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个禅理精彩故事-精选
本文摘要:心外求法 有一位无果禅师深居幽谷一心参禅,二十余年来都由一对母女护法供养,由于一直未能明心,深怕信施难消,故想出山寻师访道,以明生死大事。护法的母女要求禅师能多留几日,要做一件衲衣送给禅师。   母女二人回家后,马上着手剪裁缝制,并
心外求法
 
      有一位无果禅师深居幽谷一心参禅,二十余年来都由一对母女护法供养,由于一直未能明心,深怕信施难消,故想出山寻师访道,以明生死大事。护法的母女要求禅师能多留几日,要做一件衲衣送给禅师。
  母女二人回家后,马上着手剪裁缝制,并一针念一句弥陀圣号。做毕,再包了四锭马蹄银,送给无果禅师做路费。禅师接受了母女二人的好意,准备明日动身下山,是夜仍坐禅养息,忽至半夜,有一青衣童子,手执一旗,后随数人鼓吹而来,扛一朵很大的莲花,到禅师面前。童子说:请禅师上莲华台!
  禅师心中暗想:我修禅定功夫,未修淨土法门,就算修淨土法门的行者,此境亦不可得,恐是魔境。
  无果禅师就不理他,童子又再三的劝请,说勿错过,无果禅师就随手拿了一把引磬,插在莲花台上。不久,童子和诸乐人,便鼓吹而去。
  第二天一早,禅师正要动身时,母女二人手中拿了一把引磬,问无果禅师道:「这是禅师遗失的东西吗?昨晚家中母马生了死胎,马夫用刀破开,见此引磬,知是禅师之物,故特送回,只是不知为什么会从马腹中生出来呢?」
  无果禅师听后,汗流浃背,乃作偈曰:「一袭衲衣一张皮,四锭元宝四个蹄;若非老僧定力深,几与汝家作马儿。」
  说后,乃将衣银还于母女二人,一别而去!
 
      青年向一禅师求教
 
  “大师,有人赞我是天才,将来必有一番作为;也有人骂我是笨蛋,一辈子不会有多大出息。依您看呢?”
  “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禅师反问。
  青年摇摇头,一脸茫然。
  “譬如同样一斤米,用不同眼光去看,它的价值也就迥然不同。在炊妇眼中,它不过做两三碗大米饭而已;在农民看来,它最多值1元钱罢了;在卖粽子人的眼里,包扎成粽子后,它可卖出3元钱;在制饼者看来,它能被加工成饼干,卖5元钱;在味精厂家眼中,它可提炼出味精,卖8元钱;在制酒商看来,它能酿成酒,勾兑后,卖40元钱。不过,米还是那斤米。”
  大师顿了顿,接着说:“同样一个人,有人将你抬得很高,有人把你贬得很低,其实,你就是你。你究竟有多大出息,取决于你到底怎样看待自己。”
 
因果
       佛教的因果业缘,实在是难以思议的真理,即使悟道,若无修证,生死轮回,仍难免除,观夫无果禅师,可不慎哉? 
有"紧张大师"之称的名导演希区柯克,有次在苏格兰山区迷了路,不知走了多久,才在漆黑的夜空见到一盏灯火。他定睛一看原来是一户人家,立刻兴奋地奔上前去。 
  "我家又不是旅店!"屋主听到他所提出借宿一晚的要求后,立刻板着脸拒绝。 
  "我只要问你3个问题,就可以证明这屋子就是旅店!"他笑着说道。 
  "我不信,倘若你能说服我,我就让你进门。"屋主也爽快回答。 
  "在你以前谁住在此处?" 
  "家父!" 
  "在令尊之前,又是谁当主人?" 
  "我祖父!" 
  "如果阁下过世,它又是谁的呀?" 
  "我儿子!" 
  "这不就结了!"客人笑道,"你不过是暂时居住在这儿,也像我一样是旅客。" 
  当晚他就在屋里舒舒服服地睡了一觉。 
  其实明天如何我们每个人都不知道。
  人身就是一个旅店,珍惜人身,莫过于好好的修行。
 
神赞禅师开悟
 
       神赞禅师参百丈禅师开悟了,就回去报师恩,度他的师父。
有一天,师父冲凉叫他擦背,他就往背上打了一掌说:“唉!好一座佛堂,可惜有佛不圣,只有一个色壳子,没有灵性!”
 
师父掉头恼火看了他一眼,
他又接着说:“佛虽不圣,却能放光。”
师父没有理会。
又有一天,师父在窗前看经,过去的窗是纸糊做,会透光的,正好有一只苍蝇在纸窗里飞来飞去,
他看到了就说:“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师父听了很惊讶:“你这次外出参学,遇到什么人?
学到些什么?
现在看你讲话跟以前不一样了,你讲讲看!”
“我在江西参善知识,问他佛法,他对我说‘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
心性清净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我就是得了这个利益啦!”
师父一听也有感悟:“何期垂老,得闻极则事。”于是将寺务交给神赞,反礼神赞为师。
这几句话的意思很简单,我们的心本来与释迦佛同是清净的,一切都圆圆满满,无缺无余。为什么现在不灵呢?为什么这个佛不灵?为什么这个心不灵?就是妄想,一天到晚心不清净的原因,是妄想摆不脱,如猴子看到树就去跳去攀。我们一天到晚打妄想,想这个想那个,就如你们吃包子,好吃就狂吃,吃多了不消化就难受,就打闲岔。
 
    佛教智慧故事:净叶不沉
 
  一个年轻人千里迢迢找到燃灯寺的释济大师说:“我只是读书耕作,从来不传不闻流言蜚语,不招惹是非,但不知为什么,总是有人用恶言诽谤我,用蜚语诋毁我。如今,我实在有些经受不住了,想遁入空门削发为僧以避红尘,请大师您千万收留我!” 
  释济大师静静听他说完,微微一笑说:“施主何必心急,同老衲到院中捡一片净叶你就可知自己的未来了。”释济带年轻人走到禅寺中殿旁一条穿寺而过的小溪边,顺手从菩提树上摘下一枚菩提叶,又吩咐一个小和尚说;“去取一桶一瓢来。”小和尚很快就提来了一个木桶一个葫芦瓢交给了释济大师。大师手拈树叶对年轻人说:“施主不惹是非,远离红尘,就像我手中的这一净叶。”说着将那一枚叶子丢进桶中,又指着那桶说:“可如今施主惨遭诽谤、诋毁深陷尘世苦井,是否就如这枚净叶深陷桶底呢?”年轻人叹口气,点点头说:“我就是桶底的这枚树叶呀。” 
  释济大师将水桶放到溪边的一块岩石上,弯腰从溪里舀起一瓢水说:“这是对施主的一句诽谤,企图是打沉你。”说着就哗地一声将那瓢水兜头浇在桶中的树叶上,树叶激烈地在桶中荡了又荡,便静静漂在了水面上。释济大师叉弯腰舀起一瓢水说:“这是庸人对你的一句恶语诽谤,企图还是要打沉你,但施主请看这又会怎样呢?”说着又哗地倒下一瓢水兜头浇在桶中的树叶上,但树叶晃了晃,还是漂在了桶中的水面上。年轻人看了看桶里的水,又看了看水面上浮着的那枚树叶,说:“树叶秋毫无损,只是桶里的水深了,而树叶随水位离桶口越来越近了。”释济大师听了,微笑着点点头,又舀起一瓢瓢的水浇到树叶上,说:“流言是无法击沉一枚净叶的,净叶抖掉浇在它身上的一句句蜚语、一句句诽谤,净叶不仅未沉入水底,反而随着诽谤和蜚语的增多而使自己渐渐漂升,一步一步远离了渊底了。”释济大师边说边往桶中倒水,桶里的水不知不觉就满了,那枚菩提叶也终于浮到了桶面上,翠绿的叶子,像一叶小舟,在水面上轻轻地荡漾着、晃动着。
  释济大师望着树叶感叹说:“再有一些蜚语和诽谤就更妙了。”年轻人听了,不解地望着释济大师说:“大师为何如此说呢?”释济笑了笑又舀起两瓢水哗哗浇到桶中的树叶上,桶水四溢,把那片树叶也溢了出来,漂到桶下的溪流里,然后就随着溪水悠悠地漂走了。释济大师说:“太多的流言蜚语终于帮这枚净叶跳出了陷阱,并让这枚树叶漂向远方的大河、大江、大海,使它拥有更广阔的世界了。” 
  年轻人蓦然明白了,高兴地对释济大师说:“大师,我明白了,一枚净叶是永远不会沉入水底的。流言蜚语、诽谤和诋毁,只能把纯净的心灵淘洗得更加纯净。”释济大师欣慰地笑了。
 
       真假故乡
 
  战国时代,有一位在楚国长大、原籍燕国的人,年岁增长后,常常惦念著自己出生的地方,想要落叶归根。刚好有位朋友要去燕国做贸易,他就与朋友结伴同行。
  过了几天,他们来到某个地方,朋友告诉他已经到燕国了,就快要到他的故乡。
  又走了一段路,他们看到一间废墟,朋友说:“你看,这就是你以前家族的宗庙。”他看到自己家族的宗庙破烂不堪,心很悲切。
  后来又走到一个墓地,朋友说:“这是你的祖先和父母的墓地。”他一看到自己祖先、父母的坟墓,愁绪涌上心头,哭得非常哀痛,可是朋友却站在旁边哈哈大笑。
  他很生气地说:“这几十年来我一直思念故乡,今天回来,看到家庙破烂不堪,又在荒郊野外看到祖先和父母的坟墓,你知道我有多伤心吗?为什么你在旁边笑得这么大声!”
  朋友说:“唉哟!我和你开玩笑的!这个地方根本不是燕国。”他一听,满腔悲伤顿时消失,心想:这里又不是我的故乡,我为什么哭得这么悲哀?
  两人继续前行,经过几天后,真的到了燕国,看到他的家庙,也看到祖先和父母的坟墓,可是这时他已经没有什么感觉了,很平静地凭吊。
  一般人常在日常生活中,随著境界起伏而烦恼不安,没有用心审察人事物的真相,就像那位思乡的人,只凭著朋友的几句话,就情不自禁悲伤痛哭。
  学佛,就是要学习把人事物看清楚,透彻了解之后,就会发现根本没有什么值得我们贪恋、嗔怒或痴迷。所以,学佛就是在学“真”,透彻了“真”,就可以空掉一切烦恼,这就是“真空”。
  虽然在人群中难离人事是非,但将烦恼净化,就可以将是非升华成教育,这就是“妙有”。
  奥妙的境界,就在日常生活中。不论什么事情,都要用心看、用心听、用心体会,如此才能透彻了解万物真相,达到自在、轻安的“真空妙有”境界。
 
佛与善恶
 
     《庄子》中有一篇文章,其中一段是叙述黄帝问路的故事。黄帝与六位贤士去访问一位修道的隐士,在山上迷了路,当时,正好看到一位牧童在放牛、牧马。
他们就问牧童说:“具茨山要往哪里走?我们要找一位大隗隐者的住处。”牧童回答说:“你们现在所到的地方就是具茨山了。我认识他,他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说完即为他们指点路怎么走,怎样通过山路。
  黄帝听了很佩服这个牧童,就跟他说:“问路,你很清楚;问人,你也这么清楚,你真的知道很多事情。我还想问你,一个国家的政治要怎样治理,才能真正天下太平?”
牧童就回答他说:“那还不简单!就像养马一样。你看,一群马里面若有一只“害群之马”,就会使马群动乱不安,只要把害群之马抓出来、赶出去,那这群马就能顺利成长了。”
黄帝听了赶紧下马,和六位贤人一同拜他为师!因为牧童指点他们正确的路,又指点他们人性的优缺点。
其实,人生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清净本性,把烦恼和复杂的心念去除,就能回归纯真、无污染的本性;能发挥纯真无邪的爱,关怀普天下的众生,就是救人的“菩萨”,所以,即使贵为医达,也要向孩童学习这份天真无染的本性啊!
总之,无论做任何事,最重要的是这一念心,时时顾好自己的心,走的路就正确了。
 
入世和出世
 
  无相禅师在行脚时感到口渴,路遇一名青年在池塘里踩水车,于是上前向青年要了一杯水喝。青年以羡慕的口吻说道:“禅师,如果有一天我看破红尘,我一定会跟您一样出家学道。不过我出家后,不想跟您一样居无定所到处行脚,我会找一个地方隐居,好好参禅打坐,不再抛头露面。” 
  禅师含笑道:“哦!那你什么时候会看破红尘呢?” 
  青年答道:“我们这一带就数我最了解水车的性质了,全村人都以此为主要水源,若找到一个能接替我照顾水车的人,届时没有责任的牵绊,我就可以找自己的出路,看破红尘出家了。” 
  无相禅师道:“你最了解水车,请告诉我,如果水车全部浸在水里,或完全离开水面会怎么样呢?” 
  青年说道:“水车全部浸在水里,不但无法转动,甚至会被急流冲走;完全离开水面又车不上水来。” 
  无相禅师道:“水车与水流的关系已说明了个人与世间的关系:
如果一个人完全入世,纵身江湖,难免会被五欲红尘的潮流冲走;假如纯然出世,自命清高,则人生必是漂浮无根,空转不前的。” 
  青年听后,欢喜不已地说:“禅师您这一席话,真使我长知识了。”
 
你到哪里
 
  有两座寺庙,其中一个寺庙的僧人如果去菜市场买菜,一定要经过另一个寺庙。而每当此时,另一个寺庙的小和尚总要出来与之“斗法”。
  一天早上,又是如此。
  “你到哪里去?”小和尚问道。“脚到哪里,我到哪里!”买菜的小和尚答道。问话的小和尚无话可说,败下阵来。他回来请教自己的师父。
  师父说:“明天继续问他,他如果还是这样回答,那你就问:“如果没有脚,你到哪里去?”他就一定答不出了。”
  第二天,小和尚早早地等在寺庙门前,他认为自己这次一定胜券在握,一看见昨天那个小和尚走过来,就冲上前去问:“你到哪里去?”“风到哪里,我就到哪里!”小和尚不慌不忙地回答道。问话的小和尚再次语塞,只得再次回去请教师父。
  师父这次有点儿不高兴,他说:“你怎么这么笨呢?你就问他:‘如果没有风,你到哪里去?’他一定答不出来!”
而且,师父进一步补充,“如果下一次他再随便编个名目,比如,水到哪里,我到哪里,那你就问他:“如果没有水,你到哪里去?”他一定答不出了!”
  听了师父这番话,小和尚高兴极了。第二天同样的场景。小和尚急不可耐地冲上前去问:“你到哪里去?”“我到菜市场去”去买菜的小和尚不慌不忙地回答道。问话的小和尚再一次无言以对。
 

月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