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智慧故事包
本文摘要:文殊菩萨度屠户 有一次,文殊菩萨示现人身,路过一个屠夫家门,看见有好几个人正在试图擒住一头猪,准备将它宰杀了。那头猪四处狂奔,不容易被捆绑。文殊菩萨于是对屠夫们说:何必用那么多人?我杀猪,一人就足够了。屠夫听后,为了省人工钱,立即雇用了他,
文殊菩萨度屠户
 
  有一次,文殊菩萨示现人身,路过一个屠夫家门,看见有好几个人正在试图擒住一头猪,准备将它宰杀了。那头猪四处狂奔,不容易被捆绑。文殊菩萨于是对屠夫们说:“何必用那么多人?我杀猪,一人就足够了。”屠夫听后,为了省人工钱,立即雇用了他,并让他第二天过来。
第二天,文殊菩萨仍然示现为昨天的人身,来到屠夫家。在杀猪前,文殊菩萨以人名来喊那头即将被杀的猪。这头猪立即就答应了,并且驯服地马上跑过来,傍在文殊菩萨身旁。屠夫很惊骇,说:“不杀这头猪。” 又让文殊菩萨杀另一头猪。文殊菩萨又以另一人名来喊那头猪,谁知那头猪也驯服地跑了过来,傍在文殊菩萨身旁。屠夫又惊骇地说:“不杀这猪。”
原来,文殊菩萨先后所喊的名字,就是屠夫父母亲的名字,所以屠夫都不让杀。屠夫的父母生前也以杀猪为业,死后都变成了猪。屠夫于是改了行,再也不敢做杀生之事了。
隋朝代州赵良相,家庭富裕资财巨万,他有两个儿子,长子叫盈,次子叫孟。
【】
《因果故事》
盈的身体比较强健,孟的身体比较孱弱。他们的父亲去世前,就把家财分成了两份。等到父亲死了,没想到盈就把财产全部霸占强取了,仅仅留下一间房屋给孟居住,孟只好自力更生,并替人工作赚取生活费。没有多久,赵盈死了,投生到赵孟家作小儿,名字叫环。之后赵孟也死了,他也投生到赵盈家作孙儿,名字叫先。
光阴似箭,两个人长大成人了。这时赵孟家更为贫穷,赵盈家更加富有,但是赵环却在赵先家当佣人过活。有一天赵环听他的寡母谈起,赵盈霸占了我们的家业,致使你今世贫穷,至今作他家的奴才,岂不是可耻的事情吗?
赵环因而心中怀恨,要杀赵先。开皇初年,赵环跟随赵先游五台山,进人峨谷东边数十里,深旷无人的地方。就手中拿刀对赵先说:“你的祖父和我的父亲原是兄弟,然而你祖父霸占了我家的产业,致使我家世世贫穷,现在我只好作你的仆人,你忍心吗?我现在要杀了你!”赵先连忙逃走,赵环从后追赶。进入苍翠的林中,见到有一草庵就跑进到了里面,有一老和尚问:“你想做什么?这样一副怒气冲天的样子!”
 
赵环回答说:“我要报仇以了我心中的怨忿!”
老和尚大笑说:“你不可以那么做,我让你自己明白你的宿世因果吧!”
 
于是用药物传给他要他充作茶汤服下,不久如梦初醒,回忆到往事种种,这时心中满怀惭愧。
老和尚大笑说:“你不可以那么做,我让你自己明白你的宿世因果吧!”
 
于是用药物传给他要他充作茶汤服下,不久如梦初醒,回忆到往事种种,这时心中满怀惭愧。
老和尚说:“赵盈乃是赵环的前身,霸占他人之产业,是自己放弃自己的祖业。赵先乃是赵孟的再来,受其应得之产业,是父命犹在罢了。”
 
于是赵环、赵先大为觉悟。两个弃家为僧,修行佛法,后来在弥陀庵告终。
【】
徒儿:我天天打坐、读经、磕头,这样努力能成佛吗?
  师父:成不了。 
  徒儿:为什么? 
  师父:因为佛不是打坐成佛的,佛也不读经。 
  徒儿:佛是怎么成佛的? 
  师父:佛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要成佛。
  徒儿:佛都想过什么? 
  师父:佛天天在想如何把自己的真心施舍,如何让别人好, 如何让世界、让大家都得道。佛天天想着如何方便别人, 天天想着舍下自己,天天想着如何为别人服务。 天天想着如何去承担责任,而默默的去付出, 不让任何人发现是他做的。只要大家都能好了, 都能认识自己的责任,都能理解和合了, 不再有任何的要求和欲望的贪图了,他就满足和高兴了。 而不需要大家知道他!他从来没有为自己想过什么, 也没有想过自己要成为什么、要得到什么。 只是想着怎么能把自己的真心全部舍出去。 
  徒儿:所以我天天想着成佛,就成不了佛, 是因为我在要求得到。佛是什么都不要的, 什么都不为自己有一点打算的, 完全是舍得自我的真心,行愿之道做出来的。 
  师父:是啊,佛没有想的事情你都想了。 佛想的事情,你却不想也不做,能成佛吗? 再说,佛也不是成的,而是做人做出来的功德相应。 
  徒儿:那我也要开始舍自己,这样做就可以成佛吗? 
  师父:不能。如果你是为了成佛而做而舍,那不是舍。 而是有求有得失之心、有交换。不能成就。 
  徒儿:那到底什么才是真的舍呢?我该如何做啊? 
  师父:如果感觉到自己在舍,就没有舍。 你知道佛舍的是什么吗? 
  徒儿:是福报和功德吧? 
  师父:是的。他舍的是无量的德。那你有吗? 
  徒儿:不知道,或许没有吧? 
  师父:你知道什么是德吗? 
  徒儿:不为自己,好好做人,帮助别人。 
  师父:这只是形式的表面,是空洞的理论而已。 因为你没有达到无私无我的心,所以根本不可能知道什么是无私、 什么是无我。你连相都没有破,哪里有功有德阿? 功和德都是在内心的起心动念之中。是在无相境界。 那是内心的意识念头的戒道啊。因为你在做人之中、在生活里, 有太多的私心杂念,有太多的要求妄想。而你根本就不在乎起心动念, 也不去注意起心动念。恰恰所有的修行和因果都在这个起心动念之中! 所以你连一个最基本的清净都没有,连真正的戒都没有搞明白。 起心动念天天还在犯戒之中!只是在形式外相之中有所求的为了自己得到。 走的都是形式戒,是相戒,是外道。而非念积念修,非心戒。 不应正道,不在无相。所以没有正心真意,没有找到善与德的标准, 也没有去掉自我的恶意贪心。更没有功德可言。如何有道啊? 
  徒儿:那我也要开始舍心修行了。 师父:你知道怎么才叫舍?如何舍? 念念都在舍中,都在戒中,你知道舍的是什么? 
  徒儿:舍也有这么多的内容啊?我还真的不知道。 
  师父:修的内容基础都在这里,你连这个都不知道, 只能说你天天在犯戒造业之中。那你今生能成什么道啊? 不用说修行和学佛了,连你最基本的做人之道都成不了,完全在地狱因果道中。在你这个境界中,竟然天天拿着佛的经书, 说着佛的话,更是犯下诽谤之罪。 
  徒儿身上已经出汗,声音颤微微的说,那就请您指教我吧! 
  师父慈悲的说:所谓的舍,就是首先要认清自我, 从此开始在心中念念都要没有计较, 处处要认可自己的因果而理解他人,承担磨难的考验。 外在的一切恶意、诽谤、逆境,都是你自身应该承受的因果相应, 而非是他人的错误。所以不可以用对与错来看别人、看问题, 而只能以正与邪来要求和把握自己的心。在念念中来放下这个自我。 所以,你首先要舍下的是自我的一切私心和欲望。 才能进入清净。出家不是外相,僧也不是衣服和寺院, 而是在内心放下自我的清净中。今世的道场不在寺院, 只有归依正道,按照道意的教化, 从这里开始时刻把握自己的心念动意,才能如戒。 时刻在戒心戒念之中来不断的认识和改变自我。 这样你才能逐渐明白到底应该怎样做人。 做人是有做人之格,是有标准的。 做人本来就不应该有这些贪心的欲望, 内心之中本来就应该想着别人服务大众。 
  因为我们本来就有着太多的债务所欠, 有太多的肮脏的自我,给这个世界造就了太多的因果和麻烦。 这一切都是我们应该用一个忏悔和愧疚的心来偿还和悔过的, 都是我们做人本身应该做的责任而已。 哪里有什么舍啊! 你是在忏悔和偿还之中来发心发愿相应佛的功德的大施舍。 世界上的一切福报功德那都是佛的加持,不是你的。 做人本来就应该具备的品质你都没有,哪里有德啊? 所以你还没有进入做人之道, 连做人的基础都不具备,如何有成就之道啊? 你有德吗?你如道吗? 如果真的有德,那就不会有烦恼、病痛、苦难灾祸了。 
xxxxxx
  如果这些最基本的问题,自己都不能解决,那就没有德之道。 那你能舍什么? 你所舍出来的,是天天在起心动念中给世界带来的业障, 是用我们肮脏的意念来破坏自然的清净。 我们是在造就自然灾害。所有的灾害里都有我们的一分共业。 这些是修行中应该认识到的最基本最基础的问题。 如果这些自我问题不能认识也不能解决,你站在自我肮脏的境界, 却天天说着佛的话,从书本上拿着圣人的话当作自己的明白和认识, 甚至去指点别人,那就是对法界对佛的大诽谤,是大因果! 不但不会成就,而且给自己造下了地狱。
  所以,要修自我的习性,更要认识自我。 认识自我的业障因果,才能真正认识自我的心。 你不可能知道佛,因为你连自己都不知道! 所以不要把自己和佛相提并论了,那是谤佛谤法。 动不动就说佛啊佛的,那就是一种轻蔑。 找找自己,看看能否真的认识明白自己。 修自己的做人。有了做人的资格,才能谈修行的问题。 正道是有标法之相,不是以你个人自己的知见为准的。 所以很难有成道者。 
  为什么呢?因为要成道首先要归道, 道是在得道者的圣人那里,不是在你自己的思想知见里。 可是你看看都把自己当作了明白,把代表法界的圣者丢在了一边。 你连法界的恩师、传法的圣人都不要了,你在什么道? 你不归道、不认道,能成道吗?不仅要归道, 而且一切都要围绕法界为中心,一切围绕法界的责任, 不能有自己的一点点。所以,你首先是学会真正的认识自我, 一生把人做好,做到无我,肯吃苦了业,念念为他人,念念为众生,这个标准本身就是一个无量的境界。
 
 
 
《您是否当面错过了佛菩萨》! 
 清净莲花 
    很多的朋友都问过莲花,你念了多年的佛了,念佛有没有感应?我说当然有啊,他们就会说是见到佛菩萨了还是看到放光了,闻到香味了?唉!我听了总是替他们感到有些遗憾。老实念佛这四个字做起来有多难啊?对佛菩萨的加持和摄受又是有多么大的误解啊!我们的每一念虔诚持念佛菩萨名号的心和行都在与佛菩萨进行着感应道交,无时无刻都会得到加持和摄受啊!为什么要执着那些声、光的幻象呢?莲花每次都告诉他们,感应佛菩萨的加持和摄受就是令莲花的心日日清净,能够时刻的警醒和关照自己的内心,时刻有正念来降服习气,改正言行,内心与身体方面的清净这些都是感应啊!每天都会有无数的佛菩萨来到我们身边,来敲我们的门,为我们表演苦空无常,给我们讲解人生的真谛,有人听了会有所收获,有人却不以为然,甚至于根本就不会醒悟这就是佛菩萨最好的加持。 
     
     其实佛菩萨没有舍弃我们任何一个众生,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就给了我们最好的证明:当以何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这就是告诉我们,佛菩萨不单会以金光闪闪的法身来示现,也会根据众生的根基以各种各样的形象来示现救度!每一天都有无数的佛菩萨来到我们面前,进行说法,这个说法并不一定都是讲经说法,很多是应机的、方便的,甚至有时会以反面的现实来给我们说法,就看我们是否能领会。
     我每天走在大街上的时候,就经常会发现有无数的佛菩萨在我们左右。也可能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蹒跚挪蹭的行走告诉我们人命呼吸之间,也可能是一个新生的婴儿用啼哭来告诉我们六道轮回的无始无终,也可能是一个浓妆艳抹的风尘女子来告诉我们淫欲和贪欲的可怕,也可能是一个残疾人来告诉我们六根不具的果报有多么令人心痛,甚至可以是您餐桌上的一条鱼,用自己的肉身来告诉您被宰杀的痛苦。这芸芸众生无不是佛菩萨的教科书,给我们一遍遍的讲述苦空无常的道理,可是您用心领会了吗?您知道反思吗知道感恩吗?
       记得有一年的秋天,我每天在晚餐后都会去散步,一天在街边的路灯下,看到几个人在指指点点,走到了看看,是一个半躺办靠在电线杆上的一个弱智有残疾的人,有二十多岁的样子,衣服破旧,满身污垢,头发像麻绳一样打着缕,几个人都在说他是傻子。他伸出手含含糊糊的不知道说什么,但是不停的指指嘴再指指肚子,莲花猜想他是饿了,就赶快跑到前边不远的一个超市买了面包、热的包子,又买了一瓶矿泉水加热成温的,跑回来,他还在,我跑步的声音惊动了他,他有些害怕的样子。我走过来,蹲下,开始从袋子中给他拿吃的,同时大声的告诉他:阿弥陀佛!当我念完这四个字的时候,他定定的看着我,眼珠在黑脸的映衬下,感觉那么白。我就是要让他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这一声佛号就会在他的阿赖耶识中成为不坏的金刚种子,可以让他种下佛种,总有一世可以借此解脱成佛!我又连着念,一边把包子和面包递给他。他接过来咬了一大口,一边咀嚼一边听的很认真。我怕他不会开水瓶盖,就又把矿泉水盖给他打开,放在他身边,然后站起来准备走开。没想到他很认真的突然停下了吃,模糊的念了一声阿弥陀佛。
     这四个含糊的字却像霹雳一样的击中了我,我停下来回身看他,他也在看着我,并且更加大声的念了一声阿弥陀佛。我急忙又蹲下,问他听懂我说话吗?他没有回答,我赶快合着掌念阿弥陀佛,他立刻也学我的样子,把包子往腿上一方,也努力的合住双手,这时候我清除的看见,他的双手的骨骼都严重的变形,想要合掌非常的困难,但是他非常努力的合住掌,念阿弥陀佛,然后很快乐的样子看着我,脸上的笑容我真的感觉很灿烂。我于是蹲在他旁边一声一声的念佛,内心替他忏悔,恳求佛菩萨救度他。他呢,一边吃一边很开心的念阿弥陀佛,而且声音慢慢的也清晰了不少。我分外的感恩佛菩萨对他的加持和摄受,没有舍弃这个六根不具的人,给他一个可以种下成佛种子的机会!那一天很多经过那里的人都看到在一盏路灯下一个女子流着眼泪和一个弱智的乞丐一起念佛的景象。
         第二天晚上我又散步经过那里的时候,突然发现他还在那盏路灯下,我还没有走到那里,他已经发现了我,他站了起来,竟然把手合掌,然后欢快的笑着念阿弥陀佛!我当时真的很震惊,他竟然还记得我,并且记得我交给他的念佛合掌的动作。我走过去,问他饿不饿,他没有回答,而是一直阿弥陀佛的念,我赶快又去超市买了食物,出了超市的门,看到他拖着一个破编织袋在超市的门外边等我,我给他食物,他并没有急着接过去,却指指我的手,我看看手上除了一串108颗的佛珠和食物的提袋外再也没有什么了?难道他要佛珠?我实验性的把佛珠递过去,他一下子拿住,仔仔细细的摸着看着,然后挂在了脖子上,最令我惊异的是,他知道把佛头背在背上,这是出家人一个寺庙的主持才能这样的戴法,有的居士都不一定知道的。我当时想也许是凑巧吧。他带上后就不再摘下来,而是一直拍着自己的胸口,指指念珠,好像是说给他吧。说实话当时心里稍稍有些不舍得,因为这串念珠陪伴了我好多年了,那108颗菩提子的珠子已经被我捻的锃亮好像是玛瑙一样了。但是看着他渴望急切的样子,就下决心给他了,希望我念佛捻珠的慈悲心和菩提心都由这条珠子传递给他,帮助他,保护他!我点点头,指指念珠,指指他,说:送给你了,好好念佛,懂吗? 
       他听完立刻弯腰在地上一个黑乎乎的编织袋中翻找什么,我看看都是他捡来的一些杂物。真不知道他要干什么,他翻找了一会,嘴里发出呵呵的笑声,然后把手伸了过来,在路灯下,我看到那是小小的一尊观世音菩萨的红木雕像,只有半个手掌那么高,雕刻的非常精美。他将佛像递到我手里,一个劲的含混的说什么,又指佛像又指我,我终于明白了,他是要把这尊佛像送给我。我当时真的很困惑,好像有些什么没有想明白,却不知道是什么想不明白。他一个劲的比划,还含混的念佛还说了很多句我也听不明白的话,最后我想,这尊观世音菩萨像我接受了,可以回家好好供养,比在他的杂物当中要恭敬,于是我就告诉他,谢谢,我接受了,我回家去好好供养!说完这些,看到我把佛像牢牢的捧在手中,他才平静下来,开心的笑着。
     我把食物给他,他又开始津津有味的吃,然后很灿烂的笑着念佛。我看他手脸都有很厚的泥垢,就决定买块毛巾和水来给他擦擦手脸。我又飞快的跑去超市,但是当我拿着毛巾和矿泉水回来时,路灯下什么都没有了,我赶快四处跑着查看,可是没有发现他,他走了。我心里空空的,看着路灯下的影子,想着他能到什么地方存身,是否能吃饱,冬天来了怎么度过,觉得心里的痛楚就像牵挂自己的亲人一样。我又回到路灯下默默的念佛站了很久,看着那尊小小的菩萨像直到夜深了,我才回家。
       回到家,我把观世音菩萨像擦洗干净,恭恭敬敬的供在了佛坛上,菩萨慈祥的低垂着眼睛,却像能看穿我的心灵!至今已经有十年了,但是我仍然忘不了那个带走了我的念珠,留给我菩萨像的年轻人,他有着那么灿烂的笑容,尽管大家都叫他傻子,但我想他有着纯净的心灵。后来很长时间,每晚散步我都在那个路段多走一会希望看到他,但是再也没有见过了!
        我相信不是我在教他念佛,而是他在启发我,是佛菩萨在启发我,他就是阿弥陀佛,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化现,来告诉我一个人有时想合掌念一声佛都那么的难,而能轻易的念出来佛号的人是多么的有福报多么应该珍惜,可是有多少人都没有珍惜,并且对能这样顺利的念佛没有任何的幸福和欣喜感!当我念佛修法要懈怠的时候总会想起他,那个艰难合掌教我念佛的年轻人。现在经过了十年我又有了一条捻的发亮如玛瑙般的菩提子念珠,总是会在晚上散步时拿在手中边走边念佛边捻珠,也总会想起那两个秋天的夜晚,曾经与他一起念佛的情形。总是感恩他给我的感受和动力。
      我相信,我每天都在遇到佛菩萨,都在听闻和观看因果的教理,每天都在接受佛菩萨的教化与加持。
阿弥陀佛!看后好感动!当自己慢慢精进时,心里越来越平静,同时也越来越发现每天时时刻刻都有观世音菩萨在加持我,即使很多小事都能让我悟到很多东西,让我更加坚定了学佛信心!我有重获新生之感!!再次感谢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师傅的慈悲加持!! 
【】
佛缘善根机缘熟,自由菩萨来加护,清净莲花亦菩萨,化现世间作智灯
傻子亦是弥勒佛,共演双簧化众生,念佛不执声相尘,所作善行心即佛
怜悯贫疾慈悲心,善恶丑陋平等待,善用生活方便行,利他利己种佛因
能闻佛法累劫修,人身善根福报成,二者具足应珍惜,诸佛菩萨无妄语
深信不疑依法修,福慧双增灭恶因,弃除恶习修十善,日夜自在住灵山
【】
雪地里随缘救护蚯蚓的经历
  今天我和老爸带宝宝去吃糖丸,回来时天空中已经雪花飞舞了。
  走到门洞外的一条小路时,发现地上有蚯蚓在冰雪上艰难的爬行着、有的已经不动了、有的已经被人踩扁,被车压扁……我本想和爸爸、宝宝上楼回家的,但一想到还有些活着的蚯蚓,在人们和车辆常走的那条路中央爬行着,一旦我不管它们,它们又爬的那么慢,不是冻死在这冰天雪地之中,就是会被路人踩死。
  于是当走到二楼时,我让爸爸和宝宝先回家,我自己跑了回来。正好手里有一个口袋,我又捡了个小细枝,开始沿路拣起蚯蚓来,我克服着心里乱想路人会怎么看我的思想,尽力的不落下任何一条活着的蚯蚓。
  那些蚯蚓有大有小,都被我一一的捡到口袋里,甚至有的我都不太清楚它是不是能活了,但是有一线希望我都把它们拣到口袋里,因为我知道,我还会给它们念佛超度,即使它们不幸死去了,也有机会听闻佛号,也是好的。
  我就这样在雪中一条一条的拣着,手都冻的有点僵的感觉了,头发也因落满雪花而湿了,大鼻涕也流了出来,样子很是狼狈。但是我却并没有太在意这些。
  就这样,我拣光了周围所能看到的活着的蚯蚓,大概有二三十条吧。它们在口袋里卷缩成球,这说明它们大多数还是活着的。我想它们是在互相取暖吧。
  于是我拿着口袋,一边找有土的地方,一边给它们念了三皈依三遍。然后一路开始念佛号。我念的很小声,很小心,因为我怕被人看到以为我是神精病(还是无法克服世俗的看法,佛祖请原谅我,毕竟我是刚入门,阿弥陀佛),但是我还是努力的念着,我觉得只要念了只会对它们有益无害。
  终于让我找到一处小树下相对土壤不错的地方,我简单挖了个洞,就像小偷似的把蚯蚓倒进去简单埋了一下。(天呀,我是在做好事,怎么还偷偷摸摸的,真是惭愧)
  回到家里,我总觉得有些不妥,又在网上查了查蚯蚓的习性,了解到,在冷天的时候要挖深点放蚯蚓,要不然,可能会被冻死。想来想去,还是不放心。又从七楼跑了下来,去找埋蚯蚓的地方,但是找来找去,找不到了。(这个脑子真是不好使。)
  最终在我来回转了三、四圈之后,终于找到了埋蚯蚓的地方。小心翼翼的拨开之前埋的那层土,让我无比开心的事出现在眼前。有好几条蚯蚓已经开始自己往土里钻了,身体的前半部分都已经扎到土里了,后半部还在蠕动着,这说明它们活下来没有问题了:)
  还剩一小球卷缩在一起的蚯蚓,我为它们挖了个深坑,给它们轻轻的埋在了里面,我相信,它们也有希望活下来一部分。
  在回家的路上,我一想到那些本来在冰上冻的快要爬不动,快要被踩死的蚯蚓现在因为我的一个小小善念,又能在土里钻来钻去时。我真的很开心。虽然觉得来回跑很累,又很冷。但我觉得值得。
  我是想告诉所有有缘看到此文章的朋友们,放生,真的很开心,即使不用回向祈求什么就已经得到了。得到的是从未有的开心、自信、慈心和小小的成就感。举手之劳,谁都能做到,不但能拯救那些小生灵,还能拯救自己的心灵。
  【】
善恶果报的故事
  久远之前,释迦牟尼佛曾为鹿野苑色哈乐婆罗门之子,名为善寻,其兄弟名为恶寻,也即后来之提婆达多。为前往海中取宝,二人各带五百名眷属出发。因此地离大海非常遥远,在距大海尚有七天路程时,众人已将口粮全部用尽。当此生命垂危之际,善寻等人饥饿难耐之时,便开始祈祷天尊等神明。结果他们遥遥望见远处出现一繁茂果林,众人急忙赶过去,发现那里还有清净泉水。大家边吃喝边感叹道:“此乃我们供养天尊果报现前。”天尊还亲自告诉众人道:“你们可砍下果树树枝,如此便能满足一切所需。”众人就依言砍下一根树枝,孰料它竟变成美味饮料。再砍第二棵树枝时,它又变成百味甘美饮食。大家全都津津有味享用起来,心满意足之后又砍下一棵树枝,此次它又变成妙衣,再砍时又现出各种珍宝。众人原本就带有很多牲口以备装宝所需,这下全部派上用场。
  恶寻此时也率众抵达那里。他看见前面诸人砍断树枝时皆现出种种珍宝,便以贪心打起如意算盘:如果将树根砍断,肯定能捞取更多珍宝。他于是便准备从树根挖起。
  善寻看到则心生不悦,他对恶寻等众人说:“我们遭遇违缘、困苦时,多亏这棵树救助我们,因此希望你们万勿砍断它。”但恶寻等人根本不听,善寻不愿见此树被砍倒惨相,便无奈离开树林。恶寻则马上开始砍挖树根,结果当他砍断树根时,突然冒出五百罗刹,将恶寻等五百人全部吞食。
  又诸菩萨众即便舍弃自己身体,亦不欺骗众生,定要守护誓言。
【】
  无量劫前,释迦牟尼佛曾为一狮子,名肢具,它对一切众生均有大慈大悲之心。肢具以水果、树叶为生,住于人迹罕至之山洞中。
  后有公猴、母猴俩生下两只小猴后便将猴崽交与狮子,自己前往别处。而一名宝剑之老鹰王一日忽将两猴崽叼至山岩上欲加吞食,肢具狮子见之就以偈颂方式对老鹰王说道:“皈依我之两猴崽,望你切勿吞食之。”老鹰王则刁难说:“你是兽中之王,如能舍弃兽王之身,我则可将两小猴奉还,否则定要吃掉它俩。待我吃完后飞上虚空,你又能奈我何?”
  兽中之王就告诉宝剑说:“我宁可舍弃自己,也要救下这两小猴。自我发菩提心后,从未说过妄语。为利益众生,我今天甘愿舍身。”老鹰王看它菩提心坚定,便将两只小猴统统放掉,且对狮子说道:“大兽王,你无需再舍弃肉身。”言毕即飞逝不见。
  当时之公猴、母猴即为后来之迦叶尊者与释迦贤姆;两小猴即为后来之罗睺罗与阿难尊者;老鹰王宝剑即是后来之贤鬘比丘。
  另外,释迦牟尼佛和燃灯佛在此世界中曾为两说法童子,他们出家后即到寂静地生活、修法。后精通诗学等一切论典,并获禅定、神变等神通技能。
  当时有一名大象之国王,性喜狩猎,又拥有六千万眷属,他依两童子说法后始发菩提心。此时一些贪欲炽盛之比丘对童子肆意诽谤,他们胡说道:“这两人乃外道断见派人士,因他们宣说五蕴皆空及业果成熟非常可怕之法门。”这些人还要求国王处死二位说法童子。
  正当国王略有怀疑、犹豫之时,同行天女告诉国王说:“你尽管身处这些恶友当中,但千万别发恶心。这两位是真正说法上师,你不要忘记他们以前对你说法之恩,一定不能舍弃他俩。”国王想起往事,终于未舍佛法。
  国王之弟名年果儿,后当年果儿坐上王位时,这些恶友又对他说道:“这两位比丘依靠咒语之力,实在应当诛杀。”国王便率领军队准备杀死这两位比丘。当时森林中夜叉、龙等众生降下石块瓦砾雨,将这些人全部杀死,连年果儿国王也一并除去。因他对说法上师起嗔恨心之故,年果儿于六十世中在无间地狱受苦;当时劝请国王杀两比丘之恶见比丘则在千百万世中于地狱感受痛苦;劝请国王勿听谗言之天女后则于恒河沙数佛前拜见、供养,她名为月光童子;与大象国王一同得法之六千万众生则在其他刹土中后来成佛;听受佛法之大象国王即是后来之弥勒菩萨;国王之弟年果儿则为后来之提婆达多。
  
 【】
孔雀王不受毒害
  久远之前,在印度鹿野苑有一梵施国王,不仅财富圆满,更有一美丽无比之无喻姆王妃,王妃对国王也非常贪执、爱恋。当时在大雪山南方之山林里,无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变为一只孔雀王,名为金色孔雀王。它身色端严,嘴由珍宝长成,拥有五百眷属。
  孔雀王后来有次于中夜时分,在鹿野苑城市上空飞翔时发出悦耳鸣叫,恰巧无喻姆王妃此刻正坐在王宫顶层,她听到鸣声后便问梵施王:“如此妙音是谁发出?”国王面露困惑之色说道:“好妃子,我对此事也不大清楚。只是听说在大雪山南方栖息有一只金色孔雀王,众人都说它鸣音悦耳动听。”王妃闻言便向国王要求说:“大王无论如何也要为我逮着这只孔雀王。”国王面呈难色答言:“这只飞禽平日看上一眼都非常困难,更何况要逮住。”王妃则不依不饶撒泼道:“如得不到孔雀王我会立刻死去。”
  梵施王平时对无喻姆王妃就恩宠娇纵,此时一听王妃说要死去急忙安慰她说:“你千万不要如此焦虑,我马上下令命猎人、捕鸟者火速将孔雀王抓获以宽你心。”国王于是命令所有猎人、捕鸟者务必想尽一切办法捕获孔雀王,并要将之送至王宫。如能抓获则善妙非常;若逮不住孔雀王,则定斩不饶。
  这些人听命后均非常担心自己性命不保,便带上各种捕鸟工具纷纷前往大雪山之南。他们将大网放置于孔雀王必经之地,但它无论走到哪里,只需用眼一扫,所有网结就自然解开。就这样,众人在七日中想尽各种办法也无法逮住孔雀王。
  孔雀王此刻则心生悲悯,它对众人说道:“你们这些受雇之人为何要到这里遭受如是疲倦、劳累之苦?”众猎人、捕鸟者就回答说:“孔雀王,你应了知,我们受梵施王派遣,为免丧身失命才致如此劳顿。”孔雀王听罢道出实情:“你们用网根本就抓不到我,不过若国王真欲见我,就请他先庄严城市,七日之后,再令四种军队前来迎接,我才可以前往。”
  众人回去之后向梵施王如实禀白,国王即刻装饰城市,后又派马车、军队前往大雪山南方迎接孔雀王。孔雀王立于珍宝严饰之马车上,一路发出悦耳鸣叫。梵施王与眷属皆欢喜难言,他们以大恭敬心将其接到鹿野苑所在城中。刚抵城门口时,孔雀王又发出动听音声,且传遍整个城市。城中众人均以欢喜心分列两边观瞻,他们向王妃惊喜喊道:“孔雀王已亲自来到城中。”
  无喻姆王妃欢喜非常,连忙恭敬上前观看,而国王则用鲜花水果供养、承侍孔雀王。梵施王后于国务繁忙时不觉心中思量:我如此忙碌,谁能代我经常承侍孔雀王?而王妃正好又具智慧又广闻多学,想来她定能好好承侍孔雀王。”想及此,国王便对无喻姆说:“好王妃,你应如我那样承侍孔雀王,喂与饮食,关怀照顾。”自此之后,王妃则担当起承侍之责,她天天以鲜花、果实供给孔雀王。
  无喻姆后又喜爱上另一男子,并与他约定在孔雀王所居花园中准时见面。而当两人如约会面时,孔雀王则向他俩宣说佛法。结果男子闻听后心生惭愧,再不欲与王妃行邪淫,他便先行离去。王妃却心中暗想:孔雀王已了知我之丑事,它若用人言将之禀告国王,国王定会将我处死。念及此,王妃便在饮食里掺和进毒药送与孔雀王。谁料它吃下毒药后反而更加美丽,色泽更胜从前。
  看到王妃心生怀疑,它便向王妃解释说:“你自己贪爱别人,又认为我会告发,于是便欲毒杀我。但以此种方式,你根本无法损伤我一根汗毛。”
  王妃听罢立即口吐鲜血,并得上严重疾患,且于死后直堕号叫地狱。孔雀王则安乐自在、重获解脱,它后来回到自己原先栖息之地,又继续对其它众生宣讲佛法。
  当时之梵施国王即为后来之舍利子比丘;当时之无喻姆即为现在之婆罗门狡诈姆。
《白莲花论 释迦牟尼佛广传》麦彭仁波切 著 索达吉堪布 译
 【】
  释迦牟尼佛曾有一世为一婆罗门儿子,当时有一大臣广闻博学,知识渊博,婆罗门子便在大臣处听闻吠陀教授,随后就精通一切以吠陀为主之学问技艺,并因此而深获上师特别关爱。
  一次,大臣为观察众弟子心性差异,便告诉他们说:“我现在已陷经济困窘状态,贫穷无财、一无所有。”众弟子皆对上师恭敬爱戴,于是他们便开始化缘,并以化缘所得饮食供养上师。谁料上师却说道:“我无需你们辛苦化缘,如欲真正帮我,则可为我募集一些钱财。”弟子们为难应对:“我们现在无此福报,只能以化缘行乞。供养我们之人实乃微少,若欲在婆罗门中招集财富,我等既无办法也无能力。”
  上师则进一步“启发”道:“发财一般需通过学问才能得致,怎奈我现已人老力衰,无有办法再行此举。”弟子们坚定说道:“如有我们可为你尽力之处,请尽管吩咐。为报答传法之恩,我们会为你竭尽心力做一切事。”上师这时就故意说出所有想法:“一般心志脆弱、不坚强之人怕难以成办,但你们还是应当想方设法助我广集钱财。古人云:‘穷婆罗门可偷盗,无财无富即贫穷,无人知晓窥见时,即可窃取他人财。婆罗门依此积财,偷来钱物归自己,若能亲夺众人财,此乃对师大护持。’”众弟子听到后不经观察,即刻应承下来。
  而此婆罗门子则素来禀性善良,他听到上师所说话后即认其并不合理,故而一直未肯抬头。上师看见后,觉得此人可能尚具一定智慧,便欲亲自对其观察一番:此人是不敢偷窃,还是对我漠不关心?或者觉我所言不如法而不愿听从?我应再三观察。上师一边想一边就对此婆罗门子说道:“其余婆罗门弟子听说我贫穷后皆不忍心坐视不管,他们各自都欲发挥自己所能助我一臂之力。而你却低头不语,不知你是对我不关心,还是不敢偷盗?你为何沉默不言?”
  此婆罗门子诚恳说道:“我实非不关心上师,也绝非对上师贫穷困苦置之不理,我只是觉得上师所说并不合理,因你所说可于谁都无法看见之时、之处造恶业,实际绝无存在可能。对非天、天人、佛陀而言,有何可逃脱他们眼目观照之事?认为自己造恶别人不知,真乃愚痴之见。你自己就已了知自己为非作歹,这怎能说无人知道?此乃自己亲知、亲做之铁定事实。如此看来,这样行事焉能无有过失。所以我对如此行事毫无兴趣,亦不敢恭维上师所定计谋。”
  上师听到后非常高兴地说:“你为真正明了如何取舍我所言含义之人,绝不肯为财富而丧失自己智慧,真乃了不起之大智大勇。若一人以无惭无愧心违法行事而得天王果位,还不如自己亲捧破旧器皿前往敌人门口讨食过活。”
  婆罗门子闻言后开始赞叹上师妙计,并高兴说道:“所言正是!所言正是!”
【】
兽王善行
  释迦牟尼佛曾有一世为兽中之王,当时国王率军队将众野兽团团围住以图剿杀,野兽们见状蜂拥至大河边欲求解脱困缚,但因数量太多、嘈杂混乱而致众野兽皆困滞于河中不得逃脱。兽王便对子民们说道:“你们可全部踩着我脊背过河。”说完便趴在深水处以脊背当作桥梁。
  众野兽就用蹄子踩在“肉桥”之上,一一向河对岸奔去。而兽王躯体则被踩得遍体鳞伤,但他一直精进忍耐、苦苦支撑。最后还剩下一只小野兽尚未过河,此时兽王全身骨架几欲散裂,难忍剧痛阵阵袭来。但它仍下定决心要使这只小兽摆脱困境,同时亦在心里发愿道:愿我得佛果时,这些众生都能从轮回大海中获得解脱。刚刚发愿完,兽王就因身体衰竭撒手西去。
  当时之众野兽即是后来拘尸那城 城中居民;当时之小野兽即是后来普行外道之极贤者。
【】  久远之前,于印度鹿野苑,梵施国王如理如法治理国家。当时他有一得力骏马不幸死亡,邻国听到消息后便派人前来传口信道:“你或者每年向我国缴纳赋税,或者就别跨出城门一步。否则,我们定会用绳子捆住你脖颈,将你逮住。”梵施国王根本不为所动,他既不交税,更是随意进出城门,且到其他地方另觅骏马,并最终又获取一匹宝马。
  春暖花开之际,梵施王前往森林中游玩,并一路逛过许多城市。邻国听到后迅速集结起四种军队向梵施王治下国土大举进发,梵施王则骑跨骏马与之奋勇作战。敌国军队将长矛刺入骏马体内,并将内脏也刺穿拽出。骏马此刻感受到难言巨痛,如撕心裂肺般遍布全身。但它仍咬牙强忍,并且心中暗想:绝对不能将国王舍弃在这恐怖战场,定要把国王救回城中。
离战场不远有一五彩花园,骏马就足踏花苗之上回至王宫。刚顺利抵达宫中,骏马便倒地而亡。梵施王感慨不已地说道:“我此次能捡回一命全赖骏马拼死相救,我原本就想把一半国王财产分与它,怎奈它现在已无法享用,何况它要这财产也无法派上用场,不如干脆替它广行布施以积功累德。”
当时之骏马即为现今之释迦牟尼佛。
【】
久远之前,在一大雪山脚下住有五百头大象,释迦牟尼佛那时即为象王。象王肤色美丽,相貌端正、庄严。一次,五名猎人欲猎杀大象,众象处境十分危险,它们若要逃亡,也只能从一狭窄羊肠小道上穿行而过。猎人则在此必经之路上,用一晚上时间挖好一深坑以备陷杀大象之用。随后,五猎人就开始在远方以种种手段恐吓象群,妄图使它们慌慌张张跑向已设好之陷阱,如此便可一网打尽。
众大象到达大坑旁边时均逡巡不前,象王便跳入坑中、挡住坑口,用自己身躯作为众象过坑之桥梁。其它大象于是纷纷从象王身体上踩过,等众象均已安全过坑后,象王才站起身来跑离此地。
诸天人见闻之后就作偈赞叹道:“恶人挖坑欲捕象,具智象王不畏惧,以身作桥度众象,恶人诡计不得逞。”
释迦牟尼佛曾有一世为马王,名云行,住于魔女罗刹国,当时有五百商人无法脱离险恶环境,多亏马王引路,方才得以顺利抵达赡部洲。
释迦牟尼佛曾有一世为狮子王,名具髻。当时有五百商人突遇毒蛇缠绕,狮子王就不顾生命将他们全部救出。
【】XXXXXX
鬼也存善念
  纪晓岚
  景州人李晴嶙说:有位刘先生在一所古寺中教儿童读书。一天夜里,月色微明。他听到窗外似乎有窸窸窣窣的声音。从窗户缝隙往外一看,在墙缺口处,隐隐约约似有两个人影。
  刘先生急忙喊道:“有贼!”忽听隔墙有人轻声说道:“我们不是盗贼,是有事特来求你的。”
  刘吃惊地问道:“求我干么?”墙外答道:“因我们生前造了恶业,死后堕在饿鬼道中,如今将近一百年了。每当我们闻到从僧厨里飘出来的饭香,就饥火如焚,因暗中观察,看你是位有慈悲心的人,所以求你赐给我们一些残羹冷饭,以解饥渴之苦,可以吗?”
  刘说:“佛门中经常举行经忏法事,这种功德足以救济阴间的饿鬼,你们为什么不向寺里的和尚乞求超度?”
  饿鬼回答说:“鬼辈能够得遇超度,也得靠前世种有善因。像我们俩,上辈子忙忙碌碌钻营于仕宦之途。看谁权势大,我们就去巴结依附他。若是这人势败了,我们就翻脸不认人,视同陌路。当我们得意的时候,从未做过一些扶穷济困的好事。前生既没有积下善因,如今落入饿鬼道中,又如何能遇到超度的善缘呢?
  所幸的是,当初我们得到的不义之财并没有过分的贪婪吝惜,亲朋故旧之中,有饥寒孤寡的,也能稍加周济。所以如今还能不时地得到些小的矜怜,吃上一口残羹剩饭。不然的话,非要落得像目犍连的母亲那样,被关进大地狱中,纵有食物送到嘴边,也会化成猛火焦炭,纵然有佛菩萨的大神通力,也奈何不了本身的业力啊!”
  刘先生听了,心生怜悯,便答应他们的请求。饿鬼感激不已,呜咽悲泣而去。从此,刘先生每每把残羹剩酒洒向墙外,那饿鬼也像有感应似的前来受享,但见不到任何行迹,也听不见说话。
  过了一年多,一天夜里,忽然听见墙外呼唤道:“刘先生!承蒙您长期款待,今天来向你告别了!”刘先生惊问:“你们要去哪里?”鬼说:“我们俩没有别的法子求得超脱,只能做点儿力所能及的好事,以求自拔。这片树林里野生鸟类很多,有人要来射击它们,我们就事先惊吓它们,令远走高飞。
  有人下网捕捞湖中的游鱼,我俩就事先驱赶它们,使逃之夭夭,不致入网。就因为这一念善心,感动了神明,遂赦免我俩的罪业。今得以脱离鬼趣,要去转世托生了。”
  刘先生常把这段故事讲给别人听,并且说:“那些遭受沉沦的饿鬼,尚能以其微弱的力量救济动物,而人们对于许多善事,为什么总是借故推托说自己力所不能呢?”
【】
多增一分真我
一切的修行法门,如坐禅、念佛等,都是为了收摄心念。“修行”,主要是多改掉一分假我,多增加一分真我。
从自我做起
想拥有一个清净的社会并不难,但需先从无数个“我”与“你”开始做起。想要求整体的美,也必须从个体开始;有无数个美的个体,才会有大整体的真善美。同样的,响往生活在菩萨的世界,自己就必须先学习做菩萨。
修德
修德——是在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累积而成,并抱持恒久心,于平常的言行举止中不离佛法的教育;如此,才是真正的学佛修德。
知羞耻
一个人只要有惭愧羞耻心,自然不敢做丧理败德的事情。所以,修行学佛一定要有惭愧心,知羞耻。
诚于内,形于外
一个人的修养如何衡量?应是存诚于内,而形之于外。等人接物、言谈举止……,一切行动都充分表现内在的修养。
救世先救心
要救世必须先救心,心成则身端行正;要家庭和睦,必须先从个人的修养开始做起,然后再以一个和睦的家庭去教化、影响其他的家庭,则家家和睦,社会安祥和乐。
深思熟虑每句话
时时刻刻注意自己所说的话,每一句话都要深思熟虑,是否合情、合理、合法?是否能利益众生,开导人心,使人开解烦恼?
问心无愧
修行要抱持一个原则与信念——为佛教、为众生,行为要光明正大,再大的委屈与打击也要忍受,凡事做到问心无愧的地步。
入群磨练
人的习性不同,各如其面。修行必须走入人群,和不同习性的人互相磨练、适应,并圆融共处、和睦相待。
最坚强的人
行忍辱的人,是一个最坚强的人,任何人与事都击不倒他;能忍,才能成就天下大事。
不毁谤同道
修行除了自度之外,还要度人;时时刻刻培养善根(智慧)、慈悲(福德),绝对不侵犯、毁谤他人,尤其不侵犯、毁谤同道。
不伤害别人
人往往为了爱自己而损害别人,所以佛陀教导我们:修养的第一个条件,就是不去伤害别人。
彼此感恩、行善
社会是群体的,只有一个人好或只有一个人向善还不够;希望拥有一个好家庭、好社会,就必须人人行善、彼此感恩。
个人是社会的起源
社会形态源自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源自于个人的修养。若能先培养好个人修养,进而料理好家庭,社会秩序自然能渐上轨道。
何谓修行?
所谓修行,即“修”心养性,端正“行”为,常存惭愧心勤勉精进。如修学而不精进,不知反省自己,就是没有惭愧心;心无惭愧者,行为必然不端,遑论修心养性?
福至心灵
有量就有福,有福心就灵,是谓“福至心灵”。
不要小心眼
为人处事要小心、细心,但不要“小心眼”!
步入解脱门
平常多调伏自己的心念,培养正确的人生观。若能降伏“忧烦”的魔军,看淡世间的利欲,得时不贪着,失时无挂碍,这才是步入解脱门。
时时尊重他人
若想在世间成就事业,一定要先成就自己的品德;要成就品德,必须先从“随时随地尊重他人”的基础做起。
练心
人生在世,常会接触复杂的人事;所谓“修行”,就是要藉复杂的“人与事”来练心。
不散播是非
无意间的散播是非,虽然没有伤害别人的身体,但是却毁坏别人的名誉形象,这种罪过比伤害别人的身体还严重。
启发自我觉性
修行,得靠自己精进地启发自我灵明的觉性,不能期待不劳而获的成果。
以众人为重
学佛要注重道与理,关心人及事。能以众人为重,不计个人得失,在日常人事中自我磨练,以毅力、勇气突破障碍,才是真正学佛的精神。
苦修
苦修,是清心少欲、磨练吃苦的心志。
放弃忧愁惶恐
人一旦生活在忧愁惶恐中,就很容易丧失自信心而陷入怯懦与逃避的深渊。
不谈神通怪力
除了对人与事必段信实外,讲经说法也要合情合理,不可谈神通怪力、从动人心的言论;如此,才能提高正信的智识水准,引导众生走向善道。
修学三要
修学者三要:一、要有赤子之心——直心是道场。二、要有骆驼的耐力——工作时,要有骆驼般的耐劳和耐力。三、要有狮子的勇猛——努力精进如狮子的威猛。
同参
同参,是同修间彼此相互切磋、去除习气,唯存清净佛心的意思。
同道
同道,是指同修间若有错误的行为,可彼此更正、相互惕厉之意。
圣人无梦
古人说:“圣人无梦”,是形容圣人并不把梦当一回事,精神不执着于梦境,不理会梦中事,每天睡醒之后就面对现实的生活。
修行修心
修行人的心境,要如“鸟过白云,鱼跃水面”般——空中无迹,水面无痕;不为消逝事物而烦恼,心境安然而自在。
戒、定、慧三学
戒是不起心动念,守住本分,戒掉一切名闻利养的贪念;“定”是遇到任何困境,都能守持志节、临危不乱;“慧”是能运心转境,于平静中突破重重困难。
四重德行
修行者为完成“德行”,日常生活不可离“四重”,即“言重、行重、貌重、厚重”。
 “言理”即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能鼓励人心向上,并解开众生的心结;所以“言重”则“有法”。
 “行重”即行仪庄重,举止有节;是故“行重”则“有德”。
 “貌重”即待人接物能刚柔并济,令人欢喜亲近又不致轻浮,亦即孔子所说:“温而厉,威而不猛。”涵有“温、良、恭、俭、让”之威德;故言“貌重”则“温威并重”。
 “厚重”即心宽意厚,善解人意,常怀欢喜心,乐于利益人群;所以“厚重”则“人人皆欢喜”。
入世和出世
  无相禅师在行脚时感到口渴,路遇一名青年在池塘里踩水车,于是上前向青年要了一杯水喝。青年以羡慕的口吻说道:“禅师,如果有一天我看破红尘,我一定会跟您一样出家学道。不过我出家后,不想跟您一样居无定所到处行脚,我会找一个地方隐居,好好参禅打坐,不再抛头露面。” 
  禅师含笑道:“哦!那你什么时候会看破红尘呢?” 
  青年答道:“我们这一带就数我最了解水车的性质了,全村人都以此为主要水源,若找到一个能接替我照顾水车的人,届时没有责任的牵绊,我就可以找自己的出路,看破红尘出家了。” 
  无相禅师道:“你最了解水车,请告诉我,如果水车全部浸在水里,或完全离开水面会怎么样呢?” 
  青年说道:“水车全部浸在水里,不但无法转动,甚至会被急流冲走;完全离开水面又车不上水来。” 
  无相禅师道:“水车与水流的关系已说明了个人与世间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完全入世,纵身江湖,难免会被五欲红尘的潮流冲走;假如纯然出世,自命清高,则人生必是漂浮无根,空转不前的。” 
  青年听后,欢喜不已地说:“禅师您这一席话,真使我长知识了。” 
  中国佛教故事网 佛教经典故事 因果报应故事 感应故事 智慧故事
  恭请十方善信随喜转载 功德无量
【】
你到哪里
  有两座寺庙,其中一个寺庙的僧人如果去菜市场买菜,一定要经过另一个寺庙。而每当此时,另一个寺庙的小和尚总要出来与之“斗法”。
  一天早上,又是如此。
  “你到哪里去?”小和尚问道。“脚到哪里,我到哪里!”买菜的小和尚答道。问话的小和尚无话可说,败下阵来。他回来请教自己的师父。
  师父说:“明天继续问他,他如果还是这样回答,那你就问:“如果没有脚,你到哪里去?”他就一定答不出了。”
  第二天,小和尚早早地等在寺庙门前,他认为自己这次一定胜券在握,一看见昨天那个小和尚走过来,就冲上前去问:“你到哪里去?”“风到哪里,我就到哪里!”小和尚不慌不忙地回答道。问话的小和尚再次语塞,只得再次回去请教师父。
  师父这次有点儿不高兴,他说:“你怎么这么笨呢?你就问他:‘如果没有风,你到哪里去?’他一定答不出来!”而且,师父进一步补充,“如果下一次他再随便编个名目,比如,水到哪里,我到哪里,那你就问他:“如果没有水,你到哪里去?”他一定答不出了!”
  听了师父这番话,小和尚高兴极了。第二天同样的场景。小和尚急不可耐地冲上前去问:“你到哪里去?”“我到菜市场去”去买菜的小和尚不慌不忙地回答道。问话的小和尚再一次无言以对。
【】
  这是一个讲禅的故事。关于禅的故事数不胜数。有的人说,禅是一种智慧;有的人说,禅是一种人生态度;还有人说,禅其实什么都不是。
  禅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大家都来描述它,但没人能够定义它。“不可说,说了就是错;‘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禅只可“以心传心”。
丰干、寒山、拾得
唐太宗贞观年间,住在天台山国清寺的丰干禅师一次云游,去赤城山,突然听到一个孩子的哭声。四野无人,禅师急忙奔向前去,见是一个年约十岁的男孩在抽泣。
丰干禅师问:“小菩萨,你是谁领出来的?父母在哪?家在什麽地方?”
孩子回答说:“我是个孤儿,无父无母,贪玩迷了路,家也不知在哪里了。”
丰干禅师见他可怜,便领回了国清寺,交给僧人抚养。因这孤儿无名,又是丰干禅师捡来的,僧人们便称他为“拾得”,天长日久,“拾得”就成了孩子的名字。
几年光阴一过,“拾得”从一个稚弱童子变成了硕壮少年,能够干些杂活了。丰干禅师便派他去厨房帮忙,择择菜,烧烧火,好替僧人们减轻一些生活压力。这位“拾得”人倒勤快,只是有个怪毛病,每次干活总将一些剩菜剩饭包好,放到一个竹篓里。这些东西是他为“寒山”准备的。“寒山”是谁?国清寺的僧人都知道,他就是隐在山顶“寒岩”的那位怪人。“寒山”穿著奇怪,僧不像僧,道不像道,又喜欢诗文词藻,经常顺手写上几句,或随口吟诵几声。但他不像普通诗人那样预备文房四宝,也从不积累文稿,只要兴趣来了,便在屋壁竹石之上随手刻下。时间一久,寒岩附近的山石树木、村舍墙壁之上便布满了“寒山”的诗文。“拾得”对“寒山”非常敬佩,很想学得“寒山”的风范文采,便每日收积国清寺僧人用剩的饭菜,供养“寒山”。每次下山来国清寺,他必有一竹篓的饭菜送给“寒山”,由“寒山”背上山去,“寒山”也经常到国清寺里和“拾得”在一起。
僧人讲究慈悲爱物,自已用不了的东西送给别人,对僧人来说是常事,所以,国清寺的和尚们对“拾得”的作为也不放在心里。然而,有一件事却令众僧非常难以忍受,那就是“拾得”经常在深更半夜狂呼乱叫。国清寺地处天台山脚下,附近村民很少,夜里极其安静,“拾得”突然大喊大叫,犹如平地惊雷,实在吓人得很。众僧无法忍受,便走出来批评他、驱赶他。“拾得”也不反驳回击,总是抚掌大笑,扬长而去,好像是故意要打破沉静之夜,扰乱僧人的清修。
三番五次之後,僧人们见“拾得”屡教不改,只好找丰干禅师,希望“丰干禅师”出面管教一下。“丰干禅师”却对“拾得”纵容得很,从来不加劝阻。他自己也和“拾得”差不多,经常在深夜歌唱自娱。
寒山是文殊菩萨降世,拾得是普贤菩萨化身
闾丘胤本是唐朝的朝议大夫,受到唐太宗的诏命,派他去作台州刺史,将要起程的那一天,忽然头痛如绞,苦不可耐,命医诊治,而竟越诊越痛,闾刺史头痛甚剧,医治无效。就在这疼痛不堪的时候,忽然来了一位僧人,自称为丰干禅师,说是从天台山国清寺而来。便咨询丰干禅师有无良方,以诊治头疾。
丰干禅师却从从容容,不慌不忙的笑着说到:
“身居四大(地、火、水、风),病从幻生,若欲除之,应须净水。”
清净之水,竟可以治病。于是,闾丘胤便以净水一杯,给与丰干禅师,丰干禅师持在手里,诵咒一时,吸了一大口,就对准闾丘胤头上,一口喷去,使得闾刺史满脸满头,以至全身,尽成淋漓,不到一刻功夫,头部剧痛,豁然而愈。这就使得闾丘胤不得不惊奇而敬佩了。正待申谢,而丰干禅师却说
“台州地属海岛,山岚毒风慎重,到日必须擅自摄护。”
于是,闾丘胤便问:“不知天台山有无贤士?值得敬仰的人物。”
丰干禅师很巧妙而含蓄地回答说:
“见之不识,识之不见,若欲见之,不得取相,乃可得见。”
闾丘胤一听丰干禅师讲到这里,立刻接着说到:
“那是当然的,绝对不可以貌取人,所谓‘以貌取人,失之交臂’。你说啦!那有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呀?”
丰干禅师答道:
“啊!这人的来头可大,有一位名叫寒山,是文殊菩萨降世,而遁迹在国清寺里。另一位拾得,却是普贤菩萨的化身,他们变成一副贫苦穷相,看上去却像乞丐。而且,还有一点疯狂情态,或去或来,都在国清寺的库房里,或者就在厨房内掌火呢。”
丰干禅师说这段话以后,他便告辞走了。
于是,闾丘胤也就到台州(浙江临海县境)上任而去。
他却没有忘记丰干禅师所说的话,上任仅仅三天,便亲自微服到了国清寺,找到一位老和尚问着说:
“在你们宝刹中,有一位丰干禅师在这里住过吗?”
“有的,有的。只是现在已到外面游方去了。”那位老和尚很郑重的答复说。
闾丘胤又问:“还有两位贫士模样,又好像有些疯狂情态的行者,现在何处?”
那位老和尚略事思索了一会就说:
“啊!那是住在唐兴县(浙江省天台县境)寒岩里“寒山”以及住在本寺库院中的“拾得”了。”
闾丘胤对于丰干禅师所说的人和地,都获得了证实,他表示非常的高兴。便用台州刺史的全部仪仗,朝衣朝冠前往礼拜。
当他一抵国清寺,当然就惊动了全体寺众,大家都恭敬的迎接这位行政首长。
于是,他便问寺众们说:
“你们这国清寺里,有一位丰干禅师,他的住院在哪儿?还有拾得和寒山子两人,现在何处?”
当时便有一位名叫道翘的寺僧,出来回答说:
“啊!只是要问他们吗?丰干禅师的住院,就在经藏的背后,现在并没有人居住。”
“还有寒山子和拾得呢?”闾丘胤便追问说。
道翘和尚又说道:“寒山和拾得两人,正在厨房里面,立刻就可以见到他们。”
闾丘胤又问寺里的宝德和道翘两位和尚说:
“丰干禅师住在本院的时候,他们都所作何事?”
宝德和道翘两位和尚竟同声回答说:
“他们日间只是舂米,以供养寺众,一到夜里,就唱歌自乐。”
于是,他们这一行人,便到厨房去看“寒山”和“拾得”两人的实际情况。
当他们一踏进厨屋,便听到里面有两个人在那儿对笑着。
他们就驻足而听。宝德和道翘也就轻轻地说道:“正是寒山和拾得两人在狂笑啊!”只听得里面还是在:
“哈、哈哈、哈哈!……。”大笑的声音,历久不停。
正当那两个人大笑未已的时候,闾丘胤却跑了进去,早已跪在他俩的面前,向他俩顶礼膜拜着。
于是,寒山和拾得两人都叫喊着说:
“弥陀饶舌!弥陀饶舌!……!”叫了几声,寒山还拉着闾丘胤的手,摇了几摇,便又说道:
“你自己遇弥陀而不识,向我们顶礼做什么!?”
从他们两人的口中,闾丘胤才知道所谓丰干禅师,原来也是阿弥陀佛的化身。
这个时候,已经惊动了许多寺众,大家都很惊奇地说:
“为什么这样大的朝廷命官,却向两个贫士顶礼膜拜!?”
正在大家惊奇混乱的时候,寒山和拾得两人便手拉着手冲了出去。
于是,大众也就追呀追的赶上去,但是,他们两人一直向寒岩跑去,其行若飞,哪里还赶得上。
闾丘胤便又问和尚们说:
“这两个人还肯不肯到寺里来居住?”
寺众回答说:“谁也不知道。”
自从寒山拾得二人,手拉着手,连声带笑,向国清寺外狂奔而去,闾丘胤派人追之不及,回到台州刺史衙门之后,日夜筹谋,派人到国清寺里询问两人返回寺里没有。
当闾丘胤的使者们,一到国清寺里,寺众们便说:
“他们两人一经那日走了以后,就没有回来过。”
有一位寺众说:“你们去寒岩好了。去的路径,我们寺里有人知道,可作向导。”
于是,他们便找到那位作向导的僧人,浩浩荡荡向寒岩进发。
他们一行,刚刚抵达寒岩前面,只见“寒山”坐在岩洞洞口。一眼看到他们这一群人来了,便反身进入岩洞之内,而且大声的喊着说:
“贼,贼贼!贼来了!”
几声贼贼喊过之后,他已经入洞更深了,但却传出话声来说:
“报你诸人,各自努力!”
这话声初停,只见寒岩岩穴的石块,自然合上,不可复入。
于是,他们便在寒岩附近,以及从寒岩通往国清寺的山路上;沿途石壁竹木上,以及沿途村落人家墙壁间,凡是疯僧“寒山”所写下的诗句,全部抄录下来,一共抄得300多首。
至于“拾得”在国清寺的地堂上,有人看见他亲自所写的偈语,也抄录起来。这便是流传后世的《寒山诗集》的来由。
寒山诗:未住寒山前的生活
吁嗟贫复病,为人决交亲;
瓮里长无饭,甑中屡生尘;
蓬庵不免雨,漏榻略容身;
莫怪今憔悴!多愁定损人!
不明因果 贪财求福
贪人好聚财,恰似枭爱子;子大而食母,财多还害己。
散之即生福,聚之即祸起;无财亦无祸,鼓翻青云理。
我见凡愚人,多畜资财谷;饮酒食生命,谓言我富足。
莫知地狱深,唯求上天福;罪业如此富,岂能免灾毒。
财主忽然死,争共当头哭;供僧读疎文,空是鬼神录。
福田一个无,虚设一群秃;不如早觉悟,莫作黑暗狱。
狂风不动树,心真无罪福;寄语兀兀人,叮咛再三读。
多位僧人堕牛身
上次他们聚谈的翌日,闾丘胤等几人,还是在那儿聚会着,继续整理书稿,因而又畅谈起来。
“宝德禅师,你昨天曾说过拾得禅师,是丰干禅师拾来的,这事的经过又是怎样的”?
宝德就说:“啊!这是不争之论,太守要知其祥,问问灵熠禅师好了。”
“是的。”灵熠首先答应说:“这件事,我总可以说是原始的参与人了。” 他说:
有一天,丰干禅师忽然手里拉着一个十岁模样的男孩,到了他那所禅院里。这是从没有的事,所以我便非常的注意着。
丰干禅师的日常生活,除了坐禅外,便是经行(边走边念诵),这么一来,便把他的生活秩序扰乱了。
有一位在家居士却说:“丰干禅师这样的的做法,恐怕还会惹起俗世间的麻烦来。”
丰干禅师听了这话,才把小孩教与典座(寺务主管)说:
“这小孩是我在路旁拾得的,或是牧牛人家所遗失的。就请典座收容下来,等候那失主领回去。”
可是一连十多日,都无人来问,而这小孩又非常淘气,连典座也感觉无法应付,只好又退回给丰干。
灵熠当时便给丰干献议说:“这小孩可以给他一份事做,使他安心,便好管了。”
丰干却说:“那是很好,不过,哪里去给他找事做呢?”
“办法是有的,我就可以为他找件事做做。”
“那么,好极了!禅师,就请你帮忙好了。”
“但是,我却要问清楚这小孩的来历。”
于是,丰干便说:“那一天,我在寺外经行,走到去赤城的路旁,就见到这小孩孤零零的在哭泣,问他的姓名,都不知道。我以为是牧牛人家遗失的,就将他带回寺里,失主总当是会来认领的。”
“好,这么一来,总得要给他一个名号。”
“由于是拾得而来的,就叫他做拾得好了。”
于是,灵熠便派他管理食堂香灯。
可是,问题毕竟发生了。有一天,拾得竟捧着餐盘,跑上大殿,坐在佛祖像下首,就是要和佛祖一同进餐。
这事正被灵熠禅师撞见了,把他叫了下来,告诫了一番,正待要处分的时候,又有人说拾得在憍陈如尊者(佛祖十大弟子之一)塑像前面,大声的吼骂着说:
“你有什么了不起,不过是小果声闻乘而已!”
于是,灵熠说他气极了,再也不要他管理香灯,只是在厨房里洗涤杯盘碗盏而已。
拾得在洗碗盏时,将盆里上面的清水倾倒掉,而把沉淀在盆底的残饭菜滓,用个大大的竹筒盛起来,放在一旁。
隔不了几日,寒山就会从寒岩跑来,把这满满的一竹筒残饭菜,背了就走。有时事不凑巧,便在国清寺里,和拾得疯疯癫癫的胡闹着。
国清寺是处在天台山里,乌鸦特别多,时常飞到寺厨里来啄食,佛家是以布施为六种波罗蜜之一的,大概平日早就放纵这些乌鸦吃惯了。所以,拾得多次碰到这样的事,呕气的很,怒不可遏的跑到伽蓝菩萨(护法)的塑像面前,举起禅杖,打了一阵,而且怒骂着说:
“你叫做伽蓝神,连厨房里的食物你都保护不了,你有什么本领保护伽蓝(寺院)呢!?该打该打!”
他说了之后,竟有打了一阵,把伽蓝神塑像的肩部,胸部和脚部都打坏了;可以说是遍体鳞伤。
就在当天晚上,国清寺的寺众们,每个人都在梦中受到伽蓝神的投诉说:
“啊!拾得打我!拾得打我!……。”
于是,次日清晨,大家都跑到伽蓝神的塑像前去察看,果然是伤痕累累,丝毫不爽。
这么一来,大家对拾得,才感觉到有些奇怪了。
拾得曾在庄前放牛。有一次,曾因驱牛扰乱戒堂,被一位老律师名叫德律的,杖逐去出,那是正值半月布萨的时间,律师为众僧在堂中说戒。拾得驱牛到说法堂前倚门而立,并抚掌微笑说:“悠悠哉!聚得作相,这个如何?”
说戒的老僧见拾得如此不敬,不禁大怒,指着拾得呵斥道:“下人疯狂,破我说戒!”
拾得见他嗔怒,于是微笑的说了一偈道:
无嗔即是戒,
心净即出家;
我性与汝合,
一切法无差。
那位讲律的老僧见拾得嬉皮笑脸的仍然不去,就下堂来打了拾得一下,命他赶快驱牛出去。
他便说道:
“我从今以后,再也不放牛了!”
有一个寺众便说:“你不放牛,你要做什么?一个人总不能只是吃饭,而全不做事啦!”
拾得明确的回答说:“这些牛,就都是吃饭而不做事的人所投胎转世而来的。”
大家就追问着说:
“拾得禅师!你何以知道它们是由人而轮回转世来的呢?没有凭证,是不好乱说的啦!”
“当然要有凭有据,否则的话,便会要犯口业了。”拾得又加重语气的说道:
“你们知道吗?本寺以前有一位叫做弘靖律师的为人吗?”
有个寺众便回答道:“当然知道,仅是前几年才入灭的。”
“啊!那一只白牯牛,便是弘靖律师转世而来的。”拾得指着白牯牛这样说着。
“我们不信!”寺众们哄着说。
于是,拾得便高声叫喊着:
“弘靖律师,弘靖律师……你来啦!”
如是此这样叫了几声,那只白牯牛,果然应声飞跑尔至。跑到他们的面前,俯首贴耳的呆立着。
拾得又指着一头黑牛,说是前任典座光超和尚的转世,经他一呼光超典座,那黑牛,果然也应声而来,与白牯牛并立。
他又指着另外的两头水牯牛,一只前任直岁靖本,一只却是知事法忠。他指说明白了,便高声叫着:
“直岁靖本!知事法忠……。”
仅叫过两声以后,那两只水牯牛,也都一齐的跑了过来。这使得国清寺的寺众们都惊骇不已。
于是,拾得便牵着这几头牛,口里唱出一道偈语。那是说:
“前生不持戒,人面而畜心,汝今招此咎,怨恨于何人?佛力虽然大,汝辜于佛恩!”
这一场表演,使得在场的僧众,莫不惊心动魄,诧异不已。从此,大家对拾得不再以疯子痴人看待了。
州县知道此事,派专使来请他入州,拾得不赴召命。后来又被闾丘胤拜访以后,圣迹已明显被大家知道,所以同寒山子一同走出寒山寺。从此,便隐没不见了。
若干年后,国清寺的一位僧人,登上了天台山南峰,去捡拾柴薪,遇到另一位僧人,装束面貌,绝似印度和尚,手持锡杖,挑着一串锁子骨。并向国清寺的捡柴僧人说道:
“你们现在可以到寒岩里面,拾取“拾得”的舍利子去供奉吧!”
于是,国清寺的寺僧,跑入寺中,便将此话告诉全寺的寺众们,大家才知道拾得在寒岩入灭的,因而把那座岩洞,名为拾得岩,以为纪念。
拾得遗留之墙壁偈语
东洋海水清, 水清复见底;
灵深涌法泉, 斫水无刀痕。
我见顽嚣士, 灯心柱须弥;
寸礁煮大海, 甲抹大地石。
蒸砂岂成饭, 磨砖将作镜;
说食终不饱, 直须著刀行。
恢恢大丈夫, 堂堂六尺士;
妄死埋冢间, 可惜孤标物。
不见日光明, 照耀于天下;
太清廓落洞, 明月可然贵。
余本住无方, 船泊无为理;
时涉涅槃山, 徐步香林里。
左手握骊珠, 右手执摩尼;
莫耶未足刃, 知剑斩六贼。
般若酒济冷, 饮啄澄神思;
余闲来天台, 寻人人不至。
寒山同为侣, 松风水月间;
何事最幽邃, 唯有遁居人。
悠悠三界主, 古佛路栖栖;
无人行至此, 今迹谁不蹋。
旋机滞凡累, 可畏生死轮;
轮之未曾息, 嗟彼六趣中。
茫茫诸谜子, 人怀天真佛;
大宝心珠秘, 迷盲沉沉流。
丰干原是弥陀
宝德和道翘把抄来的寒山和拾得的诗稿,注明了抄录人和地点,整理好后。两位禅师就亲自送到台州刺史衙内,去晋谒闾丘胤太守。
闾丘胤刺史看到两位禅师来了,寒暄了一阵之后,闾刺史说:“两位禅师,既然来到敝衙,就烦宽住数日,让鄙人供养供养,以增福德。”
为了要了解寒山、丰干、拾得三位圣人的全盘史实。闾丘胤还派人再赴国清寺,将灵熠禅师也接了来。
宝德禅师的年龄是相当大的了,大概在80岁以上,算得上是国清寺里的长老。他回忆说:
当他住进国清寺的丰干禅院的附近时,丰干禅师早已在那了。不知那一天,丰干禅师就带进了一个十岁的小孩,住了一段时期,这小孩便管起食堂的香灯来了。
大家才知道这小孩名叫拾得,因为这个小孩,宝德才开始注意这位丰干禅师。
宝德禅师说:“丰干禅师总是独来独往的,他来了我们固然不知;他去了,我们也会不晓。不过,这次的离去,却有一些奇特了。”
“什么奇特?”闾丘胤迫不急待的追问着。
“这次离去后,便时常有只猛虎,于深更半夜时,跑到禅院的四周,吼叫一阵始去。”宝德这样的述说着。
“实在说来,丰干禅师去了后,有猛虎前来吼叫,也并非奇事。”道翘禅师忽然又这样说道。
于是,大家视线,又复集中于道翘禅师身上。
道翘禅师就说:“我们国清寺的老禅师们,就曾传下一种说法,说丰干初来国清寺的时候,是骑在一只老虎背上来的。”
“啊!有这等怪事吗?”闾丘胤惊奇地问道。
“啊,太守!这是本寺上代祖师流传下来的,真假是很难说的。”道翘申明说。
“当年的情形是怎么样呢?”闾丘胤追问说。
于是,道翘禅师便说:“当年丰干初来国清寺的时候,是骑在一只老虎背上慢吞吞的从远处山路而来,全寺的四众弟子都看到了,以为他会往别处去。所以大家并不骇怕。”
“等他骑着进入到了‘松门’(‘松门’疑此词即‘山门’),大家便慌张起来了。可他并不进入大殿,只是骑着老虎直向后来所谓的‘丰干禅院’的禅房而去。到了前苑里,他才跳下虎背,把那只老虎安置在另外的房间里。”
“然后,他才盥洗清净,到大殿礼过佛后,回到院里,他便对原来住在里面的同道们说:
‘不要紧,不要紧的!大家都要以相安无事。’
“那些原来住在里面的寺众,早已骇得迁徙一空了。“
“啊!难怪一座偌大的禅院,总是他一个人居住啊!”宝德禅师听到这里说道。
大家都沉默了,而结束了这次谈话。
五台礼文殊
一天, 寒山问丰干:“古镜不磨,如何照烛?”
丰干答:“冰壶无影像,猿猴探水月。”
寒山说:“这不是照烛也,请你再道一句。”
丰干道:“万德将不来,教我道什么?”
这种问答,实有甚深般若,启示学人。
又一日,丰干禅师对寒山说:“你若与我同去五台,我们就是同流,若不与我同去五台,便不是我同流。”
寒山说:“我不去。”
丰干说:“你不是我同流。”
寒山问:“去五台做什么?”
丰干说:“去礼文殊!”
寒山说:“你不是我同流。”
据说:后来丰干禅师独自一人去五台山礼文殊。他到了五台山,遇见一位老翁,丰干问老翁是不是文殊?老翁说:“岂有文殊耶?”丰干当即顶礼下拜,作礼未起,老者忽然不见。
公案的启示着什么呢?辜负了这两位示化人间大圣的一番表演了。
墙壁留偈语
丰干禅师为阿弥陀佛的化身,是从寒山大士的口中得知。在国清寺丰干禅师住房的墙壁上,所遗留下来的偈语道:
余自来天台, 凡经几万回;
一身如云水, 悠悠任去来。
逍遥绝无闹, 忘机隆佛道;
世途歧路心, 众生多烦恼。
兀兀沈浪海, 飘飘轮三界;
可惜一灵物, 无始被境埋。
电光瞥然起, 生死纷尘埃;
寒山特相访, 拾得罕期来。
论心话明月, 太虚廓无础;
法界即无边, 一法普遍该。
本来无一物, 亦无尘可拂;
若能了达此, 不用坐兀兀。
寒山拾得问对
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置乎?”
拾得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云:“还有甚诀,可以躲得?”
拾得云:“我曾看过弥勒菩萨偈,你现听我念偈曰:
弥勒菩萨偈
老拙穿衲袄, 淡饭腹中饱;
补破好遮寒, 万事随缘了,
有人骂老拙, 老拙只说好;
有人打老拙, 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 随他自干了;
我也省力气, 他也无烦恼。
这样波罗蜜, 便是妙中宝;
若知这消息, 何愁道不了。
人弱心不弱, 人贫道不贫;
一心要修行, 常在道中办。
世人爱荣华, 我却不待见;
名利总成空, 贪心无足厌。
堆金积如山, 难买无常限;
子贡他能言, 周公有神算。
孔明大智谋, 樊哙救主难;
韩信功劳大, 临死只一剑。
古今多少人, 哪个活几千;
这个逞英雄, 那个做好汉。
看看两鬓白, 年年容颜变;
日夜如穿梭, 光阴似射箭。
不久病来侵, 低头暗嗟叹;
自想少年时, 不把修行办。
得病想回头, 阎王无转限;
三寸气断后, 拿只那个办。
也不论是非, 也不把家办;
也不争人我, 也不做好汉。
骂着也不信, 问着如哑汉;
打着也不理, 推着浑身转。
也不怕人笑, 也不做人面;
儿女哭蹄蹄, 再也不得见。
好个争名利, 须把荒郊伴;
我看世上人, 都是粗扯淡。
劝君即回头, 单把修行干;
做个大丈夫, 一刀截两断。
跳出红火坑, 做个清凉汉;
悟得真常理, 日月为邻伴。 
--------------------------------------------------------------------------------
当文殊师利菩萨持咒去救护阿难时,阿难顿悟,即随文殊师利菩萨归佛处。这时,摩登伽女追踪而至,佛问伽女:“你要什么?”答:“我爱阿难。”佛说:“你爱阿难何处?”答:“我爱阿难眼、耳、口、鼻,以及身形等。”佛说:“阿难眼中有泪,耳中有垢,口中有涎,鼻中有涕,身中只有屎尿。成夫妻便有浊漏,有浊漏便生子女,有子女便有死亡。既有死亡便有啼哭,有何可爱呢?”伽女闻法,恍然明白,爱念顿消,便证三果阿罗汉。
大鬼和小鬼的故事
  有个小鬼,是个新鬼,穷得叮当响。
  有个大鬼,已经做了多年的鬼,富得钱都花不完。
  于是小鬼就向大鬼请教,怎样才能脱贫致富。大鬼反正已经很富了,就毫无保留地说出了自己的致富绝招:“想挣钱很容易,你只要晚上选条阴暗的小路,在路边一蹲,看见有人过来就伸腿绊他一下,他一害怕,就会烧钱给你用。”
  小鬼听罢,千恩万谢地去了。到了晚上,他找了条偏僻阴暗的小路蹲了下来,可这条小路太偏了,他等了大半夜,也没见一个人影。小鬼等得瞌睡都上来了,正打着盹的时候,忽然听见“咚咚咚”的脚步声,有人来了!他立即来了精神,把右腿伸了出去。
  就听见一声闷响,奇怪的是那个人没被绊倒,小鬼自己的腿却被踩断了。
  小鬼哭丧着脸去找大鬼,大鬼问他:“那人走路是什么样的声音?”小鬼说:“是‘咚咚咚’的声音。”大鬼一摆手:“唉,怪我没给你说全了。走路‘咚咚咚’,说明他强壮有力,这样的人走路哪能会磕绊,你要绊只能绊那种走路软绵绵有气无力的人。”
  小鬼记住了这个教训,第二天晚上就又去了那条路。深更半夜的时候,终于来了一个走路没声音、看上去软绵绵有气无力的人,小鬼立刻伸出腿去,果然把那人给绊倒了。
  那人重重地摔在地上,好半天才爬起来。只见他在地上找啊找的,想找出是什么东西绊了自己。他盯着小鬼看,小鬼哈哈大笑,冲着那人做鬼脸:“看吧看吧,你看不见我!”那个人真的看不见小鬼,也听不见小鬼的声音,他其实盯着的是小鬼脚旁的石头。他一边把石头捡起来,一边嘴里嘀咕着:“都是你,害我摔了一大跤。”他把石头重重地往地上一扔,巧了,正好砸在小鬼的腿上。
  受伤的小鬼坐在路边忍不住“呜呜呜”地哭了起来,突然他感觉大地在震动,随着“嗵嗵嗵”的脚步声,有人气势汹汹地走过来了。小鬼吓得不敢哭了,拼命地往路边缩,生怕绊倒了那个人。可谁知那人没有被小鬼绊倒,却被那块石头绊倒了,正好重重地摔在了小鬼的身边。小鬼吓得一哆嗦,还好,那人看不见小鬼,也没有找石头算帐,而是拍拍身上的土,急匆匆地走了。
  小鬼哭丧着脸去找大鬼,把前后事情一说,大鬼高兴地说:“你就要发财了,明天晚上我陪你捡钱去。”小鬼将信将疑。
  第二天晚上,小鬼跟着大鬼来到那条路上,果然有人拎着一大包纸钱来烧。可让小鬼吃惊的是,来者不是先前那个走路软绵绵的人,而是后来走路“嗵嗵嗵”的那个。
  小鬼不解地问大鬼:“怎么会是这个人来呢?”大鬼笑着说:“那个人走路虽然软绵绵,但他不信鬼,就算你把他绊倒了,他也以为是石头绊的他,扔了石头不就完事儿了?而这个走路‘嗵嗵嗵’的呢,你别看他走得那么响,那是他故意放重脚步给自己壮胆的,其实他胆小得很,就算是石头绊的他,他也会以为是我们绊了他,他可信我们哩,所以今天一定会急着来给我们烧纸钱的。”
【】
生生世世的恶习
  佛陀住世时,带领为数众多的比丘(注)共同学法修行。某天早上,许多比丘聚在一起,谈论一位言行不一的比丘──这位比丘说起话来头头是道,私底下却常做些不好的事情;比丘们犹豫不决,不知该不该将这件事告诉佛陀。
  此时佛陀恰巧经过,见大家议论纷纷,问大家在谈些什么?听了其中一位比丘的说明后,佛陀告诉大家,那位比丘有心想修行,只是习气难改,不只在这一生,在过去生中也一直是这样──
  很久很久以前,有座山里住著很多山鼠,他们由一只鼠王领导,早上出去觅食,傍晚回山洞休息,过著规律的生活。
  有一天,一只狸猫来到这座山,想要定居在此。它思考著要如何谋生?如何才能天天都有现成的食物?忽然,它看到一大群山鼠由鼠王带领列队进山洞,于是它灵机一动,想到一个方法。
  隔天早晨,它来到山洞对面,缩起三只脚,只用一只脚站立,面向太阳,张大嘴巴,保持这个姿势不动。鼠王带领山鼠们走出山洞,大家看到狸猫姿势这么奇怪,都感到很好奇。
  鼠王走到狸猫面前,问狸猫为何如此?狸猫说:“我不忍心增加土地的负担,所以只用一只脚站立;面向太阳是在修光明之法,吸收阳光的灵气;把嘴张开,是因为我只吃风,其他什么都不吃。”
  鼠王听了好感动,以为狸猫是位有德的修行者,从此以后每天出发觅食前,先带领山鼠们向狸猫行礼,傍晚也列队向狸猫行礼后才进山洞。
  过了一段时间,山鼠们觉得很奇怪,以前大家住在山洞觉得很拥挤,近来感觉空间愈来愈宽敞,是不是山鼠的数目减少了?大家向鼠王提起这件事,鼠王仔细思考,怀疑是狸猫在作怪。
  隔天早晨出门前,鼠王叫大家先走,照常向狸猫行礼,它自己垫后。狸猫重施故技,要抓最后面的一只鼠。鼠王动作很快,一下子就跳走了,并且呼喊所有山鼠回头共同制服狸猫。
  鼠王对狸猫说:“你用假造的形态、诈欺的行为来谋生,实在是很可耻的事!”佛陀说完这个故事后,告诉比丘们:“狸猫就是现在这位时常欺骗别人的比丘,而鼠王就是我。我生生世世都在教育他、感化他,可惜他自己不肯用心去除恶习,以致一直带著这种习气,总是被人厌弃。”
  所谓“师父引进门,修行在各人”,自己提起毅力来修正习气才是最重要的,否则像那位比丘虽然与佛陀这么有缘,但是他却不肯用心改过,因此仍然习气深重、受人轻视。
  一念心是一颗种子,在心地播下什么样的种子,将来就会长成什么样的果实。我们一定要积极培养善念、果断地去除恶念,福德智慧才能与日俱增,否则生生世世累积恶习,真是烦恼不断、苦不堪言!
【】
向孩童学习天真无染
《庄子》中有一篇文章,其中一段是叙述黄帝问路的故事。黄帝与六位贤士去访问一位修道的隐士,在山上迷了路,当时,正好看到一位牧童在放牛、牧马。
他们就问牧童说:“具茨山要往哪里走?我们要找一位大隗隐者的住处。”牧童回答说:“你们现在所到的地方就是具茨山了。我认识他,他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说完即为他们指点路怎么走,怎样通过山路。
  黄帝听了很佩服这个牧童,就跟他说:“问路,你很清楚;问人,你也这么清楚,你真的知道很多事情。我还想问你,一个国家的政治要怎样治理,才能真正天下太平?”
牧童就回答他说:“那还不简单!就像养马一样。你看,一群马里面若有一只“害群之马”,就会使马群动乱不安,只要把害群之马抓出来、赶出去,那这群马就能顺利成长了。”
黄帝听了赶紧下马,和六位贤人一同拜他为师!因为牧童指点他们正确的路,又指点他们人性的优缺点。
其实,人生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清净本性,把烦恼和复杂的心念去除,就能回归纯真、无污染的本性;能发挥纯真无邪的爱,关怀普天下的众生,就是救人的“菩萨”,所以,即使贵为医达,也要向孩童学习这份天真无染的本性啊!
总之,无论做任何事,最重要的是这一念心,时时顾好自己的心,走的路就正确了。
【】
  真假故乡
  战国时代,有一位在楚国长大、原籍燕国的人,年岁增长后,常常惦念著自己出生的地方,想要落叶归根。刚好有位朋友要去燕国做贸易,他就与朋友结伴同行。
  过了几天,他们来到某个地方,朋友告诉他已经到燕国了,就快要到他的故乡。
  又走了一段路,他们看到一间废墟,朋友说:“你看,这就是你以前家族的宗庙。”他看到自己家族的宗庙破烂不堪,心很悲切。
  后来又走到一个墓地,朋友说:“这是你的祖先和父母的墓地。”他一看到自己祖先、父母的坟墓,愁绪涌上心头,哭得非常哀痛,可是朋友却站在旁边哈哈大笑。
  他很生气地说:“这几十年来我一直思念故乡,今天回来,看到家庙破烂不堪,又在荒郊野外看到祖先和父母的坟墓,你知道我有多伤心吗?为什么你在旁边笑得这么大声!”
  朋友说:“唉哟!我和你开玩笑的!这个地方根本不是燕国。”他一听,满腔悲伤顿时消失,心想:这里又不是我的故乡,我为什么哭得这么悲哀?
  两人继续前行,经过几天后,真的到了燕国,看到他的家庙,也看到祖先和父母的坟墓,可是这时他已经没有什么感觉了,很平静地凭吊。
  一般人常在日常生活中,随著境界起伏而烦恼不安,没有用心审察人事物的真相,就像那位思乡的人,只凭著朋友的几句话,就情不自禁悲伤痛哭。
  学佛,就是要学习把人事物看清楚,透彻了解之后,就会发现根本没有什么值得我们贪恋、嗔怒或痴迷。所以,学佛就是在学“真”,透彻了“真”,就可以空掉一切烦恼,这就是“真空”。
  虽然在人群中难离人事是非,但将烦恼净化,就可以将是非升华成教育,这就是“妙有”。
  奥妙的境界,就在日常生活中。不论什么事情,都要用心看、用心听、用心体会,如此才能透彻了解万物真相,达到自在、轻安的“真空妙有”境界。
【】
佛与善恶
有一个小沙弥刚学禅不久,总是爱问禅师一些问题。
  这天,他又来问无名禅师,他说:“禅师,您曾说学佛的目的就是要普度众生,如果碰到一个坏人,他已经丧失了人性,失去了做人的资格,那还要超度他吗?” 
  禅师没有直接作答,只是拿起笔来,在纸上反写了一个“佛”字,然后问小沙弥道:“这是什么?” 
  沙弥说:“是一个字,只不过写反了。” 
  “那它是什么字呢?”禅师紧追不舍。
  “一个‘佛’字!”小沙弥毫不含糊。
  禅师又接着追问:“那反写的‘佛’字算不算佛字?” 
  “不算!”沙弥坚定地回答。
  “既然不算,那你为什么又说它是个佛字?” 
  “算!”沙弥马上改口。
  “既然算是个字,那你为什么又说它反了呢?” 
  小沙弥愣了一会儿,不知如何作答。
  禅师认真地说:“正写是字,反写也是字。你说它是佛字,又说那是反写的,是因为你心里有真正“佛”字的印象。如果你原来就不认识这个字,即使我写反了,你也无法分辨出来,如果只教给你反写的佛字,那么你遇到正写的佛字恐怕就要说是写反了!”小沙弥似有所悟。
  禅师又接着说:“同理而言,好人是人,坏人也是人,重要的是你能够认识人的本性。当你遇到恶人的时候,能够想办法唤出他的‘本性’,本性既明,便不难度化了。” 
  善人需要度,恶人更需要度。越是污泥,越能长出清净芙蓉,放下屠刀,便可立地成佛。世间生灵皆有佛性,何况是一个“恶”人呢?
XXXXXXXXXX
【】  佛教智慧故事:净叶不沉
  一个年轻人千里迢迢找到燃灯寺的释济大师说:“我只是读书耕作,从来不传不闻流言蜚语,不招惹是非,但不知为什么,总是有人用恶言诽谤我,用蜚语诋毁我。如今,我实在有些经受不住了,想遁入空门削发为僧以避红尘,请大师您千万收留我!” 
  释济大师静静听他说完,微微一笑说:“施主何必心急,同老衲到院中捡一片净叶你就可知自己的未来了。”释济带年轻人走到禅寺中殿旁一条穿寺而过的小溪边,顺手从菩提树上摘下一枚菩提叶,又吩咐一个小和尚说;“去取一桶一瓢来。”小和尚很快就提来了一个木桶一个葫芦瓢交给了释济大师。大师手拈树叶对年轻人说:“施主不惹是非,远离红尘,就像我手中的这一净叶。”说着将那一枚叶子丢进桶中,又指着那桶说:“可如今施主惨遭诽谤、诋毁深陷尘世苦井,是否就如这枚净叶深陷桶底呢?”年轻人叹口气,点点头说:“我就是桶底的这枚树叶呀。” 
  释济大师将水桶放到溪边的一块岩石上,弯腰从溪里舀起一瓢水说:“这是对施主的一句诽谤,企图是打沉你。”说着就哗地一声将那瓢水兜头浇在桶中的树叶上,树叶激烈地在桶中荡了又荡,便静静漂在了水面上。释济大师叉弯腰舀起一瓢水说:“这是庸人对你的一句恶语诽谤,企图还是要打沉你,但施主请看这又会怎样呢?”说着又哗地倒下一瓢水兜头浇在桶中的树叶上,但树叶晃了晃,还是漂在了桶中的水面上。年轻人看了看桶里的水,又看了看水面上浮着的那枚树叶,说:“树叶秋毫无损,只是桶里的水深了,而树叶随水位离桶口越来越近了。”释济大师听了,微笑着点点头,又舀起一瓢瓢的水浇到树叶上,说:“流言是无法击沉一枚净叶的,净叶抖掉浇在它身上的一句句蜚语、一句句诽谤,净叶不仅未沉入水底,反而随着诽谤和蜚语的增多而使自己渐渐漂升,一步一步远离了渊底了。”释济大师边说边往桶中倒水,桶里的水不知不觉就满了,那枚菩提叶也终于浮到了桶面上,翠绿的叶子,像一叶小舟,在水面上轻轻地荡漾着、晃动着。
  释济大师望着树叶感叹说:“再有一些蜚语和诽谤就更妙了。”年轻人听了,不解地望着释济大师说:“大师为何如此说呢?”释济笑了笑又舀起两瓢水哗哗浇到桶中的树叶上,桶水四溢,把那片树叶也溢了出来,漂到桶下的溪流里,然后就随着溪水悠悠地漂走了。释济大师说:“太多的流言蜚语终于帮这枚净叶跳出了陷阱,并让这枚树叶漂向远方的大河、大江、大海,使它拥有更广阔的世界了。” 
  年轻人蓦然明白了,高兴地对释济大师说:“大师,我明白了,一枚净叶是永远不会沉入水底的。流言蜚语、诽谤和诋毁,只能把纯净的心灵淘洗得更加纯净。”释济大师欣慰地笑了。
【】我丑,所以我成了好人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故事。
  我采访她的时候,她正在给一屋子的患者配药,都是些祖传的药方,药香弥漫,我喜欢这种古色古香的美。在这个小镇里,她是无人不晓的。人家尊称她阿龙嫂。阿龙嫂很小的时候,就发现自己长得不好看,她曾对着镜子悄悄地哭过,也曾问母亲:“妈妈,我是不是你们捡来的,因为你很漂亮啊!”妈妈心痛地把女儿搂在怀里:“孩子,你是我们的心肝宝贝,在我们心里,你一点儿也不丑,真的,孩子。”为什么呢?妈妈想了一会儿,亲了一下女儿的泪眼说:“因为我们爱你,爱你的人是不会觉得你丑的!” 
  就是这么一句话,让阿龙嫂的心窗打开了,她觉得自己还有救,那就是怎么做个让别人爱戴的人。读小学的时候,她就天天提着一个垃圾袋,随时把公共场所里的纸屑、果皮等丢弃物装进自己的垃圾袋里,那时学校举行的学雷锋义务劳动多为搞卫生,所以她也想不出,还有什么好事可以天天去做,比如捡到钱然后拾金不昧,这种事不可能经常发生;送雨伞给同学,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她很苦恼,没有更好的办法让更多的人喜欢自己。而更让她难过的是,因为天天与垃圾为伴,虽然老师、学校给了她许多荣誉,但是同学特别是同桌总是嫌弃她身上“有怪怪的味道”。其实她是很讲卫生的,不可能有什么怪味的。于是,她更自卑了,甚至害怕上学。
  马马虎虎小学毕业后,意味着要到有更多人的中学去上学。一天,她在扶一位盲人过马路时,心里为之一亮,因为她想到了一个“好主意”。她几乎是跑着回家的,一进门,她就抓住妈妈的手:“我要进盲校读书。”为什么?妈妈很疑惑,“因为,因为那里的同学都是盲人,我学成后,就可以留校当老师。”看着女儿因为兴奋而涨红的脸,妈妈这才知道,孩子的心病仍然未除,她一时不知道怎么开导,这时,外头响起了鞭炮声,原来隔壁的草药店里,有病人家属给爷爷送来“华佗再世”的金匾。爷爷是远近闻名的中医。这一幕,启发了妈妈,并且有了主张,她把女儿揽到怀里说:“你的想法比较天真,实现很难,还不如好好学习,等你高中毕业后跟爷爷学祖传医术,为市民服务,一样可以让大家需要你、喜欢你。”这是很有说服力的一段话,女儿一下子豁然开朗!
  她开始发奋读书,5年很快就过去了。但是,她没有报考什么大学,而是在爷爷的帮助下,经过自学相关医书,很快就成长为一名“德才兼备”的民间医生。爷爷去世后,她就成了这个家族的代表。不同的是,阿龙嫂几乎都是半义务为大家看病,钱挣得不多,但是她是快乐的。因为大家都尊敬她,从而忽略了她的容颜。曾经她想找个盲人做自己的终身伴侣,因为“他永远看不见我的脸”。但是,渐渐自信的她改变了自己的初衷,一个叫“阿龙”的老师爱上了她,27岁那年,他们结婚了,现在他们已经走过了将近20个春秋。
  采访阿龙嫂的时候,我看不出她有过那么不快乐的童年和挣扎的青春,她完全变成了一个乐观幽默的人。她把这一切归结为“现世报”,因为做好人,所以她当世获益:快乐是无价的,而且天赐她一个爱自己的男人。她喜欢别人叫她“阿龙嫂”!这样“可以时时提醒自己是个有人爱的女人”!她还不忘调侃我一下:“对不起,我没有什么崇高的思想,这会让你很头痛吧!我所做的一切,动机很不纯啊!”因为不漂亮,所以谦卑,所以对他人好,就这样,她不小心就成了一个大好人。
  其实,我一点儿都不失望,她是一个真实朴素的好人,沐浴在和煦的春风里,我是从不问,她来自何方的。
【】
神赞禅师开悟
神赞禅师参百丈禅师开悟了,就回去报师恩,度他的师父。有一天,师父冲凉叫他擦背,他就往背上打了一掌说:“唉!好一座佛堂,可惜有佛不圣,只有一个色壳子,没有灵性!”师父掉头恼火看了他一眼,他又接着说:“佛虽不圣,却能放光。”师父没有理会。又有一天,师父在窗前看经,过去的窗是纸糊做,会透光的,正好有一只苍蝇在纸窗里飞来飞去,他看到了就说:“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师父听了很惊讶:“你这次外出参学,遇到什么人?学到些什么?现在看你讲话跟以前不一样了,你讲讲看!”“我在江西参善知识,问他佛法,他对我说‘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清净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我就是得了这个利益啦!”师父一听也有感悟:“何期垂老,得闻极则事。”于是将寺务交给神赞,反礼神赞为师。
这几句话的意思很简单,我们的心本来与释迦佛同是清净的,一切都圆圆满满,无缺无余。为什么现在不灵呢?为什么这个佛不灵?为什么这个心不灵?就是妄想,一天到晚心不清净的原因,是妄想摆不脱,如猴子看到树就去跳去攀。我们一天到晚打妄想,想这个想那个,就如你们吃包子,好吃就狂吃,吃多了不消化就难受,就打闲岔。
【】
钻进大象的小豹子
  佛陀的僧团中,有一群刚出家的年轻比丘。他们原本是侨萨罗国中贵族或大商人的孩子,平时生活富裕又可以随心所欲;后来听到佛陀讲经说法,一时感动就相邀一起出家,加入佛陀的僧团。
  可是,他们在僧团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就开始心浮气躁,因为他们已习惯于花花世界的多彩多姿,过不惯严谨清净的修行生活。他们的欲念蠢蠢欲动,常聚在一起谈论过去的种种,譬如在某地有个红粉知己,或到那里玩过等等。
  他们的言行影响了其他修行人的道念,佛陀看在眼里,心中明白,于是有一天,告诉侍者阿难:“阿难啊!你去把新出家的比丘们集合起来,我有话对他们说。”
  阿难明白佛陀的心意──不只那群新出家的比丘需要警惕,受到影响的比丘们也需要;于是召集所有比丘一起来听佛陀教诲。
  大众到齐后,佛陀说:“新出家的比丘们!你们是否还挂念著世俗的欲乐呢?”年轻比丘们很惭愧地垂下头。
  然后,佛陀说了一个故事,让比丘们知道“欲念”的可怕:
  在旷野中,有一只小豹离开族群独自觅食,可是一直找不到食物,肚子饿极了。
  突然,它看到一只大象躺在地上,走近一看,原来大象已经死了。它好高兴,立刻从象的鼻子咬下去,可是象鼻子像木头那么硬!它再咬象的耳朵,又像咬到铁片一样;再咬象的肚子,还是硬梆梆的;不得已,只好挑象的尾巴咬下去,居然也是硬得像一条钢筋!
  小豹饿得发慌,绕著大象转来转去,好不容易发现象的肛门比较软,它好高兴地一直咬、一直钻进去,不知不觉就钻进大象的肚子里了。
  大象肚子里有很多内脏可以吃,小豹高兴得不想出来了。它在里面大吃特吃,吃饱了就睡,醒了觉得口渴就喝象尸腹中的血水,饿了又继续吃。
  过了几天,死象的身体受到太阳照射和热风吹袭,表皮风干了,肛门也紧缩了。小豹发觉里面的空间愈来愈狭窄、黑暗,很著急地在里面乱闯,可是不论多么用力都钻不出来。
  过了几天,下了一场大雨,死象的身体膨胀、腐烂了,小豹使尽全身的力气,好不容易冲出象的肛门。
  小豹快乐地高喊:“外面的世界多么宽阔、自由啊!”但是它很快就发觉──不但身体虚弱无力,而且全身的毛脱落得一根不剩!因为它浸泡在污秽的血水里好几天,加上在里面拼命挣扎,所以全身的毛都掉光了,好像一个怪物。
  小豹感到很悲哀──为什么原本生活在天宽地阔的环境中,却不知珍惜,钻入污秽的世界却自以为乐;等到好不容易出来了,已经不像原来的自己了!
  佛陀告诉比丘们:“凡夫就像这只小豹,有著种种贪欲,欲念一起就会脱离清净的世界,走入难以解脱的污秽境界。大家要照顾好自己的心,不要被欲念所迷,伤害自己也无益他人。”
  去“贪”就“简”,才能摆脱“强求”的烦恼,拥有清净、安稳的人生。
 XXXX
【】农夫寻牛记
  佛陀曾说:“产业为五家共有。”“有”家产则怕五件事:第一怕恶王污吏;第二怕强盗;第三怕不肖子孙;第四怕水;第五怕火。因为这些都可能会消耗既有的财产。这就是“有”的烦恼,佛陀在世时曾如此说,可见当时的人,也有这些得失的烦恼。
  佛陀在竹林精舍时,精舍附近有一座农庄,农庄里的主人,除了耕田之外还牧牛。有一天,这户农家的母牛生了小牛,小牛生下来才几天,母牛就带它出去吃车,可是稍一不留意,小牛走失了……。
  主人看到母牛焦急地呼叫,他也很焦急,赶紧去找小牛。可是一天过了又一天,他从早找到晚,整整经过六天还是不知道小牛跑到哪里去。他不断地找,找得疲倦不堪。正烦恼时,恰好佛陀离开竹林精舍要到村外托钵,他看到疲倦已极的农夫。
  佛陀慈悲地问他:“你为何这么疲惫呢?”
  他说:“唉呀!我现在很烦恼!”
  佛陀问他:“烦恼什么啊?”
  他说:“我的烦恼您无法体会!”
  佛陀又说:“你讲出来吧!将烦恼讲出来至少会比较轻松啊!”
  农夫就说:“我的烦恼是走失了一条小牛。”
  佛陀说:“走失一条小牛为何需要如此烦恼呢?”
  农夫说:“我就说嘛!您无法体会我的烦恼,因为您出家了没有挂碍啊!”
  佛陀又说:“你平常还会烦恼些什么?你的烦恼我一时无法体会,不过你可以讲一讲为什么为了一条小牛,会带来这么大的烦恼,说出来消消气吧!”
  农夫心想反正也走得累了,就当作休息来诉诉烦恼也好。他说:“每当我遇到烦恼时,看到佛陀和僧众出来托钵——过着那么悠闲的日子,我就非常羡慕。”
  佛陀说:“这跟我们清闲的日子有什么关联呢?”
  他说:“有啊!您看!走失了一条牛,我担心这会影响我的耕作,此外还要担心家人的生活。我家里有七个儿子、七个女儿、一位老婆,全家共有十六人。有时收成不好,回家就会听到十四个孩子向我喊肚子饿,老婆也吵着没有米下锅、没有钱可用……。我要担心的事如此多,而您们出家人,不用担心田里是否有水?会不会下雨?也不用担心家里的小孩;不用担心老婆吵着要钱,我真的很羡慕。”
  佛陀说:“听起来确实如此——我没有牛可走失;也不用担心家里有七个儿子、七个女儿嗷嗷待哺;我远离家庭,没有家人来干扰,这样确实会使我们的烦恼减轻。这分轻安自在,是我们“自断自离”所得的;而你所有的烦恼却是自找的、是自己延续的烦恼。不过你的烦恼只不过是一条牛、一片田地、一个家庭。你可知道,我也有烦恼?我的烦恼是普天下的大家庭;我所耕作是普天下的众生心;所拥有的牛是耕心地的牛。我要让牛肥壮、让田地丰饶,要让普天下的众生得以平安。试想,是你的烦恼大?还是我的烦恼大呢?
  农夫听了,想想说:“嗯!确实我的烦恼比较小,比起您的负担我的烦恼不算什么!”
  佛陀又说:“对!你的烦恼比起我来算什么呢?不过我的烦恼‘有’与‘无’是一样的,因为我容纳于天下,天下容纳于我。空即是妙,妙即是空啊!”
  这位农夫顿时恍然大悟,说:“走失一条小牛算什么呢?我现在所得到的妙法才是真妙啊!”
  凡夫的“有”是烦恼,“无”也是烦恼。家业多烦恼即多;家业少烦恼则少,而天地非常公平,“无”的时候,往往让我们日常生活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好过日”。“有”的时候,因为贪爱享受便多了一些“有”的烦恼,人生原本就是如此公平!
【】
有一位无果禅师深居幽谷一心参禅,二十余年来都由一对母女护法供养,由于一直未能明心,深怕信施难消,故想出山寻师访道,以明生死大事。护法的母女要求禅师能多留几日,要做一件衲衣送给禅师。
  母女二人回家后,马上着手剪裁缝制,并一针念一句弥陀圣号。做毕,再包了四锭马蹄银,送给无果禅师做路费。禅师接受了母女二人的好意,准备明日动身下山,是夜仍坐禅养息,忽至半夜,有一青衣童子,手执一旗,后随数人鼓吹而来,扛一朵很大的莲花,到禅师面前。童子说:请禅师上莲华台!
  禅师心中暗想:我修禅定功夫,未修淨土法门,就算修淨土法门的行者,此境亦不可得,恐是魔境。
  无果禅师就不理他,童子又再三的劝请,说勿错过,无果禅师就随手拿了一把引磬,插在莲花台上。不久,童子和诸乐人,便鼓吹而去。
  第二天一早,禅师正要动身时,母女二人手中拿了一把引磬,问无果禅师道:「这是禅师遗失的东西吗?昨晚家中母马生了死胎,马夫用刀破开,见此引磬,知是禅师之物,故特送回,只是不知为什么会从马腹中生出来呢?」
  无果禅师听后,汗流浃背,乃作偈曰:「一袭衲衣一张皮,四锭元宝四个蹄;若非老僧定力深,几与汝家作马儿。」
  说后,乃将衣银还于母女二人,一别而去!
【】
  佛教的因果业缘,实在是难以思议的真理,即使悟道,若无修证,生死轮回,仍难免除,观夫无果禅师,可不慎哉? 
有"紧张大师"之称的名导演希区柯克,有次在苏格兰山区迷了路,不知走了多久,才在漆黑的夜空见到一盏灯火。他定睛一看原来是一户人家,立刻兴奋地奔上前去。 
  "我家又不是旅店!"屋主听到他所提出借宿一晚的要求后,立刻板着脸拒绝。 
  "我只要问你3个问题,就可以证明这屋子就是旅店!"他笑着说道。 
  "我不信,倘若你能说服我,我就让你进门。"屋主也爽快回答。 
  "在你以前谁住在此处?" 
  "家父!" 
  "在令尊之前,又是谁当主人?" 
  "我祖父!" 
  "如果阁下过世,它又是谁的呀?" 
  "我儿子!" 
  "这不就结了!"客人笑道,"你不过是暂时居住在这儿,也像我一样是旅客。" 
  当晚他就在屋里舒舒服服地睡了一觉。 
  其实明天如何我们每个人都不知道。
  人身就是一个旅店,珍惜人身,莫过于好好的修行。
【】
一青年向一禅师求教。
  “大师,有人赞我是天才,将来必有一番作为;也有人骂我是笨蛋,一辈子不会有多大出息。依您看呢?”
  “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禅师反问。
  青年摇摇头,一脸茫然。
  “譬如同样一斤米,用不同眼光去看,它的价值也就迥然不同。在炊妇眼中,它不过做两三碗大米饭而已;在农民看来,它最多值1元钱罢了;在卖粽子人的眼里,包扎成粽子后,它可卖出3元钱;在制饼者看来,它能被加工成饼干,卖5元钱;在味精厂家眼中,它可提炼出味精,卖8元钱;在制酒商看来,它能酿成酒,勾兑后,卖40元钱。不过,米还是那斤米。”
  大师顿了顿,接着说:“同样一个人,有人将你抬得很高,有人把你贬得很低,其实,你就是你。你究竟有多大出息,取决于你到底怎样看待自己。”
【】
有一次我到慈济医院探视病患时,有位护士小姐跟过来说:「师父,您能不能再去看一位患者?她昨晚做了一个梦,醒来之后一直放不下,情绪很不好。」我说:「好呀!」
  那位患者是个肝癌末期的病人,我去看她时,她的面容显得很惶恐、不安。我告诉她:「生病是很自然的现象,但是身病了,心不要也跟着生病。快乐是过一天,痛苦、惶恐也是过一天;妳应该把『身病』交给医生,把『心病』交给佛菩萨,要虔诚多念佛呀!」我说完,她的眼神已经比较安定,脸上也露出一丝笑容。她说:「师父,我知道了,我会多念佛。」
  一位已经到了癌症末期的病人,要她不害怕谈何容易?生死问题总是会让人感到恐惧,可是遇到时能怎么办呢?一定要先安下心来。人生事事难料,在身体健康时,若不好好把握时间、发挥生命良能;,等到想做却没办法行动时,就后悔莫及了。
  生病并非专属老人,在医院里,常可以看到病人大多是中年人。因此,不可自恃年轻力壮,心想:等过两、三年以后,事业稳定再做,不要这样想;应好好把握时间,发挥自己良能的使用权,不要蹉跎时日。
  每天清晨起床后,先虔诚地为自己的生命做一番调度,思考今天该做什么事?要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人生?如果能这样,就是充分利用自己的生命使用权。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一天过去,生命也就少掉了一天。所以,我们要时时自我警策、勇猛精进,切莫虚度时光!(证严法师)
--------------------------------------------------------------------------------

月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