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小故事》
本文摘要:一日佛祖闲坐于花园的井边向下望去,看到无数生前作恶多端的人正因自己的邪恶而饱受地狱之火的煎熬。此时,一个江洋大盗透过地狱之火看到了慈悲的佛祖,立刻向佛祖高声呼救。 佛祖以他睿智的目光看到此盗生前虽然杀了越货,无恶不作,但是,有一次走路正要踩
一日佛祖闲坐于花园的井边向下望去,看到无数生前作恶多端的人正因自己的邪恶而饱受地狱之火的煎熬。此时,一个江洋大盗透过地狱之火看到了慈悲的佛祖,立刻向佛祖高声呼救。
佛祖以他睿智的目光看到此盗生前虽然杀了越货,无恶不作,但是,有一次走路正要踩到一只小蜘蛛时,却突生恻隐之心,移开脚步使其得以存活,成了一生中罕见的善业。
 
佛祖决定用那小蜘蛛的力量来救他脱离苦海。一根蜂蛛丝从井口垂了下去,那大盗发现了,并立刻抓住游丝向上爬去。不想其他备受煎熬的恶人们看到了也蜂拥上来抓住了游丝,任凭大盗恶声大骂,他们仍然拼命地向上爬。
 
大盗怕游丝不堪重负,毁了自己脱离苦海的惟一希望,便抽刀将身下的游丝砍断,结果,本来攀很多人都安然无恙的蜘蛛丝却突然崩断,大盗也因抛弃了心中最后的怜悯,而重新跌入万劫不复的地狱。这个故事至少告诉我们:很小的善,可以拯救从多的生命;很小的恶可以毁了一个人最大的希望。 
 
 
 
《小故事理直气和》 
理直气和 
“小姐!你过来!你过来!”顾客高声喊,指着面前的杯子,一脸冰霜地说:“看看!你们的牛奶是坏的,把我一杯红茶都糟蹋了!” 
  “真对不起!”服务小姐道歉:“我马上给您换一杯。” 
  新红茶很快就准备好了,碟边与前一杯一样,放着新鲜的柠檬和牛乳。小姐轻轻放在顾客面前,又轻声地说:“我是不是能建议您,如果放柠檬,就不要加牛奶,因为有时候柠檬酸会造成牛奶结块。”  
  顾客的脸“腾”地红了,匆匆喝完茶,走出去。  
  有人笑问服务小姐:“明明是他土,你怎么不直说呢?他那么粗鲁地叫你,你不还以一点颜色?”  
  “正因为他粗鲁,所以要用婉转的方法对待。正因为道理一说就明白,所以用不着大声!”小姐说:“理不直的人,常用气壮来压人。理直的人,则用气和来交朋友!”
 
《黄金毒蝎》
有个村庄住了2户人家,东家的主人王善是一个前场的佛教徒,为人乐善好施,喜欢与人结缘,有一天王善出门办事,在返家途中遇到一个衣衫褴褛跛脚法师,正沿路托钵乞食,行动十分不便,
 
王善素来恭敬三宝,看到这位法师气宇斩昂,相貌堂堂,虽然跛脚,还能如此精进行道,刻苦自励,敬佩之心不禁油然而生,于是上前问道,法师慈悲,有缘在这里相遇,看您如此精进修行,实在令人感动,可不可以请您到我家来接受我的供养那?
 
 
法师微笑的点点头,随缘到王家挂单借宿,王善时时关心供养,处处照顾,守护这位跛脚法师日常生活,岁月匆匆一年光阴过去了,跛脚法师深感在王家打扰已久,心中非常过意不去,也想到其它地方参访学道,于是向王善告辞,
 
王善再三挽留扔抵不过法师的去意,也只好在临别前准备了丰富的干粮和盘缠供养法师,让他沿途生活能够不饿,跛脚法师走后,王善整理房间,无意中发现床下竟有跛脚法师留给他的一箱黄金,
 
箱子外贴有一张字条写道好心有好报,王善看着这箱黄金,心想这么多的金子怎么用那,他灵机一动有了,不如用这箱金子情人盖一座大楼,专供游方参访的云水僧行脚安住,
 
 
西户的李四闻风到处探听,究竟王善有什么神通变化,能在一夜之间成为巨富,仔细打听,才知道原来王善是供养一位跛脚法师发的大财
贪心的李四自然也想依样画葫芦,图的厚利,于是派人四方寻觅,希望找到那位跛脚法师,
 
然而一个月过去了,扔无一点消息,李四心急如焚,发财美梦眼看就要泡汤了,正在愁眉不展时,迎面走来一位和尚,
财迷心窍的李四,赶紧命人把和尚抓起来,并把他的腿打断,可怜的云水僧无缘无故被打断腿,还被软禁在李四家好多天,不得安宁,
 
临走时,又被李四无情呵责,李四赶走和尚后,迫不及待看床底,瞪大眼睛,往里面东搜西寻,猛然一阵锥心刺痛涌上心来,原来时一只大毒蝎正张着大钳子蛰着他,李四因而一命呜呼,命丧黄泉,哈哈哈
 
 
贪吃的乌鸦
  从前,波罗奈国的臣民都慈爱善行,从不杀生,而且偏爱养鸟,家家屋前都悬挂着用草编织的鸟窝,供鸟儿居住。
  在波罗奈国的城里,有一位非常富有的老者,他家中有一位厨师,特别喜欢养鸟,尤其擅长养斑鸠。在他厨房屋檐下挂着的一个鸟窝里,就养着一只十分善解人意、通情达理的斑鸠。这只斑鸠浑身长满灰褐色的羽毛,颈后还有一块铜钱大小的白色斑点,十分可爱。它每天早晨很早就出去寻找食物,晚上才飞回鸟窝,天天如此。
  有一天,一只浑身乌黑的乌鸦“呱、呱”叫着从厨房上空飞过,闻到了厨房里散发出来的鱼肉的香味,馋得直流口水。于是,落在厨房不远处的一棵枯树上,盯着厨房,心里不停地盘算着要怎么样才能吃到这些美味
  天色渐渐暗下来,乌鸦突然看到一只斑鸠从远处飞来,落在厨房的屋檐上,叫了两声,和厨师打了个招呼,便“呼”地飞进窝中。
 
  “有了!”乌鸦想到办法,开心地飞走。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斑鸠就起身去寻找食物。乌鸦听到动静,就紧紧跟在斑鸠的后面。斑鸠飞到哪里,乌鸦就追到哪里。
 
  斑鸠发现这一情况,就奇怪地问:“嘿!乌鸦老弟,你为什么形影不离地跟着我呢?”
 
  乌鸦花言巧语地说:“斑鸠老兄,你的样子多么英俊,人们都很喜欢你,而我却十分惹人厌。我很想和你做个朋友,学学你的长处,也好叫人们喜欢我呀!”
  斑鸠说:“你我虽然都在天空上飞,不过我们却不是同族,我吃的食物是谷物粮食,而你却是腐肉和蛆虫。你若是与我做了朋友,大家在一起都不十分方便呀!”
 
  乌鸦却说:“其实这没有平么不方便的。白天,你到哪里寻食,我也到哪里寻食,各吃各的,互不干扰,晚间我和你一起回巢,各住一边,说说知心话,这样不是很好吗?”
 
  斑鸠考虑了一下,便对乌鸦说:“如果真是这样,我也没有什么意见。不过,你要真想和我交朋友,一定要听从我的忠告。”
 
  乌鸦看到斑鸠终于答应和自己一起生活,心中暗喜,对斑鸠提出的条件,全部满口答应。当天夜晚,他们便一起回到了斑鸠的鸟窝。
 
  一连几天,斑鸠和乌鸦,白天一起到外边寻食,斑鸠吃谷物粮食,乌鸦吃腐肉蛆虫,到了晚间,他们又一同回到斑鸠的小窝歇息,说一些知心话,倒也顺心快乐。
 
  有一天早晨,斑鸠带着乌鸦飞到一处牧场去寻找食物,斑鸠早已经吃得饱饱的,可是乌鸦却怎么也找不到腐肉,便用尖嘴啄开牛粪,拣吃牛粪里的蛆虫,可是吃了半天,也只是个半饱,便飞到斑鸠的身旁说:“斑鸠老兄,今天我们飞得太远了,我还没有吃饱,如果再耽搁一会儿,我担心自己飞不动,不如我们早点回去吧?”
 
  于是乌鸦就跟着斑鸠回到了厨房的房檐上,斑鸠看到厨师还没有休息,便依然抖了抖翅膀,叫了两声,和厨师打了个招呼。厨师抬头看到斑鸠和乌鸦十分高兴,便自言自语地说:
 
  “我家的斑鸠又带回了一只鸟,恐怕一个窝就住不下了。”厨师很快又在屋檐下挂了一个草编的窝,供乌鸦居住。从此,斑鸠和乌鸦就同住下一个屋檐下。
 
  有一天,长者的孩子给老人送来了许多的鲜肉和鱼。厨师便把它们挂在厨房门前,恰巧正被准备休息的乌鸦见到了,顿时,乌鸦垂涎三尺,便起了偷食的念头。
 
  第二天一早,斑鸠照常喊乌鸦去觅食,乌鸦装听不见。斑鸠看到天已经大亮了,便对乌鸦大喊:
  “喂!老弟,咱们快走啊,太阳都出来了!”
  “呱!老兄,昨天我吃坏肚子啦!今天肚子很疼,没法和你一起出去了。”乌鸦找理由推托着。
 
  “老弟,别找借口了!我还从没听过乌鸦也会吃坏肚子,我看你是在打别的什么主意吧?”斑鸠说。
  斑鸠看到乌鸦一边与自己说话,眼睛却瞟向厨房门前挂着的鲜肉和鱼,于是提醒乌鸦:
 
  “厨师的食物是绝不能吃的!我们还是快去觅食吧。”
  乌鸦的心事被看穿了,不由得感到脸上热辣辣的,但它依然懒懒地待在窝里说:
  “老兄,我今天真的哪里也不想去了。”
 
  斑鸠看到乌鸦不听劝,只好自己先飞了。在离开乌鸦时,还耐心地忠告乌鸦:
  “老弟,你的心事我知道。不过你要三思,不要因为偷吃鲜肉和鱼,而丢掉自己的性命啊!”
 
  临近中午,厨师已经把鱼和鲜肉收拾干净,切成了肉丁、鱼块,装在盘子里,放在桌上,然后用纱罩罩好。厨师看做饭的时间还没到,便走出厨房,来到院中的一棵大树下乘凉。
 
  乌鸦看了不由得心中窃喜!于是它探头探脑地飞出鸟窝,来到厨房门口,然后又东张西望了一阵,看到厨房里空无一人,便“呼”地飞进厨房,落到桌上,拱开罩子对着大盘小碟的肉丁、鱼块,猛吃一顿。当他准备把一块较大的鱼段叼到窝里细细品尝时,一不小心碰翻了罩子。
 
  正在门外乘凉的厨师,听到响动,立即警觉起来,跑进厨房里,正好看见乌鸦叨着一大块鱼肉,厨师不由得怒火冲天,大骂:
 
  “你这个可恶的家伙!忘恩负义的东西!偷吃我为主人准备请客的鱼肉。我如何向主人交代呢?看我给你点厉害瞧瞧!”
 
  乌鸦慌忙要逃,偏偏厨师早把所有门窗都关好,断了乌鸦的退路,乌鸦一下子就被厨师抓住了。厨师非常生气,拿起捣烂的生姜末,再用盐和醋调成汁,一股脑儿地灌进乌鸦的喉咙,剩下的也都涂抹在乌鸦的头上和身上,然后扔进笼子里。乌鸦从来没有受过这种“五味杂陈”的痛苦,挣扎了几下,便昏死在笼子里了。
 
  傍晚,斑鸠从外面寻食回来,看到乌鸦倒在笼子中已经奄奄一息了,便知道牠不听从自己的忠告,偷吃了主人家的东西,便叹息着对乌鸦说:“老弟,是贪食和不听从劝告害了你的性命!”
 
《金毛狮王》
  在波罗奈国的东南端有一座山明水秀,清静优美,鲜花树木一年四季竞相开放,闻名世界的名山。
 
  由于它环境犹如仙境,有许多修行人在山中修行。同时,一些瑞兽珍禽也栖息此中,与修道的仙人们相互往来,十分愉快地一起生活。大家便把这座山叫做“仙圣山”。
 
  在这些瑞兽珍禽中,有一只菩萨转世的狮子,它浑身长满金色亮丽的长毛,因此大家都叫它金毛狮王。金毛狮王力大无比,咆哮起来,更会把飞鸟从天上震落,不过它却十分仁慈,从不肯轻易伤害别人,因此,深得动物们敬重,仙人也很喜欢他。
 
  一天,金毛狮王正在山中游玩,见到一位僧人坐在树下,定神静思,修心养性。金毛狮王就悄悄走到僧人旁边,静听僧人诵经念佛。
 
  这时,一个山外的猎户因追赶羚羊而来到此地。他看到此景感到万分的惊奇:“咦?我从未见过狮子也信奉佛法。”
 
  再定晴一看,心中暗想:
  “以前,我只听别人说过金毛狮王的故事,今天算是亲眼得见。如果我能够把它捕获,剥下皮来奉献给国王,一定会得到国王的奖赏。若能赏赐个一官半职,也省得我整天拿着弓箭满山遍野地瞎跑。”
 
  想到这儿,猎人不由得兴奋万分!举起弓箭就要射,突然又转念一想:“等等!它是兽中之王,恐怕弓箭、绊索都治服不了。我必须想一个锦囊妙计,才能达到目的。”
 
  猎人立即回到家中,让家人为他剃掉了头发和胡须,并偷了一件僧人的法衣袈裟披在自己身上。然后,又偷偷摸摸地回到仙圣山,也坐在一棵大树后面,装出一副刚才僧人念经的样子。
 
  金毛狮王刚刚陪着僧人念经诵佛完毕,还没走出多远,见到这里又有一个静思禅定的僧人,不免产生崇敬之心,很快奔跑到这位僧人身边端坐着。
 
  这时,身披袈裟的猎人,看到时机已到,猛地从腰中拔出沾上毒药的匕首,朝着金毛狮王的咽喉猛刺下去。
 
  金毛狮王咽喉被猎人的毒刀刺中,立刻疼痛难耐,它大吼一声,跳了过去,一下子把猎人扑倒。就在金毛狮王张开血盆大口,要吃掉猎人的时候,猛然想到:“这是一位信奉佛法的僧人,身披袈裟。此时,我杀死他并不为过,只恐玷污了佛门圣地。”
 
  想到此处,它就强忍疼痛,放开了已瘫成一团的猎人。谁知猎人爬起后,看到狮子没有伤害自己,知道是袈裟起了作用,赶紧举起刀,又向奄奄一息的金毛狮王的胸膛处刺去。“吼!”
 
  金毛狮王又中一刀,气恨无比!重新把猎人扑倒,产生了要撕裂猎人的念头。可就在这时,金毛狮王又想到:
 
  “这个僧人,其实是一个披着袈裟法衣的恶人。如果我不忍让,把他杀死,那么,和这个恶人的行为又有什么区别呢?”
 
  因此,金毛狮王再次放开了已吓得半死的猎人。这时,毒药已遍布金毛狮王身体的各个部位,最后,它大吼一声,倒在地上死去了。
 
  惊魂甫定的猎人,看到金毛狮王死去了,又立刻露出了凶残的面孔,他马上脱下了僧衣,用利刀剥下了金毛狮王的皮,连家都没回,直接就来到了王宫。
 
  国王听说有一位猎人要向自己进贡一件非凡的礼物,便立即召见。等猎人手捧金毛狮王皮来到殿前的时候,国王一见,不由得惊喜万分。
 
  国王对大臣们说:
“以前,别人向我讲起金毛狮王的传说,我还不信,今日亲眼得见,果然不错,真是三生有幸啊!”
 
  一位大臣却十分怀疑地说:
“陛下,金毛狮王世间罕见,非同一般。传说它是一只大仁大义的动物,经常跟在僧人身边听闻佛法,深受森林中修行人的喜爱。今日,被这个猎人捕获,其中必有缘故。”
 
  国王听完大臣的话,便问猎人:“你是用什么办法得到这张金毛狮王皮的?”一开始猎人不肯说,经不住国王连问几次,猎人心想:
 
  “或许我说出来,国王还要夸赞我的聪明智慧呢?给封个大官也未可知呀!”猎人眼珠一转,就上前跪在国王面前说:
 
  “大王要赦免我的死罪,我才能把这件事替大王说明白。”国王点了点头,同意了。
 
  猎人便把他如何看到金毛狮王端坐在僧人身旁听僧人诵经,自己又是如何身披袈裟,伪装僧人,用毒刀刺杀狮子的经过,完全向国王叙述了一遍。但他却隐瞒了金毛狮王为保持佛门圣地不被沾污,两次都没有伤害他的细节。
 
  国王听完,如鲠在喉,刚才初见金毛狮王皮的高兴劲儿,早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只觉得心中忧伤苦恼。国王本想立即把猎人斩首,可是想到自己已有言在先,身为国王,不能说话不算数。为难之际,国王只好先叫侍卫把猎人带到别处听从发落,然后立即下诏,召集全国所有大臣到王宫议事。
 
  国王对大臣们说:“我以前从贤者那里听到,金毛狮王是一只能够修行成道,用慈悲之心解救世界一切众生脱离苦难的仙兽。今天却被这个阴险狠毒的猎人杀害了!如果我容忍这种伪装僧侣、披着袈裟却屠杀佛门仙兽的行径存在,不就等于放纵罪人亵渎神灵吗?”
 
  大臣们听了国王的话,对猎人的恶行也是义愤填膺,一致要求处死他。国王又说:“处死猎人容易,但我事先答应了免除猎人的死罪,君无戏言,身为一国之君,我该怎么办呢?”
 
  大臣们说:“大王开始并不知道猎人罪行之深重,再说,处死猎人也是替天行道,臣民们知道了,一定不会认为大王出尔反尔的。”
国王听罢,立即下诏,把这个罪恶的猎人斩首示众了。
 
  随后,国王带着金毛狮王皮,亲自来到仙圣山,在猎人杀害金毛狮王的地方,建起了一座高大雄伟的舍利塔,然后把金毛狮王的皮和尸骸放在里面,以便让全国臣民们烧香供养,纪念这只伟大的狮王。
 
《樵夫与熊》
 有一个樵夫上山去森林中伐木。等伐完木要回家时,却迷了路,怎么也走不出森林。当时,天下着大雨,又刮着大风。这时,眼看着夜幕就要降临,樵夫感到饥饿难耐,寒冷难挡,恶虫又不断袭来,夜晚容易有猛兽出没。樵夫心想:“看来实在没有办法下山了,先进去山洞藏身吧!”
 
  樵夫走进山洞,突然发现里面有一只大熊。这下把他吓坏了,惊慌失措地转身想跑。没想到,熊却口吐人言,温和地说:“你不必害怕,我不会害于你。这山洞很温暖,你可以放心住在这儿。”
 
  樵夫看到熊的态度很和善,还懂人话,态度又诚恳,便打消了疑虑,在洞中住了下来。
 
  雨接连不停地下了七天七夜,樵夫无法回家,只好耐心待在洞中等待雨停。
 
  大熊心地善良,对樵夫热情友好,关怀备至,常常找来野果山泉给他饮用。熊的所作所为,令樵夫非常感动,他在洞中过得很安心。
 
  七天以后,雨终于停了,樵夫准备回家去。大熊把他送出洞,给他指明了回家的道路,又恳切地对他说:“我是一个罪人,是罪的化身,与众人是冤家,别人对我怨恨不少。如果有人问你什么,你千万不要说见到了我。你一定要记住我的话!”
 
  樵夫回答道:“请放心,我绝不会出卖您。”
  樵夫走出森林,在路上遇见了几个猎人。
  “你打那儿来?可曾见到过野兽?”
 
  “我曾经在山上见过一只大熊。”樵夫接着说:“不过,那大熊对我有恩,我曾经对它保证过,绝不出卖他,所以我不能说出它藏身的地方。”
 
  猎人们听后感到很可笑。其中一个猎人说:“你是人,与人类相亲,理所当然要向着我们,可你却倒过来了。你要好好想想,今天机会难得,失去这么好的机会,谁知什么时候我们还会再来呢?如果你告诉我们熊在哪儿,给我们指路,等我们把熊打死,一定多分些肉给你。”
 
  樵夫一听能多分肉,心就变了,全然不顾当初的誓言,把熊的恩德全抛到了脑后。他告诉猎人熊的住处,把熊出卖了。
 
  猎人们杀死了熊,并按事先说好的,分给樵夫许多熊肉。樵夫刚伸出手想去取肉,他的两只手忽然自手肘上掉了下来。
 
  猎人们看到这种情景,惊得目瞪口呆。他们质问樵夫:“你犯了什么罪,居然受到上天如此的惩罚?”
 
  樵夫痛苦之极,后悔不已,他回答说:“这是因为当初熊对待我,就如同父亲对待儿子一样,熊有恩于我,可是我却背信忘义,所以才得到如此报应。我是罪有应得,真该死啊!呜呜……”
 
  猎人们感到很恐怖,从此再也不敢打猎吃熊肉了。
 
  当国王知道樵夫与熊的事情后,义愤填膺,便立刻下诏书给全国:“凡是背恩之人,都不得住在这个国家中。”
 
  从此,该这个国家形成一种新风尚,对忘恩负义之人,国人都深恶痛绝,而对知恩报恩者,人们都非常地尊敬。
 
普觉(1044830021) 17:12:41 
《这是一只蚕和蜘蛛的故事。》
 
蜘蛛对蚕说:「你和我虽然都会吐丝,但是我的丝,帮我建立王国,纵横天地之间,而你却作茧自缚,丝尽而死。哈!我的丝有价值多了。」
 
蚕就回答:「我的丝能够供给人们织布,上至皇帝百官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能有衣可穿,我是牺牲自己、利益社会人群。而你吐的丝,虽然经纬分明、形状美丽,但是这些丝网只能捕捉蚊蝇小虫。为了自己果腹求生,不惜捕杀他命,这些损人利己的丝,价值何在?」
 
蚕与蜘蛛两者,一个是为社会人群之利益,不断地吐丝而牺牲自己;另一个则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而损害他人,两者比较,哪一个可爱呢?蜘蛛捕食时是一副青面獠牙的模样,而蚕却是如此温顺可爱。
 
人生也是如此,同样是过日子,何不牺牲享受,利益人群呢!
清净给她讲了一个“七天供养”的佛经故事:有一次,一位大富长者备办了上好饮食,恭请佛陀及弟子们到家中应供。一连几天,到了第七天中午,佛陀告诉弟子们说:“我们在这里只有七天的福报,长者供养我们的缘份已尽,我们还是早点回去吧!”阿难觉得很奇怪,说:“长者招呼我们如此殷勤,绝不可能明天就变冷淡。”当天佛陀与弟子们返回灵鹫山。
 
翌日,阿难又独自下山到长者家中,结果空钵而返。佛陀于是说明了这件事的原因:“无量劫以前,我是一位修行人,在一个严寒的冬天里禅坐,见到一只虱子正挨饿受冻,于心不忍,就将那只虱子放在油腻处养活了七天。现在这一位长者就是从前的那只虱子,因为过去我曾养他七天,所以今生只受他七天的供养。”弟子们听了佛陀的开示,都生起正念,一致赞叹因缘果报的道理甚深微妙,不可思议。
马胜比丘向舍利弗偈曰: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吾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缘聚时,事出有因,无须惊喜;缘尽时,果报如此,切莫伤感。花开花落,法尔自然;缘聚缘散,本来如是。该来的总会来,该走的总会走。学佛人要平常心对待平常事。所谓随缘就是:广结善缘,随顺因缘,来者不拒,去者如烟。
 
《朱元璋和农夫的茶缘》
 
:一日,明太祖朱元璋微服出巡探访民情,到一古庙忽觉口渴,有一农夫适时奉上一杯茶,明太祖感激之余,赐农夫为县令。当地一名书生闻晓,心里极为不平,便于古庙作一对联:十年寒窗下,不如一杯茶。翌年,明太祖重游此庙,见此对联,知道是针对自己而题,遂提笔写道:他才不如你,你命不如他。
“未成佛道,先结人缘”。所谓善因善果,无论修行弘法,还是做人处事,广结善因善缘很重要。佛子当以平常心慈悲心,随时随地,以身语意,与所有众生结善缘,若无力结他人缘,就让人家结你的善缘。如果你什么也没有,什么也不会,什么也不行,处处都需要别人照顾,那你就用感恩心来欢喜接受他人的结缘,这同样是善缘。
 

月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