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修行精髓宝藏》
本文摘要:《收藏修行精髓宝藏》 都是以金刚藏心观察妙慧,用十种譬喻来观察,是哪十种譬喻呢? (一)观一切业如幻; (二)观一切法如焰; (三)观一切身如水中月; (四)观妙色如空中花; (五)观妙音如空谷声; (六)观诸佛国土如干达婆城; (七)观佛事如梦
 
《收藏修行精髓宝藏》
 
都是以金刚藏心观察妙慧,用十种譬喻来观察,是哪十种譬喻呢?
(一)观一切业如幻;
(二)观一切法如焰;
(三)观一切身如水中月;
(四)观妙色如空中花;
(五)观妙音如空谷声;
(六)观诸佛国土如干达婆城;
(七)观佛事如梦;
(八)观佛身如影;
(九)观报身如镜中象;
(十)观法身如幻化。
 
【】 
佛法般若《一》
 
佛告文殊师利菩萨,有陀罗尼名金刚心,能令众生一见一闻便得道果,此心人人本有,人人不无,是诸众生自知自觉本等之心,若有人悟自心,把得定,做的主,不造诸恶,常修诸善,依佛修持,立佛行愿,佛说是人不久成佛,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求佛道者,不明自心名未成佛,
若人明自心,达自性,作佛修行决定称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从自心流出,无穷无尽,不坏不离,故名金刚心,悟此心者名悟佛心,
若人明自心见自性,是人自己身中有经,六根门头长放光明,照天照地,具足恒沙功德,出生四果,四向十圣三贤,乃至如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一切功德皆从自心地修成,不从外得,何以故,
若是明心见性之人,常闻自己心佛时时说法,时时度众生,时时现神通,时时作佛事,得此理者,名持金刚经,名得金刚不坏身也。
 
坚信因果报应,时时种入现前清净的因,造成未来解脱的果,发起大悲的因,成就救度众生的果,种下成佛的因,圆满成佛的果。
【】
 《修三摩地门。》一,要入同诸佛世尊往昔未成佛前的因地一般,能勤访善知识而不惜身命,为求佛道发起菩提心。
【】 二,对于各种微妙的一切胜法,要能爱乐修学专心守护,为这些妙法的弘扬而发菩提心。
【】 三,现观一切有情众生有种种苦痛,他们在昼夜中相续忧恼,而无解脱之时,这时要生起大悲心普遍救拔,为如是等事而发起菩提心。
【】 四,要普遍利益一切众生,没有任何怨亲差别的想法,使他们都得到快乐,而自在解脱,因这些事而发菩提心。
【】 五,对于一切众生以平等欢喜的心来布施,方便舍受他们,使他们远离怖畏恐惧,而对于如来的教法不会升起怯弱的心,并因这样的因缘而发菩提心。
【】 六,见到菩萨们发起菩提心,而新生欢喜并亲近修学,等同这些菩萨而发起菩提心。
 七,为了听闻如来身相殊胜,功德圆满于第一清净,为了勤求出世无垢圣果发起普提心。
 《【】不退转三摩地法门》一,对于一切众生升起平等心,对于自己的眷属不生亲昵的感觉,对于其他有情众生也不生厌离。
【】 二,见到有情众生得到利养能深生欢喜,并用善言赞美,不生起憎恨嫉妒与烦恼的心。
【】 三,对于诸佛如来的微妙胜法心愿听闻,并且想要宣说,为了想护持这些法藏而不惜身命,使而广布流通相续不断。
【】 四,所有资生的种种财宝,心中没有任何的悭吝,能够完全的布施给一切有情,并用上妙的饮食汤药,平等普济大众使之完全充足。
【】 五,对于诸如来得证的最上胜功德法门,及广大智慧秘密总持,能欢喜爱乐精勤修学。
【】 《三摩地法门具足五法》一,无我要远离诸相得缠缚,而不执着自他的分别。
【】 二,无法,远离对于世间义理自性的执着。
 三,智性于智相平等不二,没有各种憎爱,心中寂静湛然。
【】 四,不执著菩提及众生,不会愚痴迷惑于善恶因果渐次境界。
【】 五,了知如来的功德身相,神通变化,成道入灭的差别的众相,不以色身观于如来。
 《正确的禅定方法》第一禅,远离各种欲望各种不善法,远离苦恼原因从而得到欢喜之心。
 第二禅,内心非常平静心定于一,因进入禅定而能生出欢喜之心。
【】 第三禅,离开欢喜的情绪,停留在什么都要舍弃的境界里,有正确的意念观想,有正确的知见,身体直接接受快乐,停留在快乐上。
【】 第四禅,拚弃所有的快乐和痛苦的感觉,灭除以前欢喜和忧虑的情感,即无痛苦也无快乐,因舍弃一切确立了正确的意念,从而进入清净 的境界,
【】 《修行五根》一,信根,深信修行正道以及助道法门。二,进根,修行正道及助道种种良善方法,勤奋努力坚持不懈。
【】 三,念根,只意念正确的修行方法心不杂乱。四,定根,收摄身心使念念相应,不至放逸。
 五,慧根,洞察生灭,通向苦灭证道。
【】 《五力》一,信力,正确的信仰。二,进力,能够精进努力坚持不懈。三,念力,有正确的意念可以破除邪见。
【】 四,定力,能够一心不乱,破除散乱于妄想之心。
五,慧力,可以洞察生死,破除黑暗发出智慧之光,而入于苦灭之境。
【】 佛言,菩萨五空者,三有是空,六影视空,法相是空,名相是空,心识义是空,菩萨如是等空,空不住空,空无空相,无相之法,有何取舍,入无取地,则入三空,
【】云何三空?佛言,三空者,空相亦空,空空亦空,所空亦空,如是等空,不住三相,不无真实,文言道断,不可思议,不无真实,是相应有,
【】佛言,无不住无,有不住有,不无不有,不有之法,不即住无,不无之相,不即住有,
非以有无而诠得理菩萨,无名义相,不可思议,何以故,无名之名,不无于名,无义之义,不无于义,大力菩萨言,如是名义,真实如相,如来如相,如不住如,如无如相,相无如故,非不如来,众生心相,相亦如来,众生之心,应无别境,
【】佛言如是,众生之心,实无别境,何已故,心本清净故,理无秽故,以染尘故,名为三界,三界之心,名为别境,是境虚妄,从心化生,心若无妄,即无别境,大力菩萨言,心若在净,诸境不生,此心净时应无三界,
【】佛言如是,菩萨心不生境,境不生心,何以故,所见诸境唯所见心,心不幻化,则无所见,
菩萨内无众生,三性空寂,则无己众,亦无他众,乃至二入,亦不生心,得如是利,则无三界,大力菩萨言,云何二入不生于心,心本不生,云何有入?
【】佛言,二入者,一谓理入,二为行入,
理入者深信众生,不异真性,不一不共,单一客尘之所翳障,不去不来,凝住觉观,谛观佛性,不有不无,无己无他,凡圣不二,金刚心地,坚住不移,寂静无为,无有分别,是名理入,
【】 
行入者,不倾倚,影无流易,于所有处,静念无求,风鼓不动,犹如大地,捐离心我,救度众生,无生无相,不取不舍,菩萨心无出入,无出入心,入不入故,故名为入,菩萨如是入法,法相不空,不空之法,法不虚弃何以故,不无之法具足功德。
【】《言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者,为学实际,当如是知,无所持故言增上戒学,无所知故言增上心学,无所见故言增上慧学,如是心不分别故,不忆念故,不生殊异故,名最上心学。《佛言,善男子》,夫欲学者,观一切法住平等性,不离有,不离无,不离有边,不离无边,不即是边,不离是边,不即是我,不离于我,不即是色,不离于色,不即是受,不离于受,一切法者不可言定,不可言无定,
【】若无定者,应无三宝究竟解脱处,当知是性,若谓无定上午诸佛下无众生,是无定相,虽复如是,然不可言无,不可言有,
若菩萨观一切法,著有及无是菩萨累,若见众生若生著相是菩萨累,若离众生亦是菩萨累,若著众生行亦菩萨累,若离众生行亦菩萨累,若著我行是菩萨累。
【】<佛言,善男子>,欲行三界,济度众生,应以十法,游于三界中,顺世俗文字,说有三世,无上菩提,不在三世,究竟菩提,不堕众数,何况三世三界众生中,何者为十,一者,于誉欲毁,心无增减,
【】二者,若闻善恶,心无分别,
三者,于诸愚智,等一悲心,
四者,见上下众生,意常平等,五者,于轻毁供养,心无有二,六者,于他过失,莫见其过,
【】七者,见种种乘是一乘,
八者,若闻三恶,亦忽惊怖,
九者,于诸菩萨生如来想,十者,佛出五浊,生稀有想。
 
【】佛言,诸法本自无生,今亦无灭,如虚空花,生本不曾生,灭亦何所灭,都缘病眼妄见生灭,
即无生灭,则化亦无化,无有能化之自,及于所化之他,能所双亡,自他不立也。
【】无化而化,是幻化法中化,化而无化,是无住法中化,幻化身者,知一切身相,本自不生,无生而生,方便现身,故名幻化身,见幻化者,指众生,众生虽然业受身,依幻业而感幻报,此身亦幻,故名幻化者,菩萨以幻身,能化所化,皆从缘生,故名幻化,
【】《精,明,净,妙,见元者》,万相不能混曰精,万相不能蔽曰明,万象不能染曰净,万象不能变曰妙。
【】《菩萨的五见》,一者,身见,二者,边见,三者邪见,四者,戒取,五者,见取,因五见生六十二见,因时诸见生死不绝,是故菩萨防之不近。六十二见有五见而生,
【】《佛言,》知身及物,并所住处,一切皆是藏识境界,无能所取及生住灭,如是思维恒住不舍,当得生死涅槃二中平等,
【】观众生如幻如影从缘而起,知一切境界离心无得,行无相道,渐升诸地住三昧境,
【】 
了达三界唯自心,得如幻定,绝众影像,成就智慧证无生法,入金刚三昧,
【】安住心量观察三有无始时来,妄时习所起,思维佛地,无相无生自证圣法,得心自在无功用行,佛言,身及资生器世间等,一切皆是藏识影像,所取能取二种相现,彼诸愚夫,堕生住灭二见中故,于妄中起有及无分别。
【】佛言,观一切业如幻,观一切相如焰,观一切身如水中月,观妙色如水中花,观妙音如空谷声,观诸佛国土如乾达婆城,观佛事如梦,管佛身如影,观报身如镜中像,观佛身如幻化。
【】《此圆觉者》,即诸佛之本源,众生之心地,而为十法界所依之体,具有不变随缘二义,本来清净,不动不变,而能随迷悟之缘,随迷悟而成六尘法界,随悟缘而成四圣法界,体用一二,用随体遍,体用一致,
【】谓身土,圣凡,自他,动静,一一皆是一真法界,身土圆融,圣凡不隔,自他平等,动静一如,随顺一真,无有二相,
《如来二字》,如是不动不变之义,来世去来随缘之义,
【】《法眼净者》,破无明见法身,终日对境,终日无境可对,头头是道,法法全真,洞明森罗及万相,一法之所印。佛知见者,真知无知,无所不知,真见无见,无所不见。
【】《慧能大师言》,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疑,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
【】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
【】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于念念中,见自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若修行者,离贪嗔等而求于空,当知识人未善修行,不得名为修行者,何以故?贪嗔痴一切烦恼即空故,
【】尔时佛语文殊师利菩萨言,汝于贪嗔痴为已出离未谓离乎,文殊师利菩萨言,世尊,贪嗔痴性即是平等,是故我于贪嗔痴非已出离亦非未离,
【】世尊,若有沙门,婆罗门,自见离贪嗔痴,见他有贪嗔痴即是二见,何谓二见?为断见常见,所以者何,若见自离贪嗔痴即是断见,若见他身有贪嗔痴即是常见。
【】《何谓真谛》,所谓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无变异空,本性空,一切法空,无所有空,无性空,自性空,自相空,无性自性空,是十八空者名为真谛。
【】《佛言,》舍利弗,我所说法谓至彼岸,是中亦无至彼者,
我所说法谓尽诸行,是中亦无尽诸行者,
我所说法为解脱故?是中亦无有解脱者,
我所说法为寂灭故?是中亦无有灭度者,
我所说法为诸智故,是中亦无有诸智者,
我所说法为净垢故,是中亦无有净垢者,
如来为天说法亦无有天,为人说法亦无有人,为众生说法亦无有众生,
【】如来说明及于解脱,是中无明,及于解脱,
我说念佛佛不可念,我说空行空不可行,亦不可念,是名如来所说经法章句,是中无有说者。若见有一法,余法亦应见,以一法空故,一切法亦空。大智发于心,于心无所寻,成就一切义,无古亦无古。
【】《修行十二见缚》我见缚,众生见缚,寿命见缚,人见缚,常见缚,我作见缚,有见缚,无见缚,此彼见缚,诸法见缚,断见缚,我所见缚,
【】《世尊,》若有得福者应供养佛,欲得慧者应勤求多闻,欲生好处者应勤持戒,欲大富者应加布施,
欲得妙色者应修忍辱,
欲得辩才者应敬师长,
欲得陀罗尼者,应离增上慢,
欲修智者应修正忆念,
 
欲得乐者应舍一切恶,
欲利益众生者应发菩提心,
欲得妙语者应修实语,
欲得慧者应修思惟,
【】欲生梵世者应修无量心,于生天人应修十善。
《佛言》,诸有无常性,三世会归空,观心是无相,众生性皆同,慧解悟分别,相惑不得通,尽相心亦灭,了了见真容,为着五阴故,于听恒蒙聋,除去相惑尽,忽悟解正宗。
《佛今分身亦复如是,》以我无为之身能作无量形根,故名无边身,
【】以我无心之心,能令一切皆各自有心,
以我无身之命能令作一切形命,我以无言之说,令一切各有无量语言,
我以微尘之身,能遍满虚空间无空处,
我以三千大千世界,内作一尘亦不迫作,
我以虚无之身能为轻重,如是自在不可测量。
 
【】《佛言》谓四圣谛实事句故,名为圣谛,于中苦名实苦圣谛,彼所执着,是故名为苦集圣谛,
 
【】灭一切苦,是则名为苦灭圣谛,四圣谛实诸圣谛故,言圣谛何者,诸圣三结灭故,故言诸圣及诸上地,如是能知四圣谛义,是名斯陀桓。
《文殊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当见四圣谛,佛言,若见诸行无生,彼即知苦,
若见诸行无起,彼即断集,
若见诸法毕竟灭度,彼即证灭,若见诸法无有,彼即修道,
【】佛言,文殊师利,若如是见四圣谛,彼不分别此法善,此法不善,此法当知,此法当断,此法当证,此法当修。
【】《四谛》第一是苦谛,谛实真实的道理,没有丝毫的差错,苦谛就是苦报的道理,
第二,是集谛,集字是聚集的意思,就贪嗔痴等种种的烦恼,以及种种的恶业聚在一起。
第三,是灭谛,就是灭除生生死死的苦恼,
第四,是道谛,就是照真正的道理修行,因为有第二种集谛的烦恼恶业,就有第一种的苦报,所以要修真正的道理,才可以除灭生生死死的苦恼。
【】《七佛偈》无相第一义,无自无他作,因缘本自有,无自无他作,法性本无性,第一义空如,诸有本有法,三假及假有,无无谛实无,寂灭第一空,
诸法因缘有,有,无,义如是,有无本自二,比喻牛两角,照解见无二,二谛常不即,
解心见无二,求二不可得,非谓二谛一,非二何可得,于解常自一,于谛常自二,通大此无二,真入第一义,
【】世谛幻化起,比喻虚空花,如影三手无,因缘故诳有,幻化见幻化,众生名幻谛,幻师见幻法,谛实则皆无,名为诸佛观,菩萨观亦然。
 《十二因缘法》从生有老死,生是老死缘,从生有起,有是生缘,有从取起,取是有缘,取从爱起,爱是取缘,爱从受起,受是爱缘,受从触起,触是受缘,触从六入起,六入时触缘,六入从名色起,名色是六入缘,名色从识起,识是名色缘,识从行起,行是识缘,行从痴起,痴是行缘,
【】《是为缘痴有行,》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入,缘六入有触,缘触有爱,缘爱有取,缘取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病死,忧悲苦恼,此苦盛阴,缘生而有,是为苦集,
菩萨思维苦因集时,生智,生眼,生觉,生明,生通,生慧,生证,
【】于是菩萨复自思维,何等无故老死无,何等灭故老死灭?即以智慧观察所由,生无故,老死无,生灭故,老死灭,有无故,生无,有灭故,生灭,取无故,有无,取灭故有灭,爱无故取无,爱灭故取灭,受无故,爱无,受灭故爱灭,触无故受无,触灭故受灭,六入无故触无,六入灭故触灭,名色无故六入无,名色灭故六入灭,识无故,名色无,识灭故名色灭,行无故,识无,行灭故识灭,痴无故,行无,痴灭故行灭。
【】 《八正道》正见,正确见解或观点。正思,无欲思,无恚思,除欲念不发怒,无害思不起害人之心。
 正语,不说谎,不挑拨离间,恶言恶语相骂,不花言巧语。正业,不杀生,不偷盗,不做邪淫之事。
 正命,以正确的规矩的,合法的,律的手段谋生。正勤,勤奋努力不懈怠。
 正念,正确的意念观想。正定,正确的禅定放法。
【】 《十倒见》佛言,无住者,成诸功德,住想行者,开生死门,罗汉,辟支佛所以由远五道者,担用十倒见故,
一者,见诸功德悉言说者,是为倒见,
二者,见五道勤苦欲取泥洹是为倒见,
三者,见万物无常欲疾离之是为倒见,
四者,求安本自无本是为倒见,五者,知出世间入无处世自无出求之止是为倒见,
六者,罗汉取泥洹时,身中自火出火亦无处,便起想出身中火自焚者,故知生死不断是倒见,
【】七者,本末不可尽而自求尽,是为倒见,
八者,欲于泥洹便尽诸恶,不知无生反欲灭之是为倒见,
九者,所施于不发一切人意,担欲法不断使为倒见,
十者,于苦于乐不等净行言有二法是为倒见,行菩萨道当知是事而疾离之。
 《文殊菩萨言》诸菩萨有四心能摄因,能摄果,何等为四,
一者,初发心,
二者,行道心,
三者,不退转心,
四者,一生补处心。
 
初发心为行道心做因缘,
行道心为不退转心作因缘,
不退转心为一生补处心作因缘。
 《何谓四念处,八正道,五根,五力,七觉支》
【】 文殊菩萨言,四念处者,若菩萨观身如虚空,不得身相住平等法,如是名为身中身念处。
 若菩萨观诸受法内外中间俱不可得,皆悉空故,如是名为观受念处。
 若菩萨如实观心,于其名中无色可见,即不可得所观心相,如是名为心中心念处。
 若是菩萨如实了知彼一切法,若善不善自性皆空,如是名为法中法念处。此等名为四念处法。
【】 《云何名为八正道》
 若菩萨观一切法,非境界相无二无分别,无少法可取是名正见。
 若菩萨观一切法,离诸分别及诸疑惑,于无所观正行相应,是名正思惟。
 若菩萨观一切法,自性真实非有边非无边,皆悉平等如实宣说,是名正语。
 若菩萨观一切法,离所作性而不可得,若如所作,若非所作,皆悉平等住如实义,是名正业。
 若菩萨知一切法,本不相续如诸法无嗔无喜,亦无所住,安 住真实平等法中,是名正命。
 若菩萨了知一切法,无诸起作离种种相,于精进行如实相应,是名正精进。
 若菩萨于一切法,不起诸念了知诸业自性清净,住无所念是名正念。
 若菩萨入一切法,自性平等,于所缘相皆悉远离,毕竟观察了不可得,是名正定。此等名为八正道
【】 《云何名五根》
 若菩萨了一切法本无所生,自性真实无进无退,平等法中如是信解,是名信根。
 若菩萨如一切法心无爱乐,离远近想住真实性,是名精进根。
 若菩萨于一切法非所意,以所缘相离种种性,由性离故诸念不生,是名念根。
 若菩萨于一切法,无所念无所得,正定相应是名定根。
 若菩萨于一切法,离所生相及不生相,谛观诸法自性皆空,是名慧根。此等名为五根
 《【】云何名为五力》
 若菩萨于一切法不起种种虚妄分别,是名信力。
 若菩萨于一切法而能请问,如实胜义,名精进力。
 若菩萨于一切法,离诸失念正念相应,是名念力。
 若菩萨于出世法心无懈倦,是名定力。
若菩萨于诸业报净信不坏,是名慧力。此等名为五力
【】 《云何名为七觉支》
 若菩萨了一切行本无所生,于喜乐法观真实性,是名喜觉支。
 若菩萨于一切法无爱着心,于所缘相观不可得,是名轻安觉支。
 若菩萨见一切法自性无念,无所所意,是名念觉支。
 若菩萨求种种相,一切法了不可得,即诸善法如实出生,是名择法觉支。
 若菩萨观三界性不取三界相,是名精进觉支。
 若菩萨观心无所得,即于一切亦无所觉了,是名定觉支。
 若菩萨知一切法,本无所依即无所住,复无所生,亦无所觉,是故一切法无所观,不可得住平等舍,是名舍觉支,此等名为七觉支法。
 
【】尔时佛告,华戏慧菩萨。善男子。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唯然世尊。
佛告,华戏慧菩萨。若菩萨闻,贪欲音声,生过罪想。闻离,贪欲音声,生利益想,即是,不学佛法。
若闻,嗔恚音声,生过罪想。闻,离嗔恚音声,生利益想。若闻,愚痴音声,生过罪想。于离,愚痴音声,生利益想。则是,不学佛法。
若于,少欲音声,生喜想。于多欲音声,生碍想。即是不行,音声法门。
于知足音声,生喜想。于不知足音声,生碍想。则是不行,音声法门。
若于细行音声,生喜想。于粗行音声,生碍想。则是不行,音声法门。
若于细行音声,生喜想。于粗行音声,生碍想。则是不行,音声法门
若于乐静,音声则喜。于愦闹音声,则碍。则是不学佛法。
若于,忍辱音声,生利想。于嗔恚音声,生碍想。则是,不学佛法。
若于精进音声,生利想。于懈怠音声,生碍想。则是,不学佛法。
于禅定音声,生利想。于散乱音声,生碍想。则是,不学佛法。
于智慧音声,生利想,于愚痴音声,生碍想,则是,不学佛法。
若于,近道音声则喜,于远道音声则碍,则是,不学音声法门。
于生死,见过咎,于涅槃,见利益,则是不入,音声法门。
于彼岸则喜,于此岸则碍,则是,不学音声法门。
于聚落音声,生碍想,于空闲音声,生喜想,则是不学,音声法门。
若于独行音声,生喜想,于众行音声,生碍想,则是不学,音声法门。
 
于比丘所行音声,生喜想,于白衣所行音声,生碍想,则是,不学音声法门。
于有威仪则喜,于无威仪则碍,则是,不学佛法。
于清净行,则喜,于不清净行,则碍,则是,不学佛法。
于一行,则喜,于杂行,则碍,则是,不学佛法。
于离欲行,则喜,于淫欲行,则碍,则是,不学佛法。
于离瞋想,则喜,于瞋想,则碍,则是,不学佛法。
于离痴想,则喜,于痴想,则碍,则是,不学佛法。
于空则喜,于有则碍,则是不学佛法。
于无相则喜,于有相则碍,则是不学佛法。
于无作则喜,于有作则碍,则是不学佛法。
于菩萨行则喜,于声闻、辟支佛行,则碍,则是不学佛法。
若说菩萨过咎,则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受业障罪。
若说菩萨威仪过罪,则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菩萨,于他菩萨,生下想,于己生胜想,则为自伤,亦受业障罪。
若菩萨,欲教余菩萨,当生佛想,然后教之。菩萨若欲,不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应生心,轻恚余菩萨。善男子,无有灭失功德,如轻恚余菩萨者。是故菩萨,多欲守护,功德善根,
 
 
 

相关内容

月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