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大道理
本文摘要:弥勒菩萨慈氏的由来 如《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说: 在过去无数劫时,有一世界,名胜华敷,佛号弥勒。有大婆罗门名一切智光明,闻佛说《慈三昧大悲 海云经》即便信服,为佛弟子,寻发菩提心,誓愿未来成佛,亦号弥勒。 于是舍家入山,勤修梵行,
弥勒菩萨——慈氏的由来
 
如《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说:
在过去无数劫时,有一世界,名胜华敷,佛号弥勒。有大婆罗门名一切智光明,闻佛说《慈三昧大悲 海云经》即便信服,为佛弟子,寻发菩提心,誓愿未来成佛,亦号弥勒。
于是舍家入山,勤修梵行,八千岁中,少欲无事,乞食自活,诵持《慈三昧经》,一心不乱。
时洪水暴发,不得乞食,一切智光明仙人,已七日不进粒米,生命垂危。时有兔王,母子二兽,为护法久住,投入火中,令己肉熟,供养仙人。兔王母子舍身护法的精神,对仙人教育很大。 
 
在《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中有记载,在无量多劫以前,曾经有一位佛出世,佛号为弥勒,他常演说慈、悲、喜、舍四无量法来教化众生。
当时有一位大修行人名叫一切智光明仙人,他精通各种技能,智能非常广达,后来受佛所度化,诚心奉持佛经,并且发下心愿,将来一定要成佛,而且也要同样号为弥勒。因此便舍离家业,带发进入深山修行,被当时的人称之为仙人。 
 
  一切智光明仙人入山修行以后,有一年,遇到洪水泛滥,山中的农作物相当缺乏,仙人乞讨不到食物,足足有七日没有东西吃。 
 
  当时山上有五百只兔子,兔王妈妈看见仙人快要饿死了,就发心舍身供养仙人以护持佛法之留传。兔王妈妈一一交代各兔子:“我要舍身供养佛法,你们各自解散后,要好好照顾自己!”而山神、树神此时亦配合兔王,准备了火灶。
兔王妈妈又叮咛小兔子:“妈妈现在要离开你,好让仙人活下去,使佛法留传万世,造福更多人;你自己要好好珍重啊!”
可是小兔子说:“妈妈,供养仙人护持佛法,这是善事,我也要做!”正在这个时候,山神、树神来通知火灶已经准备好了。没想到小 兔子就“噗”地一声,比兔王妈妈先跳进火灶里,兔王妈妈随即也跟着跳入火坑中。 
等到兔肉烧熟了,山神就告知一切智光明仙人,仙人听见山神所说,心中悲痛欲裂!就说了一段偈言:
宁当燃身破眼目;不忍行杀食众生;
诸佛所说慈悲经;彼经中说行慈者;
宁破骨髓出头脑;不忍啖肉食众生。”
也就是说宁愿自己毁了眼目,受种种的痛苦,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忍食众生肉!他同时又发下誓言:“愿我生生世世不起杀想,不食肉,而入慈心三昧,直到成佛,永远守住不食肉戒!”说完此誓,仙人自己也投身火中,跟白兔母子一起命终。 
 
此段经文叙述了弥勒佛从初发心即不食众生肉的因缘,故今日人们欲效法弥勒佛修持慈心者,应同样护持此大慈因地心,即是时时关怀爱护一切众生,生生世世不起杀想,恒不啖肉,乃至成佛,制断肉戒,这是慈氏一姓的由来。 
 
释迦牟尼佛向大众解说:“当时的母兔即是我的前身,兔儿即是我子罗睺罗,一切智光明仙人即是今日之弥勒菩萨。” 
 
 
偈曰: 
  宁当燃身破眼目,不忍行杀食众生。 
  诸佛所说慈悲经,彼经中说行慈者。 
  宁破骨髓出头脑,不忍啖肉食众生。 
  如佛所说行慈者,此人行慈不满足, 
  常受短命多病身,迷没生死不成佛。 
佛教故事 | 照宝镜
很久以前,有个和尚在山上的寺院修炼了近三十年,年纪已经步入老迈。一日下山化缘,碰到一位年轻的女施主。女施主施舍了他一些斋饭,随后问:你真的是修佛的吗?怎么看上去你并没有修炼人的仙风道骨,不老容颜呢?看你憔容满面,皱纹累累,连牙齿也都没有剩几颗了?如果我说话刻薄,还真的请你原谅我。
 
老僧听后,只是一笑,便离开了。他一面走,一面想:在寺院中,别的僧侣也都经常说他不像修炼人,怎么越修越老?尽管如此,僧侣们还是很喜欢和他在一起,因为老僧虽不善言语,不懂与人辩论,但是却很热心,经常帮帮这个,照顾那个,没有丝毫的怨言。有时,心里也犯嘀咕:和自己同岁的,都显的很年轻,很有活力,惟独自己如此的老相,真是不晓得为什么?疑问归疑问,老僧照常勤奋的诵经念佛,不怠慢的清扫寺院,若谁有需要帮助的,老僧也一定会力所能及的尽力去做。
 
一天寺院的老方丈看到老僧心里的所虑,于是召集了所有的僧人,说:明天,我想予老僧一天的无为日。大家明天都不要让他做任何事。第二天,老僧醒来后,想去击鸣钟,年轻的僧人说:今天是你的无为日。老僧刚拿起扫帚,想去清扫寺院,另一僧人跑来说:方丈昨天说了,今天不让你做任何的事。总之,这一天老僧什么也不能做。
 
 
后来,趁大家一起诵经时,老僧悄悄的进入方丈的禅室,想看看有什么可以做的。眼睛转了一圈,目光落在那满是灰尘的镜子上。擦干净后一看,镜子里的他竟是如此的年少,身上不断的倾洒出祥瑞的光芒,身后很多的天女环绕着飞舞,很多庄严的景象从他的身上发出,他看到镜中的自己,早已是佛的形象,很多的天人对他顶礼膜拜,纷纷流露出无比的尊敬。
 
老僧明白了,周围的人之所以很年轻,是因为他为众生承担了衰老;年轻的僧侣之所以常常喜笑颜开,是因为他的善心善念如意的变化所致;人们可以如常的品味山茶、食谷物精华营养身体,也是因为老僧以其默默修心的德行,化来的因缘善果。老僧看着镜子,豁然内心明了:众生的存在,犹如这面布满灰尘的宝镜,多为众生想想,多多行有利于众生的事,擦去尘垢后,最终宝镜成就了自己不朽的金身。
妙聚(1223531037) 17:01:26 
师父,昨晚功课刚好在诵楞严咒,房东敲门找说事,前两次也是她,我那时觉得好烦她,可是昨晚突然告诉自己不能有这种心态,我以前烦她的心态是不是错误的,修行都修出烦恼了,祈请师父慈悲开示,合掌,南无阿弥陀佛
 
普觉,很简单,当你在修行中觉得自己很清静了,菩萨会加持身边家人或者邻居去试探你的修行功夫,扔你现出心地习气罪业根本,记得我说过故事吗?那个修行很高的法师,一心想要见到观世音菩萨,他觉得自己修行很高了,一切通达无碍了,也能弘法了,建立了道场,树立了一个招牌,生面写着大字,《心如死灰》,表示自己入了自性无心妙觉智了,观世音菩萨知道他的心念哦,知道他的心没有完全灭尽习气
普觉(1044830021) 17:40:39 
妙聚,所以,观世音菩萨就变化一个很丑陋的老太太来到法师跟前,咳嗽流鼻涕吐痰等脏事,然后问法师说,请问您这招牌生面写的是什么字那,我不认识字,请您告诉我好吗?
普觉(1044830021) 17:42:59 
妙聚,法师看到来一个丑陋脏兮兮的老太婆问招牌字,高声说道,写是,《性如死灰》老奶奶听了说,哦,哦, 谢谢您,知道了,可是刚走几步,老奶奶又回来了,重新问法师
普觉(1044830021) 17:44:40 
妙聚,刚才您告诉我的是什么话来着,我老了记性不好,没走几步忘了,请您再告诉我一次吧,法师站起来说好吧,是《性如死灰》
普觉(1044830021) 17:49:31 
妙聚,老奶奶感恩合掌走了,法师叹了口气,老奶奶一转身又回来了,再问法师,我把你刚才说的又忘记了,请您再告诉我一次,法师看到老奶奶脏兮兮的丑陋相貌,实在忍不住了,气冲冲高声说,性如死灰!,老奶奶听了微笑一下,腾空而起,现出金色身,端坐在莲花上,原来他是观世音菩萨,法师看到后,后悔莫急那,观世音菩萨说,性入死慧埋怒火,人我色相生死随,若想入得自性觉,无性无心色相空。
 
 
 
一名妇女发现三位蓄着花白胡子的老者坐在家门口。她不认识他们,就说:“我不知道你们是什么人,但各位也许饿了,请进来吃些东西吧。”
三位老者问道:“男主人在家吗?”
她回答:“不在,他出去了。”
老者们答到:“那我们不能进去。”
傍晚时分,妻子在丈夫到家后向他讲述了所发生的事。丈夫说:“快去告诉他们我在家,请他们进来。”
妻子出去请三位老者进屋。但他们说:“我们不一起进屋。”其中一位老者指着身旁的两位解释:“这位的名字是财富,那位叫成功,而我的名字是健康。”接着,他又说:“现在回去和你丈夫讨论一下,看你们愿意我们当中的哪一个进去。”
妻子回去将此话告诉了丈夫。丈夫说:“我们让财富进来吧,这样我们就可以黄金满屋啦!”
妻子却不同意:“亲爱的,我们还是请成功进来更妙!”
他们的女儿在一旁倾听。她建议:“请健康进来不好吗?这样一来我们一家人身体健康,就可以幸福地享受生活、享受人生了!”
丈夫对妻子说:“听我们女儿的吧。去请健康进屋做客。”妻子出去问三位老者:“敢问哪位是健康?请进来做客。”健康起身向她家走去,另外两人也站起身来,紧随其后。
妻子吃惊地问财富和成功:“我只邀请了健康。为什么两位也随同而来?”
两位老者道:“健康走到什么地方我们就会陪伴他到什么地方,因为我们根本离不开他,如果你没请他进来,我们两个不论是谁进来,很快就会失去活力和生命,所以,我们在哪里都会和他在一起的!”
最后,我要说:“人生的幸福之基,就是保持好你的健康。”如果你看到了这个故事,是因为有人在默默地祝福你。如果你也关爱你的朋友,就请将这个古老的寓言故事转发给他(她),当你的朋友收到后,他(她)也会获得更多的幸福。
 
《因果小故事》 
 
一日佛祖闲坐于花园的井边向下望去,看到无数生前作恶多端的人正因自己的邪恶而饱受地狱之火的煎熬。此时,一个江洋大盗透过地狱之火看到了慈悲的佛祖,立刻向佛祖高声呼救。
佛祖以他睿智的目光看到此盗生前虽然杀了越货,无恶不作,但是,有一次走路正要踩到一只小蜘蛛时,却突生恻隐之心,移开脚步使其得以存活,成了一生中罕见的善业。
 
佛祖决定用那小蜘蛛的力量来救他脱离苦海。一根蜂蛛丝从井口垂了下去,那大盗发现了,并立刻抓住游丝向上爬去。不想其他备受煎熬的恶人们看到了也蜂拥上来抓住了游丝,任凭大盗恶声大骂,他们仍然拼命地向上爬。
 
大盗怕游丝不堪重负,毁了自己脱离苦海的惟一希望,便抽刀将身下的游丝砍断,结果,本来攀很多人都安然无恙的蜘蛛丝却突然崩断,大盗也因抛弃了心中最后的怜悯,而重新跌入万劫不复的地狱。
这个故事至少告诉我们:很小的善,可以拯救从多的生命;很小的恶可以毁了一个人最大的希望。 
 
 
 
《小故事理直气和》 
理直气和 
“服务员!你过来!你过来!”顾客高声喊,指着面前的杯子,一脸冰霜地说:“看看!你们的牛奶是坏的,把我一杯红茶都糟蹋了!” 
  “真对不起!”服务员道歉:“我马上给您换一杯。” 
  新红茶很快就准备好了,碟边与前一杯一样,放着新鲜的柠檬和牛乳。服务员轻轻放在顾客面前,又轻声地说:“我是不是能建议您,如果放柠檬,就不要加牛奶,因为有时候柠檬酸会造成牛奶结块。”  
  顾客的脸“腾”地红了,匆匆喝完茶,走出去。  
  有人笑问服务员:“明明是他土,你怎么不直说呢?他那么粗鲁地叫你,你不还以一点颜色?”  
  “正因为他粗鲁,所以要用婉转的方法对待。正因为道理一说就明白,所以用不着大声!”服务员说:“理不直的人,常用气壮来压人。理直的人,则用气和来交朋友!”
 
《黄金毒蝎》
有个村庄住了2户人家,东家的主人王善是一个前场的佛教徒,为人乐善好施,喜欢与人结缘,有一天王善出门办事,在返家途中遇到一个衣衫褴褛跛脚法师,正沿路托钵乞食,行动十分不便,
 
王善素来恭敬三宝,看到这位法师气宇斩昂,相貌堂堂,虽然跛脚,还能如此精进行道,刻苦自励,敬佩之心不禁油然而生,于是上前问道,法师慈悲,有缘在这里相遇,看您如此精进修行,实在令人感动,可不可以请您到我家来接受我的供养那?
 
 
法师微笑的点点头,随缘到王家挂单借宿,王善时时关心供养,处处照顾,守护这位跛脚法师日常生活,岁月匆匆一年光阴过去了,跛脚法师深感在王家打扰已久,心中非常过意不去,也想到其它地方参访学道,于是向王善告辞,
 
王善再三挽留扔抵不过法师的去意,也只好在临别前准备了丰富的干粮和盘缠供养法师,让他沿途生活能够不饿,跛脚法师走后,王善整理房间,无意中发现床下竟有跛脚法师留给他的一箱黄金,
 
箱子外贴有一张字条写道好心有好报,王善看着这箱黄金,心想这么多的金子怎么用那,他灵机一动有了,不如用这箱金子情人盖一座大楼,专供游方参访的云水僧行脚安住,
 
 
西户的李四闻风到处探听,究竟王善有什么神通变化,能在一夜之间成为巨富,仔细打听,才知道原来王善是供养一位跛脚法师发的大财
贪心的李四自然也想依样画葫芦,图的厚利,于是派人四方寻觅,希望找到那位跛脚法师,
 
然而一个月过去了,扔无一点消息,李四心急如焚,发财美梦眼看就要泡汤了,正在愁眉不展时,迎面走来一位和尚,
财迷心窍的李四,赶紧命人把和尚抓起来,并把他的腿打断,可怜的云水僧无缘无故被打断腿,还被软禁在李四家好多天,不得安宁,
 
临走时,又被李四无情呵责,李四赶走和尚后,迫不及待看床底,瞪大眼睛,往里面东搜西寻,猛然一阵锥心刺痛涌上心来,原来时一只大毒蝎正张着大钳子蛰着他,李四因而一命呜呼,命丧黄泉,哈哈哈
 
 
贪吃的乌鸦
  从前,波罗奈国的臣民都慈爱善行,从不杀生,而且偏爱养鸟,家家屋前都悬挂着用草编织的鸟窝,供鸟儿居住。
  在波罗奈国的城里,有一位非常富有的老者,他家中有一位厨师,特别喜欢养鸟,尤其擅长养斑鸠。在他厨房屋檐下挂着的一个鸟窝里,就养着一只十分善解人意、通情达理的斑鸠。这只斑鸠浑身长满灰褐色的羽毛,颈后还有一块铜钱大小的白色斑点,十分可爱。它每天早晨很早就出去寻找食物,晚上才飞回鸟窝,天天如此。
  有一天,一只浑身乌黑的乌鸦“呱、呱”叫着从厨房上空飞过,闻到了厨房里散发出来的鱼肉的香味,馋得直流口水。于是,落在厨房不远处的一棵枯树上,盯着厨房,心里不停地盘算着要怎么样才能吃到这些美味
  天色渐渐暗下来,乌鸦突然看到一只斑鸠从远处飞来,落在厨房的屋檐上,叫了两声,和厨师打了个招呼,便“呼”地飞进窝中。
 
  “有了!”乌鸦想到办法,开心地飞走。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斑鸠就起身去寻找食物。乌鸦听到动静,就紧紧跟在斑鸠的后面。斑鸠飞到哪里,乌鸦就追到哪里。
 
  斑鸠发现这一情况,就奇怪地问:“嘿!乌鸦老弟,你为什么形影不离地跟着我呢?”
 
  乌鸦花言巧语地说:“斑鸠老兄,你的样子多么英俊,人们都很喜欢你,而我却十分惹人厌。我很想和你做个朋友,学学你的长处,也好叫人们喜欢我呀!”
  斑鸠说:“你我虽然都在天空上飞,不过我们却不是同族,我吃的食物是谷物粮食,而你却是腐肉和蛆虫。你若是与我做了朋友,大家在一起都不十分方便呀!”
 
  乌鸦却说:“其实这没有平么不方便的。白天,你到哪里寻食,我也到哪里寻食,各吃各的,互不干扰,晚间我和你一起回巢,各住一边,说说知心话,这样不是很好吗?”
 
  斑鸠考虑了一下,便对乌鸦说:“如果真是这样,我也没有什么意见。不过,你要真想和我交朋友,一定要听从我的忠告。”
 
  乌鸦看到斑鸠终于答应和自己一起生活,心中暗喜,对斑鸠提出的条件,全部满口答应。当天夜晚,他们便一起回到了斑鸠的鸟窝。
 
  一连几天,斑鸠和乌鸦,白天一起到外边寻食,斑鸠吃谷物粮食,乌鸦吃腐肉蛆虫,到了晚间,他们又一同回到斑鸠的小窝歇息,说一些知心话,倒也顺心快乐。
 
  有一天早晨,斑鸠带着乌鸦飞到一处牧场去寻找食物,斑鸠早已经吃得饱饱的,可是乌鸦却怎么也找不到腐肉,便用尖嘴啄开牛粪,拣吃牛粪里的蛆虫,可是吃了半天,也只是个半饱,便飞到斑鸠的身旁说:“斑鸠老兄,今天我们飞得太远了,我还没有吃饱,如果再耽搁一会儿,我担心自己飞不动,不如我们早点回去吧?”
 
  于是乌鸦就跟着斑鸠回到了厨房的房檐上,斑鸠看到厨师还没有休息,便依然抖了抖翅膀,叫了两声,和厨师打了个招呼。厨师抬头看到斑鸠和乌鸦十分高兴,便自言自语地说:
 
  “我家的斑鸠又带回了一只鸟,恐怕一个窝就住不下了。”厨师很快又在屋檐下挂了一个草编的窝,供乌鸦居住。从此,斑鸠和乌鸦就同住下一个屋檐下。
 
  有一天,长者的孩子给老人送来了许多的鲜肉和鱼。厨师便把它们挂在厨房门前,恰巧正被准备休息的乌鸦见到了,顿时,乌鸦垂涎三尺,便起了偷食的念头。
 
  第二天一早,斑鸠照常喊乌鸦去觅食,乌鸦装听不见。斑鸠看到天已经大亮了,便对乌鸦大喊:
  “喂!老弟,咱们快走啊,太阳都出来了!”
  “呱!老兄,昨天我吃坏肚子啦!今天肚子很疼,没法和你一起出去了。”乌鸦找理由推托着。
 
  “老弟,别找借口了!我还从没听过乌鸦也会吃坏肚子,我看你是在打别的什么主意吧?”斑鸠说。
  斑鸠看到乌鸦一边与自己说话,眼睛却瞟向厨房门前挂着的鲜肉和鱼,于是提醒乌鸦:
 
  “厨师的食物是绝不能吃的!我们还是快去觅食吧。”
  乌鸦的心事被看穿了,不由得感到脸上热辣辣的,但它依然懒懒地待在窝里说:
  “老兄,我今天真的哪里也不想去了。”
 
  斑鸠看到乌鸦不听劝,只好自己先飞了。在离开乌鸦时,还耐心地忠告乌鸦:
  “老弟,你的心事我知道。不过你要三思,不要因为偷吃鲜肉和鱼,而丢掉自己的性命啊!”
 
  临近中午,厨师已经把鱼和鲜肉收拾干净,切成了肉丁、鱼块,装在盘子里,放在桌上,然后用纱罩罩好。厨师看做饭的时间还没到,便走出厨房,来到院中的一棵大树下乘凉。
 
  乌鸦看了不由得心中窃喜!于是它探头探脑地飞出鸟窝,来到厨房门口,然后又东张西望了一阵,看到厨房里空无一人,便“呼”地飞进厨房,落到桌上,拱开罩子对着大盘小碟的肉丁、鱼块,猛吃一顿。当他准备把一块较大的鱼段叼到窝里细细品尝时,一不小心碰翻了罩子。
 
  正在门外乘凉的厨师,听到响动,立即警觉起来,跑进厨房里,正好看见乌鸦叨着一大块鱼肉,厨师不由得怒火冲天,大骂:
 
  “你这个可恶的家伙!忘恩负义的东西!偷吃我为主人准备请客的鱼肉。我如何向主人交代呢?看我给你点厉害瞧瞧!”
 
  乌鸦慌忙要逃,偏偏厨师早把所有门窗都关好,断了乌鸦的退路,乌鸦一下子就被厨师抓住了。厨师非常生气,拿起捣烂的生姜末,再用盐和醋调成汁,一股脑儿地灌进乌鸦的喉咙,剩下的也都涂抹在乌鸦的头上和身上,然后扔进笼子里。乌鸦从来没有受过这种“五味杂陈”的痛苦,挣扎了几下,便昏死在笼子里了。
 
  傍晚,斑鸠从外面寻食回来,看到乌鸦倒在笼子中已经奄奄一息了,便知道牠不听从自己的忠告,偷吃了主人家的东西,便叹息着对乌鸦说:“老弟,是贪食和不听从劝告害了你的性命!”
 
《金毛狮王》
  在波罗奈国的东南端有一座山明水秀,清静优美,鲜花树木一年四季竞相开放,闻名世界的名山。
 
  由于它环境犹如仙境,有许多修行人在山中修行。同时,一些瑞兽珍禽也栖息此中,与修道的仙人们相互往来,十分愉快地一起生活。大家便把这座山叫做“仙圣山”。
 
  在这些瑞兽珍禽中,有一只菩萨转世的狮子,它浑身长满金色亮丽的长毛,因此大家都叫它金毛狮王。金毛狮王力大无比,咆哮起来,更会把飞鸟从天上震落,不过它却十分仁慈,从不肯轻易伤害别人,因此,深得动物们敬重,仙人也很喜欢他。
 
  一天,金毛狮王正在山中游玩,见到一位僧人坐在树下,定神静思,修心养性。金毛狮王就悄悄走到僧人旁边,静听僧人诵经念佛。
 
  这时,一个山外的猎户因追赶羚羊而来到此地。他看到此景感到万分的惊奇:“咦?我从未见过狮子也信奉佛法。”
 
  再定晴一看,心中暗想:
  “以前,我只听别人说过金毛狮王的故事,今天算是亲眼得见。如果我能够把它捕获,剥下皮来奉献给国王,一定会得到国王的奖赏。若能赏赐个一官半职,也省得我整天拿着弓箭满山遍野地瞎跑。”
 
  想到这儿,猎人不由得兴奋万分!举起弓箭就要射,突然又转念一想:“等等!它是兽中之王,恐怕弓箭、绊索都治服不了。我必须想一个锦囊妙计,才能达到目的。”
 
  猎人立即回到家中,让家人为他剃掉了头发和胡须,并偷了一件僧人的法衣袈裟披在自己身上。然后,又偷偷摸摸地回到仙圣山,也坐在一棵大树后面,装出一副刚才僧人念经的样子。
 
  金毛狮王刚刚陪着僧人念经诵佛完毕,还没走出多远,见到这里又有一个静思禅定的僧人,不免产生崇敬之心,很快奔跑到这位僧人身边端坐着。
 
  这时,身披袈裟的猎人,看到时机已到,猛地从腰中拔出沾上毒药的匕首,朝着金毛狮王的咽喉猛刺下去。
 
  金毛狮王咽喉被猎人的毒刀刺中,立刻疼痛难耐,它大吼一声,跳了过去,一下子把猎人扑倒。就在金毛狮王张开血盆大口,要吃掉猎人的时候,猛然想到:“这是一位信奉佛法的僧人,身披袈裟。此时,我杀死他并不为过,只恐玷污了佛门圣地。”
 
  想到此处,它就强忍疼痛,放开了已瘫成一团的猎人。谁知猎人爬起后,看到狮子没有伤害自己,知道是袈裟起了作用,赶紧举起刀,又向奄奄一息的金毛狮王的胸膛处刺去。“吼!”
 
  金毛狮王又中一刀,气恨无比!重新把猎人扑倒,产生了要撕裂猎人的念头。可就在这时,金毛狮王又想到:
 
  “这个僧人,其实是一个披着袈裟法衣的恶人。如果我不忍让,把他杀死,那么,和这个恶人的行为又有什么区别呢?”
 
  因此,金毛狮王再次放开了已吓得半死的猎人。这时,毒药已遍布金毛狮王身体的各个部位,最后,它大吼一声,倒在地上死去了。
 
  惊魂甫定的猎人,看到金毛狮王死去了,又立刻露出了凶残的面孔,他马上脱下了僧衣,用利刀剥下了金毛狮王的皮,连家都没回,直接就来到了王宫。
 
  国王听说有一位猎人要向自己进贡一件非凡的礼物,便立即召见。等猎人手捧金毛狮王皮来到殿前的时候,国王一见,不由得惊喜万分。
 
  国王对大臣们说:
“以前,别人向我讲起金毛狮王的传说,我还不信,今日亲眼得见,果然不错,真是三生有幸啊!”
 
  一位大臣却十分怀疑地说:
“陛下,金毛狮王世间罕见,非同一般。传说它是一只大仁大义的动物,经常跟在僧人身边听闻佛法,深受森林中修行人的喜爱。今日,被这个猎人捕获,其中必有缘故。”
 
  国王听完大臣的话,便问猎人:“你是用什么办法得到这张金毛狮王皮的?”一开始猎人不肯说,经不住国王连问几次,猎人心想:
 
  “或许我说出来,国王还要夸赞我的聪明智慧呢?给封个大官也未可知呀!”猎人眼珠一转,就上前跪在国王面前说:
 
  “大王要赦免我的死罪,我才能把这件事替大王说明白。”国王点了点头,同意了。
 
  猎人便把他如何看到金毛狮王端坐在僧人身旁听僧人诵经,自己又是如何身披袈裟,伪装僧人,用毒刀刺杀狮子的经过,完全向国王叙述了一遍。但他却隐瞒了金毛狮王为保持佛门圣地不被沾污,两次都没有伤害他的细节。
 
  国王听完,如鲠在喉,刚才初见金毛狮王皮的高兴劲儿,早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只觉得心中忧伤苦恼。国王本想立即把猎人斩首,可是想到自己已有言在先,身为国王,不能说话不算数。为难之际,国王只好先叫侍卫把猎人带到别处听从发落,然后立即下诏,召集全国所有大臣到王宫议事。
 
  国王对大臣们说:“我以前从贤者那里听到,金毛狮王是一只能够修行成道,用慈悲之心解救世界一切众生脱离苦难的仙兽。今天却被这个阴险狠毒的猎人杀害了!如果我容忍这种伪装僧侣、披着袈裟却屠杀佛门仙兽的行径存在,不就等于放纵罪人亵渎神灵吗?”
 
  大臣们听了国王的话,对猎人的恶行也是义愤填膺,一致要求处死他。国王又说:“处死猎人容易,但我事先答应了免除猎人的死罪,君无戏言,身为一国之君,我该怎么办呢?”
 
  大臣们说:“大王开始并不知道猎人罪行之深重,再说,处死猎人也是替天行道,臣民们知道了,一定不会认为大王出尔反尔的。”
国王听罢,立即下诏,把这个罪恶的猎人斩首示众了。
 
  随后,国王带着金毛狮王皮,亲自来到仙圣山,在猎人杀害金毛狮王的地方,建起了一座高大雄伟的舍利塔,然后把金毛狮王的皮和尸骸放在里面,以便让全国臣民们烧香供养,纪念这只伟大的狮王。
 
《樵夫与熊》
 有一个樵夫上山去森林中伐木。等伐完木要回家时,却迷了路,怎么也走不出森林。当时,天下着大雨,又刮着大风。这时,眼看着夜幕就要降临,樵夫感到饥饿难耐,寒冷难挡,恶虫又不断袭来,夜晚容易有猛兽出没。樵夫心想:“看来实在没有办法下山了,先进去山洞藏身吧!”
 
  樵夫走进山洞,突然发现里面有一只大熊。这下把他吓坏了,惊慌失措地转身想跑。没想到,熊却口吐人言,温和地说:“你不必害怕,我不会害于你。这山洞很温暖,你可以放心住在这儿。”
 
  樵夫看到熊的态度很和善,还懂人话,态度又诚恳,便打消了疑虑,在洞中住了下来。
 
  雨接连不停地下了七天七夜,樵夫无法回家,只好耐心待在洞中等待雨停。
 
  大熊心地善良,对樵夫热情友好,关怀备至,常常找来野果山泉给他饮用。熊的所作所为,令樵夫非常感动,他在洞中过得很安心。
 
  七天以后,雨终于停了,樵夫准备回家去。大熊把他送出洞,给他指明了回家的道路,又恳切地对他说:“我是一个罪人,是罪的化身,与众人是冤家,别人对我怨恨不少。如果有人问你什么,你千万不要说见到了我。你一定要记住我的话!”
 
  樵夫回答道:“请放心,我绝不会出卖您。”
  樵夫走出森林,在路上遇见了几个猎人。
  “你打那儿来?可曾见到过野兽?”
 
  “我曾经在山上见过一只大熊。”樵夫接着说:“不过,那大熊对我有恩,我曾经对它保证过,绝不出卖他,所以我不能说出它藏身的地方。”
 
  猎人们听后感到很可笑。其中一个猎人说:“你是人,与人类相亲,理所当然要向着我们,可你却倒过来了。你要好好想想,今天机会难得,失去这么好的机会,谁知什么时候我们还会再来呢?如果你告诉我们熊在哪儿,给我们指路,等我们把熊打死,一定多分些肉给你。”
 
  樵夫一听能多分肉,心就变了,全然不顾当初的誓言,把熊的恩德全抛到了脑后。他告诉猎人熊的住处,把熊出卖了。
 
  猎人们杀死了熊,并按事先说好的,分给樵夫许多熊肉。樵夫刚伸出手想去取肉,他的两只手忽然自手肘上掉了下来。
 
  猎人们看到这种情景,惊得目瞪口呆。他们质问樵夫:“你犯了什么罪,居然受到上天如此的惩罚?”
 
  樵夫痛苦之极,后悔不已,他回答说:“这是因为当初熊对待我,就如同父亲对待儿子一样,熊有恩于我,可是我却背信忘义,所以才得到如此报应。我是罪有应得,真该死啊!呜呜……”
 
  猎人们感到很恐怖,从此再也不敢打猎吃熊肉了。
 
  当国王知道樵夫与熊的事情后,义愤填膺,便立刻下诏书给全国:“凡是背恩之人,都不得住在这个国家中。”
 
  从此,该这个国家形成一种新风尚,对忘恩负义之人,国人都深恶痛绝,而对知恩报恩者,人们都非常地尊敬。
 
普觉(1044830021) 17:12:41 
《这是一只蚕和蜘蛛的故事。》
 
蜘蛛对蚕说:「你和我虽然都会吐丝,但是我的丝,帮我建立王国,纵横天地之间,而你却作茧自缚,丝尽而死。哈!我的丝有价值多了。」
 
蚕就回答:「我的丝能够供给人们织布,上至皇帝百官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能有衣可穿,我是牺牲自己、利益社会人群。而你吐的丝,虽然经纬分明、形状美丽,但是这些丝网只能捕捉蚊蝇小虫。为了自己果腹求生,不惜捕杀他命,这些损人利己的丝,价值何在?」
 
蚕与蜘蛛两者,一个是为社会人群之利益,不断地吐丝而牺牲自己;另一个则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而损害他人,两者比较,哪一个可爱呢?蜘蛛捕食时是一副青面獠牙的模样,而蚕却是如此温顺可爱。
 
人生也是如此,同样是过日子,何不牺牲享受,利益人群呢!
清净给她讲了一个“七天供养”的佛经故事:有一次,一位大富长者备办了上好饮食,恭请佛陀及弟子们到家中应供。一连几天,到了第七天中午,佛陀告诉弟子们说:“我们在这里只有七天的福报,长者供养我们的缘份已尽,我们还是早点回去吧!”阿难觉得很奇怪,说:“长者招呼我们如此殷勤,绝不可能明天就变冷淡。”当天佛陀与弟子们返回灵鹫山。
 
翌日,阿难又独自下山到长者家中,结果空钵而返。佛陀于是说明了这件事的原因:“无量劫以前,我是一位修行人,在一个严寒的冬天里禅坐,见到一只虱子正挨饿受冻,于心不忍,就将那只虱子放在油腻处养活了七天。现在这一位长者就是从前的那只虱子,因为过去我曾养他七天,所以今生只受他七天的供养。”弟子们听了佛陀的开示,都生起正念,一致赞叹因缘果报的道理甚深微妙,不可思议。
马胜比丘向舍利弗偈曰: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吾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缘聚时,事出有因,无须惊喜;缘尽时,果报如此,切莫伤感。花开花落,法尔自然;缘聚缘散,本来如是。该来的总会来,该走的总会走。学佛人要平常心对待平常事。所谓随缘就是:广结善缘,随顺因缘,来者不拒,去者如烟。
 
《朱元璋和农夫的茶缘》
 
:一日,明太祖朱元璋微服出巡探访民情,到一古庙忽觉口渴,有一农夫适时奉上一杯茶,明太祖感激之余,赐农夫为县令。
当地一名书生闻晓,心里极为不平,便于古庙作一对联:十年寒窗下,不如一杯茶。翌年,明太祖重游此庙,见此对联,知道是针对自己而题,遂提笔写道:他才不如你,你命不如他。
“未成佛道,先结人缘”。所谓善因善果,无论修行弘法,还是做人处事,广结善因善缘很重要。佛子当以平常心慈悲心,随时随地,以身语意,与所有众生结善缘,若无力结他人缘,就让人家结你的善缘。如果你什么也没有,什么也不会,什么也不行,处处都需要别人照顾,那你就用感恩心来欢喜接受他人的结缘,这同样是善缘。
 
 
普觉(1044830021) 12:13:37 
四种人生,第一种是良马,当主人一扬起鞭子,它一看到鞭影便知主人的心意,前进后退都能够踹则倒好处,不差毫厘,这是能够明察秋毫的第一等良马,
普觉(1044830021) 12:17:21 
第二种是好马,它看到鞭影不能马上警觉,但等鞭子扫到了马尾毛端时,它也能知道主人的意思,奔驰飞跃,也算得上是反映灵敏矫捷善走的好马。
普觉(1044830021) 12:21:02 
第三种是,庸马,甚至鞭子入雨点般打在身上,它都无动于衷,反映迟钝,等到主人动了怒气鞭棍打在肉体上,才开始觉察,顺着主人的命令奔跑,这是后知的庸马
普觉(1044830021) 12:25:30 
第四种是弩马,鞭棍打在皮肉伤,它扔毫无知觉,主人盛怒之极,双腿夹紧马鞍两则的铁锥,霎时痛刺骨髓,皮肉溃烂,它才如梦方醒,这是愚劣无知顽冥不化的驽马
 
 
普觉(1044830021) 11:49:03 
世尊的年代,有几个新的比丘小和尚,一时忘乎所以的谈论起世间最好的乐的事来,一个说,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郊外的百花盛开悠闲散步,真是快乐无比。
 
另一比丘说,亲友之交聚集一堂高谈阔论,互相干杯观听歌舞,远比哪瞪着眼睛看花草来的快乐。
 
另一个比丘说,你们都错了,世上还有更欢悦的事,身入宝山,随心所欲,应有尽有,穿上威严的服装,坐在马车上,威风凛凛让行人惊讶羡慕是最风光最开心的事,
最后那个比丘说,依我看还有比这些更快乐的事,那就是让如花似玉的妻子,穿上美丽的衣服喷洒迷人香水,随心所欲,到处玩乐真实快乐。 
 
普觉(1044830021) 11:59:16 
四个比丘的谈论佛陀听到了说,凡夫有六种欲望,
一,长相美貌的欲望,
二,身材优美的欲望,
三,善用言辞的欲望,
四,细滑欲和相貌欲等,
佛陀告诉比丘,你们所谈论的都是忧虑于恐怖的事情,诸如此事,如无永恒的安稳就不会快乐,万物到春天会生机勃勃,到秋天则会衰落,同胞兄弟相聚一堂其乐融融,但也总有离别悲哀时刻到来,凡夫处世反所有作,全都会招致怨恨,惹起灾祸命丧归阴,结果只会引发忧虑和恐惧罢了,远离尘世努力求道,不计荣华富贵,追求觉悟才对,才是永久的快乐
湘水~(853073215) 11:59:58 
 
普觉(1044830021) 12:02:27 
人要想真正的快乐,就得无欲无求,滚滚红尘,声色犬马都是过往云烟,世世无常,人亦无常,只有用有真如性,才能看破生死富贵,品味云淡风轻。
普觉(1044830021) 12:06:04 
你不想被人打,被人骂,你就不应该去打别人,骂别人,你不想被人欺骗,你就不应该去欺骗别人,你不想被人伤害,你就不应该去伤害别人。事事表达了人在作任何一件事之前,首先应考虑约束自己的道德观念。
湘水~(853073215) 12:08:44 
 
 
普觉(1044830021) 15:03:19 
有个人因为他前世救了一个修行很好的人,获得了很大福报,今生给那个修行人做妻子
可是那个修行的妻子非常的吝啬一毛不拔,修行人的朋友来了,水都舍不得给人喝.
 
修行人看到每次都这样很对不起朋友,心里很难过怎么办哪?他就想了个办法,去请一位得道高人来劝说他的妻子不要吝啬
 
那个仙人答应后,就跟随到了修行人的家中,修行人的妻子一看来人了,把什么都藏起来,就让在院子里站着.
 
那个仙人看到这样确实事太吝啬了,来生必定会做乞丐饿鬼,就发慈悲心劝说,他把一只手伸给那个修行人的妻子看,你看我的手拳头一直这样握着放不开是正常么。
那个修行人的妻子一看就说,这不正常哦,这是一种病哪,
那个仙人一听,马上把手掌伸开友说这样老是伸着握不起来是正常吗?
 
那个修行人妻子马上说这样也是不正常哦,也是一种病哪。
 
仙人就问她那你说怎么样才算是正常哪,她说能伸能握才是正常哪,仙人说要是作人只要自己欢乐不要他人欢乐,是不是向刚才的握拳手一样是种病哪
 
她说是啊,仙人接着说,作人要是向刚才那手一直伸着把一切都给了人自己受苦是不是也是病哪
 
她说是啊,仙人问她,那你是怎么做人的哪,有没有病哪,她一听不说话了,仙人就告诉她说,作人要用智慧能伸能握这样才是利己利人,自己运用财物施人快乐,又能自己修福修慧两不误哦。完了
 
普觉(1044830021) 15:11:59 
有一个双头鸟,互相生存有一天它们落在了一颗大树上休息,那个头很快睡着了,而那个头忽然闻到了一股香果味,抬头一看那个果子就在傍边,它张嘴吃了很甜香哦,
普觉(122394419)  14:18:20
而那个头在睡觉哪,忽然感觉身体很饱很舒服,就醒过来问那个头,刚才觉得身提很饱很舒服怎么回事那,那个头就告诉它我刚才吃了一个很大的香果,所以我们身体很饱舒服,那个头听了很生气的说,你知道我们同一个身体,为什么有好吃的也不叫我吃
普觉(122394419)  14:19:41
那个头说我看你在睡觉哦,我吃了就是等于你吃了哦,我们同一个身体哪,那个头听了狠狠的说好吧,
普觉(122394419)  14:28:45
过几天它们又在另一颗树上休息,那天那个没吃果子的头一直怀恨在心,就四处看忽然看到一个毒果,就对那个头说你先睡吧,这回我来找果子吃,那个头很快睡着了,那个头赶紧把那个毒果吃进肚里,高兴地说,我让你也尝尝偷吃果子的滋味,
 
很快那个头觉得身体很难受,就问那个头,你刚才吃什么了身体很痛哦,
那个头说我吃了个毒果,
 
那个头问它明知是毒果为什么还吃哦,
 
那个头说我就是要报复你偷吃甜果不告诉我,
 
那个头听了说你知不知道我们是一个身体哦,你吃了毒果我死你也得死哦,那个头说我不管那么多,很快双头鸟便死掉了,我们人类就是多头鸟一个法身,完了
 
普觉(1044830021) 15:12:14 
从前有一水牛王领着一群水牛生活在草原上,吃青草饮甘泉十分自在,要是转移地方水牛王在前面走,后面的牛群跟着没有散乱打斗之事
普觉(122394419)  14:39:57
一天,水牛王领着水牛们前进时,路旁跳出来一只猴子,猴子看到水牛王领着队伍走过时,就恶作剧朝水牛王扬尘土,扔石头,嘴里乱骂着,水牛王平稳的步子不理会猴子走了过去,猴子见水牛王不理会自己没反应,就朝后面的水牛群扬尘土,扔石头,嘴里乱骂着,做鬼脸
普觉(122394419)  14:42:06
后面的水牛群很生气,看看带头的水牛王也就坦然的接受猴子的侮辱牛群一声不吭的任凭猴子胡闹,稳步走过去,
普觉(122394419)  14:44:56
猴子看到水牛水没反应,以为水牛群害怕它了,心里十分得意,落在最后面的小牛犊来了,猴子照样恶作剧,小牛犊看到大群水牛都不理睬猴子,我要向他们学习也不理睬猴子
普觉(122394419)  14:49:53
避开猴子的纠缠追赶大部队去了,猴子看到自己原来是所向无敌的,得意洋洋,这时过来一群人,猴子重施故技,朝人群扬尘土,扔石头,嘴里乱骂着,人们看到猴子这样无礼,都生气了,大家包围过来,把猴子逮住你一脚我一脚,猴子很快就断气了,人们吧猴子仍在一边继续赶路
嘻哈(376769244)  14:51:08
 
普觉(1044830021) 15:12:25 
高傲是万罪之源,只看到自己的人是得不到正道的,要是谁说我怎么着怎么着,这个我就是魔,魔在人的心中作崇,想让他人误入迷途,在成功时骄傲自大是最大的灾难,是骄傲自大和疏忽大意使人迷茫之中,所以要谦虚谨慎,戒娇戒躁真的是一句至理名言。完了
 
 
普觉(1044830021) 15:39:54 
嘻哈,我们的菩提心地无边际,我们所种下的善恶因种,有的在遇缘生长,要是我们至心忏悔借用读经咒力增福,可以灭除以前罪因,因为那些罪因还没有成熟,我们忏悔就能灭去,就向田里的杂草还没等他长大发现了赶紧除去,要是那些罪业因我们不知道已经成熟了,也就是没法改变了就要接受,善恶之报应,所以我们要时时觉悟反省自己过错,来清净心地杂草,越是反省心地越光明,就像我们忆念好梦一样,会很清静
普觉(122394419)  15:35:32
更多的觉悟自己所行所作,就能形成无尽福德智慧之道,心中充满智慧遇事自明不生烦恼转为菩提,就像我们现在人类,用废垃圾重新加工成种种工具用品,我们的三毒种种罪业都能通过正确的修行方法转为菩提功德资粮
 
普觉(1044830021) 16:29:09 
有一个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出生后紧握着双拳,母亲觉得奇怪把婴儿双拳弄开一看拳中各握一个金钱
 
普觉(1044830021) 16:29:32 
母亲就把拳中金钱取出,可是,奇怪得很,婴儿手中你拿走金钱他会再继续生出金钱来,无论怎么拿业拿不尽,后来母亲知道是福报所至,就给婴儿取名金财
 
普觉(1044830021) 16:30:16 
小孩天生慈悲端庄人人喜欢他,他长大后要求去见佛陀,因为他有大福报生在佛住世的年代,见到佛后欢喜无尽就要求出家修行,佛同意后穿上袈裟要给那些长老比丘挨个行礼
 
普觉(1044830021) 16:30:29 
当金财比丘在两手伏地行礼时,就会在地面上留下两枚金钱,那些长老比丘都很奇怪哦,行礼完后就问世尊,金财比丘修行什么能获怎么大的福报,手中金钱取之不尽
 
普觉(1044830021) 16:30:43 
世尊说,在九十一劫前有位毗婆尸佛住世教化众生,有一位非常贫穷的人看到人人都拿东西供养佛陀,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也想供养陀佛可是家中没什么也没有太穷了,怎么办哦,就到山上砍柴去卖,换得了两个小钱,他欢喜的赶紧拿去布施供养佛陀及众僧人,那个贫穷不思议人,就是现在的金钱比丘,他用不思议心,行不思议事,把仅有的2个钱拿来供养佛及僧众,经过九十一劫直到现在,手握金钱用之不尽,
 
普觉(1044830021) 16:30:54 
一粒种子,可以长出累累果实,虽是2个小钱布施供养就会有无穷尽的收获,布施供养实在是发财之道哦
 
普觉(1044830021) 16:42:40 
馨月(1483675441) 2011-11-16 21:32:22
暗怨儿女不如意,几个儿孙为孝来?报怨报仇讨还债,个个家里不例外。 
传种本是找怨家,谁见皇帝传万代?人生一世付儿孙,烦恼辛劳我活该。
 
普觉(1044830021) 16:43:38 
一老僧见一蝎子掉到水里团团转,决定用手捉牠上岸来救牠!谁知一碰,蝎子猛烈地蛰了老僧手指。老僧无惧,再次伸出手打算把蝎子捧出水面,岂知又被蝎子狠狠蛰了一次。
旁边有一人说:“牠老蜇人,何必救牠?”
老僧答:“蜇人是蝎子天性;而爱是我的天性;我岂能因为牠的天性,而放弃我的天性!”
 
普觉(1044830021) 21:17:37 
《说个舌战群僧的故事你听》
 
普觉(1044830021) 21:20:17 
一位禅师初到一寺庙,就有僧人来刁难他,听说你是禅师,问你,无心是道,既然无心,佛有心吗?
 
 
感缘——回家(2281988845) 21:25:08 
佛有慈悲喜舍心,没有贪嗔痴心,对吗师兄,阿弥陀佛
普觉(1044830021) 21:25:54 
禅师说,所谓佛,只是人们对智慧虚妄的称呼而已,所谓的道也是如此,二者都不是实的,又怎么会有心哪?
 
僧人听了,便指着那挂在墙上的佛像说,大胆山僧,你怎么敢说佛是无心那!
 
禅师笑了笑说,你所指得不是佛,而是释迦穆尼,二者本不是一回事,所谓佛,不过是人对智慧的虚妄假设摆设罢了,你连这个也不懂吗?
普觉(1044830021) 21:30:14 
另一位僧人出来打圆场说,佛于道就像你所说的是一种虚妄的假设,那么,当初又是谁来设立这一名称的哪?
 
显然,那个设立人就是释迦牟尼佛,既然有设立者,您怎么能说他是无心的呢?
 
普觉(1044830021) 21:36:13 
禅师说,佛也罢,道也好,那是永恒存在的,它不是以释迦牟尼佛的产生而产生,不由释迦牟尼佛的消失而消失。
普觉(1044830021) 21:37:53 
另一个僧人说,如果佛于道都是虚妄假设的名称,那么,12部经典应该是真实不虚得了吧
普觉(1044830021) 21:39:28 
从前的大德高僧可都是代代相承,依经典为依据来修道的啊,你能说那都是虚妄的吗?
 
普觉(1044830021) 21:41:34 
禅师说,是的,12部经典都是符合道的,但是大德您理解错了,如果一个人违背了道而去修习经典,那结果会是怎么样呢?
普觉(1044830021) 21:45:09 
殊不知真心本来无须修习,但是你们这些高僧们却执意去进行什么修习,道本来无须作为,可是你们这些高僧们,却无端的生出许多事来,正所谓,天下本无事,庸者自扰之,道本来无须做什么,
探索发现(416726994) 21:46:48 
呵呵  无须修 本来具足
普觉(1044830021) 21:48:21 
可是,你们这些高僧们却偏偏整天忙忙碌碌,可怜啊,当初释迦牟尼佛创立佛教,正是要人们摆脱各种新的羁绊,做一个快乐无双的人,
普觉(1044830021) 21:50:19 
可你们高僧却整天被一些名利上的事情弄得昏昏然,这不是违背到了吗?群僧们一个个鸦雀无声,默默坐在那里不知所为,
普觉(1044830021) 22:14:18 
一人问鸟巢禅师,您住在高高的树上,就不怕有危险吗?
探索发现(416726994) 22:15:48 
呵呵  
普觉(1044830021) 22:15:53 
禅师说,真正的危险不在我这里,而是在你那里哦,那人说我哪里有危险哪
普觉(1044830021) 22:18:51 
禅师说,俗界缘业流转,交相煎逼,烦恼从未停止,你那一天不是在危险中度过那,这还要问我吗?那人听了倒身就是三拜。
普觉(1044830021) 22:24:49 
一禅师的女儿很有悟性,一天禅师想试试女儿的禅修功夫,就说,明明白白的百草头上,明明白白的祖师意旨,你说这句话怎么来领会哪?
普觉(1044830021) 13:12:57 
从前有户人家,那主人因病死了,他的妻子想起与丈夫的恩爱,是非悲伤,痛不欲生,他按照当地的风俗,把丈夫火化后,埋到了坟里,然后天天作精美的饭菜,拿到坟前去祭奠丈夫,每次都是痛哭流涕,一边还说亲爱的丈夫啊
普觉(1044830021) 13:14:35 
你就吃一点吧,她每天无心工作,无心生活,把时间全用在了祭奠丈夫上面,家里的财产便渐渐用光了
普觉(1044830021) 13:17:54 
有个放牛的牧童看到这些后,便找到一头死牛,搬到坟地,看到那个妇女前来祭奠她丈夫时,牧童就割下许多的嫩草,放在死牛面前,跪在那儿,苦苦哀哭起来,一面哭一面说,亲爱的牛啊,你再吃一点吧
普觉(1044830021) 13:20:23 
那个妇女看到这个情况,对牧童说,你是谁家的孩子?牛即已经死了,便没法活过来,你快点回家告诉你的父母就是了,在这儿哭有什么用,真是个傻孩子,
普觉(1044830021) 13:23:13 
那孩子回答说,我一点也不傻,我的牛刚死,我多叫它几声,它也许还能活过来,你的丈夫死了那么久,都已经火化埋藏了,你还哭着让他吃东西,你才傻哪,那个妇人想想很对,从此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普觉(1044830021) 13:39:43 
有个人不信道德不喜布施,早早关门怕来乞讨者,他有一个儿子,向他父亲一样吝啬,当他的父亲死后投生在了一个盲人妇女肚子里,这个盲人是个乞丐,盲者得丈夫就对妻子说,你身体本来有病,你再怀孕我可供养不起你了
普觉(1044830021) 13:42:56 
你爱到哪里就到哪里去吧,把盲妻子赶出了家门,不久后要生孩子了,没办法就到一个大聚粪边生下了一子,两眼也是瞎子,孩子的盲妈妈就每天到处乞食来养活儿子
普觉(1044830021) 13:46:43 
到了儿子7岁时,盲妈妈对儿子说,给你一根棍子你自己去乞食吧,若是有吃的就给我一点,盲儿只好自己到村里乞食,有天到了一户人家大门口,因他看不见就直接走了进去
 
 
普觉(1044830021) 13:50:18 
被那家的仆人看到了,告诉了主人,那家主人看到一个瞎子乞丐竟敢闯到家里来,拿起木棒就打,把乞儿的胳膊腿都打断一根,乞儿大哭,他的盲妈妈听到了,走了过去是谁在打我的儿子,你们没看到他是个瞎子吗
 
 
嘻哈(376769244) 15:19:48 
普觉(1044830021) 15:25:17 
嘻哈,有个僧人跟桌他的老师问,怎么样才能见性哪。他的老师看到徒弟整天这样,忽然大喊徒弟名字,徒弟当时答应,
 
老师笑了,问他你刚才用什么回答的我,徒弟说声音哪,老师说,谁让你出声的,徒弟说是我本能哪,老师说你的本能拿出来我看看,徒弟听了,我原来没有本能啊,一切都是现成的哦,为何我还要从您那里找自性哪
普觉(1044830021) 16:07:09 
有人在祗树给孤独园问佛陀:“请问什么是最犀利的剑?什么是最剧毒的药?”佛陀答说:“恶口骂人是最犀利的剑,因为它最能刺伤人的心。
普觉(1044830021) 16:09:31 
人的思想正确的想法能产生智慧光明,邪见邪念的想法能产生心中嗔恚毒素,我们首先要做好自己身心口一致,才能处处修行福德
嘻哈(376769244) 16:10:19 
法喜充满哦
普觉(1044830021) 16:12:37 
有个人,在家里受了气就想到外面散散心,要是碰上好心的人她会气消升起欢喜慈悲心,要是碰上恶心挑唆她会加剧苦恼生出恶毒之心,同样是语言差别于天地。
普觉(1044830021) 16:14:28 
嘻哈,随喜你的法喜心哦,若能念念里外都是法喜善念,就会时时修福扫心地哦
普觉(1044830021) 16:20:20 
贪心是最剧毒的药,因为它最能败坏一个人的意念而无药而解。”“世界上什么人获益最大?
谁损失最多?
”佛说:“布施的人获益最大,因为上天会加倍奉还他的善行。贪心和知恩不报的人损失最多,因为不仁不义的人将永远被人所唾弃。
嘻哈(376769244) 16:30:12 
修福不以修福想
嘻哈(376769244) 16:30:24 
这样才是真修福
 
普觉(1044830021) 16:43:12 
世界上最有力量的是什么?
最令人厌恶的人是什么?
什么东西最容易破坏友谊?
”佛说:“行善的人力量最大,因为它可以培养各种美德,
而最令人厌恶的是做坏事,因为它会令人掉入堕落的深渊。
同时嫉妒和自私最容易破坏人间的友谊。”
 
“什么是世界上最殊胜的东西?
如何才能得到?
”佛说:“福德和智慧乃是世上最殊胜的东西,因为只要两者兼备,不仅可以使人脱离轮回,超越三界,还可以助人离苦得乐。不过一个人必须布施、守戒、勇猛精进,最后才能得到福德和智慧。”  
嘻哈(376769244) 16:45:26 
要得到福德和智慧可真不容易呀 
 
普觉(1044830021) 10:45:03 
阿弥陀佛,来者一句善语,灭却无量罪业,增长慈悲善根,来者随缘布施,获得福德无量,开启本性智慧光明,相聚不空过,时时互照明,天天常法喜,万事都顺心。
普觉(1044830021) 11:00:35 
世尊住世年代,佛陀的儿子罗睺罗,7岁随佛出家修行,人们都很尊重他,可是他是个小孩子爱玩哦
普觉(1044830021) 11:02:14 
看到大人都恭敬彬彬有礼,觉得不好玩,有一天,又来人问他,请问你的父亲佛陀在吗?
普觉(1044830021) 11:04:47 
罗睺罗经常回答这些问候,心里有点不耐烦了,有撒谎说不在,那些人就走了,时间一长有人就告倒佛陀哪里去了,说你的儿子近来总是说谎骗人,你明明在问他就说不在,我们以后不相信他了,这样可不好
普觉(1044830021) 11:06:46 
世尊有天就找到儿子说,你过来,给我端一盆水来,我要洗脚,罗睺罗端来了水佛陀洗完脚后,就问,这洗脚水能喝吗?罗睺罗说不能喝,
普觉(1044830021) 11:10:40 
那这洗脚水能干什么用那?罗睺罗说没有用了,只能倒掉,佛说,一个人撒谎就像这洗脚水一样,人人都会嫌弃不理的,都会觉得是脏水,然后说你把水倒掉吧,罗睺罗端起水倒掉了,佛说,这水洒在地上还能收起来吗?
普觉(1044830021) 11:13:03 
罗睺罗说不能收起来了,佛说,说谎的人就像这水,被人弃之没有人再会相信你了,然后说你把盆子那来,罗睺罗把盆子拿过来,佛说这个洗脚用的盆子能装饭吗?
普觉(1044830021) 11:20:55 
罗睺罗说不能太脏了,佛说,说谎的人就像这个洗脚盆子,是没有人那它当好东西的,也不能装好东西,然后佛说,说谎的人会远离朋友,被人弃之有事也不会有人帮你,是很可怕的一件事,以后要心诚口实不可以打妄语,别人才能对你恭敬热情,把你当宝一样珍贵看待,要做的光明磊落的人,不要做个洗脚盆被人洗脚没人恭敬。
普觉(1044830021) 11:49:33 
有一次佛陀向弟子开示:“伽弥尼!如果你把大石头丢进河中,而岸上有许多人虔诚地祈求天神使这一大石头浮起,你想可能吗?”
弟子答:“不可能。”
佛陀便说:“同样的道理,一个人如果做了大坏事,即使大家都祈求天神赐福给他,这也是不可能的。这个坏人不仅要受法律的制裁,死后也会坠入地狱受到应有的刑罚。
普觉(1044830021) 11:50:18 
我再问你,如果你把油倒在河上,许多人祈求天神使这些油下沉不浮在水面,可能吗?”
“不可能。”
佛陀说:“你说得对,一个人如果经常为善,则谁也不能害他,使他堕落,因为行善可以使人得到尊敬和喜爱,死后也会上天堂享福。由此可知行善的人将来会升天,为恶之人会下地狱,这些都是因果的法则,绝对不是祈求天神所能改变的。
╮ 等待(1254974277) 11:57:16 
那我想问老师,如果说我们念完经文,回向某某,要他永脱离地狱之苦,如果他生前做了许多不好的事,是不是也不可能啊  
╮ 等待(1254974277) 11:58:41 
我的意思是说不可能免去他的罪过  
普觉(1044830021) 12:18:05 
等待,你回向某某能灭他造下的恶因罪业,不是不可能事决定能灭大事化小,小病化无,若是你修行的好大慈悲心愿力的话,你的一个心念也可以就很多的地狱罪苦人离苦生天,
春江花月夜明照(971973031) 15:42:09 
有一次,临济禅师行脚来到翠峰山,便顺道去参访翠峰禅师。
翠峰禅师一见临济禅师就问道:“您从什么地方来?”
临济回答到:“从黄檗禅师那里来。”
翠峰禅师听到黄檗禅师的名字,非常高兴,因此问道:“平常黄檗禅师如何教导学生呢?”
临济:“能用言语表达的东西都不是真理,黄檗禅师从来不用言语教导学生的。”
翠峰:“什么都不言说,什么都不教导,那学生如何参学?”
临济到:“教导是有的,只是不同于一般言说,有时扬眉瞬目,有时棒喝打骂,若论教授,一个字也没有。”
翠峰:“能否举个例子!”
临济:“我是举不出例子的,因为那是足迹所不能到达的境地,就如一箭射过西天。”
翠峰:“足不能到达,心念总可到达。”
临济:“如果一定要心念到达,那就有偏差了,因为有到达的地方,也就有不到达的地方。”
翠峰:“如果完全封闭语言意念,那我们如何见道呢?”
临济:“当下见道!”
有一首诗说:尽日寻春不见春,忙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这就是禅
春江花月夜明照(971973031) 16:00:29 
有一个信徒问无穗禅师:“同样一颗心,为什么心量有大有小?”
禅师并未直接作答,对信徒说:“请你将眼睛闭起来,默造一座城垣。”
于是信徒闭目冥想,在心中构造了一座城垣。
信徒说:“城垣已造好。”
禅师又指示说:“请你再闭眼造一根毫毛。”
于是信徒又在心中造了一根毫毛,说:“毫毛已经造好。”
禅师问:“当你造城垣时,是否只是用你一个人的心去造?还是借用别人的心共同去造呢?”
信徒说:“只用我一个人的心去造。”
禅师再问:“当你造毫毛时,是否用你全部的心去造?
还是只用了一部分的心?”
信徒好像明白了什么,说:“用全部的心去造。”
于是禅师就对信徒开示到:“你造一座大的城垣,只用一个心;造一根小的毫毛,还是用一个心,可见你的心是能大能小啊!” 
  普觉(1044830021) 17:20:49 
有个人什么也不喜欢,没有事的时候就只读楞严大咒打发时间,慢慢的成了习惯已有空闲就背诵楞严咒,这样多了几年,有一天,他去一个小卖部买西。
普觉(1044830021) 17:29:18 
小卖部的主人很忙哦,就让他代她看一会店门,这个人觉得没事干就又背诵楞严咒,坐在小卖部的里面,忽然他看到一个人影来到他的跟前对他说,你能不能说我给某某某诵咒让他往生天生哪,那个人听了定睛一看吓了一跳,原来事他的冤家死了几年了,因为在世时二人争斗东西打官司,那个人赔了很多钱自杀了,这人一看到他的冤家,赶忙说你不要找我算账,我愿意为你读咒,说完读读了一遍楞严咒,那个鬼魂就踏着他的肩膀往生天生去了,那个人看到后很奇怪,正在纳闷,又看到来了三个鬼魂
普觉(1044830021) 17:35:13 
这个人一看认得,是他死去的前妻和两个孩子,来到他面前要他为它们读咒,他也读了,它们都踏着他的肩膀往生天生去了,后来他去寺庙问法师,才知道他这几年持楞严咒不但自己业障消除,身心清净,那些冤家恶鬼听到咒力,都会身心安乐,所以一个人修行自己觉得能明佛理读咒欢喜,一定不要错过机会读一些能利益有清的咒来救它们出离三恶道
普觉(1044830021) 20:18:39 
有个人非常的富有,把钱换成了一些金条,有年发大水了,那个穷人没有钱就把家里的馒头包起来被在身上,爬到了一棵大树上,
而那个有钱人就把金条被在身上,结果三天大水不退,那个穷人饿了吃馒头,而那个有钱人饿的眼发花,背着金条不能充饥,然后为了保命拿出了几根金条买穷的馒头吃,那人还不卖,最后用全部金条买了一个馒头得以活命。     
普觉(1044830021) 21:16:29 
《你最爱的女人》
  一天,一个信众请教禅师:“我是个有家室的人了,但现在却疯狂地爱上了另一个女人,我该怎么办呢?”禅师说:“你能断定她才是你生命中最爱的女人吗?
”信众回答:“是的,她给我的感到太美妙了,她真的很优秀。”
普觉(1044830021) 21:17:06 
禅师没有正面回答他,只是对信众说:“你现在看面前香炉里的三根蜡烛,哪根最亮。”信众说:“亮度都一样呀,怎么能看出哪根最亮。”禅师又接着说:“你现在拿一根蜡烛,放在你的眼前,用心看哪根最亮。”信众尝试后说:“当然是放在眼前的这根最亮了。
 
普觉(1044830021) 21:29:34 
”禅师说:“你现在把它放回原处,再仔细看看三根蜡炉,哪根最亮。”信众说:“放回原处后,亮度都一样,基本看不出哪根最亮。”禅师笑了笑说:“的确如此呀。”信众一脸茫然,“还望师傅指教。”信众说。 
普觉(1044830021) 21:30:03 
“其实你看到的这三根蜡烛,就好比是你生命中遇到的女人。当你把它放在眼前,用心看时,便觉得它最亮,一旦放回原处却找不到一点亮的感到。所谓爱由心生,当你感到你爱谁时,那是因为你把她放在眼前。其实这种爱,只是镜花水月,基本经不起时光的考验,到头来终究是一场空,”禅师说。 
普觉(1044830021) 21:30:43 
  停顿了片刻,禅师又接着说:“婚姻生活中,人们往往忽视了对方的优点,而夸大了对方的毛病。什么才是真正的爱?能够同甘共苦,相濡以沫,彼此包容,这才是真正的爱。它看似平淡,实则深沉,是值得一生爱护的感情。”
 
普觉(1044830021) 21:31:06 
信众听了,眼前忽然显现出妻子为了让自己安心工作,而废弃出国深造的机会;为了让自己冬日温暖,而苦苦学习织毛衣的阅历……信众的心一下子醒悟了,他拜谢了禅师,直奔回家中。 
普觉(1044830021) 21:31:18 
人的心总是因一时的迷茫,而走错了方向,因一时的孤单、寂寞而找错了归宿。其实,永远为你敞开大门的处所是家,永远为你默默奉献的是家中的爱人。
新视野(36166993) 7:37:55 
印光大师曾经读过一本书,上面记载有一个外国女人,气性很大,生气后给婴儿喂奶,婴儿不久就死了。婴儿并没有什么病,吃奶后就死了,莫明其故。过二年又生了一个孩子,也是在生气后给孩子喂奶,结果孩子又死了。因为两次出现这种事情,就怀疑乳汁的性质有变化,就到医院去检验,发现生气后乳汁有毒。这才知道两个儿子是因为吃生气后的毒乳而死。大师因此推知猪、羊、鸡、鸭、鱼、虾等肉都有毒,为什么呢?因为它们被杀的时候,怨恨的心会使身体产生毒素,因此,常
丙子年(1936年)九月间,一个老太婆来到报国寺归依,大师劝她吃素,告诉她一切动物的肉都有毒,又讲了外国女人生气后给儿子喂乳,两个儿子都死了的例子。老太婆说:“我两个孩子也是这样死的。”她告诉大师说她丈夫性情横暴,一不顺他意,就打,往往把她打得头破流血。孩子吓哭了,就给孩子喂乳,喂乳后不久就死了,两次都是这种情况。老太婆的儿媳妇也是生气后给儿子喂乳,儿子也死了,但是过去都不知道是生气之后的乳汁毒死的。
大师悲悯天下的孩子死得冤枉,因此在给弟子的书信中都提醒做母亲的要避免生气后给孩子喂奶。
 
XXXXXXXXXXX
普觉(1044830021) 16:47:39 
释迦佛前世作帝释天王时,于罗刹大战,最后打不过了,往天宫退去,退到半道上遇到了一棵树, 
嘻哈(376769244) 16:47:40 
好哇 
普觉(1044830021) 16:51:17 
那棵树上有个鸟窝里面有喳喳叫的小鸟,帝释天王看到后,心里发起了大慈悲心,我不能带领往后退了 
普觉(1044830021) 16:53:04 
若是罗刹追上来的话,这棵树及小鸟都得毁坏,不能因我让无辜的生命而死,我宁愿让罗刹杀死,也不要让他们伤到友情 
普觉(1044830021) 16:58:08 
发完大慈悲心后,就决定静下心来迎着疯狂地罗刹部队走去,就在这时那些罗刹看到天帝释心静如无人之处,带领着部下安详的朝着它们走来,个个害怕了,罗刹心想,这下坏了帝释天王要决一死战了,我们赶快跑吧,然后带领他们的罗刹逃跑了,一个慈悲心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哦 
普觉(1044830021) 22:10:28 
佛陀住世间时,有人反对佛教,就利用煽动那些供养佛僧的人家,有次佛接受一家的供养,那家人雇佣了个女人,随着佛听法,过了不久就怀孕了,一口咬定孩子是佛陀的,在大会道场众多人中大声嚷嚷,确实肚子很大了 
普觉(1044830021) 22:12:47 
人们开始互相指责互相疑问,是真的假的,闹得不可开交,而佛陀静静坐在那里一声也不说话,也不辩解,任人指责毁骂 
普觉(1044830021) 22:16:01 
就在这时护法的帝释天王,变成了一只很小的黄鼬,钻到了那个大肚子女人身中,咬断了腰带,那个假的肚子东西啪嗒掉了出来,原来事在肚里绑个软枕头 
 
 
普觉(1044830021) 16:13:38 
有一位新出家的比丘名叫见正,心里正在琢磨一个问题:佛说人死有后世,为什么不见有人回来报告呢?我要问一下佛陀。还没开口佛已知道,世尊就先说道:弟子们,你们看这棵树,本来只是一颗种子,现在已长成茂密的大树,起初是种子时,还没有树根、树干、树叶和果实,在地水火风四大的因缘作用下,种子才发芽,芽再生茎,茎再生叶,叶再生花,花结果实,展转变易,虽然已经不是原来的种子,但又不离原来的种子。你们说,这些根茎花果还能再变回原来的种子吗?弟子们都回答:不能。
 
佛告诉弟子们:生死也是这样,无明愚痴为本,犹如树的种子,种子虽小却能长成大树。无明愚痴生行,行生识,识生名色,名色生六入,六入生触,触生受,受生贪爱,爱生执取,执取生有,有致生,生致老死,合十二因缘。有了身体,就有老死,死后识神随生前善恶之行,去往来世,遇到有缘父母,再受形体,生起新的六根,熏染新的习气,另受苦乐,加上环境的转变,都已经和前世不同,不能再恢复到原来的身体、习气、住所,犹如大树不能恢复为种子一样。
 
比丘见正起座长跪,向佛请问:我有生以来,见到不少人去世,比如父子兄弟夫妻朋友怨仇离别,或相爱或相憎,为何不见死后识神回来和活着的人当面报告呢?是什么令识神有所隔碍?愿世尊分别解说,令我等断除疑惑。
 
佛说:识神没有形象,若身作福,则识神随着福业转生,不能回来向人报告,为什么呢?
譬如冶炼家将矿石炼成铁,成铁后铸成铁器,铁器还能恢复为矿石吗?识神离体,住在中阴身,犹如矿石已炼成铁,从中阴身转受新的身体,则犹如将铁铸成铁器,原来的形体就消失改变了,不能再恢复为原来的识神。今生持五戒者,来世得受人身,另有新的父母,识神便有六种隔碍:
 
一是住在中阴身,不得复还;
二是入于胞胎之内;
三是出胎时受挤迫剧痛忘失以前的识相;
四是呱呱坠地后痛忘失以前的识相,生起新的所见所想;
五是出生后就贪着食物,忘失旧识;
六是慢慢长大,受到新事物熏习,忘失旧识。
 
譬如商人周游四方各国,如果心里只想着其中一方,就不会想到其余三方。识神因为这六种隔碍,不能恢复为原来的样子
 
犹如种子长成树,矿石炼成铁,所以不能回来向人报告。
又譬如制陶家以火将土烧成瓦,瓦就不能再恢复为土了。
 
又譬如一颗大树,工匠将它砍下,雕琢成种种精巧的器具,如果有人把这些器具都集合起来,想让它们恢复成大树,这办得到吗?弟子们回答:办不到。
 
佛说:识神于这一世行善行恶,临终随着业力转受新的身体,所见所做,都不是以前的身体,不能回来向人报告,犹如大树已断不能把木器集合起来使大树复生。
 
 
小和尚负责每日清扫寺院外的落叶,可是天天扫天天掉,小和尚问师兄。师兄出了个主意“你每天扫之前摇摇树,不就不用天天扫了”。小和尚觉得有道理,可是第二天依然一地落叶。小和尚一脸茫然,主持听说了。叫过来小和尚“明天的落叶好比明天需要做的事,只有明天才会发生,今天怎能代劳呢。小和尚释然
 
 
2 小和尚刚来到寺院,很多人欺负他,后来他看胖和尚很厉害,就和胖师父特别好,结果是没人欺负他了,但每个人瞧不起他,有时胖师父偶尔也要指弄他。后来他又和高和尚好了,结果还是一样。主持听说了,告诉小和尚“靠人不如靠己,只有自己强大别人才不会欺负你”。于是小和尚再也不寻找靠山了
 
小和尚看到门外的大狗老欺负厨房的懒猫,有时看到了,就给大狗一棍子,可是大狗依然乐此不疲的欺负着小猫。师兄们都视若不见,可是小和尚觉得出家人慈悲为怀,怎能坐视这等持强凌弱的事件发生而不理呢!小和尚质问大师兄。大师兄满脸肃穆,目视远方“狗抓猫好比猫吃老鼠那是自然规律,动物天性。顺应自然才是佛学的的真谛呀!小和尚若有所思,从此再不狗拿耗子多管闲事了。
 
《有个人跟着师傅学禅好几年了,师傅什么也不教他,这个徒弟急了,有天身上藏了短刀,堵在他师父上山的小道上,看到师父来了,一下子过去拿出刀子说,你要是不教我禅法,我就杀死你!师父一看拿起身边的雨伞说,请你让开!我要过去,你要过来,一把就把徒弟抱住到了另一边,两个人换了位置,徒弟大惊一下子,开悟了。
 
有一位云水僧在参访时,路过一位老太太所管理的庵前休息,他问老妇人道:‘师姑!这座庵堂除你之外,还有其他的眷属吗?’
  老婆婆:‘有!’
  云水僧:‘怎么没有看到呢?’
  老婆婆:‘喏!山河大地若草若木都是我的眷属呀!
云水僧:‘无情不是有情,那些山河草木何曾是师姑的样子?’
老婆婆:‘那你看我是甚么样子?’
云水僧:‘俗人!’
老婆婆:‘你也不是出家人!’
云水僧:‘师姑!你可不能混淆佛法。’
老婆婆:‘我并没有混淆佛法呀! 
 
云水僧:‘俗人主持庵堂,草木皆成道友,你这样不是在混淆佛法是什么?’
老婆婆:‘法师!你不可那么说,要知道你是男人,我是女人,何曾混淆?’ 
故事完了。
,,,,,,,,,,,,,,,,,,,,,,,,,,,,,,,,,,,,,,,,,,,,,,,,,,,,,,,,,,,,,,,,,,,,,,,,,,,,,,,,
师徒对话,师父问徒儿,整日打坐能成佛吗?
师父回答:成不了。
 徒儿问:为什么? 
师父回答:因为佛不是打坐成佛的,佛也不读经。
 徒儿问:佛是怎么成佛的? 
师父回答:佛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要成佛。
 
徒儿问:佛都想过什么? 
师父回答:佛天天在想如何把自己的真心施舍,如何让别人好, 如何让世界、让大家都得道。
 
师父回答,佛天天想着如何方便别人, 天天想着舍下自己,天天想着如何为别人服务。 天天想着如何去承担责任,而默默的去付出, 不让任何人发现是他做的。
 
师父回答,只要大家都能好了, 都能认识自己的责任,都能理解和合了, 不再有任何的要求和欲望的贪图了,他就满足和高兴了。
 
而不需要大家知道他!他从来没有为自己想过什么, 也没有想过自己要成为什么、要得到什么。 只是想着怎么能把自己的真心全部舍出去。 
 
徒儿说:所以我天天想着成佛,就成不了佛, 是因为我在要求得到。佛是什么都不要的, 什么都不为自己有一点打算的, 完全是舍得自我的真心,行愿之道做出来的。 
 
师父回答:是啊,佛没有想的事情你都想了。 佛想的事情,你却不想也不做,能成佛吗? 再说,佛也不是成的,而是做人做出来的功德相应。
 
徒儿说:那我也要开始舍自己,这样做就可以成佛吗? 
师父回答:不能。如果你是为了成佛而做而舍,那不是舍。 而是有求有得失之心、有交换。不能成就。 
 徒儿问:那到底什么才是真的舍呢?我该如何做啊?  
师父回答:如果感觉到自己在舍,就没有舍。 你知道佛舍的是什么吗?  
徒儿说:是福报和功德吧?  
师父说:是的。他舍的是无量的德。那你有吗? 
徒儿说:不知道,或许没有吧? 
师父说:你知道什么是德吗?  
 
徒儿回答:不为自己,好好做人,帮助别人。 
师父说:这只是形式的表面,是空洞的理论而已。 因为你没有达到无私无我的心,所以根本不可能知道什么是无私、 什么是无我。你连相都没有破,哪里有功有德阿? 
功和德都是在内心的起心动念之中。是在无相境界。 那是内心的意识念头的戒道啊。因为你在做人之中、在生活里, 有太多的私心杂念,有太多的要求妄想。而你根本就不在乎起心动念, 
 
因为你在做人之中、在生活里, 有太多的私心杂念,有太多的要求妄想。恰恰所有的因果都在这个每天的起心动念中那,而你根本就不在乎起心动念,  所以你连一个最基本的清净都没有,连真正的戒都没有搞明白。 起心动念天天还在犯戒之中! 
 
只是在形式外相之中有所求的为了自己得到。 走的都是形式戒,是相戒,是外道。而非念积念修,非心戒。 不应正道,不在无相。所以没有正心真意,没有找到善与德的标准, 也没有去掉自我的恶意贪心。更没有功德可言。如何有道啊? 
 
徒儿说:那我也要开始舍心修行了。 
师父:你知道怎么才叫舍?
如何舍?
 念念都在舍中,都在戒中,你知道舍的是什么? 
 
 
徒儿回答:舍也有这么多的内容啊?我还真的不知道。 
师父说:修的内容基础都在这里,你连这个都不知道, 只能说你天天在犯戒造业之中。那你今生能成什么道啊? 不用说修行和学佛了,连你最基本的做人之道都成不了,完全在地狱因果道中。在你这个境界中,竟然天天拿着佛的经书, 说着佛的话,更是犯下诽谤之罪。 
 
徒儿身上已经出汗,声音颤微微的说,那就请您指教我吧! 
师父慈悲的说:所谓的舍,就是首先要认清自我, 从此开始在心中念念都要没有计较, 处处要认可自己的因果而理解他人,承担磨难的考验。
 
外在的一切恶意、诽谤、逆境,都是你自身应该承受的因果相应, 而非是他人的错误。所以不可以用对与错来看别人、看问题。
而只能以正与邪来要求和把握自己的心。在念念中来放下这个自我。 所以,你首先要舍下的是自我的一切私心和欲望。 才能进入清净。
 
因为我们本来就有着太多的债务所欠, 有太多的肮脏的自我,给这个世界造就了太多的因果和麻烦。 这一切都是我们应该用一个忏悔和愧疚的心来偿还和悔过的, 都是我们做人本身应该做的责任而已。 哪里有什么舍啊! 
你是在忏悔和偿还之中来发心发愿相应佛的功德的大施舍。 世界上的一切福报功德那都是佛的加持,不是你的。 做人本来就应该具备的品质你都没有,哪里有德啊? 
所以你还没有进入做人之道, 连做人的基础都不具备,如何有成就之道啊? 你有德吗?你如道吗? 如果真的有德,那就不会有烦恼、病痛、苦难灾祸了。 
如果这些最基本的问题,自己都不能解决,那就没有德之道。 那你能舍什么? 你所舍出来的,是天天在起心动念中给世界带来的业障, 是用我们肮脏的意念来破坏自然的清净。
我们是在造就自然灾害。所有的灾害里都有我们的一分共业。 这些是修行中应该认识到的最基本最基础的问题。 如果这些自我问题不能认识也不能解决。
你站在自我肮脏的境界, 却天天说着佛的话,从书本上拿着圣人的话当作自己的明白和认识, 甚至去指点别人,那就是对法界对佛的大诽谤,是大因果! 不但不会成就,而且给自己造下了地狱。
所以,要修自我的习性,更要认识自我。 认识自我的业障因果,才能真正认识自我的心。
你不可能知道佛,因为你连自己都不知道! 所以不要把自己和佛相提并论了,那是谤佛谤法。 动不动就说佛啊佛的,那就是一种轻蔑。
找找自己,看看能否真的认识明白自己。 修自己的做人。有了做人的资格,才能谈修行的问题。 正道是有标法之相,不是以你个人自己的知见为准的。 所以很难有成道者。 
为什么呢?因为要成道首先要归道, 道是在得道者的圣人那里,不是在你自己的思想知见里。 可是你看看都把自己当作了明白,把代表法界的圣者丢在了一边。 你连法界的恩师、传法的圣人都不要了,你在什么道? 你不归道、不认道,能成道吗?
不仅要归道, 而且一切都要围绕法界为中心,一切围绕法界的责任, 不能有自己的一点点。所以,你首先是学会真正的认识自我, 一生把人做好,做到无我,肯吃苦了业,念念为他人,念念为众生,这个标准本身就是一个无量的境界。?
ZZZZZZ
 
 
 
有次世尊口渴了,就让阿难去到那边井中乞水喝,但是世尊说,阿难,你去乞水一定不会乞到的,阿难说为什么哪,我还没有空过的时候哪,世尊说那你就去试试吧,不要于人发火哦
普觉(1044830021) 15:09:17 
梦妙瑞,阿难听了心里不服,拿钵去到井边乞水,还没到井边看到有人刚把水提上来,心里很高兴我一定能乞到水了,
普觉(1044830021) 15:11:37 
梦妙瑞,等他走到井边水桶时,那个提水的老奶奶就是不让碰,阿难说了半天好话也没用,老奶奶看阿难不走就发火了,你们这些光头比丘我看到你们就生气,你赶快走开别让我看到你
普觉(1044830021) 15:14:21 
阿难纳闷我不认识她,怎么会对我这么凶哦,我还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事,心想是自己语气冲撞了她吧,再试试,阿难再此道水桶边,老奶奶看到了更生气了,拿起洗衣木盆就打阿难,给我走开
普觉(1044830021) 15:22:33 
阿难没办法只好回去对世尊说了此事,这是世尊说,有一个人能取水来,阿难问谁?世尊说,大迦叶比丘,把他找来很快大迦叶来了,世尊给他钵让他去乞水,大迦叶拿钵走到离井边一段距离时,老奶奶看到有人来了,高兴地赶紧迎上去,接过钵亲切的说,师傅是来取水的吧,大迦叶回答是的老人家,世尊口渴让我来乞水,老奶奶把钵倒满水,递给大迦叶笑眯眯的说这里还有一大桶,不够你就都拿去吧,我家在那边不远,有空到我家中去我供养你饭食  
普觉(1044830021) 15:29:31 
阿难在后边看到这一切,便回到世尊所请世尊开示大迦叶和老奶奶德因缘,世尊说,在91劫前,大迦叶是个小比丘,有此拿禅杖托钵乞食,在路上看到一只死耗子,被晒的发臭还有苍蝇在围吸,他心中起了慈悲心,就像看到小孩子那样被人抛弃可怜,马上到路边空闲处用禅杖挖了一个坑,给死耗子发了祝愿埋了诵咒语佛名,祝愿它来生的人身,这个老奶奶因这个缘得人身后,见到其它的比丘就憎恨,唯有看到大迦叶向亲人一样爱护不舍. 
  
普觉(1044830021) 19:28:47 
世间的一切皆是因果,环环相扣,我们不应被此事转心。 
普觉(1044830021) 19:53:24 
有道禅师的禅堂里,除了出家众的禅者以外,也接受在家信徒进来参禅。他希望在家众里,也能出几位像苏东坡、王阳明这样的禅者。其中有一位叫王德胜的在家居士,他道心非常坚固,不仅对参禅打坐相当投入,还放下家事眷属,在禅堂里一住就是数年,即使逢年过节也不回家,只是一心参究。
有一天,他终于对有道禅师说:‘我在禅堂里打坐参禅已经六年了,除了身心的舒服愉快以外,为什么始终不明白心地功夫?
有道禅师就说:‘现在,禅堂已经不适合你用功办道,你可以到社会尘劳里去找寻你的本来面目吧!
王德胜依照禅师的指示,有时站在大马路十字街头,有时就在骑楼巷子口,静静地看着车水马龙的人潮,熙来攘往,车声隆隆。
有一天夜暮低垂时,他看到一名妇女,怀里已有一个小婴儿,背上又背着一个小孩,手中牵着一个幼童,另外一只手还拉着行李。妇女的面容疲倦,举步艰难。王德胜看到这位妇女辛劳的样子,很想上去帮忙,碍于世俗男女授受不亲的观念,虽想跨步向前,却犹豫了。就在那一瞬间,王德胜廓然大悟。
 王德胜立刻回到寺里告诉有道禅师:‘我明白了,我明白了!’
 有道禅师说:‘你明白了什么? 
王德胜说:‘脚踏大地,头顶青天。’
 禅师又问:‘除去头脚,踏在何处?顶着什么呢?’
王德胜再说:‘芸芸众生。’ 
有道禅师追问:‘众生芸芸,如何尽收眼底?’
 王德胜不甘示弱地说:‘不离世间!若心无众生,蒲团上便无清净法身佛。’ 
禅师闻言,呵呵大笑 。
普觉(1044830021) 20:41:05 
烦到心乱能耐得住,困到绝望能行得通,屈到愤极能受得起,怒到发指能笑得出,急到眉燃能定得住,喜到意满能沉得下,话到嘴边能停得住,色到情迷能站得稳,财到眼前能看得淡,
普觉(1044830021) 20:41:57 
打破碗  
ZZZZZZZZZZZ
     一位老和尚有两个徒弟,大和尚和小和尚。  
     一日饭后,小和尚在洗碗,突然把碗打破了一个。  
     大和尚立马跑向老和尚的禅房打小报告:“师傅,师弟刚刚打破了一个碗。”  
     老和尚手捻佛珠,双眼微闭,说道:“我相信你永远也不会打破碗!”
 普觉(1044830021) 20:43:09 
一人去深山中的寺庙找禅师问道。
禅师问:“你到这儿来是干什么的?”
那人说:“我是来修佛的。”  
     禅师答:“佛没坏,不用修,先修自己。”
普觉(1044830021) 20:47:14 
我看到了树林、房舍、还有蚂蚁般大消灾田间劳作的人们。 
普觉(1044830021) 20:47:30 
那你有什么感受呢” 
普觉(1044830021) 20:47:42 
万物都在我脚下,我好像就是大地的主宰 
普觉(1044830021) 20:47:57 
如果向上看,你会看到什么?”       
普觉(1044830021) 20:48:25 
我看到了更高的高山,高山上的白云,白云上的蓝天。”               “那你又有什么感觉呢?”          年轻人一时语塞。 
普觉(1044830021) 20:48:41 
一个懂得向上看的人,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所处的位置;一个明白头顶永远有一片蓝天的人,才不会愚蠢的把自己摆到至高无上的地位 
普觉(1044830021) 20:48:57 
年轻人恍然大悟,从此变得好学上进,谦虚待人。 
 
普觉(1044830021) 20:50:06 
菩萨须内具四无量心:就是慈、悲、喜、舍四种无量心。怎样叫做无量呢?无量是没有边际,也是没有人我的领域
二当修习这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时候,对每一个人,甚至整个国家,整个世界的众生,不管是人类或其他的有情众生,都希望他们能够得到离苦得乐,同时得到无量的福报,所以名为无量。再分释于下:
 
一、慈无量心:慈是愿人得乐的意思。世人多只知自求快求,忘掉别人的痛苦,但修习慈无量心的人就不同,他不但只求自己的亲人得到快乐,乃至十方世界一切众生,都要得到快乐,还要脚踏实地,去帮助他们得到快乐,即是无量的“慈”,能给无量的众生得乐。
 
二、悲无量心:悲是一种悲怜他人受苦的同情心,平常人只知自求解除痛苦,不顾别人的痛苦,但这悲无量心则相反,只知救拔别人的痛苦,却忘记自己的痛苦,所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是悲心似海的宏愿,为的是拔人之苦,即是无量的“悲”,能拔无量众生之苦。
 
三、喜无量心:喜是欢喜,眼看别人能够离苦得乐,顿生一种无限喜悦的心情。世人只为自己得到快乐的事情,或其亲人得到升官发.财,而生欢喜心,很少见别人乐事而生起欢喜心的。且有一部分的人,还存着幸灾乐祸的心理,见人快乐,心里则闷闷不乐,见人受难,心里则暗暗欢喜。但这种喜无量心则不同,不但见人得乐而生欢喜,就是冤家敌人,能有欢乐的事;也同样表示无量欢喜。
 
四、舍无量心:舍是舍掉一种分别执著的观念。为善虽可乐,但恐有人我冤亲的计别,故应舍弃。又无论做任何善事,也要把为善的怡然自得之心理舍掉。则心量广阔,慈悲济度无量众生,心不存着,正以一泽秋水如镜,月穿无痕,故称舍无量心。
 
当时潮州地处南荒,文化未开,大颠禅师道行超迈,深为大众所推崇。韩愈耳闻此地有一高僧,有一天,抱着问难的心情去拜访大颠禅师,此时,正当禅师入定禅坐,不好上前问话,因此,苦等了很久,侍者看出韩愈的不耐烦,于是上前用引磬在禅师的耳边敲了三下,轻声对禅师道:‘先以定动,后以智拔。’ 
 
侍者的意思是说你禅师的禅定已打动了韩愈傲慢的心,现在你应该用智慧来拔除他的执着了,韩愈在旁边听了侍者的话后,立刻行礼告退,他说: 
 
‘幸于侍者口边得个消息!’ 
 
这一次韩愈不请开示了。时隔不久,韩愈仍觉得心中疑团不解,再度拜访大颠禅师问道:‘请问和尚春秋多少?’ 
 
禅师手拈着念珠回答说:‘会么?’ 
 
韩愈不解其意说:‘不会!’ 
 
‘昼夜一百八。’ 
 
韩愈仍然不明白其中含意,第二天再来请教,当他走到门口时,看到一位小沙弥,就向前问道:‘和尚春秋有多少?’小沙弥闭语不答,却扣齿三下,韩愈如坠五里雾中,又进入谒见大颠禅师,请示开示,禅师也同样扣齿三下,韩愈方才若有所悟地说:‘原来佛法无两般,都是一样的。’
 

月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