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三---参禅修案
本文摘要: 出家 有一位云水僧一路参访,一日来到由一位老妇人管理的庵堂前休息。他问老妇人:“师姑,这座庵堂里除你之外,还有其他的眷属吗?”   老婆婆:“有。”   云水僧:“怎么没有看到呢?”   老婆婆:“喏!山河大地,若草若木,都是我的眷
  出家
       有一位云水僧一路参访,一日来到由一位老妇人管理的庵堂前休息。他问老妇人:“师姑,这座庵堂里除你之外,还有其他的眷属吗?”
  老婆婆:“有。”
  云水僧:“怎么没有看到呢?”
  老婆婆:“喏!山河大地,若草若木,都是我的眷属呀!”
  云水僧:“无情不是有情,那些山河草木何曾是师姑的样子?”
  老婆婆:“那你看我是甚么样子?”
  云水僧:“俗人。”
  老婆婆:“你也不是出家人。”
  云水僧:“师姑,你可不能混淆佛法。”
  老婆婆:“我并没有混淆佛法呀!”
  云水僧:“俗人主持庵堂,草木皆成道友,你这样不是在混淆佛法,是什么?”
  老婆婆:“法师!你不可那么说,要知道你是男人,我是女人,何曾混淆?”
 
禅师
       南塔光涌禅师初参仰山禅师时,仰山问他:“你来做什么?”
  光涌答:“来拜见禅师。”
  仰山又问:“见到禅师了吗?”
  光涌答:“见到了!”
  仰山再问:“禅师的样子像不像驴马?”
  光涌说:“我看禅师也不像佛!”
  仰山继续追问:“既不像佛,那么像什么?”
  光涌从容回答:“若有所像,与驴马有何分别?”
  仰山大为惊叹,感慨地说:“凡圣两忘,情尽体露。二十年来,我以此试人,无一能解者。请你善加保任。”
  此后,仰山禅师一见到人就赞叹:“光涌,乃肉身佛也。”
 
二十四禅图
 
  菩提达摩祖师到东土时,受到梁武帝的迎请。梁武帝问道:
  “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少,有何功德?”
  达摩祖师答道:“这些算不上真正的功德,只能获得人天小果。”
  梁武帝问:“如何才是真正的功德?”
  祖师答道:“若得根本智慧,清净空寂,圆融无碍,才是真正的功德。真正的功德,不是以世间有为法所能求得的”
  梁武帝又问:“请问圣僧,什么是圣谛第一义?”
  祖师并不直接回答,却说:“法界空寂,本来无圣可言,更不必说圣谛了。”
  梁武帝不解地问:“现在面对着朕的不是圣人,又是谁呢?”
  祖师知其不切法要,便摇头说:“不知道。”
 
三掌断三际也 
 
 
    唐朝的宣宗是一代英明君主,俯仰佛教,拥护三宝,修复旧寺,广兴佛法。 他未做皇帝之前,遭武宗猜忌,便诈死潜逃,到香严禅师门下剃发作小沙弥。 
  
    有一天,师徒二人游庐山瀑布。香严禅师吟道:“穿云透石不辞劳,地远方知出处高”,小沙弥随口续上两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禅师笑道:你这个小沙弥是做不成了,你还是要作皇帝的哟。 
  
    后来沙弥到盐官齐安禅师那里参禅,当时黄檗希运禅师在那里作首座。沙弥见黄檗禅师拜佛,便问:“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长老礼拜,当何所求?”禅师说:“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常礼如是事。” 
  
    禅师洒脱,不作拜佛想,却是常拜。 
  
    沙弥说:“用礼何为?”此语已落断灭空,这也是著相,著了非法相。禅师打了他一掌,他嗔心一起,怨道:“太粗生!” 
  
    他没在这一掌下开悟,反说禅师太粗暴了。禅师说:“这里是什么所在?说粗说细!”随后又打两掌。 
  
    后来沙弥果然作了皇帝,但还没忘这个茬。黄檗禅师圆寂后,宣宗竟谥他“粗行禅师”。宰相裴休是黄檗禅师的入室弟子,知道这三掌的故事,便向皇帝上奏:“三掌为陛下断三际也!” 
  
    宣宗毕竟是信佛的皇帝,于是就将黄檗禅师改谥为“断际禅师”。
 
 
 出口示相
 
 
    有僧人問靈觀禪師:「什麼才是佛?」 
 
    靈觀禪師聽了,沒說一句話,只是將舌頭伸出來給僧人看。 
 
    僧人見了似乎有所體悟,便向禪師禮拜致謝。 
 
    靈觀禪師連忙說:「等一下,等一下,你悟到什麼嗎?幹嘛禮拜我呢?」 
 
    僧人恭敬的說:「感謝師父慈悲,伸舌提示我,法身遍及四方,無所不在。」 
 
    靈觀卻回答:「喔,你想太多了,我只是最近舌頭上生了一個瘡,給你看看!」
 
 
百年鑽故紙
 
 
    唐朝古靈神贊禪師,本來在福州大中寺受業,後來出外行腳,因受百丈禪師的指點而開悟,但之後又回到大中寺。曾經教導他的師父問他:「你離開我這,在外頭學了些什麼?」神贊回答:「沒有什麼特別的。」於是師父便派他擔任一些雜務的工作。有一天,師父正在窗下看佛經,剛好有隻蜜蜂想要飛出去,但幾次衝撞都被紙窗擋住,神贊在一旁見狀便有感而發說:「世界如此廣闊,但卻不肯出去,一直鑽著這張紙,要到哪一年才出得了。」於是隨口頌了一偈: 
 
空門不肯出,投窗也太癡。 
百年鑽故紙,何日出頭時? 
 
    師父聽了神贊所頌的偈,便放下佛經問他:「你在行腳時遇見何人?我前後見你幾次說話都與過去不同。」神贊回答:「我蒙百丈和尚指點開悟,特地回來報答您的慈德。」師父於是宣告徒眾準備齋席,請禪師說法。
 
 
 三喚四喚
 
 
    有一對夫妻,丈夫是一個儒生極其排佛,妻子卻篤信佛教。丈夫聽妻子終日念佛十分厭惡,怎奈無法可施。一日心生一計,在家大喚其妻名字不止,其妻厭而生怒,問儒生為何喚其名,儒生回答道:「我叫你幾聲你就煩了,你每天叫阿彌陀佛,他難道不覺得煩嗎?」 
 
    我們念佛的本意是為了沉澱心靈,由念佛的專一而生定,由定生靜,由靜而生慧。有句俗話說: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若是我們念佛的時候注重的只是佛菩薩的名諱,只是口中的聲韻,就喪失當初原本的用心了。如果能做到:念念從心起,念佛不離心。哪在乎所念的音聲大小,所稱的名號多寡,都不失如來本意。
 
书生
 
 
    从前有个书生,和未婚妻约好在某年某月某日结婚。到那一天,未婚妻却嫁给了别人。书生受此打击,一病不起。家人用尽各种办法都无能为力,眼看奄奄一息。 
     
    这时,路过一游方僧人,得知情况,决定点化一下他。 僧人到他床前,从怀里摸出一面镜子叫书生看。书生看到茫茫大海,一名遇害的女子一丝不挂地躺在海滩上。路过一人,看一眼,摇摇头,走了.... 又路过一人,将衣服脱下,给女尸盖上,走了....再路过一人,过去,挖个坑,小心翼翼把尸体掩埋了............
     
    疑惑间,画面切换。书生看到自己的未婚妻。洞房花烛,被她丈夫掀起盖头的瞬间...书生不明所以。 
     
    僧人解释道:那具海滩上的女尸吗,就是你未婚妻的前世,你是第2个路过的人,曾给过他一件衣服。她今生和你相恋,只为还你一个情。但是她最终要报答一生一世的人,是最後那个把她掩埋的人,那人就是他现在的丈夫。
     
    书生大悟,唰地从床上做起,病愈!
 
 
初祖达摩
 
  公元527年,梁大通元年,菩提达摩坐船来到中国。九月二十一日从广州上岸,这时中国的梁武帝是个非常喜欢佛教的皇帝,十月一日,达摩受梁武帝之邀来到首都南京。梁武帝问:"我自即位以来,供养佛僧,建造寺庙,抄写佛经,这究竟有多大的功德?"达摩说:"这根本没有功德可言。你所说的只是世俗的小果报而已,谈不上真功德。真功德是最圆融纯净的智慧,它的本体是空寂的,你不可能用世俗的方法去得到它。"十月十九日,达摩自知与梁武帝法缘不合,就渡江到北魏去了。后来,梁武帝想派人去追,也为时已晚了。
  
    达摩渡过长江,便到了嵩山少林寺,他整天面壁而坐,精神集中,屏息诸缘。
  
    正光元年十二月,有一位名叫神光的禅僧,为了求法,就通宵站在洞外不动。
 
    达摩:"你一直站在雪中,究竟有什么心愿?"
 
    神光:"但愿师父打开甘露之门,拯救众生,请教我佛法吧!"
 
    达摩:"诸佛为求无上的悟道,不惜花费无限的时间去修行。你凭极小的决定,怎么能求到大法,我想你是很难如愿的。"
 
    神光取刀断臂,达摩:"诸佛为求法,不把身体当身体,不把生命当生命。你断臂求法,也是一种很好的行为。"
 
    神光:"请师父为弟子安心。"达摩:"你拿心来,我将为你安心。"
 
    神光:"我已寻了很久,可是我找不出心来。"
 
    达摩:"假如你能够找到的话,那又怎能算是你的心呢?我已经给你安好了心,你现在明白了吗?"
 
    神光:"明白了。诸法本来空寂,因此菩萨才不动念,不动念才能登涅盘之岸。"于是,达摩就收神光为弟子。
  
    公元五三六年,达摩觉得应该离去了,便召集弟子,达摩:"你们谈谈自己的悟境吧!"
 
    道副说:"依我的见解,不要执着文字,但也不离于文字,这便是道的妙用。"达摩说:"你得到我的皮毛了。"
 
    总持比丘:"依我现在的见解,犹如庆喜看见了佛国,一见便不须再见。"达摩说:"你只得到我的肉了。"
 
    道育说:"四大皆空,五蕴非有,依我所见,并无一法可得。"达摩说:"你得到我的骨了。"
 
    最后轮到神光,他只是作礼叩拜,然后仍回到原位,并未说话。达摩说:"你得到我的真髓了!"于是,神光慧可成为了禅宗二祖,接续了达摩祖师广度众生的事业。
  
    达摩偈云: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荷泽神会
 
 
    荷泽神会(公元670年-758年)是湖北襄阳人,俗姓高,他对维护慧能的法统及禅宗的通俗化的贡献很大,并使得提倡顿悟的南禅压倒了渐悟的北禅。
  
    他十三岁时便去参拜慧能。慧能:"你千里跋涉而来,是否带来你最根本的东西?如果你带来了,那么你应该知道它的主体是什么?你说说看。"神会:"这东西就是无住,见就是主。"慧能:"你这小和尚,词锋倒也敏利。"
  
    神会:"师父坐禅时,是见还是不见?"慧能打了他三柱杖,问他:"我打你是痛,还是不痛?"神会:"我感觉也痛,也不痛。"
 
    慧能:"那我是也见,也不见。"神会:"什么是也见,也不见?"
 
    慧能:"我见,是因为常见自己的过错;不见,是因为我不见他人的是非善恶。至于你不痛,那么你便像木石一样没有知觉;如果是痛,那么就像俗人一样会有怨愤之心。见和不见,都是两边的执着,痛和不痛都是生灭的现象啊!你还没有见到自性。"
 
    神会听了大为惭愧,立刻向慧能行礼。慧能谆谆地教导他:"你如果心迷不见,就请教大德高僧。你如果心悟见性,就依法修行。你自迷不悟,却来问我见与不见,我悟不能代替你悟;你悟也不能代替我悟。为什么不自证自见,反问我见与不见。"神会再次行礼,礼拜了上百次,求师饶恕。从而成为慧能最虔诚的信徒。
  
    一天,慧能向众人说:"我有一个东西,没有头也没有尾,没有名也没有字,没有背也没有面,你们大家知道是什么东西吗?"神会:"这是诸佛的本源,我的佛性。"慧能:"告诉你无名无字,你偏要叫它本源佛性。你也只能做一个注解佛法的和尚。"
 
 
南岳怀让
 
 
    南岳怀让,陕西金州人,公元677-744年,俗姓杜。十五岁出家先学律宗,后到嵩山拜慧安为师,慧安介绍他到曹溪去见慧能。
  
    慧能问:"你从哪里来?"怀让答:"我从嵩山来。"
  
    慧能问:"来的是什么东西?怎么来的?"怀让答:"说他是东西就不对了。"
  
    慧能问:"是否还须要加以修证呢?"怀让答:"我不敢说不可以修证,但可以说决不会污染。"
  
    慧能问:"你的看法正好和我的相同,这个不会污染的,乃是佛菩萨要我们留心维护的。"
  
    怀让便在慧能门下,跟随了十五年。后来便来到南岳,大大宏扬禅学。
  
    他的弟子中,最有名的就是马祖道一。
 
 
马祖道一
 
    马祖道一四川成都人,俗姓马,在佛教僧侣中,以俗姓称祖的,可能就是他了。
  
    马祖十二岁出家当了和尚,后来到南岳拜怀让为师。
  
    一天,怀让看马祖整天呆呆地坐在那里参禅,于是便见机施教,问:"你整天在这里坐禅,图个什么?"马祖说:"我想成佛。"
 
    怀让就拿起一块砖,在马祖附近的石头上磨了起来。马祖不解地问:"师父,您磨砖作什么呀?"怀让:"我磨砖作镜子啊。"马祖:"磨砖怎么能作镜子呢?"怀让:"磨砖不能作镜子,那么坐禅又怎么能成佛呢?"马祖:"那要怎么样才能成佛呢?"怀让:"这道理就好比有人驾车,如果车子不走了,你是打车呢?还是打牛!"马祖无法回答。
 
    怀让又说:"你是学坐禅,还是学坐佛?如果学坐禅,禅并不在于坐卧。如果是学坐佛,佛并没有一定的形状。对于变化不定的事物不应该有所取舍,你如果学坐佛,就是扼杀了佛,如果你执着于坐相,就是背道而行。"
  马祖听了怀让的启示教诲,就好象饮了醍醐一样清醒。从此,马祖才真正悟了道,便跟随怀让整整十年。马祖离别怀让后,便到江西去作方丈,在怀让的六位入室弟子当中,只有他得到了心传。
 
 
日面佛,月面佛
 
    马祖道一得了重病,有一次院主来探望他,问:"大师近来身体可好?"马祖道一:"日面佛,月面佛。"二月一日,洗头沐浴,结跏跌坐,而逝。
  
    只要活得明心见性,随缘任运,不管是长寿,还是短寿,都不虚度此生。
 
(注:日面佛的寿命为一千八百岁,月面佛的寿命只有一昼夜。)
 
 
百丈怀海
 
 
    百丈怀海禅师是福建人,为马祖席下最著名的入室弟子,后住江西百丈山,世称为百丈禅师。四方禅僧,纷至踏来,席下人才济济,如沩山、希运等后来都成为了一代宗师。
  
    怀海参见马祖大师后,成了马大师侍者。每次施主送斋饭来,怀海一揭开饭盒盖的时候,马大师就拈起一块烧饼,问大众:"是什么?"每回都这样。就这样,怀海在马祖身边呆了三年。
 
 
听音入理
  
 
     一次,怀海禅师上堂说:
    
灵光独耀,迥脱根尘。
体露真常,不拘文字。
心性无染,本身圆成。
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意思是说灵光独自闪耀,就可以脱离尘世的牵累。本性显露,真理永恒,无须拘泥于语言文字,心性清净,没有污染,本来就已圆满完成。所以只要远离虚妄尘缘,就可以觉悟。
  
    有一天,众人都在外面劳作,突然一个和尚听到了鼓声,便扛起工具,大笑而归。百丈怀海感慨道:"真是一个好释子!与观音菩萨听音入理有同工之妙!"百丈禅师回去后问那个和尚:"你刚才明白了什么道理?"和尚说:"刚才肚子正好饿了,一听到鼓声,我便赶紧回来吃饭。"百丈听后,哈哈大笑。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怀海禅师对禅宗的又一个巨大贡献就是订立了天下闻名的禅门清规《百丈清规》,他总是亲自实践带头劳动,年老了也不停止在外劳作。
 
    据说百丈怀海禅师九十四岁时,还与弟子们一起劳动。有一次,弟子们把他的农具悄悄地藏起来了,想让他休息,百丈说:"我没有什么德行,怎么敢让别人养着我呢?"所以,当天他没有参加劳动,也没有吃饭。百丈怀海就这样告诫他的弟子们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这句话成为千古传颂的佳句名言。
 
 
 野狐禅
 
 
    百丈和尚每次说法的时候,都有一位老人常跟随大众听法,众人离开,老人亦离开。忽然有一天不离开,百丈禅师于是问:"面前站立的又是什么人?"
  
    老人云:"我不是人啊。在过去迦叶佛时代,我曾住持此山,因有位云游僧人问:'大修行的人还会落入因果吗?'我回答说:'不落因果。'就因为回答错了,使我被罚变成为狐狸身而轮回五百世。现在请和尚代转一语,为我脱离野狐身。"于是问:"大修行的人还落因果吗?"百丈禅师:"不昧因果。"
  
    老人于言下大悟,作礼说:"我已脱离野狐身了,住在山后,请按和尚礼仪葬我。"
  
    百丈真的在后山洞穴中,找到野狐的尸体,便依礼火葬。
 
 
山下水牯牛
 
 
    南泉普愿参见马祖道一后,才顿然得鱼忘筌,到达游戏三昧的境地。一天,南泉给众僧舀粥。马祖过来问:"桶里是什么?"南泉说:"这老头子怎么张口就说这种话?"马祖就不再吭声了,从此别的和尚也不敢再考他。
  
    南泉普愿离开马祖后,栖止于池阳南泉山,一住三十年。有一天,南泉上堂来说:"我自小就养了一头水牯牛,想向河东放牧,可它要吃别人的水草;想向西边放牧,也要吃别人的水草。所以不如将就着,在这儿吃点草吧,可是却又总找不到。"
  
    一次,南泉在山上干活,有一个和尚过来问:"到南泉那儿去的路怎么走?"南泉举起他的镰刀说:"我这把镰刀是花了三十块钱买的。"和尚说:"我不问你镰刀,我问你到南泉那儿去的路怎么走?"南泉说:"这镰刀我用得正快!"
  
    南泉普愿要谢世了。有位弟子问:"师父百年以后到哪里去?"南泉普愿说:"到山下做一头水牯牛去。"那弟子说:"我也跟师父你去,行吧?"南泉说:"你要跟我来,就一定要衔上一根草。"
 
 
曹山本寂
 
 
    曹山本寂,福建人,是曹洞宗的又一创始人。他抛弃尘缘,投入洞山良价门下,洞山问他:"你叫什么名字?"他回答:"本寂。"洞山问:"哪个呀!"他又说:"不叫本寂。"由此深得洞山器重。
  
    后来,他辞别洞山到曹溪,再回到江西的吉永。因为他非常仰慕曹溪慧能的英名,将自己所住的山叫曹山。
  
    僧人清税说:"我孤独贫困,请老师拯济。"曹山说:"清税和尚,你过来。"清税走上前,曹山禅师就说:"泉州白家酒,你吃了三盏,吃后还说没有沾唇。"
  
    一次一个僧人对曹山说:"学生浑身是病,请老师医治。"曹山答:"我不医。"僧人问:"为什么?"曹山说:"我要叫你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僧人说:"难道和尚没有一点慈悲心吗?"曹山说:"我才是真正的大慈大悲的人。"
  
    有一次,曹山禅师听到钟声就叫到:"哎哟!哎哟!"弟子问他:"师父这是怎么啦?""那钟声打中我的心啦。"弟子无言以对。
  
    有一个弟子问:"世间什么最贵重?"曹山回答说:"死猫的头最贵重。"弟子问:"为什么呢?"曹山说:"因为从没有定过价钱。"
  
    僧人问:"我抱璞投师,请老师雕琢。"曹山答:"不雕琢。"僧人又问:"为什么不雕琢?"曹山回答:"要知道曹山是好手。"
  
    他曾做过一首偈子:
    
枯木龙吟真见道,骷髅无识眼刚明。
喜识尽了消息尽,此人哪辨浊与清。
 
 
德山宣鉴
 
 
    德山宣鉴禅师,四川人,俗姓周,幼年出家,曾精研佛法,尤其擅长讲解《金刚经》,故有周金刚之称。当他听说南方禅宗十分兴盛,便不平道:"佛学如此博大精深,即使修行一辈子,也难以成佛。 南方的妖魔竟敢胡诌什么'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我要捣毁他们的老巢,灭绝这些邪种,以报答佛恩。"于是,他挑着《青龙疏抄》离开了四川。在湖南澧阳的路上,他看到一位妇人在卖饼,当时他肚子有点饿了,就停下担子,想买点心,妇人指着他的担子问:"里面装的是什么书啊?"德山道:"是《金刚经》。"妇人说:"我有一个问题,你要答得上来就送你点心吃,如果答不上来就请你走开,没有点心吃。《金刚经》上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将来心也不可得',不知道你点的是哪个心?"周金刚顿时哑口无言。
  
    随后,他到龙潭崇信禅师那里去,一进法堂他就大声嚷嚷:"久闻龙潭大名,到此一看,即不见潭,也不见龙。"崇信躬身道:"你已经亲身到了龙潭。"德山无法回答,就留了下来。
  
    一天夜里,德山宣鉴侍立在龙潭身旁,龙潭禅师说: "夜深了,你怎么还不回去。"德山宣鉴便往外走,刚出去又回来说:"外面好黑。" 禅师便点起一支蜡烛给他。他刚伸手接,禅师就一口吹灭。德山顿时大悟。 
    第二天,龙潭对大众说:"这里有个汉子,牙齿好像剑树,张着血盆大口。一棒打不回头。他日异时,在孤峰顶上,树立我的道法。"德山宣鉴悟道后,便把《金刚经疏抄》等在法堂上一把火烧了。 他感叹道:
    
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
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
  
    (意思是:穷尽了玄理佛论,也不过像放在虚空中的一根毫毛;用尽了世间机巧,也不过像投入巨壑中的一滴水珠。)
  
    德山宣鉴悟道后上堂说:"说得出来也三十大棒,说不出来也三十大棒。"德山的棒与临济的喝,形成禅宗特有的棒喝交加。
  
    有人问:"什么是菩萨?"德山宣鉴就用棒子打他:"出去!别到这里来拉屎!"
   
     "什么是佛?"德山宣鉴回答:"佛是西天老骚狐。"
  
    德山宣鉴有一天在堂上说:"我这里没有佛,没有祖,达摩是老臊胡,释迦牟尼是干屎橛,文殊、普贤是挑粪工,什么等觉、妙觉都是凡夫,菩提智慧、涅盘境界都是系驴的木桩。十二类佛经是阎王簿,是擦疮的废纸,什么四果三贤、初心十地都是守坟的鬼,自身难保。"
  
    临终时,德山宣鉴告戒徒子徒孙道:
 
扪空追响,劳汝心神。
梦觉觉非,竟有何事!
 
    (意思是:追逐虚空幻响,只会徒劳你们的心神,梦中醒来,才会觉悟到它的虚幻,明了本来无事的道理。)
 
 
洞山良价
 
 
    洞山良价是禅宗曹洞宗的创始人之一,他俗姓俞,浙江会稽人。从小在五泄山默禅师处披剃出家,慧性颖发。二十一岁去嵩山受具足戒,此后先参南泉普愿禅师,又参沩山灵佑禅师,最后在云岩昙晟禅师处问无情说法而获得印可。唐宣宗(公元859年)大中末年,入新丰山行化众生,最后在筠州(现江西高安)洞山教化,弟子甚众,名满天下,和弟子曹山本寂,共同创立了有名的曹洞宗。入灭后赐谥号为:"悟本禅师"。
  
    洞山良价少时就非常聪颖,有一次,他随师父念般若心经, 当念到"无眼耳鼻舌身意",洞山忽然抬手摸着自己的脸问师父:"我明明有眼耳鼻舌,经中为什么说没有?"
  
 马大师有伴就来
  
   
    普愿禅师设斋祭祀马大师,问众僧道:"马大师来吗?"大众无话可答。洞山:"等到有了伴就来。"普愿:"你虽然年轻,却很可以培养。"洞山:"和尚不要把良民降低为贱人!"
 
 
无情说法
  
 
    良价禅师辞别沩山后,直接拜访云岩昙晟禅师。问:"无情说法,什么人能够听到?"云岩:"只有无情能够听得见。"良价:"你和尚听得到吗?"云岩:"我如果听得见,你就听不到我说法了。"良价:"我为什么听不到?"云岩竖起拂子说:"可听到吗?"良价:"没有听到。"云岩:"我说法你尚且听不到,更不要说无情说法了。"良价:"无情说法,出在哪个典故?"云岩:"你难道没看到《阿弥陀经》说:水鸟树林,全都念佛法。"良价对此有所省悟,于是说偈云:
  
也大奇,也大奇,
无情说法不思议。
如用耳听终难会,
眼处闻时方得知。
 
 
难得不相见
  
    良价辞别云岩昙晟禅师,云岩问:"哪里去?"良价:"虽然离开和尚,还没有决定停留的地方。"云岩:"莫非到湖南去?"良价:"不。"云岩:"莫非回家乡去?"良价:"不。"云岩:"什么时候回来?"良价:"等和尚有了住处就回来。"云岩:"从此一别难得相见。"良价:"难得不相见。"
 
 
睹影悟道
  
 
    洞山临走时,又问云岩禅师:"师父百年之后,一旦有人问:'画了和尚像吗?',我该如何回答?"
  
    云岩:"只要向他说:'就这样。'"洞山听了不语,云岩见此情形,郑重地说:"你承当这件事,务必谨慎小心。"
  
    当时,洞山良价不解,后来因为过河时看到水中自己的倒影一下子彻底领悟云岩所说意旨,以前的疑惑顿时全然冰消雪化,随即作了一首偈:
    
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
我今独自在,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应须与么会,方始契如如。
 
 
不明大事最苦
 
  洞山问僧人:"世间什么最苦?" 
    僧人回答:"地狱最苦。" 
    洞山说:"不对!" 
    僧人问:"老师的意思是……?" 
    洞山说:"穿着一件僧衣,而不明了大事,这才是最苦的。"
 
 
如何避寒暑
  
    有弟子问洞山良价:"寒暑到来时,如何回避?"
    洞山回答:"可以到没有寒暑的地方。" 
    弟子又问:"哪里是没有寒暑的地方?" 
    洞山回答:"寒时化为寒凉,热时化为酷暑。"真可为:安禅不必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
  雪峰有一次搬柴,把一捆木柴往洞山良价脚下一扔,
  洞山就问他:"这捆木柴有多重?" 雪峰说:"地上的人都提它不起来。" 洞山说:"那它是怎么到这儿来的。"雪峰哑口无言。
  洞山临终时,对众僧说:"僧家无事,在临行之际,不可喧动。"
  说毕,端坐而逝。
 
不知最亲切
 
 
    法眼文益,浙江余杭人,俗姓鲁,是法眼宗的创始人。幼时便出家,跟随希觉律师学法,后来嗣法于罗汉桂琛禅师,后住持金陵清凉院。
  
  文益到福州参谒长庆慧棱禅师,未能彻底明了。后来和绍修、法进三人打算走出岭外,路过地藏院,被大雪阻住去路,只得稍作停歇。围炉烤火时,罗汉桂琛禅师问:"你们打算到哪里去?"文益说:"行脚去。" 桂琛问:"为什么事行脚?" 文益答:"不知道。" 桂琛感叹道:"不知最亲切。"
 
 
一切现成
  
    雪停之后,文益前来告辞,桂琛禅师把他送到了寺门口,说道:"你平时常说'三界由心生,万物因识起'。"就指着院中的一块石头说:"你且说说,这块石头是在心内,还是在心外?"
  
    文益:"在心内。" 桂琛:"一个四处行脚的出家人,为什么要在心里头安放一块大石头呢?"
  
    文益被窘,一时语塞,无法回答,便放下包裹,留在地藏院,向罗汉桂琛禅师请教难题。一个多月来,文益每次呈上心得,罗汉桂琛都对他的见解予以否定。直到文益理尽辞穷,罗汉桂琛才告诉他:"若论佛法,一切现成。"这一句话,使文益恍然大悟。
 
 
 无丝毫着重
  
    僧人:"什么是僧人应该着重注意的地方?"
    文益:"如果有丝毫着重,就不叫僧人。"
  
 
取舍之心成巧伪
  
    僧人:"一天十二个时辰里,怎样作为,才能和道相应?"
    文益:"取舍之心成巧伪。"
 
 
几时和道不一致了
  
    僧人问:"怎样表露,就能和道相应?"
    文益反问道:"你几时表露,就和道不相应?"
 
 
 这你也有
  
    有人:"什么是诸佛的奥理玄旨?"
    文益:"这你也有。"
 

相关内容

月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