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行波若经》下
本文摘要:【经文】 在家者与妇人相见心不乐喜,常怀恐怖,与妇人交接,念之恶露臭处不净洁,非我法也,尽我寿命不复与相近,当脱是恶露中去。譬若有人行大荒泽中,畏盗贼,心念言:我当何时脱出是隘道中去?当弃远是淫佚,畏惧如行大荒泽中。亦不说其人恶,何以故?诸
【经文】
“在家者与妇人相见心不乐喜,常怀恐怖,与妇人交接,念之恶露臭处不净洁,非我法也,尽我寿命不复与相近,当脱是恶露中去。譬若有人行大荒泽中,畏盗贼,心念言:我当何时脱出是隘道中去?当弃远是淫佚,畏惧如行大荒泽中。亦不说其人恶,何以故?诸世间皆欲使安隐故也。”
【译文】
“在家与妇人见面的时候,总是怀着恐惧之心,与妇人交往的时候,总是想她们的身体恶臭满身,不干不净,心想这不是所喜欢的东西,我终生不愿意再和她们相见,应该离开她们。这就像是有人走到大泽之中,害怕遇上强盗,心想:我应该赶快从此危险的地方走出;菩萨讨厌淫欲也是如此,就像害怕行路遇上大泽一样。菩萨也不会说别人的罪恶,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想要的是让世间的一切人民全都安稳。”
【经文】
佛言:“如是菩萨其福具足得之,是皆深般若波罗蜜威神力使作是念。是菩萨和夷罗洹化①诸鬼神随后,亦不敢近附,菩萨终不矢志,心不妄起,身体完具无疮癞,极雄猛,终不诱他人妇女。”
【注释】
①和夷罗洹化:译名金刚手菩萨。
【译文】
佛说:“如果菩萨具备了所有这些福德,那全是这深奥的般若波罗蜜的力量所造成的。这样的菩萨,有金刚手菩萨始终跟随其后,一切鬼神不敢接近;这样的菩萨永远不会放弃自己的志向,心中永远没有妄念;他们的身体永远都是完美无缺的,没有疮痕,他们极其雄猛,却永远不会引诱别人的妻子。”
【经文】
“若有治道符祝行药,身不自为,亦不教他人为,见他人为者心不喜也。终不说男子若女人为事,亦不说非法之事,亦不生恶处,用是比,用是行相具足,知是阿惟越致菩萨。”
【译文】
“对于用符咒为人治病这样的事,他们自己不做,也不教别人去做,即使见到别人在做,他们的心中也会不高兴。他们永远不会说男女之事,也永远不会说不合乎佛法的事,他们永远不会转生到恶道之中。如果菩萨具备了这些形象特征,就可以知道他们是阿惟越致不动转的菩萨。”
【经文】
须菩提白佛言:“菩萨用何等故名为阿惟越致?”佛言:“菩萨不与国王若世俗城郭聚落会人从事,不与盗贼若军师兵刃从事,不与男子女人从事,不与余道人若祠祀诸鬼神酒肉谷食从事,不与香及烧香若缯彩利业调戏从事,不与海中若诸所欲从事,不与弊恶无反复好斗乱人者从事。”
【译文】
须菩提对佛说:“菩萨为什么又叫做阿惟越致呢?”佛说:“菩萨不为国王修治城郭、村落,不参加国王召集的大会;菩萨不参与偷盗、军兵、交战等事,不为男女之事,不像其他修道的人那样用酒肉食物祭祀鬼神,不随便利用香、锦绣等供养之物谋利,不会堕入欲望的大海之中,不会像恶魔那样不断地和人争斗不休。”
【经文】
“但与深般若波罗蜜从事,心终不远离萨芸若,常在中不志常行中正,无不行时;常称誉贤善者上头,常随善知识,不与恶知识相随;常求佛法,愿欲生异方佛刹。用是故,常与佛相见供养之,从欲处、色处、空处①,从彼间来生中国②:常于善人黠慧中生,在工谈语晓经书家生;常不好豫世俗之事,生不犯法。”
【注释】
①欲处、色处、空处: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
②中国:这里指世界的中央。一般指中印度。
【译文】
“他们只是参与般若波罗蜜的事,他们的心永远不会离开萨芸若智慧,常在萨芸若,常行中正之道,没有不修行般若波罗蜜的时候;他们常称赞比自己高的修行者,经常跟随好的老师,不会跟随坏老师;他们常求佛法,愿意转生到其他的佛国世界。因此,他们能经常和佛相见,并且供养诸佛;他们从欲界、色界、无色界中来到天地的中间转生,总是转生到聪明智慧、品德高尚的人家,转生到善于言谈、知识深厚的书香门第,从而不参与世俗的耕作交易之事,永远不违反国法。”
【经文】
“常在大国中生,未常在边地生也。用是比,用是相,行具足,用是故名为阿惟越致菩萨。终不言我是阿惟越致,亦不言我非,亦不疑我非阿惟越致地,亦不言我是阿惟越致地。譬若有人得须陀洹道,在其地终不疑,魔事适起即觉知,魔稍稍来不听随,在阿惟越致地终不疑不懈怠。”
【译文】
“他们总是转生在大国之中,永远不会生在边地小国。因为他们具足了这些形象特征,所以名为阿惟越致不动转菩萨,但他们自己永远不会说我是阿惟越致不动转菩萨,也不说我不是阿惟越致不动转菩萨;他们不怀疑自己是在阿惟越致不动转地之中,也不说自己不在阿惟越致不动转地之中。比如有人得到了须陀洹道,他就永远不会怀疑自己是在须陀洹道中;阿惟越致菩萨也是如此,他们身在阿惟越致之中,永远没有怀疑,即使有恶魔前来干扰,他们也会立即知觉,不会跟随恶魔的言论,对自己的一切没有怀疑,坚持不怠。”
【经文】
“譬若有人作恶逆,尽其寿命,心终不可转,使作善不念恶,是恶心至死不休,是菩萨住中正,在阿惟越致地。心不可移动,十方终不能复转其心,自有道地,终不疑无阿罗汉、辟支佛,心不念佛难得,心大无有极,安隐坚住其地,无有能降之者。作是住,无有能过是黠者。”
【译文】
“比如有人大逆不道,他的心就至死也不会改变,即使有人强制他抑恶扬善,他的恶心仍然会至死不休;菩萨中正地住在阿惟越致菩萨地中也是如此,他们的心永远是不可移动,即使是十方一切也不能改变他们的初衷,他们存在于自己的道地之中,对于没有阿罗汉、没有辟支佛这样的道理永远不会怀疑,心中也不会认为佛是难以逮得的。他们的心大得没有极限,他们安稳地住在其中,没有谁能制服他。像这样住在阿惟越致之中,就没有谁能比他更聪明。”
【经文】
“用是故,弊魔大愁毒言:是菩萨心如钢铁不可转。便复更作佛形,往语菩萨言:若何不于是间取阿罗汉证?若未受决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若不得是比,不得是相,菩萨用是比,用是相,行具足,如是尚不得佛,若当何因得之?”佛言:“设是菩萨闻魔语若心不动者,是菩萨从过去怛萨阿竭受决已,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是故觉知魔作佛形得来言,是非佛也,魔耳。欲使我心摇,我心不可动。”
【译文】
“由此,恶魔心中就会万分忧愁,说:这个菩萨的心真是像钢铁那样坚硬,很难动摇。于是恶魔又变成佛的样子来到菩萨面前说:你为什么不在这里修证阿罗汉道呢?你并没有得到佛的授记,说你将来可以得到无上正等正觉,你也没有得到无上正等正觉这样的形象特征,而其他菩萨已经得到了这样的形象特征,但至今仍然不能成佛,你怎么会成佛呢?”佛说:“如果菩萨听恶魔的这些话心中没有动摇,他就是己经在过去诸佛那里得到了授记,已经得到了无上正等正觉,因此知道刚才的话是恶魔变成佛而说的,那不是佛,只不过是恶魔罢了。恶魔的愿望是让我动摇,而我的心不可为之动摇。”
【经文】
佛言:“是菩萨心不可动转者,从过去怛萨阿竭受决已,授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住阿惟越致地。何以故?用是比,用是相,行具足故,知是阿惟越致菩萨,悉得法者,悉行中正。当代不惜身命,是菩萨一切法悉受得之,过去、当来、今现在佛所有法悉得持护。”
【译文】
佛说:“如果这个菩萨的心不可动摇,他就是已经在过去诸佛那里得到了授记,成就了无上正等正觉,就是已经住在阿惟越致不动转的菩萨地位了。为什么呢?因为菩萨只要具足了这些形象特征,就可以知道他们是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菩萨已经得到了一切佛法,他们的修行中正不斜,不惜身命,求得了菩萨所应该知道的一切法,并在维护着过去、将来、现在的一切诸佛的所有法。”
【经文】
“用是故,当为不惜身命,未常懈怠,无有厌时。怛萨阿竭及诸弟子说经时,心终不疑,亦不言非佛说。闻说深般若波罗蜜,终心不有疑,亦不言非,如是菩萨逮无所生法,乐于中立。持是功德悉具足,用是比,用是相,行具足,是为阿惟越致菩萨。”
【译文】
“因此,他们不惜身命,坚持不怠,没有厌患之时。当诸佛如来及其弟子说经的时候,他们的心中永远不会怀疑,也不会说那不是佛说的法;当他们听到般若波罗蜜时,他们的心中也永远不会有怀疑,也不会说那不是佛说的法。这样,菩萨就得到了无所生法的快乐,就住在了无所生法之中。具备了这样的形相特征,他们就是阿惟越致不动转菩萨。”
?
怛竭优婆夷品第十六
【经文】
须菩提白佛言:“阿惟越致菩萨极从大功德起,常为菩萨说深法教入深。”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若乃内菩萨使入深,何等为深?空为深,无想、无愿、无识、无所从生灭、泥洹是为限。”须菩提白佛言:“泥洹是限,非是诸法。”
【译文】
须菩提对佛说:“阿惟越致菩萨是从极大的功德中产生的,他们经常为菩萨解说深奥的般若波罗蜜经,教导他们进入此深经中去。”佛说:“说得好啊!须菩提,你就是使菩萨进入深法的人。什么是深法呢?空就是深法,而无想、无愿、无识、无所生灭、泥洹是有限的。”须菩提对佛说:“为什么泥洹是有限的,有限的不是诸法呢?”
【经文】
佛言:“诸法甚深,色、痛痒、思想、生死、识甚深。何等为色、痛痒、思想、生死、识甚深?如本无。色、痛痒、思想、生死、识本无,尔故甚深。”须菩提言:“难及也,天中天,色、痛痒、思想、生死、识妄消去便为泥洹。”
【译文】
佛说:“因为诸法是非常深的。色、受、想、行、识是非常深的,为什么说色、受、想、行、识是非常深的呢?因为它们和本无是一样的,色、受、想、行、识就是本无,所以它们非常深。”须菩提说:“天中天,你真是世间少有。是不是灭掉色、受、想、行、识就是泥洹呢?”
【经文】
佛言:“甚深与般若波罗蜜相应,当思惟念作是住,学如般若波罗蜜教,菩萨随是行,当思惟念,如中教应行一日,是菩萨为却几劫生死,譬如淫佚之人,有所重爱端正女人与共期会,是女人不得自在,失期不到,是人宁有意念之不耶?”
【译文】
佛说:“我所说的深法是和般若波罗蜜相应的。菩萨应该想着这样修行和学习,应该遵从般若波罗蜜的教化,应该跟着般若波罗蜜修行,如果他们按照般若波罗蜜修行一天,就可以了却几劫的生死。须菩提,比如有人淫乐无度,与一个端庄可爱的女人约会,如果女人找不到机会,未能如期前来,那么这个人会不会想念这个女人呢?”
【经文】
须菩提言:“其人有念,思想当到欲与相见、作起、宿止、言语。”佛言:“其人未到之间,能有几意起念?”须菩提言:“是意甚多甚多。”
【译文】
须菩提说:“他肯定会想念这个女人,想去找这个女人,和这个女人相见相语,双宿双行。”佛说:“当他没有见到这个女人时候,他心中的意念多吗?”须菩提说:“他的意念非常多,非常多。”
【经文】
佛言:“菩萨念深般若波罗蜜,如是一日心不转者,却生死若干劫。菩萨学般若波罗蜜如中教,如中所说思念,随是行一日,为却恶除罪。若有菩萨远离般若波罗蜜,正使布施如恒中沙劫,不如是菩萨随深般若波罗蜜教一日,其功德出彼上。”
【译文】
佛说:“菩萨意念般若波罗蜜也应如此,如果心中一天都没有动摇,就能了却若干劫的生死。菩萨学习般若波罗蜜,如果能这样学习,即使是只学一天,也可以灭除罪恶。如果菩萨远离了般若波罗蜜,即使是在恒河沙劫那么长的时间里进行布施,所得到的功德也不如随顺般若波罗蜜一天所得到的功德。”
【经文】
“若复有菩萨寿如恒中沙劫,并持前所布施与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佛,不得深般若波罗蜜;若复有菩萨随深般若波罗蜜中行如中教,其功德出彼上。若复有菩萨寿如恒中沙劫,布施如前,持戒具足;若复有菩萨求深般若波罗蜜,从念起说经,其功德出彼上。”
【译文】
“如果有菩萨远离了般若波罗蜜,但却有恒河沙劫那么长的寿命,并且在这所有的时间中向一切须陀洹、斯陀舍、阿那含、辟支佛、佛,进行布施,他们的功德永远也比不上随顺般若波罗蜜修行的菩萨。如果有菩萨寿命有如恒河沙那么长,而且也像上面那位菩萨那样进行布施,并且能圆满持戒,他们的功德不如追求般若波罗蜜、学习念诵般若波罗蜜经的菩萨。”
【经文】
“若复有菩萨持经布施,其功德转上,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是菩萨持经布施以来,深入是中随是教,其功德出彼上;若复有菩萨以经布施,不深入是中,转不及也。若复有菩萨持经布施,复深入是中,未常有离时,为般若波罗蜜所护,其功德甚多甚多。
【译文】
“如果菩萨能够得到般若波罗蜜经,从而以之进行布施,他的功德就多了,可以得到无上正等正觉;这样的菩萨依持般若波罗蜜经进行布施,并能深入般若波罗蜜中,他的功德就会超出其他的菩萨;相反,如果菩萨虽然得到了般若波罗蜜经,却没有深入其中进行布施,他的功德就不及前者。如果菩萨依持般若波罗蜜经进行布施,又能深入其中,又能坚持不断,永不离开,他的功德就是非常非常多的。”
【经文】
须菩提白佛言:“所识有著者,此二何所功德为多?”佛言:“菩萨所识,若求般若波罗蜜,乐于空,乐无所有,乐尽,乐无常,念是为不离般若波罗蜜,如是菩萨是功德不可计阿僧祗。”须菩提白佛言:“不可计复言阿僧祗,有何等异?”
【译文】
须菩提对佛说:“如果菩萨心中一直意念着般若波罗蜜,那就是一种认识的执著,为什么这样的菩萨功德非常多呢?”佛说:“菩萨在精神上追求般若波罗蜜,是喜欢它的空,喜欢它的无所有,喜欢它的灭尽,喜欢它的无常,这样的意念就是不离般若波罗蜜,因此他们的功德有不可胜数阿僧祗劫那么多。”须菩提对佛说:“既说不可胜数,又说阿僧祗劫,它们二者有什么不同吗?”
【经文】
佛言:“阿僧祗者,其数不可尽极也。不可计者,为不可量计之,了不可得边崖。尔故为不可计阿僧祗。”须菩提言:“佛说不可计,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亦不可计。”佛语须菩提:“汝所问者,有何因使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不可计,不可量。”
【译文】
佛说:“阿僧祗是说数目本身不可穷尽,不可胜数是说人没办法计量,不能认识它的边际,所以才说是不可胜数阿僧祗。”须菩提说:“佛说般若波罗蜜不可计量,其实色、受、想、行、识也是不可计量的。”佛对须菩提说:“你是想问是什么原因使得色、受、想、行、识不可计量,对吗?”
【经文】
须菩提问佛:“何等为不可量?”佛言:“于空中计之为不可量,无想无愿计之,如是不可量。”须菩提言:“空计是法不可计。”
【译文】
须菩提问佛:“是的,色、受、想、行、识为什么不可计量呢?”佛说:“在虚空中计量,不能计量它们;在无想无愿中计量,也不能计量它们,所以它们是不可计量的。”须菩提说:“这就是说它们和空是一样的不可计量的。”
【经文】
佛言:“云何我常不言诸法空?”须菩提言:“如怛萨阿竭所说法悉空。”佛言:“诸法悉空,不可尽不可计,经无有各各慧,无有各各异,怛萨阿竭但分别说耳。空不可尽、不可量,是想、是愿、是识、是生、是欲、是灭、是泥洹,随所喜,作是为说,作是现示,作是为教,怛萨阿竭所说如是。”
【译文】
佛说:“我是怎样解说的呢?我是不是经常说诸法皆空呢?”须菩提说:“佛所说的一切万法都是空的。”佛说:“一切万法皆空,不能穷尽,不可计量。不同的佛经没有各自的智慧,也没有各自的差别,所以有不同的佛经,只是诸佛如来分别所做的解释而已。空是不可穷尽,不可计量的,它随着人的喜好不同而显现为形相、意愿、认识、欲望、生死、灭度、泥洹,因而诸佛如来也就说出上面的这些教法。”
【经文】
须菩提言:“难及也,天中天!经本空耳,云何复于空中说经?是经不可逮,如我了佛语,诸法不可逮。”佛言:“如是,诸法不可逮。空耳,是为不可逮。”
【译文】
须菩提说:“天中天,这一切真是难以理解。既然佛经是空的,为什么诸佛如来还要在空中说出这么多佛经呢?按照我的理解,佛经是人们所得不到的,一切佛法也是不能够得到的。”佛说:“是的,诸法是不能得到的。我说诸法不可得,是因为诸法皆空,所以不可得。”
【经文】
须菩提言:“如佛说本无不可逮,愿解不可逮慧有增有减?”佛言:“不也;”须菩提言:“若有不可逮慧有增有减,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惟逮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不增不减。若不增波罗蜜者,菩萨何因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何缘得阿惟三佛?设不减波罗蜜者,菩萨何因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何缘近阿惟三佛座?”
【译文】
须菩提说:“佛曾经说过,一切都是本无的,是不可得的。我现在想知道不可得的智慧是不是有增有减呢?”佛说:“无增无减。”须菩提说:“如果不可得的智慧不增不减,则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就是不增不减的。如果波罗蜜不增加,菩萨因何才能接近无上正等正觉,以什么为条件才能觉悟成佛呢?如果波罗蜜没有减退,菩萨以什么为原因才能接近无上正等正觉,以什么条件才能接近佛座成佛呢?”
【经文】
佛言:“是不可逮慧不增不减,菩萨求深般若波罗蜜若守者,如是沤惒拘舍罗菩萨不念檀波罗蜜增,亦不念减。复作是念,但名檀波罗蜜。所布施念持是功德施与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施。”
【译文】
佛说:“这不可得的智慧是没有增减的,追求无上正等正觉的菩萨,所守护的只是般若波罗蜜的方便胜智,他们的心中不想去增加布施波罗蜜,也不想去减少布施波罗蜜。他们心中所想的只是:布施波罗蜜只不过是名字上的布施波罗蜜而已。他们只有以这样的心念去进行布施,才能得到功德,才是向无上正等正觉进行布施。”
【经文】
“如是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惟逮波罗蜜、禅波罗蜜、菩萨求般若波罗蜜,若守者,得沤惒拘舍罗.不念般若波罗蜜有增有减,是但名为般若波罗蜜。求之若守者,发心念持是功德施与,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
【译文】
“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也是如此,菩萨做这些修行时心中想要得到的只是般若波罗蜜的方便胜智,他们的心中不去想般若波罗蜜的增减,只是想般若波罗蜜也不过是名字上的般若波罗蜜而已。菩萨以这样的心念追求、守护般若波罗蜜,才能得到功德,才能得到无上正等正觉。”
【经文】
须菩提白佛言:“何等为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佛言:“本无是也。是本无不增不减,常随是念不远离,是即为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座。不可逮法,不可逮慧,若般若波罗蜜皆不增不减,菩萨念是不远离,为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
【译文】
须菩提对佛说:“什么是无上正等正觉呢?”佛说:“就是本无。这个本无是不增不减的,如果心中经常有这样的想法,没有违背,那就是接近了无上正等正觉的佛座。一切万法是不可得的,智慧也是不可得的,般若波罗蜜是不增不减的。如果菩萨经常想着这些,没有违背,那就是接近了无上正等正觉。”
【经文】
须菩提白佛言:“菩萨持初头意①,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若持后头意②,近之?”佛言:“初头意、后来意,是两意无有对。”须菩提言:“后来意、初头意无有对,何等功德出生长大?”佛言:“譬如然灯炷,用初出明然炷,用后来明然炷?”
【注释】
①初头意:指最初的意念。
②后头意:指最后的意念。
【译文】
须菩提对佛说:“菩萨是用最初的意愿接近无上正等正觉呢,还是用以后的意愿接近无上正等正觉呢?”佛说:“最初的意愿和以后的意愿,两者是不是对立的。”须菩提说;“如果最初的的意愿和以后的意愿不是对立的,那么哪一个产生的功德大呢?”佛说:“比如一盏灯在点燃着,是最初的光亮呢,还是以后的光亮在点燃呢?”
【经文】
须菩提言:“非初头明然炷,亦不离初头明然炷;亦非后明然炷,亦不离后明然炷。”佛言:“菩萨不用初意,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亦不离初意得,亦不用后意得,亦不离后意得也。”
【译文】
须菩提说:“既不是最初的光亮在点燃,又离不开最初的光亮点燃;也不是以后的光亮在点燃,也离不开以后的光亮点燃。”佛说:“菩萨得到无上正等正觉也是如此,不用最初的意愿得,又离不开最初的意愿得;也不用以后的意愿得,也离不开以后的意愿得。”
【经文】
佛言:“云何是为得阿惟三佛不?”须菩提言:“阿惟三佛甚深是因缘,菩萨不用初意,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亦不离初意得,亦不用后意得,亦不离后意得也。”佛言:“云何心前灭,后复生耶?”须菩提言:“不也。”
【译文】
佛说:“这样是不是得到了觉悟成佛呢?”须菩提说:“觉悟成佛的因缘是非常深奥的,菩萨不用最初的意愿得到无上正等正觉,又离不开最初的意愿;不用以后的意愿获得,也离不开以后的意愿。”佛说:“须菩提,你认为怎样呢,人的心是不是前一个心灭了之后才有后一个心产生呢?”须菩提说:“不是。”
【经文】
佛言:“心初生可灭不?”须菩提言:“可灭。”佛言:“当所灭者,宁可使不灭不?”须菩提言:“不也。”佛言:“本无,宁可使住不?”须菩提言:“欲住本无,当如本无住。”佛言:“设令在本无中住,宁可使发坚固不?本无宁有心无心?不离本无宁有心不见本无不?作是求为深求不?”
【译文】
佛说:“最初产生的心可以灭掉吗?”须菩提说:“可以灭掉。”佛说:“应该灭掉的东西能不能不让它灭掉呢?”须菩提说:“不能。”佛说:“人能不能住在本无之中呢?”须菩提说:“人要想住在本无之中,就要像本无自身那样,一无所有。”佛说:“假如住在本无之中,能不能使本无更加坚固呢?人住在本无之中是有心的呢,还是无心的呢?如果不离开本无,人能有什么心吗?人能见到本无吗?这样的追求是不是最深的追求呢?”
【经文】
须菩提言:“天中天,作是求为无所求。何以故?是法了不可得,亦不可见。”佛言:“菩萨求般若波罗蜜,为求何等?”须菩提言:“为求空。”佛言:“设不空为求何等?”须菩提言:“为求想。”佛言:“云何去想不?”“不也。是菩萨为不去想。”
【译文】
须菩提说:“天中天,这样的追求就是没有追求。为什么呢?因为这样的法是得不到的,也是见不到的。”佛说:“那么菩萨追求般若波罗蜜是怎样追求的呢?”须菩提说:“就是追求空。”佛说:“假如不空又是怎么样的追求呢?”须菩提说:“那就是追求事物的形相。”佛说:“菩萨去除形相吗?”须菩提说:“不,菩萨不去除形相。”
【经文】
须菩提言:“不作是求忘想,何以故?求想尽者,设想灭者,即可灭也,便得阿罗汉,是为菩萨沤惒拘舍罗。不灭想得证,向无想随是教。”
【译文】
须菩提说:“但菩萨也不胡乱追求形相,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没有了追求形相的心,那就是灭除了事物的形相,这样是灭除,就能得到阿罗汉果,就是菩萨般若波罗蜜的方便胜智。所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不是通过灭除形相而得到的,而是通过没有追求形相的心得到的。”
【经文】
舍利弗谓须菩提:“若有菩萨有三种事,向三昧门,守三昧门,一者,空①;二者,无相②;三者,无愿③。是三者有益于般若波罗蜜,不但昼日益,夜梦中亦当复益。何以故?佛说昼夜梦中等无异。”须菩提言:“若有菩萨昼日有益于般若波罗蜜,夜梦中亦复有益。”
【注释】
①空:这里指空解脱门,佛教的三种解脱门之一。
②无相:这里指无相解脱门,佛教的三种解脱门之一。
③无愿:这里指无愿解脱门,佛教的三种解脱门之一。
【译文】
舍利弗对须菩提说:“菩萨有三种修行禅定、保护禅定的方法,一是空三昧,二是无相三昧,三是无愿三昧,此三者对般若波罗蜜是有益的,不但白天要增加它们,晚上睡梦中也要增加它们,为什么呢?因为佛说过白天和晚上的睡梦是没有差别的。”须菩提说:“是的,如果菩萨白天增益般若波罗蜜,晚上睡梦中也要增益般若波罗蜜。”
【经文】
舍利弗言。云何若梦中有所作。宁有所得不。佛所说经。如梦中所有。须菩提言。梦中所作善。觉大喜为益。梦中所作恶。觉不喜为减。舍利弗言。设于梦中杀人其心喜。觉以言。我杀是人快乎。如是云何。
【译文】
舍利弗说:“如果菩萨在睡梦中有所作为,能得到什么好处吗?佛经中说,梦中所作的一切都是空的。”须菩提说:“如果在梦中作了善事,醒来后就会觉得非常高兴,这就是增益了般若波罗蜜;如果在梦中做了恶事,醒来后就会觉得非常不高兴,这就是减损了般若波罗蜜。”舍利弗说:“如果有人在梦中杀了人,心中又非常高兴,醒来后说:我杀了这个人,真是太高兴了。发生了这种情况又怎么样呢?”
【经文】
须菩提言:“不然。尔皆有所因缘,心不空,尔会有所因缘,若见、若闻、若念为因缘,尔故知耳。从是中令人心有所著,令人心无所著,是为不忘,尔皆有所因缘故。”
【译文】
须菩提说:“这是不对的。这样的人心中有了因缘和条件,他们的心不是空的;由于他们的心中有了因缘条件,只要见到听到想到这些因缘条件,就会在梦中梦到这样的事。这时他们的心就是执著的,人只有心中没有执著,才不会发生错误的想法,他们有了错误的想法,那就是因为他们有了因缘条件,有了执著。”
【经文】
舍利弗言:“所作皆空耳,何因心有所因缘?”须菩提言:“想因缘,是故心因缘从是起。”舍利弗言:“菩萨梦中布施,持是施与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如是有施与无?”须菩提言:“弥勒菩萨近前在,旦暮当补佛处,是故知,当从问。”
【译文】
舍利弗说:“人的一切作为本质上都是空的,那为什么人心会有因缘条件呢?”须菩提说:“因为人们有了因缘条件的形相,所以就产生了有因缘条件的心。舍利弗说:“如果梦中见到自己在布施,以此追求无上正等正觉,那是不是和真的布施一样呢?”须菩提说:“弥勒菩萨就在这里,早晚会补位成佛,他知道这个问题,所以应该去问他。”
【经文】
舍利弗白弥勒菩萨:“我所问,须菩提言:弥勒菩萨能解之。”弥勒言:“如我字弥勒当解乎?当以色、痛痒、思想、生死、识解慧乎?持是身解耶?若空,若色、痛痒、思想,生死、识解慧,色、痛痒、思想、生死、识空无力,当所解,是法了不见也,亦不见当所解者,是法了不见,当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者。”舍利弗言:“弥勒菩萨所说为得证?”弥勒言:“不也,我所说法不得证。”舍利弗便作是念:“弥勒菩萨所入慧甚深。何以故?常行般若波罗蜜以来大久远矣。
【译文】
舍利弗对弥勒菩萨说:“我问须菩提的问题.须菩提让我来问你.说你能解答这个问题。”弥勒说:“比如我叫弥勒,能有什么解释吗?能用色、受、想、行、识来解释智慧,色、受、想、行、识都是空的,没有力量.由此可知所解释的东西是不可见的,用以解释的智慧也是不可见的,从这里我们看不见有谁能得到无上正等正觉。”舍利弗说:“弥勒菩萨所说的能得到证明吗?弥勒说:“不能,我所说的得不到证明。”舍利弗于是心想:弥勒菩萨的智慧一定非常深入了,为什么呢?因为自从他修行般若波罗蜜以来已经非常久远了。”
【经文】
佛问舍利弗:“云何若自见作阿罗汉时不?”舍利弗言:“不见也。”佛言:“如是菩萨不作是念:我受决是法。当于中得阿惟三佛,亦无有得阿惟三佛者。菩萨作是行,为求般若波罗蜜,终不恐我不得阿惟三佛。随是法中教,求般若波罗蜜,用是故,我无所畏。”
【译文】
佛问舍利弗:“阿罗汉做阿罗汉的时候自己能看到吗?”舍利弗说:“看不到。”佛说:“菩萨也是如此,他们心中没有已经授记成佛的想法。因为从这样的想法中不能得到觉悟成佛,也没有从这里得到觉悟成佛的菩萨。菩萨只有这样做,才是追求般若波罗蜜,永远不会害怕自己得不到觉悟成佛。在这样的法中学习以求般若波罗蜜,因此他们的心中就没有畏惧。”
【经文】
“菩萨至大剧难虎狼中时,终不畏怖。心念言:设有啖食我者,为当布施行檀波罗蜜,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愿我后作佛时,令我刹中无有禽兽道。菩萨至贼中时,终不怖惧。设我于中死,心念言:我身会当弃捐,正令我为贼所杀。”
【译文】
“菩萨遇到巨大的灾难比如遇到虎狼的时候,也是无所畏惧的。他们心想,假如虎狼吃了我,就是我在进行布施,那就是接近了无上正等正觉;等到我作佛的时候,由于我的布施,我的佛国世界中就不再有各种畜生。菩萨遇到了强盗也不会害怕。如果肯定要被强盗杀死,他们心中就想:我正想捐弃自己的身体,被强盗杀了正遂我愿。”
【经文】
“我不当有嗔恚,为具忍辱行羼提波罗蜜,当近阿惟三佛。愿我后得佛时,令我刹中无有盗贼。菩萨至无水浆中时,心不畏怖。自念言:人无德使是间无水浆,愿我后得阿惟三佛时,使我刹中皆有水浆,令我刹中人悉得萨芸若八味水①”
【注释】
①八味:泥洹有八种法味,常住、寂灭、不老、不死、清净、虚通、不动、快乐,称为八味。
【译文】
“所以我不能怨恨愤怒,我这是在修行忍辱波罗蜜,由此我当接近觉悟成佛;由于我现在修行了忍辱波罗蜜,将来我成佛的时候,我的佛国世界中就不会有强盗了。菩萨行路没有水喝的时候,心中没有畏惧。他们心想:人没有德行才使得这里没有水,希望将来我作佛的时候,我的佛国世界中水源充足,让一切人民全都喝上萨芸若八味智慧水。”
【经文】
“菩萨至谷贵中时,心不恐怖。自念言:我当精进得阿惟三佛,使我刹中终无谷贵,令我刹中人在所愿、所索饮食悉在前,如忉利天上饮食。菩萨在疾疫中时,心念言:我终无恐惧,正使我身死是中。”
【译文】
“菩萨在谷米昂贵的时候,心中也不恐惧。他们心想:我应该精进修行,让我的佛国世界中永远没有谷米昂贵的时候,让我的世界中的一切人民想吃什么就有什么,犹如忉利天上的饮食一样。菩萨在瘟疫流行的时候,心中想:我永远不会害怕,即使我将死在瘟疫之中。”
【经文】
“会当行精进得阿惟三佛,令我刹中无有恶岁疾疫者,必当降伏魔官属。”佛言:“菩萨闻是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阿惟三佛,却后大久远乃得佛者,心不恐怖,从本际起,意学以来用不为久也,譬如人意一转顷耳。何以故?无有本际故。”
【译文】
“也要精进修行,以便觉悟成佛,使我的佛国世界中没有荒年和瘟疫,并降伏一切恶魔。佛说:“如果菩萨听到人说这无上正等正觉很久以后才能觉悟成佛,他们心中也永远没有恐惧,他们想:自从最初发意学佛以来,时间并不是太长,和人的意念一动是差不多的,为什么呢?因为所谓的最初其实是没有的。”
【经又】
佛说是时,有优婆夷从座起前至佛所,为佛作礼,长跪白佛言:“我闻是不恐不怖,必降恐怖之处,索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得阿惟三佛已当说经。”佛笑口中金色光出,优婆夷即持金花散佛上,持佛威神,花皆不堕地。阿难从座起,更斐袈裟,前为佛作礼,长跪问佛言:“佛不妄笑,既笑当有所说。”
【译文】
佛说到这里,有位女居士从座位上站起来走到佛的面前,行礼致敬,长跪对佛说:“我听了这些话心中没有恐惧。我一定要到那些令人恐怖的地方去追求般若波罗蜜,等我觉悟成佛的时候,我也要解说此般若波罗蜜经。”佛笑了,口中金光跳跃而出。女居士立即把金花散布在佛的身上,由于佛的威神,金花全都没有坠落,而是浮在空中。这时,阿难从座位上站起来,整理袈裟,走到佛前行礼致敬,长跪问佛说:“佛是从来不随便笑的,既然笑了,就一定是有原因的。”
【经文】
佛言:“是怛竭优婆夷却后当来世名星宿劫①,是中有佛名金花佛,是优婆夷后当弃女人身,更受男子形,却后当世阿閦佛刹,从阿閦佛刹去复到一佛刹。”
【注释】
①星宿劫:佛教称未来世中有一大劫名为星宿劫,劫中有千佛出世,如天上的星宿,所以称为星宿劫。
【译文】
佛说:“从此以后的将来世界中有一个劫,名叫星宿劫,其中有佛,名叫金花佛,这位女居士将在那里抛弃女儿身,转生为男子;此后当转生到阿閦佛的世界中,又从阿閦佛的世界中转到其他佛国世界,一而再,再而三,没有极限,此居士在这么长的时间里。”
【经文】
“从一佛刹复生一佛刹,如是无终极。譬如遮迦越王从一观复游一观,从生至终足不蹈地,是优婆夷从一佛刹复到一佛刹,未尝不见佛。”阿难心念,如阿閦佛刹菩萨会者,是为佛会耳。
【译文】
“从一个佛国世界到另一个佛国世界,没有不见到佛的时候;就好像转轮圣王游行天下,从一处到另一处,从生到死,脚永远不会踏在地上一样。”阿难心想:阿閦佛的佛国世界上的菩萨聚会,其实就是佛的聚会吧!”
【经文】
佛知阿难心所念。佛言:“是诸菩萨会者,悉度生死已,是优婆夷后当作金花佛,度不可计阿罗汉,令般泥洹。是时佛刹中无有禽兽盗贼,无有断水浆、若谷贵、病疫者,其余恶事悉无有。”
【译文】
佛知道了阿难心中的想法,说到:“那些聚会的菩萨,全部已经度脱了生死。这位女居士以后当成为金花佛,救度不可胜数的阿罗汉,让他们全都得泥洹成佛。他的佛国世界中,没有禽兽和强盗,没有水源缺乏、谷米昂贵、瘟疫流行的时候,其他一切坏事也同样没有。
【经文】
阿难问佛:“是优婆夷从何佛已来作功德?”佛言:“乃昔提和竭罗佛所作功德,初发意求佛。提和竭罗佛时,亦复持金花散佛上愿言:持是功德施与。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者。”
【译文】
阿难问佛:“这位女居士是从哪个佛国世界中开始做功德的呢?”佛说:“她从过去然灯佛时开始做功德,从那时最初发意求佛。她在然灯佛的时候,也曾用金花散布到佛的身体上,发愿说:“愿以此功德求得无上正等正觉。”
【经文】
佛言:“如我持五花散提和竭罗佛上,即逮得无所从生法乐于中立,授我记言:却后无数劫,若当为释迦文佛。是优婆夷尔时见我从佛授决。”
【译文】
佛说:“那时我也曾用五色花散布到燃灯佛的身上,于是我得到了无所从生法的快乐,燃灯佛即为我授记;此后无数劫,你当成佛,号为释迦文佛。那时,这位居士看到我得到了佛的授记。”
【经文】
“其心亦念:我亦当授决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如是菩萨授决。佛语阿难:”是怛竭优婆夷于提和竭罗佛所,初发起本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阿惟三佛。”阿难白佛言:“是怛竭优婆夷所求已度?”佛言:“度已。”
【译文】
“心中想:我也应当得到授记,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于是她也得到了佛的授记。”佛对阿难说:“这位女居士从燃灯佛那里,开始发意追求无上正等正觉觉悟成佛。”阿难问佛说:“那么这位女居士得到了她所追求的了吗?”佛说:“已经得到了。”
?
守空品第十七
【经文】
须菩提白佛言:“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何等为入空?何等为守空三昧?”佛言:“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色、痛痒、思想、生死、识空观,当作是观。一心作是观不见法,如是不见法,于法中不作证。”须菩提言:“佛所说不于空中作证,云何菩萨于三昧中住,于空中不得证?”
【译文】
须菩提对佛说:“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的时候,在什么情况下才是进入空中了呢?什么样的三昧才是守空的三昧呢?”佛说:“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的时候,应该观察色、受、想、行、识都是空的,应该这样观察。如果能专心致志地这样观察。就是不见任何法;而不见任何法。就是说不想从此法中证悟成佛。”须菩提说:“佛的意思是说菩萨不会在空中证悟成佛,那么菩萨为什么还要修行三昧,从而住在并不想从中证悟成佛的空中呢?”
【经文】
佛言:“菩萨悉具足念空不得证,作是观,不取证,作是观,观入处,甫欲向是时不取证,不入三昧,心无所著,是时不失菩萨法,本不中道得证。何以故?本愿悉护萨和萨故。为极慈哀故,自念言:我悉具足于功德,是时不取证,菩萨得般若波罗蜜获得极大功德,悉得智慧力。”
【译文】
佛说:“菩萨只是心中想着一切皆空,并不想从中证悟成佛,他们这样观察万法,不取证悟,心中就没有执着,就没有束缚在三昧之中,这样他们才能不失去菩萨法的根本,不会在半路证悟阿罗汉果等果位。为什么呢?因为菩萨所发的本愿就是要一直不断保护众生。他们为了慈悲一切人民,心想:我现在虽然具足了一切功德,却不应该于此时证悟成佛,因为我还要救度一切人民。这样,菩萨就获得了般若波罗蜜的极大功德,获得了般若波罗蜜的一切智慧。”
【经文】
“譬若人能勇悍却敌,为人极端正,猛健无所不能,能晓兵法,六十四变皆知习之,为众人所敬。若有所至处,无不得其力者;有所得者转分布与人,其心欢欣。若有他事与父母妻子俱去,过大剧道厄难之中,安隐父母,语其妻子言:莫有恐惧,当俱出是难中。既出,得送父母妻子归乡里,不逢邪恶,到家莫不欢欣者。何以故?”
【译文】
他们就像是人中的勇士,英雄顽强,为人公正,通晓兵法,熟知六十四变,能对抗一切敌人,战无不胜,他们所到之处,没有不得到他们的好处,他们无论得到什么东西,都与大家分享,大家心中都很喜欢他们。如果他们有什么事情要和父母妻子同行,从危险的隘道中经过,遇到了巨大的厄难,他们就会安顿父母妻子说:‘你们不用害怕,我们肯定能冲出厄难。’等到他们从厄难中逃出,回到家里的时候,全家人莫不欢欣跳跃,为什么他们能逃出厄难呢?”
【经文】
“用是人勇悍多智慧黠健故。是菩萨行极大慈,心念十方萨和萨,是时持慈心悉施人上,是菩萨过阿罗汉地,出辟支佛地,于三昧中住,悉愍伤萨和萨无所见,于是中不取证,入空中深不作阿罗汉,菩萨作是行时,为行空三昧,向泥洹门不有想,不入空取证,譬若飞鸟飞行空中无所触碍。”
【译文】
“因为勇士既勇敢强健,又多智多谋。菩萨也是如此,他们以极大的慈悲之心护念着十方的众生,当他们修行的时候,就要把慈悲布施给一切人民。所以,他们超出了阿罗汉、辟支佛地,虽然住在三昧之中,但是因为慈悲一切众生而看不见三昧,也不在三昧中证悟成佛;即使深入空中,也不在空中证得阿罗汉果位。菩萨修行的时候,就是修行了空的三昧,虽然已经面向了泥洹觉悟,却不在空中证悟成佛,犹如飞鸟翱翔于空中而无所挂碍。”
【经文】
“菩萨行甫欲向空,至空向无想,不堕空中,不堕无想。悉欲具佛诸地,譬若工射人射空中,其箭往于空中,后箭中前箭。各各复射,后箭各各中前箭。其人射欲令前箭堕尔乃堕。”
【译文】
“菩萨刚修行的时候是朝向空的,等得到了空的时候则朝向了无想,因而既不会堕入空的束缚之中,也不会堕入无想的束缚之中,从而具备了一切佛法。比如善于射箭的人把箭射向空中,箭在空中有一刻停留,此时射箭的人再发一箭,后箭射中了前箭,这样一直射下去,后射的每一箭都射中了前箭,这时,只有射箭的人想要前箭落下来,它才能落下来。”
【经文】
“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为沤惒拘舍罗所护,自于其地不中道取证,堕阿罗汉、辟支佛地,持是功德逮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功德盛满便得成佛。为菩萨于经本中观,不中道取证。”须菩提白佛言:“菩萨谦苦作是学,不中道取证。”
【译文】
“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也是如此,他得到了般若波罗蜜方便胜智的保护,自己不会在半路上证悟,堕入阿罗汉、辟支佛地,他要以此功德去追求无上正等正觉,而等到他功德圆满的时候,他就会觉悟成佛了。所以,菩萨根本上是不会半路证悟的。须菩提对佛说:“菩萨不会半路证悟成佛,在修学时就会忍受各种苦。”
【经文】
佛言:“是菩萨悉为护萨和萨,守空三昧向泥洹门,心念分别。何等为分别?守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是为分别沤惒拘舍罗,使是菩萨不中道取证。何以故?沤惒拘舍罗护之故。故心念一切萨和萨,持是所念故,得沤惒拘舍罗,不中道取证。”
【译文】
佛说:“菩萨为了慈悲一切众生,他们在修行空三昧、趋向泥洹的时候,心中对三昧做了分别。他们做了怎样的分别呢?他们把三昧分成空三味、无相三昧、无愿三昧,这就是对般若波罗蜜的方便胜智做了分别,尽管如此,他们还是不会半路证悟。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得到了般若波罗蜜方便胜智的保护。因此,菩萨心中护念着一切众生,由于有了这种信念,他们得到了般若波罗蜜的方便胜智,不会半路证悟泥洹。”
【经文】
“若菩萨深入观,守空三昧向泥洹门,无相三昧向泥洹门,无愿三昧向泥洹门,用是故,分别久远以来人,所因缘想中,求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为说经,当使远是因缘,守空三昧、守无想三昧、守无愿三昧,向泥洹门,皆不中道取证。”
【译文】
“如果菩萨深入观察,修行空三味趋向泥洹,修行无相三昧趋向泥洹,修行无愿三昧趋向泥洹。由此就可以认识由来已久的,人之所以为人的因缘条件,以求得无上正等正觉,并为一切人民解说般若波罗蜜经法,使他们远离一切因缘条件,守护空三昧趋向泥洹,守护无相三昧趋向泥洹,守护无愿三昧趋向泥洹,让他们皆不至于半路便证泥洹。”
【经文】
“菩萨如是念久远人,呼常有想,常有安想,常有我想,常有好想。各各本我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时,用人故为说经,使断有想,有安想、有我想、有好想,悉断求,云何断,是常无常,是乐皆苦,是身非身,是好皆丑。”
【译文】
“自无始以来,一切人民总是经常有这样那样的想法,有安全的想法,有有我的想法,有万物都非常美好的想法。如果菩萨经常想着这些人,就要在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时候为这些人说经,让他们断除想法,断除一切的想法。怎样求得断除呢?就是要让他们知道,所谓恒常的东西其实都是无常的,一切快乐本质上都是苦的,一切形体本质上都是没有形体的,一切好的东西本质上都是丑的。”
【经文】
“菩萨自心念,为得沤惒拘舍罗,守空、守无相、守无愿三昧,向泥洹门,不中道取证。若有菩萨心,念人发远已来,求因缘、求想、求欲、求聚想、求空想、求是想,皆现在。”
【译文】
“菩萨心中应该想到:为了得到般若波罗蜜的方便胜智,我要守护空、无相、无愿三昧,从而趋向泥洹,而不在半道便作证悟。菩萨心中如果想到,众生从无始以来便追求因缘,追求心愿,追求欲望,追求财富的积聚,追求绝对的虚空,到现在仍然这样追求着。”
【经文】
“菩萨言:我一切欲使世间无有是,用是念人故得沤惒拘舍罗,是法观空想愿识无所从生齐限,是菩萨不中道取证,法当作是知。云何菩萨求般若波罗蜜?当晓习于法中。心当何缘求,心当云何入?守空三味、守无相三昧、守无愿三昧,向泥洹门,皆不中道取证。”
【译文】
“这时菩萨就应该说:为了让世间的人民去掉这些追求,我要求得般若波罗蜜的方便胜智,以此让人们知道,一切法都是空的,一切心愿、想法、认识根本上都是无所从生的。如果菩萨不想半路证悟,对一切万法就要这样认识。那么菩萨究竟应该怎样求得般若波罗蜜呢?当他们修行的时候,他们的心应该以什么条件追求呢?应该怎样进入追求般若波罗蜜的心中呢?那就是要守护空三昧。守护无相三昧,守护无愿三昧,以此来趋向泥洹。不能半路证悟泥洹。”
【经文】
“守无识三昧、守无所从生三昧,是菩萨不得决故。守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无识三昧、无所从生三昧,念是三昧,竞有来问者,小即持不可计心为解者,知是非阿惟越致菩萨。何以故?阿惟越致心无央数悉知,用是比,行不具足,知是菩萨未得阿惟越致。”须菩提白佛言:“若有菩萨能解是者,便为阿惟越致?”
【译文】
“如果他们守护了空三昧,守护了无相三昧,守护了无愿三昧,守护了无识三昧,守护了无所从生三昧,但当有人来询问的时候,他们不能用不可胜数的心为之解说.他们就得不到佛的授记,他们就不是阿惟越致不动转菩萨。为什么呢?因为阿惟越致菩萨的心能知道一切万法。如果菩萨不具备这些形象特征,他们就不是阿惟越致不动转菩萨。”须菩提对佛说:“如果有菩萨能理解这些,就是阿惟越致菩萨吗?”
【经文】
佛言:“闻深般若波罗蜜,若不闻,能解者,即是阿惟越致。”须菩提言:“不可计人求菩萨道,少有能解者。”佛言:“能解者以授记以,于是功德中,极姝所知法者,阿罗汉、辟支佛所不能及,诸天阿须伦鬼神所不及,是为阿惟越致相。”
【译文】????????????????????????????????????????????????
佛说:“菩萨听到了般若波罗蜜或者没有听到般若波罗蜜,能够这样解说的,就是阿惟越致不动转菩萨。”须菩提说:“有不可胜数的人在求学菩萨道,但能理解的人却很少。”佛说:“能理解的人已经得到了授记,他们知道一切万法,?他们的功德,一切阿罗汉、辟支佛都赶不上,一切天神、阿修罗、鬼神都赶不上,这就是阿惟越致菩萨的形象特征。”??
?
 
远离品第十八?
【经文】
佛言:“复次,须菩提,梦中菩萨摩诃萨不入阿罗汉地,不入辟支佛地,不乐索其中,亦不教他人入其中,心亦不念般若中诸法,梦中视不般若中为证,心悉常在佛。如是须菩提,阿惟越致菩萨摩诃萨,当知是阿惟越致相。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梦中与若干百弟子,共会在中央坐,不可数千弟子,不可数百千弟子,共会在中央坐说经,与比丘僧相随,最在前头。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说经悉见亦复是。须菩提,阿惟越致菩萨摩诃萨,当知是阿惟越致相。”
【译文】
佛说:“再者须菩提,菩萨即使于睡梦中也不会进入阿罗汉、辟支佛地,不会在其中高兴地探索,也不教人在其中探索,他们的心不想诸法中有什么智慧,也不会在梦中看到自己证悟了诸法。他们的心始终在佛那里。须菩提,当知这样的菩萨才具备了阿惟越致菩萨的形象。再者须菩提,如果菩萨梦见自己和数百弟子在一起,自己坐在中央说法,比丘僧坐在外围听法,或者梦见诸佛如来也是这样在解说经法;须菩提,这样的菩萨就具备了阿惟越致菩萨的形象。”
【经文】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梦中在极高虚空中坐,为比丘僧说经,还自见七尺光,自在所变化,于余处所作,为如佛说经。菩萨摩诃萨于梦中作是亦复是。须菩提,阿惟越致菩萨摩诃萨,当知是阿惟越致相。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梦中不恐、不怖、不难、不畏。”
【译文】
“再者须菩提,如果菩萨梦见自己坐在非常高的虚空中,为比丘僧说法,又看到自己的身体放射出七尺光芒,随意变化,照射四周,就好像是佛在说法一样;须菩提,如果菩萨在梦中见到这些,这样的菩萨就具备了阿惟越致菩萨的形象。再者须菩提,如果菩萨在梦中没有恐惧,没有害怕,没有惊吓,没有动摇。”
【经文】
“梦中若见郡县,其中兵起展转相攻,若火起,若见虎狼狮子及余兽,若见断人头者,如是余变化大勤苦者,多困穷者,饥者、渴者,都以厄难,悉作是见,其心不恐、不怖、不惊、不摇,于梦中见,以觉即起坐,作是念,如梦中所见,都是三处,我作佛时悉为说经,遍教亦复是。须菩提,阿惟越致菩萨摩诃萨,当知是阿惟越致相。”
【译文】
“比如他梦见了某一郡县中的人民互相进攻,或梦见有大火烧起,或者梦见虎狼肆虐,禽兽当道,或者梦见有人被砍了头,如此等等,如果菩萨梦见了这样的危难困苦之事,心中没有恐惧,没有害怕,没有惊吓,没有动摇,当他们醒来的时候心想:我梦见的这些,都是三界中所发生的事情。等我做佛的时候,我要为一切人民说经,把这些告诉他们,让他们从中远离。须菩提,这样的菩萨就具备了阿惟越致菩萨的形象。”
【经文】
“复次,须菩提,何从知是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成做佛时,其境内一切无有恶心?是时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梦中若见畜生相啖,人民疾疫时,其心稍稍生逮得是愿,作是念:我会当作佛,如我作佛时,使我界中一切无有恶,用是故,知亦复是。须菩提,阿惟越致菩萨摩诃萨,当知阿惟越致相,诸恶悉除,赐亦复是,须菩提,阿惟越致相。”
【译文】
“再者须菩提,怎么知道菩萨得到无上正等正觉觉悟成佛的时候,他的佛国世界的一切众生没有作恶心呢?须菩提,因为菩萨在梦中看到畜生类互相杀吃,人民在瘟疫流行、饥荒无粮的时候也有这种互相残害的心理,菩萨心中遂想:我将来肯定要成佛的,等到我成佛的时候,我要让我的世界上没有一切恶心。由此可知,佛国世界的一切众生是没有恶心的。须菩提,这样的菩萨就具备了阿惟越致菩萨的形像,他们已经除去了世间的一切罪恶。”
【经文】
“复次,须菩提,是菩萨摩诃萨于梦中觉已,若见城郭火起时,便作是念:我于梦中所见,用是比,用是相,见不怖,用是比、用是相,行具足,菩萨摩诃萨如是,是为阿惟越致相。持是比,持是相,行具足,是为阿惟越致菩萨摩诃萨。今我审、应审、至审是所向者当无异。今是城郭火起,用我故,悉当灭,悉当消,悉当去,不复现。”佛言:“假令火赐灭已,赐消已,赐去已,知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授记已,过去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授阿耨多罗三耶三菩,知是阿惟越致相。”
【译文】
“再者须菩提,如果菩萨在梦中看到城中火起,醒来之后就会想:对于我在梦中所看到的,我是不可恐惧的。菩萨具备了这样的形象特征,就是阿惟越致菩萨。菩萨心想:我梦见的和实际情况没有什么差别,现在城中起火了,由于我的缘故,大火应该被灭掉,应该远去,不再发生。”佛说:“这时如果大火被灭掉了,不再发生,须菩提,可知这个菩萨就已经得到了授记,过去的诸佛如来已经传授给了他无上正等正觉,他就是阿惟越致菩萨。”
【经文】
“假令火不灭,不消不去,知是菩萨摩诃萨未授记。设火神烧一舍,置一舍,复越烧一里,置一里,知是,须菩提,其家人前世时断经故所致,是辈之人所作宿命悉自见,宿命所作恶,于是悉除赐,从是以来断经余殃悉尽,是宿命恶悉消。如是须菩提,知是菩萨摩诃萨,未得阿惟越阿耨多罗三耶三菩。”
【译文】
“如果大大没有被灭掉,这个菩萨就没有得到授记。须菩提,如果大火烧了一家人,放过了一家,烧了一条街,放过了一条街,须菩提,应该知道那是因为这些家里的人前世的时候断绝般若波罗蜜经所造成的,是他们前世所做恶业的报应。须菩提,应该知道,那个不能为人消灾的菩萨,还没有得到无上正等正觉,不是阿惟越致菩萨。”
【经文】
“复次,须菩提,用是比、用是相,行具足,菩萨摩诃萨当作是视;持是比、持是相,当为说,令知之。或时须菩提,若男子、女人为鬼神所下,若为所持,是彼菩萨作是念:或我授记,如过去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授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阿惟三佛,是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所念悉净洁故。设我当做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阿惟三佛,所念皆净洁,是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却阿罗汉心,却辟支佛心。”
【译文】
“再者须菩提,形象具足的阿惟越致菩萨应该这样想:应该把这些形象解释给人民,让人民知道。须菩提,如果有人被鬼神所控制,这时菩萨心中就会想:如果我得到了佛的授记,过去诸佛传授给我无上正等正觉,由于这无上正等正觉,我的一切心念就都是清净的;如果我得到了无上正等正觉,能够觉悟成佛,所有的心念全都清净,就可以用这无上正等正觉了却阿罗汉心,了却辟支佛心。”
【经文】
“设却阿罗汉心以,设却辟支佛心以,是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会当作佛,不得不作佛。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当作佛者,十方阿僧祇刹现在诸佛,无不知者,无不见者,无不证者。今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悉知我所识念。”
【译文】
“如果我了却阿罗汉心,了却了辟支佛心,由于这无上正等正觉,我将来肯定会成佛,不可能不成佛;如果我肯定会以无上正等正觉觉悟成佛,那么十方阿僧祇那么多佛国世界的一切诸佛,就没有不知道我的,没有看不到我的,没人不为我作证的,现在的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不知道我的心念的。”
【经文】
“我审当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阿惟三佛,审如我所语,审如我所为,审如我所言,是鬼神当用我故去,便告言:是男子、女人,何等鬼神所取持乎?鬼神即为去。设是不去者,是菩萨摩诃萨说是时,当知须菩提,是菩萨摩诃萨未受决。过去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不授阿耨多罗三耶三菩。”
【译文】
“如果我真的能够得到无上正等正觉觉悟成佛,真的像我所想、所说、所做的那样,那么这个鬼神就应该因为我的缘故离去。于是这菩萨就对那个人说:是什么鬼神在控制着你呢?鬼神听了就会立即离去。如果鬼神没有离去,那就是说,菩萨说这话的时候,还没有得到授记,过去的诸佛如来还没有传授给他无上正等正觉。”
【经文】
佛语须菩提:“其人审至诚者,弊魔往到是菩萨摩诃萨前住.作是语言:若本作是住,若本字某,若以授记,欲以乱之。是菩萨当说是语时.我是真者,鬼神当随我语,我审授记.为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审如我至诚者,是鬼神即当去。”
【译文】
佛对须菩提说:“须菩提,如果菩萨没有得到授记,当他想要驱赶鬼神的时候.恶魔来到他的面前说:你已经住在无上正等正觉之中,你已经得到了授记.成佛后名为某某。恶魔想以此干扰菩萨,如果菩萨这时也想:我是真正得到了无上正等正觉.得到了佛的授记.所以鬼神应该听我的话.应该离去。”
【经文】
“是弊魔即作是念:我当使鬼神去。何以故?弊魔极尊有威神,鬼神不敢当。魔作是念,鬼神用魔威神故便舍去。如是菩萨作是念:用我威神故鬼神即去耳。”
【译文】
“恶魔这时心想:我应该赶快把鬼神赶走,为什么呢?因为我的威神的力量很大,鬼神不敢不听。恶魔心中刚想到这里.鬼神由于害怕恶魔的威神便离开了。这时菩萨心想:由于我的威神,鬼神离开了。”
【经文】
佛言:“不知用魔威神故去也,是彼菩萨摩诃萨以自谓审然,便自贡高,轻易人,形笑人,无所录,语人言:我于过去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所授记以,其余人悉未授记,用是故,自可自贡高,反嗔恚起恚怒,稍稍增多,则离萨芸若大远,失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智。”
【译文】
佛说:“这个菩萨不知道鬼神是由于害怕恶魔的威神而离开的,以为是由于害怕自己才离开的,于是他就认为自己是真正的授记菩萨,因而自高自大,轻视别人,嘲笑别人,对人说:我在过去诸佛如来那里得到了授记,其他的人都没有授记。因此他自以为了不起,自以为功德高深,愤怒和怨恨也逐渐增多,这样他距离萨芸若智慧越来越远,失去了无上正等正觉的智慧。”
【经文】
“是辈菩萨无有沤惒拘舍罗,嗔怒更生,起是两地,当堕阿罗汉地,若堕辟支佛道地,是辈须菩提持不成,是菩萨摩诃萨当觉知魔为。舍善知识去,亦不与善知识语,亦不与善知识从事,亦不录善知识,用是故,知为魔所固。”
【译文】
“这样的菩萨没有得到般若波罗蜜的方便胜智,愤怒和怨恨越来越多,就会堕入阿罗汉、辟支佛道之中,什么修持都不能完成。应该知道,这样的菩萨就是受到了恶魔的干扰。他们就会离开好的老师,也不和好的老师一起说话,也不侍奉好的老师,不随好的老师学习,由此可知,他们已经被恶魔紧紧地抓住了。”
【经文】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当知魔为,何以故?当觉是事。知魔来在菩萨前,魔时时变服往作是语言:过去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授若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若本字某,若母字某,若父字某,若兄字某,若姊字某,若弟字某,若亲厚字某,若知识字某,若父母兄字某,若七世祖父母字某,若母外家字某,若父外家字某,若在某城生,若在某国生.若在某郡生,若在某县生,若在某乡生。”
【译文】
“须菩提,应该知道,这样的菩萨就是受到了恶魔的干扰。怎么才能知道恶魔来到了菩萨跟前呢?恶魔经常变换服装前来对菩萨说:过去的诸佛如来已经把无上正等正觉传授给了你,授记说你将来可以成佛,名为某某,父母名为某某,兄弟姐妹名为某某,亲戚名为某某,老师名为某某,七世祖先名为某某,或在某城生,或在某国生,或在某郡生,或在某县生,或在某乡生。”
【经文】
“若常软语。若今作是语,若乃前世时亦复作是软语,或时高才,便复随形言,若前世时亦复高明,或见自字,或见乞食,或时一处饭,或时就饭者,或时先啖果菜却食饭,或时在丘墓间,或时路靖,或时在树间止,或时有受请者,或时不受请,或时少多取足,或时麻油不涂身,或时语声好,或时巧谈语。”
【译文】
“你经常软语为人说法,你现在已经是软语为人说法了,过去世中也是软语为人说法;你现在非常高明,触类旁通,从前也非常高明;有时你见到了自己的名字,有时在乞食,有时在某处吃饭,有时先吃蔬菜水果然后吃饭,有时停在丘陵墓穴之间,有时在大路上行走,有时在树林之中停止;有时你得到人的邀请,有时得不到人的邀请;无论有什么要求你都能得到满足;有时你不用麻油涂身;有时你声音动听,巧于言谈。”
【经文】
“魔见如是因底诡言,若前世时亦复巧谈语如是,若前世时施行法亦复如是,何以故?若前世时净洁行,今还得,若前世时行净洁故,功德所致,今若还是功德耳。若前世时某家子,若种姓亦复字某,前世有是行,若今世亦复净洁得是,彼菩萨心便作是念想,我得无尔乎?”
【译文】
“恶魔说了这样鬼话后又说:你前世的时候也是这样善于言谈,你前世时也是这样进行修行,为什么呢?因为你前世的修行是清净的,所以现在又得到了这样的修行;你前世的修行是清净的,得到了功德,现在又得到了功德。你在前世的时候生在某家,生在某一种族,你前世的修行和现在的修行一样,都是清净的。这时菩萨心中想:我肯定是这样的。”
【经文】
“是弊魔便复作是语言:若以授记阿惟越致,过去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若授记已,用是故若得净洁。”佛语须菩提:“我所说阿惟越致,菩萨摩诃萨持是比、持是相、持是行用占之,我所说者不具足得反自用是,当知是菩萨辈终不成就,当知为魔所坏。”
【译文】
“恶魔于是又说:你己经得到授记,是阿惟越致菩萨,过去诸佛如来已经为你做了授记,所以现在你得到了清净。”佛对须菩提说:“对于这些形象,这些特征,这些行为,我所说的阿惟越致菩萨是不具备的。应该知道,具备这些的菩萨永远不会成就觉悟,因为他们已经被恶魔破坏了。”
【经文】
“何以故?用是比、用是相,阿惟越致菩萨摩诃萨知是了不可得,用魔说其功德故,说其字故,是辈菩萨摩诃萨闻魔所语,心欢欣自谓审然,便行形调人,轻易同学人,自贡高,彼菩萨用受是字故,便失其本行,堕魔罗网。”
【译文】
“为什么呢?因为这样的形象、特征和行为,阿惟越致菩萨知道它们实际上是没有的。由于恶魔说这样的功德,菩萨听了恶魔的话,便心中欢喜,以为自己真的是阿惟越致菩萨,遂即嘲笑别人,轻视别人,自高自大。这样的菩萨由于相信了恶魔的话,便失去了本来菩萨行,堕入恶魔的罗网之中。”
【经文】
“复次须菩提,用受是字故,菩萨摩诃萨不觉魔为,反自呼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魔复作是语言:着当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若作佛时当字某。是菩萨闻是字心中作是念:我得无然乎?我亦先时念如是,我本作是生意,以我本作是念已。”
【译文】
“再者须菩提,由于他们相信了恶魔的话,菩萨就不知道这是受到了恶魔的干扰,反而认为自己得到了无上正等正觉。恶魔又对菩萨说:你将来必定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你成佛的时候名叫某某。这时菩萨心想:我怎么会不是这样呢?我从前就有这种成佛的想法,我本来就是为了成佛才发意学习菩萨道的,所以我肯定是要成佛的。”
【经文】
佛言:“是菩萨如是于智中少。是菩萨无有沤惒拘舍罗,反作是念:是所言我字当作佛时,亦如我先时所念,我定当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字如是。”佛言:“如魔所教,若魔天共作,是比丘为魔所迷。”
【译文】
佛说:“这样的菩萨所得到的智慧是非常少的。这样的菩萨没有得到般若波罗蜜的方便胜智,他们的心中反而想:这人说我成佛的时候名字为某某,和我从前所想的是一样的,所以我肯定会这样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得到这样的佛名。”佛说:“这些菩萨听了恶魔的话,就和恶魔的行为是一样的,他们就已经被恶魔迷惑了。”
【经文】
佛语须菩提:“我所署菩萨用是比、用是相,我不教令作是为,我所教了不得。亡是比、失是相,反用是字故。自意念:我是阿惟越致,便轻余菩萨,用是轻易故,离佛,远离萨芸若,远离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智,远离沤惒拘舍罗,亡以般若波罗蜜。”
【译文】
佛对须菩提说:“我所说的阿惟越致菩萨没有这些形象特征,我不让他们这样做,我告诉他们这些都是没有的。如果菩萨没有了这些形象特征,却喜欢魔说的自己成佛时的佛名,因而认为自己是阿惟越致菩萨,遂轻视其他菩萨;由于轻视其他菩萨的缘故,就会远离佛,远离萨芸若,远离无上正等正觉的智慧,远离般若波罗蜜的方便胜智;他们就会失去般若波罗蜜。”
【经文】
“亡以善知识,以更得恶知识,是菩萨会堕阿罗汉、辟支佛道中,若后大久远,勤苦能复求佛者,用般若波罗蜜恩故,当复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自致作佛。”佛言:“尔时发意受是字时,不即觉,不即改,不即悔,如是当堕阿罗汉、辟支佛道。”
【译文】
“失去好的老师,而得到坏的老师,这样的菩萨就会入阿罗汉、辟支佛道之中。只有再经过非常久远的时间,他们又进行艰苦修行以求佛道,并且得到了般若波罗蜜,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再次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觉悟成佛。”佛说:“如果菩萨发意的时候相信了恶魔说自己的佛名,不能立即觉悟,不能立即悔改,就会入阿罗汉、辟支佛道中。”
【经文】
佛言:“若有比丘教重禁四事法①,若复他事,所犯毁是禁,不复成沙门,不复为佛子,是坏菩萨辈,罪过于比丘四事法。是菩萨言:我于某国、某郡、某县、某乡生。作是意生念时,其罪最重。当作是知,置是四事重法,是为五逆恶,当意生是念时其罪重。”
【注释】
①重禁四法事:即四重罪,又称四重禁,即佛教戒律中的波罗夷法,指邪淫、偷盗、杀人、大妄语。佛教认为,这四种罪在一切罪中是重的。
【译文】
佛说:“如果有比丘犯了禁止做的四重禁或其他不许做的事,他就不再是沙门,不再是佛的弟子;而破坏菩萨道的人,他们的罪过超过了比丘违犯四重禁。如果这个菩萨说:我将在某国、某郡、某县、某乡生,因而成佛,哪怕是他刚有了这种想法,他的罪过就是最大的。且不说四重禁,即使有人犯了五逆恶罪,菩萨心中那种错误想法的罪过也比五逆恶罪的罪过严重。”
【经文】
“是菩萨用受其字故,意信生是念故其罪大,当作是知。如是须菩提,用是字故,为魔入深罪。复次须菩提,远离之德,菩萨摩诃萨;弊魔复往作是语言:远离法正当尔,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所称誉。”
【译文】
“应该知道,如果菩萨接受了恶魔所说的名字,哪怕是刚有此念,其罪过也是巨大的。须菩提,如果相信了这些名字,那就是被恶魔控制了,就已经进入了深深的罪过之中。再者须菩提,如果菩萨远离了般若波罗蜜的功德,恶魔就会前去说:你远离了般若波罗蜜法是正确的,会得到一切诸佛如来的称赞。”
【经文】
佛语须菩提:“我不作是说远离教菩萨摩诃萨,于独处止,于树间止,于闲处止。”须菩提白佛言:“云何天中天,菩萨摩诃萨远离①何所?复有异远离乎?亦不于独处止,亦不于树间止,亦不于闲处止,何等为异远离?”
【注释】
①远离:指超脱于世俗事物之外。
【译文】
佛对须菩提说:“我不让菩萨远离人民,隐居在树林等僻静的无人之处。”须菩提问佛说:“天中天,那么菩萨所要远离的是什么呢?还有别的特殊的远离吗?菩萨既不在无人之处停留,不在树林之中停留,也不在空闲之处停留,那么所谓特殊的远离是什么呢?”
【经文】
佛语须菩提:“正使各各有阿罗汉,随是行念;各各有辟支佛,随是行念;各各有菩萨摩诃萨,城外行远离,各各行菩萨摩诃萨,一切恶不得犯,各各行菩萨摩诃萨,若当于独处止,若于树间止,若于闲处止,了了行菩萨摩诃萨,是远离法。我乐使作是行,不使远行绝无人处于中也。菩萨摩诃萨持是远离,当昼夜行,当了了行。”
【译文】
佛对须菩提说:“如果每个阿罗汉都这样想,每个辟支佛都这样想,每个菩萨也都这样想,想远远地离开城市走向树林等空闲无人之处进行修行,一切罪过全都不犯,这样的远离就是远离佛法。我希望他们做的是,不远离到荒无人烟之处。菩萨的远离应该是在城市人民周围,昼夜不断,努力修行。”
【经文】
“是故菩萨摩诃萨远离于城傍行。持是比,菩萨摩诃萨当各各行,若于独处止,若于树间止,若于闲处止,各各行菩萨摩诃萨。我所说远离法如是。尔时弊魔当往教行远离法语言:若当于独处止,若于树间止,若于闲处止,当作是行。是菩萨随魔教,便亡远离法。”
【译文】
“菩萨这样远离而努力修行,虽然没有彻底地离开人民,心中却好像是停在了树林等空闲无人之处。我所说的远离就是如此。那时恶魔就会走到菩萨的身边,交给菩萨远离的方法说:你应该走到树林等空闲无人的地方进行修行,要彻底地远离人。如果菩萨听了恶魔的话,按照恶魔的方法进行修行远离,那就失去了真正的远离方法。”
【经文】
“魔语言:道等取阿罗汉法,作是念无有异,当随是行;辟支佛道作是念无有异,亦当随是行;菩萨道作是念无有异,亦当随是行。般若波罗蜜难了知入中,若当作是行舍般若波罗蜜。”
【译文】
“这时恶魔就对他说:你应该这样修行阿罗汉法,不要有怀疑,应该这样进行修行;应该这样修行辟支佛法,不要有怀疑,应该这样进行修行;应该这样修行菩萨道,不要有怀疑,应该这样进行修行。般若波罗蜜是难以认识难以进入的。你应该这样修行,放弃般若波罗蜜。”
【经文】
佛言:“是菩萨所愿未得反随其行,于法中未了知。是菩萨摩诃萨反自用是。当轻易余菩萨,自念谁能过我者;轻易城傍行菩萨。城傍行菩萨了了净洁心无所念,不入阿罗汉法中住,不入辟支佛法中住,所有恶心不受,禅悦弃定,于三昧中悉逮得所愿,悉具足度。”
【译文】
佛说:“如果菩萨听了恶魔的话,那就得不到他原来的本愿,不能了知佛法。这样的菩萨反而会自以为是,会轻视其他菩萨,认为没有谁能超过自己;他们就会瞧不起在城市周围修行的菩萨。而在城市周围修行的菩萨才是真正得到了远离之法,他们的心是清净的,没有一点念头,他们不会进入阿罗汉之中,不会进入辟支佛中,一切恶心都不产生,虽然修行禅定,心中没有禅定的形相,这样反而在三昧中得到了他们的一切愿望。”
【经文】
佛言:“是无有沤惒拘舍罗,菩萨正使于百千由旬①空泽中,在其中行,禽兽所不至处,贼所不至处,罗刹②所不至处,在彼间止,若百岁、若百千岁、若百千万岁,正使复过是。不知是远离法会无所益,是远离菩萨不具足,自念自用悉得,以了不自知为亡也,自用在远离中立,是为两舌耳,不得远离也。”
【注释】
①由旬:古代印度一个长度单位,表示非常长的距离。
②罗刹:译为“暴恶可畏”等,恶鬼的总称,有男女之别,男罗刹黑身朱发碧眼,形象丑陋。女罗刹为美貌妇人的形象。
【译文】
佛说:“假如没有得到般若波罗蜜的方便胜智,即使在千百由旬深的空谷中修行,那里的一切禽兽所不能至,强盗恶贼所不能至,罗刹恶鬼所不能至,即使在那里停留了百年、千年、万年,甚至比这还长,由于他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远离,也还是没有用处的。这样的菩萨不能具足佛法的功德,他们自认为已经得到了远离之法,却不知刚好失去了远离之法;他们自以为已经住在了远离之中,其实却没有得到远离,他们的话不过是谎话而已。”
【经文】
“我不喜是菩萨心尔也,我所道远离菩萨摩诃萨不尔也,是所远离不具足知,于是远离中了不得,如是为.三远离耳。如是弊魔便往飞在虚空中立,作是语:善哉,善男子,是真远离法,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所说,正当随是远离行,如是疾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阿惟三佛。是菩萨闻是语喜,便从远离起去,往到城傍远离菩萨所,是菩萨比丘成就有德人地,反往轻言:若所行法非也。”
【译文】
“我不喜欢菩萨有这样的想法,我所说的得到了远离的菩萨不是这样的,这样的远离不能具足功德,从这样的远离中得不到佛法,这样的远离只是错误的远离。在这个时候,恶魔就会飞在虚空中说:善男子,好啊!你这样就是得到了真正的远离之法,这就是诸佛如来所说的,你应该这样进行远离,这样你就可以很快地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菩萨听了恶魔的话,心中非常高兴,便跑到在城边远离的菩萨跟前,对这些有功德有成就的菩萨说:你所行的是非法的。”
【经文】
佛言:“如是诸仁者中,有了了随行菩萨摩诃萨反呼非,中有反行反呼是,不当敬者而敬之,当所敬者反瞋向,语是菩萨言:我行远离,有飞人来语我言,善哉善哉,若审是远离法,正当随是行,用是故我来相语耳。今若当随我所行,如我所行无有比,若有城傍行,谁当来语若,谁当来告若善哉?”
【译文】
佛说:“对于这里的这些菩萨,如果他们真正的随着般若波罗蜜修行菩萨道,他就说是不对的;对于那些修行错误的菩萨,他反而说是正确的;不应该尊敬的人他去尊敬,应该尊敬的人他却不去尊敬,对于应该尊敬的人他反而心怀怨恨。他对菩萨们说:我在修行远离法,有人来告诉我说:好啊好啊!你所行的是真正的远离法,你就应该这样远离,因为你这样远离,所以我才来告诉你这些。现在你们也应该跟随我修行,像我这样的修行是无人能及的;像你们这样在城边修行,有谁来告诉你们修行的好坏呢?”
【经文】
佛言:“是菩萨有德之人,而反轻如是。须菩提,菩萨当作是知,如担死人种无所复,中直反呼,是菩萨有短,是为菩萨怨家,是为厌菩萨,以是为天上、天下之大贼也。正使如沙门被服,亦复是贼无异也。于菩萨有德人中,亦复是贼也,是曹辈。须菩提,不当与共从事也,不当与共语言也,亦不当恭敬视也。
【译文】
佛说:“这些菩萨都是有功德的人,他却这样轻视。须菩提,菩萨应该知道,这个菩萨是不对的,他是真正菩萨的怨家,是假菩萨。是一切天上天下人民的大贼。即使他披上沙门的衣服,也还是贼,决不会错;即使他混在有功德的菩萨之中,也还是贼。须菩提,像这样的人,就不应该和他一起共事,不应该和他一起说话,更不应该恭敬地对待他。”
【经文】
“何以故?多瞋怒起,败人好心。是辈人也,当作是知。何所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不舍萨芸若,不置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是所菩萨摩诃萨不舍萨芸若故,是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阿惟三佛,为一切护萨和萨,是彼坏菩萨辈,不当与从事,不当敬,不当与会心”
【译文】
“为什么呢?因为他有很多的怨恨和愤怒.会败坏人的善心。对于这样的人,应该仔细地加以识别。须菩提,为什么菩萨不应舍弃萨芸若智慧,不应放弃无上正等正觉呢?因为不舍弃萨芸若智慧.不放弃无上正等正觉,就能觉悟成佛,护念一切众生人民。对于那些菩萨,不应该和他们一起共事,不应该恭敬他们,不应该和他们同时与会听法。”
【经文】
“所当护法,一当自坚持.常当急持.净洁心立.心所狎习,常当谛持,常当正心,常当怖畏,勤苦处无得入其中,无得入三处,是彼坏菩萨辈所在彼处,常当持慈心向,常当哀之令安隐.悯伤之.慈念之.常当自护自念.使我无得生是恶心,一切使我心无瑕秽,我设有是不善,疾使我弃。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所有行极上,当作是知。”
【译文】
“菩萨应该坚持自己的善心,建立自己的清净之心,对自己学习的佛法,应该经常认真地修持,要经常端正自己的心,不要让自己的心落入恐怖困苦之中.不要让自己的心滞留在三界之内;对于那些坏菩萨,应该经常保持慈悲之心.经常哀怜他们,护念他们。让他们得到安稳;对于自己也要经常地护念。不要让自己产生恶心.让自己的心永远没有垢秽,假使产生了不善之心.就要尽快地抛弃。须菩提,应该知道.这样的菩萨修行才是至高无上的。”
?
善知识品第十九
【经文】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在事欲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阿惟三佛,是彼当与善知识从事,恭敬承事。”须菩提问佛:“菩萨摩诃萨善知识当何以知之?”佛语须菩提:“佛天中天,是菩萨摩诃萨善知识.若有说般若波罗蜜者,教人入是经中,是菩萨摩诃萨善知识。六波罗蜜.是菩萨摩诃萨善知识。当作是知,六波罗蜜是舍怛罗①,六波罗蜜是道,六波罗蜜是护,六波罗蜜是一,六波罗蜜是将。”
【注释】
①舍怛罗:善德。
【译文】
“再者须菩提,菩萨修行的时候如果想得到无上正等正觉,觉悟成佛,他就应该跟随好的老师,恭敬侍奉好的老师。”须菩提问佛说:“怎么知道谁是菩萨好的老师呢?”佛说:“天中天的佛就是菩萨好的老师。佛解说般若波罗蜜经,教人进入此经中.他们就是菩萨好的老师。六波罗蜜就是菩萨好的老师。应该知道,六波罗蜜就是善德.就是菩萨道,就是护持.六波罗蜜就是一切,六波罗蜜就是将领。”
【经文】
“过去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皆从六波罗蜜出,甫当来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皆从六波罗蜜出:今现在十方阿僧祇刹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亦皆从六波罗蜜出.成萨芸若。皆于四事中取道。用四事护萨和萨。何等四事?一者,布施于人;二者,欢乐于人;三者,饶益于人:四者,等与。是为四。”
【译文】
“过去一切诸佛如来.皆从六波罗蜜中产生:将来一切诸佛如来,皆从六波罗蜜中产生;现在一切诸佛如来.也从六波罗蜜中产生.成就萨芸若智慧。由于有了六波罗蜜.他们从四事中取得了菩萨道,利用四事护念着一切众生。哪四事呢?一、布施于人;二、让人欢乐;三、让人得到利益;四、平等对待一切人”
【经文】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是故为舍怛罗,是故为母,是故为父,是故为舍,是故为台,是故为度,是故为自归,是故为导,是故为六波罗蜜.是故为萨和萨之度。何因菩萨摩诃萨学六波罗蜜?用无有极处人民故,悉欲断其根,是菩萨摩诃萨皆于般若波罗蜜中学。”
【译文】
“须菩提.因此六波罗蜜是菩萨的善德,是菩萨的父母.是菩萨的房舍,是菩萨的高台,是菩萨的救度,是菩萨归依的对象,是菩萨的导师。所以菩萨修行了六波罗蜜,就成为一切众生的救度者。菩萨为什么要学习六波罗蜜呢?那是为了不可胜数的一切众生,是为了一切众生全都断除烦恼之根.因此菩萨全都在般若波罗蜜中学习。”
【经文】
须菩提问佛:“何所是般若波罗蜜相?”佛语须菩提:“无所挂碍是般若波罗蜜相。”须菩提言:“是所相得般若波罗蜜,如是相得诸法。”佛言:“如是须菩提,无所有相得般若波罗蜜,是所相得诸法。何以故?须菩提,诸法各各异,诸法各各虚空,如是须菩提,是所相各各虚空,是为般若波罗蜜相。诸法各各虚空,如是须菩提,是所相般若波罗蜜各各虚空,随是相诸法各各虚空。”
【译文】
须菩提问佛说:“什么是般若波罗蜜的形相特征呢?”佛告诉须菩提说:“无所挂碍就是般若波罗蜜的形相特征。”须菩提说:¨用这样的形象认识的是般若波罗蜜呢?还是一切诸法呢?”佛说:“须菩提,没有什么形象能认识般若波罗蜜,用这样的形象认识的只是一切诸法。为什么呢?须菩提,一切诸法虽然各个不同,却全都是虚空。须菩提,所谓的这些形象也都是虚空的,这就是般若波罗蜜的形象。须菩提,一切诸法都是虚空的,般若波罗蜜随顺事物这一形相特征,就能知道一切诸法都是虚空的,所以说这一形相只能认识一切诸法。”
【经文】
须菩提问佛:“正使天中天,诸法各各虚空,何缘人民欲生无有尽时,各各无有减时,各各无有尽处时,虚空无有增时,虚空无有息时,各各虚空,无有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阿惟三佛,不从是中各各虚空,是法不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阿惟三佛。云何天中天,是法当何以知决?”
【译文】
须菩提问佛说:“天中天,既然一切诸法都是虚空的,那为什么人们总是不停地要人为生出,这种欲望没有一刻停止呢?何以人的出生也没有尽头呢?虚空既没有增加的时候,也没有减少的时候,一切都是虚空的,为什么人们还想从此一切皆空追求无上正等正觉觉悟成佛,不从虚空中得到无上正等正觉觉悟成佛呢?天中天,对于这些问题应该怎样认识呢?”
【经文】
佛语须菩提:“尔须菩提,昼夜人民欲得是因,致是作,是求。”须菩提言:“如是天中天,昼夜人民欲得是因,致是作,是求。”佛言:“云何须菩提,若见我欲得,是空不?”须菩提言:“不也,天中天。”佛言:“如是不?须菩提,自作是得,是空不?”
【译文】
佛告诉须菩提:“须菩提,那是因为人们每天所想的就是生,所追求的就是生,因此才导致这种情况。”须菩提说:“是的,天中天,人们每天所想的、所追求的就是这些。”佛说:“须菩提,人们想见我的时候愿意得到空吗?”须菩提说:“不愿意,天中天。”佛说:“那么人的一切作为是不是空的呢?”
【经文】
须菩提言:“如是天中天、空。”佛言:“云何须菩提,但用是故,欲得是因,致是,人民用是故勤苦,无有解已时。”须菩提言:“如是天中天,极安隐人民,欲得是因致是,勤苦无有休息时。”
【译文】
须菩提说:“是的,天中天,是空的。”佛说:“须菩提,人们的作为虽然是空的,却不愿意得到空,因为他们就像上面那样追求,堕入劳累痛苦之中,没有解脱的时候。”须菩提说:“是的,天中天,人们安于生,为了要得到生因而堕入劳累痛苦之中,没有停止的候。”
【经文】
佛言:“如是须菩提,人民所欲故便著,当作是知,人民所生本从是生,从是中无可取,无可取者不作是得,是了无所有。如是须菩提,无有减尽时,从是中了无有生增益者。作是晓知,是为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
【译文】
佛说:“是的,须菩提,人因为有欲望便执著于生死之中。应该知道,人的生都是从此欲望中产生的,而欲望是不可取的,是什么也没有的,从于欲望中人什么都得不到。因此须菩提,人虽然不断地求生,没有穷尽的时候,却不会对空有所增加。须菩提,这样进行理解的菩萨,就是在修行般若波罗蜜。”
【经文】
须菩提白佛言:“作是晓知者,菩萨摩诃萨为不求色、不求痛痒、思想、生死、识,作是晓知行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为悉等行,诸阿罗汉、诸辟支佛所不能及,有德之人所行道,是彼极过上,是所得爱无有能逮者。是菩萨摩诃萨当作是念:得般若波罗蜜已,当作是行。菩萨摩诃萨昼夜行,疾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阿惟三佛。”
【译文】
须菩提对佛说:“这样理解的菩萨,为不求色,不求受、想、行、识;这样的理解从而进行般若波罗蜜修行的菩萨,就是平等地修行了一切法,为一切阿罗汉、辟支佛所不能及,他的功德超过了其他一切修行人的功德之上,没有谁能赶上他。菩萨应该这样想:得到了般若波罗蜜后应该这样修行。如果菩萨这样修行,昼夜不断,就能很快接近无上正等正觉,觉悟成佛。”
【经文】
佛言:“云何须菩提,阎浮利人民及四面蜎飞蠕动悉令作人,各各得人道已,皆令求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以发意索佛道,各各尽寿作布施,持是布施,施与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于须菩提意云何,是菩萨摩诃萨作是布施,其福宁多不?”须菩提言:“甚多,甚多,天中天。”
【译文】
佛说:“须菩提,如果阎浮提世界上的一切人民,以及四面八方一切飞行爬动之类全都变成了人,全都得到了人道,全都在追求无上正等正觉,以发意求佛,所有这些人都在终生进行布施,以此布施的功德求得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你认为如何,他们的福德多吗?”须菩提说:“非常非常多,天中天。”
【经文】
佛言:“不如是,菩萨摩诃萨得般若波罗蜜已。守一日,正使最后守一日,如般若波罗蜜中教,作是念行,其福过彼上。或时菩萨摩诃萨得般若波罗蜜已,如是法作是念行,是都卢①于众中极尊。何以故?其余人无有能及是慈者,舍诸佛,是菩萨摩诃萨无有与等者。”
【注释】
①都卢:统统,总是。
【译文】
佛说:“不是这样的,如果菩萨得到般若波罗蜜后守护一天,哪怕是在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天,如果他能按照般若波罗蜜的教导进行修行,他的福德就会超过前者。如果菩萨已经得到了般若波罗蜜,一心按照般若波罗蜜的教导进行修行,他在一切众生中就是最尊贵的。为什么呢?因为除了诸佛如来,没有人能有他那么大的慈悲,没有谁能和这菩萨相等。”
【经文】
“是善男子深入知中晓了,是智悉具足,悉见世间勤苦者。尔时极大悯伤,念眼彻视见不可计人民,悉具足无有懈时,用不懈故得是行,当尔时极大感念,悉念萨和萨,不用是相住,亦不用余住是所。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其智极大明,虽未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明如是,随是行,一切刹土皆共尊举,正上阿耨多罗三耶三菩,终不逮。”
【译文】
“这样的菩萨已经深入般若波罗蜜中,具足了一切智慧,看到了人间的一切劳累和痛苦。此时菩萨心中非常伤感,他看着世间的一切人民,坚持不懈地看着世间的人民,就用极大的慈悲之心护念这一切众生,而菩萨的心既不用众生之相护念,也不用其他的相护念。须菩提,菩萨的智慧具有极大的光明,即使他暂时还没有得到无上正等正觉,只要这样理解,这样修行,一切世界中的人民就会共同尊敬他,他就是正在走向无上等正觉,永远也不会有什么改变。”
【经文】
“若受人衣被、饮食、床卧具医药悉具足,是般若波罗蜜者,心在其中立,所受施悉除去,近萨芸若。如是须菩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所啖无有罪益,于萨和萨悉示道径,无有边,无有处外,悉照明诸在牢狱①中者,悉欲度脱,萨和萨悉欲示眼,是般若波罗蜜中法,当念行,当随是教,用是念行。”
【注释】
①牢狱:即地狱。
【译文】
“如果菩萨接受了人的衣服、饮食、床具、医药等布施,只要一心修行般若波罗蜜,就是报答了布施之恩,得到了萨芸若智慧。须菩提,菩萨不会白吃人们的布施,菩萨食用人们的布施没有什么罪过,因为他要为一切众生指明道路,要照亮一切束缚在地狱苦难中的众生,解救这些众生,他要把慧眼交给一切众生,让众生认识般若波罗蜜法,依照般若波罗蜜法进行修行。”
【经文】
“是般若波罗蜜有入中者,不动行,不摇行,何以故?随是不动摇,行莫念想,莫得作异念,持短入般若波罗蜜中,当作是行,昼夜入般若波罗蜜中莫懈止。譬如须菩提,男子得摩尼珠,前时未得,却后得是摩尼珠,欢欣踊跃,得是摩尼珠已。”
【译文】
“如果菩萨进入了般若波罗蜜中,就不会有动摇的行为,为什么呢?因为菩萨只是以不动摇的精神在修行般若波罗蜜,不会有什么其他的想法修行般若波罗蜜。菩萨就应该这样修行,要昼夜不断,永不停止修行般若波罗蜜。须菩提,如果有人得到了摩尼珠宝,以前没有得到,后来得到了,就会欢欣跳跃。”
【经文】
“却后复亡之,用是故大愁毒,坐起忧念,想如亡七宝,作是念:云何我直亡是珍宝?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欲索珍宝者,常当坚持心无得失萨芸若,常当入是中念。”须菩提白佛言:“设使所念用身亡乎,云何菩萨摩诃萨念萨芸若不亡?”
【译文】
“等到后又丢了,心中就会非常忧愁非常苦恼,就好像丢失了七宝一样,他心中想:我怎么就把这摩尼珠宝丢了呢?须菩提,菩萨也是如此,他们的摩尼珠宝就是般若波罗蜜,他们会坚持不断地修行自心,不让自己丢失萨芸若智慧,菩萨的心中总是在做这样的思想。”须菩提对佛说:“人如果有什么心念总是要依靠身体的,而身体是有灭亡的,那么菩萨为什么能心念萨芸若智慧而不亡失呢?”
【经文】
佛语须菩提:“设是菩萨摩诃萨作是知无为①,不失般若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般若波罗蜜虚空,是般若波罗蜜亦不增,亦不减。”须菩提言:“是般若波罗蜜虚空,云何生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成就其行,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佛言:“不也,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亦不增,亦不减。正使须菩提是经中说时,菩萨摩诃萨闻是亦不恐亦不怖。当作是知,是善男子则为行般若波罗蜜。”
【注释】
①无为:指一切皆空,意谓人的一切作为都是毫无用处的。
【译文】
佛说:“如果菩萨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就是无为,那就是不会丢失般若波罗蜜。为什么呢?须菩提,因为般若波罗蜜本质上就是虚空的,没有什么能增加它,也没有什么能减少它。”须菩提说:“如果般若玻罗蜜就是虚空,它怎么能产生菩萨、大菩萨呢?般若波罗蜜怎么能成就菩萨行,从而使菩萨得到无上正等正觉呢?”佛说:“不是这样的,须菩提,菩萨大菩萨也是不增不减的,所以没有什么能产生菩萨。须菩提,当我解说此经的时候,菩萨听了不会有恐惧和害怕。应该知道,这样的菩萨才是修行般若波罗蜜的菩萨。”
【经文】
须菩提白佛言:“如是般若波罗蜜为空行乎?”“不!须菩提,有离般若波罗蜜行得不?须菩提.空行不?须菩提,离空行不?须菩提,败色行不?须菩提,败痛痒、思想、生死、识行不?须菩提,离色颇有所行不?须菩提,离痛痒、思想、生死、识颇有所行不?”须菩提言:“云何天中天,行般若波罗蜜?”
【译文】
须菩提对佛说:“这样修行般若波罗蜜,是不是就是修行空呢?”佛说:“也不是。须菩提,有离开般若波罗蜜修行得到成就的人吗?须菩提,依靠空能修行般若波罗蜜吗?须菩提,离开空能修行般若波罗蜜吗?须菩提,破坏了色能修行般若波罗蜜吗?须菩提,破坏了受、想、行、识能修行般若波罗蜜吗?须菩提,离开色能有什么修行吗?须菩提,离开受、想、行、识能有什么修行吗?,”须菩提问:“天中天,那什么是修行般若波罗蜜呢?”佛说:“须菩提,你看到有什么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吗?”须菩提说:“没看到,天中天。”
【经文】
佛言:“云何须菩提,见是法不?何所法行般若波罗蜜?”须菩提言:“不见也,天中天。”佛言:“云何须菩提,遍见不见般若波罗蜜,何所菩萨摩诃萨行?”须菩提言:“不见也,天中天。”佛言:“设使须菩提,遍见不,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须菩提言:“不见也,天中天。”佛言:“设使须菩提,不遍见法有所生处不?”须菩提言:“不见也,天中天。”佛语须菩提:“是菩萨摩诃萨逮无所从生法乐,如是乐悉具足,无所从生,授记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是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所至处,无所复畏,悉作是护。菩萨摩诃萨作是求、作是行、作是力,为逮佛慧、极大慧、自在慧、萨芸若慧、怛萨阿竭慧。设见不得佛,佛语为有异。”
【译文】
佛说:“须菩提,你看到不是菩萨的人修行般若波罗蜜吗?”须菩提说:“没看到,天中天。”佛说:“须菩提,你看到事物产生的地方了吗?”须菩提说:“没看到,天中天。”佛对须菩提说:“菩萨得到了无所生法,具备了一切快乐,从一切皆无所生中得到授记,成就了无上正等正觉,觉悟成佛,他们所到之处没有恐惧,一直在护念着这无所生法。菩萨这样追求,这样行动,这样努力,就能得到佛的智慧,这样的智慧是极大的智慧,是自由自在的智慧,是萨芸若智慧,是诸佛如来的智慧。如果这样还不能成佛,那就是我说的不对。”
【经文】
须菩提白佛言:“设使诸法无所从生,授记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佛语须菩提:“不也。”须菩提白佛言:“云何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佛语须菩提:“见不,所当授记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须菩提言:“我不见法当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佛言:“如是须菩提,如是诸法无无从中得,菩萨不作是念,持是法,当授记不授记。”
【译文】
须菩提对佛说:“是不是从诸法无所从生中授记得到无上正等正觉呢?”佛告诉须菩提说:“也不是。”须菩提对佛说:“那么菩萨怎样才能得到无上正等正觉呢?”佛对须菩提说:“须菩提,你看到过什么法能授记得到无上正等正觉吗?”须菩提说:“我没有看到过有什么法能授记得到无上正等正觉。”佛说:“是的,须菩提,就是如此,一切万法都是没有的,从中什么也得不到,菩萨根本就没有依靠法得到授记或得不到授记的想法。”
?
释提桓因品第二十
【经文】
释提桓因于众中白佛言:“甚深般若波罗蜜,难了难知,是人民功德不小,闻是深般若波罗蜜书者、持者、学者。”佛语释提桓因:“云何拘翼,阎浮利人民是都卢皆持十戒悉具足,其功德宁多不?持是功德,百倍、千倍、万倍、亿万倍、巨亿万倍,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闻是般若波罗蜜书、持、学者。”
【译文】
释提桓因在大众中对佛说:“般若波罗蜜真是太深奥了,难以认识,难以晓了。那些听到般若波罗蜜并且书写、学习、修持的人,他们的功德不小。佛对释提桓因说:“拘翼,如果整个阎浮提世界上的人全都持守十戒,具足了十戒,他们的功德多吗?即使把这种功德扩大百倍、千倍、万倍、亿万倍、数亿万倍,也不如善男善女们听到般若波罗蜜后书写、学习、修持的功德多。”
【经文】
时座中有一异比丘语释提桓因:“出拘翼上去已,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乎?”释提桓因报是比丘言:“持心一反念,出我上去已,何况闻般若波罗蜜书、持、学者?闻般若波罗蜜以随是法,随是法教作是立,都卢出诸天、阿须伦、世间人民上;都卢于诸天、阿须伦、世间人民中极尊。”
【译文】
当时有一外道比丘在大众中,他对释提桓因说:“这些善男善女的功德,能超出你的功德之上吗?”释提桓因回答说:“即使在一念中持守般若波罗蜜,他的功德也会超出我的功德之上,何况听到般若波罗蜜后书写、学习、修持的人呢?听到般若波罗蜜后,如果能全部按照般若波罗蜜法修行,按照此法办事,他就会超出一切天神、阿修罗、世间人民之上,在一切天神、阿修罗、世间人民中,他就是最尊贵的。”
【经文】
“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独过诸天、阿须伦、世间人民上也,乃至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都复过是上。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独过阿罗汉、辟支佛上也,亦复至菩萨行檀波罗蜜,设无般若波罗蜜,无沤惒拘舍罗,亦复过是上。”
【译文】
“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不只是超出了天神、阿修罗和世间人民之上,甚至也超出了一切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之上。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不只是超出了阿罗汉、辟支佛之上,也超出了那些没有得到般若波罗蜜、没有得到般若波罗蜜的方便胜智,只是在修行布施波罗蜜的菩萨之上。”
【经文】
“不独过檀波罗蜜,亦复乃至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惟逮波罗蜜、禅波罗蜜,菩萨摩诃萨失般若波罗蜜,失沤惒拘舍罗,亦复过是上去。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正使菩萨摩诃萨狎习般若波罗蜜中行,都卢合会诸天、诸阿须伦、诸世间人民,终不得胜是菩萨摩诃萨。”
【译文】
“不只是超出了修行布施波罗蜜的菩萨之上,也超出了那些修行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却失去了般若波罗蜜、失去了般若波罗蜜的方便胜智的菩萨之上。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也就是说他们在般若波罗蜜中活动办事,即使把一切天神、阿修罗、世间人民全都合在一起,也永远不能战胜这修行般若波罗蜜的菩萨。”
【经文】
“行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如中所狎习般若波罗蜜,作是坚持,是菩萨摩诃萨疾近萨芸若,是菩萨摩诃萨离怛萨阿竭名不远,是菩萨摩诃萨如是护,离佛座不远,是菩萨摩诃萨所有懈怠不复生,是菩萨摩诃萨作是学,为学佛,不学阿罗汉法,不学辟支佛法,当作是学菩萨摩诃萨。”
【译文】
“修行般若波罗蜜的菩萨,如果能坚持不懈地在般若波罗蜜中学习,这样的菩萨就很快能接近般若波罗蜜的萨芸若智慧,他们距离佛的名字就已经不远了,他们距离佛座也已经不远了,这样的菩萨不会再有懈怠了。他们这样学习,就是在学佛,不是在学习阿罗汉法,不是在学习辟支佛法。所以,菩萨应该这样进行学习。”
【经文】
“四天王当作问讯言疾学,是四部弟子当作所度,当于佛座上坐,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作是学菩萨摩诃萨,四天王常自往问讯,何况余天子?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当念。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当作是行,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或时世间所有勤苦之疾,是身了无有怨,是为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
【译文】
“如果菩萨这样学习,四大天王就会前来行礼询问,跟着他学习般若波罗蜜;四部弟子也会把他看做是他们的救星,他就会坐在佛座上成佛,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这样学习的菩萨,四大天王都会亲自来向他问讯,何况其他的天神呢?一切诸佛如来也会护念他们。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就应该这样修行。这样修行般若波罗蜜的菩萨,有时身体也会承受世间的一切劳累和痛苦,但他们却没有一点怨恨。这样的菩萨就是修行般若波罗蜜的菩萨。”
【经文】
阿难作是念:“是释提桓因自持智说耶?持佛威神说乎?”释提桓因知阿难心所念,语阿难言:“持佛威神我所说乎!”
【译文】
阿难这时心想:“释提桓因是以自己的智慧这样解说的呢?还是依靠佛的神威力量这样解说的呢?”释提桓因知道阿难心中所想,便对阿难说:“我是依靠佛的神威力量而进行解说的。”
【经文】
佛言:“如是阿难,持佛威神,释提桓因所说乎正是忠。阿难,或时菩萨摩诃萨深念般若波罗蜜,行般若波罗蜜行,学般若波罗蜜。当是时,三千大千国土中弊魔,一切心中皆愁毒,欲共坏乱是菩萨摩诃萨,自共议言:当何以使是菩萨便中道取证阿罗汉、辟支佛道,莫使成作佛?”
【译文】
佛说:“是的,阿难,依靠佛的神威力量,释提桓因的解释是适当的。阿难,有时菩萨心中想到了深奥的般若波罗蜜,或修行着般若波罗蜜,或学习着般若波罗蜜,此时,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一切恶魔心中都会非常忧愁,非常恶毒,他们想要进行捣乱,破坏这个菩萨,就聚在一起讨论说:‘怎样才能让这个菩萨半路就证悟阿罗汉、辟支佛呢?怎样才能让他不能觉悟成佛呢?”
?
 
《道行般若经》(注解版第二十一至二十四品)
贡高品第二十一
【经文】
佛语阿难:“菩萨随时欲学般若波罗蜜,随法欲行般若波罗蜜,是时一佛界中,魔各各惊自念言:欲使菩萨中道得阿罗汉果,莫疾使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疾得作佛。复次阿难,弊魔愁毒为忧,见菩萨习行般若波罗蜜。”
【译文】
佛对阿难说:“无论在什么时候.只要菩萨想要学习般若波罗蜜.想要依法修行般若波罗蜜.此时.整个佛国世界中的一切恶魔就会心惊肉跳,他们心中所想的.就是要让菩萨半路证得阿罗汉果,不让菩萨得到无上正等正觉.不让菩萨觉悟成佛。再者阿难,恶魔见到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心中就会非常忧愁、非常怨恨。”
【经文】
“复次阿难,是时诸弊魔四面放火风,恐怖是菩萨,若令畏惧,衣毛当起,使心一反,乱念转复。”佛语阿难:“魔不遍行乱菩萨。若有行乱者,有不行乱者。”阿难白佛言:“何等菩萨为魔所乱?”
【译文】
“再者阿难,此时恶魔就会四面放风点火,恐吓此菩萨.想让菩萨心中恐惧,毛骨悚然,心念混乱.从菩萨道中退出。”佛对阿难说:“但是恶魔不能普遍地扰乱一切菩萨,有的菩萨被恶魔扰乱了,有的菩萨就不会被恶魔扰乱。”阿难问佛说:“什么样的菩萨会被恶魔扰乱呢?”
【经文】
佛语阿难:“若有菩萨闻深般若波罗蜜不乐者.弊魔便行住坏。复次阿难,若有菩萨闻深般若波罗蜜心狐疑者,自念若有无有耶,如是阿难。菩萨为弊魔所得便。复次阿难,若有菩萨远离于善师.是菩萨所闻菩萨深事不欲闻也,亦不了也,亦不知也.何因守般若波罗蜜?”
【译文】
佛告诉阿难:“如果菩萨听到这深奥的般若波罗蜜,,心中并不怎么高兴,恶魔就会扰乱他。再者阿难,如果菩萨听到了这深奥的般若波罗蜜心中有所怀疑,心想般若波罗蜜到底是有呢,还是无呢?这样的菩萨就会被恶魔趁机扰乱。再者阿难,如果菩萨远离了好老师,听到这深奥的般若波罗蜜后不想再听到,也不能理解,那么他怎么能守护住这般若波罗蜜呢?”
【经文】
“用是故,阿难,是菩萨弊魔所得便者。复次阿难,若有菩萨与恶师从事,用是故。弊魔得菩萨便,是菩萨言:正是我所喜师也,当成我所愿,余多有菩萨非我善厚也。用是故,弊魔便复得菩萨。”
【译文】
“阿难,这样的菩萨就会被恶魔趁机扰乱。再者阿难,如果菩萨跟上了坏老师,恶魔因此就能趁机扰乱。这个菩萨说:这个老师是我所喜欢的老师,他一定能达成我的心愿;其他的菩萨虽然很多,却不是我所喜欢的。由于这个原因,恶魔就能控制这个菩萨。”
【经文】
“复次阿难,闻是深般若波罗蜜时,教余菩萨,用是为学,用是为写,我尚不了其事,汝能了耶?若有时菩萨与异菩萨转相轻易言:我所行是也,汝所行非也。尔时诸弊魔欢欣踊跃,是时弊魔便做异被服像来。”
【译文】
“再者阿难,如果有菩萨听到了这深奥的般若波罗蜜,因而对其他菩萨说:我学习此般若波罗蜜,书写此般若波罗蜜,犹不能理解其中的奥妙,你怎么能理解呢?或者有时这菩萨和其他菩萨互相轻视,互相攻击说:我的修行才是对的,你的修行是不对的。这时恶魔就会欢呼跳跃,恶魔就会改变装束前来。”
【经文】
“叹菩萨言:汝于某国生某种姓家。是菩萨闻是语,便轻易余成就不贡高菩萨,是贡高菩萨功德薄少,无阿惟越致相也,是菩萨于阿惟越致相中功德少。自贡高轻余言:卿不及我所行。”
【译文】
“对菩萨说:你将生在某国某家,觉悟成佛。菩萨听了恶魔的话就会轻视其他有成就的、不自高自大的菩萨。他就是自高自大的菩萨,他的功德非常薄非常少,没有阿惟越致菩萨之相,比阿惟越致菩萨的功德少得多。这自高自大的菩萨就会轻视其他菩萨说:你们的修行可不如我啊。”
【经文】
“用是故,弊魔大欢欣言:今泥犁禽兽薜荔堕者不少。弊魔当复增其念,所语所说,多有信用者,闻之者无不随其言者,做是学者,瞋恚益增,心所作为颠倒。用是故,身口心所作为轻反。用是故,其人在泥犁禽兽薜荔中罪益增。”
【译文】
“由此,恶魔就会非常高兴,说:现在开始堕入地狱、畜生、饿鬼道中的人已经不少了。恶魔还会继续增加这菩萨的恶心念,而这菩萨对恶魔的所说所语也完全相信,听了恶魔的话跟着恶魔的话学习,因而怨恨和愤怒之心越来越多,一切行为全是颠倒的。因此,他身体、语言、意识上的一切作为就都是错误的,由此他就会堕入地狱、畜生、饿鬼道中,罪恶越来越多。”
【经文】
“用是故,弊魔大欢欣踊跃无有极。若求菩萨道家与求罗汉道人共争,尔时弊魔自念:菩萨离萨芸若远,离远亦不大远。菩萨又与菩萨共争,尔时弊魔念言:两离佛远。”
【译文】
“由此,恶魔就会欢呼跳跃,无以复加。如果求菩萨道的人和求阿罗汉道的人一起争论,恶魔心中就会想:此菩萨已经远离了萨芸若智慧,但还没有彻底断绝。如果求菩萨道的人和求菩萨道的人一起争论,恶魔心中就会想:这两个菩萨都已经远离于佛了。”
【经文】
佛语阿难:“未得阿惟越致菩萨与阿惟越致菩萨共争,骂詈阿惟越致菩萨,是菩萨骂以,随心所念,转怀怨恨,心一转念。听却一却,菩萨虽有是恶念,不舍萨芸若,却无数劫极,甫当更复从发意起。”
【译文】
佛对阿难说:“如果没有得到阿惟越致的菩萨和得阿惟越致的菩萨一起争论,骂了后者,骂过之后,他就会心怀怨恨,他的恶心稍动一下,就会延长在恶道中一劫的时间。但这菩萨心中虽有恶念.却没有完全抛弃萨芸若智慧.此后经过无数劫的时间,他还会再发意学习菩萨道。”
【经文】
阿难白佛言:“心所念恶,宁可得中悔不?当乃却就尔所劫乎?”佛语阿难:“于我法中广大极可得悔。”
【译文】
阿难对佛说:“如果菩萨的心中有了恶念。一定要经过无数劫的时间才能再发意学习菩萨道吗?他会不会半道就后悔,返回到菩萨道中呢?”佛说:“我的法是非常广大的.只要他还在我的佛法之中,就有可能后悔,返回到菩萨道中。”
【经文】
佛语阿难:“若有菩萨念恶有恨,自欢欣,复语他人,是人不可复使悔也。若有菩萨若骂詈瞋恨自念,咄我所作无拔,后终不敢复作,是复自考责,人道难得。用是故.悉当忍于人,何况乃当与人共争言乎?”
【译文】
佛对阿难说:“但是,如果菩萨心中有了恶念。自己很痛恨自己,却假装高兴来教育别人,这样的人是不能返回到菩严道中的。如果因菩萨骂詈、愤怒、怨恨等事后心想:我这样的作为不可救药的,以后不敢再做这样的事了;他又想:生在人道是极不容易的.因此我对人应该忍耐,更不可与人争论了。”
【经文】
“我当为十方人作桥,令悉蹈我上度去。我有是意,宁当复与人共争耶?住立当如聋羊,诸恶悉当忍,诸恶心不当犯,我作佛时悉当安十方人得般泥洹。我不复与人共嗔恚于人,为用罗汉道故。”
【译文】
“我应该作十方天下人民的桥梁,让他们都从我身上过去;只要我有了这样的心意,又怎么会和人争论呢?我应该像绵羊那么老实,忍受一切痛苦,不让心中产生恶念;我成佛的时候,应该让十方天下的人民全都得到泥洹。我不可再与人争论了,即使是对追求阿罗汉的人。”
【经文】
阿难白佛言:“菩萨菩萨自相与共止,法当云何?”佛语阿难:“菩萨菩萨转相视,当如视佛,心念言共一师,共一船,共一道,是所学,我亦当学。如是若有余菩萨欲喜学罗汉、辟支佛道,若与从事,设有是人者,我不与从事。其有世世欲求佛道者,当与相随,如是学,为共一法学。”
【译文】
阿难对佛说:“菩萨和菩萨互相对待的方法是怎样的呢?”佛告诉阿难:“菩萨们互相看待,应该像看待佛一样。他们心中应想:我们共有同一老师,共在同一条船上,共在同一佛道之中;他人所学习的,我也应该学习。如果有其他菩萨想学习阿罗汉道、辟支佛道,如果有这样的人,我不应该和他一起共事;如果有世世都在求学佛道的人,我要跟他一起学习,这样我们所学的就是同一个法。”
学品第二十二
【经文】
须菩提白佛言:“菩萨学无常为学萨芸若,学无所生为学萨芸若,学去离淫为学萨芸若,学灭为学萨芸若。”佛语须菩提:“汝所问学无常为学萨芸若者,于须菩提意云何,是怛萨阿竭本无,随因缘得怛萨阿竭,本无字宁有尽时不?”
【译文】
须菩提对佛说:“菩萨学习诸法无常,就是学习萨芸若智慧吗?学习一切无所从生,就是学习萨芸若智慧吗?学习远离淫欲,就是学习萨芸若智慧吗?学习灭除烦恼,就是学习萨芸若智慧吗?”佛对须菩提说:“你问学习无常是不是学习萨芸若智慧,须菩提,如来是本无的,所谓得到如来,是随人的因缘而得到的,那么如来这个名字有没有穷尽的时候呢?”
【经文】
须菩提白佛言:“不,佛言不。”佛语须菩提:“为学萨芸若,如是学为学般若波罗蜜,如是学为学怛萨阿竭陀,为学力,为学无所畏,为学诸佛法。菩萨学如是者,悉行诸学法。菩萨摩诃萨作是学,魔及魔官属不能中道坏。菩萨如是学,为悉学佛道,菩萨如是学,为疾得阿惟越致。”
【译文】
须菩提说:“没有,因为你说过没有穷尽的时候。”佛对须菩提说:“这样的学习,才是学习萨芸若智慧;这样的学习,才是学习般若波罗蜜;这样的学习,才是学习诸佛如来;这样的学习,才是学习佛的十力,学习佛的四无畏,才是学习佛法。菩萨这样学习,就学习了一切佛法。菩萨这样学习,一切恶魔不能在半路上破坏他。菩萨这样学习,就能很快地得到阿惟越致不动转地。”
【经文】
“菩萨如是学者,为疾近佛树下①坐。菩萨如是学,为悉学佛道。菩萨如是学.为习法也。菩萨如是学,为极大慈哀。如是为学等心菩萨,学如是三合十二法轮为转。菩萨学如是,为学度灭十方天下人。菩萨学如是,为学甘露法门。”
【注释】
①佛树:即娑罗树,释迦牟尼在此树下觉悟成佛,据说一切诸佛都在此种树下觉悟成佛。
【译文】
“菩萨这样学习,就能很快地走到诸佛觉悟的娑罗树下觉悟成佛。菩萨这样学习,就是学习了一切佛道。菩萨这样学习,就是修习了一切佛法。菩萨这样学习,就是最大的慈悲。菩萨这样学习,就是学习了三转十二形相法轮。菩萨这样学习,就是在学习救度十方天下的一切人民。菩萨这样学习,就是学习了佛法中的甘露法门。”
【经文】
佛语须菩提:“不懈怠人乃能学是。作是学,为学十方天下人道。菩萨学如是者,不入泥犁禽兽薜荔中。菩萨学如是,终不生边地。如是学,不复生愚痴贫穷中。如是学,不复盲聋喑疴欧。如是学,为不毁十戒。”
【译文】
佛对须菩提说:“只有坚持不懈的人,才能这样学习。这样学习,就是学习十方天下一切人民做人的人道。菩萨这样学习,就不会堕入地狱、畜生、饿鬼之中。菩萨这样学习,就不会生长在贫穷的边地。菩萨这样学习,就不会生长在愚蠢、贫贱的家庭之中。菩萨这样学习,就不会聋哑,不会失明。菩萨这样学习,就不会违犯十戒。”
【经文】
“如是学,为不随解除卜问①。如是学,远离不持戒人。菩萨如是学,不愿生尼惟先天②上。何以故?菩萨不沤惒拘舍罗故,般若波罗蜜,何等沤惒拘舍罗?从般若波罗蜜中出沤惒拘舍罗,持沤惒拘舍罗,灭神入禅不随禅法。菩萨学如是,为得净力,为得无所畏力,为得佛法净力。”
【注释】
①卜问:占卜问卦。
②尼惟先天:译作:“长寿天”,据说色界第四禅中的无想天寿命为五百大劫,是色界中寿命最长的;无色界中的第四处非想非非天寿命为八万劫,是无色界中寿命最长的。此二者被称为长寿天。
【译文】
“菩萨这样学习,就会远离不持戒的人。菩萨这样学习,就不愿生在长寿天中,为什么呢?因为菩萨已经得到了方便胜智。菩萨得到的是什么样的方便胜智呢?是从般若波罗蜜中产生的方便胜智。菩萨依靠这种方便胜智,虽然能进入禅定之中,却不被禅定所束缚。菩萨这样学习,就是得到了清净的力量,就是得到了无畏的力量,就是得到了清净的佛法的力量。”
【经文】
须菩提白佛言:“佛所有诸法本皆净,何等为菩萨得法净?”佛语须菩提:“菩萨学如是,为学无所得净法,诸法净。如是须菩提,菩萨学般若波罗蜜时不悔不厌,是为行般若波罗蜜。未得道者,愚痴不晓是法,不见是事。”
【译文】
须菩提对佛说:“所有的佛法本来都是清净的,所谓菩萨得到了清净的法是什么意思呢?”佛对须菩提说:“菩萨这样学习,就是学习一切万法而根本就没有什么净法,因而一切万法才是清净的。须菩提,菩萨这样学习般若波罗蜜的时候,如果能坚持不懈,没有厌倦,那就是修行了般若波罗蜜。这个道理,对那些没有得道的人而言,因为他们的愚蠢是不能理解的,所以,他们不能接受这一切清净的道理。”
【经文】
“菩萨用人故,常精进,人见我亦当效我精进。用是故。菩萨得力精进无所畏。菩萨作是学,悉知十方天下人心意所念,无能过者。譬如地出金银,少所处出耳,如是须菩提,少所人随般若波罗蜜法教学。”
【译文】
“菩萨为了这些人,经常精进不懈地努力修行,人们看到菩萨这样修行,就会仿效菩萨,如此这样精进不懈地修行,菩萨为此得到了精进的力量,无所畏惧。菩萨这样学习,就能知道十方天下人民的心中所想,没有人能超过他的认识能力。比如金银出于大地之中,而且只有很少的地方才能出产。须菩提,菩萨也是如此,只有很少的菩萨才能跟随般若波罗蜜学习。”
【经文】
“譬如须菩提,少所人索遮迦越罗处,索小国王多,如是须菩提,少所人随般若波罗蜜法教学,从是中多索阿罗汉、辟支佛者,有初发意菩萨①,少有随般若波罗蜜教者;既有学般若波罗蜜,少有得阿惟越致者。”
【注释】
①初意菩萨:指刚刚发愿修行菩萨道的人。
【译文】
“须菩提,就像人们看到转轮圣王的很少,看到过小国君王的却很多一样,由此,只有很少的人能追求般若波罗蜜,而追求阿罗汉、辟支佛道的人却很多。刚发意学佛的菩萨,很少能跟随般若波罗蜜学习。即使是学习了般若波罗蜜的菩萨,也只有很少的人能得到阿惟越致不动转地。”
【经文】
“菩萨当作是念:我当力学慕及阿惟越致。复次须菩提,行般若波罗蜜不持嗔恚意向人,不求他人短,心无悭贪,心不毁诫,心不怀恨,心不懈,心不迷乱,心不愚痴时。”
【译文】
“菩萨应该这样想:我应当努力学习,以求达到阿惟越致不动转地。再者须菩提,菩萨学习般若波罗蜜的时候,不可以怨恨和愤怒之心对人,不能专找别人的短处,不能有贪吝之心,不能有毁戒之心,心中不能有恨意,不能懈怠,不能惑乱,也不能愚蠢无知,不明事理。”
【经文】
“菩萨学般若波罗蜜时,诸波罗蜜皆悉属,学般若波罗蜜为照诸波罗蜜,为悉入诸波罗蜜。学般若波罗蜜,为具足余波罗蜜。譬如人言是我所便外著十二品①,如是须菩提,菩萨学般若波罗蜜皆悉属。”
【注释】
①十二品:指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
【译文】
“他这样学习般若波罗蜜,就具备了一切波罗蜜,他学习般若波罗蜜,就照明了一切波罗蜜,进入了一切波罗蜜中。所以,学习般若波罗蜜,能具足其他一切波罗蜜。须菩提,就好像是有人说某某物是我的,便执著了外物一样,菩萨学习了般若波罗蜜,也就具足了其他一切。”
【经文】
“譬如须菩提,人死时命尽,身诸根①悉灭,如是须菩提,菩萨学般若波罗蜜,为学诸波罗蜜皆悉属。菩萨欲学度诸波罗蜜,当学般若波罗蜜;菩萨欲学般若波罗蜜,为学无极。于须菩提意云何,一佛界中所有人宁多不?”
【注释】
①身诸根: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种身体和精神器官。
【译文】
“须菩提,就好像人死的时候,他的寿命就到头了,一切身体器官都将毁灭一样,菩萨学习了般若波罗蜜,就是充分地学习了其他一切波罗蜜。所以,菩萨如果想学习一切波罗蜜,就应该学习般若波罗蜜;菩萨学习了般若波罗蜜,就是进行了没有穷尽的学习。须菩提,比如说一个佛国世界中所有人民,你认为他们多吗?”
【经文】
须菩提报佛言:“甚多。”佛言:“若有菩萨供养一佛界中乃尔所人,供养自尽寿命,其福宁多不?”须菩提白佛言:“甚多。”佛语须菩提:“不如菩萨守般若波罗蜜如两指相弹顷。”
【译文】
须菩提回答说:“非常多。”佛说:“如果有菩萨供养这佛国世界中所有的人们,终生实行供养,他的福德多吗?”须菩提对佛说:“非常多。”佛告诉须菩提:“他的功德不如菩萨在弹指间守护般若波罗蜜的功德多。”
【经文】
佛语须菩提:“般若波罗蜜极尊,用是故疾得佛。如是须菩提,菩萨欲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为十方人中独尊。给施十方贫穷孤独者,欲求佛境界者,欲得佛智慧所乐者,欲得如狮子独鸣者,欲得佛处者,悉欲得是者,当学般若波罗蜜。菩萨学般若波罗蜜者,为悉学余法。”
【译文】
佛告诉须菩提:“般若波罗蜜是极为尊贵的,只有用它才能立即得到觉悟成佛。所以,须菩提,如果菩萨想要得到无上正等正觉觉悟成佛,他在十方天下人民之中就是最尊贵的。那些想要布施十方天下的贫穷孤独之人的菩萨,想要求得成佛境界的菩萨,想要得到佛的智慧的菩萨,想要像狮子那样以吼声慑服天下的菩萨,想要进入佛国世界的菩萨,所有这些菩萨,都应该学习般若波罗蜜。菩萨只要学习了般若波罗蜜,就是学习了其他的佛法。”
【经文】
须菩提白佛言:“菩萨为复学阿罗汉法耶?”佛语须菩提:“虽知阿罗汉法不乐行,不学阿罗汉所作功德,云何当得也?阿罗汉所行,菩萨悉知,不学不行,不于中住。菩萨作是学,天上、天下无有能过者,悉过阿罗汉、辟支佛上,如是为尽萨芸若。”
【译文】
须菩提对佛说:“菩萨还学习阿罗汉法吗?”佛对须菩提说:“菩萨知道阿罗汉法,但却不喜欢,所以不学阿罗汉法。而阿罗汉法所有的功德,菩萨全都具备。阿罗汉的一切行为,菩萨都是知道的。但菩萨不学习、不修持、不住在阿罗汉之中。菩萨这样学习,天上天下没有谁能超过他,他超过了一切阿罗汉、辟支佛之上,这样他就得到了全部的萨芸若智慧。”
【经文】
“菩萨作是学,不离般若波罗蜜远也,为行般若波罗蜜。菩萨作是学,于萨芸若法中不增不减,离阿罗汉、辟支佛道。菩萨若复作是念,持是般若波罗蜜,当得萨芸若。有小想为不行般若波罗蜜,亦不有般若波罗蜜之相,当持得萨芸若,亦无念,亦无见,亦无所想,是为行般若波罗蜜。”
【译文】
“菩萨这样学习,就不会远离般若波罗蜜,就是在一直修行般若波罗蜜。菩萨这样学习,在萨芸若智慧中不增不减,远离了阿罗汉、辟支佛道。菩萨心中还应该这样想:这样守持般若波罗蜜,就能得到萨芸若智慧。如果有一点妄想,就是不修行般若波罗蜜,因为般若波罗蜜没有任何形相。菩萨应该这样修持,才能得到萨芸若智慧。他们不应该有念头,不应该有认识,不应该有妄想,这样才是修行般若波罗蜜。”
?
守行品第二十三
【经文】
是时释提桓因在大会中坐,作是念:菩萨行十方天下人无有能过者,何况自到至佛乎?十方人道难得,既得寿为安隐,有一发意行佛道者难得,何况至心行佛道者乎?欲为十方天下人作导首,是人难得。
【译文】
此时释提桓因坐在大众中,心想:修行般若波罗蜜的菩萨十方天下人都不能超过他,何况是以般若波罗蜜觉悟成佛的人呢?十方天下人能成为人是难得的,偶尔发意修行佛道的菩萨是难得的,何况全心全意修行佛道的菩萨呢?能够成为十方天下人民导师的人,是非常难得的。
【经文】
是时释提桓因化作文陀罗花,取持散佛上,散已作是说:“行菩萨道者,乃向佛道乎?所愿悉成,为尽为悉护作是行者,为悉成佛,诸经法、萨芸若经法、怛萨阿竭经法悉具足,阿惟越致经法亦尔。”释提桓因言:“人有至心索佛,于是法中一反念终不远。”
【译文】
这时,释提桓因变出文陀罗花,把这些花散在了佛的身上,然后他说:“这样修行菩萨道的人,就是正在走向佛道。他的一切愿望都能成就,他能保护一切这样修行的人,让他们全都成佛,具足一切经法、萨芸若法、诸佛如来法,具足阿惟越致菩萨法。”释提桓因说:“如果有人能全心全意地追求佛道,就会一刻也不离开此法。”
【经文】
释提桓因言:“我欲使人于法中益念不厌生死之苦,一切天上天下为苦,用人故悉当忍勤苦之行,心作是念:诸未度者悉当度之,诸未脱者悉当脱之,诸恐怖者悉当安之,诸未般泥洹者悉皆当令般泥洹。”
【译文】
释提桓因说:“我要让人们全都住在此中,不厌倦生死之苦。因为天上天下一切人民都是苦难的,菩萨为了这些人民,就要忍受一切劳苦进行修行,他们心中应该这样想:一切人民,没有得到救度的我要救度他们;没有得到解脱的,我要解脱他们;心中有恐怖的,我要安稳他们;没有得到泥洹的,我要让他们得到泥洹。”
【经文】
释提桓因问佛言:“新发意菩萨劝人助其欢欣,得何等福?随次第上菩萨劝人助其欢欣,得何等福?乃至阿惟越致上至阿惟颜①劝人助其欢欣,得何等福?”佛语释提桓因:“须弥山称之尚可知斤两,从劝助代初发意菩萨欢欣,其福不可量。”
【注释】
①阿惟颜:意译“一生补处菩萨”,由于这样的菩萨经过一生就可以补位成佛,所以称为一生补处菩萨。
【译文】
释提桓因问佛说:“劝助新发意菩萨,学习般若波罗蜜的人,能得到什么样的福德呢?劝助比这更高级的菩萨学习般若波罗蜜的人,能得到什么样的福德呢?劝助阿惟越致菩萨、一生补处菩萨学习般若波罗蜜的人,能得到什么祥的福德呢?”佛对释提桓因说:“以须弥山之大,尚且可以称知它的斤两,劝助新发意菩萨所得到的功德,是不可称量的。”
【经文】
佛语释提桓因:“一佛境界尚可称知斤两,阿阇浮菩萨①行劝人助其欢欣,其福无有极限。”佛语释提桓因:“一佛境界中诸海所有水,取一发破为百分,从中取一分,以一分之发取海水尽,尚可数知几滴,阿惟越致菩萨行劝人助其欢欣,其福不可数。”佛语释提桓因:“阿僧祗佛刹所有境界虚空,持一斛半斛、一斗半斗、一升半升,尚可量空知几所,阿惟颜菩萨行劝人助其欢欣,其福不可极。”
【注释】
①阿阇浮菩萨:即初发意菩萨。
【译文】
佛告诉释提桓因:“整个一个佛国世界,尚且可以称知斤两,劝助新发意菩萨的功德,是不可称量、没有极限的。”佛对释提桓因说:“取一根头发分成百份,以其中有一份沾取一个佛国世界中的一切大海中的水,都可能沾尽海水,知道海水有多少滴,而劝助阿惟越致菩萨所能得到的功德,是不可胜数的。”佛告诉释提桓因:“对于阿僧祗那么多佛国世界中的虚空,如果拿起斛、斗、升来计量,尚且能知道这虚空到底有多少,而劝助一生补处菩萨所得到的功德,是不能穷尽的。”
【经文】
释提桓因白佛言:“为魔所乱闻是不助欢欣,魔官属人闻是不助欢欣者,从魔天上来下闻是不助欢欣者,何以故?若有意索佛者,为怀魔境界也,有发意索佛者,当助其欢欣,是为怀魔境界,心不离佛、不离经、不离比丘僧,如是当助其欢欣。”
【译文】
释提桓因对佛说:“听到般若波罗蜜心中不高兴,不因此得劝助的人,就是被恶魔所惑乱的人,就是恶魔的眷属;听到般若波罗蜜心中不高兴,不因之得劝助的人,是从恶魔的天上来到这里的。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有人发意求佛,他们就会像恶魔那样对待他;他们劝助人学佛,其实是让人保存恶魔的想法。真正的劝助,是让人永远不离开佛,不离开经,不离开僧。”
【经文】
佛语释提桓因:“如释提桓因所言,助其欢欣者为近佛,用是助欢欣之功德,世世所生处,为人共欲得供养,未尝有闻恶声时,不恐当归三恶道①,常生天上,在十方常尊。何以故?如是人助菩萨欢欣者,为悉施护十方人。何以故?初发意菩萨稍增自致至佛,成就作佛已,当度脱十方天下人。”
【注释】
①三恶道:即地狱、畜生、饿鬼。
【译文】
佛对释提桓因说:“就像你说的那样,真正的劝助是始终坚守佛道。由于这样的劝助所得到的功德,菩萨世世所生之处。为一切人民所供养,他永远不会听到恶声,永远不用害怕堕入地狱、畜生、饿鬼三种恶道,他们永远会生在天上,在十方一切人民中是最尊贵的。为什呢?因为他劝助菩萨,就是为十方天下的人民提供了保护。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菩萨从刚发意学佛,到逐渐觉悟成佛,乃至最后成佛以后,都会救度解脱十方天下的一切人民。”
【经文】
须菩提白佛言:“心譬如幻,何因当得佛?”佛语须菩提:“于须菩提意云何,汝宁见幻不?”须菩提言:“不。”“化幻亦不见,幻心离,化幻离,幻心虽离,是见异法,当得佛道不?”
【译文】
须菩提对佛说:“人心如幻,如何能够成佛呢?”佛对须菩提说:“须菩提,你看到过幻吗?”须菩提说:“没有。”佛说:“如果看不到幻,看不到如幻的心,那么离开幻,离开如幻的心,有什么法能得到觉悟成佛吗?”
【经文】
须菩提白佛言:“不见亦不离化幻。离幻心,亦不见当得佛。亦无法,亦无见,当说何等法耶?得不得乎?是法本无远离,亦本无若得若不得,本无所生,亦无有作佛者。设无有法,亦不得作佛。”
【译文】
须菩提对佛说:“离开幻,离开如幻的心,没有什么法能得到觉悟成佛。因为一切法都是看不见的,一切法都是没有的,有什么法可以说是得到或得不到的呢?一切法本来就没有什么远离,也没有什么得到或不得到,一切万法本来就没有出生,也没有什么能够觉悟成佛。即使没有了一切法,也还是不能觉悟成佛。”
【经文】
须菩提白佛言:“设尔般若波罗蜜离本无对法,离本亦无对、亦无证、亦无守、亦无行,亦无有法当有所得。何以故?离般若波罗蜜本无形故。本无远离,何因当于般若波罗蜜中得佛?佛者离本无所有,何所本无所有当得佛者?”
【译文】
须菩提对佛说:“如果般若波罗蜜终究是远离的,就没有有、无二法的对立;而远离本身也没有有、无二法的对立。这样就没人能证得般若波罗蜜,没有人能守护般若波罗蜜,没有人能修行般若波罗蜜,也没有什么法能得到般若波罗蜜。为什么呢?因为般若波罗蜜终究是远离一切的,它没有任何形相。般若波罗蜜的远离本来也是没有的,那怎么能从般若波罗蜜中求得成佛呢?佛就是本无,离开本无一无所有,有什么能真正地得到成佛呢?”
【经文】
佛语须菩提:“如须菩提所言,离本般若波罗蜜无所有,离本萨芸若无所有。”佛语须菩提:“虽离般若波罗蜜本,本亦无所从生。须菩提,当作是思维,深入守是故离本无所有得作佛。”佛语须菩提:“虽知离本般若波罗蜜无所有,是为不守般若波罗蜜,不具足行般若波罗蜜者,不得作佛也。”
【译文】
佛对须菩提说:“是的,就像你所说的那样,本无是一切的根本,如果离开了本无,就没有般若波罗蜜;离开了本无,就没有萨芸若智慧。”佛告诉须菩提:“虽然般若波罗蜜就是本无,本无也是无所从生的。须菩提,菩萨应该这样想:只有深入地守护这离开本无一无所有,菩萨才能觉悟成佛。”佛告诉须菩提:“即使知道离开本无般若波罗蜜一无所有,但菩萨不守护般若波罗蜜、不充分修行般若波罗蜜的,是不能成佛的。”
【经文】
佛言:“如须菩提所言,不用得般若波罗蜜故得佛也,亦不用离、无离得作佛;亦不可离般若波罗蜜得作佛,不得般若波罗蜜者,不得作佛。”
【译文】
佛说:“正像须菩提你说的那样,不是由于得到了般若波罗蜜就能够成佛,也不由于离开了般若波罗蜜就能够成佛,只有不离般若波罗蜜才能成佛;既然不离般若波罗蜜才能成佛,则得不到般若波罗蜜的菩萨,根本就是不能成佛的。”
【经文】
须菩提白佛言:“菩萨行般若波罗蜜甚深难及。”佛语须菩提:“汝所言菩萨行般若波罗蜜甚深难及,菩萨所言勤苦行,深奥之法,不在取泥洹。”
【译文】
须菩提对佛说:“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的方法真是太深奥了,很难认识。”佛对须菩提说:“你说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的方法非常深奥,很难认识,那是因为,菩萨真正的深奥之法就在努力地修行之中,而不在最后得到泥洹。”
【经文】
须菩提白佛言:“如是所说事,菩萨不为勤苦行,何以故?亦无有作证者,亦无般若波罗蜜中得证者,亦无有经法得作证者。菩萨闻是,不恐、不怠、不难,是为行般若波罗蜜。虽作是行,亦不见行,是为行般若波罗蜜。”
【译文】
须菩提对佛说:“你所说的菩萨努力修行,其实不是什么真正的努力修行,为什么呢?因为一切万法都是不可得到的。般若波罗蜜是得不到,不能从中得到觉悟;一切经法也是得不到的,不能从中得到觉悟。如果菩萨听到了这些以后不恐惧、不懈怠、不畏难,那就是真正地修行了般若波罗蜜。虽然做这样的修行,菩萨也看不见自己的修行,这就是修行般若波罗蜜。”
【经文】
“虽近佛亦不见,是为行般若波罗蜜。远离罗汉、辟支佛,亦不见、亦不念,是为行般若波罗蜜。譬如空中无念若有近、若有远,何以故?空本无有形故,行般若波罗蜜,无有离佛远、离佛近,何以故?般若波罗蜜无有形故。”
【译文】
“虽然接近了佛,却看不见佛,这就是修行了般若波罗蜜。远离了阿罗汉、辟支佛,看不到他们也不想他们,这就是修行了般若波罗蜜。比如在虚空中是不能想象远近的,为什么呢?因为虚空本来是没有形相。修行般若波罗蜜也是如此,不能想象离佛的远近,为什么呢?因为般若波罗蜜是没有形的。”
【经文】
“譬如幻师作化人,化人不作是念:师离我近,观人离我远,何以故?化人无有形故。般若波罗蜜亦如是,不作是念:罗汉、辟支佛道离我远,佛道离我近也。何以故?般若波罗蜜无有形故。譬如影现于水中,不作是念:何因影现于水中?若所有近者不念言近,若远者亦不念言远。”
【译文】
“比如魔术师变出假人,假人根本不会想魔术师离它近、观众离它远,为什么呢?因为假人是没有形的。般若波罗蜜也是如此,根本不会想阿罗汉、辟支佛离它远,佛道离它近。为什么呢?因为般若波罗蜜也是没有形的。比如影子映现在水中,它根本就不会想它为什么会出现在水中,如果实物离得近,影子不会想它离得近;如果实物离得远,影子也不会想它离得远。”
【经文】
“何以故?影无有形故。般若波罗蜜如是,亦无是念:罗汉、辟支佛道为远耶?佛道为近乎?何以故?般若波罗蜜无有形故。般若波罗蜜敌无所爱,敌无所憎。怛萨阿竭所有,无所著,无所生。般若波罗蜜亦如是,亦无所生,亦无所著。譬如怛萨阿竭化作人,不作是念:罗汉、辟支佛道离我远,亦不言佛道离我近。”
【译文】
“为什么呢?因为影子是没有形。般若波罗蜜也是如此,它不会想阿罗汉离它远吗?佛道离它近吗?般若波罗蜜为什么不这样想呢?因为它是没有形的。般若波罗蜜是没有什么爱,也没有什么憎。诸佛如来没有什么执著,也没有什么产生。般若波罗蜜也是如此,没有产生,也没有执著。比如如来变出假人,假人根本不想阿罗汉和辟支佛离它远,佛道离它近。”
【经文】
“何以故?化人无有形故。般若波罗蜜亦不作是念:罗汉、辟支佛道离我远,亦不念佛道离我近。何以故?般若波罗蜜无有形故。譬如工匠黠师刻作机关木人,若作杂畜木人,不能自起居,因对而摇,木人不作是念言:我当动摇屈伸低仰令观者欢欣,何以故?”
【译文】
“为什么呢?因为假人是没形的。般若波罗蜜也不会想阿罗汉和辟支佛离它远,佛道离它近。为什么呢?因为般若波罗蜜是没有形的。比如聪明的木匠制造出带有机关的木头人,木头人不能自己活动,只有通过人的控制才能走动。木头根本不会想:我当屈伸俯仰,做出各种样子让观众高兴。为什么木头人不这么想呢?”
【经文】
“木人本无念故。般若波罗蜜亦如是,随人所行悉各自得之,虽尔,般若波罗蜜亦无形亦无念。譬如造作海中大船,所以者何?作欲渡贾客。船亦不作是念言:我当渡人。何以故?船本无念故。般若波罗蜜亦如是,随人所行悉各自得之,般若波罗蜜亦无形、亦无念、亦如是。”
【译文】
“因为它是没有思想的;般若波罗蜜也是如此。虽然人们都能依靠自己的修行得到它,但它本身却是没有形体、没人思想的。比如要制造一艘大海船。,用以运送过往的商人。船根本不会想它要运送人。为什么呢?因为船自己是没有思想的。般若波罗蜜也是如此,虽然人们都能依靠自己的修行得到它,它本身却是没有形体、没有思想的。”
【经文】
“譬如旷野之地,万物百谷草木皆生其中,地亦不作是念言:我当生也、不生也。般若波罗蜜生诸经法,亦不念言:从中生与不生。何以故?般若波罗蜜本无形故。譬如摩尼珠悉出其宝,般若波罗蜜悉出其经法分别教授。”
【译文】
“比如有一片旷野之地,上面长满了谷物和百草,大地根本不会想它应该长草还是不该长草。般若波罗蜜也是如此,它虽然生出一切经法,但却根本不想生还是不生一切经法。为什么呢?因为般若波罗蜜是没有形体的。比如摩尼珠宝能产生一切珍宝,般若波罗蜜也能产生一切经法,并进行传授。”
【经文】
“虽尔,般若波罗蜜亦无念。譬如日照于四天下,其明亦不念言:我当悉照。般若波罗蜜亦悉照诸经法,虽尔,般若波罗蜜亦无念。譬如水无所不至,水亦不作是念言:我当有所至。般若波罗蜜悉至诸经法,虽尔,般若波罗蜜亦无念。譬如风无所不至,风亦不作是念言:我当有所至。般若波罗蜜成就诸经法亦如是,虽尔,般若波罗蜜亦无念。”
【译文】
“虽然如此,般若波罗蜜还是没有思想的。比如太阳照耀四大部洲,光明万丈,但它的光明根本不会想到要照耀全部四大部洲。般若波罗蜜也是如此,它虽然能照耀一切经法,本身却没有照耀的想法。比如水无所不至,但却不会想到要有所至。般若波罗蜜也是如此,它虽然能进入一切经法之中,却根本没有进入的想法。”
【经文】
“譬如须弥山巅以忉利天为庄饰,须弥山亦不作是念言,我当上治忉利天庄严。般若波罗蜜成就萨芸若,虽尔,般若波罗蜜亦无念。譬如大海悉出诸珍琦宝物,海水不作是念言:我当从中出珍宝。般若波罗蜜悉出生诸经法亦如是,虽尔,般若波罗蜜亦无念,譬如佛出生诸功德,悉覆辈等心加于十方人,般若波罗蜜成就于诸经法亦如是。”
【译文】
“比如风无所不至,却根本不会想到要有所至。般若波罗蜜也是如此,它虽然能成就一切经法,却根本没有成就的想法。比如须弥山顶以忉利天为装饰,须弥山根本不会想到要修治忉利天来装饰自己的上部。般若波罗蜜也是如此,它虽然能成就萨芸若智慧,却根本没有成就的想法。比如大海中能产生一切奇珍异宝,但大海却根本没想自己要产生珍宝。般若波罗蜜也是如此,它虽然能产生一切经法,却根本没有产生经法的想法。比如佛的功德能平等地覆盖在十方天下人的身上,般若波罗蜜成就一切经法也是如此。”
?
强弱品第二十四
【经文】
舍利弗问须菩提言:“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为高行耶?”须菩提报言:“我从佛所闻事,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为无高行也。”若干百千爱欲诸天作是念:当为十方人发意为菩萨道者作礼。何以故?行般若波罗蜜不中般泥洹故。如是菩萨为勤苦行,不于是法中堕落取证。
【译文】
舍利弗问须菩提说:“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是最高的修行吗?”须菩提回答说:“我听佛说,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也不是什么最高的修行,因为一切都没有什么高或低。”这时,若干欲色二界的天神心想:我们应该向十方天下发意学习菩萨道的人行礼。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修行般若波罗蜜,又不半道泥洹。这样的菩萨是在勤苦修行,他们不会从般若波罗蜜中堕落,不会半道取证阿罗汉、辟支佛果。
【经文】
须菩提语诸天言:“虽不中道堕落取证,是不为勤苦,勤为十方不可计阿僧祗人被法铠,度令得泥洹,是乃为勤苦之难。是人本无,本无索不可得也。如是菩萨作是念:为欲度人,度十方人为欲度空。”
【译文】
须菩提对天神们说:“虽然不会半道堕落,取证阿罗汉、辟支佛果,但还不是真正的勤苦修行;菩萨如果能经常地当十方天下不可胜数的人民的佛法的铠甲,让一切人民得到泥洹,那才是勤苦的修行。一切人民是本无的,本无也是找不到的。因此菩萨就应该想:我所谓的救度十方天下的人民,其实是也是空的。”
【经文】
“何以故?空亦无有远,亦无有近,亦无所用,用是以菩萨勤苦行索、人本无有,欲度人为度虚空被德铠。用人故被德铠欲过度人,是故菩萨为被德铠。如佛所说,人无有本,晓知人本无所有,是为度人。菩萨闻是不恐不怖,是为行般若波罗蜜。
【译文】
“为什么呢?因为一切皆空,空是没有远近的,没有用处的,因此菩萨想要找人是找不到的,想要救度人救的只能是虚空,这样才是真正的身披铠甲,救度人民。按照佛的说法,人没有自己的本体,如果菩萨知道了人本来就是没有的,那就是在救度人。菩萨听了这些如果不恐怖、不害怕,那就是在修行般若波罗蜜。
【经文】
“离人本无本无,离色本无色,离痛痒、思想、生死、识本无识,离诸经法、本无诸经法。菩萨闻是不恐不懈,是为行般若波罗蜜。”佛语须菩提:“何因菩萨不恐不懈?”
【译文】
“离开了人就是没有人.离开了色就是没有色,离开了受、想、行、识就没有识,离开了一切经法就是没经法,如果菩萨听了这些话不恐惧、不懈怠,那就是在修行般若波罗蜜。”佛对须菩提说:“菩萨为什么会不恐怖、不懈呢?”
【经文】
须菩提白佛言:“本无故不恐,本净故不懈。何以故?索懈怠本本无有所因,懈亦复无有。菩萨闻说是不懈、不恐、不怖,是则为行般若波罗蜜。菩萨行是时,诸天皆为作礼,诸梵天皆为作礼。”
【译文】
须菩提对佛说:“因为一切都是本无的,所以不恐怖;因为一切都是本来清净的,所以不懈怠。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什么能成为懈怠的原因,懈怠的本身也是不存在的。菩萨听了这些,如果能不恐惧、不懈怠,那就是在修行般若波罗蜜。菩萨这样修行的时候,一切欲界天神都会向他行礼,一切色界天神也会向他行礼。”
【经文】
佛语须菩提:“不但诸天、诸梵天为菩萨作礼,上至阿会亘彼立①、阿波摩那②、阿会波罗③,及上至阿迦腻吒诸天,皆为行般若波罗蜜菩萨作礼,十方不可复计阿僧祗现在诸佛,悉念行般若波罗蜜菩萨,悉共拥护,知是行般若波罗蜜菩萨阿惟越致。”
【注释】
①阿会亘彼立:即光音天。
②阿波摩那:即遍净天。
③阿会波罗:即广果天。
【译文】
佛对须菩提说:“不但欲界、色界的天神向他行礼,即使是更上面的光音天、遍净天、广果天甚至色究竟天等一切天神,都向修行般若波罗蜜的菩萨行礼致敬。十方天下不可胜数阿僧祗那么多的现在诸佛,都会想着修行的般若波罗蜜的菩萨,都会前呼后拥地保护修行般若波罗蜜的菩萨,他们知道这些修行般若波罗蜜的菩萨就是阿惟越致不动转菩萨。”
【经文】
“恒边沙佛刹其中所有人,悉使为魔,一魔者化如恒边沙人,悉使为官属,设使尔所魔各各乃尔所官属,欲共害行般若波罗蜜菩萨,不能中道坏,不能中道得便。菩萨有二事法行般若波罗蜜,魔不能中道使得便。”
【译文】
“即使如恒河沙那么多佛国世界中的一切人全都变成了恶魔,每一个恶魔又变出恒河沙那么多的人,这些人成为自己的眷属,假如这么多的恶魔及其眷属都想来谋害修行般若波罗蜜的菩萨,他们也找不到谋害的机会,也无法让菩萨半道放弃般若波罗蜜。菩萨有两种原因使得自己在修行般若波罗蜜的时候,不给恶魔以谋害的机会。”
【经文】
“何谓二事?一者,诸经法视皆空;二者,不舍十方人悉护,是为二事。菩萨有二事,诸魔不能动,何谓二事?一者,不失本愿;二者,十方诸佛悉护视,是为二事。”
【译文】
“哪两种原因呢?一是,菩萨看一切经法都是空的;二是,菩萨不舍十方天下人,保护十方天下人。由于这两种原因,恶魔找不到谋害他的机会。菩萨有两种的原因使得恶魔不能动摇他,哪两种原因呢?一是,菩萨永远不会失去自己的本愿;二是,十方诸佛全都在保护着他。由于这两种原因,恶魔不能动摇菩萨。”
【经文】
“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诸天往至菩萨所,问讯深经之事,诸天赞叹善之,今作佛不久,当随是法教立。既随是法教立者,诸有困苦者皆得护,未得归者为得自归,为人故作法舍,无目者使得黠目,随是般若波罗蜜法教立者,十方不可复计阿僧祗。现在诸佛悉共拥护,行般若波罗蜜者,诸佛各各于其刹四部弟子中说是菩萨功德,各各赞叹善之。”
【译文】
“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的时候,天神们就会来到菩萨那里,向他们询问般若波罗蜜经中的事情,并且赞叹他,说他只要跟着般若波罗蜜修行,不久就能成佛。跟着般若波罗蜜修行的人,如果有什么苦难都能得到菩萨的保护,没有找到自己归宿的,就会找到自己的归宿;没有眼睛的人就会得到明亮的眼睛。跟着般若波罗蜜修行的人,现在十方世界不可胜数阿僧祇那么多的诸佛如来全都在保护着他;修行般若波罗蜜的人,一切诸佛都会在弟子之中说起他的功德,赞叹他的功德。”
【经文】
佛语须菩提:“譬如我今赞叹说罗麟那杖那佛①。”佛复言:今我刹界中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十方诸佛今亦赞叹说行般若波罗蜜菩萨,亦复如是。”须菩提白佛言:“诸佛悉赞叹诸菩萨耶?”佛言:“不赐赞叹。”佛语须菩提:“有行菩萨道未得阿惟越致者,诸佛亦复赞叹。”
【注释】
①罗麟那杖那佛:意译“宝相如来”。
【译文】
佛对须菩提说“就像我现在赞叹宝相如来那样。”佛又说:“现在在我的佛国世界中修行般若波罗蜜的菩萨,十方诸佛也会这样赞叹他们。”须菩提对佛说:“诸佛全都赞叹这些修行般若波罗蜜的菩萨吗?”佛告须菩提:“不仅这些菩萨得到赞叹,即使是尚未得阿惟越致的菩萨,只要他在修行般若波罗蜜,诸佛就会赞叹他们。”
【经文】
须菩提复问佛:“何等为行菩萨道为佛所赞叹?”佛语须菩提:“有菩萨随阿閦佛前世为菩萨时所行,及罗麟那杖那佛前世为菩萨时所行,有菩萨随是教,用是故,十方诸佛赞是菩萨。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诸经法信本无所从生。”
【译文】
须菩提又问佛说:“怎样修行菩萨道才能得到佛的赞叹呢?”佛对须菩提说:“如果菩萨在前世阿閦佛的时候修行般若波罗蜜,在前世宝相如来的时候修行般若波罗蜜,听从他们的教化,这样的菩萨就能得到十方诸佛的赞叹。再者须菩提,如果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的时候,相信一切经法本无所从生。”
【经文】
“是菩萨尚未得无所从生法乐,于中立信诸法本空,是菩萨尚未得阿惟越致,信诸经法本无如泥洹,是菩萨尚未得入阿惟越致地,随是法教立,疾得阿惟越致。”
【译文】
“即使他还没有得到一切无所从生之法的快乐,但却相信一切万法本来皆空;即使他们还没有得到阿惟越致不动转地,却相信一切经法本来没有,泥洹也本来没有,这样他虽然还没有得到阿惟越致不动转地,由于相信了这一切万法皆空,他很快就能得到阿惟越致不动转地。”
【经文】
“有应是法行者,是故十方诸佛共赞叹是菩萨。菩萨为度阿罗汉道地、辟支佛道地,向佛道地,若有菩萨应般若波罗蜜行者,为诸佛所赞叹,知是菩萨不久在阿惟越致道地立。复次须菩提,菩萨闻深般若波罗蜜,信不狐疑,菩萨作是念:如佛所说谛无异。”
【译文】
“如果菩萨能这样修行,就会得到十方诸佛的共同赞叹。如果菩萨想要通过修行般若波罗蜜来超过阿罗汉、辟支佛地,走向佛的道地,他就会得到诸佛的赞叹,不久他就会进入阿惟越致不动转地之中。再者须菩提,如果菩萨听了般若波罗蜜,心中绝对相信,没有怀疑,心想这样的般若波罗蜜和佛所说的是没有差别的。”
【经文】
“是菩萨却后当复于阿閦佛所闻是般若波罗蜜,及余菩萨所闻亦复尔。作是信般若波罗蜜者,必为在阿惟越致地立。若有闻般若波罗蜜信者,其德甚大不小,何况菩萨随般若波罗蜜法教立者?随是法教立者,为疾入萨芸若。”
【译文】
“这样的菩萨以后还会在阿閦佛那里听到般若波罗蜜,也会在其他菩萨那里听到般若波罗蜜。像他那样相信般若波罗蜜的菩萨,就可以看成是住在阿惟越致不动转地之中了。如果听到般若波罗蜜后深信不疑,他的功德就已经非常巨大了。何况是跟着般若波罗蜜学习呢?跟着般若波罗蜜学习修行。很快就能进入萨芸若智慧之中。”
【经文】
须菩提白佛言:“设离本无法不得,何所法有作佛者?何所法说有说经者?”佛言:“如须菩提所言,设离本本无法不得,何所法有作佛者,亦无有法说经者。是本无无本,何所有于本无中立无者?有本无,有当得佛者,亦无有本法有作佛者。本无无有,说经者亦不可得。”
【译文】
须菩提对佛说:“如果离开本无什么法都没有,那有什么法可以作佛呢?有什么可以作为佛经呢?”佛说:“就像你所说的那样,离开本无什么都没有,没有什么可以作佛,也没有什么可以作佛经。因为就连本无都是没有的,又有什么能在本无中建立起来呢?认识了本无,人们可以成佛,但却没有什么就是佛。本无也是没有的,所以佛经也是没法得到的。”
【经文】
释提桓因白佛言:“般若波罗蜜甚深,菩萨勤苦行乃自致成佛,何以故?无有字法无所得在本无中立者,亦无有法当作佛者,亦无有说经者,菩萨闻是不恐、不怖、不疑、不厌。”须菩提报释提桓因言:“拘翼,诸经法皆空,何所有狐疑厌者?”
【译文】
释提桓因对佛说:“般若波罗蜜太深奥了,菩萨勘苦修行它才能自致成佛,为什么呢?因为菩萨不能在本无中找到什么可以称之为法的东西,也没有什么法可以是佛,也没有什么佛经。如果菩萨听了这些不恐怖、不害怕、不怀疑、不厌倦,坚持不断,就能修行成佛。”须菩提对释提桓因说:“拘翼,一切经法都是空的,哪里有什么怀疑和厌倦呢?”
【经文】
释提桓因语须菩提:“如须菩提所说,一切为说空事,为悉无所著。譬如射虚空,了无所著,须菩提所说经亦如是,了无所著。”释提桓因白佛言:“如我所说,为随佛法教耶?为有增减乎?”
【译文】
释提桓因对须菩提说:“是的,就像你说的那样,菩萨的一切解说都是说空而已,这就是没有执著。比如把箭射向空中,就不会射中什么东西。须菩提,你的解说也是如此,没有执著任何法。”释提桓因对佛说:“我这样说是不是和你教导的一样呢?有什么错误吗?”
【经文】
佛语释提桓因:“拘翼,如佛所说法教等无异,如须菩提所说但说空事,须菩提亦不见般若波罗蜜者,亦不见行般若波罗蜜者,亦不见得佛者,亦不见萨芸若,亦不见得萨芸若者,亦不见怛萨阿竭,亦无有得怛萨阿竭者,亦不见无所从生,亦不见无所从生证得之者,亦不见十种力,亦无有索十种力者,亦不见四无所畏,亦不见索四无所畏者。”
【译文】
佛对释提桓因说:“拘翼,你所说的和我教导的完全相等,没有什么不同。须菩提所说的一切,只不过是说空而已。须菩提也没有看到般若波罗蜜,也没有看到修行般若波罗蜜的人,也没有看到有人觉悟成佛,也没有看到萨芸若智慧,也没有看到萨芸若智慧的人,也没有看到诸佛如来,也没有看到有谁成就了诸佛如来的境界,也没有看到一切无所从生,也没有看到有人证悟了一切无所从生,也没看到佛的十力,也没看到有人求得了佛的十力,也没看到四无所畏,也没有看到有人求得了四无所畏。”
【经文】
“经法本净,亦无所得,须菩提随无所得教立,如是须菩提随无所得教立者,是菩萨为行般若波罗蜜,百倍、千倍、万倍。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者,舍置佛道地。众罗汉、辟支佛道地,不及是菩萨道地。欲为十方天下持尊,当随佛法教立如是。”
【译文】
“一切经法本来都是清净的,也是人们所求不得的。须菩提建立的就是这无所得,跟着须菩提的教化修行的人,就是修行般若波罗蜜的菩萨。这样修行般若波罗蜜的菩萨,就会放弃对佛道的追求,因为菩萨的功德,超过了一切阿罗汉、辟支佛和佛道之上百倍千倍万倍。所以,如果菩萨想树立自己在十方天下人中的至尊地位,就要听从佛的教导这样修行。”
【经文】
是时忉利天上数千万天,持化做文陀罗花散佛上,散已,作是言:“诸天言,我曹亦当随法教立”时坐中百六十比丘起,整衣服为佛作礼,作礼已,各各手中有化文陀罗花,持是花散佛上,散已,作是说:“我曹亦当随法教立。”是时佛笑,口中出若干色,其明至十方佛刹悉为明,其明还,绕佛三匝,从顶上入。
【译文】
这时,忉利天上几千万天神拿出变成的文陀罗花散在佛的身上,然后说:“我们也要听从这样的法来修行。”这时,有一百六十名比丘站起来,整理好衣服,对着佛行礼致敬,然后拿起手中的文陀罗花散在佛的身上,说:“我们也要这样修行。”这时佛笑了,口中放出无数色彩,光明照耀十方一切佛国世界,然后那光明又绕佛转了三圈,从佛的头顶上进入了身体之中。
【经文】
阿难从坐起,整衣服,为佛作礼,长跪问佛:“佛不妄笑,既笑当有意。”佛告阿难:“是百六十比丘及诸天,当于是波罗劫中作佛,皆同一字,字沤辰那拘尼摩①,作佛时比丘僧数各各等,寿命亦各各等,其寿各十万岁,随次稍稍作佛,作佛时各各尽世雨五色花。”
【注释】
①沤辰那拘尼摩:意译“散花佛。”
【译文】
阿难从座位上站了起来,整理好衣服,对着佛行礼,长跪问佛说:“佛从来不随便笑,既然笑了,就一定有深意。”佛告诉阿难:“这一百六十位比丘以及一切天神,将在波罗劫中成佛,他们的佛名一样,都叫散花佛,他们作佛的时候,每人所有的比丘人数完全相等,寿命也完全相等,全是十万岁,这些比丘慢慢地也全都能成佛,他们作佛的时候,空中都会降下五色鲜花。”
?
 
《道行般若经》(注解版二十五至二十八品)
?累教品第二十五
【经文】
佛语阿难:“作是立者,无有能过。菩萨作是立,为如佛立。作是立无有为作师者,是为萨芸若立。欲作是立者,当随般若波罗蜜教。有应是般若波罗蜜行者,当知是人从人道中来,或从兜术天上来。是人或从人道中闻般若波罗蜜,或从兜术天上闻。或从人道中行,或从兜术陀天上行。”
【译文】
佛对阿难说:“这样修持自身的人,没有谁能超过他;这样修持自身的人,就好像是诸佛一样;这样修持的人,没有谁能当他的老师。想要这样修持的人,就应该随顺般若波罗蜜。如果有人这样修行般若波罗蜜,他就是从人道中来的,或者是从兜率天上来的。这样的人或者是在人道中听到了般若波罗蜜,或者是在兜率天上听到了般若波罗蜜;或者是在人道修行了般若波罗蜜,或者是在兜率天上修行了般若波罗蜜。”
【经文】
“何以故?佛般泥洹后,般若波罗蜜若于十方见,若于兜术天上见。有行是般若波罗蜜若书者,诸佛悉视护之。是菩萨复转教人,劝乐合偶,知是菩萨供养若干佛以来。”
【译文】
“为什么呢?因为佛泥洹以后,般若波罗蜜如果不是出现在十方天下,就是出现在兜率天中。如果有人修行、书写般若波罗蜜,一切诸佛都会保护他,照顾他。这个菩萨也会反过来教别人,让别人也喜欢修行般若波罗蜜。应该知道,这样的菩萨是供养了无数诸佛之后才来这里的。”
【经文】
“不于罗汉、辟支佛品中作功德,知是菩萨供养若干佛以来,学是般若波罗蜜不恐、不怖,若有受般若波罗蜜,若有学、若有持、若有解中事、若有随,知是菩萨如面见佛无异,是菩萨不止亦不诽谤般若波罗蜜,知是菩萨供养若干佛以来。”
【译文】
“如果菩萨供养阿罗汉、辟支佛,应该知道他就是供养了无数诸佛之后才来这里的;如果菩萨学习、修行般若波罗蜜的时候没有恐惧,没有畏惧,能理解其中的道理。能顺从般若波罗蜜,见到这样的菩萨和见到佛是没有什么不同的.这样的菩萨不会阻止般若波罗蜜.也不会诽谤般若波罗蜜.应该知道.这样的菩萨是在供养无数诸佛之后才来这里的。”
【经文】
佛语阿难:“虽有人于佛所作功德持用求罗汉、辟支佛。会当得佛无异。若有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常当远离罗汉、辟支佛道。”佛语阿难:“持是般若波罗蜜嘱累汝。阿难,我为汝所说经,舍置般若波罗蜜、摩诃沤惒拘舍罗及诸摩诃惟曰罗。我每所说余经汝所受说,令悉散悉亡.虽有是其过少耳;汝所从佛受般若波罗蜜,设散设亡,其过甚大不小。”
【译文】
佛告诉阿难:“虽然有人对佛做功德.想用以求得阿罗汉、辟支佛,但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的时候,却总是远离阿罗汉辟支佛道的。”佛对阿难说:“阿难,我把般若波罗蜜托付给你。我所说的一切经法,除了般若波罗蜜,除了般若波罗蜜的方便胜智,即使都被你丢失亡散了,罪过也还不是很大;如果你把我交付你的般若波罗蜜丢失了,你的罪过就非常大了。”
【经文】
佛语阿难:“复嘱累汝般若波罗蜜,受学持法,当谛学,悉具足受,悉念持书,字令正无缺减,过去当来今现在,佛经身等无异。阿难,当作是念:般若波罗蜜莫使缺减。何以故?”
【译文】
佛告诉阿难:“我把般若波罗蜜托付给你,你要接受它,保持它,认真学习它,你要接受它的全部,要读诵、修习、保持它的全部,不要让它字数有缺减,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要保持佛经的长度不变,没有减少,没有增多。阿难,你一定要记住,不要让般若波罗蜜有所缺减。为什么要这样呢?”
【经文】
“今佛现在,有慈心佛恩德欲报佛恩具足供养者,汝设有慈心于佛者,当受持般若波罗蜜,当恭敬作礼供养。设有是行,汝悉为供养佛报恩以,汝为恭敬过去、当来、今现在佛已,汝慈孝于佛,恭敬思念于佛,不如恭敬于般若波罗蜜,慎莫亡失一句。”
【译文】
“因为现在一切诸佛还都在世,如果想要慈悲之心报答佛的恩德,就要接受修持般若波罗蜜,就要对般若波罗蜜恭恭敬敬地行礼供养。如果你这样做了,你就是已经供养了诸佛,就是报答了佛的恩德,就是供养了过去、现在、将来一切诸佛。所以,如果你只是想要孝顺佛,只是想恭恭敬敬地思念佛,就不如恭敬般若波罗蜜,不如小心的保护般若波罗蜜,使它一句也不丢失。”
【经文】
佛语阿难:“嘱累汝般若波罗蜜以为信,若有不欲离”于佛、离于经、离于比丘僧,亦不欲离于过去、当来、今现在佛者,不当远离般若波罗蜜,是佛所教。”佛语阿难:“若有受般若波罗蜜持护,是为持过去、当来、今现在佛教法。何以故?过去、当来、今现在佛,皆从般若波罗蜜出生。菩萨欲得佛道者,当学六波罗蜜。何以故?六波罗蜜是菩萨摩诃萨母。”
【译文】
佛对阿难说:“我把般若波罗蜜托付给你是想让你知道,如果有人不想离开佛,不想离开经,不想离开比丘僧,也不想离开过去、现在、将来一切诸佛,就不应该离开般若波罗蜜,这就是我所教给你的。佛告诉阿难:“如果有人接受了般若波罗蜜,并在护持着般若波罗蜜,他就是在护持着过去、现在、将来一切诸佛的佛法。为什么呢?因为过去、现在、将来的一切诸佛,都是从般若波罗蜜中产生的。如果菩萨想要得到佛道,还应该学习六波罗蜜,为什么呢?因为六波罗蜜是一切菩萨之母。”
【经文】
佛语阿难:“嘱累汝六波罗蜜。六波罗蜜者,佛不可尽经法之藏,过去、当来、今现在佛皆从六波罗蜜出生。”佛语阿难:“汝日日教人,尽一佛境界中人汝悉教令得阿罗汉道,虽有是教,尚未报佛恩,不如具足为菩萨说般若波罗蜜。汝所教人悉使得阿罗汉,此所作功德,持戒精进守道,虽救乃尔所人,其福宁多不?”
【译文】
佛告诉阿难:“我把六波罗蜜托付给了你,所谓六波罗蜜,其中收藏了一切诸佛不可胜数的经法,过去、现在、将来一切诸佛,都是从六波罗蜜中产生的。佛告诉阿难:“你每天都要用般若波罗蜜教授别人,因为即使你让一个佛国世界所有的人全都得到了阿罗汉道,还是没有报答佛的恩德,还不如把完整的般若波罗蜜传授给菩萨们。阿难,比如说你真的教授了这么多人,让他们都得到了阿罗汉道,都能精进持戒,恪守佛道,你教授这些人所得到的功德多吗?”
【经文】
阿难报佛言:“甚多,天中天。”佛语阿难:“不如持般若波罗蜜具足为菩萨说。虽不能多,一日可;虽不能一日,食时可;虽不能食时,为说须臾间可,其福胜度尔所阿罗汉。”
【译文】
阿难回答说:“非常多,天中天。”佛告诉阿难:“这远不如你护持般若波罗蜜,并把它的完整含义解释给菩萨听所得的功德多。即使你不能长期解释,解释一天也是可以的;即使你不能解释一天,解释一顿饭那么长的时间也是可以的;如果不能解释一顿饭那么长的时间,解释一小会儿也是可以的。这一小会儿的解释,它的功德胜过了救度那些人使之成为阿罗汉的功德。”
【经文】
“菩萨摩诃萨自于般若波罗蜜念思维其中事,菩萨虽思维其中事,得其功德出众阿罗汉、辟支佛上去。虽思维其中事,会当得阿惟越致,设不中道还。说般若波罗蜜时,四部弟子及诸天、阿须伦及鬼神,一佛境界中,持释迦文佛威福,一切悉见阿閦佛,及见诸比丘不可计皆阿罗汉,菩萨亦无央数,以后不复见。”
【译文】
“如果菩萨能够自己思考般若波罗蜜中的道理,他所得到的功德就会超过一切阿罗汉、辟支佛的功德之上,就一定能得到阿惟越致不动转的菩萨境界,不会半道退出。当你解释般若波罗蜜的时候,一个佛国世界中的所有佛的弟子、天神、阿修罗、鬼神,依靠我释迦文佛的威神,都会见到阿閦佛,见到不可胜数的比丘全是阿罗汉,见到无数的菩萨。此后不可能再次见到这一切了。”
【经文】
佛语阿难:“譬如见国中人不复见,阿閦佛及诸菩萨、阿罗汉、诸经法索眼不见亦如是。法不见法,法不念法,何以故?诸经法无念不见,亦无所益。”
【译文】
佛对阿难说:“这就好像是见到过一个国家的人民之后不可能再次全部见到他们一样,阿閦佛、菩萨、阿罗汉和一切经法,也是这样的,不可能用眼睛看到他们。法是不可见的,法是不可思考的。为什么呢?因为一切经法就是不可见,不可思考的,看到它想到它也不会给人带来好处。”
【经文】
佛语阿难:“诸经法皆空,无所持,亦不可念。譬如幻师化作人,诸经法亦如是,无念亦无痛。何以故?无形故。菩萨作是行,为行般若波罗蜜;作是学,为学般若波罗蜜。悉欲得六波罗蜜者,当学般若波罗蜜。作是学,在诸学中最尊,无有及者。百倍、千倍、万倍,是为安十方天下。”
【译文】
佛告诉阿难:“一切经法都是空的,没办法把握它们,也没办法思考它们。它们就像是魔术师变出的假人一样,没有意识,也没有痛痒的感受。为什么呢?因为它本来就是没有形体的。菩萨这样修行,才是修行般若波罗蜜;这样学习,才是学习般若波罗蜜。想要得到全部六波罗蜜的人,应该学习般若波罗蜜。”
【经文】
“作是学者,困厄苦者悉护视,是为随佛法学,是为随佛教。有应学是者,持手举一佛境界,移著还复他方刹土以,其处人无有觉知者。”
【译文】
“这样学习,在一切诸佛法中他就是最尊贵的,没有人能赶得上他,即使对方提高了百倍、千倍、万倍,还是赶不上他。他这样学习,就可以给十方天下的人民带来安乐。这样学习,就能照顾世间的一切艰难困苦,就是随顺了佛法,就是听从了佛的教导。这样学习的人,可以一举手就把一个佛国世界搬到另一个佛国世界之上,而其中的人民却一点也感觉不到。”
【经文】
佛语阿难:“佛从是般若波罗蜜中学成,过去、当来、今现在佛无所挂碍,指智慧法悉从般若波罗蜜具足成。欲得般若波罗蜜限者,为欲得虚空限,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不可尽,十方之事可计,般若波罗蜜事不可计。”
【译文】
佛告诉阿难:“诸佛都是从般若波罗蜜中学成的,过去、现在、将来一切诸佛无所障碍的智慧,全都是从般若波罗蜜中成就的。而想要得到般若波罗蜜,其实就是想要得到不可计量的空,为什么呢?因为般若波罗蜜是不可穷尽的;十方天下之事可以计量.般若波罗蜜不可计量。”
【经文】
佛告阿难:“般若波罗蜜不可计、不可尽,般若波罗蜜本净。何以故?过去不可复计佛,悉从其中成就得佛,般若波罗蜜亦不增亦不减;甫当来不可复计佛,悉从般若波罗蜜成就得佛,般若波罗蜜亦不增亦不减;十方今现在不可复计佛,悉从般若波罗蜜成就得佛,般若波罗蜜亦不增亦不减。是故,般若波罗蜜不可尽,虚空亦不可尽。”
【译文】
佛告诉阿难:“般若波罗蜜不可穷尽,不可计量,但般若波罗蜜却是本来清净的。为什么呢?因为过去不可胜数的诸佛,都是从这里成就为佛的,而般若波罗蜜没有因之增加或减少;将来不可胜数的一切诸佛,也将要从这里成就为佛,而般若波罗蜜也没有为之增加或减少。因此,般若波罗蜜是不可穷尽的,就像虚空不可穷尽一样。
?
不可尽品第二十六
【经文】
是时须菩提作是念:佛所说般若波罗蜜事甚深,是须菩提当作是问。须菩提白佛言:“般若波罗蜜不可尽,譬如虚空亦不可尽,菩萨当何因思维般若波罗蜜?”佛语须菩提:“色不可尽,当作是思维般若波罗蜜;痛痒、思想、生死、识不可尽,当作是思维般若波罗蜜;十二因缘①不可尽,当作是思维般若波罗蜜。”
【注释】
①十二因缘:佛教的理论之一,主要是指人的轮回过程配置在三世之中,分成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个阶段,认为这十二个阶段是互为因果的,由此导致众生处于不断的生死轮回之中。
【译文】
这时须菩提心想:佛说的般若波罗蜜的道理太深奥了,我应该进一步询问。于是须菩提对佛说:“既然般若波罗蜜和虚空一样是不可穷尽的,菩萨应该怎样思考般若波罗蜜呢?”佛对须菩提说:“色是不可穷尽的,菩萨应该以此思考般若波罗蜜;受、想、行、识是不可穷尽的,菩萨应该以此思考般若波罗蜜;十二因缘是不可穷尽的,菩萨应该以此思考般若波罗蜜。”
【经文】
佛语须菩提:“菩萨当作是思维般若波罗蜜。菩萨当作是思维十二因缘适得其中。菩萨初坐树下时,不共法思维①十二因缘,是时萨芸若智慧悉具足。”佛语须菩提:“若有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思维十二因缘不可尽。作是思维者,出过罗汉、辟支佛道去,正住佛道。菩萨不作是思维.行般若波罗蜜,及思维十二因缘不可尽,设不作是思维者,使中道得罗汉、辟支佛。菩萨不中道还者,用思维般若波罗蜜,思维行摩诃沤惒拘舍罗故。”
【注释】
①不共法思维:和共法思维相对,共法思维指对事物的方方面面进行总体的认识和把握;不共法思维指认识和把握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
【译文】
佛告诉须菩提:“菩萨思考般若波罗蜜的时候,就是要思考十二因缘不是永恒的,也不是断灭的,要依据中道来思考。菩萨坐在树下思考十二因缘,就是用与别人不同的方法思考,菩萨如能这样思考,就具足了萨芸若智慧。”佛告诉须菩提:“如果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就应该思考十二因缘是不可穷尽的。菩萨这样思考,就会超过一切阿罗汉、辟支佛道,从而住在佛道之中。由于这样思考了般若波罗蜜,这样思考了般若波罗蜜的方便胜智,就不会从半路上退回。”
【经文】
佛语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思维视十二因缘不可尽,作是视十二因缘,所视法生者,灭者皆有因缘,法亦无有作者。作是思维十二因缘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见色,不见痛痒、思想、生死、识,不见佛境界,无有所因法,见佛境界,是为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若有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当尔时魔大愁毒譬如父母新死,啼哭愁毒忧思。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魔愁毒如是。”
【译文】
佛告诉须菩提:“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的时候,应该能思考十二因缘是不可穷尽的,这样观察十二因缘,就会知道一切万法的生生灭灭都是各种各样因缘和合的结果,而不是由谁产生出来的。这样思考十二因缘修行般若波罗蜜时。就不会看到色,不会看到受、想、行、识,也不会看到佛的境界,因为根本就没有什么法能让人看到佛的境界,菩萨这样修行就是修行般若波罗蜜。如果菩萨这样修行般若波罗蜜,一切恶魔就会非常苦恼,非常伤心,犹如刚刚死了父母,不断哭号,非常忧愁。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的时候,恶魔就是这样苦恼。”
【经文】
须菩提白佛言:“一魔愁毒耶?余魔复愁毒耶?”佛语须菩提:“一佛境界所有魔,各各于其所止处不安。菩萨随般若波罗蜜教时,菩萨应行如是者,诸天、阿须伦、龙、鬼神、人若非人,不能害菩萨。若有菩萨欲得佛道者,当行般若波罗蜜。”
【译文】
须菩提对佛说:“是一个恶魔苦恼呢?还是所有的恶魔都苦恼呢?”佛告诉须菩提:“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的时候,整个佛国世界中所有的恶魔都会苦恼,不得安宁。菩萨应该随顺般若波罗蜜修行,菩萨随顺般若波罗蜜修行的时候,一切天神、阿修罗、龙、鬼神、人和非人都不能侵害他们。如果有菩萨想得到佛道,应该修行般若波罗蜜。”
【经文】
“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为行檀波罗蜜,具足行尸波罗蜜亦尔,行羼提波罗蜜亦尔,行惟逮波罗蜜亦尔,行禅波罗蜜亦尔。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具足行沤惒拘舍罗波罗蜜。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若有魔事起,即觉使不至。”
【译文】
“菩萨修行了般若波罗蜜,就是充分地修行了布施波罗蜜,充分地修行了持戒波罗蜜,充分地修行了忍辱波罗蜜,充分修行了精进波罗蜜,充分地修行了禅定波罗蜜。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就会具足一切波罗蜜的方便胜智。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只要有魔事产生,他就能立即知道,使恶魔不敢前来。”
【经文】
“菩萨悉欲得诸沤惒拘舍罗波罗蜜者,当行般若波罗蜜,当守般若波罗蜜。若有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守般若波罗蜜,尔时菩萨思维十方不可计阿僧祗现在诸佛,诸佛本行菩萨道时,悉从般若波罗蜜出生。菩萨作是念:如诸佛悉得诸经法,我当悉得。如是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作是思维念,如两指相弹顷。”
【译文】
“如果菩萨想要得到各种波罗蜜的方便胜智,就应该修行般若波罗蜜,应该守护般若波罗蜜。如果菩萨修行了般若波罗蜜,守护了般若波罗蜜,他就会从思维中认识到,现在十方佛国世界中的一切诸佛,他们开始修行的菩萨道,都是从般若波罗蜜中产生的。这时他就会想:就像一切诸佛都已经得到了经法一样,我也会得到佛教的经法。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时,如果心中有这样的想法,在顷刻之间就能完成。”
【经文】
“若有菩萨布施具足如恒边沙劫,不如是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如弹两指顷。菩萨如是行者,为住阿惟越致地。是菩萨为诸佛所念,菩萨终不还余道,会当得佛,终不归三恶道,是菩萨未曾离诸佛时。行般若波罗蜜菩萨,如两指相弹顷间功德如是,何况一日守般若波罗蜜者,行当如是乾陀诃尽菩萨①,乾陀诃尽菩萨在阿閦佛刹最尊第一。”
【注释】
①乾陀诃尽菩萨:意译“香象菩萨”。
【译文】
“如果有菩萨在恒河沙劫那么长的时间中进行布施,不如在顷刻之间修行般若波罗蜜。菩萨这样修行,就是住在了阿惟越致不动转的境界。这样的菩萨,为一切诸佛所护念,永远不会走到其他的道路上去,永远不会堕入地狱、畜生、饿鬼三种恶道中去,他肯定会觉悟成佛,始终不会离开诸佛。修行般若波罗蜜的菩萨,在顷刻之间所得到的功德,就已经如此了,更何况守护般若波罗蜜整整一天呢?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应当像香象菩萨那样,香象菩萨在阿閦佛的佛国世界中是名列前茅的。”
?
随品第二十七
【经文】
须菩提白佛言:“菩萨何因随般若波罗蜜教?”佛语须菩提:“诸经法无有能坏者,菩萨随般若波罗蜜教当如是:虚空不可尽,菩萨随般若波罗蜜教当如是,五阴本无形,菩萨随般若波罗蜜教当如是;四大本无形,菩萨随般若波罗蜜教当如是;沙罗伊檀六事大虚空无形,菩萨随般若波罗蜜教当如是。”
【译文】
须菩提对佛说:“菩萨随什么认识般若波罗蜜呢?”佛告诉须菩提:“一切经法是没有什么能破坏的,菩萨应该随此认识般若波罗蜜;虚空是不可穷尽的,菩萨应该随此认识般若波罗蜜;五阴本来是没有形的,菩萨应该随此认识般若波罗蜜;四大本来也是没有形的,菩萨应该随此认识般若波罗蜜;沙罗伊檀六事就是虚空,菩萨应该随此认识般若波罗蜜。”
【经文】
“发心行佛道无有与等者,菩萨随般若波罗蜜教当如是;发心行愿甚广大,菩萨等心于十方人无有极,佛有四事不护①,各各异端无有极,菩萨随道般若波罗蜜教当如是;菩萨为诸天、阿须伦、龙、鬼神、甄陀罗、摩喉勒、人及非人作不可计之覆护,菩萨随般若波罗蜜教当如是;十方天下人呼为是我所非我所悉断之,菩萨随般若波罗蜜教当如是。”
【注释】
①佛有四事不护:四事指四重罪,犯有四重罪的人佛是不做保护的。
【译文】
“发意修习佛道的人,没有人能和他相等,菩萨应该随此认识般若波罗蜜;菩萨的行愿非常广大,能平等地保护十方天下没有极限的人民,佛有四事不护,菩萨应该随此认识般若波罗蜜;菩萨能够保护不可胜数的天神、阿修罗、龙、鬼神、紧那罗、摩喉罗、人和非人,菩萨应该随此认识般若波罗蜜;菩萨断除了十方天下人民所谓的我、我所,菩萨应该随此认识般若波罗蜜。”
【经文】
“虚空之中音响无形,菩萨随般若波罗蜜教当如是;譬如大海水不可斗量,菩萨随般若波罗蜜教如是;譬如须弥山巅珍宝各各别异,菩萨随般若波罗蜜教当如是;释、梵各自有教,菩萨随般若波罗蜜教当如是;譬如月盛满姝好,菩萨随般若波罗蜜教当如是。”
【译文】
“虚空中的声音是无形的,菩萨应该随此认识般若波罗蜜;大海中的水是不可以用斗来衡量的,菩萨应该随此认识般若波罗蜜;就像须弥山上有各种各样的珍宝一样,菩萨应该随此认识般若波罗蜜;梵天诸神各有自己的教化,菩萨应该随此认识般若波罗蜜;就像月亮圆了的时候非常美丽一样,菩萨应该随此认识般若波罗蜜。”
【经文】
“譬如日明所照悉至,菩萨随般若波罗蜜教当如是;诸经法但有字耳,无有处所,菩萨随般若波罗蜜教当如是;般若波罗蜜教本无形,但有字耳,菩萨随般若波罗蜜教当如是;般若波罗蜜教本无所从生,菩萨随般若波罗蜜教当如是;般若波罗蜜教等无有异,菩萨随般若波罗蜜教当如是。”
【译文】
“就像太阳能够照亮大地一样,菩萨应该随此认识般若波罗蜜;一切经法只有名字,没有处所,菩萨应该随此认识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本来没有形体,只是名字。菩萨应该随此认识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本来是无所从生的,菩萨应该随此认识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视一切万法平等,没有差别,菩萨应该随此认识般若波罗蜜。”
【经文】
“幻化及野马①但有名无形,菩萨随般若波罗蜜教当如是;地水火风是四事无有极,菩萨随般若波罗蜜教当如是;佛身相本无色,菩萨随般若波罗蜜教当如是;诸佛境界各各虚空,菩萨随般若波罗蜜教当如是;佛诸经本无说无教,菩萨随般若波罗蜜教当如是;譬如众鸟飞行空中而无足迹,菩萨随般若波罗蜜教当如是。”
【注释】
①野马:指浮动的云气。《庄子·道遥游》曰:“野马也,尘埃也。”
【译文】
“所谓的幻化和尘埃只是名字,没有形体,菩萨应该随此认识般若波罗蜜;地、水、火、风四大是没有极限的,菩萨应该随此认识般若波罗蜜;佛的身体本来没有色相,菩萨应该随此认识般若波罗蜜;一切诸佛的境界都是空的,菩萨应该随此认识般若波罗蜜;一切佛经本来是无所说、无所教的,菩萨应该随此认识般若波罗蜜;就好像飞鸟不会在空中留下痕迹一样,菩萨应该随此认识般若波罗蜜。”
【经文】
“生死根,波罗蜜教力,诸觉禅,弃脱三昧定,入禅具足,悉脱爱欲,临作佛时乃得行是,菩萨随般若波罗蜜教当如是;诸经法无有极不可尽,菩萨随般若波罗蜜教当如是;诸经法无所从生,无所因出,菩萨随般若波罗蜜教当如是;临作佛时诸经法悉具足成,菩萨随般若波罗蜜教当如是。”
【译文】
“众生只有在临近成佛的时候才能断除生死之根,得到波罗蜜的力和一切三昧禅定,断除爱欲,菩萨应该随此认识般若波罗蜜;一切经法没有极限不可穷尽,菩萨应该随此认识般若波罗蜜;一切经法没有产生出来的地方,菩萨应该随此认识般若波罗蜜;菩萨临近成佛的时候具足一切经法,菩萨应该随此认识般若波罗蜜。”
【经文】
“泥洹虚空无所有,菩萨随般若波罗蜜教当如是;诸经法本无净适无所因,菩萨随般若波罗蜜教当如是;佛所作为变化无有极,菩萨随般若波罗蜜教当如是;一切无有索菩萨过者,亦无有得佛过者,脱无央数人,菩萨随般若波罗蜜教当如是;诸佛说经法行道如是,菩萨随般若波罗蜜教当如是;佛所教化等无有异,菩萨随般若波罗蜜教当如是。”
【译文】
“泥洹本来是虚空,一无所有,菩萨应该随此认识般若波罗蜜;一切经法根本说不上什么清净。也没有清净的原因的,菩萨应该随此认识般若波罗蜜;佛的变化没有穷尽的时候,菩萨应该随此认识般若波罗蜜;没有谁能找到菩萨的过错,也没有人能找到佛的过错,诸佛菩萨能救度无数人民,菩萨应该随此认识般若波罗蜜;一切诸佛都是这样解说经法推行佛道,菩萨应该随此认识般若波罗蜜;佛平等地教化一切众生,菩萨应该随此认识般若波罗蜜。”
【经文】
佛语须菩提:“若有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教时,当作是随,当作是念,当作是入,当作是视,去离谀谄,去离贡高,去离强梁,去离非法,去离自用,去离财富,去离侥幸,去离世事,弃身不惜寿命,适无所慕,但念佛所行事安隐。”
【译文】
佛告诉须菩提:“如果有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应该作这样的认识,应该作这样的护念,应该这样进入般若波罗蜜中,他们要去除阿谀奉承之心,去除自高自大之心,去除强粱霸道之心.要去除不合法的行为,不要自以为是,要远离财利,不要有侥幸心理,要远离世俗的事,要敢于牺牲,不要爱惜身命,心中应没有什么羡慕,只是想着修行佛法。”
【经文】
“菩萨行能如是者,得佛不久,悉得萨芸若功德不久,如是辈菩萨不当字菩萨,当字为佛。何以故?今得佛不久故。若有菩萨随般若波罗蜜教,甫当来世为得佛字。佛在者亦当随般若波罗蜜教,佛般泥洹后亦当随般若波罗蜜教,当如是。”
【译文】
“如果菩萨能这样修行,不久就会觉悟成佛,不久就会得到一切萨芸若智慧。这样的菩萨不应该叫菩萨,而是应该叫做佛。为什么呢?因为他不久就能觉悟成佛了。如果有菩萨随顺般若波罗蜜,不久的将来就能成佛。佛在世的时候要随顺般若波罗蜜,佛泥洹以后也要随顺般若波罗蜜,菩萨应该这样随顺般若波罗蜜。”
?
萨陀波伦菩萨品第二十八
【经文】
佛语须菩提:“疾欲得佛者,索般若波罗蜜当如萨陀波伦菩萨,于今在上方,过六百三十亿佛国,佛名乾陀罗耶,其国名尼遮乾陀波勿,萨陀波伦菩萨于彼间止。”须菩提白佛言:“萨陀波伦菩萨本何因缘索般若波罗蜜?”
【译文】
佛告诉须菩提:“想要尽快成佛的人,应该像萨陀波伦菩萨那样索求般若波罗蜜。在我们这个世界的上方,越过六百三十亿个佛国世界,有佛名叫乾陀罗耶,他的佛国名叫尼遮乾陀波勿,萨陀波伦菩萨就住在那里。须菩提对佛说:“萨陀波伦菩萨是怎样索求般若波罗蜜的呢?”
【经文】
佛语须菩提:“乃往久远世有菩萨名萨陀波伦,为前世施行功德所追逮,本愿所成,世世作功德所致。前世以供养数千万亿佛。时菩萨卧出,天人于梦中语言:汝当求索大法。觉起即行求索,了不得,其意惆怅不乐,欲得见佛,欲得闻经,索之了不能得,亦无有菩萨所行法则。”
【译文】
佛告诉须菩提:“在非常久远的过去世界,有个菩萨名叫萨陀波伦,他在以前曾经供养了无数的诸佛,得到了非常大的功德,为了成就他的本愿,他在每一个世界上都在不断地积累功德。某一时候,萨陀波伦菩萨正在睡觉,梦到天神对他说:‘你应该追求大法。’萨陀波伦菩萨睡醒后开始索求大法,却没有找到,心中抑郁不乐;他想见佛,想跟佛学习经法,不但没有找到佛,也没有得到菩萨修行的法则。”
【经文】
“因是故,甚大愁忧,啼哭而行。譬如人有过于大王所,其财产悉没入县官,父母及身皆闭在牢狱,其人啼哭愁忧不可言。萨陀波伦菩萨愁忧啼哭如是。时忉利天人来下在虚空中,观见菩萨日日啼哭,天人见菩萨至心啼哭,天人即于菩萨父母、兄弟、亲属、交友中,字菩萨为萨陀波伦。”
【译文】
“因此,萨陀波伦非常忧愁,一边行走一边啼哭;就像有人行路遇上了国王,不但财物全部充公,自己和父母妻子也被囚禁在牢狱之中那样,其忧愁痛苦,不可名状。萨陀波伦菩萨就是这样不断地忧愁啼哭着。这时,忉利天上的天神从空中飞行而下,看到菩萨日夜啼哭不止,又看到他是真心地啼哭,就来到菩萨的父母兄弟亲友之中,给菩萨起名叫萨陀波伦菩萨。”
【经文】
“是时世有佛,名昙无竭阿祝竭罗,佛般泥洹以来甚久,亦不闻经,亦不见比丘僧。时萨陀波伦菩萨于梦中,忉利天人语言:前世有佛,名昙无竭阿祝竭罗。是时菩萨于梦中闻佛名即觉,觉已即大欢喜踊跃,即弃捐家,入深山中无人之处,弃身无所贪慕而大啼哭,自念言:我恶所致,不见佛,不闻经,不得菩萨所行法。”
【译文】
“这时,世界上有佛名叫昙无竭阿祝竭罗佛,他已经泥洹很久了。人间也听不到经。看不见比丘僧了。这时,萨波伦菩萨又在梦中看到忉利天上的天神对他说:‘从前有佛,名叫昙无竭阿祝竭罗。’萨陀波伦菩萨听到此话立即醒了,非常高兴,欢呼跳跃,他立即弃世出家,走到无人的深山之中,捐弃一切食欲进行修行。他继而想到:‘我看不到佛,听不到经,得不到菩萨修行之法,来到这里又有什么用呢?”
【经文】
“是时萨陀波伦菩萨啼哭时,便闻虚空中有声言:善男子可止,莫复啼哭,有大法名般若波罗蜜,若有行者,若有守者,得佛疾。汝当求索是大法。汝闻是法若行、若守,佛所有功德汝悉当得之。得佛三十二相①、八十种好②,汝悉当得之。汝悉当持经法教十方天下人。”
【注释】
①三十二相:据说佛的身体上有三十二种非常明显的和常人不同的特征,称为三十二相。相指明显的特征。
②八十种好:佛的身体上有八十种和常人不同的特征,比较隐微,称为八十种好。
【译文】
“随即放声大哭。萨陀波伦菩萨放声大哭的时候,就听到空中有神说:‘善男子,你停下来吧,不要再哭了。我告诉你,有一个大法名叫般若波罗蜜,如果修行了它,守护了它,就能立即觉悟成佛。你应该去寻找这个大法,如果你找到了它,能够修行、守护它,你就可以得到佛所有的一切功德,得到佛全部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你得到了般若波罗蜜大法后,还应该把它教授给十方天下的一切人民”
【经文】
“萨陀波伦问虚空中声:当何因缘得般若波罗蜜?当到何方求索?当何等方便得之?“虚空中声报菩萨言:从是东行,莫得休息,汝行时莫念左,莫念右,莫念前,莫念后,莫念上,莫念下,莫念行,行时莫念恐怖,莫念喜。”
【译文】
“萨陀波伦菩萨向空中问道:‘怎样才能找到般若波罗蜜呢?我应该去哪里找它呢?用怎样的方法才能得到它呢?’空中的声音回答菩萨说:从此向东,不要停止,一直走下去,就能找到。你行走的时候,不要左思右想,不要思前想后,也不要思念上下;不要想着自己是在行走;行走的时候心中不要想恐怖的事情,不要想高兴的事情。”
【经文】
“莫念食,莫念饮,莫念坐,莫念行道,莫念中止,莫念淫,莫念怒,莫念痴,莫念守,莫念有所得,莫念内,莫念外,莫念色,莫念痛痒、思想、生死、识,莫念眼、莫念耳、莫念鼻、莫念口、莫念身,莫念心意,莫念地、水、火、风,莫念空,莫念人,莫念我,莫念命。”
【译文】
“不要想饮食的事情,不要想是走、是坐,还是休息;不要想淫乐的事情,不要想愚蠢的事情;也不要想自己应该防护自己,不去做上面那些事情;不要想自己这样能得到什么,不要想身内身外的事情;不要想色,不要想受、想、行、识,不要想眼、耳、鼻、舌、身、意;不要想地、水、火、风,不要想空;不要想人,不要想我,不要想寿命。”
【经文】
“莫念有空,莫念无空,莫念行菩萨道,莫念有经,莫念无经,莫念生天上,莫念生世间,莫念菩萨善,莫念菩萨恶,一切所向念悉断遍无所著。从是东行悉断念已,作是行不缺者,令闻得般若波罗蜜不久。”
【译文】
“不要想空是存在的,不要想空是不存在的;不要想修行菩萨道;不要想佛经是有的,不要想佛经是没有的;不要想转生到天界,不要想转生到人间;不要想菩萨是善的,不要想菩萨是恶的,一切想法和念头你都要断除,不要执著。如果你这样一直走下去,断除了一切念头,不久就会听到般若波罗蜜。”
【经文】
“过去诸佛行菩萨道时,索般若波罗蜜如是。得般若波罗蜜,随其教者得佛疾。作是精进行者,当疾得佛。萨陀波伦菩萨闻虚空中教声,大欢欣:当随天人之教。虚空中声复报言:莫失是教。作是语已,便不复闻声。”
【译文】
“过去的一切诸佛修行菩萨道的时候,也是这样寻找般若波罗蜜的。如果找到了般若波罗蜜,又能随着它的教导进行努力地修行,就能很快觉悟成佛。萨陀波伦菩萨听到这些话,心中非常高兴,决定听从天神的教导。空中的天神又说:”千万不要丢失这般若波罗蜜。’说完这句话,空中就再也没有声音了。”
【经文】
“是时萨陀波伦菩萨闻是教法,倍踊跃欢欣,随是教即东行,心适无所著,行中道作是念:去是几所乃当得般若波罗蜜?作是念已,住复大啼哭。萨陀波伦菩萨作是啼哭时,上方虚空中化作佛,在空中立言:善哉,善哉,如若所索者甚难,如汝作是精进者,今得般若波罗蜜不久。萨陀波伦菩萨叉手仰向视化佛,身有金色,身放十亿光炎,身有三十二相。”
【译文】
“萨陀波伦菩萨听了这些教导,欢欣跳跃,心中没有执著,立即向东走去。他在路上想:‘离此多远才能得能般若波罗蜜呢?’想到这里,萨陀波伦菩萨又悲痛地放声大哭起来。当萨陀波伦菩萨放声大哭的时候,空中有化佛的形象出现对他说:善哉,善哉,你的求索真是太难了,如果你能这样修行下去,不久就能得到般若波罗蜜了,萨陀波伦菩萨拱手向空中行礼,他看到化佛的身上带有金色,放出无数的光芒,身有三十二种形象特征。”
【经文】
“见已,大欢欣,叉手白化佛言:愿佛为我说经法,我从佛闻经,闻经已,诸佛所有经法我皆欲悉得之。是时化佛①语萨陀波伦菩萨:受我所教法,悉当念持之。诸经法本无恐怖,本净无端绪住,诸经法一切无所挂碍,本端无所因住,诸经法本无所因,端绪无所说住。”
【注释】
①化佛:佛身之一,与法身、生身相对,指变化而成的佛之形象。
【译文】
“萨陀波伦菩萨看到了化佛,心中非常高兴,他对化佛说:‘希望佛能为我解释经法,我听了佛的解释后,对佛所说的一切经法我全都想得到。’化佛对萨陀波伦菩萨说:如果你相信了我的经法,就要全心全意地护念它们。我告诉你,一切经法之中本来是没有恐惧的,是本来清净的,没有前后头绪;一切经法是没有障碍的,没有最初的开端,没有产生的原因,也没有它们所在的地方。”
【经文】
“诸经法无所说教,如虚空无形,本无端绪。如泥洹无有异,诸经法如泥洹无有异,无所从生,无形住,诸经法无所从生、无形计,如幻无形,如水中见影,诸经法如水中影现;如梦中所见等无有异,诸经法如梦中所见等无有异。佛声音都庐见如是,当随是经法教。”
【译文】
“一切经法本来没有什么说教,就像虚空一样,是没有形的,没有什么头绪和开端。一切经法就像泥洹一样,没有什么差别,就像泥洹那样是无所从生、没有形状的;由于它们无所从生又没有形状,就和无形的幻化是一样的,和水中的影子是一样的;一切经法和水中的影子一样,和梦中见到的东西一样,没有什么差别。佛所说的一切都是如此,你应该随着这样的经法进行修习。”
【经文】
“善男子,当作是守念,从是东行索般若波罗蜜。去是间二万里,国名乾陀越王治处,其国丰熟,炽盛富乐,人民众多;其城纵广四百八十里,皆以七宝作城,其城七重,其间皆有七宝琦树,城上皆有七宝,罗谷缇缦以覆城上。”
【译文】
“善男子,你要保持这样的心念.以这样的心念向东行走,去寻找般若波罗蜜。在离此二万里的地方有一个国家,是乾陀越王所治之处.他的国家非常温暖,国家富裕,人民众多。他的都城纵横四百八十里.都是用七种宝物造成的;都城中有七层城墙.其间布满了七种宝物装饰的树木;城上也布满了七种宝物,各种绚丽的锦绣覆盖其上。”
【经文】
“其间皆有七宝交露间垂铃,四城门外皆有戏庐:绕城有七重池水,水中有杂种优钵莲花、拘文罗花、不那利花、须乾提花、末愿乾提花.皆在池水中生间;陆地有薝匍花,如是众花数千百种;其池中有众杂琦鸟、凫雁、鸳鸯,异类琦鸟数千百种。”
【译文】
“城楼上挂满了七种宝物,宝物之间夹杂着悬铃:四个城门外面都有戏院;城外有七条河绕城而流.河水中长满了各种各样的优钵莲花、拘文罗花、不那利花、须乾提花、末愿乾提花,河边则长满了薝匍花等成百上千种的花;河水中住着鸳鸯、野鸭、大雁等成百上千种的奇珍异鸟。”
【经文】
“池中有七宝之船,其人乘船娱乐戏池中;城中皆行列五色幢幡,复悬五色幢幡,复有罗列杂色华盖.城中街巷各各周遍,譬若忉利天上帝释宫殿,悬幢幡,音乐之声数千百种,日日不绝;譬如忉利天上难檀桓戏庐,其中有音乐之声,快乐不绝,其城快乐亦复如是。”
【译文】
“水中有七种宝物装饰的大船,人民坐在船上在水中游戏娱乐;城中排列着五色的幢幡,又悬持挂着五色的幢幡,又罗列着各种颜色的华盖,遍布了城中的每个角落,犹如忉利天宫一样美丽;城中不仅悬挂着幢幡,而且还有成百上千种的音乐,日夜不绝;就像忉利天上的难檀桓戏院音乐之声不绝于耳一样,此城的音乐也是如此。”
【经文】
“其城中无有异人,皆是菩萨,中有成就者,中有发意者,皆共居其中,快乐不可言;其中所有服饰,玄黄琦珍,不可复计;其国中有菩萨名昙无竭,在众菩萨中最高尊,有六百八十万夫人采女共相娱乐。”
【译文】
“城中没有别的人,全都是菩萨,其中有的已经获得了成就,有的刚刚发意学习菩萨道,他们共同住在一起,快乐得无以复加;他们所穿的衣服,颜色玄黄,珍奇无比,不可具说;城中有个菩萨,名叫昙无竭,他在所有的菩萨中是最尊贵的,有六百八十万夫人和使女,和他一起过着快乐的生活。”
【经文】
“乾陀越国中诸菩萨,常共恭敬昙无竭,为于国中央施高座。随次转下施座,中有黄金座、白银座、琉璃座、水精座,座皆有杂色文绣蜿蜒,座间皆散杂种香花,座上皆施杂宝交露之盖,中外周匝皆烧名香。”
【译文】
“乾陀越国的一切菩萨经常供养昙无竭菩萨,他们在城中建起了高台,依次设置了各种座位,有黄金座、白银座、琉璃座、水精座,座位上面全都绣上了各种彩色的花纹,座位之间全都种上了各种鲜花,座位上面全都设立了各种宝物装饰的华盖,里里外外全都烧起各种有名的香。”
【经文】
“昙无竭菩萨常于高座上,为诸菩萨说般若波罗蜜。中有听者,中有书者,中有学者,中有讽者,中有守者。汝从是去到乾陀罗国昙无竭菩萨所,自当为汝说般若波罗蜜,当为汝作师教汝。何以故?前数千亿世常为汝作师,是汝本发意时师。”
【译文】
“昙无竭菩萨经常坐在高台上,为城中的菩萨解说般若波罗蜜,菩萨们有的听讲,有的在书写,有的在钻研,有的在读诵,有的在护念。萨陀波伦菩萨,如果你能从这里走到乾陀越国昙无竭菩萨那里,他肯定会为你解说般若波罗蜜,肯定会当你的老师教你。为什么呢?因为数千亿世之前,他就是你的老师,他是你发意学习菩萨道时的老师。”
【经文】
“汝往至师所时,若见若闻,莫得说其短,亦莫念其短,汝设见,慎莫疑,慎莫怠,何以故?汝未晓沤惒拘舍罗,当谛觉魔事。善男子,慎莫随魔教莫用。”
【译文】
“你到了老师那里,无论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都不要说那有什么不对,也不要想那有什么不对。如果你看到了什么,要小心地跟着学习,不要有怀疑,也不要有懈怠,为什么呢?因为你还没有得到般若波罗蜜的方便胜智,就要小心恶魔的干扰。善男子,你要小心,千万不要着了魔道,被恶魔利用。”
【经文】
“师在深宫尊贵教,敬当如敬佛无有异,当用经法故,莫念财利,贪意心念,所有者当施与师,当乐好恭敬于师。作是行不缺者,今得闻般若波罗蜜不久。”
【译文】
“你的老师的教导是尊贵的,你要恭敬他,恭敬了他就和恭敬了佛是一样的。你要学习他所教导的经法,不要贪图财利,更不要有贪图财利之心,无论有什么你都应该送给老师,要对老师的恭敬看成是自己的快乐。如果你能全部按照我说的去做,不久就会得到般若波罗蜜。”
【经文】
尔时,萨陀波伦菩萨从化佛闻是教,即踊跃欢欣,用欢欣踊跃故,即得见十方诸佛三昧。尔时十方诸佛皆赞叹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我曹本为菩萨时,用精进故,得闻般若波罗蜜,便成就得萨芸若,亦复当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种力、四无所畏、四事不护、十八事不共。我曹尔时亦复得是三昧。”
【译文】
萨陀波伦菩萨从佛那里听到了这些话,心中非常高兴;由于他非常高兴,就在三昧中看到了一切诸佛。这时十方诸佛赞叹说:“好啊好啊,善男子,我们最初作菩萨的时候,由于这样努力修行,精进不懈,就听到了般若波罗蜜,就成就了般若波罗蜜的萨芸若智慧,就得到了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种力、四无所畏、四种不护、十八种不共法,我们那时也得到了三昧。”
【经文】
尔时诸佛亦复赞叹:“我曹如是,汝行亦当复如我曹。作是行者,菩萨所有功德,如悉当具足得之。”萨陀波伦菩萨从三昧觉,作是念:诸佛本从何所来,去至何所?作是思维已,便复举声大哭,复作是念:诸佛教我至昙无竭菩萨所。萨陀波伦菩萨便从是去,中道得一国,国名魔所乐国。
【译文】
诸佛又赞叹说:“我们这样,你现在也应该像我们当时那样修行。只要你这样修行,菩萨所有的一切功德,你也会全部得到。”萨陀波伦菩萨从三昧中觉醒,心想:诸佛是从哪里来的呢?又要到哪里去呢?想到这里,萨陀波伦菩萨再次放声大哭,他又想:诸佛教我到昙无竭菩萨那里。萨陀波菩萨于是便向东走去,半路到了一个国家,名叫魔所乐国。
【经文】
萨陀波伦菩萨便于城外园中止宿自念:佛经实难得,何况乃闻耶?我当供养尽力于师。今我一身加复贫穷,亦无有珍琦好物及花香持用供养于师,如我无所有者,请且自卖身持用供养于师。作是念已,即入城街里,街里炫言:谁欲买我者?时魔在城外戏,与五万彩女共游戏,遥见菩萨,闻自炫卖声。
【译文】
萨陀波伦菩萨在城外的园林中夜宿,心想:佛经是难得的,听老师解说佛经就更难了,所以我应该尽可能地供养老师。可我现在一贫如洗,没有什么奇珍异宝和香花可以供养老师,虽然我现在没有这些,可是我可以把自己卖了来供养老师。萨陀波伦菩萨想到这里,就走到了城里,在街道上大声喊:“有谁要买我吗?”当时恶魔正在城外和五万魔女一起游乐,远远地看到了萨陀波伦菩萨,听到了菩萨卖身的叫喊。
【经文】
魔即自念言:是萨陀波伦菩萨自卖身,欲供养昙无竭菩萨持用索佛,是人当出我境界,脱人众多,我今且坏乎!令一国中男女当不见其形,不闻其声。是时萨陀波伦菩萨卖身不售,便自宛转卧地啼哭大呼:“欲自卖身持用供养于师,了无有买者。”
【译文】
他想:这萨陀波伦菩萨出卖自己,想用以供养昙无竭菩萨以求佛道,如果让他成功,他就会解救很多人,让他们从我的魔界中超脱,我现在就应该破坏他。于是恶魔传令,让整个国家的人全都不现身,不要听萨陀波伦菩萨的话。萨陀波伦菩萨卖不掉自己,便扑倒在地,又放声大哭起来,说:“我想要卖掉自己用以供养老师,可是却没有人买我。”
【经文】
是时释提桓因于天上,见萨陀波伦菩萨精进乃尔,自念言:我当下试之,知为至诚索佛不但谀谄。是时释提桓因来下化作婆罗门,问萨陀波伦言:“善男子,何其勤苦乃尔乎?用何等故宛转啼哭?”
【译文】
这时释提桓因在空中看到萨陀波伦菩萨这样精进不懈,心想:我应该去试试他,看他是不是真心诚意地索求佛道,是不是在装模作样。于是释提桓因变成一个婆罗门来到萨陀波伦菩萨面前:“善男子,你为什么这样苦恼阿?为什么这样不停地哭啊?”
【经文】
萨陀波伦菩萨报言:“不须问。”道人婆罗门如是问至三:“所欲敕使愿相语,我欲相佐助。”萨陀波伦菩萨报言:“道人欲知者,我自卖身,欲供养于师故。”婆罗门语萨陀波伦菩萨:“卿欲供养于师故。”
【译文】
萨陀波伦菩萨回答说:“你就不要问了。”婆罗门一连问了三遍,说:“你想要什么请告诉我,也许我可以帮助你。”萨陀波伦菩萨说:“既然你想知道,我就告诉你。我想出卖自己的身体。用以供养我的老师。”
【经文】
婆罗门语萨陀波伦菩萨:“善男子,今我欲大祠,欲得人血,欲得人肉,欲得人髓,欲得人心,卿设能与我者,我益与卿财。”萨陀波伦菩萨大欢欣报言:“愿相与。”
【译文】
婆罗门对萨陀波伦菩萨说:“原来是想供养自己的老师啊。我告诉你,我现在想要进行一次大的祭祀,需要用人的血,人的肉,人的心,人的骨髓,如果你能给我,我可以给你财物。”萨陀波伦菩萨听后非常高兴,说:“我愿意给你。”
【经文】
萨陀波伦菩萨即去刀自刺两臂,血大出,持与之;复割两髀里肉,持与之;复自破骨,持髓与之。适复欲自刺胸时,楼观上有长者女,遥见之,伤悯哀之。时长者女与诸伎人彩女五百人,相随来至萨陀波伦菩萨所,问言:“善男子,年尚幼少,端正如是,何以故自割截其身体?”
【译文】
于是萨陀波伦菩萨用刀割开自己的双臂,放出了很多血,交给了婆罗门;又用刀割下了两条大腿里面的肉,交给了婆罗门;又砸碎了自己的骨头,取出骨髓,交给了婆罗门;正当他要剌破自己的胸膛取心的时候,被一座楼上的富家女子看到了。这女子非常可怜他,便和五百使女一起来到萨陀波伦菩萨的跟前,问道:“善男子,你还年轻,长得又这么端正,为什么要割裂自己的身体呢?”
【经文】
萨陀波伦菩萨报女言:“我欲供养于师故。用是故,出血出肉髓欲卖,持欲供养于师。”是时长者女问萨陀波伦菩萨言:“设供养于师者,能得何等福?师名为谁?在何方止?”萨陀波伦菩萨报女言:“师在东方,师名昙无竭,当为我说般若波罗蜜。我闻者当行守之,当用疾得佛。我身当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种力、四事不护、四无所畏、十八事不共,当得法轮转,当度脱十方天下人。”
【译文】
萨陀波伦菩萨说:“我要供养老师。为了供养老师,所以出卖血肉骨髓。”富家女子问道:“供养老师,能得到什么福德吗?你的老师名叫什么?现在在哪里?”萨陀波伦菩萨说:“我的老师在东方,名叫昙无竭,他将要为我解说般若波罗蜜。我听到后如果能修行它、守护它,就可以很快地成佛。我就会得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种力、四种不护、四无所谓、十八种不共法,就可以转动法轮,救度十方天下的人民。”
【经文】
是时长者女语萨陀波伦菩萨:“如善男子所言,天上天下无有比。汝莫自困苦乃尔,我自与汝金银珍宝琦物,我自与五百彩女相随行,我亦欲自供养昙无竭菩萨,复欲闻经。”是时婆罗门语萨陀波伦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精进难及,欲知我不?善男子,我是天王释提桓因,故相试耳。欲求索何等愿,我悉与卿。”
【译文】
这女子对萨陀波伦菩萨说:“如果真像你说的那样,那就是天上天下无比的。你不要这样苦自己,我可以给你奇珍异宝金银财物,我和这五百使女要和你一起去,我们也想亲自去供养昙无竭菩萨,也想从他那里听到般若波罗蜜经。”婆罗门对萨陀波伦菩萨说:“好啊好啊,善男子。像你这样精进不懈真是无人能及的。你知道吗?我就是释提桓因天王,我是故意在试探你呢。你有什么要求呢?请告诉我,我一定帮你完成的心愿。”
【经文】
萨陀波伦菩萨语天王释言:“欲哀我者,使我身体平复如故。”菩萨身体即平复如故。释提桓因即自去。是时长者女语萨陀波伦菩萨言:“共归至我父母所,索金银珍宝琦物,并报父母去。”
【译文】
萨陀波伦菩萨对天王说:“如果你可怜我,就让我的身体和原来一样吧。”于是萨陀波伦菩萨的身体恢复成原来一样,释提桓因天王也就离去了。这时,富家女子对萨陀波伦菩萨说:“你和我们一起去见我的父母,向他们要金银财物,并告诉他们我们就要离去。”
【经文】
萨陀波伦菩萨即随至父母舍,女归以具为父母说是事,父母即报女言:“汝所说甚快难得闻,我亦复欲与汝共行,自惟年老不能自行,汝所欲得便自说。女言:“我欲得金银珍宝琦物。”
【译文】
萨陀波伦菩萨于是就和女子去见她的父母,女子把事情的经过一说,她的父母就告诉她说:“你说的事情太让人高兴了,我们本来也想和你们同去,可是想想我们已经上了年纪,不能自己走路了,只好不去了。你想要什么东西吗?”女儿说:“我想要奇珍异宝金银财物。”
【经文】
父母言:“女自恣取之。”女便自取金银杂宝珍琦好物,盛捣梅檀名香及余杂碎诸宝蜜香甚多,以五百乘车自重,五百侍女自副。是时五百侍女皆行报长者女父母:“欲侍贵女随菩萨行。”报已即相随俱行。是时萨陀波伦菩萨与五百女人辈稍引导而去。
【译文】
父母说:“你自己去拿吧。”于是这女子便自己取出金银珠宝珍奇异物,以及各种名香、蜜乳等供养物品,用五百辆车拉着,并且让五百使女和她一起前去。这时五百使女一起对父母说:“我们愿意和小姐一起去索求菩萨道。”于是,萨陀波伦菩萨就和五百女人带着财物上了路程,慢慢地来到了乾陀越国境内。
【经文】
遥见乾陀越国有幢幡譬如忉利天上悬幢幡;遥闻乾陀越国音乐之声,复遥见乾陀越国城上皆有七宝提缦七重,其下有七宝交露七重,一重间者皆悬铃;城外周匝绕有七宝树七重;城外皆有戏庐,男子、女人游戏娱乐其中。
【译文】
远远地看到乾陀越国幢幡遍布,犹如忉利天上挂满了幢幡;远远地听到了乾陀越国的音乐之声,远远地看到乾陀越国的都城上覆盖着七种宝物装饰的锦绣罗缦,罗缦下面排列着七种宝物,前后共有七层,每层之间全挂着风铃;城外四周全是七种宝物装饰的树木,也是共有七层;城外到处都是戏院,男男女女都在戏院中游戏娱乐。
【经文】
中有乘车伎自乐者,中有步行伎自乐者;香风四散,分布四出,无不闻者,譬如天香,用是故名为乾陀越国。是时萨陀波伦菩萨及五百女人,皆遥见如是,见已皆大欢欣踊跃,自念言:我曹义不可于车上载,当下步入国耳。萨陀波伦菩萨及五百女人,共从西城门入。
【译文】
有的在乘车娱乐,有的在地上行走娱乐,他们遍体香气,随风四散,所有的人都能闻到,就和天上的香气一样,所以这个国家名叫乾陀越国(香国)。这时萨陀波伦菩萨和五百使女非常欢喜,高兴得手舞足蹈,他们想:我们不能再在车上了,应该下车步行入国。于是萨陀波伦菩萨和五百使女一起从西门走进城中。
【经文】
萨陀波伦菩萨入城门里,遥见高台雕文刻镂,金银涂错,五色玄黄,光耀炳然;台四面四角,皆反羽向阳,悬铃旗幡,音乐相和。遥见已,问城中出人:“是何等台交露七宝服饰姝好乃尔?”
【译文】
来到城中,萨陀波伦菩萨看到昙无竭菩萨的高台雕粱画栋,金银镂刻,五彩纷然,光明炳耀。高台的四角全都反转过来,朝向太阳。上面挂满了风铃、旌旗和幢幡,音乐相和,风传万里。萨陀波伦菩萨看到后,问城中的人说:“这是什么高台,装饰得这样的好啊?”
【经文】
其人报萨陀波伦菩萨言:“贤者不知耶?是中有菩萨名昙无竭,诸人中最高尊,无不供养作礼者。是菩萨用般若波罗蜜故作是台,其中有七宝之函,以紫磨黄金为素,书般若波罗蜜在其中,匣中有若干百种杂名香。”
【译文】
.那人回答说:“朋友难道不知道吗?我们这里有个菩萨,名叫昙无竭,是我们这里最尊贵的人,没有人不对他行礼供养。这个菩萨为了传授般若波罗蜜建造了这个高台,并在上面安置了七种宝物装饰的书函,“紫磨黄金为素绢,用以书写般若波罗蜜,书函中还有无数种名香。”
【经文】
“昙无竭菩萨日日供养,持杂花、名香、燃灯,悬幢幡华盖杂宝,若干百种音乐,持用供养般若波罗蜜。余菩萨供养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忉利天人昼夜各各三.持文陀罗花、摩诃文陀罗花供养般若波罗蜜如是。”
【译文】
“昙无竭菩萨每天都用鲜花、名香进行供养,点上香灯,悬起幢幡、华盖,奏起各种音乐,用各种宝物供养般若波罗蜜。其他的菩萨也是如此,供养般若波罗蜜。忉利天上每天都有三个天神,特文陀罗花、大文陀罗花来此供养般若波罗蜜。”
【经文】
萨陀波伦菩萨及五百女人闻是大欢欣,踊跃无极.俱往至般若波罗蜜台所,持杂花、杂香散般若波罗蜜上.持金镂织成杂衣,中有持衣散上者,中有持衣作织者.中有持衣榻壁者,中有持衣布施者。是时萨陀波伦菩萨及五百女人供养般若波罗蜜已,便行至昙无竭菩萨高座大会所,相去不远,遥见昙无竭菩萨在高座上坐,为人幼少,颜貌姝好,光耀明照,为数千巨亿人中说般若波罗蜜。
【译文】
萨陀波伦菩萨和五百女人听到这里,心中非常高兴,当场就跳跃起来,快乐得不能再快乐了,他们一起走到般若波罗蜜台那里,用各种花、各种香散布在般若波罗蜜上,还有的用金缕织成的衣服供养般若波罗蜜。萨陀波伦菩萨和五百女人供养完了,便走到昙无竭菩萨的说法道场那里,看到昙无竭正坐在高座上,非常年轻,相貌端正,光明照耀,正在为无数的人解说般若波罗蜜。
【经文】
萨陀波伦菩萨及五百女人见昙无竭菩萨已,皆大欢欣踊跃,持杂种花香散昙无竭菩萨上,复持若干种宝散其上,复持数百种杂色珍宝衣以上菩萨,为昙无竭菩萨作礼,绕八百匝已,作是言:“我曹亦当复逮得尊经,亦当复如是。”
【译文】
萨陀波伦菩萨和五百女人看到了昙无竭菩萨,全都非常高兴,他们把各种花、各种香散布到昙无竭菩萨的身上,又把各种宝物散布到菩萨的身上,又把无数百种色彩斑斓的宝衣供养给了昙无竭菩萨,他们对着昙无竭菩萨行礼,围着菩萨绕了八百圈,然后说:“我们也想得到这尊贵的般若波罗蜜经。”
【经文】
尔时昙无竭菩萨持深经好语,语萨陀波伦菩萨及五百女人言:“多贺来到,得无疲倦,他所敕使所欲得者,莫自疑难,我是度人之师,适无所爱惜。”萨陀波伦菩萨白昙无竭菩萨言:“我本索般若波罗蜜时,于空闲山中大啼哭,于上虚空中有化佛,身有三十二相,紫磨金色,身有千亿光耀炎出。”
【译文】
这时,昙无竭菩萨对萨陀波伦菩萨和五百女人慈祥地说:“多谢你们不远万里来这里,旅途一定很累吧。你们来此想要得到什么,尽管说出来,不要有疑虑,我是专门救度人的,对自己所有的东西不会有什么爱惜。”萨陀波伦菩萨对昙无竭菩萨说:“我开始索求般若波罗蜜的时候,在空旷无人的深山中啼哭,那时空中出现了化佛的形象,身上有三十二相,呈紫磨金色,放出无数的金色光芒。”
【经文】
“是时化佛嗟叹我言:善哉、善哉,人索般若波罗蜜,当如是也。便语我言:去是东出二万余里,其国名乾陀越,广纵四百八十里,珍宝交露服饰,譬如忉利天上殿舍。有菩萨昙无竭,于人中最尊,常反覆教人。汝往至彼间,当得闻般若波罗蜜,前世数千巨亿万世常为汝作师,是汝本发意时师。”
【译文】
“化佛当时对我说:善哉,善哉,追求般若波罗蜜的人都应该像我一样。化佛告诉我:东行两万余里有个国家名叫乾陀越国,纵横四百八十里,珍宝装饰,犹如忉利天宫;其中有菩萨名叫昙无竭,在一切人中最尊贵,经常不断地教化人民。你只要走到那个国家,就可以听到般若波罗蜜,因为他在数千万世之前就是你的老师,是你刚刚发意学习菩萨道时的老师。”
【经文】
“是时闻师名声,大欢欣踊跃,不能自胜,用欢欣踊跃故,即得悉见十方诸佛三昧。是时诸佛悉赞叹我言:善哉善哉,索般若波罗蜜当如是。我曹本索佛时,索般若波罗蜜如是,得般若波罗蜜者,自致得成佛。如是佛为我说经已,便不复见。我自念言:佛从何所来去至何所?持是事师,愿为我解之,佛为从何所来去至何所。”
【译文】
“我听到化佛的话,心中非常高兴,不能自制,因此就得以看到了十方世界的一切诸佛,这一切诸佛也赞扬我说:善哉,善哉,你就要这样索求般若波罗蜜。我们做菩萨的时候,也是这样索求般若波罗蜜的。得到般若波罗蜜的人,不久就以觉悟成佛。诸佛对我说完这些话后,就不见了。我当时心想:佛是从哪里来的呢?又要到哪里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来找老师您,希望您能为我解释,佛是从哪里来的呢?又要到哪里去呢?”
【经文】
尔时昙无竭菩萨报言:“贤者善听!”萨陀波伦菩萨报言:“诺,当善听。”昙无竭菩萨报言:“空本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佛亦如是;无想本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佛亦如是:无处所本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佛亦如是;无所从生本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佛亦如是;无形本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佛亦如是;幻本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佛亦如是;野马本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佛亦如是。”
【译文】
这时昙无竭菩萨回答说:“贤能的人,你要好好地听!”萨陀波伦菩萨说:“好的,我会好好听的。”昙无竭菩萨说:“虚空本无所从来,去也无所至,佛也是如此;无想本无所从来,去也无所至,佛也是如此;无处所本无所从来,去也无所至,佛也是如此;无所从生本无所从来,去也无所至,佛也是如此;无形本无所从来,去也无所至,佛也是如此;虚幻本无所从来,去也无所至,佛也如此;尘埃本无所从来,去也无所至,佛也是如此。”
【经文】
“梦中人本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佛亦如是;泥洹本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佛亦如是;想象本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佛亦如是;无有生、无有长,本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欲知佛亦如是;无所适本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欲知佛亦如是;虚空本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欲知佛亦如是;经果本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欲知佛亦如是;本端本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欲知佛亦如是。
【译文】
“梦中见到的人本无所从来,去也无所至,佛也是如此;泥洹本无所从来,去也无所至,佛也是如此;事物的形象本是无所从来,去也无所至,佛也是如此;一切事物没有生没有长,生长无所从来,去也无所至,佛也是如此;虚空本无所从来,去也无所至,佛也是如此;佛经本无所从来,去也无所至,佛也是如此;事物的本源本无所从来,去也无所至,佛也是如此。”
【经文】
尔时萨陀波伦菩萨闻佛深事法,如是比、不可计、不可念、不可量,此六法如是。尔时即于座上得六万三昧门。何等为三昧门?无处所三昧、无恐惧衣毛不起三昧、脱诸魔中不恐惧三昧、脱于爱欲之本三昧、脱出格战离患三昧、不可计向入三昧、譬如大海水不可量多慧所入三昧。
【译文】
这时,萨陀波伦菩萨听到了昙无竭菩萨对佛的这些解释,知道佛是不可计量,不可想象,不可衡量的。萨陀波伦菩萨当时就在座位上得到了六万种三昧法门。都是什么三昧呢?有无处所三昧、无恐怖毛发不惊三昧、脱离魔界不起恐怖三昧、脱离爱欲三昧、远离争战灾难三昧、不可计量所入三昧、智慧深厚犹如海水不可计量三昧。
【经文】
在须弥山功德庄饰三昧、五阴六衰无形观三昧、入诸佛界三昧、悉见诸佛三昧、菩萨守道三昧、诸经法本无形见说三昧、珍宝庄饰三昧、悉学珍宝入三昧、悉念诸佛三昧、菩萨上高三昧、真阿惟越致及法轮为转三昧。
【译文】
装饰须弥山所得功德三昧、观察五阴六尘无形三昧、进入诸佛境界三昧、悉见一切诸佛三昧、守护菩萨道三昧、一切经法本来无形不可见不可说三昧、以珍宝进行装饰三昧、学习一切佛法珍宝进入菩萨道三昧、念一切诸佛三昧、修行菩萨道三昧、得到真正的阿惟越致不动转法轮三昧。
【经文】
庄严佛功德三昧、无瑕秽悉及净三味、所闻众事如大海三昧、无所护无有过三昧、乐经音声遍三昧、经法章显其幡三昧、怛萨阿竭身无形入三昧、诸经法无形遍视三昧、菩萨印三昧、怛萨阿竭目见三昧、照明诸境界佛界所愿具足三昧。
【译文】
庄严佛的功德三昧、没有瑕秽一切清净三昧、听到的事情多得犹如海水的三昧、护念般若波罗蜜无有过错三昧、喜欢佛经音乐三昧、显示佛法经幢三昧、认识诸佛如来本无形三昧、认识到一切经法本无形三昧、菩萨印记三昧、目见诸佛如来三昧、照明一切佛国世界所愿足三昧。
【经文】
解十方人难三昧、临成佛庄严三昧、种种杂花异色三昧、多珍宝三昧、法轮常转三昧、诸音声远闻入要三昧、入十方人本三昧、诸三界悉遍至三昧、成诸功德三昧、无有能过六波罗蜜三昧。
【译文】
解救十方天下人危难三昧、临成佛时宝相庄严三昧、多有各种奇异鲜花三昧、多有各种奇珍异宝三昧、法轮常转三昧、远闻声音即能理解其中奥妙三昧、认识一切人民生死之本三昧、遍至一切三界三昧、成就一切功德三昧、六波罗蜜无有能过三昧。
【经文】
菩萨坐树下时坏余外道罗网三昧、怛萨阿竭现飞三昧、不可复计功德度庄严三昧、诸珍宝智慧功德三昧、萨芸若地三昧、悉净因三昧、悉遍照三昧、悉入十方人生死之根智慧出中三昧、过去当来今现在悉等三昧。如是比等,萨陀波伦菩萨得六万三昧门如是。尔时昙无竭菩萨起入宫。
【译文】
菩萨坐在树下能坏一切邪门外道三昧、诸佛如来飞行三昧、具有不可计量的庄严功德三昧、具有一切智慧的功德三昧、萨芸若智慧三昧、一切清净三昧、一切遍照三昧、以智慧深入一切众生生死之根进行救度三昧,过去将来现在三世相等三昧、如此等等,萨陀波伦菩萨得到了这样的六万三昧法门。这时,昙无竭起身回到了自己的宫中。”
摩诃般若波罗蜜昙无竭菩萨品第二十九
是时萨陀波伦菩萨,安隐从三昧觉起,并与五百女人。共至昙无竭宫门外。门外立自念言。
今我用经法起来。师入在内。我义不可卧不可坐。须我师来出上高座,说般若波罗蜜。尔乃坐耳。
及五百女人,亦皆效萨陀波伦菩萨立。是时,昙无竭菩萨,适教殿中诸女。说经道已。沐浴澡洗已更着新衣。
上般若波罗蜜之台坐思惟。种种三昧悉入。如是七岁不动不摇。是时萨陀波伦菩萨,及五百女人。
亦复常经行七岁,不坐不卧七岁已后,天人于上虚空中。语之言。却后七日。昙无竭菩萨当从三昧起。
是时,萨陀波伦菩萨,闻天人语声。自念言,今我当为师施座,扫洒令净,萨陀波伦菩萨,及五百女人。共到说经处。
至已,特为昙无竭菩萨施高座。时,五百女人,各各自取着身衣布着座上。
当时,弊魔自念言。未尝有是。未尝见是。是萨陀波伦菩萨,为昙无竭菩萨施高座。持用恭敬索佛道。
精进勇健,无有休懈。得道者出我界。度脱人不可计。今我且中道坏之。
是时,弊魔悉坏诸菩萨所坐座,皆令曲戾。雨沙砾石荆蕀枯骨。
是时,萨陀波伦菩萨,及五百女人。见座曲戾,污泥不净。自念言。今昙无竭菩萨,当坐说经。及诸弟子皆当来听。
今我曹当更扫除,整顿坐席。即共扫除整顿诸座已。自念言。今地大有土尘。恐来坌师,及诸菩萨,当共洒之。
周行索水不能得。何以故。弊魔所作。自念言。今我曹索水,了不能得。当自取身血洒之耳。
是时,萨陀波伦菩萨,及五百女人,各自取刀,处处刺身,出血持用洒地。用慈孝于经法故。
是时,释提桓因自念言,世间乃有是人耶。精进恭敬,慈孝经师故。
是时,释提桓因,到萨陀波伦菩萨所。嗟叹言,善哉,善哉,贤者精进诚难及。用精进慈孝于师故。今闻般若波罗蜜不复久。
贤者。他所敕使愿相语。有是曹人者。我曹悉当护之。所欲得者,悉当与之。是时萨陀波伦菩萨言,我欲所得者。
释提桓因,自当知之。是时释提桓因。即化地悉使作琉璃。其上有金沙。
释提桓因,使萨陀波伦菩萨,及五百女人身体完健,平复如故。于坐四面,化作琉璃池水。
周匝池边,皆有珍宝栏楯。及七宝池陛。侠陛两边,皆珍宝之树。若干百种,罗列姝好。
是时,萨陀波伦菩萨,及五百女人。为诸菩萨储水。天文陀罗华。曼殊颜华,摩诃曼殊颜华。都雨种种,华凡四千石。
释提桓因,持用与萨陀波伦菩萨。语之言。持是华供养般若波罗蜜。及散昙无竭菩萨,及诸菩萨上。
及天衣五百,令昙无竭在座上坐。持是上之。萨陀波伦菩萨,即悉受之。便为祝愿。
是时,昙无竭菩萨七岁以后。从三昧觉起到高座上。并与四万亿菩萨共坐。有于前坐者甚众多。
是时,萨陀波伦菩萨,及五百女人。俱皆散华。并持栴檀捣香,蜜捣香。杂碎珍宝。都持散昙无竭菩萨,及诸菩萨上。
前持头面着足已。绕三匝却住。以微意视,昙无竭菩萨。是时昙无竭菩萨。都大会壁方四十里。满其中人。
是时,昙无竭菩萨,四向视诸来会者。萨陀波伦菩萨,及五百女人。用欲得经法故。即为萨陀波伦菩萨,说般若波罗蜜言。
善男子且听。诸经法悉等。般若波罗蜜,亦悉等如是。诸经法本端,不可计如是。怛萨阿竭智慧,无所挂碍般若波罗蜜,亦无所挂碍如是。
譬如幻人无形,般若波罗蜜亦无形如是。譬如风无所挂碍,般若波罗蜜亦无挂碍,所有如是。
本端不可计。般若波罗蜜,亦不可计如是。一切我所,悉断本净。般若波罗蜜,亦本无如是。
譬如梦中,与女人通视之本无。般若波罗蜜,亦本无如是。所名本无。般若波罗蜜,亦本无如是。
阿罗汉泥洹,空无所生。般若波罗蜜亦空,无所生如是。怛萨阿竭般泥洹。本等无有异。般若波罗蜜,亦本等无有异如是。
譬如然火。火即时灭之。本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般若波罗蜜,本无从来去,亦无所至如是。
譬如梦中,见须弥山本无。般若波罗蜜,亦本无如是。譬如佛现飞。般若波罗蜜,现无所有如是。
前于爱欲中相娱乐,计之无所有。般若波罗蜜计之,亦无所有如是。人名及声无所有。怛萨阿竭,亦无所有。
于前见者念,所作因见。般若波罗蜜,念所作本无,所有如是。
譬如幻师,化作象本无所有。般若波罗蜜,亦本无所有如是。譬如虚空适无所住。般若波罗蜜,亦适无所住如是。
譬如幻师,学无所不至。般若波罗蜜,亦无所不至如是。过去,当来,今现在,亦不可合为一。
般若波罗蜜,无过现当作是知。名本无形字无有形。般若波罗蜜,亦无所不至。亦无所不入。
亦无所至。亦无所入。何以故。般若波罗蜜空无所有故。
譬如虚空。无所不至。无所不入。亦无所至。亦无所入何以故。空本无色。般若波罗蜜如是。
般若波罗蜜者。亦入于地。亦入于水。亦入于火。亦入于风。亦入于空。亦入于彼。亦入于此。亦入于色。
亦入于痛痒。亦入于思想。亦入于生死。亦入于识。亦入于人。亦入于寿命。亦入于生。亦入于有德。亦入于无德。
亦入于欲。亦入于不欲。亦入于有。亦入于无。亦入于想。亦入于无想。亦入于愿中。亦入于无愿中。亦入于无生中。
亦入于不生中。亦入于日月。亦入于星宿。亦入于阿须伦。亦入于龙。亦入于鬼神。亦入于揵陀罗。亦入于迦留勒。
亦入于甄陀罗。亦入于摩睺勒。亦入于罗刹。亦入于鸠垣。亦入于薜荔。亦入于禽兽。亦入于泥犁。亦入于蜎飞。亦入于蠕动。
亦入于蚑行。亦入于喘息。亦入于贫贱。亦入于富贵。亦入于贤者。亦入于仙人。亦入于须陀洹。亦入于斯陀含。亦入于阿那含。亦入于阿罗汉。
亦入于辟支佛。亦入于菩萨。亦入于佛。亦入于泥洹。亦入于四意止。亦入于四意断。亦入于五根。亦入于五力。亦入于七觉意。亦入于八道。
亦入于有智。亦入于无智。亦入于十种力。亦入于四无所畏。亦入于佛经。亦入于世间经。亦入于巫祝。
亦入于不巫祝。亦入于宿命。亦入于所行。亦入于展转生死中。亦入于勤苦。亦入于不勤苦。亦入于自在。亦入于不自在。
亦入于度脱。亦入于不度脱。亦入于好中。亦入于不好中。亦入于善中。亦入于不善中。亦入于黠中。亦入于不黠中。
亦入于明中。亦入于不明中。亦入于过去。亦入于当来。亦入于今现在。亦入于可见。亦入于不可见。
亦入于教。亦入于法。亦入于有。亦入于无所有。亦入于一切有形。亦入于一切无形
佛语须菩提。如是比。昙无竭菩萨,为萨陀波伦菩萨,说般若波罗蜜所入处。如是说昼夜七日。
是时,人听经呼如饭时顷。何以故。昙无竭菩萨力恩。是时,萨陀波伦菩萨,闻说般若波罗蜜。大欢欣踊跃。
及五百女人,共持天衣,及八百石杂宝。供养上昙无竭菩萨。释提桓因持,天摩诃文陀罗华。散昙无竭菩萨上。及散诸菩萨上。持用增益功德。
是时,一佛境界中,一切树木。药树果树。诸杂宝树。悉倾曲躬。为昙无竭菩萨作礼。天雨蜜香之华。其华之香,闻一佛界中。
一切人闻此华之香。各各遥见昙无竭菩萨,在高座说经。并复见萨陀波伦菩萨,及五百女人。一切人心皆柔弱欢欣。
皆遥为昙无竭菩萨作礼。其国中悉震动。是时,数千巨亿万人,悉得无央数经法。不可复计菩萨,皆得阿惟越致。
长者女及五百女人。白萨陀波伦菩萨言。我曹辈愿为师作婢。愿持身命自归。愿为师给使。
共持五百乘车珍宝,所有以上师。何以故。今师为我故甚勤苦。我曹持师,以当佛无有异。
我曹蒙大恩。乃得闻尊经好语。既闻经已。无有狐疑,大如毛发。今我曹持身,为师给使。如是数千亿万劫。尚未能报须臾之恩。
用得闻尊经故。是时,萨陀波伦菩萨,悉受五百女人,及五百乘车珍宝既受。用道德故既受已。萨陀波伦菩萨欲持上师。
白昙无竭菩萨言。愿持身自上。及五百女人,五百乘车珍宝,以上大师。哀我曹辈。愿当受之。当使我曹得功德。
是时,昙无竭菩萨,欲使萨陀波伦菩萨,成其功德故。悉受五百女人,及五百乘车珍宝。既受已。复持反遗,萨陀波伦菩萨。
即自言。持五百女人,为汝给使。及五百乘车珍宝。是时忉利天上,诸天人。各各而嗟叹言。善哉,善哉。
萨陀波伦菩萨,所有者悉施与师。是意难得。是时,数千巨亿天人。共来到昙无竭菩萨所听经。
是时,萨陀波伦菩萨,大欢欣踊跃。即于坐上,得六万三昧门。何等为三昧门。愿乐三昧。威仪三昧。劝德三昧。月盛满三昧。日光焰三昧。
怛萨阿竭行三昧。悉念佛三昧。菩萨所生三昧。乐智慧三昧。度脱坚住三昧。诸境界中无所住三昧。国土种种严入三昧。
怛萨阿竭相无相入三昧。十方人无形印封三昧。怛萨阿竭出坐三昧。无所畏乐三昧。弃捐珍宝三昧。怛萨阿竭力庄严三昧。
诸经法悉明乐三昧。说无所从来解事三昧。净如梵人三昧。过去当来今现在悉等入三昧。本端当来端无所住三昧。
庄严佛藏三昧。佛音声响悉成三昧。如是三昧得六万门。萨陀波伦菩萨从三昧觉得智慧力。悉入诸菩萨经法中。
萨陀波伦菩萨,白昙无竭菩萨言。师愿说佛音声。当何以知之。昙无竭菩萨,语萨陀波伦菩萨言。贤者明听。
譬如箜篌,不以一事成。有木有柱有弦。有人摇手鼓之。其音调好自在。欲作何等曲。
贤者。欲知佛音声亦如是。菩萨有本初发意。世世行作功德。世世教授。世世问佛事。合会是事乃成佛身。佛音声亦如是。
其法皆从因缘起。亦不可从菩萨行得。亦不可离菩萨行得。亦不可从佛身得。亦不可离佛身得。
贤者。欲知佛身音声。共合会是事乃得佛耳。
复次贤者。譬如工吹长箫师。其音调好与歌相入。箫者以竹为本。有人工吹。合会是事其声乃悲。
成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身。不以一事。不以二事成。以若干百千事。若世世作功德。本愿所致。亦复世世教人。用是故成佛身相。及诸好悉见如是。
譬如佛般泥洹后,有人作佛形像。人见佛形像,无不跪拜供养者。其像端正姝好,如佛无有异。人见莫不称叹。
莫不持华香,缯彩供养者。贤者呼佛。神在像中耶、?萨陀波伦菩萨报言。不在中。
所以作佛像者。但欲使人,得其福耳。不用一事成佛像。亦不用二事成。有金有黠人。若有见佛时人佛。般泥洹后念。佛故作像。欲使世间人供养得其福。
萨陀波伦菩萨报师言。用佛般泥洹后故作像耳。昙无竭菩萨报言。如贤者所言。成佛身亦如是。不用一事。亦不用二事。用数千万事。有菩萨之行。
有本索佛。时人若有常见佛作功德。用是故成佛身。智慧变化飞行。及成诸相好。成佛如是。贤者复听。
譬如鼓不用一事不用二事成。有师有革有桴。有人击之其声乃出。贤者。欲知佛。不用一事二事。用若干千众事乃成之。
有初发意。有六波罗蜜行。晓知本无。本无无所从生之事。坐于树下降伏于魔。诸经法悉晓知。如幻无有异。用是故成佛身。
贤者复听。譬如画师。有壁有彩,有工师,有笔合会是事,乃成画人。欲知佛身。不用一事成。用数百千事。
菩萨有本行布施。有持戒不犯十事。常随善师。常等心念十方人。无有能坏者。世世见佛。闻菩萨行事坚持不忘。
世世不谀谄常行至诚。贤者欲知成佛身如是。贤者复听。
譬如,阿迦腻吒天上天人,所止宫殿。光耀悉照天上,端正姝好。如天上殿舍。亦不自作。亦无有持来者。亦无有作者。
本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因缘所生。其天人本作功德所致。用于此间布施故。得生其上。在殿舍中解止。用是故。其人得宫殿。
贤者,欲知佛身。因缘所生。用世间人,欲得见佛故。其人前世有功德。其人远离八恶处生。其人黠慧信于佛。
贤者欲知成佛身。本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无有作者。亦无有持来者。本无有形。亦无所著。
如阿迦腻吒,天上宫殿。佛所以现身者。欲度脱世间人故。
贤者复听。譬如山中响声。不用一事。亦不用二事所能成。有山有人有呼有耳听。合会是事乃成响声。
贤者欲知成佛身。如是无有形。亦无有着。因缘所生。世世解空。习行空。一切生死。无死生为因缘。
佛智悉晓,本无死生。本亦无般泥洹者。佛作是现世间作是说。贤者欲知佛身如是。
贤者复听。譬如幻师,化作一人端正姝好。譬如遮迦越罗。无有异。所语众人闻之,无不欢欣。
人有从索,金银珍宝者。皆悉与之,有所爱重。被服人索者悉与之。王在众人中,坐起行步皆安详。人有见者,莫不恭敬作礼者。
幻人不用一事二事成。有幻祝。有聚会人。随人所喜各化现。中有黠者。同知是为化人作。是现化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
知之本空化所作。黠者恭敬作礼不着。贤者欲知成佛身如是。因缘所作。用数百千事,乃共合成。
有菩萨之行。有功德。有劝助德。令十方人使安隐。具足菩萨愿者。欲知成佛身者如是。
贤者,欲知佛。为人故分布经。无数授与人。各各使行,禅三昧思惟分别。为人说经,各各使学。如是诸天人民,闻之莫不欢欣。
中有自贡高者。中有不知惭者。中有淫乱者。中有悭贪者,中有强梁者。中有自用者。中有喜斗者。中有不用谏者。
中有为淫怒痴所覆者。中有行恶不可计者。佛在众人中央,端正姝好。坐起行步安隐。佛众恶已尽。但有诸德。佛皆使人得安隐。
佛亦自行佛事。佛本自空无所著。如幻人所作。菩萨现身,如是端正姝好。虽见之不着。亦无诸想之意。虽知之无所有,恭敬作礼供养无极。
贤者,欲知过去,当来,今现在诸佛。皆从数千万事,各各有因缘而生。菩萨当作是念。当作是习。当作是守。菩萨作是行得佛疾。
是时,昙无竭菩萨,说佛身时。四万八千菩萨,即解得尽信之行。百亿菩萨,悉得诸陀邻尼法。二百亿菩萨,得无所挂碍,问皆能报。
四百亿菩萨,皆得阿惟越致菩萨。八万亿菩萨,皆得阿阇浮行住法。是时天文陀罗华。摩诃文陀罗华。雨散昙无竭菩萨,及诸菩萨上。
昙无竭菩萨持威神。都卢一佛之界。诸有音乐,皆自作声。数千万天人,从空中散天衣雨,昙无竭菩萨及诸菩萨上。
诸天于空中作音乐。共乐昙无竭菩萨。诸天衣皆行列覆,一佛界中。天烧蜜香遍至。其分散亦悉遍至。一佛界中地悉动。
诸菩萨悉见,十方无央数佛。是时,诸佛悉遥赞叹,昙无竭菩萨言。善哉善哉。
是时,诸佛授萨陀波伦菩萨诀。当作佛时。汝却后当来世。作佛名迦摩迦提陀颇罗耶,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
汝作佛时。正当号如是。时五百女人,却后稍稍皆当作佛。如是昙无竭菩萨世时,五百女人即化作男子。后世世生者,常不离诸佛国。
萨陀波伦菩萨,及五百人世世常高才。常当教天下人。
佛语须菩提,若有菩萨在事,欲得佛者。若见现在佛。若佛般泥洹后。欲索般若波罗蜜者。
常精进。常当恭敬于般若波罗蜜。当如是萨陀波伦菩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道行经嘱累品第三十
佛以手抚阿难肩三反。佛语阿难。我嘱累汝是般若波罗蜜。谛持谛念。
阿难。是般若波罗蜜以相累。常持谛了了取字。谛了了念书。作字莫使缺减。谛视书莫左右望。
一切恐是有难。谛是经中莫令字少。我累汝阿难。是般若波罗蜜。何以故。是经。阿难。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
过去当来今现在无有尽经藏。是经镇诸法。悉从是经中出诸所有。
阿难。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过去当来今现在所为。人民说经所出不可计经卷。
种种异慧。若干种经卷。所见人民。若干种所喜。各各随所行。人民道经所入慧所说。过去当来今现在所说。
是一切皆从是般若波罗蜜藏中出诸所有经法。
阿难。若干种所见相。种种所行。若干种根。若干种黠。若干种痴。若干种慧。人民辈所求尽。所求慧。怛萨阿竭。悉都卢。
阿难。悉从般若波罗蜜中出。悉知晓如是。阿难。般若波罗蜜是怛萨阿竭呵罗诃三耶三佛母。是诸慧明。是我身。皆从是中出。从是中生。
佛语阿难。汝敬我所语敬我法。若敬爱承事我。汝自敬身于佛。汝有慈于佛。汝有孝于佛。一切恭敬于佛所。汝持是慈孝恭敬于般若波罗蜜中。
如是阿难。汝恭敬于是中。悉为供养诸佛已。持是累汝。阿难。汝所当作者悉为已。汝身亦有慈。口亦有慈。心亦有慈。
汝有孝于佛。不言无有孝。汝常得佛时。不言不得时。汝常如法不言不如法。汝心常净洁无瑕秽。汝见佛不言不见佛。汝如是悉为报佛恩已。
我语汝。阿难。是般若波罗蜜从中亡一字。汝舍汝拟不书。汝虚以无有慈孝于佛所。汝以不复见我。
阿难。汝以不复恭敬于佛。阿难。汝以不复随佛教。阿难。汝以不复承事用。
佛言阿难。汝所恭敬于佛以来。为了无复有供养佛。设从是般若波罗蜜中。亡一句一言若拟置以为背佛恩。
佛语阿难。是般若波罗蜜汝谛受谛念。用慈孝于佛故。承用教故。都卢是过去当来今现在佛天中天所施教用是供养。
若于萨和萨为极大慈具诸菩萨当视如见佛。当恭敬诸佛法。汝以亲近持佛藏。作是谛念。于是般若波罗蜜。当谛取莫得失一字。
佛般泥洹后,汝当护是经,莫令减少。当持授与菩萨摩诃萨,是诸佛经藏。阿难。我手付汝。汝当持授与菩萨摩诃萨。持是。
阿难。菩萨所作功德。勤苦死生牢狱悉破坏。诸无知者,为系着悉得救解。诸魔官属,无不降伏。诸所欲法悉除去。
正上佛坐,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以成佛道。诸人民无目者,愚痴者,悉当开解。
佛语阿难。正第一大道,无有两正。是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阿惟三佛慧。是为般若波罗蜜决。
佛语阿难。我般泥洹后,都卢三千大千国界。其中人民,汝悉教入经法中。悉令成就,得阿罗汉道。日日教乃尔所人。
如是一劫,若百劫。悉为说经,令般泥洹。虽尔汝常,不具足承事我。汝不如持是,般若波罗蜜中一句,教菩萨学。
如是为具足,承事佛已。为具足供养。佛言。我今于是,称誉汝嘱累,般若波罗蜜。至一劫,百劫不能竟。我今粗演说耳。
佛语阿难。我今问汝,汝当说。佛从袈裟中,出金色臂。举右手着阿难头上。摩阿难头。持手着阿难肩上。
语阿难言。云何阿难。汝慈于佛不。阿难言。佛天中天。自当知。如是至三。佛复问阿难。云何阿难。汝孝于佛不。如是复三。阿难言佛天中天。自当知。
佛言。如是阿难。汝有慈于佛。所以为报佛恩。阿难。汝极尊般若波罗蜜致重敬。慈于是句。心所念句。当令了了分明心所念。
余悉弃之。一切心于是中书。具经正字头角,所持时学时。当谛授与菩萨摩诃萨。与好长素卷。善书令经,上下句相得。
书时当得好笔,书好素上。当自归承事作礼供养。好香,成捣杂香,泽香,缯彩,华盖旗幡。悉如天上所有香。
着油麻中。所净洁油麻,好灯炷。自归头面着地。却然灯炷。加敬作礼承事。
佛说是般若波罗蜜时。在罗阅只耆阇崛山中。在众弟子央坐,佛年三十得佛。十二月十五日,过食后说经。
佛说经已。诸弟子诸菩萨。诸天,诸阿须伦,诸龙鬼神,诸人民。皆大欢欣,为佛作礼而去。
 

月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