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章经》供养同修
本文摘要:《给群里佛子做小菜普觉随缘注解 《四十二章经》供养同修。 后汉迦叶摩腾 竺法兰同译 合掌敬礼,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愿一切有耳众生,有缘六道众生,祈请诸佛菩萨护法眷属,加
 
《给群里佛子做小菜普觉随缘注解
 
《四十二章经》供养同修。
后汉迦叶摩腾 竺法兰同译
合掌敬礼,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愿一切有耳众生,有缘六道众生,祈请诸佛菩萨护法眷属,加持他们,来语音室,听经闻法,往生人天净土,绝不堕地狱三途!同成佛道!
 
祈请佛菩萨加持,我只有一天休息时间,愿佛菩萨加,持让我用偈句形式,注解此经,结果真的满我心愿了,有错误处,敬请同修扶正指出。合掌礼敬。
  《原文》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离欲寂静。是最为胜。住大禅定。降诸魔道。于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度喬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复有比丘所说诸疑。求佛进止。世尊教敕。一一开悟。合掌敬诺。而顺尊敕。
《注解》
释迦文佛降世间,示现无上佛真道,
初证菩提成正觉,成就智慧一切智,
思维生死根本处,自心缠缚自心影,
心外一切无二相,寂静无性自法体,
《注解》
若能顺行不染心,无欲无求常自净,
最胜莫过于大慈,包容一切心不动,
住于自性大智定,不动身心能降魔,
世尊此时观众生,谁能先受法甘露,
若说一乘无上道,必无人信无人解,
需善方便演三乘,受教之人名为僧,
喬陈如等五人根,成熟能证二乘果,
佛转四谛妙法轮,一一开悟顺教行。
一《原文》
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为四真道行。成阿罗汉。
《原文》
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次为阿那含。阿那含者。寿终灵神。上十九天。证阿罗汉。
《原文》
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次为须陀洹。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证阿罗汉。爱欲断者。如四肢断。不复用之。
一《注解》
佛言出家,如离火宅,
不贪世乐,心无所恋,
世间有为,皆是生死,
缘起妄想,自我缠缚,
识达一切,本无自性,
空寂无心,如空一体,
知无所得,心无所住,
不染空有,不行无为,
名为沙门,清静真道,
无进退转,净其心地,
离欲行寂,名为罗汉,
十八变化,手摸日月,
能动天地。阿那含者,
寿终灵神,登十九天,
后证罗汉。斯陀含果,
天界一生,世间一生,
后证罗汉。须陀洹果,
七死七生。便证阿罗汉。
爱欲断者。如四肢断。
不染造作。
二《原文》
佛言。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
二《注解》
佛说出家者,断除所贪心,
清静无所求,深观自性起,
入佛无相道,人我法不生,
识知及身心,无内亦无外,
空寂无来去,无作无作者,
一切本自如,一真心妙用,
善护不造业,二边中不住,
随顺一切缘,修自身口意,
三业若清静,不见一法存,
处在生死中,如游自花园,
名为观自在。
三《原文,
佛言。剃除须发。而为沙门。受道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
三《注解》
佛说出家大沙门,须发剃除行无为,
心身一致入空门,不恋世间一资财,
唯有日中一餐食,养育色身悟真际,
口不贪食不杂语,身心自静生妙慧,
若起贪欲念食想,必现三界牢狱相,
遮自清静光明智,顺与妄想入轮回,
世间愚痴皆因想,在于自心执自心,
有爱欲望所得中,生诸苦恼无智慧,
常作身奴造因果,漂流爱欲生死海,
不见自己金色身,具足一切皆如佛。
四《原文》
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疑。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
四《注解》
佛说人生唯自心,一念善行十方善,
行于十善常富贵,升天快乐有神通,
人心一念恶行心,十方皆恶通恶鬼,
随身障你善心念,使你苦恼生嗔恨,
死入地狱受大苦,或失人身作畜生,
任人宰割无量苦,十善光明为天乐,
十恶为暗下地狱,皆在自己一念心,
苦乐皆有自己作,看好自己色身行,
杀盗淫妄不沾染。
《注解》
管住自己口业,粗言恶语皆不说,
为学如来软善言,成就口业句句灵,
心意不随物相转,生心无量要管好,
嫉妒嗔恚一切恶,不染自心留恶种,
时刻反省自过失,对照十善行佛教,
诸佛金口无虚言,信者福德无边际,
十善十恶在自心,成佛成仙亦如是,
世间富贵及贫穷,皆有自己前世修。
五《原文》
佛言。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罪来赴身。如水归海。渐成深广。若人有过。自解知非。改恶行善。罪自消灭。如病得汗。渐有痊损耳。
五《注解》
佛说人对一切众,造下无边罪业因,
不自觉知及忏悔,有少积多如须弥,
身心疲惫恶缘聚,少有歇息病缠身,
各处疼痛身难安,皆因罪业冤家缠,
若不闻法无智慧,难解因果诸苦源,
若信佛言大智灯,照心所作及不善,
常生惭愧勤忏悔,罪业消除福德增,
善于光明能破暗,恶于黑暗生疮毒,
常以善心慈悲行,黑暗不生罪业消,
常处光明得安乐,富贵不求常随身。
六《原文》
佛言。恶人闻善。故来扰乱者。汝自禁息。当无镇责。彼来恶者。而自恶之。
六《注解》
佛说恶人闻善事,便会讥讽扰乱你,
自己要依智慧行,不随言说起杂念,
坚定自心不被转,深信因果辩善恶,
不说他人言语过,不指责他对于错,
他人言说不善语,你不接受还归己,
恶者造恶食恶果,干屎难抹人身上,
恶者自恶不于辩,没有对立因不生,
如火无缘火自灭。
七《原文》
佛言。有人闻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骂佛。佛默不对。骂止。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礼归子乎。对曰。归矣。佛言。今子骂我。我今不纳。子自持祸。归子身矣。犹响应声。影之随形。终无免离。慎勿为恶。
七《注解》
佛说
有人听说佛修道,行于大慈大悲行,
招致他人骂佛痴,佛自有真不于辩,
等骂之人自己止,佛问骂者一问题,
你若送礼人不收,这礼是否还归你,
骂者回答还归己,佛说你今送骂礼,
我今不受还归你,你自造恶礼送人,
还自受恶祸果报,心造不善身受苦,
因果诸苦及祸事,世间对立有为法,
犹如锋利两刃剑,因果犹如影随身,
自作自受无人替,一切唯有自心造,
切莫造恶招诸苦。
八《原文》
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己。
八《注解》佛言
起恶心者人,犹如心生毒,
腐蚀自心地,黑暗养疮蛆,
失去正智慧,颠倒行恶事,
见贤生嫉妒,见善生诽谤,
以苦再造苦,比喻仰天唾,
认为己吐唾,能染清静天,
虚空无所有,唾还落自脸,
愚痴者所行,邪念成笑柄,
无知愚痴者,犹如逆风行,
看到前行人,手抓一尘土,
猛扬撒前人,尘土顺风下,
不至前人身,还归撒土者,
迷眼落己身,生心不善行,
恶果祸随身,自心生恶心,
恶祸还自受。
九《原文》佛言。博闻爱道。道必难会。守志奉道。其道甚大。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善。得福甚大。沙门问曰。此福尽乎。
九《注解》佛言
心外喜欢论经义,亦爱多闻及爱道,
真道离言及戏论,如是之者不会道,
若能收心依法修,大心大愿成大道,
大慈大悲悯众生,其道无际包太虚,
道即自心妙菩提,唯此一真更无二。
十《原文》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善。得福甚大。沙门问曰。此福尽乎。
十《注解》佛言,
若是有见修道者,布施资财及佛法,
见者欢喜助布施,其人福德大无边,
僧问佛陀如此人,此福有尽没有尽?
十一《原文》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数百千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十一《注解》佛言,
佛用比喻回比丘,比喻一火炬燃之,
能使众人借火种,千百万人互分取,
能作熟饭除黑暗,源源不断利众生,
若是随喜助道人,欢喜布施学修檀,
福德无边亦无尽。
十二《原文》佛言。
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
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
饭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
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
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
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
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
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
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十二《注解》佛言,
布施一百恶人食,不如施饭一善者。
布施一千善人食,不如布施一顿饭,
给于修持五戒人。
假如布施持五戒,一万人数一一饭,
不如布施一顿饭,给与修证《须陀洹。》
假如布施百万数,修证道果须陀洹,
不如布施一顿饭,给与修证《斯陀含。》
假如布施千万数,修证斯陀含果者,
不如布施一顿饭,施给修证《阿那含》。
《注解》
布施一亿阿那含,不如布施一顿饭,
给与修证《阿罗汉》。
假如布施十亿数,所修证果阿罗汉,
不如布施一顿饭,给与修证《辟支佛》
假如布施百亿数,修证果位辟支佛,
不如布施一顿饭,施给三世诸如来。
假如布施千亿数,三世诸佛饭供养,
不如布施一顿饭,给与修行大心人,
无念无住亦无修,无证无得大慈者。
十三《原文》 
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
弃命必死难。得睹佛经难。
生值佛世难。忍色忍欲难。
见好不求难。被辱不镇难。
有劫不临难。触事无心难。
广学博究难。除灭我慢难。
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
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
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
睹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
十三《注解》佛言,
得人身者即佛身,能成一切坏一切,
唯说做人二十难,点亮心灯莫空行,
世间贫穷心吝啬,前世有财难施舍,
今生自受无福报,想作布施无钱财,
越是贫穷越吝啬,来生穷困更潦倒。
《注解》
今生富贵前世修,行善积福今生受,
今生贪着前世福,坐吃山空必受穷,
贪着世间色香味,难发心离修佛道,
富贵名利如枷锁,甘愿为其作奴隶。
《注解》
人生爱身命色财,怕死怕穷怕病灾,
不知诸苦根本处,越缠越紧命越短,
不知修福忏罪业,常在生死轮回业,
六道为家住火宅,难断生死得自在。
《注解》
贫穷之人福德浅,难遇如来大法船,
奔波衣食为活命,心无暂歇常烦恼,
即便遇到佛法宝,心乱罪深难相信,
只管眼前空幻事,难觉自性大宝藏,
十方诸佛真父母,大慈大悲大菩萨,
一念恭敬无量福,此是真道大福田。
《注解》
人生在世,值佛住世,
此事甚难,需要福德,
久植善根,需要慈悲,
善行之人,深信因果,
真诚持戒,孝顺父母,
没有欺诳,等等善心,
具足善念,明辨是非,
不染恶行,善根成熟,
能值佛世。
《注解》
世间诸众生,难离眼所见,
争夺世间物,难忍让他人,
贪心灭善根,无忍常嗔恨,
损自前世福,又添来生罪,
皆有贪心起,著色梦幻事,
难忍爱欲淫,难忍所乐事,
犹如玩游戏,生死死又生,
泡在苦海中,难忍欲望心,
随心放逸想,常行颠倒事,
不知修福慧,寿命亦短暂,
心难忍寂寞,更难悟真心。
《注解》
众生习气病,见好物心动,
正日忙所求,时时寻攀援,
攀比无休止,自寻诸烦恼,
为物做奴仆,难舍物修福,
执着贪心行,见好生所求,
没有知足时,追求潮流事,
虚伪心不真,失去慈悲心,
常住于黑暗,造业不觉知,
常以苦为乐。
《注解》
世间众生心,个个皆自私,
只爱自己命,不怜它生死,
啖食它生命,当作美味餐,
不知生惭愧,亦教儿女吃,
用它生命养,自招无量苦,
若是有动物,伤害及家人,
嗔恨心如蛇,亦如炸药包,
若是遭人辱,更是难以忍,
一言不顺之,即生几天气,
心处黑暗中,闻声即造恶,
一切诸苦难,皆因无忍心,
如火于干柴,造业无量边。
不知忍辱宝,能生诸福慧,
亦是最胜福,无上成佛梯,
自在菠萝蜜。
《注解》
无福德众生,常处苦恼海,
各种劫难起,难躲难逃离,
皆是自造恶,恶业果报熟,
因果如自影,丝毫不会差,
善恶皆自造,苦乐及贫穷,
各种灾难事,莫要怨老天,
问自心便知,来生所受事,
大福德众生,智慧心行慈,
自有善神护,菩萨常加持,
灭罪消灾难,引以正觉智,
忏悔生惭愧,勤扫心地垢,
虽在同世间,灾难不临身。
《注解》
世间大圆觉,众生无碍智,
自在菠萝蜜,具足一切用,
万法一心生,千万种事情,
缠绕身心触,想作清闲者,
无心甚深难,处在万缘中,
常被事缘转,难做自心主,
难明因果牵,心无暂歇时,
到头一场空,要作无心人,
要闻佛法宝,明理生死根,
随顺心不用,处色不起念,
守好莫造因,接受前世报,
后不再造因,便能还完债,
出离生死海,色身换金身,
不生亦不灭,稳坐金莲台,
自在游三界,不老永年轻。
《注解》
人身万能大宝藏,心是宝藏金钥匙,
无量宝藏需心开,闻法不厌广多闻,
遇到佛法需精进,坚固信心不生疑,
深入经藏学佛行,行于世间常谦虚,
忍让恭敬一切众,常生惭愧常忏悔,
这些法宝能除暗,能作照明修福德,
供养三宝求真道,究竟一真见自性,
若能广博不疲厌,心佛道通金钥匙,
常住宝山乐逍遥。
《注解》
修行之人难觉知,无相无形各种刺,
无量劫中成习气,不闻佛法难弃除,
修行是修心习气,大慢我慢心疑慢,
轻视他人养我慢,见他胜己生傲慢,
难离心我养我慢,不知恭敬养大慢,
常见他过养见慢,作善望报生名慢,
赞己毁他养慢慢,不除我心慢难断。
《注解》
修行入道各不同,有迟有早有快慢,
皆因因缘及根性,不应轻视新学人,
久修之人习气重,敬重久修轻初学,
自我功高不觉之,对于新学无耐心,
心有攀援不平等,心生分别轻初学,
以自己智测量他,心外生心成障道,
《注解》
自己修行自己心,不觅他人过及失,
常自谦虚敬他人,能除障道恶因缘,
视一切人如敬佛,唯有自己最愚痴,
不自轻高言高下,不耻下问求真道,
自心无垢心自明。
《注解》
修行平等行,无上菠萝蜜,
言说行平等,行时难上难,
比喻诸生命,视于平等待,
一律如自己,爱护无偏堂,
见人善恶事,平等心不动,
要想修平等,先要除我心,
有我相在心,难行平等慈,
口说心难行,于事被境转,
无定慧根力,难行平等行,
平等心无见,无相无我心,
所见如幻化,空寂踪难觅,
若能见自性,一切唯自心,
如如无二相,则能行平等。
《注解》
众生口业罪,是非难收心,
口如地狱门,犹如双刃剑,
能造拔舌苦,亦能伤他人,
心口难一致,造业亦无量,
若能心口一,色身无诸苦,
不说他人过,不扬他人短,
若见是非事,常自生觉悟,
愿我学佛行,身口意三业,
尽力无过失,不会遇是非,
现前因果报,杀盗淫妄四,
决定不犯过,则生清静心,
常作心主人,驾驭色身船,
自觉觉他人,远离生死苦,
常做度人舟。
《注解》
修行心道需老师,常做光明照心地,
真善知识难觅求,需要自己福德引,
真实不二诚心修,普遍恭敬一切众,
不生高下及闻名,自心精进依法行,
真心能感善知识,菩萨加护暗指引,
比喻果子以坐好,自由识宝人来护,
加以诱导引真道,遇善知识登莲台。
《注解》
心道不二门,佛法及诸宗,
各种所修门,唯是一乘道,
各种心不同,入道有深浅,
修行根不同,所见境有异,
一切所修学,不离自菩提,
修者各种行,目标无二种,
初修及久修,贤圣及凡夫,
善恶佛及魔,无非佛种性,
《注解》
自心净自心,一切皆不染,
不离一切修,不坏一切相,
行于淤泥行,借泥养道心,
欲海生莲花,成就一切智,
如佛金口说,众生皆成佛,
人人皆有份,谁修谁自知,
他人不能替。
《注解》
发心修行度众生,愿力通达诸佛心,
随缘因果明根性,因病施药病得除,
言说修行真行难,言说度人要方便,
言说随顺心难调,一切若无佛加持,
时难修行随缘度,说法不离佛加持,
闻法不离菩萨护,常怀感恩报恩心,
心心念念念慈父,污浊恶世来作佛,
布施法宝人天目,若能心心不离佛,
随缘度他能自度。
《注解》
言说修行定慧力,现成考场常现前,
眼见一切心不动,降服自心如虚空,
此事甚难需大智,深入经藏大智海,
净心洗涤习气障,识破世间五蕴盖,
不被自心动念识,幻化影像所蒙蔽,
若能深入自性海,则能无境无所见,
不再随识生妄想,行无所行常自在。
《注解》
修行需方便,自利亦利他,
若无方便行,事事皆不通,
言说方便行,是心无所诤,
处处忍一切,能解他人愁,
心无自私心,常观他人苦,
怜悯贫穷残,不能闻法众,
心常怀大慈,心常拔众苦,
时时不为己,处处顺缘行,
《注解》
感恩诸众生,成就我色身,
不生一念恶,唯思报四恩,
在家愿作扑,在外愿做奴,
不为己利益,唯怀还债心,
小错生大怖,谦虚常惭愧,
身心自精进,常生方便智。
十四《原文》
沙门问佛。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佛言。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十四《注解》
僧问佛陀修道缘,什么因缘知宿命,
能入甚深佛智海,佛说修行要净心,
自心犹如光明镜,映彻一切皆无碍,
清静心地无杂念,不动念想及分别,
至心一处莫攀援,行于影像拂镜尘,
不生尘想不见境,不住念头不作想,
顺世间法行佛道,除习气病证无生,
在欲身心不染欲,无求之心心自明,
生妙智慧照自性,自性之光照宿命。
十五《原文》
沙门问佛。何者为善。何者最大。佛言。行道守真者善。志与道合者大。
十五《注解》
僧问世尊事,什么为最善?
什么为最大?佛说行真道,
真心修行者,为最善妙道,
能有大心者,修于大慈行,
大志大愿力,大悲合和修,
此事为最大,能受人天供,
三界诸众生,皆共敬仰之。
十六《原文》
沙门问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怀恶故。兼加安健。忍者无恶。必为人尊。心垢灭尽。净无瑕秽。是为最明。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无有不见。无有不闻。得一切智。可谓明矣。
十六《注解》
僧问佛什么力大?什么最为明?
佛说忍辱力最大,无能有人超过者,
心无一念恶行事,身心安泰常无忧,
能忍世间一切事,心如虚空常清静,
菠萝蜜中忍第一,世间之人自恭敬,
自心不生善恶别,平等大慈悲拔苦,
心地自生无师智,自净心地常光明,
是为最明光明智,普照大千一切处,
唯有自性无碍智,光明最胜为第一。
十七《原文》 
佛言。大怀爱欲。不见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搅之。众人共临。无有睹其影者。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汝等沙门。当舍爱欲。爱欲垢尽。道可见矣。
十七《注解》佛言
修道于心,自心即道,
自性光明,因怀爱欲,
如镜撒尘,遮镜光明,
不见自性,真心常用,
比喻清水,不动如镜,
能映影像,用手搅之,
水动起波,多人照看,
不能照影,因水动故,
如心妄念,动荡不住,
难见真心,众生想念,
妄想不住,爱欲垢秽,
染污自心,心中浊影,
遮蔽自性,只见摇动,
缘起色相,不见真心,
真我如如,当舍爱欲,
清静身心,身心无求,
如水不动,则见自性,
寂灭大道,无所不在,
无所不见,无所不闻,
无所不知,无所不觉。
十八《原文》
佛言。夫见道者。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其冥即灭。而明独存。学道见谛。无明即灭。而明常存矣。
十八《注解》佛言
修道净心地,比喻持明灯,
入在黑暗屋,暗除唯光明,
自性自清静,妄想云所遮,
常持佛法灯,智慧照心地,
能觉无所觉,自性如如用,
见道见自性,无二亦无他,
心不生一切,一切不离心,
无前后当下,无影无所示,
常用常寂灭,本是一无二,
独明照大千。
十九《原文》
佛言。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
十九《注解》佛言
我法难念念,无念无无念,
行道无所行,言说即空寂,
不见言及说,说修亦无相,
亦无修不修,两边及中间,
三者皆不著,若会无心修,
相相即是道,亦是菩提心,
自在常妙用,不增亦不减,
心迷修佛道,背离真心道,
观起一切相,无性亦无心,
于自色身同,谁是所修者,
真心无言说,而能明一切,
无言是真道,无说是真经,
无求道自通,有求障自性,
真心极清静,处在万色相,
无物可能染,不解自性一,
起心即失真,迷失色妄心,
不识一切真。
二十《原文》
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
二十《注解》佛言
观世间天地,念一切无常,
观十方世界,一自性幻化,
缘起缘灭影,皆是无常相,
深观自心性,妙觉及妙用,
一切不离觉,一切皆自性,
圆觉大菩提,含裹太虚空,
无处不自心,无处不妙行,
《注解》
见闻觉知事,常用常寂灭,
无来无去处,用之不减少,
不用亦不增,众生皆具足,
不生亦不灭,是自菩提心,
自在用无穷,若能识自性,
名为得道心。
二十一《原文》
佛言。当今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
二十一《注解》佛言
众生色身,四大组成,
地水火风,各自有名,
谁是我者,谁主生死,
世间一切,因名而有,
若离名相,无物可知,
色身同物,无知无觉,
随缘生灭,何者是我,
所见一切,自生自灭,
皆是因缘,和合现影,
终归坏灭,自己色身,
岂能不坏,不见世间,
独存之物,恒久不坏,
观无我者,能脱色尘,
深入细相,起念心性,
了了自明,自性空寂,
智慧妙体,常恒不坏,
所现所用,如云变化,
无心无我,空寂无迹。
二十二《原文》
佛言。人随情欲。求于声名。声名显著。身已故矣。贪世常名。而不学道。枉功劳形。譬如烧香。虽人闻香。香之烬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后。
二十二《注解》佛言
世间之人,贪着情欲,
贪着名利,犹如枷锁,
不得自在,色身无常,
不能觉知,图眼前事,
不顾身后,大苦著身,
不闻佛法,不学修福,
执着色身,空劳心神,
仰仗前世,修福德慧,
今生贪着,做吃山空,
来生必受,贫穷之苦。
于烧香人,只闻香气,
香尽无常,如自色身,
贪着不放,造业不觉,
诸病缠身,地狱受苦。
二十三《原文》
佛言。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舔之。则有割舌之患。
二十三《注解》佛言
世间众生,不知生死,
因果罪业,贪着财色,
无人能舍,作财色奴,
造业无边,色身四大,
缘尽坏灭,因果罪业,
牵引地狱,受苦无量,
或作畜生,比喻刀刃,
粘有甜蜜,小小诱惑,
小儿不知,用舌去舔,
则有大患,割舌之苦,
人无智慧,比喻小儿,
贪着世间,坏灭色相,
狂奔不休,自造不善,
因果缠身,诸苦病灾,
无人能替。
二十四《原文》
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二十四《注解》佛言
人在于世间,贪着家庭牢狱,
有聚必有散时,爱欲妻子心,
没有远离心,情爱生死链,
色相如绳索,因果如主人,
病痛加奔波,驱使色身心,
虎口危险处,甘心作奴隶,
自投地狱门,招致色身苦,
罪业失人身,能明诸苦根,
不染出此门,管住身口意,
断绝一切心,名为罗汉果。
二十五《原文》
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
二十五《注解》佛言
世间爱欲,皆是色尘,
人不离色,是色即心,
无内无外,无边无际,
一切色相,唯是自心,
爱欲心起,十方法界,
皆是爱欲,影像摇动,
一切唯一,更无第二,
若是有二,有相同者,
天地世界,没有能成,
无上正觉,一真妙道。
二十六《原文》
佛言。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
天神献玉女于佛。欲坏佛意。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为。去。吾不用。天神愈敬。因问道意。佛为解说。即得须陀洹果。
二十六《注解》佛言
众生处在爱欲,犹如逆风持火,
定有烧手之患,天神献玉女于佛,
想破坏佛心,佛说以皮革,
包色身内秽,这些污秽物,
不会蒙骗我,天神闻佛言,
更加生恭敬,随时问修道,
佛即为解说,速证须陀洹。
二十七《原文》
佛言。夫为道者。犹木在水。寻流而行。不触两岸。不为人取。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洄流所住。亦不腐败。吾保此木。决定入海。学道之人。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娆。精进无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二十七《注解》佛言
若修道之人,比喻木在水,
随顺水而行,不触两边岸,
亦不为人取,不为神鬼遮,
不为旋窝住,心净无所依,
佛说此人心,决定入佛智,
甚深大智海,闻法学道者,
若能断情欲,不为世间惑,
不为八风倒,自心常精进,
佛说此学者,必出生死海。
二十八《原文》
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
二十八《注解》佛言
修行佛道者,不可随言说,
菩提无言说,若信言说义,
有证有所得,于道相违背,
修道远离相,色相是无常,
著相生妄念,女色生祸端,
以证阿罗汉,信听圣人教。
二十九《原文》
佛言。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若与语者。正心思念。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华。不为泥污。想其老者如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脱心。息灭恶念。
二十九《注解》佛言
出家沙门人,眼不馋女色,
更不多言语,若是有因缘,
言语正思维,不生邪念心,
我今以出家,虽在污浊泥,
当想如莲花,不为泥所污,
若见老女人,当想如母亲,
若见长者女,正念如大姐,
若见少女人,如想己妹妹,
见小儿时想,如自己儿子,
一一恭敬想,精进行佛道,
度脱诸众生,此心正念起,
能息恶念心,增福灭罪业,
成就大慈心。
三十《原文》
佛言。夫为道者。如被乾草。火来须避。道人见欲。必当远之。
三十《注解》佛言
修行道人,犹如自身,
背干柴想,在于世间,
种种欲火,常加避之,
若见淫欲,生大怖畏,
若见欲望,远离不染,
见一切相,如干柴想,
善护自心,莫染火星。
三十一《原文》
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断阴。佛谓之曰。若断其阴。不如断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佛为说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叶佛说。
三十一《注解》佛言
若是修道人,在家难断淫,
若想离女色,不近女人身,
若断其色阴,不如断己心,
自心是动源,心息无功用,
身心都休息,若邪心不止,
离一切无益,佛为说偈句,
欲望心所生,因相想意识,
意识思想生,影像即现前,
意及思想识,二者皆寂灭,
见色终归坏,不真无贪心,
所行一切事,唯心贪感受,
终无踪可寻,如空常不动,
不执自心想,歇心心自净,
此偈迦叶佛,留世照行者。
三十二《原文》
佛言。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
三十二《注解》佛言
世间诸苦事,皆从爱欲生,
自私所取心,得失生诸苦,
有生则有苦,贪着诸色相,
生心爱及憎,若无爱欲心,
无取无得失,诸苦无所生,
无喜亦无忧。
三十三《原文》
佛言。夫为道者。譬如一人与万人战。挂铠出门。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斗而死。或得胜而还。沙门学道。应当坚持其心。精进勇锐。不畏前境。破灭众魔。而得道果。
三十三《注解》佛言
若是修道人,比喻去战斗,
一人战万人,身披铠甲出,
闻听诸多人,唯有己一人,
自心先生怕,或者不敢战,
半道而退出,或者战斗死,
或者胜利归,出家沙门人,
应坚固自心,精进如猛风,
不畏一切境,发心大慈愿,
破坏自心识,不被意识转,
能破诸魔军,得道证圣果。
三十四《原文》
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其声悲紧。思悔欲退。佛问之曰。汝昔在家。曾为何业。对曰。爱弹琴。佛言弦缓如何。对曰。不鸣矣。弦急如何。对曰。声缓矣。急缓得中如何。对曰。诸音普矣。
三十四《注解》
出家沙门人,夜读迦叶佛,
所遗教经典,其心随悲心,
紧缩生思悔,不该读此经,
欲放生退心,佛即问之言,
你往昔在家,干什么工作?
回答佛所问,我爱弹琴玩,
佛问弹琴时,琴弦松弛时,
会使什么声,回答佛所问,
弹不出声音,佛又问琴弦,
紧绷时如何,能弹出什么音?
答佛所问言,琴弦松驰时,
弹不出好音,紧蹦琴弦时,
亦不出好音,不紧不松时,
能弹出妙音,此事比喻心,
紧张心自累,松懈生杂念,
唯有无念时,知念不著念,
能得清静心,无所依所著,
常自在无碍。
三十五《原文》
佛言。沙门学道亦然。心若调适。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意若生恼。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
三十五《注解》佛言
学习修道心,不急亦不懈,
自调心无著,心道即自通,
若于道生心,急躁求所证,
急躁生疲劳,身心难安宁,
意识心翻腾,即生苦恼事,
心意生苦恼,行道心即退,
道心即退已,罪业会加身,
但行清静行,随缘无得失,
保持心清静,即在妙道中。
三十六《原文》
佛言。如人锻铁。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学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净矣。
三十六《注解》佛言
修行修心如炼金,大火除渣金更明,
价钱更高成大器,光明清静人爱之,
学道之人亦如是,自净其心污秽渣,
自心清静柔软慈,常在安闲享自在。
三十七《原文》
佛言。人离恶道。得为人难。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既得为男。六根完具难。六根既具。生中国难。既生中国。值佛世难。既值佛世。遇道者难。既得遇道。兴信心难。既兴信心。发菩提心难。既发菩提心。无修无证难。
三十七《注解》佛言
众生得人身,离作恶事难,
能得人身已,女身转男难,
能得男儿身,六根清静难,
六根不缺时,生在中国难,
福德生中国,值于佛世难,
大善慈悲心,随值佛住世,
发心修行道,入道心者难,
即便能入道,信心坚固难,
即便生信心,发菩提心难,
随发菩提心,修无所得难。
三十八《原文》
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三十八《注解》佛言
若是真佛子,随离我甚远,
若是常忆念,佛所说戒律,
必能证道果,于在佛左右,
若是修行者,虽然常见佛,
不随顺佛戒,犯戒造诸业,
想成就道果,终无有是处。
三十九《原文》
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数日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饭食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间。佛言。善哉。子知道矣。
三十九《注解》
佛问比丘,人命多长?
比丘回答,几天几夜,
佛说不对,又一比丘,
回答佛问,人命或在,
一顿饭时,佛说不对,
又问比丘,人命多久?
比丘回答,在呼吸间,
佛说善哉,你说对了。
四十《原文》
佛言。学佛道者。佛所言说。皆应信顺。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
四十《注解》佛言
深信佛教人,行道信佛教,
随顺一切戒,不犯心无诤,
比喻吃甜蜜,中见两边甜,
没有不甜处,佛说经如是,
深信不生疑,依法而行事,
如在佛身边,常受佛加持,
必得甜道果,自在出生死。
四十一《原文》
佛言。沙门行道。多如牛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四十一《注解》佛言
出家比丘,修行佛道,
多如牛毛,身虽行道,
心不入道,身虽出家,
心在世俗,自心不行,
出家无益,心入空门,
行于无心,心道一致,
不染世俗,无念心静,
心无挂碍,心道一如,
常在道心,无心即道,
无修即修。
四十二《原文》
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四十二《注解》佛言
大心大修行者,比喻黄牛干活,
身负苦事重担,行在深泥中行,
虽然身心疲累,不敢左右观看,
唯有离开淤泥,才敢休息身心,
出家比丘一样,既然出家修道,
深观世间诸苦,情欲之爱淫事,
好比甚深淤泥,不可生松懈心,
唯有直心正念,思维佛法光明,
能免生死诸苦。
《原文》
佛言。吾视王侯之位。如过隙尘。视金玉之宝。如瓦砾。视纨素之服。如敝帛。视大千界。如一诃子。视阿耨池水。如涂足油。视方便门。如化宝聚。视无上乘。如梦金帛。视佛道。如眼前华。视禅定。如须弥柱。视涅盘。如昼夕寤。视倒正。如六龙舞。视平等。如一真地。视兴化。如四时木。
诸大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解》佛言
佛见国王位,大臣宰相位,
比喻空中尘,观金银珠宝,
如石头瓦砾,观装饰衣服,
如所造表相,观大千世界,
如亦手中果,想看哪里事,
即可能遍见,观第一龙王,
宝池如意水,犹如在足指,
指甲涂滴油,观尽修行事,
诸多方便法,皆变化宝聚,
观修无上乘,如做梦梦金,
观佛道之事,如眼前空花,
观诸三昧定,如须弥山柱,
观涅槃之事,如白天做梦,
观倒正言说,如六根舞龙,
观修平等行,如一如如地,
不见有修者,及行平等事,
观佛法兴衰,教化众生事,
如四季花木,无教无所化。
诸大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
 

月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