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真正贫富?
本文摘要:真正贫富 给大家讲一个佛陀在世时的故事: 一次法会,很多人来听佛说法。有两位好朋友,也是邻居,各自带着自己的妻子来参加法会。一位男主人好好地听法;另一位则想:正好借此机会,看看别人身上带的物品,能不能顺手牵羊,偷一些回去。 他发现,不远处有一
真正贫富
 
给大家讲一个佛陀在世时的故事:
  
  一次法会,很多人来听佛说法。有两位好朋友,也是邻居,各自带着自己的妻子来参加法会。一位男主人好好地听法;另一位则想:正好借此机会,看看别人身上带的物品,能不能顺手牵羊,偷一些回去。
  
  他发现,不远处有一位长者,腰上挂着很多钱。于是他用种种的方法,最后终于把钱偷到手了。他为自己的胜利而沾沾自喜,心想:我多么聪明智慧,能把这位长者的钱偷到手。
  
  法会结束后,大家都回家了。偷钱的这家,买了好多好吃的东西,一家人围在一起,吃得非常地开心。而另一家生活比较贫困,只是粗茶淡饭,草草了事。
  
  偷钱的人家就笑话隔壁的邻居:你看我多么聪明智慧,能在大众听佛讲法的时候,偷到这么多的钱,而你只是在那儿坐着听法,什么都没得到。
  
  后来,这件事情被佛陀知道了,佛陀开示说:偷钱的这个人,自认为很了不起,其实是个愚痴人。他只顾现前的快乐,不知道思维人生,根本不懂得他现在偷钱,是在种不好的因,将来必定会受到不好的果报。而那位认真听法者,虽然看到他暂时贫困,但他听闻到了佛法,内心里非常富有。因为他真正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一个人,知道了怎样断除堕落三恶道的因,他能生生增上,不会堕落。
  
  所以,真正贫富的标准不是拿钱财来衡量的。而真正的智慧也应该是能够觉悟人生的,懂得应该怎样认真负责的度过人生。
 
殃福追人犹影随形
有一段时间,佛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游行弘化。当时有一位天王的太子,名叫辟罗。一日,他从天上飞到祇洹精舍,五体投地顶礼佛足后,合掌问佛:“这世间的人都在追求衣服、饮食、七宝、欲乐、官爵、国土,是否有珍宝反过来追逐人们呢?”世尊赞叹辟罗王子:“你提出了一个好问题,确实有国土、珍宝、欲乐追逐人们的情形。”
  
  辟罗太子又问:“称人心愿、圆满如意的因缘,时时随逐于人,是什么意思呢?”世尊回答:“一切行为的造作不出两种:一是行善即能得福;一是造恶则招感灾殃。无论是福德或是灾殃,总是如影随形地跟着每一个人。”
  
  辟罗太子说:“真是太殊胜了!诚如世尊所开示,我的前世曾在人间当过国王,因为心念生命无常,对身外之物无所眷恋,因而想广行布施。一日,群臣集会时宣告:‘我想要做一面大鼓,鼓声隆隆能广传百里。谁能为本王办好这件事呢?’
  
  然而,大臣们纷纷答道:‘臣等无能为力!’这时候,一位名叫“匡上”的大臣,一向效忠朝廷,也是慈悲爱护百姓的好官吏,他上前对国王说:‘微臣可以办到!但是,需要一笔费用。’
  
  国王说:‘太好了!你需要多少费用都没有问题。’于是开启国库,取出一大笔钱财交给匡上。
  
  匡上将满车的财宝运送到王宫门外,并且鸣鼓昭告:‘今日我们仁德的国君,以大慈悲心广施天下,欲救济一切贫穷困苦之人,乃至供养修行之人衣食,凡有需要者,都可以到宫门外来领取财物。’
  
  消息很快传遍四方邻国,穷人们纷纷背着婴儿、扶老携幼前来,络绎不绝的人潮,塞满了进城的所有道路,不时有人仰天欣叹:‘感恩仁德的大王啊!我们这些穷苦的百姓,今后终于有机会脱离挨饿受冻的日子了!’
  
  一年后,国王诏问匡上:‘大鼓做好了吗?’大臣回答:‘大王!已经做好了。’国王又问:‘既然已经做好了,为何没有听到鼓声呢?’匡上禀白:‘请大王明日移驾至城里走一趟,就可以听到德音宣流的鼓声,响彻十方。’
  
  翌日,国王的车队浩浩荡荡行入城中,发现到处都挤满了人,十分热闹。国王惊呼:‘城里为何这么多人呀?’匡上回答:‘去年大王命微臣制造大鼓,希望威音广传百里,大王仁德之声得以宣扬、远播四方。微臣心想:用枯木做的鼓架、死牛皮所做的大鼓,这样的鼓声并不足以宣扬仁王之威德。几经思量后,便将国王交给微臣的财宝,用来供养修行人衣食,救济孤苦贫穷。自从发出告示以来,四方邻国百姓都闻风而来,期待大王的甘露润泽,就如同饥饿的孩子渴慕慈母一般。’
  
  国王听到之后,便问附近的民众:‘你们从哪里来的呢?’人们恭敬顶礼后回答:‘我们从百里外来此。’有的说:‘我从两百里外而来。’还有人回答:‘我从万里外来的。’接着,大家纷纷禀白:‘圣明的大王!您广行布施,四方邻国人民蒙受德泽都无比欣喜,甚至不惜举家迁离故乡,投奔至此,期盼在您的恩泽庇护下,从此过着安定的生活。’
  
  国王听了十分欢喜,说道:‘匡上,你做得太好了!之前我执着声名,希望藉由大鼓威震十方;现在我终于了解,国家动荡来自民心不安,就像身体有病,我应该施予医药才能治病,而臣下体察民生疾苦,因而广施粥饭扶贫济弱,使百姓咸获安乐、归附于我。’于是,国王宣告:‘以后只要是民生所需,都要尽力关照协助,不必再来询问我了!’
  
  日后国王寿终,投生到天上,成为天妙王。天上寿尽,又下生人间做转轮圣王,所到之处都有七宝随行,侍从前后拥护。如今又投生到天上,成为天王的太子。这一切都是由于当时自己能严持净戒,又能慈悲救济一切众生,才能得到这种福报。只要我们能奉行佛陀教诫,端正身心言行,都能够获得这么殊胜的福报。”
  
  佛陀劝勉辟罗太子:“人的所作所为,如‘影之随身,响之应声’,有因必有果,报应不爽呀!”辟罗太子闻佛开示,欢喜作礼而去。
  
  典故摘自:《佛说天王太子辟罗经》
  
  省思:
  
  “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凡夫追名逐利,不识因果,不明罪福,故佛陀说这样的行为是“枉功劳形”。所谓“福祸无门,唯人自招;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为佛弟子知因识果,故能从因地上断恶修善、趋吉避凶,古德云:“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诚然,福是修来的,不是求来的。经曰:“有求皆苦,无求即乐。判知无求,真为道行。”在修善、利他中舍去我执、法执,如是修而无修,行而无行,一切无著,则是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庄严菩提之道,成就真正自在、如意的生命风光。
 
有福德的罪人
有一次佛陀在祇树给孤独园说法,当时聚集了一千两百五十位弟子、一万多个菩萨和各天界的无数圣贤众神,大家听闻佛法都心生欢喜。
  
  说法到一半,佛陀突然问阿难:“你有见过年老长寿,而且具有福相的老人,却还有罪恶报应没有还清的吗?”
  
  阿难恭敬的回答:“罪恶的人,怎么会有福气的长相?我从来没有看过这样的人。”
  
  佛陀说:“他现在在门口,大梵天王不让他进来,你去帮我把他带进来。”
  
  阿难奉着佛陀的旨意来到门口,果然看见一位老人,年纪两百多岁了,眉头生出秀美的白毛,耳尖高出头顶,牙齿就像整齐的贝壳,双手长过膝盖,一副很有福气的样子。但是他身上的衣服破破烂栏的,四肢都裸露在外,走路走得很慢,呼吸的气息也很微弱,好像饿了很多天。
  
  老人拄着拐杖大喊:“我不远千里而来,就是要见佛陀一面,让我脱离痛苦。我等这一天已经等了十年,你们却拒我于门外,怎么能够这样?”
  
  阿难看到这种情况,马上要大梵天王放老人进来,并挽扶老人来到佛陀面前。
  
  老人见到佛陀,一时喜极而泣,又悲从中来,眼泪鼻涕交融流下。他向佛陀行礼完后,跪着告诉佛陀:“我一出生就非常不幸,贫穷辛苦,饥寒交迫,想求死不成,活着又没有人可以依靠。我听说世尊的慈遍布众生,心中十分欢喜,早晚都在祷告祈愿,希望能够见佛陀一面,十年过去了,一直到今天我的愿望才能实现。刚才被挡在门外,我本来打算要回去了,但是却没有力气走回去,进退都没有路。我只怕死了之后,尸体污蔑神圣的佛门,更加重我的罪业。没想到世尊怜悯我,让我进来。我就算这样死去,也没有遗憾了,只希望我赎完罪后,在下一世可以得到世尊的垂怜和恩惠,赐我无上的智慧。”
  
  佛陀说:“每件事有因缘,罪孽福报总会如影随形。我来说个故事给你们听吧”
  
  在一个强大国家的里,有一位骄傲的太子,只知道敛财,从不知道布施,平常又随意轻视、侮辱人。
  
  当时有一位贫寒的佛教弟子,名叫静志,从很远的国度而来,向太子求一件法衣,太子却不当一回事,既不布施衣服,又不给予食物。静志七天七夜没吃东西,又没水喝,只剩下一点气息,命在旦夕,没想到太子看到这种情形却和大家一起取笑他,后来又把他驱逐出国境。
  
  静志还没有走出国界就遇到饥饿的盗贼,想把他杀来吃。他冷静的对强盗说:“我是个饥饿、寒冷又贫苦的出家人,瘦骨如柴,皮肉薄而且腥臭有臊味,真的不能吃,吃我只不过多一个人被杀害,对你们并不会有任何帮助。”
  
  盗贼回答:“我们饥饿贫困了很久,只是吃泥土过活而已,你虽然枯瘦,远胜过泥上的味道啊!”
  
  没想到盗贼终究不放人。幸好太子知道了这件事,忽然良心发现,马上加以援救,并说:“我已经没有布施给他任何东西了,今天怎么可以袖手旁观,任由他遭受灾难,而丧生在饿贼的口中呢!”于是马上骑着马去救援,将静志从盗贼手中救了回来。”
  
  佛陀对着老人说:“那时的静志就是现在的弥勒菩萨,而那位太子就是你啊!你今天受到这种贫穷的痛苦,正是在还清那时吝啬贪心的罪孽。而你之所以会这么长寿,是因为你救活静志的缘故。”
  
  老人听了,感叹的对佛陀说:“这些都是我自己造的业啊!往事都过去了,希望能在今天彻底结束掉,但愿我还能够以这条垂死半残的生命,求做佛门弟子,让我在后来的生生世世,可以侍奉在世尊身旁。”
  
  佛陀答应了,马上运用神通使老人改变形体,变得身体强健,力量足够,耳聪目明,并且得到无上的智慧。
  
  老人感激得不断向佛陀行礼。在场所有众生看到这种情形,听到佛陀藉这个故事所说的法,都很欢喜,心满意足的行礼退下了。
  
  在此忏悔我所犯的一切恶念恶口恶行;愿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各位读者;此文若有错谬,我皆忏悔,若有功德,普皆回向,愿共修善法,得大自在!
 
皈依三宝获福无量
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园时,一日对比丘们开示:“皈依具足三种功德,是哪三种功德呢?第一种是皈依佛的功德,第二种是皈依法的功德,第三种是皈依僧的功德。”
  
  “什么是皈依佛的功德呢?无论是二足、四足,或多足的众生;或是有色、无色、有想、无想,乃至于非想非非想处天的众生,都无法超越最尊、最上、福慧圆满的如来。就好像由牛得到牛乳,再由牛乳提炼乳酪,进一步再炼制成生酥、熟酥,最后再精炼成醍醐,醍醐是五味之中最上、最为珍贵,其他诸味皆不能与之相比。同理,如来就如同醍醐之味,福慧圆满、最尊、最上,所有众生皆无有能及者。若有众生恭敬供养承事于佛,即是承事第一功德、最胜福田,便受人天之福,此即皈依佛的功德。”
  
  “什么是皈依法的功德呢?世间所有法:不论有漏、无漏,有为、无为,无欲、无染,灭尽、涅槃。涅槃法在诸法之中,是最尊、最上的真理,没有一法可以超越。犹如从牛身上取得牛乳,进一步由牛乳提炼而得到乳酪,由乳酪再炼制成生酥、熟酥,最后再由熟酥精炼成醍醐,醍醐是五味之中最上、最为珍贵,其他诸味皆不能与之相比。同理,涅槃法如同醍醐,在所有诸法中,最尊、最上,没有一法可以超越。若有众生恭敬遵奉涅槃法,即是承事第一功德、最胜福田,便受人天之福,此即皈依法的功德。”
  
  “什么是皈依圣众的功德呢?所谓贤圣僧众,是跟随如来修行,僧团中持戒精进的出家众。众生之中,如来僧众最尊、最上,无有众生可以相及者。就如同从牛取得牛乳,再从牛乳炼成乳酪,由乳酪进一步炼制得生酥、熟酥,最后再由熟酥精炼出醍醐,醍醐是五味之中最上、最为珍贵,其他诸味皆不能与之相比。同样地,如来僧众如同醍醐,于众生中最尊、最上,无人及者。如有众生恭敬事奉如来僧众,即是承事第一功德、最胜福田,便受人天之福,此即皈依僧的功德。”
  
  世尊于是为大众宣说此偈:“第一承事佛,最尊无有上;次复承事法,无欲无所著;敬奉贤圣众,最是良福田;彼人第一智,受福最在前。若在天人中,处众为正导;亦得最妙座,自然食甘露。身着七宝衣,为人之所敬;戒具最完全,诸根不缺漏。亦获智慧海,渐至涅槃界;有此三归者,趣道亦不难。”
  
  比丘们闻佛教导,皆欢喜奉行。
一个简单的改命办法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老人,虽然有五个子女,但是没有一个愿意赡养他,他走投无路,只能沿街乞讨。他怨恨子女不孝顺,觉得人生充满了痛苦。
  
  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佛陀,就请问佛陀:“慈悲伟大的佛陀啊,您有什么办法能改变我的命运吗?”
  
  佛陀就问他:“你知道感恩吗?”
  
  老人回答:“我不懂什么叫感恩,请佛陀指点迷津。”
  
  佛陀就指着他要饭的拐棍说:“你对你手上的这根拐棍感恩吗?”
  
  老人想想说:“我当然感恩这根拐棍了!我出去要饭,遇到凶狗,它是我的打狗棒。在崎岖的道路上行走,上坡下坡,他是我安全的支撑。我累了的时候,就枕着它睡觉,它是我幸福的依靠。因此,对这根拐棍,我真正要千感恩、万感谢啊!”
  
  佛陀就欢喜赞叹说:“善哉!善哉!那你从今以后,就天天拿着这根拐棍,不间断地去说感恩,说到一定的时候,你的命运就改变了!”
  
  老人听了佛陀的教诲,深信不疑,从此以后他就天天说感恩。不但对拐棍说感恩,也感恩施舍给他的一切好心人,乃至最后也感恩伤害他、欺骗他的一切恶人。感恩让他的内心再也没有丝毫怨恨,只有感恩。久而久之,他就契入了一种三昧,名叫“感恩拐棍三昧”。
  
  有一天,佛陀又在讲经。老人心想:我今天的幸福生活全是佛陀赐予的,我要去感恩!于是他就去听佛讲经说法。佛陀见到他来了,竟然对大众说:“我们今天请一位老修行来讲讲他的感恩三昧。”
  
  于是佛陀就把他请上台,请他讲述他感恩的故事。刚好那一天,他的五个孩子也在下面听经,他们听到自己的父亲连对一根拐棍都要至诚感恩,何况其他!对于给予自己生命的父母,如果都不知道去感恩、报恩,这样的人禽兽不如!连乌鸦都知道反哺,羔羊也知道跪乳。于是这五个孩子良心发现,孝心显发,听完经后,他们都争先恐后跑上台去,争着要孝养自己的父亲。他们争着说:“到我家去!到我家去!”
  
  这时佛陀就对老人说:“你的命运现在已经改变了!一个有感恩心的人,他便什么都有;一个没有感恩心的人,他便什么都没有。”
  
  佛法只讲报恩,不讲报怨,他人若对自己有恩惠,要时时想着“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而他人与我有怨仇,则应尽快忘掉,不要耿耿于怀,记恨在心。因为利人终利己,害人终害己。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种下善因,终获善果。
 
莲花执妙色,遇佛离凡尘
世尊(凡是佛,同有十种名号,佛与世尊即十名之二,此世尊乃称释迦牟尼佛也)。在罗阅只耆阇崛山说法时,国中有一淫女,名曰莲华(华即花之正字,花乃俗字),他自己发生善心,便放下一切世事,出家做比丘尼。独自向耆阇崛山走去,为的是要礼佛,要听佛说法,走不到一半路,经过一股流泉水,女掬水饮之,洗手时照见影子,自己看见自己面貌,十分妍丽,心上一转念头,我有这样美色,为什么不知利用,反放弃了出家呢?不如且慢出家,先享受几年情欲的快乐。主意既定,便即还家。其时佛在山中,知道莲华女应当得度,乃化出一位妇人,端丽绝世,胜过莲华女十佰倍,寻路行到莲华家中。莲华一见,心里极度爱敬,殷勤问化人道:‘从那里来?丈夫及眷属亲戚都在什么地方?为什么独行?没有一人陪侍?’化人答言:‘从城中来,欲回家去,既蒙一见如故,敢请送我同行到泉水边。’莲华说好极,于是二人同行,回到泉水边。化人娇喘微微,说是行路倦乏,二人坐下休息,化人把自己的头搁在莲华的膝上,睡倒下去。不料睡下后,立即气绝身死,而且身体立刻肿胀臭烂起来,肚腹溃裂,虫蛆涌出,齿落发脱,肌肉身体,登时腐烂得不成模样。莲华见了,非常惊怕,为什么这样美丽的人,好好的忽然无常,此人尚且如此,我面貌不如彼者,岂能常久不死。还是赶快投到佛前,努力学道的好,想罢,即到佛前,五体投地行礼,陈说学道志愿,及所遇妇人忽然死烂之事,佛便告莲华道:‘女子有四件事,最是靠不住,一者,年龄虽然少壮,终会变老;二者,身体虽然强健,终会死灭;三者,六亲虽然欢爱,终要别离;四者,财宝虽然攒积,终要分散。’莲华闻法,欣然开解,得阿罗汉果。
【释义】:三界无安,犹如火宅,诸佛菩萨以百千方便救度于人者,无非欲令离此火宅,得究竟安乐而已。世俗种种贪着,以为快乐者,在修道人看来,皆是桎梏,把人束缚得不能出此火宅;而少壮之人最难解脱者,惟有淫欲。世所谓爱情,所谓恋爱,若微细推察,则百分之九十九源于淫欲,即使高尚其志,好色而不淫。然所好之色身,本是幻有,一旦无常,即肿臭烂裂,虫蛆咂食,纵在少年,外色姣好,而其身中屎尿污液,亦复极不清净,果何所取而爱好之耶?色欲有丝毫不断除,无论如何修持,终不能出离欲界,何况出离三界。
 
守金不舍堕蛇身
久远以前,波罗奈国有一个很喜爱黄金的人。每天天色微亮,他就勤奋地到各处去工作赚钱,不敢稍有歇息,所有辛苦赚来的钱,都用来买他最喜爱的黄金。
  
  钱赚得愈来愈多,黄金也日益增多,一块块黄金并不能满足爱金人,因此他将所有的黄金制成一个金瓶,每天赏玩造型又美又大的金瓶,爱不释手!
  
  因为每天花很多时间在赏玩金瓶上,爱金人对金瓶的贪爱愈来愈深。对金瓶的爱执,慢慢让他的心从欣赏欢喜转为担心害怕──怕金瓶可能会被偷走!
  
  于是,他悄悄地在家中挖了一个秘密地窖,将金瓶藏在地窖中,不让任何人知道。
  
  爱金人有了一个金瓶后,还想要有更多的金瓶,于是更加卖力地投入工作,不敢稍有停歇,于是省吃俭用、悭吝不拔,把赚到的钱都拿去换黄金,再制成金瓶。
  
  这样废寝忘食地工作,金瓶逐渐增加到七个,但他的身体也因为日夜操劳而变得愈来愈糟;日渐衰弱的身体因为不堪这样的劳动,最后终于在一场大病中死去。
  
  由于对金瓶的挂念与贪爱,爱金人死后不久,便投胎转生为一条毒蛇,徘徊在藏金瓶的秘密地窖中,每天以蛇身缠系着七个金瓶。
  
  因为对金瓶的贪执甚深,让毒蛇命终之后,又再度转生为毒蛇,如此一世又一世地轮回受生为毒蛇,守护着地窖中的金瓶,而不得超生善道。
  
  数万年过去了,爱金人依旧因贪着金瓶而受生为毒蛇;日复一日,只是守着藏金瓶的地窖。
  
  一日,它终于对这一成不变的日子和蛇身感到极度地厌倦,不禁思惟着:“难道我要这样生生世世,守着金瓶过日子吗?”
  
  终于它下定决心:“不,我不能再这样下去了;都是因为贪爱这七个金瓶,才会生生世世投生为毒蛇。我不想再过这样的日子了!我必须改变这样的生活!”
  
  于是,毒蛇离开它守了数万年的地窖,来到一条道路旁,躲在一旁的草丛中,它发现有人走近草丛,便发出声音吸引路人的注意。
  
  路人听到声音,立即停下脚步寻找声音的来源,但因看不到任何踪影,便举步要离开。
  
  毒蛇见状,急着从草丛中爬了出来,对着路人说:“请你靠近我一点,我有事要请你帮忙!”
  
  路人看到说话的毒蛇,吓了一大跳说:“你要我靠近你,是要伤害我吗?”
  
  毒蛇说:“如果我真的想伤害你,还需要你靠近,才能伤到你吗?麻烦你过来一下。”
  
  听完毒蛇这么一说,路人只好恐惧地走向毒蛇。毒蛇向他说出自己的计划──它想要将自己的一个金瓶,用来供养僧众,希望路人协助牠成就这件功德。
  
  听了毒蛇的心愿,路人很赞叹它的发心,便欢喜地允诺。
  
  路人依约来到毒蛇的住处,并担着毒蛇和金瓶前往寺院。途中,有人对于路人担蛇的画面感到好奇,频问路人担蛇欲往何处?但路人却傲慢的不予理会。
  
  毒蛇看到路人傲慢的表现,非常不高兴,不由起了瞋心。被瞋火所烧的毒蛇,本想一口咬死傲慢的路人,继而又想:“他虽有慢心,但有恩于我,自己不可因瞋心而恩将仇报。”
  
  于是就暂时忍住瞋火,等走到无人之处,毒蛇即严厉地告诫路人刚才的慢心有违慈悲之道。路人听了以后,非常忏悔,立即发愿舍离慢心,慈悲谦逊待人。
  
  到达寺院后,路人将蛇的愿心告知寺内的法师,慈悲的僧众非常赞叹它的发心,不但接受供养,还为毒蛇开示佛法。
  
  毒蛇看到清净的僧众,又得闻佛法甘露,心开意解,心中非常清凉欢喜,立即起了精进布施的心,决定完全舍下所有的金瓶,于是请一僧人跟它到地窖中取出其余的六个金瓶,供养僧众。
  
  因为供养僧众的殊胜清净功德,让毒蛇往生后,得生忉利天。
  
  当时的路人即是佛陀的前生,他因毒蛇的提醒,断除慢心,世世以慈悲心愍念众生;
  
  毒蛇则是舍利弗的前生,因供养的功德,不但脱离蛇身超生忉利天,后世又得生人间,值遇佛世,闻佛说法,证到阿罗汉果。
 
《过去现在因果经》言:“于诸福田中,佛福田为最;若欲求大果,当供佛福田。”
  
  毒蛇因一念发心,起清净心、忏悔心,布施其爱执不舍的金瓶,供养僧众,以此善根福德,而灭罪消愆,超生忉利天。而供僧的殊胜功德,更让它种下生值佛世,听闻正法,悟道证果的因。
  
  布施最大的意义,便是放下内心的悭贪与执着。能舍,便能得大安乐、大自在。
 
一句恶言,就能招来苦报
从前,舍卫城中有一个富翁,名叫师质,信奉佛教。有一天,他准备了美好的饮食,虔诚地供养佛陀和僧众。佛陀受过供养,又开示一番,就领着众僧回到精舍。
  
  归来的半途,佛和僧众在河边的大树底下休息的时候,从树上跳下一只猿猴,求借佛陀的钵具。猿猴接过佛钵后,速去速来,并且在钵中又盛满了甜蜜,双手恭敬奉给佛陀。佛陀接受后,又把它分施给众僧,令猿猴多得福报。猿猴看了,欢喜跳跃。过了不久,猿猴死了,转世为人,生于师质的家中。出生的时候,家里所有的食具,都满装蜜糖。师质夫妇觉得奇异,就此把他取名,叫做蜜胜。
  
  光阴如箭,岁月奔驰,一转眼,溜过了几年,蜜胜已长大了,他厌烦尘俗,要求父母,允许他出家,父母高兴地答应了。
  
  得到父母的赞许后,蜜胜到祇园精舍,投佛出家。因为他前世的善因,很快的证了果。
  
  有一次,他和同修比丘们出外度化的途中,感到热渴异常,大家都想有一杯饮料。这时蜜胜比丘,将空钵向空中一掷,然后,双手去接时,钵中已盛满着佳蜜,送给众僧解渴。回到精舍时,有一位比丘,就向佛陀请教道:“蜜胜比丘,过去修的是什么福?为什么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能够方便求得蜜糖?”
  
  佛陀答道:“你们记得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猿猴,求借钵具,装了佳蜜,来供养佛和僧众吗?由于他的喜心施舍,死后就转生为人;由于他的诚心,供佛佳蜜,所以今生随时随地都能够得到蜜。”
  
  佛陀说过以后,比丘又问道:“佛陀!蜜胜的前世,又是什么因缘,才堕生为猿猴呢?”
  
  这时佛陀的四周,已围绕着很多弟子,佛陀看了看他们后,才说道:“蜜胜会堕为猿猴,那已是五百生以前的事,也就是迦叶如来,在世的时候,有一位青年比丘,在偶然间,看见另一位比丘,跳过一条小溪,就笑他的姿态,如猿猴一样,因此犯了恶语的罪。所以他堕落为猿猴,后来他知道自己的错,曾向那比丘求忏悔,免堕地狱受苦,并因此胜缘,猿猴能遇佛得度,今生也很快的证了罗汉果。”
  
  佛陀讲完以后,诸比丘们都知道了,一句恶言,就能招来苦报,因此,大家再也不敢有戏言和恶口。因为因果是不会饶过人的。
 
为何不利用神通传道?
 有一次,佛陀来到了摩揭陀国游化,住在那烂陀城郊的芒果园中。这天,有一位名叫“坚固”的在家居士,来芒果园拜访佛陀。
  
  他向佛陀顶礼后,建议佛陀说:“世尊!那烂陀是一个繁荣富裕的城市,人口众多,世尊如果能要一位比丘,在大众面前展现神通,那么,我们那烂陀城的人,一定会更加地敬信世尊。”
  
  佛陀回答说:“坚固!我从来不教比丘们对任何在家人展现神通,我只教导他们远离喧嚣,宁静地思惟正法,如果有所成就,自己知道就好,如果有了过失,则当自我举发,忏悔改过。”
  
  然而,这位名叫坚固的在家居士,还是再三地请求佛陀要比丘们为民众展现神通,以争取更多人敬信佛陀,方便佛陀与佛弟子们在这人口众多的城市弘扬佛法,利益更多的人。佛陀再三拒绝了,并且说明为何不愿意以神通来宣扬佛法的理由。
  
  佛陀说:“坚固!我可以以三种自己的亲身体证来作教化:一是神足神通,二是他心神通,三是教诫神通。什么是神足神通?神足神通就是能变化出许多化身,能隐身、穿墙、入地、水上行走、空中飞行、身出烟火、直达梵天等等的超常能力。
  
  “然而,如果有一位信仰正法,归依三宝的人,告诉另一位不信的朋友说:‘太稀有神奇了!我见过比丘能现无量神足神通,他可以直达梵天,真是大神力、大威德啊!’那位不信的朋友可能会这样回答:‘是啊!确实有一种这样的明咒,可以让人有神通力。那位比丘就是依着这样的明咒而现无量神通的。’
  
  “像这样,不但没有达到宣扬正法的目的,是不是反而成为一种诽谤呢!所以,依我的观察而深知展现神通变化的缺失,所以不喜欢、不重视,并且拒绝以这样的目的展现神通。
  
  “什么是他心神通?那是不必别人告知,就能知道他人心中在想什么的超常能力。同样地,如果有一位信仰正法,归依三宝的人,告诉另一位不信的朋友说:‘太稀有神奇了!我见过比丘能展现他心神通,知道别人心中在想什么,真是大神力、大威德啊!’那位不信的朋友可能会这样回答:‘是啊!确实有一种这样的咒,可以让人有他心神通。那位比丘就是依着这样的咒,而知道别人心中在想什幺的。’
  
  “这样,是不是没有达到目的,反而成为一种诽谤呢!所以,依我的观察而深知展现神通变化的缺失,因而不喜欢、不重视,并且拒绝以这样的目的展现神通。以这样的缘故,我不教比丘们现神通变化,只教他们宁静地去思惟佛法;举发自己的过失,而不现自己的成就,这就是我比丘弟子们的神足神通与他心神通。
  
  “什么是教诫神通?例如对比丘作这样的教诫:‘你应该这样思惟,不要那样思惟;意念应该这样,不要那样;应该舍离这些,而到那边安住。’像这样为他说法,内容纯正,义理清净,可以令人修行圆满。这样的教诫、说法,让在家长者、居士们听了以后,真正对佛法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引发他们对正法的信心,进而有意愿出家修学,成就三明解脱,这就是我比丘们的教诫神通。”
 
世间最苦的事情
《法句譬喻经》安宁品第二十三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有一天,佛陀在舍卫国时,有四位比丘于树下讨论:“什么是世间上最苦的事?”
  
  第一位比丘感叹地说:“天底下没有比淫欲更苦的了。”
  
  第二位比丘则说:“嗔恚才是天底下最苦的事。”
  
  第三位比丘却认为:“天底下最苦的莫过于饥渴的感受。”
  
  最后一位比丘则表示:“天底下最苦的是惊怖。”
  
  四位比丘在这个话题上争论不休,始终得不到答案。
  
  佛陀藉此因缘,适时前去关心。
  
  比丘一看到佛陀,马上停止争论,向佛请示讨论的内容。
  
  佛陀说:“你们所认为的,都不是苦的究竟原因。天底下最苦之事来自色身,所有饥渴、寒热、嗔恚、惊怖及色欲等灾祸,都是由于它的存在。
  
  所以色身是一切苦恼的根本,也是祸患的根源。众生于三界中苟延存活,互相欺凌,心中亦被忧惧烦恼所束缚而轮回不休。
  
  所以,想要脱离世间苦痛,应当寻求寂灭之境,收摄身心,最后达到一念不生,即能证得真正快乐的涅槃境界。”
  
  于是,世尊说了一首偈语:“热无过淫,毒无过怒,苦无过身,乐无过灭。无乐小乐、小辩小慧,观求大者,乃获大安。我为世尊,长解无忧,正度三有,独降众魔。”
  
  接着,佛陀对四位比丘说:“久远以前,有一位名为精进力的比丘,具足五种神通。每当他在山中树下独自修行时,总有鸽子、乌鸦、毒蛇和鹿围绕身旁,这让它们感到安稳。
  
  鸟兽们白天外出觅食,晚上则回到比丘身边。
  
  有一天晚上,这四只鸟兽互相讨论:‘世间之苦,何者最重?’
  
  乌鸦说:‘我认为饥渴最苦。因为饥渴时,身体虚弱,不仅眼睛看不清,而且神志不宁,常常不顾被猎人利刃宰割的危险而自投罗网。我们有很多同伴就是因此而丧失性命。’
  
  鸽子说:‘淫欲最苦。因为色欲炽盛时,内心失去理智,行为也就毫无顾忌,于是危险就接踵而来,甚至连性命也会不保。’
  
  毒蛇认为:‘嗔恚最苦。当毒害他人的心念一起,不分亲疏远近都会遭到危险,这种毒意不仅能杀害别人,也会伤害自己。’
  
  鹿则表示:‘惊怖最苦。每当我在山林旷野间游走时,心中总是怀忧恐惧,害怕被猎人或豺狼捕捉。只要听闻一点儿声响,就会惊慌地逃向岸边或躲到坑洞之中。
 
阿难化瓜
阿难尊者听从佛陀的指示来到瓜田,见到田里有位年轻女子在看守西瓜,于是阿难上前客气地说道:“施主,我的老师释迦牟尼佛,行脚到此地,又饥又渴,您是否可以布施个西瓜,让我回去供养佛陀?”阿难尊者话未说完,那位女子便恼怒地拒绝了阿难的请求,并恶言恶语地要阿难赶快离开瓜田。
  
  尊者失望地回到树下,向佛陀报告方才的过程,佛陀不但不惊讶,且微笑着对迦叶尊者说:“迦叶,换你去化缘!”阿难心想,那女子都已经不肯布施,迦叶尊者又怎能化缘到西瓜呢﹖
  
  迦叶尊者听到阿难尊者化缘不成的消息,自己心里也没多大把握,但因受了佛陀的嘱咐,且心知佛陀的一言一行皆有着甚深涵义,便起身前往瓜田。
  
  没想到,瓜田中的女子一见到迦叶尊者,就很高兴的站起来向尊者顶礼,并频频询问尊者从那里来,要往那里去?是否需要食物以供充饥?迦叶尊者还未开口化缘,女子即主动挑了一颗最好最大的西瓜供养尊者。
  
  阿难见迦叶抱着大西瓜回来,心中正感到纳闷的时候,佛陀即为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说明两人过去生的因缘。
  
  数万大劫以前,迦叶与阿难同为出家众时,两人经常结伴去行脚参访。一天,阿难走在前,迦叶在后,行经的道路上正好有只死猫,由于时值盛夏,死猫的尸体已出现腐臭的味道,且身上满是虫蚁,正在啮食着死猫身上的腐肉。
  
  阿难一见到这只死猫,立刻摀住鼻子,匆忙地离开;尔后,迦叶看到死猫,即慈悲的为它三皈依,并在路旁挖了个坑洞,将猫埋葬,祝愿它能早日超生善道。
  
  说完过去生的因缘,佛陀便对两位尊者开示道:“瓜田中的那位女子就是过去的死猫投胎转世而来,因为当时迦叶为其皈依祝愿的关系,所以得为人身,因此她一见到迦叶就心生欢喜。而阿难因为一念嫌恶的心,所以不但化缘不到瓜,反而还遭受辱骂。”
  
  听完佛陀的开示,两位尊者更对因缘果报的道理深信不疑。
 
恩爱生悲恼
 舍卫国有位很富有的婆罗门,年老得子,但孩子长到六岁就死了。想想老年才得子,在幼子最可爱的时候,忽然失去了,他有多痛苦呢?他听说佛陀可以解开一切众生的悲哀,可以解除人生的疑惑,于是就去请教佛陀。
  
  佛为他说法:「世间一切的痛苦总是由恩爱起,人因为爱而产生了痛苦。」
  
  这位富有的婆罗门听后,不但无法解除心中的忧恼,反而更增加疑惑。他抱着一股疑心出来,到了半路,遇到两位婆罗门异教徒,他们问他:「你去哪里?」他说:「我心中很痛苦,去请教佛陀。」他们问:「佛陀如何回答你?」富有的婆罗门答道:「佛说世间一切忧悲苦恼,都是由恩爱所生。」两位外道者听了说:「瞿昙沙门颠倒是非,世间最幸福的就是恩爱,为何说恩爱是苦的根源?那是错误的,实在是扰乱人心!」于是就把这些话刻意散播出去,城中的人一传十、十传百,都认为佛陀是在扰乱人心,颠倒是非。
  
  波斯匿王原本对佛陀只有欢喜敬重心,因为无法透彻了解,体悟不出奥妙道理,因而起不了深切的信心;如今听了这些传言之后,也起了怀疑──这位称为「觉者」的佛陀,是否真是真理的导师?所以就派遣两位大臣去请示佛陀:「为何恩爱是烦恼的根源?」
  
  这两位大臣到了只园精舍后,就把国王的意思请示佛陀,佛陀也同样开示:「爱是苦本,欲是烦恼的根源。一切的苦恼,离爱就不生苦,离欲就不生恼。」于是这两位大臣深深体悟佛陀所说的道理。
  
  当他们把这个道理回报国王时,国王听了还是无法解惑,幸好王后末利夫人智慧深厚,看到国王无法觉醒,就利用机会向国王说:「我来举一个例子,您仔细听。在几十个国家中,王特与某国交好,设若其国惨遭亡国之痛,大王,你的心作何感想?」王说:「我会为之忧恼。」
  
  夫人又说:「你最爱的人是毘琉璃太子与金刚公主二人,假若二子之中有一人忽然死亡,大王又会怎样呢?」王说:「我会痛不欲生。」末利夫人又说:「我很幸福能当你的王后,承王爱护,假如有一天我生病将死,大王有怎样的感觉呢?」
  
  王说:「你生病将死,我定会命不全活。」夫人说:「这就是佛陀所说的『恩爱生悲恼』。某国之王与你相交特好,你顾爱其国,他护持你国,这是彼此恩义相交。而妻、子是爱欲相受,子死你会痛不欲生,妻病你命不全活,这就是爱切之痛。佛陀所说的道理,难道不是真理吗?」
  
  国王经夫人这么一说,真正体会到恩爱生恼。原本他是坐在大床上与夫人谈话,听完之后,赶紧下床面向只园精舍方向跪下,双手合掌说:「佛陀是大觉圣人,所说的教法治我愚痴,见佛三次,闻佛开示,我仍然无法解悟,甚是惭愧。现在我才深深体会佛陀的真理,从今而后,我愿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永生永世做佛的声闻弟子,佛陀所说的法音,我将尽形寿诚意听受,听后还要身体力行。」从此舍卫国波斯匿王即皈依佛陀,成为佛教中的大护法。
 
给别人一点掌声
一个在巴黎旅游的外国人,在车站附近遇到一个街头卖艺者,其琴声悠扬,令人感伤,吸引了不少行人。拉完一曲,周围的人纷纷向钱罐里丢钱,有的面额还不小。转眼工夫,钱已装满了罐子。但卖艺者脸上并没有一丝欣喜的表情。
  
  “已赚到不少钱了,他为什么还不快乐?”旅游者望着卖艺人那依旧忧郁的面孔,疑惑地问。
  
  “也许他需要掌声吧。”她的朋友淡淡地说了一句。
  
  旅游者的心被触动了。她缓缓抬起手来,为之鼓掌。果然,卖艺人那张暗淡瘦削的脸慢慢绽开了,眼睛里还溢出了感激的泪水。不错,卖艺者心底的最终期待是掌声!钱只不过是别人因可怜他而给予的一种恩赐,而掌声则是对他人生经历的赞许和鼓励,是真正发自内心的无私认可。
  
  人生旅途往往险峻崎岖,布满荆棘,不幸、灾难随时都可能降在头上,人为了生活不得不与之斗争。在斗争的过程中,难免会坠入危难的境地。此时,最好的帮助就是给予一点掌声,为之喝彩,因为这能给人以生之动力和生之信心。
  
  这掌声能帮助一个水手在黑暗、广袤的海洋中找到希望之灯;这掌声能使一个求知者在断壁悬崖边找到通幽之捷径;这掌声能使一个绝望者的“冰心”解冻,重整生活之旗鼓。
  
  这掌声使人感到自己受到了关注,得到了赞许。他们因为有了掌声而备感欣慰,他们也因为有了掌声而信心百倍。你的举手之劳或许正是别人的真正需要,不要吝惜你的掌声,慷慨赋予吧,它会给别人带来快乐,或许是一切。

月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