文】
释提桓因说:“不行。¨须菩提说:“随顺般若波罗蜜的人,得到的就是这样的保护,一切人和非人,永远不能乘机伤害他。”须菩提说:“如果菩萨保护了空,就是已经随顺了般若波罗蜜。拘翼,你能护住名相吗?”
【经文】
释提桓因言:“不能。”须菩提言:“拘翼,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者,其法亦如响,以知是者亦复无想,以无想念为行般若波罗蜜。”
【译文】
释提桓因说:“不能。”须菩提说:“拘翼,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的方法也是如此,因为认识了般若波罗蜜的人就不再有名相了,而心中如果没有了名相,那就是修行了般若波罗蜜。”
【经文】
“用佛威神,三千大千国土诸四天王、诸释梵①及诸尊天,一切皆来到佛所前,为佛作礼,绕竞三匝,各住一面。诸四天王,诸释梵及诸尊天,悉承佛威神,念诸千佛,皆字释迦文②;其比丘者,皆字须菩提,问般若波罗蜜者,皆如释提桓因。
【注释】
①释梵;即帝释(释提桓因)和梵天,二天神常被并称。
②释迦文:即释迦牟尼佛。
【译文】
“由于佛的威神之力,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四大天王,一切帝释(即释提桓因)以及一切天神,这时全都来到佛的面前行礼致敬,绕佛三圈,然后各坐在佛的一边。他们心中想象着这样一个情境:有数千的佛,都叫释迦文佛,有数千的比丘,都叫须菩提,而他们自己都像释提桓因一样,在询问着般若波罗蜜的道理。”
?
叹品第七
【经文】
佛言:“弥勒①菩萨摩诃萨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阿惟三佛时,亦当于是处说般若波罗蜜。”须菩提白佛言:“云何弥勒菩萨摩诃萨于是处说般若波罗蜜?”
【注释】
①弥勒:意译“慈氏”,佛教菩萨名,传说将于未来继承释迦牟尼成佛,所以是佛教的“未来佛”(当佛)。
【译文】
佛说:“弥勒菩萨于未来世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觉悟成佛的时候,也会在这里解说般若波罗蜜。”须菩提对佛说:“为什么弥勒菩萨将来也要在这里解说般若波罗蜜呢?”
【经文】
佛语须菩提:“弥勒菩萨摩诃萨于是成阿惟三佛时,不受色说般若波罗蜜,不空色说般若波罗蜜,不受痛痒、思想、生死、识说般若波罗蜜,亦不空识说般若波罗蜜;亦不脱色说般若波罗蜜,亦不缚色说般若波罗蜜;亦不脱痛痒、思想、生死、识说般若波罗蜜,亦不缚识说般若波罗蜜。”
【译文】
佛告诉须菩提:“因为弥勒菩萨觉悟成佛的时候,不用色解说般若波罗蜜,不用空色解说般若波罗蜜;不用受、想、行、识解说般若波罗蜜,不用空识解说般若波罗蜜;不从色的解脱中解说般若波罗蜜,也不束缚在色中解说般若波罗蜜;不从受、想、行、识的解脱中解说般若波罗蜜,也不束缚在受、想、行、识之中解说般若波罗蜜。”
【经文】
须菩提白佛言:“般若波罗蜜甚清净,天中天!”佛言:“色亦清净。”须菩提言:“故般若波罗蜜清净。”佛言:“如是空之清净。”须菩提言:“故般若波罗蜜清净。”
【译文】
须菩提对佛说:“天中天,般若波罗蜜是非常清净的。”佛说:“色也是非常清净的。”须菩提说:“正因为如此,所以般若波罗蜜才是清净的。”佛说:“空也是如此,也是清净的。”须菩提说:“正因为如此,般若波罗蜜是清净。”
【经文】
佛言:“色清净无瑕秽,般若波罗蜜亦如是;痛痒、思想、生死、识清净无瑕秽,般若波罗蜜亦如是。”佛言:“如空无瑕秽,故般若波罗蜜亦清净。”须菩提白佛言:“其受学诵般若波罗蜜者,终不横死,若干百天、若干千天常随侍之。若善男子、善女人为法师者,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说法时,得功德不可复计。”
【译文】
佛说:“色清净没有瑕秽,般若波罗蜜也清净没有瑕秽;受、想、行、识清净没有瑕秽,般若波罗蜜也清净没有瑕秽。”佛说:“就像空没有瑕秽一样,所以般若波罗蜜也是清净的。”须菩提对佛说:“接受、学习、读诵般若波罗蜜的人,永远不会横死,必定有数百、数千的天神经常跟着他,服侍他。如果善男善女作了别人的佛法教师,在每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解说佛法,他所得到的功德不可计量。”
【经文】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得其功德不可复计。若守般若波罗蜜者,其功德出是上去。何以故?须菩提,般若波罗蜜者,即是珍宝故。于法无有作者,亦无有得法者,亦无有持者,何以故?法甚深故,亦不可见,亦不可得,亦无有得者。”
【译文】
佛说:“是的,他所得到的功德不可计量。而如果守持般若波罗蜜,他所得到的功德就会超出其上。为什么呢?须菩提,因为般若波罗蜜就是珍宝的缘故。守持般若波罗蜜,于一切万法没有什么造作,没有什么获得,也没有什么守持,为什么呢?因为法是非常深奥的,我们看不见它,也得不到它,也没有能得到它的人。”
【经文】
“须菩提,亦不见般若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亦不可名,亦无有见,得般若波罗蜜者,所索不可得,亦不见。般若波罗蜜甚深如是,亦无有生处。般若波罗蜜无所行,亦无所不行。般若波罗蜜亦无有持法者,亦无有守法者,如空无所取。”
【译文】
“须菩提,般若波罗蜜也是看不见的,为什么呢?须菩提,因为般若波罗蜜是无名的,没有见的能力。得到了般若波罗蜜的人,没有什么想要追求的东西,也看不见有什么是可以追求的。般若波罗蜜就是这样深奥,也没有什么地方能产生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没有什么作为,但却无所不为。即使得到了般若波罗蜜,也不能保持法,不能守念法,这就好像是虚空一样,从虚空中是得不到什么的。”
【经文】
“无所持、无所见,亦不无观,亦不无见,三千大千刹土诸天子飞在上,俱皆观,便举声共叹曰:于阎浮利地上再见法轮①转。”佛谓须菩提:“无两法轮为转,亦不想有一法轮转。不转是者,即般若波罗蜜。”
【注释】
①法轮:是佛教对佛法的喻称。一般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佛法车轮辗转不停,故名法轮;另一种认为佛法能摧破众生的烦恼,如转轮王的轮宝(战车)能摧破山石一样,故名法轮。
【译文】
“然而尽管般若波罗蜜无所持、无所见,却不是没有观察见识的能力,正是由于般若波罗蜜,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天神才飞在空中现身,举声共赞说:‘在阎浮提地上再次见到了法轮的转动。”佛对须菩提说:“对于法轮的转动,也不要想是两个法轮在转动还是一个法轮在转动。像这样不作法轮转动的想法,就是般若波罗蜜。”
【经文】
须菩提言:“如是天中天,极安隐摩诃波罗蜜,是于菩萨摩诃萨无所挂碍法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阿惟三佛,是无有法成阿惟三佛者。何所法轮阿惟三佛见法为转,无所还法为转。”
【译文】
须菩提说:“天中天,像这样存在于大般若波罗蜜中,那就是说菩萨对一切万法没有挂碍,才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说没有什么法能觉悟成佛。既然这样,那还有什么法轮的转动呢?所谓法轮的转动,就是什么法都看不见,就是什么法都得不到。”
【经文】
“亦无法有恐者,无有法而忧者,何以故?著有两法为不可得,何所法忧?亦无法转者,故诸法如空无所转。亦无法有还者,乃至诸法亦为无所有。”
【译文】
“所以菩萨没有什么可以恐惧的法,也没有什么可以忧虑的法,为什么呢?因为法是惟一无二的,如果分成两个法,两个法就都是得不到的,那还有什么可以忧虑的法呢?所以转动法轮说法,其实是什么法也没有转动,因为一切万法本身如同虚空一样,没有什么是可以转动的。同样的道理,也没有什么法可以获得,一切万法都是空无所有的。”
【经文】
佛语须菩提:“空者无所转,亦无转还,亦无想,亦无愿,亦无生死,亦无所从生,亦不有转,亦不转还。作是说者,是为说法,无所说者,亦无所得,亦无有证。作是说法,亦不般泥洹,作是说法亦无有尽。”
【译文】
佛告诉须善提:“虚空是不可转动,也是不可获得的;是无想的,也是无愿的;是没有生死的,也不会从什么事物中产生;它自己是不会转动的,也没有什么能转动它。这样的说法,才是真正的说法,是说无所说。从人们的话中我们得不到什么,也不能证明所说的话的道理。菩萨应该这样说法,又不让自己泥洹。这样的说法,就是没有穷尽的说法。
【经文】
须菩提白佛言:“无极波罗蜜如空无有极,天中天。一、等波罗蜜者,于诸法悉平等,天中天。二、恍忽波罗蜜者为本空,天中天。三、无上波罗蜜于诸法无所著,天中天。四、无人波罗蜜无有身,天中天。”
【译文】
须菩提对佛说:“般若波罗蜜是没有极限的,就好像虚空没有极限一样。天中天,对波罗蜜可以有多种说法,比如,一、波罗蜜是平等的,天中天,它对一切万法都是平等的;二、波罗蜜是恍惚的,天中天.它本来就是空的;三、波罗蜜是无上的,天中天,这就是说波罗蜜对一切万法都没有执著;四、波罗蜜是没有本体的,天中天,因为一切万法都是没有本体的。”
【经文】
“五、无所去波罗蜜无所至,天中天。六、无所有波罗蜜无所持,天中天。七、无有尽波罗蜜无有极,天中天。八、无所从生波罗蜜无所灭,天中天。九、无作波罗蜜无有造者,天中天。十、不知波罗蜜无所得,天中天。十一、无所至波罗蜜无所到,天中天。
【译文】
“五、波罗蜜是无去的,天中天,它既无所来又无所去;六、波罗蜜是一无所有的,天中天,因为波罗蜜不依靠一切万法;七、波罗蜜是没有极限的,天中天,因为一切万法也是没有极限的;八、波罗蜜是无所从生的,天中天,它也是没有灭亡的;九、波罗蜜是没有造作的,天中天,它不会产生任何法;十、波罗蜜是无所至的,天中天,因为波罗蜜没有所要去的地方。”
【经文】
“十二、无垢波罗蜜用净故,天中天。十三、无著波罗蜜无所得,天中天。十四、梦波罗蜜无有我,天中天。十五、清净波罗蜜无瑕秽,天中天。十六、不可见波罗蜜无有处,天中天。十七、定波罗蜜不动摇,天中天。”
【译文】
“十二、波罗蜜是无垢的,天中天,它本身就是清净的;十三、波罗蜜是无所执著的,天中天,因为波罗蜜中什么也不能得到;十四、波罗蜜和梦一样的,天中天,因为波罗蜜本身就是没有本体的;十五、波罗蜜是清净的,天中天,这就是说波罗蜜是没有瑕秽的;十六、波罗蜜是不可见的,天中天,因为波罗蜜是没有处所的;十七、波罗蜜是坚固的,天中天,波罗蜜是没有动摇的。”
【经文】
“十八、无念波罗蜜悉平等,天中天。十九、不动摇波罗蜜法不移,天中天。二十、无欲波罗蜜本无故,天中天。二十一、无所生波罗蜜无所回,天中天,二十二、寂波罗蜜无有想,天中天。”
【译文】
“十八、波罗蜜是无念的,天中天,因为它对一切万法全都平等;十九、波罗蜜是不动摇的,天中天,这是因为波罗蜜一切万法都是不移动的;二十、波罗蜜是无欲的,天中天,这是因为波罗蜜本身就是没有的;二十一、波罗蜜是无生的,天中天,因为它本身就是没有方向的;二十二、波罗蜜是寂静的,天中天,这就是因为波罗蜜是无想的。”
【经文】
“二十三、无恚波罗蜜无有恨,天中天。二十四、无人波罗蜜本无故,天中天。二十五、不观波罗蜜法无所从起,天中天。二十六、不至边波罗蜜无所止,天中天。二十七、不腐波罗蜜无有败,天中天。”
【译文】
“二十三、波罗蜜是没有愤怒的,天中天,这是因为波罗蜜是无恨的;二十四、波罗蜜中是没有任何人的,天中天,这是因为人本来是空的;二十五、波罗蜜是不作观察的,天中天,这是因为一切万法都是无从生起的;二十六、波罗蜜是无边的,天中天,这是因为波罗蜜没有停止的地方;二十七、波罗蜜是不会腐坏的,天中天,这是因为它没有朽坏的时候。”
【经文】
“二十八、无不入波罗蜜诸罗汉、辟支佛所不及,天中天。二十九、不乱波罗蜜无有误,天中天。三十、不可量波罗蜜无有小法,天中天。三十一、无形波罗蜜于诸法无所挂碍,天中天。”
【译文】
“二十八、波罗蜜是无所不入的,天中天,这就是说一切阿罗汉、辟支佛全都赶不上它;二十九、波罗蜜是永远不乱的,天中天,这是因为它根本就没有错误;三十、波罗蜜是不可计量的,天中天,这就是因为波罗蜜中没有任何事物是小的;三十一、波罗蜜是无形的,天中天,这是因为它不执著于一切万法之上。”
【经文】
“三十二、不可得波罗蜜无所生,天中天。三十三、无常波罗蜜不有坏,天中天。三十四、无苦波罗蜜诸法不相侵,天中天。三十五、无我波罗蜜于诸法无所求,天中天。”
【译文】
“三十二、波罗蜜是不可得到的,天中天,因为它是无所从生的;三十二、波罗蜜是无常的,天中天,但正因为如此它才没有坏的时候:三十四、波罗蜜是没有痛苦的,天中天,因为一切万法都不能侵害它;三十五,波罗蜜是无我的,天中天,所以它对一切万法才没有所求。”
?
【经文】
“三十六、空波罗蜜于诸法不可得,天中天。三十七、无有想波罗蜜于诸法无所出,天中天。三十八、力波罗蜜于诸法为有胜,天中天。三十九、不可计佛法波罗蜜于诸法出计去,天中天。四十、自然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是,天中天。四十一、于诸法亦无自然故。”
【译文】
“三十六、波罗蜜是空的,天中天,从一切万法中都不能得到它;三十七、波罗蜜是无相的,天中天,它不会从一切万法中产生出来;三十八、波罗蜜是有力的,天中天,它可以战胜一切万法;三十九、波罗蜜是不可计量的,天中天,它超出了一切万法的计量中去;四十、波罗蜜是自然而然的,天中天,这指的就是般若波罗蜜,四十一、波罗蜜在一切万法中又不是自然而然的。”
?
 
《道行般若经》(注解版第八至九品)
持品第八
【经文】
释提桓因作是念:“其闻般若波罗蜜者,皆过去佛时人,何况学持讽诵,学持讽诵已如教住者,是人前世供养若干佛已。今复闻深般若波罗蜜,学持讽诵如教住。”
【译文】
释提桓因心想:“现在听闻般若波罗蜜的人,在过去佛时就已经学习、修行、读诵了般若波罗蜜,他们学习、修行、读诵了之后,又按照佛的教导住在般若波罗蜜中。他们在前世已经供养了无数诸佛。现在他们又听到了般若波罗蜜,学习、修行、读诵,并听从般若波罗蜜的教导。”
【经文】
“其人从过去佛时问事已,是善男子、善女人为更见过去三耶三佛,从闻深般若波罗蜜,以不疑、不恐、不难、不畏。”舍利弗白佛言:“菩萨摩诃萨信受深般若波罗蜜者,当视之如阿惟越致,何以故?”
【译文】
“由于他们在过去就已经向佛询问了般若波罗蜜的道理,所以他们还会再次见到过去诸佛,跟从过去诸佛听闻般若波罗蜜,没有怀疑,没有恐惧,没有畏难,没有畏惧。舍利弗对佛说:“深信般若波罗蜜的菩萨,应当把他们看成是得到阿惟越致不动转地的菩萨,为什么呢?”
【经文】
“天中天,般若波罗蜜甚深,本用精进信般若波罗蜜故。设有轻般若波罗蜜,其人前世时亦轻般若波罗蜜已,所以者何?用不信乐深般若波罗蜜,为不问佛及弟子之所致。以是故,当知之。”
【译文】
“天中天,因为般若波罗蜜非常深奥,只有依靠精进才能相信般若波罗蜜,而精进是获得阿惟越致菩萨果位的主要条件。如果现在有人轻视般若波罗蜜,他的前世也一定是轻视般若波罗蜜,为什么呢?因为他现在不信般若波罗蜜,是由于从前没有向佛及其弟子询问般若波罗蜜所导致的。”
【经文】
释提桓因语尊者舍利弗:“般若波罗蜜者,为甚深难及。其有说深般若波罗蜜,若不信者,其人为未行菩萨道,反持作难。自归般若波罗蜜者,为自归萨芸若慧已。”舍利弗语释提桓因:“如是,如是,拘翼,归萨芸若慧者,以为自归般若波罗蜜。何以故?从是中出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萨芸若。萨芸若慧者,是般若波罗蜜之所照明,于般若波罗蜜中住者,无不解慧。”
【译文】
释提桓对舍利弗说:“般若波罗蜜是非常深奥难以得到的,如果有人解说了般若波罗蜜,而另有人却不相信,后者就是没有修行菩萨道,反而是为菩萨道设置障碍。自己归依了般若波罗蜜的人,就是自己归依了萨芸若智慧。”舍利弗对释提桓因说:“拘翼,就是这样,所谓归依萨芸若智慧,其实就是归依般若波罗蜜。为什么呢?因为一切诸佛如来的萨芸若智慧都是从般若波罗蜜中产生出来的。所谓萨芸若智慧,是由般若波罗蜜所照明的。所以只要住在般若波罗蜜中,就没有不解的智慧。”
【经文】
释提桓因白佛言:“菩萨摩诃萨萨芸若,云何行般若波罗蜜?云何于般若波罗蜜中住?云何解般若波罗蜜中慧?”佛言:“善哉,善哉!拘翼,乃作是问。今发汝者,皆佛威神之所致。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者。”
【译文】
释提桓因对佛说:“菩萨得到了萨芸若智慧,又该怎样修行般若波罗蜜,怎样住在般若波罗蜜中呢?怎样理解般若波罗蜜呢?”佛说:“拘翼,你能问这样的问题,真是太好了。你今天所以能提出这些问题,都是由于佛的威神力量所致的。我告诉你,如果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
【经文】
“不住色中,如色不住者即为行。于痛痒、思想、生死、识中不住,如是识不住者即为行。于色中不究竟①,如色不究竟者,尔故不于色中住。痛痒、思想、生死、识不究竟,如识不究竟者,尔故不于识中住。”
【注释】
①究竟:指认识事物的至极之理。
【译文】
“不应该住在色中,如果不住在色中,就是修行般若波罗蜜;不应该住在受、想、行、识之中,如果不住在受、想、行、识之中,就是修行般若波罗蜜。不应该追究色的究竟之理,如果不追究色的究竟之理,就是不住在色中;不应该追究受、想、行、识的究竟之理,如果不追究受、想、行、识的究竟之理,就是不住在识中。”
【经文】
舍利弗白佛言:“般若波罗蜜者甚深,天中天。般若波罗蜜者,难得见边幅,天中天。”佛语舍利弗:“色亦甚深不住,如色甚深不住,如是色甚深不住者,是即为解痛痒、思想、生死、识甚深不住,如识甚深不住,如是识甚深不住者,是即为解色亦甚深不随,如是色甚深不随,如是色甚深不住,如色甚深不住,是为色甚深不随,痛痒、思想、生死、识甚深不随,如是识甚深不随,如是识甚深不住,是识甚深不住,是为识甚深不随。”
【译文】
舍利弗对佛说:“天中天,般若波罗蜜是非常深奥的。天中天,般若波罗蜜是很难见到边际的。”佛对舍利弗说:“色也是非常深奥的,但却不应该住在色中,像这样色虽然深奥却不住在其中,那就是理解了般若波罗蜜;受、想、行、识也是非常深奥的,但也不应该住在识中,像这样识虽然深奥却不住在其中,那就是理解了般若波罗蜜。色是非常深奥的,但却不应该服从于色;受、想、行、识也是非常深奥的,却也不应该服从于识,这样就是理解了般若波罗蜜。”
【经文】
舍利弗白佛言:“般若波罗蜜甚深,天中天,当于阿惟越致菩萨前说之,闻是慧法不疑亦不痴之。”释提桓因问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未受决者,于前说之,将有何等异?”
【译文】
舍利弗对佛说:“天中天,般若波罗蜜的道理是非常深奥的,只能在获得阿惟越致不动转地的菩萨面前说起,因为只有他们听到这样的道理之后才能没有怀疑,没有迷惑。”释提桓因问舍利弗:“如果在没有授记的新学菩萨面前说起,会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呢?”
【经文】
舍利弗言:“是菩萨求佛以来大久远,为以受决。若未受决闻之,便于中受决亦不久。若见一佛、若见两佛,便受决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菩萨摩诃萨未受决者,闻是恐畏即舍还去。”
【译文】
舍利弗说:“自从发愿以来已经非常久远的菩萨,一般都是授记菩萨,即使他们暂时还没有授记,听到了般若波罗蜜之后的不久,就会在般若波罗蜜中授记,见到一佛或二佛之后,就会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而没有授记的新学菩萨,如果他们听到了这样的话,就会恐惧害怕,就会舍去菩萨道。”
【经文】
佛语舍利弗:“如是,如是,菩萨摩诃萨求佛道以来大久远,若受决未受决者,皆闻深般若波罗蜜。”舍利弗白佛言:“我亦乐喜闻是语,天中天,乐人令得安隐。”佛语舍利弗:“若乐者,于我前说之。”舍利弗言:“譬若是菩萨摩诃萨,天中天,自见于梦中坐佛座,知今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成至阿惟三佛。”
【译文】
佛对舍利弗说:“就是这样,自从追求佛道非常久远的菩萨,无论他们是否已经受记,都可以听闻般若波罗蜜,只有新学菩萨是不可听闻的。”舍利弗对佛说:“天中天,我想说个比喻,以便人们能更好地理解。”佛说:“想说就说吧。”舍利弗说:“天中天,就好像是菩萨做梦时梦见了佛座一样,由此可以知道,他离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觉悟成佛已经不远了。”
【经文】
“如是天中天、菩萨摩诃萨得闻深般若波罗蜜者,是菩萨摩诃萨学已来大久远,今受决不复久,其功德欲成满。菩萨摩诃萨当作是知,其得深般若波罗蜜者,其功德欲成满。”佛言:“善哉,善哉!舍利弗,乃乐作是说,皆佛威神之所致。”
【译文】
“天中天,菩萨听到般若波罗蜜也是如此,他们自从学佛以来已经很久了,不久就会受记,成就圆满的功德。菩萨应该知道,如果他们听到了般若波罗蜜,不久他们的功德就要圆满了。”佛说:“舍利弗,你说得好啊,如你所说的那样,这些全都是由于佛的威神所导致的。”
【经文】
舍利弗白佛言:“譬如男子行万里,天中天,若数万里者,到大空泽中,是人遥相见牧牛者,若牧羊者,若见界,若见庐舍,若见丛树,作是想念,如见郡、如见县、如见聚落,若欲见闻,作是想稍稍前行且欲近之,不复畏盗贼。菩萨摩诃萨得深般若波罗蜜者亦如是,天中天,今受决不复久,亦不畏当堕阿罗汉、辟支佛道地。”
【译文】
舍利弗对佛说:“天中天,就好像是男子万里行走.来到一个非常空旷的水泽当中,如果他远远地看到了牧牛牧羊人,或者看到了地界、房屋、树木,他的心中感觉就和看到了郡县是一样的,为了走近去仔细观看,他就会继续前进,不再害怕强盗。天中天,菩萨听到般若波罗蜜也是如此,他们不久就会受记,再也不怕堕入阿罗汉、辟支佛道中。”
【经文】
“何以故?上头有想,以闻见得深般若波罗蜜。譬若男子欲见大海,天中天,便行之大海,若见树有树想,若见山有山想,当知大海尚远,稍稍前行,不见树,亦无树想,不见山,亦无山想,心亦念知大海且至亦不久。”
【译文】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已经听到了般若波罗蜜。比如男子要看大海,就朝着大海走去,天中天,如果他看到树木,心中就有树木的形象,看到山,心中就有山的形象,他就知道离大海路途尚远;如果他继续前进,看不见树木了,心中也没有树木的形象了,看不见山,心中也没有山的形象了,他就知道离大海不远了,不久就会到达。”
【经文】
“于中道无复有树,亦无树想,无复山,亦无山想,是男子尚未见大海,是应且欲为至。是菩萨摩诃萨当作是知。天中天,若闻得深般若波罗蜜,虽不见佛从受决者,是为今作佛不久。若闻得深般若波罗蜜者,譬如若春时树,天中天,其叶稍稍欲生,如是不久当有华实。”
【译文】
“只是看不见的树木,心中没有了树木的形象,看不见山,心中没有了山的形象,虽然还没有看到大海,但这位男子就知道要到达大海了。天中天,菩萨应该知道,如果听到了般若波罗蜜,即使还没有见到佛,没有得到佛的授记,但他离成佛同样是已经不远了。天中天,如果菩萨听到了般若波罗蜜,就像春天的树木一样。它的叶子正在茁壮成长,想知不久就会开花结果。”
【经文】
“何以故?是树本之瑞应,想知不久当有叶有华实。阎浮利人者,皆大欢喜,曾见是树,想知不久叶华实当成熟。如是天中天,菩萨摩诃萨得见深般若波罗蜜者,其功德成满,今于般若波罗蜜中自致成就。”
【译文】
“为什么呢?因为叶子是树木的先兆,由叶子的茂盛,就可以知道它不久就会硕果累累。阎浮提世界上的一切人都见过树木开花结果,这个道理他们是都知道的。天中天,菩萨听到般若波罗蜜也是如此,如果他们听到了般若没罗蜜,他们的功德就快要圆满了,不久就会在般若波罗蜜中觉悟成佛。”
【经文】
“是菩萨摩诃萨当知之,过去世时学般若波罗蜜,其功德欲成满之所致。以是故,复得闻深般若波罗蜜,天上诸天无不代喜者。想见过去菩萨摩诃萨受决时,知是菩萨摩诃萨今复受决,不久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
【译文】
“菩萨应该知道,如果他们在过去世学习了般若波罗蜜,由于他们的功德已经快要圆满了,因此又在现在世再次听到了般若波罗蜜,一切天神没有不替他们高兴的。只要想到过去的菩萨有受记的时候,就可以知道现在的菩萨也有受记的时候,不久就会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经文】
“譬如女人有娠,天中天,稍稍腹大身重,不如本故,所作不便,饮食欲少,行步不能,稍稍有痛,语言软迟,卧起不安。其痛欲转,当知是妇人今产不久。菩萨摩诃萨亦如是,天中天,其功德欲成满,若得闻见深般若波罗蜜,其念行者,当知是菩萨摩诃萨今受决不久,得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佛言:“善哉善哉!舍利弗,若所说者,悉佛威神之所致。”
【译文】
“天中天,比如有个女人怀孕了,她的腹部逐渐隆起,身体逐渐沉重,不再像原来那样,她行动不便,食欲减退,走路迟缓,说话无力,坐卧不安,腹部也越来越疼痛,等到疼痛加剧的时候,就知道这个女人不久就要生了。天中天,菩萨也是如此,如果他们听到了般若波罗蜜并依照般若波罗蜜修行,他们的功德就快要圆满了,就可以知道这个菩萨不久就会受记,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佛说:“舍利弗,你说得好啊!如你所说的那样,这些都是依靠佛的神威力量所造成的。”
【经文】
须菩提白佛言:“难及也,天中天,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悉豫了了署菩萨摩诃萨。”佛语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昼夜念世间,悉使得安隐,伤念天上天下,以是故,自致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成作佛时悉为说法。”
【译文】
须菩提对佛说:“天中天,你真是世间少有啊!只有诸佛如来才能预知菩萨的事。”佛对须菩提说:“菩萨昼夜不断地护念世间人民,使得世间的人民都能得到安稳,由于他们慈念一切天人众生,因而能自己获得无上正等正觉成佛,成佛之后也还是不断地为一切天人说法。”
【经文】
须菩提白佛言:“如是菩萨摩河萨,天中天,行般若波罗蜜者,当云何行得成就?”佛语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者,不观色过,为行般若波罗蜜;不观痛痒、思想、生死、识过,为行般若波罗蜜;不观色无过,为行般若波罗蜜;不观痛痒、思想、生死、识无过,为行般若波罗蜜;不见是法,为行般若波罗蜜;亦不见非法,为行般若波罗蜜。”
【译文】
须菩提对佛说:“天中天,既然如此,菩萨应该怎样修行般若波罗蜜才能成佛呢?”佛告诉须菩提:“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的时候,不观察色法不对,就是修行般若波罗蜜;不观察受、想、行、识不对,就是修行般若波罗蜜;不观察色法没有不对。就是修行般若波罗蜜;不观察受、想、行、识没有不对,就是修行般若波罗蜜;对于一切万法,不认为它们是法,就是修行般若波罗蜜;也不认为它们不是法,就是修行般若波罗蜜。”
【经文】
须菩提白佛言:“天中天,所说不可计。”佛语须菩提:“色亦不可计,痛痒、思想、生死、识亦不可计。不知色者,是为行般若波罗蜜;不知痛痒、思想、生死、识者,是为行般若波罗蜜。”须菩提白佛言:“谁当信是者,天中天,是为菩萨摩诃萨行?”
【译文】
须菩提对佛说:“天中天,你所说的是不可计量的。”佛说:“色也是不可计量的,受、想、行、识也是不可计量的。不知道色,就是修行般若波罗蜜;不知道受、想、行、识,就是修行般若波罗蜜。“须菩提对佛说:“天中天,谁会相信这些就是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呢?”
【经文】
佛谓须菩提:“何所为行?正使菩萨摩诃萨行者,为得字耳。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者,于力无所近,于四事无所畏亦无所近,于佛法亦无所近,于萨芸若亦无所近。何以故?力者不可计,四事无所畏亦不可计。”
【译文】
佛对须菩提说:“什么是修行呢?即使是说菩萨修行,也只不过是一种名字罢了。所以,所谓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不会接近佛的十力,不会接近四无所畏,不会接近佛法,也不会接近萨芸若智慧。为什么呢?因为十力是不可计量的,四无所畏是不可计量的。”
【经文】
“佛法亦不可计,萨芸若亦不可计,色亦不可计,痛痒、思想、生死、识、亦不可计,诸法亦不可计,心亦不可计,正使菩萨摩诃萨作是行者。为无所行。是为行般若波罗蜜。正使作是行者,为得字耳。”
【译文】
“佛法是不可计量的,萨芸若智慧也是不可计量的;色法是不可计量的,受、想、行、识也是不可计量的;诸法是不可计量的,人也是不可计量的。因此,即使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那也不是什么修行,这样才是修行般若波罗蜜。而即使是这样的修行,也不过是一种名字而已。”
【经文】
?须菩提白佛言:“般若波罗蜜者。甚深,珍宝中王,天中天。般若波罗蜜者,大将中王,天中天。般若波罗蜜与空共斗,无能胜者,天中天。从是中不得断。”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欲疾书是经者,至一岁乃至竞。何以故?是善男子于珍宝中,多有起因缘至使中断。
【译文】
?须菩提对佛说:“天中天,般若波罗蜜是非常深奥的,是一切珍宝中的珍宝。天中天,般若波罗蜜是一切大将之王,没有谁能战胜它。天中天,般若波罗蜜是不能断绝的。”佛说:“是的是的,须菩提。但是如果有人想要抄写此经,可能一年半载就会停下来。为什么呢?因为有多种原因可以让善男善女中断此事。”
【经文】
须菩提言:“于般若波罗蜜中,弊魔常使欲断。”佛语须菩提:“正使弊魔欲断是经者,会不能得胜菩萨摩诃萨。”舍利弗问佛言:“持谁威神恩,弊魔不能中道断之?”
【译文】
须菩提说:“比如恶魔就常想中断般若波罗蜜。”佛告诉须菩提:“但即使恶魔想要中断般若波罗蜜,却不能战胜得到般若波罗蜜的菩萨。”舍利弗问佛:“依靠谁的威神力量,恶魔不能中断般若波罗蜜呢?”
【经文】
佛告舍利弗:“皆佛威神,及十方阿僧祗刹土现在诸佛,复假威神之恩,诸佛悉共念之,悉共授之,悉共护之,菩萨摩诃萨已为得护。佛所授者,舍利弗,弊魔不能得中道断之,何以故?十方阿僧祗刹土现在诸佛皆共护般若波罗蜜,若有念说诵者,若有学受书者,皆是诸佛威神之所致。”
【译文】
佛告诉舍利弗:“全都依靠佛的神威力量。菩萨依靠佛的神威力量,现在十方阿僧祗那么多佛国世界的一切诸佛,全都来关心他,全都来教授他,全都来保护他,这样菩萨就是得到了保护,得到了佛的授记,一切恶魔就不能让他断绝般若波罗蜜。为什么呢?因为现在十方僧祗那么多佛国世界的一切诸佛,全都在保护着般若波罗蜜,所以如果有人读诵、学习、受持、书写般若波罗蜜,那全是诸佛威神保护的结果。”
【经文】
舍利弗白佛言:“菩萨摩诃萨有念诵者,若持学书者,以为诸佛威神之所拥护。”佛语舍利弗:“皆是诸佛威神恩。是菩萨摩诃萨学般若波罗蜜者,当知之为诸佛所护。”舍利弗言:“若有学持诵般若波罗蜜者,佛以眼悉视之。”佛语舍利弗:“怛萨阿竭以佛眼①视学持诵般若波罗蜜者,最后若书持经卷者,当知是辈悉为怛萨阿竭眼所见已。”
【注释】
①佛眼:意为佛的觉悟之眼,“五眼”之一,谓能明见诸法实相。
【译文】
舍利弗对佛说:“这么说如果有菩萨读诵、修行、学习、书写般若波罗蜜,他们就会得到诸佛的保护了。”佛对舍利弗说:“这都是诸佛神威的恩德。如果菩萨学习了般若波罗蜜,应该知道他就得到了诸佛的保护。”舍利弗说:“如果有菩萨学习、修行、读诵了般若波罗蜜,佛就全能看到他们。”佛对舍利弗说:“诸佛如来在用佛眼看着学习、修行、读诵般若波罗蜜的人,还有在最后世中抄写此经,持其经卷的人,诸佛如来也都在看着他们。”
【经文】
佛语舍利弗:“菩萨至德之人学受持是经者,是菩萨摩诃萨今近佛坐,为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最后若有书持是经者,是辈人极尊,得大功德。如是舍利弗,怛萨阿竭去后,是般若波罗蜜当在南天竺①;其有学已,从南天竺当转至西天竺;其有学已,当从西天竺转至北天竺,其有学者当学之。”
【注释】
①天竺:中国古代称呼印度的名称之一。
【译文】
佛对舍利弗说:“学习、修行、受持般若波罗蜜经的大德菩萨,都能在现在世中接近佛座,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而在最后世上抄写此经,持其经卷的人,就更是非常尊贵,能得到极大的功德。舍利弗,如来灭度之后,此般若波罗蜜经会出现在南印度;在南印度传播以后,就会传播到西印度;在西印度传播之后,又会传播到北印度,到了北印度后也有学习此经的人。”
【经文】
佛语舍利弗:“却后经法且欲断绝时,我悉知持般若波罗蜜者,若最后有书者,佛悉豫见其人,称誉说之。”舍利弗问佛:“最后世时,是般若波罗蜜当到北天竺耶?”佛言:“当到北天竺。其在彼者当闻彼波若波罗蜜,复行问之。当知是菩萨摩诃萨作衍已来大久远,以故复受般若波罗蜜。”
【译文】
佛对舍利弗说:“到了最后此经快要断绝的时候,有谁受持此般若波罗蜜,我全都知道。如果最后有人书写此经,我能够预见他,从而称赞他。”舍利弗问佛:“到了最后的时候,此般若波罗蜜经是否到了北印度呢?”佛说:“应该到了北印度。到了北印度后,那里的人会听到般若波罗蜜,并且修行般若波罗蜜。应该知道,那些菩萨自从学习大乘以来已经非常久远了,所以他们还会受持般若波罗蜜。”
【经文】
舍利弗言:“北天竺当有几所菩萨摩诃萨学般若波罗蜜者?”佛语舍利弗:“北天竺亦甚多菩萨摩诃萨,少有学般若波罗蜜者,若有说者,闻之不恐、不难、不畏,是人前世时闻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以是菩萨至德之人持净戒完具,欲为一切人作本,多所度脱。”
【译文】
舍利弗说:“北印度有多少菩萨学习般若波罗蜜呢?”佛告诉舍利弗:“北印度也有很多菩萨,但却只有很少菩萨才能在听人解说般若波罗蜜时没有恐惧、没有畏难、没有畏惧。这些人在过去世时就已经听到了诸佛如来解说般若波罗蜜,因此他们才能持戒清净完备,具有无上的功德,他们是一切人们的根本,将会救度许多人。”
【经文】
“是辈人索佛道者我知。是善男子、善女人今近萨芸若作是学者,在所生处,常学是法,便行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是善男子、善女人为极尊贵.魔终无那何,不能动还,令舍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是善男子、善女人闻是波罗蜜者,以得极尊,劝乐摩诃衍功德,还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
【译文】
“这些追求佛道的人,我是全都知道的。他们在现在世中就已经接近了萨芸若智慧,学习了般若波罗蜜,将来到了转生的地方,还是经常学习般若波罗蜜,修行无上正等正觉。这些善男善女是极为尊贵的。恶魔不可能动摇他们,让他们放弃无上正等正觉。这些善男善女由于听到了般若波罗蜜,所以得到了至高无上的劝助大乘功德,接近了无上正等正觉。”
【经文】
“是善男子、善女人虽不见我,后世得深般若波罗蜜者,为已面见佛。说是语无异,是为菩萨行,当所施行。其有若干百人,若干千人索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者,当共教之,当共劝乐之,当为说法,皆令欢喜学佛道。”
【译文】
“这些善男善女虽然还没有看到我,但在将来的世界上,他们就会再次得到深奥的般若波罗蜜,就会亲自见到佛。我所说的是没错的,菩萨就要这样修行。如果有数百、数千人追求无上正等正觉,菩萨就应该教授他们,劝助他们,为他们说法,让他们全都高高兴兴地学习佛道。”
【经文】
佛语舍利弗:“我劝助是善男子、善女人,至德学菩萨道,有作是教者,心心展转相明。是善男子、善女人有代劝助者,是辈欲行菩萨道者,若干百人、若干千人。索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者,当共教之,当共劝乐之,当令劝喜学佛道。是辈善男子、善女人心中踊跃欢喜者,愿生他方佛刹以生异方者,便面见佛说法,复闻波罗蜜,皆悉了了知之,复于彼刹教若干百千人皆行佛道。
【译文】
佛对舍利弗说:“如果有人做这样的传授,大家的心就会互相照明。所以,如果有善男善女想要修行菩萨道,如果有数百人、数千人追求无上正等正觉,菩萨就应该教授他们,让他们全都喜欢学习佛道。这样,善男善女就会心中高兴,欢喜雀跃,愿意往生到其它佛国世界中去,在那里亲自见佛在说法,再次听到般若波罗蜜,并能全部理解,他们就会在那个佛国世界中教授数百、数千的人修行佛道。”
【经文】
舍利弗白佛言:“难及也,天中天,以过去、当来、今现在法无所不了,悉知当来菩萨摩诃萨行,令是辈不懈精进,学入六波罗蜜中。佛言:”是善男子、善女人有行是法者,所求者必得。若所不求会复自得,是善男子、善女人本愿①之所致。不离是法,虽不有所索,自得六波罗蜜。”
【注释】
①本愿:“指诸佛菩萨最初所发的誓愿。
【译文】
舍利弗对佛说:“天中天,你真是世间少有的。你知道的现在、过去、未来一切万法,知道未来的一切菩萨的修行,让他们坚持不懈,勇猛前进,学习到六波罗蜜之中。”佛说:“善男善女如有修行此法的,如果他们有所求,就一定能得到,即使他们没有什么所求,也会自然而然地得到,这是他们的本愿所决定的。所以只要不离般若波罗蜜法,即使不做追求,也会自然得到六波罗蜜。
【经文】
舍利弗问佛:“从是波罗蜜中可出经卷耶?”佛语舍利弗:“是善男子、善女人深入般若波罗蜜者,于是中自解出一一深法以为经卷。何以故?舍利弗,其有如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教者,便能教一切人,劝助之为说法,皆令欢喜学佛道。是善男子、善女人自复学是法,用是故,所生处转得六波罗蜜。
【译文】
舍利弗问佛:“从这个波罗蜜中能产生出来佛法的经卷吗?”佛告诉舍利弗:“如果善男善女深入到般若波罗蜜中,就会自然而然地在般若波罗蜜中理解一切深奥的佛法,这便是经卷。为什么呢?舍利弗,如果能随顺无上正等正觉,就能教授一切人民,劝助他们,为他们说法,让他们全都高高兴兴地学习佛道,这善男善女自然也会自己学习此法,因此,他们无论转生到哪里,都会得到六波罗蜜。”
?
觉品第九
【经文】
须菩提问佛言:“善男子、善女人于学中当有效验,天中天,当何以觉其难?”佛语须菩提:“心不乐喜者,当觉知魔为。菩萨摩诃萨心卒妄起者,觉知魔为。菩萨摩诃萨书是经时,若有雷电畏怖,当觉知魔为。菩萨摩诃萨书是经时展转调戏,当觉知魔为。”
【译文】
须菩提问佛说:“善男善女在学习般若波罗蜜的时候应该是有验证的。天中天,他们怎样才能知道有恶魔在妨碍他们的修行呢?”佛对须菩提说:“当他们心中不高兴的时候,应当知道那就是魔在骚扰;当菩萨心中突然有妄想产生的时候,应当知道那就是魔在骚扰;当菩萨书写般若波罗蜜经时,如果雷电交加,令人畏惧,应当知道那就是魔在骚扰。
【经文】
“菩萨摩诃萨书是经时展转相形,当觉知魔为。菩萨摩诃萨书是经时左右顾视,当觉知魔为。菩萨摩诃萨书是经时心邪念不一,当觉知魔为。菩萨摩诃萨心不在经上,数从坐起,当觉知魔为。”
【译文】
“当菩萨书写此经时,如果辗转不安,应该知道那就是魔在骚扰;当菩萨书写此经时,如果左顾右盼,应当知道那就是魔在骚扰;当菩萨书写此经时,如果心有邪念,不能专心,应当知道那就是魔在骚扰;如果菩萨不能将心放在经上,书写经时不断起立,应当知道那就是魔在骚扰。”
【经文】
“菩萨摩诃萨自念:我未受决在般若波罗蜜中,心乱便起去,当觉知魔为。菩萨摩诃萨自念:我字不在般若波罗蜜中,心不喜乐,当觉知魔为。菩萨摩诃萨自念:我乡里郡国县是不闻般若波罗蜜,及所生处了不闻是。”
【译文】
“如果菩萨心中产生了这样的想法,认为自己没有在般若波罗蜜中受记,因而心乱如麻,起身离去,应当知道那就是魔在骚扰;如果菩萨心想自己的名字不在般若波罗蜜中,因而心中不高兴,应当知道那就是魔在骚扰。如果菩萨心中自想:我的郡县乡里都听不到般若波罗蜜,我所生活的地方也没有听说过般若波罗蜜。”
【经文】
“其意欲悔,便即舍去,其人却后当复更劫数乃有所得,甫当于若干劫中喜学余经,不住萨芸若,弃舍深般若波罗去,若学余经者,为以舍本取其末。”
【译文】
“如果菩萨有了这样的想法,因而心中后悔,舍弃了般若波罗蜜,这样的人只有经过若干劫的时间才能再听到佛法,在若干劫的时间中学习佛法的枝徽末节,不能住在萨芸若智慧中,不能学习般若波罗蜜,因为他们已经是舍本逐未了。”
【经文】
“有学般若波罗蜜者,亦知俗法①,复知道法,譬若狗子从大家得食,不肯食之,反从作务者索食。如是须菩提,当来有菩萨弃深般若波罗蜜,反索枝掖般若波罗蜜,为随异经术,便堕声闻、辟支佛道地。”
【注释】
①俗法:即“世间法”,指三界内依惑业而起的一切万物,即是佛教四谛中的苦、集两谛。世间法的特征是无常、有漏(烦恼)等。
②道法:即“出世间法”,指超出三界、六道轮回的事物,一般即指涅槃。在四谛中,与灭、道两谛相当。出世闻法的特征是断绝了惑业烦恼,摆脱了生死轮回。
【译文】
“即使他们中有人能学到般若波罗蜜,知道了世间法,也知道了出世间法,也还是得不到般若波罗蜜的真谛,学到的只是枝末。这就像是狗从富贵人家中得到食物不吃,反而却向穷人家要吃的一样。须善提,如果将来有菩萨舍弃了般若波罗蜜,反而去学习枝末般若波罗蜜,他就是随顺了错误的经术,就会堕入到声闻、辟支佛道之中。”
【经文】
“譬若男子得象观其脚,于须菩提意云何?是男子为黠不?”须菩提言:“为不黠。”佛言:“是菩萨有德之人,为二辈中,有弃深般若波罗蜜去,反修学余经,得阿罗汉、辟支佛道,于须菩提意云何?是菩萨为黠不?”须菩提言:“为不黠。”佛言:“如是当觉知魔为。”
【译文】
“须菩提,如果有人得到了一头大象,却只是去欣赏它的脚,这个人聪明吗?须菩提说:”不聪明。佛说:“须菩提,如果有菩萨或现在或将来舍弃了般若波罗蜜,反而去学习其他的经法,从而得到了阿罗汉、辟支佛道,这样的菩萨聪明吗?”须菩提说:“不聪明。”佛说:“应当知道这就是魔在骚扰。”
【经文】
佛语须菩提:“譬若男子欲见大海者,常未见大海,若见大陂池水,便言是水将是大海?于须菩提意云何?是男子为黠不?”须菩提言:“为不黠。”佛言:“如是菩萨有德之人。弃般若波罗蜜去,反学余经,堕声闻、辟支佛道地,于须菩提意云何?是菩萨摩诃萨为黠不?”须菩提言:“为不黠。”
【译文】
佛对须菩提说:“比如有人想见大海,却从来未见过大海,如果他看到一大池水,这可能就是大海吧!须菩提,你认为怎样呢?这个人聪明吗?须菩提说:“不聪明。佛说:“如果菩萨舍弃般若波罗蜜而去,反而学习其它经法,堕入声闻、辟支佛道中,须菩提,你认为怎样呢?这样的菩萨聪明吗?”须菩提说:“不聪明。”
【经文】
佛言:“是菩萨摩诃萨当觉知魔为。譬若绝工之师能作殿舍,意欲揆作如日月宫殿,令高无不见者,于须菩提意乃能作不?”须菩提言:“日月宫殿甚高,终不能作。佛言:”于须菩提意云何,是男子为黠不?”须菩提言:“为不黠。”
【译文】
佛说:“应当知道,这样的菩萨就是受到了魔的骚扰。比如有能工巧匠要建造房屋,想把它建造得和日月的宫殿那样高大,无人不见,须菩提,你认为怎样呢,他能造成吗?”须菩提说:“日月的宫殿太高了,他肯定造不成。”佛说:“须菩提,你认为怎样呢,这工匠聪明吗?”须菩提说:“不聪明。”
【经文】
佛言:“如是须菩提,当来行菩萨道者,得闻深般若波罗蜜,不可意便弃舍去,反明声闻、辟支佛法,于中求萨芸若,于须菩提意云何,是菩萨为黠不?”须菩提言:“为不黠。”佛言:“是菩萨摩诃萨当觉知魔为。譬若男子欲见遮迦越罗①者,未见遮迦越罗,反见小王,想其形容,被服,谛熟观之,便呼言是为遮迦越罗。于须菩提意云何,是男子为黠不?”
【注释】
①遮迦越罗:又译“斫迦罗伐棘底曷罗闽”,意译“转轮圣王”、“转轮王”、“轮王”等。据说此王即位,自然惑得“轮宝”,转动轮宝,即可降伏四方。
【译文】
佛说:“须菩提,他是很不聪明。将来修行菩萨道的人,如果听到般若波罗蜜随便舍弃,反而去学习声闻、辟支佛法,想从中求得萨芸若智慧,须菩提,你认为怎样呢,这样的菩萨聪明吗?”须菩提说:“不聪明。”佛说:“要知道这样的菩萨就是受到了魔的骚扰。比如有人想去看转轮圣王.没等看到转轮圣王却先看到了小王,他仔细看小王的客貌、衣服,观察详细后就把小王称为转轮圣王,须菩提,你认为怎么样呢?这个人聪明吗?
【经文】
须菩提言:“为不黠。佛言:“如是须菩提,甫当来有菩萨摩诃萨得闻深般若波罗蜜,反不可意便弃去,入声闻法中欲求萨芸若,于须菩提意云何,是菩萨为黠不?须菩提言:“为不黠。”佛言:“是菩萨摩诃萨当觉知魔为。譬若男子大饥,得百味之食不肯食之,更食六十味之食。于须菩提意云何?是男子为黠不?
【译文】
须菩提说:“不聪明。”佛说:“是的,须菩提。如果将来有菩萨听到了般若波罗蜜,心中不喜欢便弃之而去,反去声闻道中求取萨芸若智慧。须菩提,你认为怎样呢?这样的人聪明吗?须菩提说:“不聪明。”佛说应当知道,这样的菩萨就是受到了魔的骚扰。比如有人已经非常饥饿了,得到了美味不吃,偏偏要吃劣等的食物。须菩提,你认为怎么样呢?这个人聪明吗?”
【经文】
须菩提言:“为不黠。佛言:“如是须菩提,甫当来有菩萨摩诃萨得闻深般若波罗蜜,而不可意便弃舍去,入声闻法中求萨芸若,欲得作佛。于须菩提意云何?是菩萨摩诃萨为黠不?”须菩提言:“为不黠。”
【译文】
须菩提说:“不聪明。”佛说:“须菩提,如果将来有菩萨到了般若波罗蜜,心中不喜欢便弃之而去,反而到声闻法中寻找萨芸若智慧,以求成佛。须菩提,你认为怎样呢,这样的菩萨聪明吗?”须善提说:“不聪明。”
【经文】
佛言:“是菩萨摩诃萨当觉知魔为。譬如男子得无价摩尼珠,持水精比之,欲令合同,于须菩提意云何,是男子为黠不?须菩提言:“为不黠。”佛言:“如是甫当来有行菩萨道者,得闻深般若波罗蜜,反持此声闻法,于声闻法中欲得萨芸若作佛。于须菩提意云何,是菩萨摩诃萨为黠不?”
【译文】
佛说:“应该知道,这样的菩萨就是受到了魔的骚扰。比如有人得到无价的摩尼珠宝,却拿玻璃和它相比,想让它俩完全一致。须菩提,你认为怎样呢,这个人聪明吗?”须菩提说:“不聪明。”佛说:“如果将来有菩萨得到了般若波罗蜜,却拿声闻法与之相比,想在声闻法中寻找萨芸若智慧,以求成佛。须菩提,你认为怎样呢,这样的菩萨聪明吗?”
【经文】
须菩提言:“为不黠。”佛言:“是菩萨摩河萨当觉知魔为。复次须菩提,书般若波罗蜜时,若有财利起,闻是言便弃舍去,是菩萨摩诃萨为自作留难。”
【译文】
须菩提说:“不聪明。”佛说:“应当知道这样的菩萨就是受到了魔的骚扰。再者须菩提,如果菩萨书写般若波罗蜜时,听到有财利的事情发生,就立刻起身离去,这样的菩萨就是自己为自己设置障碍。”
【经文】
须菩提问佛:“如是得书成般若波罗蜜不?”佛言:“不能得书成之。是善男子当觉知魔为。”佛言:“须菩提,若善男子多少书是经者,其言我书般若波罗蜜,于是中想闻其决,欲有所得,常觉知魔为。其作想求者,为堕魔界。”
【译文】
须菩提问佛:“这样还能书写完般若波罗蜜吗?”佛说:“不能。应当知道,这样的人就是受到了魔的骚扰。”佛说:“须菩提,如果有人书写此经的一点点,却自称书写了般若波罗蜜,想以此得到佛的受记,成就觉悟,要知道他就是受到了魔的骚扰。像这样进行有相的追求,那就是堕入了魔界。
【经文】
“复次须菩提,书般若波罗蜜时,意念乡里,若念异方,若念异国,若念王者,若念有贼,皆念兵,若念斗,意念父母兄弟姊妹亲属,复有余念,魔复益其念,乱菩萨摩诃萨意,为作留难,当觉知魔为。”
【译文】
“再者须菩提,书写般若波罗蜜经的时候,菩萨如果想念家乡,想念远方,想念异国,想念国王,或想念偷盗,想念军队,想念战斗,或想念父母、兄弟、姐妹、亲人,或有其他的念头,那时魔就会来增加他的念头。扰乱他的心意,为他设置障碍。应当知道,这时菩萨就是受到了魔的骚扰。”
【经文】
“复次须菩提,若有财利,震越衣服、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悉具足来闻菩萨耳,令意乱,不得学诵书写般若波罗蜜,当觉知魔为。复次须菩提,有佛深法,魔从次行乱之,令菩萨摩诃萨不复乐欲得沤惒拘舍罗,便不可意问般若波罗蜜。”
【译文】
“再者须菩提,如果菩萨听到了财利、衣服、饮食、床具、医院等事,因而心烦意乱,不能继续学习、读诵、书写般若波罗蜜,应当知道,这就是魔在骚扰。再者须菩提,只要是佛的深法,魔就想依次地扰乱,让菩萨不再喜欢,不想得到方便胜智,这样菩萨就不愿意询问般若波罗蜜的事。”
【经文】
佛言:“我广说菩萨摩诃萨事,其欲学沤惒拘舍罗者,当从般若波罗蜜索之。其不可般若波罗蜜,便弃舍去,为反于声闻道中索沤惒拘舍罗。于须菩提意云何,是菩萨为黠不?”须菩提言:“为不黠。”
【译文】
佛说:“我广泛地解释了般若波罗蜜的事,如果有人想得到方便胜智,就要在般若波罗蜜中去寻找。那些不喜欢般若波罗蜜,舍弃般若波罗蜜,反而从声闻道中去寻找方便胜智的人,须菩提,你认为怎样呢,他们聪明吗?”须菩提说:“不聪明。”
【经文】
佛言:“如是菩萨摩诃萨当觉知魔为。复次须菩提,若受经之人欲闻般若波罗蜜,法师身得不安,如是菩萨摩诃萨当觉知魔为。复次须菩提,法师适安欲与般若波罗蜜,其受经者欲复转去,两不和合,亦不得书成般若波罗蜜,如是菩萨摩诃萨当觉知魔为。”
【译文】
佛说:“应当知道,这样的菩萨就是受到了魔的骚扰。再者须菩提,如果学习的人想要听闻般若波罗蜜,而老师的身体却违和不安。应当知道这就是受到了魔的骚扰。再者须菩提,如果老师的身体好了,想要传授般若波罗蜜了,而学生却要离去了,致使师生无缘,书写不成般若波罗蜜经,应当知道这就是受到了魔的骚扰。
【经文】
“复次须菩提,学经之人来欲受般若波罗蜜,其心欢悦,法师欲至他方,如是两不和合,不得学书成般若波罗蜜,如是菩萨摩诃萨当觉知魔为。复次须菩提,法师意欲有所得,若衣服财利,受经之人亦无与心,两不和合,不得学成般若波罗蜜,如是菩萨摩诃萨当觉知魔为。”
【译文】
“再者须菩提,如果有学生来了,心中非常想学习般若波罗蜜,可老师却到了别的地方,如此师生无缘,终于学习不成、书写不成般若波罗蜜,应当知道这就是受到了魔的骚扰。再者须菩提,如果老师想要有所得,比如衣服财利,而学习的人却不想给,如此二人无缘,致使学不成般若波罗蜜,应当知道这就是受到了魔的骚扰。”
【经文】
“复次须菩提,受经之人无所爱惜,在所索者不逆其意,法师所有经卷而不肯现亦不顺解,其受经者便不欢乐,两不和合,不得学书成般若波罗蜜,如是菩萨摩诃萨当觉知魔为。复次须菩提,法师适欲有所说,其受经之人不欲闻知,如是两不和合,亦不得闻般若波罗蜜,如是菩萨摩诃萨当觉知为魔为。”
【译文】
“再者须菩提,如果学生不爱惜财物,无论老师有什么要求都能达到,而老师却还是密藏经卷,也不肯进行合理地解释,学生因此心中不快乐,遂使两人不能和睦相处,终于不能学成般若波罗蜜,应当知道这就是受到了魔的骚扰。再者须菩提,如果老师非常愿意教授,而学生却不愿意学习,遂使两人不能和睦相处,终于不能解释般若波罗蜜,应当知道这就是受到了魔的骚扰。”
【经文】
“复次须菩提,法师若身疲极卧欲不起,不乐有所说,受经之人欲得闻般若波罗蜜,如是两不和合,不得闻般若波罗蜜,如是菩萨摩诃萨当觉知魔为。复次须菩提,若欲书般若波罗蜜,若欲说时,于众中倘有来者反说诽谤,用是为学多负勤苦,言泥犁、禽兽、薜荔①甚大勤苦,语人言当早断生死根,如是者菩萨摩诃萨当觉知魔为。”
【注释】
①薜荔:又译为“薜荔多”、“闭黎多”等,饿鬼的总祢。
【译文】
“再者须菩提,如果老师身体不和,非常疲劳,学生却非常想听般若波罗蜜,这样两人机缘不和,学生终于听不到般若波罗蜜,应当知道这就是受到了魔的骚扰。再者须菩提,如果菩萨解释般若波罗蜜时,听众之中却有人起来诽谤,为此菩萨必须多做很多解释,向听众解说地狱、畜生、饿鬼的事,告诉人应当早断生死之根,应当知道这就是受到了魔的骚扰。”
【经文】
“复次须菩提,若欲书般若波罗蜜,若欲说时,其有来人坐于众中,称誉天上快乐,五所欲①悉可自恣,其作禅者可得在色天②中,念空寂者可得在无色之天③,是皆无常勤苦之法,不如于是索须陀洹道、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道,便不复与生死从事。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当觉知魔为。”
【注释】
①五所欲:即“五欲”,指色、声、香、味、触五境。眼、耳、舌、身、识分别以五境为对象,故称“五欲”。
②色天:即色界,佛教三界之一,在欲界之上,已离淫食三欲,而有色(指形体、住所等),故称色界。
③无色之天:即无色界,佛教三界之一,在欲色三界之上。此处之天没有形体、宫殿等色(物质)法,故称无色界。
【译文】
“再者须菩提,如果菩萨解释般若波罗蜜时,听众有人起来称赞天上的快乐,上天上可以纵欲乐,又说修行禅定的人可以往生色界天中,修行空寂的人可以往生无色天中,又说这些都是不需要苦行的修行方法,从这里寻找须陀洹道、寻找斯陀含道、阿那含、阿罗汉道,就不会再堕入生死之中。须菩提,应当知道这就是魔在进行骚扰。”
【经文】
复次须菩提,法师念我是尊贵,有来恭敬自归者,我与般若波罗蜜,若有不恭敬自归者,我不与之。受经之人自归作礼恭敬,不避处难。法师意悔不欲与弟子经。”
【译文】
“再者须菩提,如果老师认为自己尊贵,心想:如果有人来向我求取般若波罗蜜,无论他是否恭敬我,是否恭敬般若波罗蜜,我都不可给他。这时如果有学生不畏艰难来到老师的处所,老师却不向他传授佛法而借故推托说。”
【经文】
闻异国中谷贵,语受经人言:善男子知不?能与我俱至彼间不?谛自念之,莫得后悔。弟子闻其所言,甚大愁毒,即自念言:我息见经已,不肯与我,当奈之何?如是两不和合,不得学书成般若波罗蜜。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当觉知魔为。”
【译文】
“听说国外有个地方谷子贵,你知道吗?能不能和我一起去呢?你要想好了,可不许后悔。学生听了老师的话,心中非常忧愁,学生心想:我已经看到了老师有经卷,可他不愿意传授给我,这可怎么办呢?这样两人机缘不和,终于学不成般若波罗蜜。须菩提,应当知道,这就是魔在进行骚扰。”
【经文】
“复次须菩提,法师欲到极剧之处,语受经人言:善男子能知不?其处无谷,有虎狼、多贼,五空泽我乐往至彼间,谛自思议,能随我忍是勤苦不?复以深好语与共语,弟子悉当厌已,心不复乐,稍稍赐还。如是须菩提,乃作是碍,不得学般若波罗蜜,如是菩萨摩诃萨当觉知魔为。”
【译文】
“再者须菩提,如果老师要到非常艰苦的地方去,对学生说:你知道吗?那个地方没粮食,虎狼挡道,又多有强盗,我想去那个地方,你要好好想想,能跟我前去忍受这样的艰苦吗?老师本来希望他前去,所以又向他说了一些去那里的好处,可学生认为老师讨厌自己了,心中很不高兴,就不随老师前去了。须菩提,由于这些障碍,终于没有学成般若波罗蜜,应当知道,这就是魔在进行骚扰。”
【经文】
“复次须菩提,法师健行乞匈,多有方略,殊不肯与弟子经,反欲懈堕舍去,便语受经人言:善男子知不?我当有所至则有所问言。如是两不和合,不得学书成般若波罗蜜。如是菩萨摩诃萨当觉知魔为。”
【译文】
“再者须菩提,老师身体强健,多才多艺,乞食为生,虽有般若波罗蜜经,却不肯传给学生,反而希望学生懈怠而去,便对学生说:你知道吗?无论我走到哪里,总是有人向我询问般若波罗蜜。这样两人机缘不和,终于不能学成般若波罗蜜。须菩提,应当知道,这就是魔在进行骚扰。”
【经文】
“复次须菩提,弊魔常索其方便,不欲令有学诵受般若波罗蜜者。”须菩提问佛:“弊魔何因常索其方便,不欲令有学诵受般若波罗蜜者?”佛语须菩提:“弊魔主行诽谤,是非波罗蜜,言我有一一深经,快不可言,是故为波罗蜜。”
【译文】
“再者须菩提,恶魔总是在寻找机会,阻止人学习般若波罗蜜。”须菩提问佛:“恶魔为什么总是在寻找机会阻止人学习般若波罗蜜呢?”佛告诉须菩提:“恶魔一直在进行诽谤,说般若波罗蜜不是波罗蜜。他说:我有各种深奥的经法,快不可言,那才是真正的波罗蜜。”
【经文】
“如是须菩提,弊魔主行诽谤之,令新学菩萨辈心为狐疑,便不复学诵书是经。菩萨摩诃萨当觉知魔为。复次须菩提,魔事一起时,令深学菩萨为本际作证,便堕声闻中得须陀洹道。如是菩萨摩诃萨当觉知魔为。”
【译文】
“须菩提,恶魔就是这样进行诽谤,以便让新学般若波罗蜜的菩萨怀疑,让他们不再学习、读诵。书写此经。菩萨应当知道这就是魔在进行骚扰。再者须菩提,如果一旦有魔事发生,菩萨就会堕入声闻道中。菩萨应当知道这就是魔在进行骚扰。”
?
《道行般若经》(注解版第十至十四品)
《道行般若经》
后汉月支国三藏支娄迦谶译
照明品第十
【经文】
佛言:“于般若波罗蜜中,多有起魔因缘者,至使得断。”须菩提白佛言:“如天中天所说,若有菩萨多有危害,所以者何?用极大尊为难得故,至使有害。般若波罗蜜亦如是,天中天,多有起因缘①者,及新学发意者所知甚少,其心不入大法,亦不讽诵般若波罗蜜,是人以为魔所得。”
【注释】
①因缘:事物生灭变化的原因和条件。
【译文】
佛说:“在般若波罗蜜中,如果有许多魔事发生,就会中断般若波罗蜜。”须菩提对佛说:“天中天,照你的说法有些菩萨要遭受很多危害,为什么呢?因为般若波罗蜜非常尊贵,很少有人得到,菩萨因此遭受危害。般若波罗蜜也是如此,天中天,如果菩萨遇到了许多魔事;如果新学般若波罗蜜的菩萨,由于知道得太少,他们的心又还没有进入大法,不能读诵般若波罗蜜,这些人就算是被魔俘获了。”
【经文】
佛语须菩提:“如若所言,新发意者所知甚少,其心不入大法,亦不讽诵般若波罗蜜,是为魔所得已,自起魔因缘,至使得新。若善男子、善女人取持学般若波罗蜜讽诵读者,悉是佛威神。何以故?弊魔不能制令得断是者,以为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之所制持。”
【译文】
佛对须菩萨说:“以你的说法,新学般若波罗蜜的菩萨由于知道得太少,他们的心没有进入大法之中,不能读诵般若波罗蜜,就被魔所俘获了,他们就会做一些魔事。从而中断自己对般若波罗蜜的修行。但如果有善男善女学习、修持、读诵般若波罗蜜,那全是佛的威神所导致。为什么呢?因为恶魔不能让他们中断般若波罗蜜的修行,他们已经得到了诸佛如来的保护。”
【经文】
“譬若母人一一生子,从数至于十人,其子尚小,母而得病不能制护无有视者,若母安隐无他,便自养长其子,令得生活,寒温燥湿,将护视之,是者即世间之示现。如是须菩提,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念般若波罗蜜,其所持者,若有讽诵书者,复十方现在诸佛常念般若波罗蜜,是者即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于萨芸若而示现。”
【译文】
“比如母亲生了十个孩子,孩子们还小,如果这时母亲病了不能照顾,就没有人保护孩子了;而如果母亲很健康,没有什么病,她就会扶养自己的孩子,问寒问暖,小心保护,让孩子们很好地生活下去。这是世间所表现出来的道理。须菩提,诸佛如来也是如此,如果有人修持、读诵般若波罗蜜,他们就会进行保护,因为一切诸佛都是由于念诵般若波罗蜜而成的,诸佛如来因此显示在般若波罗蜜的萨芸若智慧之中。”
【经文】
“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者,从是中自致得萨芸若。其有以成佛者,若未成佛甫当成佛,皆从般若波罗蜜自致成阿惟三佛,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是萨芸若慧之所致照明,皆从般若波罗蜜,以是故示现世间。”
【译文】
“诸佛如来都是从般若波罗蜜中得到萨芸若智慧的,所以,如果有人想用般若波罗蜜成佛,如果尚未成佛,不久就会成佛,从般若波罗蜜中自己达到觉悟成佛的境界。诸佛如来之所以成佛觉悟,全是由于般若波罗蜜的萨芸若智慧光明照耀的结果,因此,他们只有在般若波罗蜜中才能显现在世间。”
【经文】
须菩提白佛言:“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于般若波罗蜜中,照明于世间。何谓般若波罗蜜照明于世间?何所是怛萨阿竭持于世间?”佛语须菩提:“怛萨阿竭持五阴示现世间。”
【译文】
须菩提对佛说:“您说诸佛如来在般若波罗蜜中照明了世间,那么所谓般若波罗蜜照明世间是什么意思呢?诸佛如来是怎样保护维持世间的呢?”佛告诉须菩提:“诸佛如来依靠五阴显示出世间,依靠五阴维持着世间。”
【经文】
须菩提言:“云何于般若波罗蜜示现五阴?何所是般若波罗蜜示现于五阴者?”佛语须菩提:“无所坏者,以是故得示现。亦无无坏而示现空者,无坏亦无有坏,亦无想,亦无愿,亦无坏亦无有坏,以是故示现于世间。”
【译文】
须菩提说:“那么为什么要用般若波罗蜜显示五阴呢?什么是用般若波蜜显示五阴呢?”佛告诉须菩提:“一切万法都是无坏的,般若波罗蜜因此显示了五阴;一切万法也不是没有坏,般若波罗蜜因此又显示了空。无坏本身也是无坏的,也没有形相,没有意愿,因此就显示为整个世间。”
【经文】
佛语须菩提:“及不可计人,不可计心,怛萨阿竭悉晓知,皆是自然人。如是自然人,如是须菩提,怛萨阿竭以般若波罗蜜晓知不可计人,不可计心,怛萨阿竭以般若波罗蜜示现持世间。复次须菩提,若疾心乱心,怛萨阿竭悉知之。何谓怛萨阿竭悉知之?”
【译文】
佛对须菩提说:“世间有数不胜数的人,人有数不胜数的心,诸佛如来知道他们全都是自然的人。须菩提,诸佛如来运用般若波罗蜜,知道这数不胜数的人有数不胜数的心。因此他们就运用般若波罗蜜显示出这些人、这些心,从而维持了世间。再者须菩提,即使是疾乱之心,诸佛如来也全都知道。诸佛如来为什么全都知道呢?”
【经文】
“疾心、乱心,其法本者无疾、无乱,以是故知之。何谓知疾、知乱?其有当尽者以尽,以是故知之。其有爱欲心者,知是为爱欲心。其有瞋恚心者,知是为瞋恚心。其有愚痴心者,知是为愚痴心。”
【译文】
“因为他们知道,所谓疾乱之心,从根本上说是无疾无乱的,所以他们全都知道。他们是怎样知道疾乱之心呢?因为他们知道这些疾乱之心是应该消灭的,就去消灭它们,因此就是知道了疾乱之心。如果有人有了爱欲之心,他们知道这就是爱欲之心;如果有人有了愤怒怨恨之心,他们知道这就是愤怒怨恨之心;如果有人有了愚迷之心,他们就知道这就是愚迷之心。”
【经文】
“知爱欲心之本无爱欲心,知瞋恚心之本无瞋恚以为,知愚痴心之本无愚痴心。是者须菩提,令我得萨芸若者,般若波罗蜜。何以故?怛萨阿竭无爱欲心,用无爱欲心,悉知其心之本亦无爱欲心,以是故,怛萨阿竭心无有爱欲。何以故怛萨阿竭无瞋恚心?”
【译文】
“他们还知道,所谓爱欲之心,本来就是没有爱欲的;所谓愤怒怨恨之心,本来就是没有愤怒怨恨的;所谓愚迷之心,本来就是没有愚迷的。这些都是由于般若波罗蜜而知道的。因此须菩提,能让诸佛如来得到萨芸若智慧的,就是般若波罗蜜。为什么诸佛如来不认为人有爱欲之心呢?由于他们自己没有爱欲之心,所以知道人心从根本上说是没有爱欲的,因此他们否认有爱欲之心;为什么诸佛如来不认为人有愤怒怨恨之心呢?”
【经文】
“用无瞋恚心,悉知其心之本亦无瞋恚心,以是故,怛萨阿竭心无有瞋恚。何以故怛萨阿竭无愚痴心?用无愚痴心,悉知其心之本亦无愚痴心,以是故,怛萨阿竭心无有愚痴。如是须菩提,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因般若波罗蜜示现持世间。”
【译文】
“因为他们自己没有愤怒怨恨之心,所以就知道人心从根本上说是没有愤怒怨恨之心的,因此他们否认有真正的愤怒怨恨之心;为什么诸佛如来不认为人有愚迷之心呢?因为他们自己没有愚迷之心,所以就知道人心从根本上说是没有愚迷的,因此他们否认有真正的愚迷之心。这样,须菩提,诸佛如来由于般若波罗蜜就显示了世间,维持了世间。”
【经文】
“复次须菩提,怛萨阿竭用人故,因般若波罗蜜,其心广大,无所不知。何谓怛萨阿竭用人故,因般若波罗蜜其心广大,无所不知?其心者亦无广亦无大,亦无去亦无所至来。以是故,怛萨阿竭用人故,因般若波罗蜜其心广大无所不知。”
【译文】
“再者须菩提,诸佛如来为了一切人民,依靠般若波罗蜜,他们的心是广大的,没有什么不知道。为什么说诸佛如来为了一切人民,依靠般若波罗蜜,他们的心广大得没有什么不知道的呢?因为他们的心实际上没有什么广也没有什么大的,既无所从来也无所从去。正是因为如此,才说诸佛如来为了一切人民,依靠般若波罗蜜,他们的心广大得没有什么不知道。”
【经文】
“复次须菩提,怛萨阿竭用人故,因般若波罗蜜,广大其心,无所不知。何谓怛萨阿竭用人故,因般若波罗蜜广大其心无所不知?其心者无所从来,亦无所住,如是须菩提,怛萨阿竭用人故,因般若波罗蜜广大其心无所不知。”
【译文】
“再者须菩提,诸佛如来为了一切人民,依靠般若波罗蜜,他们的心是广大的,没有什么不知道。为什么说诸佛如来为了一切人民,依靠般若波罗蜜,他们的心广大得没有什么不知道呢?因为他们的心没有所来之处,也没有所住止之处。正是因为如此,须菩提,我才说诸佛如来为了一切人民,依靠般若波罗蜜,他们的心广大得没有什么不知道。”
【经文】
“复次,须菩提,怛萨阿竭有不可计人,不可计心故,因般若波罗蜜无所不知。何谓怛萨阿竭用不可计人,不可计心故,因般若波罗蜜无所不知?其心者无所住,亦无所从来灭,以无余故无所不知。其心若空,故知不可计人,不可计心悉知。如是须菩提,怛萨阿竭以般若波罗蜜知不可计人,不可计心悉知。”
【译文】
“再者须菩提.诸佛如来依靠般若波罗蜜的缘故,对数不胜数的人民之数不胜数的心,全都知道。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心是没有住止的,无所从来,也无所从灭,所以就无所不晓。他们的心就像虚空一样广大,所以知道不可胜数人民不可胜数的心。因此须菩提,诸佛如来由于般若波罗蜜的缘故,才对不可胜数的人民的不可胜数的心全都知道。”
【经文】
“复次须菩提,怛萨阿竭用人故,因般若波罗蜜知不可见心悉知。何谓怛萨阿竭用人故,因般若波罗蜜知不可见心悉知?其心者本净,故亦无有想。如是须菩提,怛萨阿竭用人故,因般若波罗蜜知不可见心悉知。”
【译文】
“再者须菩提,诸佛如来由于般若波罗蜜的缘故,才对人的内心深处的想法全都知道,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心本来清净,根本就没有什么想法。因此须菩提,诸佛如来由于般若波罗蜜的缘故,才对人内心深处的想法全都知道。”
【经文】
“复次须菩提,怛萨阿竭用人故,因般若波罗蜜知不可见心悉知。何谓怛萨阿竭用人故,因般若波罗蜜知不可见心悉知?其心者,不可以眼见,如所从来。如是须菩提,怛萨阿竭用人故,因般若波罗蜜知不可见心悉知。”
【译文】
“再者须菩提,诸佛如来由于般若波罗蜜的缘故,才对人的内心深处的想法全都知道,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心不能用眼睛看出是从哪里来的。因此须菩提,诸佛如来由于般若波罗蜜的缘故,才对人内心深处的想法全都知道。”
【经文】
“复次须菩提,怛萨阿竭用人故,因般若波罗蜜知欲得是者致是悉知。何谓怛萨阿竭用人故,因般若波罗蜜知欲得是者致是知一切?色从不可得获而生生.痛痒、思想、生死、识亦不可得获而生生。如是须菩提,怛萨阿竭云何知欲得是者因致是。从死至死是即为色.从死至不死是亦为色,从不死至不死是亦为色,亦不有死,亦不无死是亦为色。”
【译文】
“再者须菩提,诸佛如来由于般若波罗蜜的缘故.对人所要得到的全都知道。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色不必保护它自然就会产生;受、想、行、识不必保护就会自己产生。须菩提.诸佛如来由此就可以知道人所要得到的是什么。人从这一次的死到下一次的死是色的变化,从死到不死也是色的变化,从不死到不死也是色的变化,从没有死到没有不死也是色的变化.”
【经文】
“痛痒、思想、生死、识,从死至死是亦为色,识者从死至不死是亦为色,识者从不死至不死是亦为色,识者亦不有死,亦不无死是亦为色。识有人无我世者是亦为色,无人有我世者是亦为色。”
【译文】
“即使是识,从死到死是色的变化,从死到不死是色的变化,从不死到不死也是色的变化,从没有死到没有不死也是色的变化;认为有人、有世界是色,认为没有人、没有世界也是色。”
【经文】
“有望无望无我世者是亦为色,亦不有望,亦不无望,亦无我世,是亦为色。有望有我有世痛痒、思想、生死、识,是亦为色;无望无我无世无识,是亦为色;亦不无望,亦不有望,亦无我识,是亦为色。”
【译文】
“希望或不希望没有人、没有世界是色,既不希望也非不希望没有人、没有世界也是色;希望有人、有世界、有受、想、行、识是色,不希望没有人、没有世界、没有认识的也是色,既不希望也非不希望没有认识的也是色。”
【经文】
“得我世与无世,是亦为色;我世不可极,是亦为色;我世有极无极,是亦为色;我与世亦不有极亦不无极,是亦为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亦尔,我与世识亦不可极,是亦为色;我与世识有极无极,是亦为色;我与世识亦不有极亦不无极,是亦为色。是命是身,是亦为色;非命非身,是亦为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亦尔。”
【译文】
“看到了人和世界的是色;人和世界不可穷尽,也是色;无论人和世界有极限还是无极限,也是色;如果人和世界既不是有限的也不是无限的,也还是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如果说人、世界、识是没有极限的,就是有色;如果说人、世界、识既是有限又是无限的,也就是有了色;如果说人、世界、识既不是有限也不是无限的,那还是有了色。人的身体寿命是色,没有身体没有寿命也是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经文】
“如是须菩提,怛萨阿竭知欲得是者因致是。何谓怛萨阿竭知欲得是者因致是?怛萨阿竭知色之本无①;如知色本无,痛痒、思想、生死、识亦尔。何谓知识?知识之本无?何所是本无?是欲有所得者,是亦本无。怛萨阿竭亦本无,因慧如住。”
【注释】
①本无:后译为“空”,指事物皆由因缘条件复合而成,没有本质属性。
【译文】
“须菩提,诸佛如来由此就可知道人们所要得到的是什么。为什么诸佛如来由此就可以知道呢?因为他们知道色本来是没有的,受、想、行、识本来也是没有的。他们怎样认识呢?他们知道识本来也是没有的。什么是本来没有呢?那就是说人无论有想要得到什么的想法,那都是本来没有的,诸佛如来本来也是没有的,只是由于他们住在般若波罗蜜的智慧之中,才好像是存在的。”
【经文】
“何谓所本无?世间亦是本无。何所是本无者?一切诸法亦本无。如诸法本无,须陀洹道亦本无,斯陀含道亦本无,阿那含道亦本无,阿罗汉道、辟支佛道亦本无,怛萨阿竭亦复本无,一本无,无有异,无所不入,悉知一切。”
【译文】
“什么本来没有呢?世间的一切就是本来没有。什么是本来没有呢?一切万法就是本来没有。和万法本来没有一样,须陀洹道本来没有,斯陀含道本来没有,阿那含道本来没有.阿罗汉道、辟支佛道本来没有,诸佛如来也还是本来没有。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本来没有,再也没有其他的东西,而正是因此,诸佛如来才能无所不入,认识一切。”
【经文】
“是者须菩提,般若波罗蜜即是本无,怛萨阿竭因般若波罗蜜自致成阿耨多罗三耶三佛,照明持世间,是为示现。怛萨阿竭因般若波罗蜜,悉知世间本无无有异。如是须菩提,怛萨阿竭悉知本无,尔故号字为佛。”
【译文】
“须菩提,般若波罗蜜也就是本来没有,诸佛如来就是依靠这样的般若波罗蜜自己才获得了无上正等正觉.光明照耀世间,这就是诸佛如来显示了世间;诸佛如来由于般若波罗蜜,知道世间的一切都是本来没有的,没有什么两样。因此须菩提,诸佛如来知道一切都是本来没有的,所以才称为佛。”
【经文】
须菩提白佛言:“本无甚深,天中天,是佛菩萨事悉自晓了,谁当信是者?独有得阿罗汉道者,若阿惟越致,怛萨阿竭成阿惟三佛乃能说之。”佛语须菩提:“本无无尽时,怛萨阿竭所说亦无有极尽。”
【译文】
须菩提对佛说:“天中天,本来没有这个道理是非常深奥的,诸佛菩萨对这个道理都能自己了解,可是有谁能相信呢?只有得到了阿罗汉的人。或者是得到了阿惟越致不动转果位的菩萨以及成道觉悟的诸佛如来才能解释它吧。”佛对须菩提说:“本无是没有穷尽之时的,所以诸佛如来的解释也是没有穷尽之时的。”
【经文】
时释提桓因与诸欲万天子俱,梵迦夷天与二万天子俱,前至佛所,头面著佛足,却住一面。诸欲梵天子①俱白佛言:“天中天,所说法者甚深,云何作其相印②?”
【注释】
①欲梵天子:即欲界天众和色界天众,分别由帝释(释提桓因)和梵天统领。
②相:事物的物征。
【译文】
那时,释提桓因和一万欲界天神一起,梵天王和色界二万天神一起,来到佛面前,用头面顶礼佛足,然后退到了一边。这些欲界、色界的天神一起对佛说:“天中天,你所说的法太深奥了,它有什么具体的特征呢?”
【经文】
佛语诸天子言:“且听作相著已,无想无愿,无生死所生,无所有,无所住。是者作其相,其相者若如空住。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所住相,诸天、阿须伦、龙、鬼神不能动移。何以故?是相不可以手作,色者不能作相,痛痒、思想、生死、识亦不作相,是相若人若非人所不能作。”
【译文】
佛对天神们说:“你们仔细听吧,它的特征就是没有形相,没有意愿,没有生死,没有所在之处,一无所有。这就是它的特征,它的特征就像是虚空,就是诸佛如来的形相,是一切天神、阿修罗、龙、鬼神所不能动摇的。为什么呢?因为,这样的形相不能用手来制造的。色不能成为它的形相,受、想、行、识也不能成为它的形相,这样的形相,无论是人还是非人,都是不能制造的。”
【经文】
佛语诸天子言:“若说是空有作者,宁能信不?”诸天子白佛言:“不信有作空者,何以故?无有能作空者。”佛言:“如是诸天子,其相者常住,有佛无佛,相住如故。如是住者故,怛萨阿竭成阿惟三佛,故名怛萨阿竭,即是本无如来。”
【译文】
佛告诉这些神:“如果说空是有人制造的,你们能相信吗?”天神们回答:“我们不相信有人制造空,为什么呢?因为空是不能被制造的。”佛说:“天神们,你们应该知道,法的形相也是这样的,无论有佛还是无佛,这样的形相总是常在的,不会有任何改变。正是因为它总是这样存在,所以诸佛如来才能觉悟成佛,名为诸佛如来,他们其实就是本无。”
【经文】
诸天子白佛言:“是相者甚深,怛萨阿竭从是成阿惟三佛。其怛萨阿竭所知无所挂碍慧,皆从般若波罗蜜。是者即佛之藏。”
【译文】
天神对佛说:“这样的形相就是太深奥了,而诸佛如来正是由此才得以觉悟成佛。他们之所以能得到这种没有障碍、无所不知的智慧,就是由于般若波罗蜜。所以,般若波罗蜜是一切诸佛的宝藏。”
【经文】
佛语须菩提:“怛萨阿竭因般若波罗蜜示现持世间,如是须菩提,怛萨阿竭恭敬承事是法,自致得成,皆从般若波罗蜜。是故怛萨阿竭之所恭敬,因是得佛故,是为报恩。何谓是怛萨阿竭之所报恩者?”
【译文】
佛对须菩提说:“诸佛如来由于有了般若波罗蜜才显示了整个世间、维持了整个世间。须菩提,诸佛如来之所以能自己获得成就,就是因为恭敬侍奉这个般若波罗蜜法,他们都是从般若波罗蜜中产生的。因此,诸佛如来由于般若波罗蜜成佛以后,就更恭敬般若波罗蜜,这是为了报答佛恩。诸佛如来是怎样来报答佛恩的呢?”
【经文】
“怛萨阿竭为从是衍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成阿惟三佛,皆从是衍,为无所著,以是故现于报恩。复次须菩提,怛萨阿竭知识法无有作者,以是故得阿惟三佛;亦不无作,故成阿惟三佛。是为怛萨阿竭报恩故示现般若波罗蜜。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于诸法无所望,皆从般若波罗蜜,以是故示现持世间。”
【译文】
“诸佛如来从这个大乘般若波罗蜜中得到了无上正等正觉,从而觉悟成佛,无所执著,因此他们就显示在世间,这就是他们在报答佛恩。再者须菩提,诸佛如来知道一切万法都没有什么造作,也不是没有造作,因此才能觉悟成佛。所以诸佛如来就显示出了般若波罗蜜,这就是他们在报答佛恩。诸佛如来对一切万法没有什么企望。自然遵从般若波罗蜜,因此他们显示着世间,维持着世间,这就是他们在报答佛恩。”
【经文】
须菩提白佛言:“诸法不可知不可见,何谓般若波罗蜜出怛萨阿竭示现持世间?”佛语须菩提:“所说诸法不可知不可见者,谓诸法悉空以是故不可知;诸法不可护持,以是故不可得见。诸法不可知不可见者,皆从般若波罗蜜。如是须菩提,诸法不可知、不可见,为从般若波罗蜜出怛萨阿竭,成阿惟三佛,示现持世间故。色为不可见,痛痒、思想、生死、识亦不可见,是者般若波罗蜜示现持世间。”
【译文】
须菩提对佛说:“一切万法都是不可知、不可见的,如何能说诸佛如来由于般若波罗蜜显示世间,维持世间呢?”佛告诉须菩提:“所谓一切万法不可知、不可见,是说诸法都是空的,所以不可知;诸法都是不可依持的,所以不可见。说诸法不可知、不可见,就是说它们是顺从般若波罗蜜的。因此须菩提,所谓诸法不可知不可见,就是说诸佛如来从般若波罗蜜中得到了觉悟成佛,从而显示、维持了世间。所以说,色不可见,受、想、行、识也不可见,这就是用般若波罗蜜显示了世间,维持了世间。”
【经文】
须菩提言:“何谓天中天色不可见?何谓痛痒、思想、生死、识为不可见?”佛言:“不见色因缘生识,是故色为不可见;亦不痛痒、思想、生死、识因缘生识,是故识为不可见。如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不见,是世间亦不见其相者。”
【译文】
须菩提说:“天中天,什么是色不可见呢?什么是受、想、行、识不可见呢?”佛说:“不因为看到了色就产生对色的认识,这就是色的不可见;不因为看到了受、想、行、识就产生对受、想、行、的认识,这就是受、想、行、识不可见。如同不见色、受、想、行、识一样,也看不见世间有什么形相特征。”
【经文】
“亦不见世间示现所有皆从般若波罗蜜。何谓是般若波罗蜜示现持世间?其忧世间,是亦为空;其忧世间,是亦为恍惚;其忧世间,是亦为寂;其忧世间,是亦为净。是者,即为世间示现。”
【译文】
“也看不见世间所显示出来的一切是从般若波罗蜜而来的。那么什么是般若波罗蜜显示世间又维持了世间呢?般若波罗蜜关心世间,世间也是空的;它关心世间,世间是恍惚无物的;它关心世间,世间又是寂静的;它关心世间,世间又是清净的。这些就是般若波罗蜜对世间的显示。”
?
不可计品第十一
【经文】
须菩提白佛言:“极大究竟般若波罗蜜,不可计究竟,不可量究竟,无有与等者究竟,无有边究竟。”佛言:“极大究竟般若波罗蜜,不可计究竟,不可量究竟,无有与等者究竟,无有边究竟。安隐般若波罗蜜,不可计究竟,怛萨阿竭无师萨芸若,是故般若波罗蜜不可计究竟。何等般若波罗蜜不可量究竟?”
【译文】
须菩提对佛说:“般若波罗蜜最终是非常大的,是不能计算到底的,是不能估量到底的,它始终没有边际,没有什么可以和它相等。”佛说:“般若波罗蜜是极大的,不可能计算到底,不可能估量到底,没有什么可以和它相等。只要安住在不可计量的般若波罗蜜中,诸佛如来就不必要再去学习什么萨芸若智慧,所以般若波罗蜜是不可计量的。为什么说般若波罗蜜不可计量到底呢?”
【经文】
“不可量怛萨阿竭无师萨芸若不可议、不可称,是故般若波罗蜜不可量究竟。何等般若波罗蜜安隐究竟无有与等者?怛萨阿竭谁能过者。是故般若波罗蜜无有与等者究竟。何等般若波罗蜜无有边究竟?无有边怛萨阿竭无师萨芸若,是故般若波罗蜜无有边究竟。”
【译文】
“一切诸佛如来只要住在般若波罗蜜中,就不必再学什么萨芸若智慧,而他们就是不可思议、不可称量的,所以说般若波罗蜜是不可估量的。为什么说没有什么可以和般若波罗蜜相等呢?因为即使诸佛如来也不可能超过它,所以说般若波罗蜜是没有什么可以和它相等的。为什么说般若波罗蜜没有边际呢?因为无边无际的诸佛如来只要得到了般若波罗蜜,就不必再学什么萨芸若智慧,所以说般若波罗蜜是没有边际的。”
【经文】
须菩提白佛:“云何怛萨阿竭无师萨芸若不可计、不可量无边?”佛言:“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不可计,诸法亦不可计,诸法了无所法,正是中不可计。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不可思,诸法亦不可量。色、痛痒、思想、生死、识无有边,诸法亦无有边。色、痛痒、思想、生死、识无有边,诸法亦无有边,色、痛痒、生死、识边幅了不可得,诸法边幅了不可得。
【译文】
须菩提对佛说:“为什么说诸佛如来不用学习萨芸若智慧就是不可计算、不可估量、没有边际的呢?”佛说:“色、受、想、行、识是不可计算的,一切万法也是不可计算的,因为一切万法其实就是没有法,因此才是不可计算的;色、受、想、行、识是不可思量的,一切万法也是不可思量的。色、受、想、行、识是没有边际的,一切万法也是没有边际的。”
【经文】
“用何等故,色、痛痒、思想、生死、识无有边幅,诸法无有边幅?色、痛痒、思想、生死、识边幅了不可得无有尽处,诸法边幅了不可得无有尽处。用何等故,色、痛痒、思想、生死、识、诸法了不可得?边幅无有尽处时。”
【译文】
“我们看不到色、受、想、行、识的边际,也看不到一切万法的边际。为什么色、受、想、行、识没有边际,一切万法也没有边际呢?因为我们看不到色、受、想、行、识的边际在哪里,不知道它们的尽处在哪里,我们也看不到一切万法的边际在哪里,不知道它们的尽处在哪里。是什么缘故使我们看不到色、受、想、行、识以及一切万法的边际,也不知道它们的尽处在哪里呢?”
【经文】
云何佛言:“空处可计尽不耶?”须菩提言:“空不可计尽。”佛言:“诸法不可计、不可称、无有边幅,用是故。怛萨阿竭法如是比,不可计、不可称、无有边。怛萨阿竭发心起学,不可计、不可称、无有边,本无心无念。譬如空无心无念,有心有念因随是生死。无有边怛萨阿竭法如空无有边,是法如空不可计。作是说不可计不可称无有边。”
【译文】
佛说:“虚空可以全部计算清楚吗?”须菩提说:“不能全部计算清楚。”佛说:“一切万法也是如此,是不可计算、不可称量、没有边际的。因为心识根本上就是没有的,所以不能认识。这就好像虚空没有心识一样,一旦有了心识有了想法,那就堕入了生死之中,就不再是诸佛如来了。诸佛如来就像无边无际的虚空一样,也是无边无际的,因此说他们是不可计算、不可称量、没有边际的。”
【经文】
佛说是经时,五百比丘僧,三十比丘尼,皆得阿罗汉;六十优婆塞、三十优婆夷,皆得须陀洹道;三十菩萨皆逮得无所从生法乐,皆当于是婆罗劫①中受决。须菩提白佛言:“般若波罗蜜甚深极大安隐究竟。”
【注释】
①婆罗劫:意为“贤劫”,或“善劫’’。指释迦牟尼佛住世时的这一劫。
【译文】
佛在解说此般若波罗蜜的时候,有五百名比丘、三十名比丘尼得到了阿罗汉果位,有六十名男居士、三十名女居士得到了须陀洹道,有三十位菩萨得到了无所从生法的快乐,他们都将在贤劫中受记成佛。须菩提对佛说:“般若波罗蜜极深极大,非常安全可靠。”
【经文】
佛言:“般若波罗蜜甚深极大安隐究竟,萨芸若,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道,悉从是经出。譬如遮迦越王所当为者,一切傍臣,所有郡国人民皆属王,亦无所复忧。阿罗汉、辟支佛、佛,若诸法,皆从般若波罗蜜中出,皆是经所立。”
【译文】
佛说:“般若波罗蜜极深极大,极其安全可靠,萨芸若智慧以及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道全都是从此经中产生的。比如转轮圣王,一切土地和人民都是转轮圣王的,只要转轮圣王有所作为,人民就没有什么可以担忧的。般若波罗蜜也是如此,一切阿罗汉、辟支佛、佛以及一切万法,都是从般若波罗蜜中出来的,都是般若波罗蜜经所建立的。”
【经文】
佛言:“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不受不入,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萨芸若道,不受不入。”须菩提问佛言:“何等萨芸若不受?何等萨芸若不入?”佛言:“云何须菩提,见阿罗汉所入处不?”须菩提言:“不见,天中天!不见是法我所入处。”
【译文】
佛说:“修行般若波罗蜜,不应该有色、受、想、行、识,也不应该进入色、受、想、行、识中;不应该有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萨芸若智慧,也不应该进入其中。”须菩提问佛说:“为什么不该进入萨芸若智慧之中呢?”佛说:“须菩提,你见过阿罗汉所进入的地方吗?”须菩提说:“天中天,没有见过,我没看见过什么法是我所要进入的。”
【经文】
佛言:“善哉,须菩提!我亦不见怛萨阿竭所入处。如我怛萨阿竭无所入,萨芸若无所入处。”爱欲天子、梵天子俱白佛言:“天中天,般若波罗蜜甚深难了。过去佛时所作功德,是辈人于是间闻深般若波罗蜜信者,正使三千大千国土人一切所当为者皆信,皆信已来行过一劫,于是深般若波罗蜜中乐一日念,无量深出彼德有余。”
【译文】
佛说:“对啊,须菩提,我也没见过诸佛如来有要进入的地方,就像我们诸佛如来没有所要进入的地方一样,萨芸若智慧也是不该进入的。”欲色二界的天神们对佛说:“天中天,般若波罗蜜真是非常深奥难以理解啊!如果有人现在听到了这深奥的般若波罗蜜并且相信了它,哪怕只是喜欢一天,其所得功德与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人民经过一劫的时间所作的功德相比,与他们以往在过去诸佛那里所作的全部功德相比,就已经超出了无数倍。”
【经文】
佛语爱欲天子、梵天子:“正使复有人闻深般若波罗蜜,以得证决,所信乐过一劫,其功德不及是辈。爱欲天子、梵天子,皆前以头面著佛足,绕三匝而去,却行久远乃旋,各归天上,歌叹佛说功德。”
【译文】
佛告诉欲界、色界的天神:“即使有人以后也听到了这深奥的般若波罗蜜,并以此证明自己将来可以受记成佛,因而相信喜欢般若波罗蜜超过一劫的时间,他的功德也赶不上现在听到般若波罗蜜的人。”听了这话,欲界、色界的天神们全部都用头面顶礼佛足,围着绕了三圈,然后慢慢离去,走了很远,他们才飞腾到空中,回到了各自的天上,在天上歌唱赞叹佛的功德。”
【经文】
须菩提白佛言:“若有菩萨信深般若波罗蜜者,从何所来而生是间?”佛言:“如是信者,心无有疑,不厌不喜乐闻念,不欲远离经师。譬如新生犊子,心终不远离其母。是菩萨从人道中来生是间,前世学人今来复得深般若波罗蜜,便信乐不远也。”
【译文】
须菩提对佛说:“如果有菩萨相信这深奥的般若波罗蜜,他们是从何处来到此间的呢?”佛说:“如果有相信的人,他们的心中对此经没有怀疑,不讨厌听闻读诵此经,也不愿意离开解经的老师,就好像新生的牛犊不愿意离开母亲一样。像这样的菩萨,是从人中来到这里的。他们前世的时候就已经修行成了人,就已经学习了般若波罗蜜,现在又来学习这深奥的般若波罗蜜,于是就相信了它,喜欢上了它,再也不肯离去。”
【经文】
须菩提白佛言:“若有菩萨有时还其功德,若复从他方佛刹来,若供养佛,乃有从彼来生是间者无?”佛言:“有。是辈菩萨于他方佛刹供养佛,复从彼来生是间,持是功德于是间便逮得深般若波罗蜜。”
【译文】
须菩提问佛:“是否有由于供养其他佛国世界的诸佛得到了功德,因而来到这里的菩萨呢?”佛说:“有。这些菩萨在其他佛国世界中供养了佛,因而带着这些功德来到了这里,从而立即得到了般若波罗蜜。还有一些菩萨是从兜率天上来到这里的,另有一些菩萨在弥勒菩萨那里听到了般若波罗蜜经中的智慧,遂在今生来到此间,由此功德而立即得到了般若波罗蜜。”
【经文】
“若复有菩萨从兜术天①上来生是间,或从弥勒菩萨闻是深经中慧,今来生是间,持是功德,今逮得深般若波罗蜜。若复有菩萨,前世佛时闻深般若波罗蜜,不问中慧,来生是间闻深般若波罗蜜,心便有疑,不信乐,不问中慧。何以故?前世有疑故。若复有菩萨,前世闻深般若波罗蜜,问中慧,一日二日三日若至七日,持是功德。”
【注释】
①兜术天:亦译“兜率天”,“睹史多”等,意为“妙足”、“知足”。六欲天之一,在夜摩天上。佛经说此天分内外两院,外院是欲界天的一部分,内院是“未来佛”弥勒菩萨所居的净土。
【译文】
“但有一些菩萨虽然在前世的时候听到过佛说般若波罗蜜,却没有问明其中的智慧,现在来到这里,又听到了般若波罗蜜,心中就有了怀疑。从而不相信、不喜欢,仍然不问其中的智慧。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在前世的时候对般若波罗蜜就产生怀疑了。还有一些菩萨,前世的时候听到过般若波罗蜜,问明了其中的智慧,并在一天、两天、三天或七天中修持了它,作了功德。”
【经文】
“今复逮得深般若波罗蜜,常乐闻,喜问信受。若复有菩萨有时欲闻般若波罗蜜,或不欲闻,其心乱,数数转,如称乍低乍仰。是辈人适学,未发故,使少信,不乐得深般若波罗蜜,便厌不欲学弃舍去。如是终不成就,堕罗汉、辟支佛道中。”
【译文】
“今生再听到般若波罗蜜后,就会喜欢,经常听它,愿意相信它,愿意接受它。还有一些菩萨有时愿意听般若波罗蜜,有时不愿意听般若波罗蜜,心中很乱,数数变动,就像秤砣那样忽高忽低,这样的人刚学般若波罗蜜不久,就会不再相信,不再喜欢这深奥的般若波罗蜜,不久就会弃之而去。这些人永远不能觉悟成佛,会堕入阿罗汉、辟支佛道中去。”
?
譬喻品第十二
【经文】
佛言:“譬如大海中船卒破坏,知中人皆当堕水没死,终不能得度。是船中有板若樯,有健者得之,骑其上顺流堕深①得出,知是人终不没水中死也。何以故?用得板樯故。菩萨有信乐,有定行,有精进,欲逮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不得深般若波罗蜜。”
【注释】
①堕深:应为“随海”之误。
【译文】
佛说:“比如船破在大海深处,可知其中的人大多都会淹死在水中,难能逃生。但如果船上有船板、有桅杆,身体好的人得到了,浮在上面,就会顺着海水漂流,从而逃出灾难,这个人就不会被水淹死。为什么呢?因为他得到了般板和桅杆。菩萨也是如此,即使他有信心、有禅定、有修行,喜欢佛法又能不懈努力,如果得不到般若波罗蜜。”
【经文】
“不学沤惒拘舍罗,是菩萨便堕阿罗汉、辟支佛道中;菩萨有信乐、有定行、有精进,欲逮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得深般若波罗蜜,学沤惒拘舍罗,是菩萨终不中道懈惰,过出阿罗汉、辟支佛道去,正在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中住。”
【译文】
“不学般若波罗蜜的方便胜智,要想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那还是不可能的,他最终还会堕入阿罗汉、辟支佛道之中;如果菩萨有信心、有禅定、有修行,喜欢佛法又能不懈努力,如果再得到般若波罗蜜,学习了般若波罗蜜的方便胜智,他就不会半途而废,就会超出阿罗汉、辟支佛道,前进到无上正等正觉之中。”
【经文】
“譬如有人持坏瓶行取水,知是瓶不能久,当道坏。何以故?瓶未成故。若有菩萨有信乐、有定行、有精进,欲逮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不得深般若波罗蜜,不学沤惒拘舍罗,是菩萨终不能逮萨芸若,便中道厌却,堕阿罗汉、辟支佛道中。”
【译文】
“比如有人用坏瓶取水,可以知道这个瓶子肯定不能坚持多久,在半路上就会碎掉。为什么呢?因为这个瓶子是坏的。菩萨学习般若波罗蜜也是如此,即使菩萨有信心、有禅定、有修行,喜欢佛法又能不懈努力,但却得不到深奥的般若波罗蜜,学不到般若波罗蜜的方便胜智,如果想要以此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那还是不可能的,他永远不能得到萨芸若智慧,肯定会半途而废,厌却菩萨,从而堕入阿罗汉、辟支佛道之中。”
【经文】
“譬若有人持成瓶行取水,知当安隐持水来归至也。何以故?其瓶已成故。若有菩萨有信乐、有定行、有精进,欲逮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得深般若波罗蜜,学沤惒拘舍罗,知是菩萨终不中道懈惰,休止恣心,正上阿耨多罗三耶三菩。”
【译文】
“又比如有人用好的瓶子取水,可以知道他肯定会平安地把水取回来。为什么呢?因为他拿的是个好瓶子。如果菩萨有信心、有禅定、有修行,喜欢佛法又能不懈努力,而且也得到了深奥的般若波罗蜜,学到了般若波罗蜜的方便胜智,可以知道,这个菩萨肯定不会半途而废,肆意妄为,肯定会走到无上正等正觉之中。”
【经文】
“譬若大海中有故坏船,不补治之,便推著水中,取财物置其中,欲乘有所至,知是船终不能至,便中道坏,亡散财物。若有菩萨有信乐、有定行、有精进,欲逮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不得深般若波罗蜜,不学沤惒拘舍罗,知是菩萨中道厌,便亡失名珍宝,更弃大珍宝去。何所为大珍宝?佛是也。是菩萨便中道堕阿罗汉、辟支佛道中。”
【译文】
“比如海上有一条破了的船,如果不加修整便推入水中使用,装上财物,扬帆远行,可以知道这条船肯定不能达终点,在半路上就会沉没,财物也会因而流散。菩萨即使有了信心,有了禅定,有了修行,喜欢佛法又能不懈努力,但如果得不到深奥的般若波罗蜜,学不到般若波罗蜜的方便胜智,却想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还是不可能的,他肯定会半途而废,丢失佛法中最大的珍宝。什么是佛法中最大的珍宝呢?那就是觉悟成佛。这个菩萨肯定会半路入阿罗汉、辟支佛之中。”
【经文】
“譬如有黠人①拖张海边,故坏船补治之,以推著水中,持财物置其中,便乘欲有所至,知是船不中道坏,必到所至处。若有菩萨有信乐、有定行、有精进,欲逮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得学深般若波罗蜜沤惒拘舍罗,知是菩萨不中道懈惰,正在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中住。”
【注释】
①黠人:有智慧的人。
【译文】
“但如果有聪明人把破船拖上海岸,经过修理之后再放到水中,装上财物,扬帆远行,可以知道这个船就不会沉没在中途了,它能最终到达目的地。如果菩萨有信心,有了禅定,有了修行,喜欢佛法又能不懈努力,最后又得到了般若波罗蜜,学到般若波罗蜜的方便胜智,可以知道这个菩萨肯定不会半途而废,肯定会走到无上正等正觉之中。”
【经文】
“何以故?是菩萨一心有信乐、有定行、有精进故,终不复堕罗汉、辟支佛道中,正向佛门。譬若有人年百二十岁,老极身体不安,若病寒热,寝卧床褥,此人宁能自起居不?”
【译文】
“为什么呢?因为这位菩萨在信心、禅定、修行和不懈努力之外又得到了般若波罗蜜,所以永远不会堕入阿罗汉、辟支佛道中,肯定会迈向成佛的大门。比如有人已经活了一百二十岁,身体老迈,不时生病,只能躺卧在床上,须菩提,这个老人能自理起居吗?”
【经文】
须菩提言:“不能也。何以故?是人老极无势力故,正使病愈由不能自起居行步。”佛言:“菩萨有信乐、有定行、有精进,欲逮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不得学深般若波罗蜜沤惒拘舍罗者,终不能至佛,当中道休堕阿罗汉、辟支佛道中。何以故?不得学深般若波罗蜜沤惒拘舍罗故。”
【译文】
须菩提说:“不能,为什么呢?因为他已经太老了,没有什么气力,即使病好了,也不能自己起来行走。佛说:“如果菩萨只有信心,只有禅定,只有修行,喜欢佛法又能不懈努力,但如果得不到般若波罗蜜,学不到般若波罗蜜的方便胜智,想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是不可能的,他肯定不能成佛,肯定会半途而废,堕入阿罗汉、辟支佛道之中。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学习般若波罗蜜,没有得到般若波罗蜜的方便胜智。”
【经文】
佛言:“但是人风寒病愈身体强健,意欲起行,有两健人各扶一腋,各持一臂,徐共持行,其人语病者言:安意莫恐,我自相扶持在所至到,义不中道相弃。如是人能到所欲至处不?”
【译文】
佛说:“如果这个老人病好了,身体康复了,想要起来行走,这时有两个健康的人来搀扶他,各持一臂,并对老人说:‘您慢慢地走吧,无论您想到哪里,我们都会扶着您去,决不会放下您不管。’须菩提,这样的老人能到他想要去的地方吗?”
【经文】
须菩提①言:“能到。”佛言:“菩萨有信乐、有定行、有精进,欲速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得深般若波罗蜜,学沤惒拘舍罗,是菩萨终不中道懈惰,能究竟于是中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
【注释】
①此后“言能到佛”四字据别本增入。
【译文】
须菩提说:“能到。”佛说:“如果菩萨有了信心,有了禅定,有了修行,喜欢佛法又能不懈努力,而且又得到了般若波罗蜜,学到了般若波罗蜜的方便胜智,这位菩萨肯定就不会半途而废,最终一定会走到无上正等正觉之中。”
?
分别品第十三
【经文】
须菩提白佛言:“云何阿阇浮菩萨①学般若波罗蜜?”佛言:“当与善知识②从事,当乐善知识,当善意随般若波罗蜜教。何等为随般若波罗蜜教?是菩萨所布施,当施与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莫得著色、痛痒、思想、生死、识。”
【注释】
①阿阇浮菩萨:意为“新发意菩萨”、“新学菩萨”,指刚刚发愿学习佛道的菩萨。
②善知识:好的教师,指能正确传授佛教道理的人。
【译文】
须菩提对佛说:“那么新发意学习佛道的菩萨应该怎样学习般若波罗蜜呢?”佛说:“应当跟着好的老师学习,应当喜欢好老师,应当以善心顺从般若波罗蜜的教化。什么是顺从般若波罗蜜的教化?那就是说,如果菩萨修行布施波罗蜜,应当靠它追求无上正等正觉,不能执著于色、受、想、行、识。”
【经文】
“何以故?深般若波罗蜜萨芸若无所著,若持戒、忍辱、精进、禅、智慧,当持是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莫得著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何以故?萨芸若无所著。无得乐阿罗汉、辟支佛道,阿阇浮菩萨稍入般若波罗蜜中如是。
【译文】
“为什么呢?因为般若波罗蜜的萨芸若智慧是没有执著的。如果菩萨修行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波罗蜜,应当靠它求得无上正等正觉,不可执著于受色、想、行识。为什么呢?因为萨芸若智慧是没有执著的。不要进入阿罗汉、辟支佛道之中。新学菩萨应该这样逐渐地进入般若波罗蜜中学习。”
【经文】
须菩提言:“菩萨谦苦欲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佛言:“菩萨谦苦,安隐于世间护,为世间自归,为世间舍,为世间度,为世间台,为世间导。何等为菩萨为世间护?死生勤苦,悉护教度脱,是为世间护。”
【译文】
须菩提说:“菩萨想要得到无上正等正觉,为什么要忍受各种苦行呢?”佛说:“菩萨忍受各种苦行,安稳地存在于世间,可以成为世间的保护,成为世间人归依的对象,成为世间人的房屋,成为世间的高台,成为世间的导师,可以救度世间的人民。菩萨怎样成为世间的保护呢?他们可以救度解脱世间的一切生死痛苦,这就是世间的保护。”
【经文】
“何等为世间自归?生、老、病、死悉度之,是为世间自归。何等为世间舍?菩萨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阿惟三佛,得怛萨阿竭名时,为世间说经无所著,是为世间舍。”
【译文】
“怎样才是世间人归依的对象呢?他们可以救度一切世间人民的生、老、病、死,这就是成了世间人民归依的对象,怎样才是世间的房屋呢?菩萨得到无上正等正觉觉悟成佛时,得到了如来的名字,为世间人民解说没有执著的经法,这就是成了世间人民的房屋。”
【经文】
“何等为无所著?色无著、无缚,是色无所从生无所从灭;痛痒、思想、生死、识亦尔,诸法亦无著、无缚如是。何等为世间度?是色非色为度,痛痒、思想、生死、识,是识非识为度,度为诸法。”
【译文】
“什么是没有执著呢?色没有执著没有束缚,色无所从生,无所从灭;受、想、行、识也是如此,一切万法也是如此,没有执著,没有束缚,这就是没有执著。菩萨怎样成为世间人民的救度呢?色就是非色,这就是救度;受、想、行、识就是非识,这就是救度;所谓救度就是救度一切万法。”
【经文】
须菩提言:“如佛所说,度为诸法得阿惟三佛,何以故,无所著耶?”佛言:“如是无所著菩萨为谦苦,念法不懈,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阿惟三佛,因说经,是亦为世间度。何等为世间台?譬若水中台,其水两避行。”
【译文】
须菩提说:“按照佛的说法,救度就是救度一切万法,那为什么还说没有执著呢?”佛说:“菩萨对一切万法没有执著,才忍受各种苦行,才能坚持不懈地念诵佛法,从而得到无上正等正觉,觉悟成佛,从而为众生解释佛的经法,这也是在救度世间。什么是世间的高台呢?比如水中有高台,水流肯定会绕着高台流动,被分为两边。”
【经文】
“色、痛痒、思想、生死、识。过去、当来、今现在两断。如是断者、诸法亦断。设使诸法断者。是为定。是为甘露。是为泥洹。菩萨念法不懈得阿惟三佛。是为世间台。何等为世间导?菩萨得阿惟三佛。便说色、痛痒、思想、生死、识空。说诸法空。是亦无所从来,亦无所从去。
 
【注释】
①甘露:又译“天酒”、“美露”等,佛教传说中的不死神药。
【译文】
“如是,过去、未来、现在的色、受、想、行、识如果也被断成两边,一切万法也就被分断了,如果万法被这样断掉了,那就是禅定,那就是甘露,那就是泥洹。因此,菩萨坚持不懈地念诵佛法觉悟成佛,就是世间的高台。怎样是世间的导师呢?菩萨得到了觉悟成佛,就会说色、受、想、行、识是空,一切万法也是空的;它们无所从来,无所从去。”
【经文】
“诸法空,诸法无有想,诸法无有处,诸法无有识,诸法无所从生;诸法空,诸法如梦,诸法如一,诸法如幻,诸法无有边,诸法无有是,皆等无有异。”须菩提白佛言:“般若波罗蜜甚深,谁当了是耶?”佛言:“菩萨求以来大久远,乃从过去佛时,于其所作功德以来,如是辈人乃晓知深般若波罗蜜耳。”
【译文】
“诸法皆空,没有形相,没有处所,没有知识,没有所来的地方;诸法皆空,诸法如梦,诸法如幻,没有边际,没有是非对错。他们会这样教导人民,所以就是世间的导师。”须菩提说:“般若波罗蜜非常深奥,有谁能理解它呢?”佛说:“菩萨自从求道以来已经非常久远了,他们在过去诸佛那里就做了无数的功德,只有这些人才能理解般若波罗蜜。”
【经文】
须菩提言:“何谓求以来大久远?”佛言:“去离于色、痛痒、生死、识无复有,尔乃晓知是深般若波罗蜜。”须菩提言:“是菩萨为世间导耶?”佛言:“如是菩萨得阿惟三佛,为不可计阿僧祗人作导。”
【译文】
须菩提说:“为什么只有求道以来非常久运的菩萨才能理解呢?”佛说:“他们已经远离了色,受、想、行、识也不再有了,所以才能理解这深奥的般若波罗蜜。”须菩提说:“这样的菩萨是世间的导师吗?”佛说:“这些菩萨获得了觉悟成佛,可以作不可胜数阿僧祗劫那么多人的导师。”
【经文】
须菩提言:“菩萨为谦苦,是为摩诃僧那僧涅,为般泥洹不可计阿僧祗人。”佛言:“如是,菩萨为谦苦,是为摩诃僧那僧涅,是故为僧那僧涅无缚,色、痛痒、思想、生死、识无缚,亦不于阿罗汉、辟支佛,亦不于萨芸若。诸法无缚,是故为僧那僧涅。”
【译文】
须菩提说:“菩萨忍受各种苦行,就是大弘誓菩萨,可以解脱不可胜数阿僧祗劫那么多的人民。”佛说:“是的,菩萨忍受各种苦行,就是大弘誓菩萨。弘誓菩萨是没有束缚的,不会束缚在色、受、想、行、识中,也不会束缚在阿罗汉、辟支佛中,也不会束缚在萨芸若智慧中。他们对一切万法都不束缚,所以才是弘誓菩萨。”
【经文】
须菩提言:“菩萨求深般若波罗蜜,不当索三处。”佛言:“何因缘菩萨求深般若波罗蜜,不当索三处?”须菩提言:“般若波罗蜜甚深,亦不可有守者,亦不无守者,从般若波罗蜜中,为无所出法,守般若波罗蜜为守空,守般若波罗蜜为守诸法,守般若波罗蜜为守无所有,守般若波罗蜜为守无所著。”
【译文】
须菩提说:“菩萨寻求般若波罗蜜,不应该在三界中寻找。”佛说:“为什么菩萨寻求般若波罗蜜,不应该在三界中寻找呢?”须菩提说:“般若波罗蜜是非常深奥的,它没有什么守护,也不是真的没有守护,从般若波罗蜜中得到的只是没有生灭的法。所以,守护般若波罗蜜就是守护空,守护般若波罗蜜就是守护一切万法,守护般若波罗蜜就是守护无所有,守护般若波罗蜜就是守护没有执著。”
【经文】
佛言:“在般若波罗蜜中者,当知是阿惟越致菩萨,于深般若波罗蜜中,无所适著,终不随他人语,不信余道,心不恐畏,不懈怠。从过去佛问是深经中慧,今闻深般若波罗蜜,心续不恐畏、不懈怠。”
【译文】
佛说:“在般若波罗蜜中的人,应该知道他们就是得到了阿惟越致不动转地的菩萨,他们在般若波罗蜜中没有任何执著,不会相信别人的话,也不相信其他的道法,他们的心中没有恐怖和害怕,会坚持不懈地修行般若波罗蜜;他们在过去诸佛那里就问明了此经深奥的智慧,所以现在再次听到般若波罗蜜,心中仍然没有恐怖和害怕,仍然会坚持不懈地进行修行。”
【经文】
须菩提白佛言:“若有菩萨闻深般若波罗蜜心不恐畏、不懈怠,何因缘当念般若波罗蜜中观视?”佛言:“心向萨芸若,是为观视般若波罗蜜。”须菩提言:“何谓心向萨芸若?”
【译文】
须菩提对佛说:“如果有菩萨听到了这深奥的般若波罗蜜,心中没有恐怖,能坚持不懈,他们应当怎样在般若波罗蜜中观察修行呢?”佛说:“他们应该心向萨芸若智慧,这就是观察了般若波罗蜜。”须菩提说:“什么是心向萨芸若智慧呢?”
【经文】
佛言:“心向空,是为观萨芸若,观萨芸若是为不观,不可计萨芸若。如不可计色为非色,如不可计痛痒、思想、生死、识为非识;亦不入,亦不出;亦不得,亦不知;亦不有知,亦不无知;亦无所生,亦无所败,亦无所作者;亦无所从来,亦无所从去;亦无所见,亦无所在。如是不可限空,不可计萨芸若,不可计无有作佛者,无有得佛者,无有从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中得佛者,亦不从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惟逮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得佛也。”
【译文】
佛说:“心向空,这就是观察了萨芸若智慧。观察萨芸若智慧其实就是不观察,不可有萨芸若的名字。比如不可胜数的色都是非色,不可胜数的受、想、行、识都是非识;它们没有出,也没有入,没有得,也没有知;没有知,也不是无知;它们没有出生,没有生起它们的东西,也没有坏灭它们的东西;无所从来,也无所从去;没有见,也没有所在之处,它们是不可胜教的空。萨芸若智慧也是如此,是不可胜数的空。因此,根本就没有什么佛,也没有人能得到成佛的觉悟,没有从色、受、想、行、识中得佛的人,也不从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中觉悟成佛。”
【经文】
爱欲天子、梵天子白佛言:“般若波罗蜜甚深,难晓、难了、难知。”佛语诸天子:“深般若波罗蜜甚深,难晓、难了、难知,怛萨阿竭安隐甚深,是经悉知阿惟三佛无有作,阿惟三佛亦无有阿惟三佛。是经如空甚深,无有与等者,如诸法无所从来、无所从去。”
【译文】
欲、色二界的天神们对佛说:“般若波罗蜜真是非常深奥,很难认识,很难理解。”佛对天神们说:“是的,般若波罗蜜非常深奥,很难认识,很难理解。诸佛如来安稳地住在此深经之中,知道没有什么能觉悟成佛,觉悟成佛也不是真正的觉悟成佛。此经就像空那样深不可测,没有什么能和它相等,因为一切万法都是没有生灭,没有来去的。”
【经文】
爱欲天子、梵天子等白佛言:“诸世间人稀有信是深经者。世间人所欲皆著,悯念之故,当为说是深经耳。”佛言:“如是诸天子,世间人稀有信是深经者,所欲皆著,悯念是世间人故,当为说深经耳。
【译文】
欲、色二界的天神们对佛说:“一切世间的人民,很少有人能相信此经,因为世间的人都会执著于自己的欲望之中。为了怜悯这些世间的人民,应该解说这深奥的般若波罗蜜经。”佛说:“是的,世间的人很少有人相信这深奥的般若波罗蜜经,他们执著于自己的欲望之中。为了怜悯这些世间的人民,应该解说这深奥的般若坡罗蜜经。”
?
本无品第十四
【经文】
须菩提白佛言:“诸法随次无所著,诸法无有想如空,是经无所从生,诸法索无所得。”爱欲天子、梵天子白佛言:“弟子须菩提所说如是,怛萨阿竭教但说空慧。”佛言:“如是诸天子,随怛萨阿竭教。”诸天子问佛:“何谓怛萨阿竭教?如法无所从生,为随怛萨阿竭教乎?”
【译文】
须菩提对佛说:“一切万法依次都是没有执著的,一切万法没有形相犹如虚空。般若波罗蜜经无所从生,诸法求之一无所得。”欲色二界的天神们对佛说:“按照须菩提的说法.诸佛如来所说的一切教法只是一种空的智慧。”佛说:“是的,这样才能随顺诸佛如来的教化。”天神们问佛:“什么是随顺了诸佛如来的教化呢?”
【经文】
佛言:“如是诸天子,诸法无所从生,为随怛萨阿竭教。随怛萨阿竭教是为本无,本无亦无所从来,亦无所从去。怛萨阿竭本无,诸法亦本无;诸法亦本无,怛萨阿竭亦本无,无异本无。如是须菩提,随本无,是为怛萨阿竭本无;怛萨阿竭本无住,如是须菩提,住随怛萨阿竭教,怛萨阿竭本无无异,本无无异也。”
【译文】
佛说:“是的,一切万法无所从生,就是随顺了诸佛如来的教化。所谓随顺了诸佛如来的教化,就是说一切都是本无的,本无也是无所从来,无所从去的。诸佛如来本无,一切万法也是本无;一切万法本无,诸佛如来也是本无。一切都是本无,没有什么不同的。须菩提,随顺本无就是诸佛如来也是本无。诸佛如来就是这样住在本无之中,住在本无之中就是住在诸佛如来的教化之中,诸佛如来和本无没有什么差异。”
【经文】
“诸法是无异,无异怛萨阿竭本无,无所挂碍;诸法本无,无所挂碍。怛萨阿竭本无,诸法本无碍一本无等,无异本无,无有作者;一切皆本无,亦复无本无。如是怛萨阿竭本无,不坏亦不腐,诸法不可得。”
【译文】
“一切万法也没有什么差别,和诸佛如来的本无没有差别,因为没有差别,所以也就没有障碍。一切万法本无,没有障碍。诸佛如来本无,一切万法本无,所有的一切就是一个本无。没有什么与本无不同的东西,而本无也是没有生的。这就是说,一切都是本无,本无也是一无所有。因此,正是因为诸佛如来是本无的,所以他们才能没有败坏,同时也得不到任何法。”
【经文】
“须菩提,随诸法教怛萨阿竭本无,诸法本无等无异,于真法中本无;须善提,随怛萨阿竭教怛萨阿竭本无,无有过去、当来、今现在诸法,本无过去、当来、今现在。”
【译文】
“须菩提,从一切万法本无进行理解,诸佛如来是本无的,一切万法也是本无的,二者没有什么差别,它们在绝对真实的意义上都是没有的。须菩提,随顺诸佛如来的教化,就是要把诸佛如来理解为本无,就是要理解过去、未来、现在的一切万法都是没有的,过去、未来、现在也是没有。”
【经文】
“须菩提,随怛萨阿竭教怛萨阿竭本无过去,本无当来,本无今现在;怛萨阿竭本无等无异,是等无异为真本无,菩萨得是真本无如来名,地为六反震动。”
【译文】
“须菩提,随顺了诸佛如来的教化,就是说诸佛如来本来没有过去,本来没有未来,本来没有现在,就是诸佛如来和本无没有差别,这种没有差别才是真正的本无,也就是诸佛如来的名字。如果菩萨得到了这种真正的本无,大地就会为之六种震动。”
【经文】
“怛萨阿竭说本无,须菩提,随怛萨阿竭教,须菩提,不受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不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如是须菩提,为随怛萨阿竭教。”
【译文】
“须菩提,诸佛如来所说的一切教法也是本无的,如果随顺了诸佛如来的教化,就不应该有色,不应该有受、想、行、识,不应该接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合、阿罗汉、辟支佛道。须菩提,这样才是真正的随顺了诸佛如来的教化。”
【经文】
舍利佛言:“是本无甚深,天中天!”佛言:“是本无甚深甚深。”当说本无时,二百比丘僧皆得阿罗汉,五百比丘尼皆得须陀洹道,五百诸天人皆逮无所从生法乐①,于中立六十新学菩萨,皆得阿罗汉道。佛言:“是六十菩萨过去世时,各各供养五百佛,布施求色,持戒、忍辱、精进求色,禅不知空离空,不得般若波罗蜜沤惒拘舍罗,今皆取阿罗汉道。”
【注释】
①法乐:相对于欲乐而言,指学习、供养佛法所带来的快乐。
【译文】
舍利弗说:“天中天,这个本无的道理实在是太深奥了。”佛说:“是的,这个本无是非常深奥的。”当佛解说此经的时候,有二百名比丘僧得到了阿罗汉果位,五百名比丘尼得到了须陀洹道,五百名天神得到了诸法无所从生的快乐,其中有六十名新学菩萨得到了阿罗汉道。佛说:“这六十名菩萨在过去世中,曾经各自供养五百诸佛,布施、持戒、精进、忍辱,为了求得色法,他们也修行了禅定,但却没有认识到空,没有得到般若波罗蜜的方便胜智,因此现在就走向了阿罗汉道。”
【经文】
“菩萨有道,得空、得无色、得无愿,是菩萨不得般若波罗蜜沤惒拘舍罗,便中道得阿罗汉道不复还。譬若有大鸟,其身长八千里若二万里,复无有翅,欲从忉利天上自投,来下至阎浮利地上,未至,是鸟悔,欲中道还上忉利天上,宁能复还不耶?”舍利弗言:“不能复还。”佛言:“是鸟来下至阎浮利地上,欲使其身不痛,宁能使不痛不耶?”
【译文】
“如果菩萨有道,得到了空,能够无色无愿,但却得不到般若波罗蜜的方便胜智,他们就会半道走到阿罗汉道中,不能返回。比如有一只巨大的鸟,身长八千里甚至两万里,但却没有翅膀,如果它想从忉利天来到阎浮提地上,没等到达,这个鸟后悔了,想返回忉利天上,它还能回去吗?”舍利弗说:“不能回去了。”佛说:“这个鸟来到了阎浮提地上,想要身体不遭受什么痛苦,行吗?”
【经文】
舍利弗言:“不能也。是鸟来,其身不得不痛,若当闷极若死。何以故?其身长大及无有翅。”佛言:“正使是菩萨如恒边沙劫布施求色,持戒、忍辱、精进求色,禅亦不入空,不得般若波罗蜜沤惒拘舍罗,起心欲索佛道,一切欲作佛,中道得阿罗汉、辟支佛道。”
【译文】
舍利弗说:“不行。此鸟来到阎浮提地上,身体肯定会非常痛苦,几乎要被闷死。为什么呢?因为它身体太大却又没有翅膀。”佛说:“如果菩萨为了求得色法,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即使是在恒河沙劫那么长的时间中坚持不断,并且又修行禅定,但却得不到空,得不到般若波罗蜜的方便胜智,如果他们想要以此求得佛道,觉悟成佛,最终肯定只能得到阿罗汉、辟支佛道。”
【经文】
“是菩萨于过去、当来、今现在佛所,持戒、精神①、三昧、智慧,闻佛萨若芸,皆念求色,是为不持怛萨阿竭戒、精进、三昧、智慧,不晓知萨芸若,但想如闻声耳,便欲从是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会不能得,便中道得阿罗汉、辟支佛道。何以故?不得深般若波罗蜜沤惒拘舍罗故。”
【注释】
①精神:当作“精进”,六度之一。
【译文】
“这些菩萨在过去、未来、现在一切诸佛那里修行持戒、精进、禅定、智慧,听到了佛解说般若波罗蜜的智慧,但却只是为了求色,那就不是真正的修行诸佛如来的持戒、精进、忍辱、禅定、智慧,不能理解般若波罗蜜的萨芸若智慧.只不过是听到佛的一些声音而已,如果他们想以此求得无上正等正觉,肯定是得不到的,肯定会走到阿罗汉、辟支佛道中去。为什么呢?应为他们没有得到般若波罗蜜的深奥的方便胜智。”
【经文】
舍利弗言:“如佛所说,念中慧菩萨离般若波罗蜜沤惒拘舍罗故,便得阿罗汉、辟支佛道,若有菩萨庄严①事,欲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阿惟三佛者,当黠学般若波罗蜜沤惒拘舍罗。”
【注释】
①庄严:以善和美装饰国土或以功德装饰自身与佛等称为庄严。
【译文】
舍利弗说:“按照佛的说法,如果菩萨离开了般若波罗蜜的方便胜智就只能得到阿罗汉辟支佛道,那就是说,如果菩萨想要得到无上正等正觉从而觉悟成佛,就应当学习般若波罗蜜的方便胜智。”
?
【经文】
爱欲天子、梵天子白佛言:“般若波罗蜜难晓、难了、难知,欲求阿耨多罗三菩难得也。”须菩提白佛言:“般若波罗蜜甚深,难晓、难了、难知,如我念是中慧,求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易得耳。何以故?”
【译文】
欲界天神对佛说:“般若波罗蜜是难以理解、难以认识的,要想求得无上正等正觉,也是难以求得的。”须菩提对佛说:“般若波罗蜜是非常深奥的,难以认识,难以理解。但按照我的理解,要想求得无上正等正觉,却是容易的。为什么呢?”
【经文】
“无所有,当何从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诸法皆空,索之了不可得,当作阿惟三佛。索法无所得,无有作阿惟三佛,亦无有得阿惟三佛者。若有闻诸法空,求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易得耳。”
【译文】
“因为一切本来都是没有的,又有什么无上正等正觉可以追求呢?诸法皆空,求之不可得,这样就是得到了觉悟成佛。而求法本无所得,就没有什么能成为诸佛如来,也没有人能得到觉悟成佛。如果知道诸法皆空,以此来追求无上正等正觉,那就容易得到无上正等正觉了。”
【经文】
舍利弗谓须菩提:“如须菩提所说者,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难得也,何以故?空不念我当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是法空设易得者,何以故?如恒沙菩萨悉皆逮。”须菩提言:“云何舍利弗,用色逮乎?”“不也!”“离色法逮乎?”“不也!”
【译文】
舍利弗对须菩提说:“按照须菩提你的说法,无上正等正觉是容易得到的,为什么呢?因为一切皆空,人不应该想:我要求得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只是一个假设的法,所以容易得到的。为什么呢?因为有恒河沙那么多的菩萨都已经得到了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说:“舍利弗,你认为如何呢?依靠色法能得到无上正等正觉吗?离开色法能够等到吗?”
【经文】
“痛痒、思想、生死、识逮乎?”“不也!”“色本无宁逮乎不?”“不也!”“色本无有法逮不?”“不也!”“痛痒、思想、生死、识本无宁逮不?”“不也!”“离识本无有法逮不?”“不也!”“是本无使逮不?”“不也!”“离本无有法使逮不?”“不也!”“设是法不可得,何所法使逮者?”
【译文】
“依靠本来没有的受、想、行、识能得到无上正等正觉吗?离开受、想、行、识能够得到吗?依靠本无之法能得到无上正等正觉吗?离开本无之法能得到吗?如果依靠这些方法得不到无上正等正觉,那还有什么法能得到无上正等正觉吗?”
【经文】
舍利弗言:“如须菩提所说法,无有菩萨逮者,佛所说三有德之人①求阿罗汉、辟支佛、佛,是三不计三,如须菩提所说为一道耳。”分漫陀尼弗谓舍利弗:“须菩提说一道当问。”舍利弗谓须菩提:“须菩提所说一道,我用是故问。”须菩提言:“云何于本无中见三道不?”
【注释】
①三有德之人:指声闻、缘觉和菩萨三乘。
【译文】
舍利弗说:“按照须菩提你所说的,没有菩萨能得到无上正等正觉。佛所说的追求阿罗汉、辟支佛、佛道的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有道之人,其实根本就不是三,按照你的说法就是一而已。”富楼那对舍利弗说:“应该问问须菩提所说的一到底是什么。”舍利弗问须菩提:“我想问问须菩提你所说的一是什么呢?”须菩提说:“舍利弗,你在本无中看到三乘了吗?"
【经文】
舍利弗言:“不见也。何以故?从本无中不可得三事。”须菩提言:“本无一事得乎?”“不也。”“云何于本无中可得一道不?”“不也。设是谛不可得者,故复说阿罗汉、辟支佛、佛,为如是说道本无,无有异,若菩萨闻本无心不懈怠,是菩萨会当得佛也。”
【译文】
舍利弗说:“看不到。为什么呢?因为从本无中根本得不到三件事。”须菩提问:“从本无中能看到那怕一件事物吗?是看不到的。从本无中能得到一乘的佛道吗?是得不到的。如果这些是真的不能得到的,就可以说阿罗汉、辟支佛、佛道也是如此,它与本无没有什么差别。如果菩萨听到这样的话仍然能坚持不懈,他们就肯定能够成佛。”
【经文】
佛言:“如须菩提所说,皆持佛威神使若说是耳,菩萨闻本无等无异,心不懈怠,会当得佛。”舍利弗言:“何等为菩萨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者?”
【译文】
佛说:“像须菩提所说的这些,都是佛的威神的力量让他这样说的。如果菩萨听到一切都与本无平等无异,心中仍然能够坚持不懈。他肯定能够成佛。”舍利弗说:“那么菩萨怎样才是成就了无上正等正觉呢?”
【经文】
须菩提白佛言:“何等为成就于菩萨?”佛言:“一切人皆等视中与共语言,当善心,不得有害意向;常当慈心与语,不得嗔恚,皆当好心中心,菩萨当作是住。”
【译文】
须菩提对佛说:“怎样才是成就了菩萨呢?”佛说:“对于一切人民全都一视同仁,怀着平等心同他们交谈,对他们抱有善心,没有加害之意,以慈善之心同他们交谈,没有愤怒和怨恨,心中所有的全是善良,菩萨应该这样修住。”
 
《道行般若经》(注解版第十五至十七品)
阿惟越致品第十五
【经文】
须菩提白佛言:“阿惟越致菩萨当何以比?当何以观其行?当何以相?当何从知是阿惟越致菩萨?”佛言:“阿惟越致菩萨如逮得禅者不动摇,如阿罗汉、辟支佛地,佛地,是佛地如本无终不动,佛说本无闻不言非空,是中本无人本无,是所本无如本无,亦不言非,如是入中①,入中以闻是本无以。”
【注释】
①入中:进入中道,指以中道的方法观察事物。
【译文】
须菩提对佛说:“阿惟越致菩萨的形相特征是怎样的呢?应该怎样观察他们的做事行为呢?怎样才能知道他们是阿惟越致菩萨呢?”佛说:“阿惟越致菩萨就像得禅定的人那样是不动摇的,就像得阿罗汉、辟支佛以及佛道的人那样是不动摇的,因为佛道等是本无的,始终没有什么动摇。我所说的本无,与大虚空不同,进入这样的本无,才是进入了真正的本无之中;我所说的本无,也不是说它不是虚空,进入这样的本无之中,才是进入真正的本无。”
【经文】
“若转于余处闻,心终不疑,亦不言是,亦不言非,如是本无如本无住,其所语不轻,所言不说他事,但说他正,他人所作不观视,用是比用是相,行具足,知是阿惟越致菩萨。”
【译文】
“菩萨听到这样的本无之后,转生到其他地方时又重听闻,菩萨心中始终没有怀疑,不说它是,也不说它不是,这样就是真正地住于本无之中,这时他们就不会轻易说话,所说的就不是什么胡言乱语,只会是正确的道理,他们对别人的行为就不会过分追究。如果菩萨具备了这样一些形相特征,我们就可以由此知道他们是阿惟越致菩萨。”
【经文】
“阿惟越致终不形相沙门、婆罗门①面类,不祠祀跪拜天,不持华香施于天,亦不教他人为。身不生恶处,不作女人身,当持十戒,不杀生、强盗、淫佚、两舌、嗜酒、恶口、妄言、绮语,不嫉妒、瞋恚、骂詈、不疑,亦不教他人为,身自持十戒不疑,复教他人守十戒,于梦中自护十戒,亦复于梦中面目见十戒。”
【注释】
①婆罗门:古代印度的种姓之一,属于社会上层,一般信仰婆罗门教。
【译文】
“阿惟越致菩萨永远不会呈现为沙门、婆罗门的形象;他们不会祈天跪拜,不会向天神布施香和花,也不教别人这样布施;他们永远不会生在罪恶的地方,永远不会转生为女人;他们谨守十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挑拨是非,不嗜酒,不恶语伤人,不胡言乱语,不粉饰言词;他们没有嫉妒,没有愤怒和怨恨,不张口谩骂,不怀疑佛法,也不教别人如此;他们自己谨守十戒,没有怀疑,又让别人也谨守十戒;他们在梦中亲自见到了十戒,在梦中也亲自保护着十戒。”
【经文】
“阿惟越致心学诸法,皆安隐为世间人说经,持深经授与令得分德住,悉致愿使得经,令用分德住阿惟越致,闻说深经时终不疑,不言不信,亦不恐惧,所语柔软,微妙至密,少睡卧,行步出入,心安谛不乱,时徐举足蹈地,安隐顾视,所斐服衣被,净洁无垢坌①,无蚤虱,身中无八十种虫,所有功德稍稍欲成满,心极清净,悉得受之,其功德过出于世间。
【注释】
①坌:尘埃。
【译文】
“阿惟越致菩萨自己学习了一切诸法,又心平气和地为世间的人进行解说,把此深奥的般若波罗蜜经传授给他们,让他们全都得到此经,得到此经功德,让他们用此经的功德得到阿惟越致不动转的地位;听到有人解说此经,他们就没有怀疑,没有不信,没有恐惧,语言轻软,心思细密,少睡眠,出入起居,步履安详,稳重得体,心神不乱,所用衣被,干净清洁,没有跳蚤和虱子,身中没有一切病虫;他们的功德越来越圆满,心中非常清净,所得到的功德超过了世间的一切。”
【经文】
须菩提白佛言:“云何菩萨心清净?当何以知之?”佛言:“是菩萨所作功德转增多,其心极上自在,无所挂碍,悉逮得其功德;是心甚清洁,清洁过于阿罗汉、辟支佛道上。”
【译文】
须菩提对佛说:“为什么菩萨的心是清净的呢?怎么知道他们的心是清净呢?”佛说:“这些菩萨所做的功德越来越多,而他们的心却非常超越,自由自在,无所障碍,因而就能得到全部的功德。他们的心非常清净,清净的程度超过了阿罗汉、辟支佛道。”
【经文】
“如是阿惟越致。有来供养者,不受用喜,一切无悭贪,说深经时未尝于中有厌极也,正在智中深入。若余所欲有问深经者,持是深般若波罗蜜为说之;其有他道①所不能正者,持是深般若波罗蜜为正之;从是经中所出法,悉持无常之事相语之;诸世间经书所不能解者,持是深般若波罗蜜为解之。
【注释】
①他道:指佛教以外的宗教,也称“外道。”
【译文】
“阿惟越致菩萨的意思是不动转菩萨,为什么叫做不动转菩萨呢?因为如果有人来供养他们,他们的心中不会有欢喜,他们对一切都没有贪爱之心,只是始终不厌地解说此般若波罗蜜经,始终住在此经的智慧当中.。如果有人来问深经,他们就会用般若波罗蜜为之解说;如果有人相信了其他的道法,别人不能纠正,他们就会用般若波罗蜜来纠正;从此经中衍生出来的一切万法,他们都会告诉人们说那是无常的;如果世间有什么不可理解的经书,他们都会用般若波罗蜜来为人解说。”
【经文】
“用是故,弊魔来到是菩萨所,便于边化作大八泥犁①,其一泥犁中有若干百千菩萨,化作是,以便指示之言:是辈皆阿惟越致菩萨,从佛受决以,今皆坠泥犁中。佛为授若泥犁耳,设若作阿惟越致受决菩萨者,若当受疾悔之,言我非阿惟越致;若悔之言尔者,便不复堕泥犁中,当生天上。”
【注释】
①八大泥犁:八大地狱,又称八热地狱,相对于八寒地狱而言,位在赡部洲地下五百由旬,分别为等活地狱、黑绳地狱、众合地狱、号叫地狱、大叫地狱、炎热地狱、大热地狱、无间地狱。
【译文】
“因此,如果有恶魔来到菩萨所在的地方,在菩萨身边变做八大地狱,每一地狱之中又变出成百上千无数的菩萨,恶魔指着这些菩萨说:‘这些人全都是阿惟越致菩萨,全都从佛那里授记过了,现在却全都堕入了地狱之中。所以佛所作的授记,不过是将要堕入地狱而已。如果你们是授记了的阿惟越致菩萨,就应当赶快悔悟说自己不是阿惟越致菩萨。如果你们说了这样悔悟的话,就不会再堕入地狱之中,将要往生到天上。”
【经文】
佛言:“设是菩萨心不动转者,是阿惟越致。弊魔复化作其师,被服往到菩萨所诡语,若前从我所闻受者,今悉弃舍,是皆不可用也。若自悔过,受疾悔之,随我言者,我日来问讯汝,不用我言者,终不复来视汝。若莫复说是事,我不复欲闻,是故说是皆非佛所说,余外事耳。汝今更受我所语,我所说皆佛语。”
【译文】
佛说:“如果菩萨听了恶魔的这些话心中没有动摇,他就是阿惟越致不动转菩萨。这时,恶魔又会变成菩萨的老师,穿上老师的衣服来到菩萨那里,说谎道:你从前跟我所学的那些东西,现在应该全部放弃,那些都是不可用的。如果你听我的话,悔悟改过,以后我每天都来看顾你;如果不听我的话,我就在也不来看顾你了。你不要再说以前的事了,我不想再听了。因为那些全都不是佛所说的,只不过邪门外道罢了。你要相信我现在所说的话,我现在所说的才是佛说的。”
【经文】
佛言:“菩萨闻是言其心动转者,不从过去佛受决,未上菩萨举中,未上菩萨举中,未在阿惟越致地。设是菩萨心不动转者,知是深经空所致,作是思维,终不信他人语。”
【译文】
佛说:“如果菩萨听到了这样的话心中有了动摇,那他就没有从过去诸佛那里得到授记,没有进入菩萨道中,没有得到阿惟越致不动转的地位。如果菩萨听到这样的话心中不为所动,那他就是深入理解了般若波罗蜜经中的空,能够依照空进行思维,不会相信别人的言论。”
【经文】
譬若比丘得阿罗汉,不复随他人语,悉明见经中证,是为空所致,终不可动。如阿罗汉、辟支佛所念法,终不可复还。是菩萨为在阿惟越致地住,正住向佛门,终不可复还。是为极度,用是比,用是相,行具足,知是阿惟越致菩萨。”
【译文】
“比如比丘得到了阿罗汉果位,就不再听从别人的话,一切都以佛经为依据;如果菩萨得到了空,就是永远不可动摇的。比如阿罗汉、辟支佛得到了自己所念诵的佛法,就不会从中退出一样,如果菩萨得到了阿惟越致的地位,就是正在走向成佛的大门,永远不会退回。这就是阿惟越致菩萨非常超越的境界,如果菩萨具备了这样的形相特征,就可以由此知道他是阿惟越致不动转的菩萨。”
【经文】
“复有弊魔化作异人,往到菩萨所作是语:若所求为勤苦耳,不求佛法也。若空负是勤苦为用,是勤苦之难为求乎!若在恶道①中以来大久,适今得为人,汝不当于是中思维,不当自患厌耶,当复于何所更索是躯。”
【注释】
①恶道:指六道中的地狱、饿鬼、畜生三道。
【译文】
“如果有恶魔变成一个奇人,来到菩萨那里说:你所做的追求实在是太辛苦了,却又求不到佛法。像你这样徒自辛苦又毫无用处,想要以此来求得佛法,那不是太难了吗?你处在恶道之中已经太久了,现在好不容易才得到了人身,就应该珍惜,不要再学习原来那样的法了。你不要厌患自己的身体,要想想还能到哪里来寻找这样的身体呢?”
【经文】
“汝何不早取阿罗汉道,用佛为求之。是菩萨心不动转者,知是阿惟越致。弊魔不能动转舍去,更作方便,化作若干菩萨在其边住,因指示言:若见不耶?是悉菩萨,皆供养如恒中沙佛以,皆与衣被、饮食、床、卧具、医药,悉具足,皆从如恒中沙佛,受行法问慧。”
【译文】
“你为什么不早去学习阿罗汉道,用阿罗汉道来求佛呢?如果菩萨听了这样的话心中没有动摇,他就是阿惟越致不动转的菩萨。恶魔看到无法动摇他,便暂时离开,又变化成无数的菩萨来到这菩萨身边,对他说:你没看见吗?这些菩萨都曾供养过恒河沙那么多的诸佛,都曾把衣服、饮食、床具、医药供养诸佛,而且非常丰厚;他们曾跟着恒河沙那么多的诸佛学法修行,向诸佛询问智慧。”
【经文】
“当所施行,如法住,如法求,皆人中作是学,作是受,作是行悉以,尚不能得佛,若学以来甫尔,当何因得佛?菩萨闻是言心不动转者,弊魔复舍去不远,复化作诸比丘示之言:是悉阿罗汉,过去世时皆求菩萨道不能得佛,今皆取阿罗汉已,如是比丘当何从得佛?菩萨闻是语心不动转,当觉知魔为。”
【译文】
“按照诸佛的教导去布施,去修行,去追求,他们这样学习修行,已经经过非常长的时间,到现在还都没有成佛,像你这样才刚刚开始学习,怎么能够成佛呢?如果菩萨听了这些话心中仍然不为所动,恶魔离开不远就会变出一些比丘,指着比丘对菩萨说:他们全都是阿罗汉,他们在过去诸佛那里都曾修行过菩萨道,却都没有成佛,现在他们全都改从阿罗汉道了。如此说来,比丘又怎么能够成佛呢?如果菩萨听到这样的话心中没有动摇,他们就是阿惟越致不动转菩萨,他们知道,刚才的那些全是恶魔在进行干扰。”
【经文】
佛言:“作是学,作是求,作是行,于是深般若波罗蜜中住,心不动转者,如是比相行具足,知是阿惟越致。”佛言:“菩萨当作是学,作是求,护是教,受佛教,当念行于他方,闻魔语如是,心不动转,不可移,觉知魔为。”
【译文】
佛说:“这样进行学习,这样进行追求,这样进行修行,从而住在深奥的般若波蜜中,心无动转,从这些形相特征中就可以知道他们是阿惟越致菩萨。”佛说:“菩萨应该这样进行学习,这样进行追求,这才是维护了佛的教化。他们应该记住,无论他们走到哪里,如果听到恶魔所说的这样的话,他们心中不可动摇,不可转变,而是要清楚地分辨出那是恶魔在进行干扰。”
【经文】
“菩萨作学不得佛者,佛语为有异,佛语终不欺也。弊魔复往到菩萨所,作是诡甥①言:佛如空,是经不可得边幅,不可得极,是经中我悉知已皆空耳。若为是中勤苦,若不当觉知魔为此事,魔作是经。云何欲于中欲得作佛?是非佛所说,菩萨当谛觉知是魔所为。”
【注释】
①甥:当作“奸”。
【译文】
“如果菩萨这样学习仍然不能成佛,你们可以说是佛说的话有误;而佛所说的话永远都是不骗人的,菩萨肯定可以由此成佛。恶魔会再到菩萨所在的地方,欺骗说:佛就和空是一样的,般若波罗蜜经虽然没有边际,照我的理解它的一切也都是空的;你不知道这些事情都是恶魔所做的,此经也是恶魔说的,却辛苦地修行此经,想从中求得成佛,那怎么行呢?你要知道,此经根本就不是佛说的。菩萨听了恶魔的这些话就应该知道,这是恶魔在进行干扰。”
【经文】
“菩萨作第一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三昧。越阿惟越致,不随录是四禅,是所禅作三昧。越用人入欲中,故禅三昧,是菩萨终不随禅教,其功德极过禅上去。有共称誉名字者不用喜,不称誉者亦不用作忧,其心终不动乱。常念世间人,善出入行步坐起,常端心正志,少淫意。”
【译文】
“当菩萨修行四禅的时候,一定要超出到阿惟越致中去,不要只随顺禅法,因为只有人在有欲望时才会修行禅法的,所以菩萨不应该随顺禅法,一定要从禅法中超出。这样,即使有人称赞他的名字,他的心中不会有欢喜;没有称赞他,他也不会有什么忧愁,他的心始终不会有动摇混乱。即使他常年出入世间.也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往住起居,心神端正不乱;他没有淫乱之意。”

月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