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行般若经》上
本文摘要:《道行般若经》(注解版第一至二品) 《道行般若经》 后汉支娄迦谶译 道行品第一 【经文】 佛在罗阅祗①耆阇崛②山中。摩诃比丘僧不可计,诸弟子舍利弗、须菩提等;摩诃萨菩萨无央数,弥勒菩萨、文殊师利菩萨等。月十五日说戒时,佛告须菩提:今日菩萨大会,
《道行般若经》(注解版第一至二品)
《道行般若经》
后汉·支娄迦谶译
道行品第一
【经文】
佛在罗阅祗①耆阇崛②山中。摩诃比丘僧不可计,诸弟子舍利弗、须菩提等;摩诃萨菩萨无央数,弥勒菩萨、文殊师利菩萨等。月十五日说戒时,佛告须菩提:“今日菩萨大会,因诸菩萨故,说般若波罗蜜。菩萨当是学成。”
【注释】
①罗阅祗:梵文译音,又译罗阅耆,罗阅、罗越、罗阅耆祗迦等,意译王舍城,古印度摩揭陀国的都城。
②耆阇崛:王舍城东边的山名,译曰灵鹫峰等名。
【译文】
佛在王舍城外灵鹫峰山中,和舍利弗、须菩提等无数的大比丘,弥勒菩萨、文殊菩萨等无数的大菩萨在一起,以某月十五日解说戒律时,佛告须菩提,“今天是菩萨大会,为了这些菩萨的缘故,你要解说般若波罗蜜,因为菩萨只有学习般若波罗蜜才能学佛成功。”
【经文】
舍利弗心念言;“今使须菩提为诸菩萨说般若波罗蜜,自用力说耶?持佛威神说乎?”须菩提知舍利弗心所念,便语舍利弗言;“敢佛弟子所说法所成法,皆持佛威神。”
【译文】
舍利弗心中想:“佛今天让须菩提解说般若波罗蜜,是用自己的能力解说呢,还是依靠佛的威神之力解说呢?”须菩提知道了舍利弗心中的想法,便对舍利弗说:“作为佛的弟子,如果有什么解说,有什么成就,都要依靠佛的威神。”
【经文】
“何以故?佛所说法,法中所学,皆有证,皆随法,展转相教,展转相成,法中终不共诤。何以故?时而说法,莫不喜乐者,自恣善男子善女子而学。”
【译文】
“为什么呢?因为佛的弟子如果能学习佛所说的法,就都能对佛法有所证悟,都是随顺佛法,他们互相教授,互相促成,都在佛法之中,永远不会违背佛法。为什么呢?因为佛时而说法,听法的人没有不高兴欢乐的,这些人都是善男善女,愿意学习佛法”
【经文】
须菩提白佛言:“佛使我为诸菩萨说般若波罗蜜,菩萨当从中学成。佛使我说菩萨,菩萨有字便著菩萨,有字无字,何而法中字菩萨?了不见有法菩萨,菩萨法字了无,亦不见菩萨,亦不见其处,何而有菩萨?”
【译文】
须菩提对佛说:“佛让我为这些菩萨解说般若波罗蜜,因为菩萨只有从般若波罗蜜中学习才能成功。佛让我解说菩萨,依我看,菩萨心中如果有了菩萨二字,就是对菩萨二字有了执着;菩萨的名字实际上是没有的,哪有什么事物我们可以称之为菩萨呢?不会有什么事物可以称为菩萨,也不会有可以称为菩萨的事物,没有菩萨,也没有菩萨所在的处所,那里有什么菩萨呢?”
【经文】
“当教般若波罗蜜,作是说般若波罗蜜。菩萨闻是,心不懈怠,不恐不怯,不难不畏。菩萨当念作是学,当念作是住,当念作是学入,心中不当念是菩萨。何以故?有心无心。”舍利弗谓须菩提:“云何有心无心?”
【译文】
“当教授般若波罗蜜的时候,就应该这样解说般若波罗蜜。菩萨听到这样的说法,心中不要有懈怠,不要恐惧,不要胆怯,不要为难,不要畏惧。菩萨应该想着这样学习,应该想着这样坚持,应该想着这样学习来进入佛法,他们的心中不应该想着菩萨二字。为什么呢?因为人的一切想法其实都是不真实的。”舍利弗问须菩提:“为什么说人的一切想法都是不真实的呢?”
【经文】
须菩提言:“心亦不有,亦不无,亦不能得,亦不能知处。”舍利弗谓须菩提:“何而心亦不有,亦不无,亦不能得,亦不能知处者,如是亦不有,亦不无,亦不有有心,亦不无无心?”须菩提言:“亦不有有心,亦不无无心。”舍利弗言:“善哉,须菩提!为佛学佛而学者,不说空身慧①,空身慧而说最第一。”
【注释】
①空身慧:空身的智慧。
【译文】
须菩提回答说:“人心既不是有的,也不是没有的,人找不到自己的心,人心也不能认识外物。”舍利弗问须菩提:“为什么人心既不是有的,也不是没有的,人找不到自己的心,人心也不能认识外物呢?如果这样的话,那不是说人既没有有心,也没有无心了吗?”须菩提回答:“正是如此,人既没有有心,也没有无心。”舍利弗说:“真了不起啊!须菩提,你为学佛的人解说佛法,不直接说空身的智慧,却对空身的智慧解说得最好。”
【经文】
“菩萨从是中,已得阿惟越致①,学字,终不复失般若波罗蜜。如是菩萨以在般若波罗蜜中住。欲学阿罗汉法,当闻般若波罗蜜,当学、当持、当守;欲学辟支佛法,当闻般若波罗蜜,当学、当持、当守;欲学菩萨法,当闻般若波罗蜜,当学、当持、当守。何以故?般若波罗蜜法甚深,菩萨如学。"
【注释】
①阿惟越致:又译为“阿毗跋致”、“阿韩跋致”等,意为“不退转”;菩萨阶位之一,指不退转成佛之道。
【译文】
“菩萨从这里已经得到了阿惟越致的不退转境界,他们知道了菩萨名字的真实含义,永远也不会失去般若波罗蜜了,这样,菩萨就安住在般若波罗蜜中了。想要学习阿罗汉法的人,应该听闻般若波罗蜜,应当学习,应当坚持,应当守护般若波罗蜜;想要学习辟支佛法的人,应当听闻般若波罗蜜,应当学习,应当坚持,应当守护般若波罗蜜;想要学习菩萨法的人,应当听闻般若波罗蜜,应当学习,应当坚持,应当守护般若波罗蜜。为什么呢?因为般若波罗蜜法非常深奥,菩萨应该学习。”
【经文】
须菩提白佛言:“我熟念菩萨心不可得,亦不可知处,亦不可见何所;是菩萨般若波罗蜜,亦不能及说,亦不能逮说菩萨字。菩萨无有处处,了不可得。亦无而出,亦无如入,亦无如住,亦无如止。”
【译文】
须菩提对佛说;“我仔细思考,菩萨的心是得不到的,它不能认识外物,人们也不能看出它在什么地方;对于菩萨,即使是般若波罗蜜也不能解释,也没办法解释菩萨的名字。菩萨没有处所,了不可得,他们没有出入,没有住止。”
【经文】
“何以故?菩萨字了不可得故,无如住,无如止。作是说般若波罗蜜。菩萨闻是心不懈倦,不难、不恐、不畏,以入阿惟越致,中悉了知,不可复退。”
【译文】
“为什么呢?因为菩萨的名字是没办法得到的,所以就没办法说他有什么住止。对般若波罗蜜的解释就要如此。菩萨听到这样的说法,如果心中没有懈怠,没有畏难,没有恐怖,没有畏惧,这样进入阿惟越致的境界,就能认识一切,不会退转。”
【经文】
“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色不当于中住,痛痒、思想、生死、识①不当于中住。何以故?住色中为行识②,住痛痒、思想、生死识中为行识,不当行识,设住其中者,为不随般若波罗蜜教。何以故?行识故,是为不行般若波罗蜜。不行者,菩萨不得萨芸若③。
【注释】
①痛痒思想生死识:早期对受、想、行、识的译法,与“色”合称“五阴”(五蕴)。
②行识:指进行识的活动。
③萨芸若:又译为“萨婆若”、“萨云若”、“萨婆若那”等;意为“一切智”。
【译文】
“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的时候,内心不应住在色中,也不应住在受、想、行、识之中。为什么呢?内心住在色中,是在进行识的活动;内心住在受、想、行、识中,是在进行识的活动。不要进行识的活动,假如进行识的活动,就不是随顺般若波罗蜜的教化。为什么呢?因为有识的活动,有识的活动就不是修行般若波罗蜜。不修行般若波罗蜜,菩萨就不能得到萨芸若的一切智慧。”
【经文】
舍利弗谓须菩提:“菩萨当云何行般若波罗蜜,得般若波罗蜜?”须菩提言:“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色不受、痛痒、思想、生死识不受。不受色者为无色,不受痛痒、思想、生死识者为无识。般若波罗蜜不受,何以故不受?如影无所取、无所得,故不受。”
【译文】
舍利弗问须菩提:“菩萨应该怎样修行般若波罗蜜才能得到般若波罗蜜呢?”须菩提回答:“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不接受色,也不接受受、想、行、识。不接受色是因为没有色,不接受受、想、行、识是因为没有识。菩萨也不接受般若波罗蜜,为什么不接受呢?这就好比是影子一样,人们不能从中得到什么;般若波罗蜜也是如此,人们不会从中得到什么,所以就不应接受它。”
【经文】
“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一切字法不受,是故三昧①无有边、无有止,诸阿罗汉辟支佛所不能及。复次舍利弗,萨芸若不受,何以故?菩萨不当持想视萨芸若,设想视者,为不了为,如余道人不信萨芸若。”
【注释】
①三昧:音译为“三摩提”,意译为“定”。指心住一处不动的禅定状态。
【译文】
“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的时候,不接受一切有名字的事物,因此他的心就在禅定状态之中,没有边际,没有止境,一切阿罗汉、辟支佛都赶不上他。再者,舍利弗,菩萨不接受萨芸若的一切智慧,为什么呢?因为菩萨观察萨芸若智慧的时候,心中不能有想法,假如观察时心中有了想法,那就不是彻底的观察,和不信萨芸若的外道教徒没有什么两样。
【经文】
“何以故?反谓有身,正使余道人信佛;信佛已,反持小道入佛道中;入佛道中已不受,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不受;不受已亦未晓,尚未成,亦不见慧,亦不于内见慧,亦不于外见慧,亦不于余处见慧。“亦不于内痛痒、思想、生死、识见慧,亦不于外痛痒、思想、生死、识、余处见慧;亦不余处脱。”
【译文】
“为什么呢?如果主张人有自身,即使是外道中人也会相信佛法;他们相信佛法后,就会把一些小道带到佛道中来;他们进入了佛道却不接受佛道,也不接受佛教对色、受、想、行、识的解释;由不接受,就不能晓了,不能取得成就,不能见到智慧。智慧不能通过自身来见到,也不能通过外物来见到。也不能在其他地方见到;智慧不能通过自身的受、想、行、识见到,也不能通过外部的受、想、行、识及其他地方来见到;人不会在其他地方解脱。”
【经文】
“以学成就佛,了知从法中以脱去,谓法等①'一泥洹。菩萨莫作是行,莫内外视法,于与般若波罗蜜等,一切无所受,无所从,谁得法?无所持,无所收,亦无所泥洹想,是故菩萨般若波罗蜜亦不受,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亦不受,亦不中道般泥洹,悉具十种力②、四无所畏③、佛十八事④。”
【注释】
①法等:指诸法平等。
②十种力:即“十力”,指如来具有的十种智力。包括:知觉处非处智力、知三世业报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知众生上下根智力、知种种智解力、知种种界智力、知一切至处随智力、知天眼无碍智力、知宿命无漏智力、知永断习气智力。
③四无所畏:亦称“四无畏”,有佛四无畏和菩萨四无畏两种。佛四无畏指正等觉无畏、漏永尽无畏、说障法无畏、说出道无畏、菩萨四无畏指能持无所畏、知根无所畏、抉疑无所畏和答报无所畏。
④佛十八事:指十八不共法,即仅限于佛的十八种功德,包括:身无失、口无失、念无失、无异想、无不定心、无不知已舍、欲无灭、精进无灭、念无灭、慧无灭、解脱无灭、解脱知见无灭、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一切意业随智慧行、智慧知过去世无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译文】
“只有这样才能学习成佛,才能了知诸法实相的道理,从中解脱出来,也就是进入诸法平等、惟一无二的泥洹境界。菩萨不作这样的修行,不要分别内外来观察事,并说它与般若波罗蜜相等。菩萨对一切都无所接受,无所言从,那还有什么法可以得到呢?菩萨没有什么坚持,没有什么守护,也没有什么泥洹的想法,因此菩萨不接受般若波罗蜜,也不接受色、受、想、行、识,也不会半道就泥洹,他们具备了全部的十力、四无所畏、佛十八事。”
【经文】
“是故菩萨般若波罗蜜,菩萨已入般若波罗蜜中行,当作是视,何所是般若波罗蜜?在何所?般若波罗蜜中,法了不能得,了不能知处。是故般若波罗蜜菩萨当作是念,闻是不懈,不怯不恐、不畏不难,知是菩萨不离般若波罗蜜。菩萨当了知如是。”
【译文】
“因此已经进入般若波罗蜜中修行的菩萨,他们应当这样进行观察:什么是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究竟在哪里?他们应该知道,在般若波罗蜜中,代表佛陀说教的法是没有办法得到的,也不能认识法的处所。因此,修行般若波罗蜜的菩萨应该这样思想,听到这样的解释不要懈怠,不要胆怯,不要恐怖,不要畏惧,不要畏难。应该知道,遵循此道的菩萨不会远离般若波罗蜜。菩萨对般若波罗蜜就应该这样来认识。”
【经文】
舍利弗谓须菩提;“菩萨何因晓般若波罗蜜,色离本色,痛痒、思想、生死、识离本识,般若波罗蜜离本般若波罗蜜?”须菩提言;如是。”舍利弗言:“善哉!须菩提,菩萨设使出是中,便自致萨芸若。”须菩提言:“如是菩萨出是中,便自致萨芸若。”
【译文】
舍利弗问须菩提:“菩萨应怎样认识般若波罗蜜呢?是不是说对待色要离开色的本性,对待受、想、行、识要离开识的本性呢?”须菩提说:“就是如此。舍利弗说:“说得好啊,须菩提,如果菩萨从这里超脱出来,就能自己达到萨芸若的智慧。须菩提说:“是的,如果菩萨能从这里超脱出来,就能自己达到萨芸若智慧。”
【经文】
何以故?萨芸若无所从生,无所从生,如是菩萨疾近作佛。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于萨芸若中无所挂碍。”舍利弗言:“善哉!菩萨精进作是语,设使行色为行想,设生色行为行想,设观色行为行想,设灭色行为行想。”
【译文】
为什么呢?因为萨芸若不会从什么具体的事物中生出,正是因为它不会从什么具体的事物中生出,菩萨才能依靠它立即成佛。于是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时,对萨芸若智慧也不会有什么障碍执著。”舍利弗说:“好啊,菩萨努力修行时会这样说:如果有色的活动就是在进行思想。如果有造作色的活动就是在进行思想。如果有观察色的活动就是在进行思想,如果要作灭除色的活动就是在进行思想。”
【经文】
“设空色行为行想,设识行立欲得为行想,痛痒思想生死识行为行想,生识行为行想,观识行为行想。”
【译文】
“如果要进行空去色的活动也是在进行思想;如果有设立识的活动以便有所得,那是在进行思想,如果有受、想、行、识的活动,那是在进行思想,如果有造作识的活动是在进行思想,如果有观察识的活动是在进行思想。”
【经文】
“灭识行为行想,空识行为行想,如是菩萨为反行想,作是守行者为不守般若波罗蜜,为不行般若波罗蜜。若想行者,菩萨护行,当莫随其中。”
【译文】
“如果作要灭除识的活动是在进行思想,如果要以空去识,这活动也便是进行思想。菩萨应该这样修行,反对进行思想的活动,因为进行思想的活动,就是不守般若波罗蜜,就是不行般若波罗蜜。假如有人进行思想的活动,菩萨就要保护自己的修行,不要追随其中。”
【经文】
舍利弗谓须菩提:“菩萨当云何行般若波罗蜜?”须菩提言:“小行色,不生色行,不观色行,不灭色行,不空色行;不痛痒思想生死识行,不生识行,不观识行,不灭识行,不空识行;不行色,不色想行,不色生行,不色观行,不识灭行,不识空行。”
【译文】
舍利弗问须菩提:“菩萨应该怎样修行般若波罗蜜呢?”须菩提说:“不作色的活动,不创生色的活动,不观察色的活动,不作灭除色的活动,不作以空去色的活动;不作受、想、行、识的活动,不创生识的活动,不作观察识的活动,不作灭除识的活动,不作以空去识的活动;不修习行色,不作有色的想法进行修行,不创生色进行修行,不作观察色进行修行,不作灭除识进行修行,不作空去识进行修行。”
【经文】
“亦无见,亦无行,亦无见行;无行无见,亦复无行,亦无止行,如是为无见。何以故?一切法无所从来,亦无所持,菩萨摩诃萨一切字法不受字,是故三昧无有边,无有止,诸阿罗汉辟支佛所不能及知。
【译文】
“总之不要有什么见识,也不要有什么行为,也不要有什么思想与行为同时的活动,要无见解无行动;对于无见解无行动,也不要有刻意地追求,不要故意去无行动,也不要故意去停止行为,这样才是真正的无见解。为什么呢?因为一切万法都没有它所来的地方,也不可能保持下去,所以菩萨对于一切有文字的事物,都不会固执它的文字,因此他的禅定境界才能没有边际、没有止境,一切阿罗汉、辟支佛都不能认识清楚。”
【经文】
“菩萨摩诃萨随三味者,疾得作佛。持佛威神,须菩提说是语;菩萨皆得阿惟越致字,前过去佛时得作佛。随三昧亦不见三昧,亦无有三昧想,亦不作三昧,亦不念识三昧,亦不想识坐三味,亦不言我三昧已。随是法者无有疑。”
【译文】
“于是菩萨这样随顺禅定,就可以很快成佛。”依靠佛的神威力量,须菩提说:“得到了阿惟越致这一文字含义的菩萨,在过去佛的时候就都成了佛。他们随顺禅定却好像看不到禅定,没有坐禅的想法,也不说我已经坐完了禅定,他们就是这样随顺禅定,没有半点怀疑。
【经文】
舍利弗谓须菩提:“何所三昧随行,菩萨已得阿惟越致字,前过去佛时得作佛,可得见三昧处不?”须菩提言:“不可得见也。舍利弗,善男子亦不知,亦不了。”舍利弗谓须菩提:“何以故不知不了?”须菩提言:“亦不得三昧,亦无有三昧,亦不得字。”
【译文】
舍利弗问须菩提:“菩萨怎样随顺禅定进行修行才能得到阿惟越致的名字呢?在过去佛时成佛,有什么地方可以见到禅定吗?”须菩提说:“禅定是不能见到的,舍利弗,即使是最好的男子也不能认识晓了。”舍利弗问须菩提:“为什么不能认识晓了呢?”须菩提说:“因为禅定是得不到的,禅定是没有的,也没有禅定的名字。”
【经文】
佛言:“善哉!须菩提,如我所说,空身慧作,是为诸菩萨为随般若波罗蜜教,菩萨作是学为学般若波罗蜜也。”舍利弗白佛言:“天中天①,菩萨学如是,为学般若波罗蜜。”舍利弗问佛言:“如是为学何法?”佛言:“如是菩萨为学无所学法。何以故?法无所逮得。莫痴如小儿学。
【注释】
①天中天:对佛陀的尊称,意为一切天人众生中的最高者。
【译文】
佛这时说:“好啊,须菩提,你说的和我所说的是一样的,只有空去了一切身体、智慧和行为,这样的菩萨才是随顺般若波罗蜜,菩萨这样学习,才是学习般若波罗蜜。”舍利弗对佛说:“天中天的佛啊!我们知道了,菩萨只有这样学习,才是学习般若波罗蜜。”舍利弗问佛说:“这是学习什么样的法呢?”佛说:“菩萨这样学习,是在学习佛法。为什么呢?因为一切法都是没有办法得到的,所以不要愚蠢得像小孩那样学东西。”
【经文】
舍利弗言:“谁能得是法?”佛言:“无所得,是故得无所得法。莫痴如小儿学者,谓有字不能得,欲学习入法中,适为两痴耳。亦不知,亦不晓,亦不了法,何以故?”
【译文】
舍利弗问道:“谁能得到这不可学习的法呢?”佛说:“什么也不学,这样才能学到不可学习的法。我刚才说不要愚蠢得像小孩那样学东西,是说即使有了文字,也不能从中得到什么,想要从文字中学习进入佛法之中,那对文字对佛法都是有迷惑的。他对佛法就不能认识了知。为什么呢?”
【经文】
“学字是色,欲得是致,是故不了法,所念亦不逮,如是不晓。不信故,不于法中住,反呼有身,是故痴如小儿学。”舍利弗白佛言:“菩萨作是学为不学。”佛言:“作是学为不学,佛不作是学为学,佛得作佛。”
【译文】
“因为文字只是色法的一种,想要从这里有所获得,当然不能认识佛法,他的想法也不可能实现,这样当然不能晓了佛法。而世人不相信这个道理,不能坚持佛法,反而认为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本体,所以就只能像愚蠢的小孩一样学东西。”舍利弗对佛说:“菩萨这样学习不就成了不学习了吗?”佛说:“这样的学习是不学习,佛不作这样的学习,那就是学习了,所以只有佛才能作佛。”
【经文】
须菩提言:“天中天,若有问者,是幻为学佛得作佛。或作是问,当何以教之?”佛言:“我故自问,若随所报之。于须菩提意云何?幻与色有异无?幻与痛痒、思想、生死、识有异无?”须菩提报佛言:“尔天中天,幻与色无异也,色是幻,幻是色;幻与痛痒、思想、生死、识等无异。"
【译文】
须菩提说:“天中天的佛啊!如果有人问我,是不是假装学佛就能成佛呢?如果有人这样问我,我应当怎样教育他呢?”佛说:“我故意问一些问题,你可以随便回答。须菩提,你怎样认为呢?幻和色有什么差别吗?幻和受、想、行、识有什么差别吗?”须菩提回答说:“天中天,幻和色没有什么差别,色就是幻,幻就是色;幻和受、想、行、识相等,没有差别。”
【经文】
佛言:“云何须菩提,所想等不随法从五阴字菩萨。”须菩提言:“如是,天中天,菩萨学欲作佛,为学幻耳。何以故?幻者当持此所有,当如持五阴幻,如色,色六衰①五阴如幻;痛痒、思想、生死、识作是语,字六衰五阴。”
【注释】
①六衰:亦译“六境”。指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相对的色、声、香、味、触、法六种感觉认识之境界。佛教认为,它们有污染人之功能,可以让善的意志衰灭,故名。
【译文】
佛说:“须菩提,你是这样认为吗?既然幻与色、受、想、行、识五阴相等,是不是可以不随五阴就把菩萨称为菩萨呢?”须菩提回答:“正是如此,天中天,菩萨想要通过学习来成佛,其实就是学幻而已。为什么呢?幻这个东西可以支持一切万法,比如说主张五阴和幻相等,那就是说色就是幻,作为色的六尘、五阴就是幻;受、想、行、识也应该作这样的理解,处在六尘、五阴中就是幻。”
【经文】
须菩提白佛言:“若有新学菩萨闻是语得无恐怖?”佛言:“设使新学菩萨与恶师相得相随,或恐或怖;与善师相得相随,不恐不怖。’须菩提言:“何所菩萨恶师者,当何以知之?”
【译文】
须菩提对佛说:“如果有新来学习的菩萨,当他们听到这样的说法时能没有恐怖吗?”佛说:“假如新学习的菩萨追随的是坏老师,他们或许会有恐怖;如果他们追随的是好老师,就不会有恐怖。”须菩提说:“什么样的人是菩萨的坏老师,怎样才能知道他是坏老师呢?”
【经文】
佛言:“其人不尊重摩诃般若波罗蜜者,教人弃舍去远离菩萨心,反教学诸杂经,随杂经心喜乐;复教学余经,若阿罗汉、辟支佛道法。教学是事,劝乃令讽诵,为说魔事魔因,行败坏菩萨,为种种说生死勤苦,言菩萨道不可得,是故菩萨恶师。”
【译文】
佛说:“不尊重大般若波罗蜜,教人舍弃菩萨心,远离菩萨心,教人学习各种杂乱的经典,让人随顺杂乱的经典并且以此为乐;又教人学习其他经典,比如阿罗汉、辟支佛道法等。教授这样的事,劝人讽读背诵,那是解释魔事的行为,是败坏菩萨的行为,即使他不惧辛苦,坚持不懈地提出各种说法,但只要主张菩萨道不能得到,这样的人就是菩萨的坏老师。”
【经文】
须菩提白佛言:“何所菩萨善师,何行从知之?”佛言:“其人尊重摩诃般若波罗蜜,稍稍教人令学成教,语魔事,令觉知,令护魔,是故菩萨善师也。”
【译文】
须菩提对佛说:“什么样的人是菩萨的好老师,怎样才能认识他是好的老师呢?”佛说:“尊重般若波罗蜜,慢慢地教人学习佛的教化,他也解释魔事,目的是为了让人觉知、让人防护,这样的人才是菩萨的好老师。”
【经文】
须菩提白佛言:“天中天!何因为菩萨?何故正字呼菩萨?’佛言:“诸经法悉学悉晓,了知诸经法,尔故字为菩萨。”
【译文】
须菩提对佛说:“天中天,菩萨因为什么是菩萨?为什么对他最正确的叫法是叫菩萨呢?”佛说:”一切经法全都学习,全都了解,能认识一切经法的本来之理,所以才被叫做菩萨。”
【经文】
须菩提言:“悉晓了知诸经法,尔故字菩萨,何以故复呼摩诃萨?”佛言:“摩摩诃萨者,天上天下最尊,尔故为字摩诃萨。”舍利弗白佛言:“我亦乐闻何以故为摩诃萨?”
【译文】
须菩提说:“认识一切经法的本来之理,所以叫做菩萨,那为什么又叫做摩诃萨呢?”佛说:“叫做摩诃萨,是因为他们在天上天下最尊贵,所以又叫摩诃萨。”舍利弗对佛说:“我也想听听菩萨为什么又叫摩诃萨?”
【经文】
佛语舍利弗:“若乐闻者,佛当为若说之。摩诃萨者,悉自了见悉了知,十方天下人,十方所有悉晓了知,知人寿命,知有恶、无恶,乐、不乐,有志、无志,悉晓了知见为说法,如是无所著,尔故字为摩诃萨。”
【译文】
佛对舍利弗说:“既然你愿意听,我就为你解释。所谓的摩诃萨。对于一切都能认识、都能了知,十方天下的一切人,十方所有一切万物,他都能知晓,他知道人的寿命,知道人有没有作过恶,高兴不高兴,有没有志向,他知道人的一切然后又为人说法,告诉人不要执著,因此菩萨又叫做摩诃萨。”
【经文】
须菩提白佛言:“请问摩诃萨者,何所字摩诃萨?“设是菩萨心无有与等者,无有能逮心者,诸阿罗汉、辟支佛所不能及心。佛心如是,心无所著,心无所出、无所入,设佛心无所出、无所入,为无所著心,尔故复为摩诃萨。正上无有与等者。”舍利弗问须菩提:“何因菩萨心无所著?”须菩提言:“心无所生,尔故无所著。”
【译文】
须菩提对佛说:“请问,摩诃萨为什么有摩诃萨的名字呢?”佛说:“如果菩萨之心没有与之相等的,没有人能认识,那就是一切阿罗汉、辟支佛所不能及的。佛心也是如此,没有执著,没有出入,如果佛心没有出入,就是没有执著之心,所以又叫摩诃萨,以说明他至高无上,没有与之相等的人。”舍利弗问须菩提:“为什么菩萨的心没有执著的呢?”须菩提说:“心是没有生出的,所以菩萨不执著于心。”
【经文】
邠祁文陀弗①白佛言:“何因呼菩萨为摩诃僧那僧涅②、摩诃衍三拔致③?”佛说:“号如是,尔故为摩诃僧那僧涅、摩诃衍三拔致。”须菩提复白佛言:“何因菩萨摩诃萨为摩诃僧那僧涅?何从知菩萨摩诃萨为摩诃僧那僧涅?”
【注释】
①邠祁文陀弗:人名,即“富楼那¨,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称为“说法第一”。
②摩诃僧那僧涅:“摩诃’’译为“大”;“僧那”为弘誓、大誓;“僧涅”指自誓。“僧那僧涅”指菩萨发的四种弘誓。
③摩诃衍三拔致:“摩诃衍”意为“大乘”;“三拔致”,又译“三拔谛”,意译“发趣”,合在一起指已发趣的大乘菩萨。
【译文】
富楼那对佛说:“为什么菩萨又被叫做摩诃僧那僧涅(弘誓菩萨)及摩诃衍三拨致(大乘发趣菩萨)呢?”佛说:“他们的号就是如此,所以叫做摩诃僧那僧涅、摩诃衍三拔致。’须菩提又问佛说;“是什么原因把菩萨、大菩萨又叫做摩诃僧那僧涅呢?怎样才能知道菩萨、大菩萨是摩诃僧那僧涅呢?”
【经文】
佛言:“菩萨摩诃萨心念如是:我当度不可计阿僧祗人悉令般泥洹。如是悉般泥洹,是法无,不般泥洹一人也,何以故?本无故。譬如幻师于旷大处化作二大城,作化人满其中,悉断化人头,于须菩提意云何?宁有所中伤死者无?”
【译文】
佛说:“菩萨心中作这样的想法:我应当救度不可计算阿僧祗劫中的人民,让他们都得到泥洹。这样好像让一切人都泥洹了,却没有让一个人真正泥洹,为什么呢?因为人本来是没有的。比如善于幻变的魔术师在空旷辽阔的地方变出两座大城,又变出许多假人充满其中,再把所有假人的头全部砍断,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呢?有没有真正死伤的人呢?”
【经文】
须菩提言:“无。菩萨摩诃萨度不计阿僧祗人,悉令般泥洹,无不般泥洹一人也。菩萨闻是不恐不畏,不悉①不舍,去就余道,知是则为摩诃僧那僧涅。”
【注释】
①不悉:当作“不恚”;指不怨恨。
【译文】
须菩提说:“没有。菩萨救度不可计算阿僧祗劫中的人民,让他们全都获得泥洹,其实没有一个人泥洹。菩萨听到这样的话,如果不恐怖,不畏惧,不怨恨,不舍弃菩萨道去追随其他的道,这样的菩萨就是摩诃僧那僧涅。”
【经文】
须菩提白佛言:“如我从佛闻,念其中事如是,不为摩诃僧那僧涅。何以故?作是为者,无有作萨芸若,无所供养。人无作者,为何等所人作摩诃僧那僧涅?色无著无缚无脱,痛痒、思想、生死、识无著无缚无脱。”
【译文】
须菩提对佛说:“按照我从佛那里面听到的,对事情作这样思考的人不是摩诃僧那涅。为什么呢?因为这样做的人,不能发起萨芸若智慧,也就不能供养佛法。人是没有什么作为的,既然如此,那什么样的人能为摩诃僧那僧涅呢?之所以没有人能成,是不是因为色是没有执著,没有束缚,没有解脱的呢?受、想、行、识是没有执著,没有束缚,没有解脱的呢?一切都没有执著,没有束缚,没有解脱,也就不需要有摩诃僧那僧涅来救度人民。”
【经文】
邠祁文陀弗谓须菩提:“色无著无缚无脱,痛痒、思想、生死、识无著无缚无脱,何谓?”须菩提言:“色无著无缚无脱,痛痒、思想、生死、识无著无缚无脱。”
邠祁文陀弗言:“何谓色无著无缚无脱?何谓痛痒、思想、生死、识无著无缚无脱?”
【译文】
富楼那问须菩提:“色没有执著,没有束缚,没有解脱,受、想、行、识没有执著,没有束缚,没有解脱,为什么这样说?”须菩提说:色无束缚无解脱,受、想、行、识没有执著,没有束缚,没有解脱。富楼那问:“色没有执著,没有束缚,没有解脱是什么意思?受、想、行、识没有执著,没有束缚,没有解脱是什么意思?”
【经文】
须菩提语邠祁文陀弗:“色如幻,无著无缚无脱;痛痒、思想、生死、识如幻,无著无缚无脱;无有边无著无缚无脱,譬如空无著无缚无脱;无所生,无著无缚无脱。是故菩萨摩诃萨摩诃僧那僧涅。”
【译文】
须菩提对富楼那说:“意思是色和虚幻一样,所以没有执著,没有束缚,没有解脱;受、想、行、识和虚幻一样,所以没有执著,没有束缚,没有解脱;一切法都没有边际,因而没有执著,没有束缚,没有解脱,就像虚空没有边际因而没有执著,没有束缚,没有解脱一样;一切法都没有生出,所以它们没有执著,没有束缚,没有解脱。正是如此,菩萨才能成为摩诃僧那僧涅。”
【经文】
须菩提白佛言:“何因为摩诃衍三拔致?何所是摩诃衍?从何所当住衍中?何从出衍中?谁为成衍者?”佛语须菩提:“摩诃衍,摩诃衍者,无有止也,不可得边幅。”须菩提问佛言:“我欲知衍从何所出生?从三处①出自至萨芸若中住,亦无有从中出生者,无有甫当来出者?何以故?天中天。”
【注释】
①三处:指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
【】【】【】【】【】【】【】【】【】
【译文】
须菩提对佛说:“为什么菩萨又叫做大乘发趣菩萨呢?什么是大乘菩萨呢?从哪里他们来到大乘中住呢?从何处能走出大乘之中呢?”佛告诉须菩提:“所谓大乘是没有止境的,人不可能认识到它的边际。”须菩提问佛说:“我想知道大乘菩萨是从哪里产生的?是从三界中出来后达到了萨芸若智慧从而住在大乘中呢?还是根本不会从什么事物中产生,将来也不会产生呢?”
【经文】
佛言:“正使生已甫当来出者,假令有两法者不可得法,设不从得者,复从何法出?”须菩提白佛言:“摩诃衍于天上天下人中正过上,无有与等者。衍与空等,如空覆不可复计阿僧祗人,摩诃衍覆不可复计阿僧祗人;尔故呼摩诃衍。”
【译文】
佛说:“假如菩萨有产生之处,将来也有产生,那就有了生和所生两种法,而这两种法都是没法得到的。但是如果不从这里产生,菩萨又能从什么法中出生呢?”须菩提对佛说:“大乘菩萨在天上天下一切人中,至高无上,没有人能和他相等。大乘菩萨与虚空一样,就像虚空能覆盖不可计算阿僧祗劫那样多的人一样,大乘菩萨也能覆盖不可计算阿僧祗劫那么多的人,因此被叫做太乘菩萨。”
【经文】
“摩诃衍者,亦不见来时,亦不见去时,亦不见住处,亦不中边见,亦不于是闻见,亦无所见,亦不于三处见,字如是,天中天,尔故为摩诃衍。”佛言:“善哉,须菩提!尔故为摩诃衍。”
【译文】
“而大乘菩萨,你不见他有来的时候,也不见他有去的时候,看不见他住的地方,在中央看不见他,在两边看不见他,在这里看不见他,在别处看不见他,既看不见,也听不着,不能在三界中看见他们。正是如此,天中天的佛啊,我们才把他们叫做大乘菩萨。”佛说:“说得好啊,须菩提,正是如此才叫做大乘菩萨。”
【经文】
邠祁文陀弗白佛言:“尊者须菩提,佛使说般若波罗蜜,及至说摩诃衍事为。”须菩提白佛言:“须菩提说般若波罗蜜,得无过,天中天。”佛言:“若说般若波罗蜜不过也,适得其中。”
【译文】
富楼那对佛说:“佛让须菩提解释般若波罗蜜,他却怎么说到了大乘菩萨上去了呢?”须菩提对佛说:“天中天的佛啊!我这样解释般若波罗蜜,有过错吗?”佛说:你这样解释般若波罗蜜是适当的,没有过错。”
【经文】
须菩提言:“菩萨亦不念彼间,亦不于是间念,亦不无中央念;色亦无有边,菩萨亦无有边;色与菩萨,不可逮不可得;一切菩萨,不可得不可逮,何所是菩萨般若波罗蜜?”
【译文】
须菩提说:“菩萨不思念彼,也不思念此,也不思念中央;色是没有边的,菩萨也是没有边的,所以色和菩萨都是不能得到的。既然一切菩萨都是得不到的,那什么是菩萨的般若波罗蜜呢?”
【经文】
“当何从说?菩萨都不可得见,亦不可知处,当从何所说般若波罗蜜?菩萨转复相呼菩萨?云何天中天,想如字耳,何如为意?意无处处,意无形形,意本是形法。何等为色?色不可得见,亦无有身,是中何所有色者?痛痒、思想、生死、识,识不可得见,菩萨亦不可得见,菩萨识了不知处处,亦不可见。”
【译文】
“应当从哪里解释般若波罗蜜呢?既然菩萨都是不能见到的,也不能认识他们所在的处所,从哪里才能解释般若波罗蜜呢?天中天,菩萨之间互相称做菩萨,是什么意思呢?不过是一种名称而已,没有什么真正的意义。因为意义是没有处所,没有形状的,不是真实的。什么是色?色是不可见的,也没有自身的本体,哪有什么真正的色呢?受、想、行、识也是不可见的.也没有自身真正的本体。菩萨也是如此,菩萨不可见,菩萨的智慧不能认识外物,没有认识能力。”
【经文】
“一切菩萨了无有处,了不可见,何所为菩萨般若波罗蜜?如是说菩萨都不可得见,亦不可知处处,了无所有,当从何所法中说般若波罗蜜,尔故字为菩萨?如是如是,字想亦无,字亦无想,何所为意意?谁字意至本本意生?意是无形,何因是识?不可得持,至本亦无所持,何因有识?”
【译文】
“一切菩萨没有自己所在的处所,不可得见,又有什么菩萨的般若波罗蜜呢?这样说来,菩萨都是不可见到的,菩萨也不能认识外物,菩萨没有什么真正的内涵,所以也没有什么解释般若波罗蜜的方法.,而正是如此,菩萨才被叫做菩萨。这样,菩萨对菩萨二字没有什么念头,也不会想到菩萨二字,哪里还有什么意思呢?谁还会有关于菩萨的想法以及其他一切想法呢?意念既然没有自身的形状,又怎么会有认识呢?”
【经文】
“如是法形,形亦无有本;设无有本,法亦无谁作,亦无有本,本无有本,当何从说般若波罗蜜?亦无有异处,亦无有本,菩萨法亦无所得。有行菩萨闻是不恐、不畏、不难,则为行般若波罗蜜。行般若波罗蜜法,当熟思维如是。”
【译文】
“如此,一切万法都没有自身的形状,即使表现出一定的形状,它的形状也不是根本的形状;既然万法都没有根本,也就没有谁能创造它。万法没有根本,本来就没有根本,那么从哪里能解释般若波罗蜜呢?菩萨也是如此,没有根本,所以菩萨法也是得不到的。如果菩萨修行时听到这样的话,能够不恐怖、不畏惧、不畏难,那就是在修行般若波罗蜜。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法的时候,应当进行这样的思维,深思熟虑。”
【经文】
“是时为不入色,何以故?色无所生为非色,设尔非色为无色,亦无有生,从其中无所得,字为色法,中本无无。”
【译文】
“到了这个时候,他就不会进入色的束缚中,为什么呢?因为色是无生的,色就是非色,非色就是没有色,这样色既然不会产生出来,从色中也就不会得到什么。名字就是色法的一种,名字没有什么真正的内涵。”
【经文】
“是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视法思维深入法。是时亦不入痛痒、思想、生死、识,何以故?识无所生为非识故,亦不出识中,亦不入识中,法中计了无所有。”
【译文】
“这种观察思考的方法,就是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时应当深入思考的方法。到了这个时候,菩萨也不会进入受、想、行、识的束缚之中,为什么呢?因为一切识都是无生的,识就是非识,没有什么从识中出来,没有什么进入识中,识中什么都没有。”
【经文】
舍利弗谓须菩提:“我听须菩提所说法中事,如是菩萨无所出生。设菩萨无所出生者,菩萨如用何等故,谦苦。①行菩萨道?设用十方天下人故,何能忍是谦苦?”须菩提语舍利弗:“我亦不使菩萨忍是谦苦也。
【注释】
①谦苦:指菩萨在世间忍受各种痛苦。
【译文】
富楼那问须菩提:“我听了你对佛法的解释,按照你的说法,菩萨是没有产生的,假如菩萨不会产生出来,那么菩萨为什么还要忍受各种痛苦来修行菩萨道呢?如果是为了十方天下的人民,又怎么能忍受这样巨大的痛苦呢?”须菩提对舍利弗说:“我也希望菩萨忍受痛苦。”
【经文】
“行菩萨之道者,菩萨自念:我不录是谦苦行。何以故?菩萨心不当作是念,言我忍谦苦心未曾有念,是不当作是念。为用不可计阿僧祗人故,欲令安稳,念之如父,念之如母,念之如子,念之如身无异,常当慈念之。”
【译文】
“修行菩萨道的菩萨,他们心中应当这样想:我不用忍受痛苦的方法修行菩萨道。为什么要这样想呢?因为菩萨心中不应该有这样的想法,认为我忍受了各种痛苦,心中就不会再起念头,菩萨不应该有这样的想法。菩萨为了不可计算阿僧祗劫的人民,想让他们安稳,就要慈念他们,如同慈念父母和孩子那样,如同慈念自己的身体那样,应当经常这样慈念。”
【经文】
“菩萨当作是持心,一切菩萨不见,亦不知处,如是内法外法,当作是念,当作是行,菩萨作是行不为忍谦苦。舍利弗,设使如是所语,菩萨不见出生,菩萨为无所出生。”
【译文】
“菩萨只有保持这样的一颗心,他的心才是真正的无见,不识处所,也不识身内身外的一切万法。菩萨应当保特这样的念头,保持这样的行为,菩萨这样作修行,就是不需忍受各种痛苦的修行。舍利弗,假如按照我所说的来做,就看不见菩萨的出生,菩萨也就是无所出生的了。”
【经文】
舍利弗谓须菩提:“设使菩萨无所出生,萨芸若亦无所出生。”须菩提言:“如是萨芸若无所出生。”舍利弗谓须菩提:“设使菩萨如是所语,菩萨不见出生,菩萨为无所出生。”舍利弗谓须菩提:“设使菩萨无所出生,萨芸若亦无所出生。”须菩提言:“如是萨芸若无所出生。”
【译文】
舍利弗问须菩提:“假如菩萨无所出生,萨芸若智慧不就也是无所出生的了吗?”须菩提说:“正是如此,萨芸若智慧是没有出生的。”舍利弗对须菩提说:“假如按照这种说法,菩萨是看不见出生的,菩萨是没有出生的。”舍利弗问须菩提:“假如菩萨没有出生,那萨芸若智慧不是也没有出生了吗?”须菩提说:“正是如此,萨芸若智慧是没有出生的。”
【经文】
舍利弗谓须菩提:“设使萨芸若无所出生,悉逮得禅亦无所生。”须菩提言:“如是悉逮得禅亦无所生。”舍利弗谓须菩提:“是中菩萨无所生,菩萨为无所生,萨芸若亦无所生,萨芸若法为无所生,悉逮得禅具足亦无所生;悉逮得禅法亦无所生,是为无所逮得菩萨,为无所逮得萨芸若。”
【译文】
舍利弗问须菩提:“假如萨芸若智慧是没有出生的,那能够成就一切的禅定不也就是没法产生了吗?”须菩提说:“正是如此,能够成就一切的禅定也是不能产生的。”舍利弗对须菩提说:“由此说来,菩萨是没有出生的,由于菩萨没有出生,所以萨芸若智慧也没有出生;由于萨芸若智慧没有出生,所以能够成就一切的禅定也就没有出生;由于禅定没有出生,所以人就没有办法成就菩萨,也没有办法获得萨芸若智慧了。”
【经文】
须菩提言:“无所生法逮得,无所生亦无所生法逮得,亦无无无所生逮得。”舍利弗谓须菩提:“设使无无无所生逮得无所生法,是故无所生逮得法。”须菩提言:“设使无所生法生。复无无所生。是故无所生逮得。”
【译文】
须菩提说:“能够获得。可以用无所生法获得,而无可生也可以用无所生法来获得,不是没有无所生法来获得。”舍利弗对须菩提说:“如果有无所生能成就无所生法,那么无所生就能够成就一切法。”须菩提说:“假如有了无所生法,无所生法自身也是无所生的,这样的无所生才能成就一切法。”
【经文】
舍利弗谓须菩提:“设使须菩提无所生,无无所生,是故无所生,须菩提无所生。”须菩提语舍利弗:“无所生,无所生乐闻。舍利弗,无所生乐,是故为乐。”
【译文】
舍利弗对须菩提说:“须菩提,如果无所生也是无生的,所以才是无所生,那不是说一切都没有生了吗?”须菩提对舍利弗说:“一切都没有生,一切无生才能有快乐。舍利弗,无所从生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经文】
须菩提语舍利弗:“无所生闻,是为闻。”舍利弗谓须菩提:“闻是语。”须菩提语舍利弗:“无无所语,是为语无所语,是为乐无所乐,是故语,是故乐。”舍利弗言:“善哉,须菩提!于法中第一尊,何以故?如尊者须菩提,随所问则报。”
【译文】
须菩提对舍利弗说:“无所从生的听闻,才是真正的听闻。”舍利弗对须菩提说:“可是我刚刚听到了你说的这句话。”须菩提对舍利弗说:“我所说的话,其实什么都没有,是说无所说;我所说的快乐,是乐无所乐。因此才是真正的说,才是真正的快乐。”舍利弗说:“好啊,须菩提,你是佛法中的第一人,为什么呢?因为你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会给人做出回答。”
【经文】
须菩提谓舍利弗:“佛弟子所说法,十方亦不知所化来,时随所问则解。何以故?十方法亦不知所生。”舍利弗言:“善哉,须菩提!从何所法中度菩萨?”
【译文】
须菩提对舍利弗说:“佛的弟子所说的法是没有一定之规的,即使走遍十方天下,也不能认识它是从哪里来的,所以才能有问即答。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十方天下的一切法是从哪里来的。”舍利弗说:“好啊!须菩提,那么菩萨是从哪里生的呢?”
【经文】
须菩提言:“从般若波罗蜜中生。说是法时若读时,菩萨信不疑。菩萨当知之,有随是法不增,不随是法不减。”舍利弗谓须菩提:“随是法亦不增,不随是法亦不减,随法教一切人,随法者不失一切人,皆使得菩萨摩诃萨,何以故?一切人悉学法,其法俗如故。”
【译文】
须菩提说:“是从般若波罗蜜中生的。当解说般若波罗蜜时或读诵般若波罗蜜时,菩萨对它应深信不疑。菩萨应该知道,即使追随般若波罗蜜,他的知识也不会增加;不追随般若波罗蜜,他的知识也不会减少。”舍利弗对须菩提说:“追随般若波罗蜜不增加,不追随般若波罗蜜不减少,因此菩萨才能真正追随般若波罗蜜来教化一切人民,不失去一切人民,一切人民才能都来学习般若波罗蜜,而般若波罗蜜却依然如故。”
【经文】
须菩提言:“善哉,舍利弗!所解法。如舍利弗言无异,何以故?身当谛念,当作是了知。人身若干种空,其念亦若干种空,当了知是人身难了知,所念难了知。舍利弗!菩萨当作是学,当作是行。
【译文】
须菩提说:“解释得好啊,舍利弗,就像你所说的那样一般无二,为什么呢?人应该思考自己的身体,应该进行仔细的认识,应该知道人的身体就是无数种空。人的思想也是无数种空,应该知道人的身体是难以认识的,人的思想也是难以认识的。舍利弗,菩萨应当这样学习,应当这样修行。”
?
难问品第二
【经文】
尔时释提桓因①与四万天子②相随俱来共会坐,四天王③与天上二万天子相随来共会坐,梵迦夷天④与万天子相随来共会坐,梵多会天⑤与五千天子相随来共会坐。诸天子宿命⑥有德,光明巍巍,持佛威神持佛力,诸天子光明彻照。
【注释】
①释提桓因:又译:“释迦提婆因提”、“释迦因陀罗”、“因陀罗”等,译为“能天主”,略称“帝释”。原为婆罗门教的大神,后被佛教利用,为欲界忉利天之主。
②天子:指天众,即天界的众生。
③四天王:即:东;持国天王、南;增长天王、西;广目天王、北;多闻天王。佛教神话中的四位天神,为帝释的外将,居须弥山半腰的键陀罗山,护持天下。其所居之处名为“四王天”。
④梵迦夷天:译曰:“净身”,指色界初禅天之第一天,即梵天。
⑤梵多会天:即梵辅天,色界初禅中的第二天。
⑥宿命:众生于过去世时辗转轮回,称宿命。
【译文】
那时,释提桓因和梵天四万天众一起来到佛法大会会场坐下;四大天王与天王天上二万天众一起来到会场坐下;梵天王与一万天众一起来到会场坐下;梵辅天王与五千天众一起来到会场坐下。所有这些天界的众神,都在过去世时积累了无数的功德,光明照耀,巍峨高大,得到了神的威神,持有了佛的神力,他们的光明照遍了一切。
【经文】
释提桓因白须菩提言:“贤者须菩提!是若干千万天子大会,欲听须菩提说般若波罗蜜。云何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中住?”须菩提语释提桓因言:“拘翼①,是若干千万天子乐者听我当说。须菩提持佛威神持佛力.广为诸天子说般若波罗蜜。”
【注释】
①拘翼:释提桓因(帝释)的另一个名称。
【译文】
释提桓因对须菩提说:“贤能的须菩提啊,这么多成千上万的天界众佛来到会场,想听听你解说般若波罗蜜。菩萨怎样才能住在般若波罗蜜中呢?”须菩提对释提桓因说:“拘翼,既然这么多天界众神愿意听法,我当然要进行解说。我是依靠佛的威神力量。才能广泛地为各位天神解说般若波罗蜜的。”
【经文】
“何所天子未行菩萨道,其未行者,今皆当行,以得须陀洹道①不可复得菩萨道。何以故?闭塞生死道故。正使是辈行菩萨道者,我代其喜,我终不断功德法,我使欲取中正尊法,正欲使上佛。”佛言:“善哉,须菩提!劝乐诸菩萨学乃尔。”
【注释】
①须陀洹道:小乘佛教最初的修行果位,译为“预流”。
【译文】
“无论是哪里的天神,如果他还没有修行菩萨道,现在就应当立即修行,因为如果他得到了须陀洹道,那就再也得不到菩萨道了。为什么呢?因为须陀洹道只是闭塞生死的办法,不是泥洹解脱的办法。如果他们修行了菩萨道,我就替他们欢喜,不会让他们停止这种大有功德的修行方法,我要让他们选择正当、适中、尊贵的法,使他们上升成佛。”佛说:“说的好啊,须菩提,就要这样劝菩萨学习佛法。”
【经文】
须菩提白佛言:“须菩提当报恩,不得不报恩。何以故?过去时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①,皆使诸弟子为诸菩萨说般若波罗蜜,怛萨阿竭时亦在其中学,如是中法,令自致作佛。用是故,当报佛恩。我亦复作是说般若波罗蜜,菩萨亦当复受菩萨法,我复劝乐。我皆受已,皆劝乐已,菩萨疾逮作佛。”
【注释】
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怛萨阿竭意为“如来”,阿罗诃意为“应供”,三耶三佛意为“正遍知”,为佛十号中的三号。
【译文】
须菩提对佛说:“须菩提应该报答佛的恩德,不能不报答佛的恩德。为什么呢?因为过去时的诸佛如来,都让弟子们为各位菩萨解说般若波罗蜜,如来你也在其中学习过,因此合乎了佛法,最终成了佛。因此,我要报答过去诸佛的恩德,我也要解说般若波罗蜜,各位菩萨也应该听受我所说的菩萨法,我也要劝你们喜欢这样的佛法。我教给你门之后,劝导你门之后,你们这些菩萨就能很快地成佛。”
【经文】
须菩提言:“拘翼,当所问者听所问,菩萨云何住般若波罗蜜中?持空法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中住。拘翼,菩萨摩诃萨、摩诃僧那僧涅、摩诃衍三拔致,色不当于中住、痛痒、思想、生死、识不当于中住;须陀洹不当于中住,斯陀含①不当于中住。
【注释】
①斯陀含:小乘佛教的第二个修行果位,意为“一来”。
【译文】
须菩提说:“拘翼,你有什么问题我都会作出解说。你问菩萨怎样才能住在般若波罗蜜中,菩萨只有坚持空法才能住在般若波罗蜜中。拘翼,菩萨无论是被叫做菩萨或大菩萨,还是叫弘誓菩萨、大乘发趣菩萨,都不应该住在色中,不应该住在受、想、行、识中;不应该住在须陀洹道中。
【经文】
“阿那含①不当于中住,阿罗汉②不当于中住,辟支佛③不当于中住,佛不当于中住。有色无色不当于中住,有痛痒、思想、生死、识,无痛痒、思想、生死、识不当于中住;有须陀洹、无须陀洹不当于中住,有斯陀含、无斯陀含不当于中住,有阿那含、无阿那含不当于中住。”
【注释】
①阿那含:小乘佛教的第三个修行果位,意为“不还。”
②阿罗汉:小乘佛教第四个也是最高一个修行果位。
③辟支佛:意为:“独觉”、“缘觉”等,佛教三乘之一,指通过观察十二因缘之理而自得觉悟的修行者。
【译文】
“不应该住在斯陀含道中,不应该住在阿那含道中,不应该住在阿罗汉道中.不应该住在辟支佛道中,不应该住在佛道中。无论是有色还是无色,不应该住在其中;无论是有受、想、行、识,还是无受、想、行、识,不应该住在其中;无论是有须陀洹还是无须陀洹,不应该住在其中;无论是有斯陀含还是无斯陀含,不应该住在其中;无论是有阿那含还是无阿那含,不应该住在其中。”
【经文】
“有阿罗汉、无阿罗汉不当于中住,有辟支佛、无辟支佛不当于中住,有佛、无佛不当于中住。色无、无常不当于中住,痛痒、思想、生死、识、无、无常不当于中住。”
【译文】
“无论是有阿罗汉还是无阿罗汉,不应该住在其中;无论是有辟支佛还是无辟支佛,不应该住在其中;无论是有佛还是无佛,不应该住在其中。不要认为色不是无常的,就住在其中;不要认为受、想、行、识不是无常的,就住在其中。”
【经文】
“色若苦、若乐不当于中住,色若好、若丑不当于中住;痛痒、思想、生死、识、若苦、若乐不当于中住,痛痒、思想、生死、识、若好、若丑不当于中住。色我所非我所不当于中住,痛痒、思想、生死、识、我所、非我所不当于中住。”
【译文】
“无论色是苦的还是乐的,不应该住在其中;无论色是好的还是坏的。不应该住在其中。无论色是否有自在的本体,不应该住在其中;无论受、想、行、识是否有自在的本体,不应该住在其中。”
【经文】
“须陀洹道不动成就不当于中住,须陀洹道成已不当于中住。何以故?须陀洹道七死七生便度去,是故须陀洹道不当于中住。斯陀含道不动成就不当于中住,斯陀含道成已不当于中住。”
【译文】
“即使得到了不动转的须陀洹境界,不应该住在其中,哪怕是成就了须陀洹道,也不应该住在其中。为什么呢?因为得到须陀洹道的人,经过七次生死就解脱而去了,所以菩萨不应该住在须陀洹道中。即使得到了不动转的斯陀含境界,不应该住在其中,哪怕是成就了斯陀含道,也不应该住在其中。”
【经文】
“何以故?斯陀含道一死一生便度去,是故斯陀含道不当于中住。阿那含道不动成就不当于中住,阿那含道成已不当于中住。何以故?阿那含道成已,便于天上般泥洹,是故阿那含道不当于中住。”
【译文】
“为什么呢?因为得到斯陀含道的人,经过一次生死就解脱而去了,所以菩萨不应该住在斯陀含道中。即使是得到了不动转的阿那含境界,不应该住在其中,哪怕是成就了阿那含道,也不应该住在其中。为什么呢?因为得到了阿那含道的人,不久就在天界中泥洹了,所以菩萨不应该住在阿那含中。”
【经文】
“阿罗汉道不动成就不当于中住,阿罗汉道成已不当于中住。何以故?阿罗汉道成已,便尽是间无处所,于泥洹中般泥洹,是故阿罗汉道不当于中住。辟支佛道不动成就不当于中住。”
【译文】
“即使得到了不动转的阿罗汉境界,不应该住在其中,哪怕是成就了阿罗汉道,也不应该住在其中。为什么呢?因为成就了阿罗汉以后,就毫无间断地在泥洹中泥洹了,所以菩萨不应该住在阿罗汉道中。即使得到了辟支佛的不动转境界,不应该住在其中,哪怕是成就了辟支佛道,也不应该住在其中。”
【经文】
“何以故?辟支佛道成已,过阿罗汉道,不能及佛道,便中道般泥洹,是故辟支佛道不当于中住。佛道不当于中住,何以故?用不可计阿僧祗人故。作功德,以不可计阿僧祗人我皆当令般泥洹,正于佛中住,是故佛道不当于中住。”
【译文】
“为什么呢?成就辟支佛道以后,虽然超过了阿罗汉道,却赶不上佛道,便半道泥洹了,所以菩萨不应该住在辟支佛道中。即使是佛道也不应该住在其中,为什么呢?因为菩萨要为不可计算阿僧祗劫的人民作功德,菩萨要救度不可计算阿僧祗劫的人民,要让他们都得到泥洹,进入佛道之中,所以菩萨自己不应该住在佛道中。”
【经文】
舍利弗心念言:“佛当云何住?”须菩提知舍利弗心所念,便问舍利弗言:“云何佛在何所在?”舍利弗谓须菩提:“佛无所住。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心无所住止,不在动处止,亦无动处止。”须菩提言:“如是如是,菩萨当作是学,如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住亦不可住,当作是住,学无所住。”
【译文】
舍利弗心想:“怎样才能住在佛道之中呢?”须菩提知道舍利弗心中的想法,便问舍利弗说:“你怎样认为呢,佛住在什么地方吗?”舍利弗对须菩提说:“佛没有所住的地方。诸佛如来的心没有停止之处,不停止在运动的地方,也没有运动的地方可以停止。”须菩提说:“就是这样,菩萨就应该这样学习,要像诸佛如来那样,停住在无所停住的地方,菩萨应该这样住止,要学会无所住止。”
【经文】
是时诸天子心中作是念:“诸阅叉辈尚可知所念,阅叉若大若小,所语悉可了知,尊者须菩提所语了不可知。”须菩提知诸天子心中所念,谓诸天子言:“是语难了,亦不可闻,亦不可知。”诸天子心中复作是念:“是语当解,今尊者须菩提深入深知。”
【译文】
这时各位天神心中想:“即使是罗刹们的想法都是可以认识的,罗刹无论多大多小,他们所说的话都是可以理解的,而尊者须菩提所说的话却让人无法理解。”须菩提知道天界众神心中的想法,便对他们说:“我说的话是难以理解的,很难听懂,也很难认识。”天界众神又想:“他的话应当是可以理解的,比如须菩提尊者本人肯定就认识得很深入。”
【经文】
须菩提复知诸天子心中所念,语诸天子言:“已得须陀洹道证,若于中住,不乐因出去;已得斯陀含道证,若于中住,不乐因去;已得阿那含道证,若于中住,不乐因去;已得阿罗汉道证,若于中住,不乐因去;已得辟支佛道证,著于中住,不乐因去;已得佛道证,若于中住,不乐因去。”
【译文】
须菩提又知道了天界众神的想法,便对他们说:“已经证得须陀洹道的人,如果住在其中,就不愿意从中离开:已经证得斯陀含道的人,如果住在其中,就不愿意从中离开;已经证得阿那含道的人,如果住在其中就不愿意从中离开;已经证得阿罗汉道的人,如果住在其中,就不愿意从中离开;已经证得辟支佛道的人,如果住在其中,就不愿意从中离开;已经证得佛道的人,如果住在其中,就不愿意从中离开。”
【经文】
诸天子心中复作是念:“尊者须菩提所说乃尔,当复于何所更索法师如须菩提言者?”须菩提知诸天子心中所念,语诸天子言:“法师如幻,欲从我闻法,亦无所闻,亦不作证。”诸天子心中复作是念:“云何法作是闻人如是?”
【译文】
天界众神心中又想:“须菩提尊者是这样说的,什么地方还会有像须菩提这样解说的法师呢?”须菩提知道了众神心中的想法,便对他们说:“法师也是虚幻的,你们想从我这里听法,其实什么也听不着,什么也悟不到。”天界众神心中又想:“为什么法是这种说法,人也是这种说法呢?”
【经文】
须菩提知诸天子心中复作是念,语诸天子言:“幻如人,人如幻乎!我呼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道,悉如幻;正使佛道,我呼亦如幻。”诸天子语须菩提:“乃至佛道亦复呼为幻?”
【译文】
须菩提知道天界众神心中的想法,便对天界众神说:“虚幻和人是一样的,人和虚幻也是一样的。我所说的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全都和虚幻是一样的;即使是佛道,我说它也和虚幻是一样的。”天界众神问须菩提:“怎么佛道也可以说是虚幻的呢?”
【经文】
须菩提言:“乃至泥洹亦复如幻。”诸天子问须菩提:“乃至泥洹泥洹及泥洹亦复如幻?”须菩提语诸天子:“设复有法出于泥洹,亦复如幻。何以故?幻人泥洹,赐如空无所有。”
【译文】
须菩提说:“即使是泥洹也还是虚幻的。”天界众神问须菩提:“那么泥洹的泥洹也和虚幻是一样的吗?”须菩提对天界众神说:“无论有什么法从泥洹中出来,如果有的话,都是虚幻的。为什么呢?因为人是虚幻的人,这样的人的泥洹,说穿了总是空无所有的。”
【经文】
舍利弗、邠祁文陀罗弗、摩诃拘私①、摩诃迦旃延②问须菩提:“何等为般若波罗蜜相?从何等法中出?”须菩提报言:“从是法中出阿惟越致菩萨,是为般若波罗蜜相。如是诸弟子闻法,悉具足疾成阿罗汉。”
【注释】
①摩诃拘私:一般译作“摩诃拘唏罗”,即舍利弗之舅长爪梵志,为著名的罗汉。
②摩诃迦旃延:佛陀十大弟子之一。
【译文】
舍利弗、富楼那、长爪梵志和大迦旃延问须菩提:“什么是般若波罗蜜的相?它从什么样的法中产生出来?”须菩提回答说:“从般若波罗蜜中可以生出阿惟越致菩萨,这就是般若波罗蜜的相。诸佛弟子听了这样的法,就都能成就阿罗汉的果位。”
【经文】
须菩提言:“般若波罗蜜中说相如是,从法中无所出,何以故?法中无所有、无所闻、无所得。如法比丘无所闻法,无所得法,从是法中无所受。”
【译文】
须菩提说:“般若波罗蜜的相说起来就是如此,它不会从法中产生出来,为什么呢?因为法中是什么都没有的,从法那里我们什么都听不到,什么都得不到。依法修行的比丘就是如此,没有所听的话,也没有所得的法,他从法中什么都得不到。”
【经文】
释提桓因心念言:“尊者须菩提所说为雨法宝,我宁可作花,持散尊者须菩提上。”释提桓因则化作花,散须菩提上。须菩提心则了知,言:“是花不出忉利天①上,我曾见是花,是花所出生散我上者,化作耳,化成耳!”
【注释】
①忉利天:意为“三十三天”,欲界六天中的第二天,位于须陀山顶,帝释居于此。
【译文】
释提桓因心想:“须菩提尊者所说的犹如天雨法宝,我宁可化作香花,散到须菩提尊者的身上。”于是释提桓因便化作香花,散布在须菩提的身上。须菩提心中知道是释提桓因所作,说:“这些花不是来自忉利天上。我曾经见过这些花,散在我身上的这些花,是变化出来的,是变化而来的。”
【经文】
“此花化花,亦不从树出,释提桓因所作花,用散我上者,从心树出,不从树生也。”释提桓因谓须菩提言:“此花无所从出生,尊者须菩提!不从心树出。”须菩提言:“拘翼说言是花无所从出生,亦不从心树出,为非花。”
【译文】
“这些花是变化出的花,不是生自树上,是释提桓因变成用于散在我身上的,它们从心树中产生,不是从花树上产生的,”释提桓因对须菩提说:“这些花没有出生的地方,须菩提尊者,它们也不是从心树上产生的。”须菩提说:“拘翼,你说这些花没有出生的地方,也不是从心树上产生的,那它们就不是花。”
【经文】
释提桓因言:“尊者须菩提深知说不增不减,作是说法。如尊重须菩提教也,菩萨当作是学。”须菩提语释提桓因:“拘翼,是语无有异,菩萨当作是学入法中。菩萨作是学者,为不学须陀洹、斯陀含、陀那含、阿罗汉、辟支佛道。”
【译文】
释提桓因说:“须菩提尊者,你真是深知一切法不增不减的道理,只有你才能作这样的说法。一切菩萨都应该像须菩提尊者所教的那样来进行学习。“须菩提对释提桓因说:“拘翼,你说的没错,菩萨确实应该这样学习来体会佛法。只有这样学习的菩萨,才是不学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道。”
【经文】
“为学佛道,为学萨芸若道。作是学者,为学不可计阿僧祇经卷。不生色学,不生痛痒、思想、生死、识学。不学受余法,亦不学受,亦不学失,不学失为学萨芸若,为出萨芸若。”
【译文】
“才是学习佛道,是学习萨芸若智慧之道。这样学习,等于是学习了不可计算阿僧祗劫那么多的佛经。这样学习,是不造作色的学习,是不造作受、想、行、识的学习。这样才不会接受其他学习,不丢失这种学习,也不执著这种学习,这样就是在学习萨芸若智慧,就是在培养萨芸若智慧。”
【经文】
舍利弗谓须菩提:“学是学,亦不受,亦不失,为学萨芸若,为出萨芸若。”须菩提言:“如是舍利弗!作是学亦不受亦不失,学是为学萨芸若,为出萨芸若。”
【译文】
舍利弗对须菩提说:“进行这样的学习,既不执著它,也不失去它,这样就是学习萨芸若智慧,就是培养萨芸若智慧吗?”须菩提说:“是的,舍利弗,作这样的学习,既不执著也不失去,这样的学习就是在学习萨芸若智慧,就是在培养萨芸若智慧。”
【经文】
释提桓因问舍利弗:“般若波罗蜜菩萨当云何行?"舍利弗言:“当问尊者须菩提。”释提桓因问尊者须菩提:“持何威神恩当学知?”须菩提言:“持佛威神恩当学知。拘翼,所问般若波罗蜜菩萨云何行,亦不可从色中行,亦不可离色行;亦不可从痛痒、思想、生死、识中行,亦不可离痛痒、思想、生死、识行。”
【译文】
释提桓因问舍利弗:“菩萨应当怎样修行般若波罗蜜呢?”舍利弗说:“你应当问须菩提尊者。”释提桓因问须菩提:“依靠怎样的威神力量才能学好般若波罗蜜呢?”须菩提说:“依靠佛的威神力量才能学好般若波罗蜜。拘翼,你问菩萨应当怎样修行般若波罗蜜,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不应当在色中修行,也不可离开色修行;不应当在受、想、行、识中修行,也不可离开受、想行、识修行。”
【经文】
“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亦非痛痒、思想、生死、识,般若波罗蜜亦不离痛痒。思想、生死、识。”释提桓因言:“摩诃波罗蜜、无有边、无有底。波罗蜜云何?”
【译文】
“为什么呢?因为般若波罗蜜不是受、想、行、识,也不离受、想、行、识。”释提桓因说:“大波罗蜜、无有边波罗蜜、无有底波罗蜜是怎样的呢?”
【经文】
须菩提言:“拘翼。摩诃波罗蜜、无有边波罗蜜、无有底波罗蜜,摩诃波罗蜜了不可得,无有边波罗蜜了不可见,无有底波罗蜜了不可得底。人无底,复无无底。无底复无无底;波罗蜜等无底,复无无底,波罗蜜无底复无无底。”
【译文】
须菩提说:“拘翼,大波罗蜜是不可得到的,无有边波罗蜜是不可见到的,无有底波罗蜜是得不到的。人是无底的,又不是无底的,既是无底的又不是无底的;波罗蜜也是这样,它没有底,又不是没有底,是既无底又不是无底的。”
【经文】
“亦无有中边,亦无有本端,了不可量,了不可逮知。拘翼,从法中底,波罗蜜底无底复无无底。复次,拘翼,法无底复无端,底无有中边,无有尽时,底索无底,复无无底波罗蜜。”释提桓因言:“云何尊者须菩提?何以故人无底、波罗蜜无底?”
【译文】
“波罗蜜没有中间,没有两边,没有中心,也没有边端,它不可测量,不可认识。拘翼,般若波罗蜜就是一切万法的底,所以它既是无底又不是没有底。再者,拘翼,一切万法既无底,又无边端,它们没有中间,没有两边,也没有竭尽的时候,要想寻找它们的底,找到的只能是无底,而无底也不是真正的无底,波罗蜜就是这样。”释提桓因说:“须菩提尊者,为什么人没有底,波罗蜜也没有底呢?”
【经文】
须菩提谓释提桓因:“是事都卢不可计,正使计倍复倍,人无底,波罗蜜无底。释提桓因言。何缘尔人无底波罗蜜无底。”须菩提言:“于拘翼意云何?何所法中作是教人本所生?”
【译文】
须菩提对释提桓因说:“这些事情的总数是没有办法计算清楚的。即使是将计算的得数增加数倍,也还是得不到人的底,得不到波罗蜜的底。”释提桓因说:“是什么缘故人没有底,波罗蜜也没有底呢?”须菩提说:“拘翼,你怎样认为呢?有什么法能教给人们人的所生之本吗?”
【经文】
释提桓因言:“无有法作是教者,亦无法作是教住置,设使有出者但字耳,设有住止者但字耳,但以字字著言耳,有所住止处但字耳,了无所有,但以字字著言耳。人复人所,本末空无所有。”
【译文】
释提桓因说:“没有这样教人的法,也没有传授这种法的人,因为人无论有什么说教,都只不过是名字而已,教法无论传授什么也都只是名字罢了,它们之中什么也没有,只不过是文字连接组成的话而已。人以及人所有东西,无论本来,也都是空无所有的。”
【经文】
须菩提言:“于拘翼意云何?人可得见不?”释提桓因言:“人不可得见。”须菩提言:“拘翼,何所有作意者何所人底?正使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寿如恒河沙劫,尽度人人,展转自相度,其所生者宁有断绝时不?”
【译文】
须菩提说:“拘翼,你认为如何呢?人是可以见到的吗?”释提桓因说:“人是不可以见到的。”须菩提说:“拘翼,既然人是不可见到的,那怎么能有作意思考的人呢?即使诸佛如来寿如恒河沙劫那么长,全部用来救度人,而且人也互相救度,人的出生能有断绝吗?”
【经文】
释提桓因言:“无有断绝时。何以故,人无有尽时?”须菩提言:“人无有底,般若波罗蜜无底。菩萨学当作是了,当作是知,行般若波罗蜜法如是。”
【译文】
释提桓因说:“人的出生没有断绝的时候。为什么呢?因为人的出生是无穷无尽的。”须菩提说:“所以说人无底,般若波罗蜜也无底。菩萨修学的时候,应当这样了解、这样认识,应当这样修行般若波罗蜜法。”
《道行般若经》(注解版第三品)
功德品第三
【经文】
尔时诸因坻天①、诸梵天②、诸波那和提天③、诸伊沙天④、诸那提乾天⑤,同时三反作是称誉法:“贤者须菩提所说法甚深,怛萨阿竭皆从是生。其有闻者,若讽诵读有行者,我辈恭敬视如恒萨阿竭,我辈恭敬视菩萨摩诃萨持般若波罗蜜者。”
【注释】
①因坻天:译为“因堤天”;意为“主”;指帝释所率领的欲界忉利天中的天神。
②梵天:佛教三界中色界之第一天的天神。
③波那和提天:即“他化自在天”,为欲界第六天的天神。
④伊沙天:又译“伊舍那”等;意译“自在”、“众生主”;为居于欲界第六天中的天神名,或说即“大自在天。”
⑤那提乾天:指诸天女。
【译文】
那时忉利天诸天神、梵天诸天神、他化自在天诸天神、大自在天诸天神、诸天女,同时作三次称赞,说:“须菩提尊者所说的法非常深奥。诸佛如来都是从这里产生的。如果有人听到了这样的法,进行读诵,进行修习,我们就会恭敬他,如同恭敬诸佛如来一样,对于修持般若波罗蜜的人,我们会对他表示恭敬。”
【经文】
佛语诸天人:“如是,如是,昔我于提和竭罗佛①前逮得般若波罗蜜,我便为提和竭罗佛所受决言:却后若当为人中之导,悉当逮佛智慧;却后无数阿僧祗劫,汝当作佛,号字释迦文,天上天下,于中最尊,安定世间法极明,号字为佛。”诸天人同时白佛言:“甚善!菩萨摩诃萨,天中天,行般若波罗蜜自致到萨芸若。”
【注释】
①提和竭罗佛:即然灯佛,佛教传说中的过去佛之一。
【译文】
佛对诸位天神说:“就是这样,就是这样。从前我在然灯佛那里得到了般若波罗蜜,然灯佛就为我授记说:‘以后你会成为人中的导师,获得佛的一切智慧。在无数的阿僧祗劫以后你会成佛,名字叫做释迦文佛,于天下一切众生中最尊贵,可以安定世间,你的佛法极为光明。”这时诸位天神同时对佛说:“太好了,天中天的佛,菩萨修习般若波罗蜜,可以自己获得萨芸若智慧。”
【经文】
尔时佛在众会中央诸天中坐,佛告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今四部①为证,欲天②、梵天③、阿会亘修天④皆证知。”佛语释提桓因:“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其有学般若波罗蜜者,其有持者,其有诵者,是善男子、善女人,魔若魔天⑤终不能得其便。”
【注释】
①四部: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②欲天:泛指欲界六天。
③梵天:指色界初禅天。
④阿会亘修天:意译“光音天”,色界第二禅中的第三天。
⑤魔天:即“他化自在天”,为恶魔,其魔主名“波旬”,常破坏人修学佛道。
【译文】
那时佛坐在大会中央的诸天神之中,佛告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们:“今天你们四部弟子以及欲界、色界的诸位天神,都要知道我下面告诉释提桓因的话。”佛告诉释提桓因:“如果有善男子、善女子学习般若波罗蜜,有人修持,有人读诵,对这些善男善女,魔王及一切诸魔永远找不到侵害他们的机会。拘翼,对这些善男善女,一切人与非人,永远找不到分离他们的机会。”
【经文】
“拘翼,善男子、善女人,若人若非人①终不能得其便。拘翼,善男子、善女人不得横死。拘翼,忉利天上诸天人其有行佛道者,未得般若波罗蜜,未学者,未诵者,是辈天人,皆往到善男子、善女人所。拘翼,善男子、善女人学般若波罗蜜者。持者、诵者,若于空闲处,若于僻隈处,亦不恐、亦不怖,亦不畏。”
【注释】
①若人若非人:一般译作“人非人”;天龙八部中“紧那罗”之别名,长得像人而不是人,故名“人非人”。
【译文】
“拘翼,这些善男善女,永远不会横死。拘翼,忉利天上的诸天神如有修行佛道却没有得到般若波罗蜜,或未学习、未读诵的,都会来到善男善女所在的处所,学习般若波罗蜜。拘翼,如果善男善女学习了般若波罗蜜,修持读诵,即使是在空旷无人、偏僻幽远的地方,他们也不会感到恐惧害怕。”
【经文】
四天王白佛言:“我辈自共护是善男子、善女人学般若波罗蜜者,持者、诵者。”梵摩三钵天①及梵天诸天人俱白佛言:“我辈自共护是善男子、善女人学般若波罗蜜者,持者、诵者。”释提桓因白佛言:“我自护是善男子、善女人学般若波罗蜜者,持者、诵者。”
【注释】
①梵魔三钵天:译“梵天王”。
【译文】
四大天王对佛说:“我们自当保护这些学习、修持、读诵般若波罗蜜的善男善女。”梵天王及梵天中的诸天中一起对佛说:“我们自当保护这些学习、修持、读诵般若波罗蜜的善男善女。”释提桓因对佛说:“我自当保护这些学习、修持、读诵般若波罗蜜的善男善女。”
【经文】
释提桓因复白佛言:“难及也,有学般若波罗蜜者,善男子、善女人心无所动摇。般若波罗蜜其受者,为悉受六波罗蜜①。”佛言:“如是拘翼,其受般若波罗蜜者,为悉受六波罗蜜。复次拘翼,般若波罗蜜学者、持者、诵者,善男子善女人,且听拘翼,我说上语亦善,中语亦善,下语亦善。当念听我所说。”释提桓因从佛听言受教。
【注释】
①六波罗蜜:译为“六度”,即持戒、布施、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大乘佛教认为是修行成佛的六种主要方法。
【译文】
释提桓因又对佛说:“般若波罗蜜是难以遇到的。如果有善男善女学习了般若波罗蜜,他们的心就不会再有动摇了。因为接受了般若波罗蜜,就等于接受了全部的六波罗蜜。”佛说:“是的,拘翼,接受了般若渡罗蜜,就等于接受了全部的六波罗蜜。再者,拘翼,学习、修持、读诵般若波罗蜜的善男善女,无论我用上等的语言、中等的语言还是下等的语言来解说,他们总是善的。为什么呢?你应当听我解释。”于是释提桓因就开始听佛解释。
【经文】
佛语释提桓因:“我法中有娆者,有害者、有乱者,欲娆者,欲害者、欲乱者,其人稍稍起恶意,欲行未到中道亡。欲娆者、欲害者、欲乱者,其后所作终不谐。何以故?用是善男子、善女人学般若波罗蜜故,持故、诵故,其人稍稍赍恶来,未至便屈还。其后所愿终不得。”
【译文】
佛告释提桓因:“在我的佛法中,如果有人想要扰乱、想要毒害、想要捣乱,只要他们刚刚起了一点恶念,不等他们来到佛法中就会半道死亡,为什么呢?因为有善男子善女人学习、修持、读诵般若波罗蜜的缘故。只要他们带着一点恶意前来,不等到达就会退缩返回,以后他们的愿望也永远不能成功。”
【经文】
拘翼,善男子、善女人,所作为悉自见,得学般若波罗蜜者,持者、诵者,譬若拘翼有药名摩舐①,有蛇饥行索食,道逢虫,蛇欲啖虫,摩舐药香即到虫所,蛇闻药香即还去。何以故?药力所却,蛇毒即歇,药力所厌如是。”
【注释】
①摩舐:又译“摩祗”、“莫耆”、“摩蛇”等药名,能除众毒。
【译文】
“拘翼,善男善女能够学习、修持、读诵般若波罗蜜的,就好像是那种名叫摩祗的神药能避蛇毒一样,比如有一条蛇饿了,一边爬行一边寻找食物,在路上碰到一只虫子,蛇想要吃掉这只虫子,这时只要摩祗的香气到了虫子所在的地方,蛇闻到药的香气就会退回。为什么呢?因为药力所到,蛇毒即消,摩祗具有这样的消毒能力。”
【经文】
“拘翼,善男子、善女人学般若波罗蜜者,持者、诵者,其有欲害者便自亡,般若波罗蜜威神所却,般若波罗蜜力所厌也。”佛言:“设有谋作者,从所来处,便于彼间自断坏不复成。
【译文】
“拘翼,学习、修持、读诵般若波罗蜜的善男善女,如果遇到有要毒害他人,要毒害的人就会自己死亡,因为他们是被般若波罗蜜的威神力量所击退,被般若波罗蜜的力量所制服的。”佛说:“假如有人阴谋图害,还不等走出自己的家,他的阴谋就会破灭,不能成功。”
【经文】
“四天王皆护是善男子、善女人学般若波罗蜜者、持者、诵者,所语无有异,所语如甘露,所语不轻,嗔恚不起,自贡高不生。何以故?用学般若波罗蜜故,不受自嗔恚,不受自贡高,不受自可。”
【译文】
“四大天王都会保护学习、修持、读诵般若波罗蜜的善男善女,因为他们所说的话没有差错,如同甘露一样甜美,他们所说的话不轻狂,他们不起愤怒怨恨之心,不起自高自大之心。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学习了般若波罗蜜,所以没有愤怒怨恨,没有自高自大,不会自以为是。”
【经文】
“是善男子、善女人心自生念:若有斗诤起,常当身远离,不喜是事;面自惭自念:是曹恶者不可近,自念我索佛道,不可随嗔恚语,疾使我逮得好心。善男子、善女人所作为悉自见,学般若波罗蜜者、持者、诵者。”
【译文】
“这些善男善女心中会想:如果有争斗的事情发生,我就要远远地离开,不要喜欢这些争斗的事。他们还想:这些人都是恶人,不可接近,应该想到自己是追求佛道的人,不可说愤怒怨恨的话,应该让自己尽快得到善心。这样,学习、修持、读诵般若波罗蜜的善男善女,对他们自己的行为是都能认识清楚的。”
【经文】
释提桓因白佛言:“般若波罗蜜能过诸恶上去,自在所作,无有与等者。”佛语释提桓因:“复次,拘翼,善男子、善女人、般若波罗蜜学者、持者、诵者,或当过剧难之中,终不恐不怖,正使入军不被兵。”
【译文】
释提桓因对佛说:“学习般若波罗蜜可以超出一切罪恶之上,无论做什么都是自在的。没有人能与他相等。”佛告诉释提桓因:“再者,拘翼,学习、修持、读诵般若波罗蜜的善男善女,即使有时遇到巨大的灾难,也永远不会恐惧害怕,即使是处在战争之中,也不会被兵器所伤。”
【经文】
佛言:“我所语无有异。拘翼,如佛言无有能害者,善男子、善女人当是时若诵、若持般若波罗蜜,若念、正使死来至,若当于中死,若怨家在其中欲共害者,如佛所语无有异,是善男子、善女人终不于中横死。”
【译文】
佛说:“我说的是没有错的。拘翼,善男善女只要学习、修持、读诵般若波罗蜜,就像我所说的那样,也没有人能得逞的。即使在死亡威胁中,如有仇人想要杀害,就像我所说的那样,是没有人能伤害的。即使在死亡威胁中,如有仇人想要杀害他,明明眼看就要死了,只要他读诵、修持、读念般若波罗蜜,就没有人能伤害他,我所说的是没错的,善男善女永远不会横死其中。”
【经文】
“正使在其中,若有射者,若兵向者,终不中其身。何以故?是般若波罗蜜者,极大祝①,人中之猛祝。学是祝者,是善男子、善女人不自念恶,亦不念他人恶,都无所念,善为人中之雄,自致作佛。
【注释】
①祝:又译作“咒”;咒语。
【译文】
“即使在死亡的威胁之中,比如有人拿箭射他,拿兵器杀向他,永远不会击中他的身体。为什么呢?因为般若波罗蜜是最有神力的咒语,是人世间最威猛的咒语。善男善女学习了这个咒语,自己不会有罪恶,也不会想到别人的罪恶,没有一点关于罪恶的想法,就能成为人中的英雄,最终成佛。”
【经文】
“为护人民蜎飞蠕动,学是祝者,疾成佛道也。复次拘翼,般若波罗蜜书已,虽不能学、不能诵者,当持其经卷,若人、若鬼神不能中害,其有宿命之罪不可请。譬若拘翼初得佛之处,四面若有人,直从一面来人,若鬼神、若禽兽无有能害者。若鬼神、若禽兽欲来娆人,欲来害人,终不能中。”
【译文】
“为了保护世间人民以及一切飞行爬动的众生而学习这个咒语的人,可以很快地成佛。再者,拘翼,即使不能学习、读诵般若波罗蜜经,只要抄写完此经,手中拿着此经,无论是人还是鬼神,都不能伤害他。即使在过去世中他犯了什么罪,也不会受到报应。拘翼,这就好像是到了佛的地方,如果有人从周围来到佛的地方,无论是鬼神还是禽兽,都不能伤害他。如果有鬼神或禽兽想来扰乱人,想来伤害人,永远不能成功。”
【经文】
“何以故?用佛得道处故,佛威神所护,过去当来今现在佛,天中天,皆为人中尊,悉于其中作佛,甫当复出索佛道者,皆当于其中得佛道。若有人入是处者,不恐不怖,无所畏惧。般若波罗蜜者如是,般若波罗蜜所止处,一切诸天、人民、阿须伦①、鬼神、龙皆为作礼,恭敬护视。用是故般若波罗蜜威神所护。”
【注释】
①阿须伦:一般译为“阿修罗”,天龙八部之一,轮回的六道之一,常与帝释争战。含义有三:(一)“无端”,指容貌丑陋;(二)“无酒”,指果位的阿修罗没有酒;(三)“非灭”,指其果位胜似天又不是天。基本上被看作是恶神。
【译文】
“为什么呢?因为这里是佛成道的地方,有佛的威神力量在保护着,无论是过去诸佛还是现在诸佛,都是众生中最尊贵的,都在这里成佛;未来追求佛道的人,也将在这里成佛。如果有人来到这里,自然不会恐惧,不会害怕。般若波罗蜜也是这样,只要有般若波罗蜜所在的地方,一切天神、人民、阿修罗、鬼神、龙都会对之行礼,恭恭敬敬地保护它,因此,般若波罗蜜也会保护他们。”
【经文】
释提桓因白佛言:“若有天中天,般若波罗蜜书者持经卷者,自归作礼,承事供养名华、捣香①、泽香②、杂香③、缯彩、华盖④旗幡;若般泥洹后,持佛舍利起塔,自归作礼,承事供养名华、捣香、泽香、杂香、缯彩、华盖、旗幡,如是其福何所为多者?”
【注释】
①②③捣香、泽香、杂香:各种香粉,捣香可能是捣碎的香末,泽香为香膏,杂香指粗杂的香。
④华盖:用花装饰的伞盖。
【译文】
释提桓因对佛说:“天中天的佛啊!如果有人抄写、手持般若波罗蜜经卷,对着经卷行礼,以各种名花、捣香、泽香、杂香、锦绣、华盖、旗幡等物供养;另有人在佛泥洹之后用佛舍利造起宝塔,对着它行礼,也用各种名花、捣香、泽香、杂香、锦绣、华盖、旗幡等物供养,两者相比,哪一个的福德更多一些呢?”
【经文】
佛言:“我故问汝,拘翼,随所乐报我。云何拘翼?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萨芸若,成是身出见,怛萨阿竭从何法中学得阿耨多罗三耶三佛①?”
【注释】
①阿耨多罗三耶三佛:一般译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意为“无上”,“三藐三菩提”意为“正遍知¨。为佛教智慧之名,意译一般作“无上正等正觉”。
【译文】
佛说:“拘翼,我问你一些问题,你可以随意回答。拘翼,诸佛如来成就了萨芸若智慧,得到了无上正等,那么他们是从什么样的法中学到了无上正等的呢?”
【经文】
释提桓因报佛言:“怛萨阿竭从般若波罗蜜中学得阿耨多罗三耶三佛。”佛语释提桓因:“不用身舍利,从萨芸若中得佛,怛萨阿竭为出般若波罗蜜中。如是拘翼,萨芸若身从般若波罗蜜中出,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萨芸若身,萨芸若身生我作佛身,从萨芸若得作佛身,从萨芸若生我般泥洹后舍利,供养如故。”
【译文】
释提桓因回答说:“诸佛如来是从般若波罗蜜中学到正觉的。”佛告诉释提桓因:“不是由于佛身舍利,而是从萨芸若智慧中学习成佛的,因此,诸佛如来是从般若波罗蜜中产生的。拘翼,就是这样,萨芸若智慧从般若波罗密中出,诸佛如来的萨芸若智慧身从般若波罗蜜中出,萨芸若智慧身出来之后,我才能有佛身,从萨芸若智慧中才能得到佛身,从萨芸若智慧中产生出我泥洹之后的舍利,才能得到人们的供养。”
【经文】
“若有拘翼,善男子、善女人书般若波罗蜜,学持诵行。自归作礼,承事供养好华、捣香、泽香、杂香、缯彩、华盖、旗幡,萨芸若则为供养。以如是,拘翼,般若波罗蜜写已,作是供养经卷,善男子、善女人,从其法中得功德无比。何以故?萨芸若者则为供养已。”
【译文】
“因此拘翼,如果有善男善女抄写般若波罗蜜经,学习它、读诵它、修行它、坚持它,对它行礼,并用各种名花、捣香、泽香、杂香、锦锈、华盖、旗幡等物供养,就是在供养萨芸若智慧。拘翼。这样抄写般若波罗蜜经、供养般若波罗蜜经的善男善女,他们从中所得到的功德是无可比拟的。为什么呢?因为这样的供养就是供养了萨芸若智慧。”
【经文】
释提桓因白佛言:“如是阎浮利①人不供养承事般若波罗蜜者,是曹之人为不知其尊耶?供养般若波罗蜜者,其福尊无比,般若波罗蜜者,当取供养之。”佛语释提桓因:“云何拘翼?阎浮利人中有几所人信佛、信法、信比丘僧?”释提桓因白佛言:“阎浮利人,少所信佛、信法、信比丘僧者少少耳,及行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至行佛道者复少少耳。”
【注释】
①阎浮利:一般译为“阎浮提”,即四大洲中的“赡部州”,位于须弥山之南,为人所住的世界。
【译文】
释提桓因对佛说:“但是阎浮提中的人民有不供养般若波罗蜜的,是不是这些人不知道般若波罗蜜的尊贵呢?既然供养般若波罗蜜可以得到无可比拟的福德,人们就应该取过来供养才对。”佛问释提桓因:“阎浮提中的人民,有多少人信佛、信法、信僧呢?拘翼。”释提桓因对佛说:“阎浮提中的人民只有很少的人信佛、信法、信僧,信的人非常少;至于修行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以及修行佛道的人也非常少。”
【经文】
佛言:“如是拘翼,少少耳。人至有索佛道、行求佛道者甚多,至其然后作佛少少耳。如是不可计阿僧祇人,初行求佛道,至其然后从其中出,若一若两,在阿惟越致地住耳。如是拘翼,是善男子、善女人行求佛道,会后成佛如是。”
【译文】
佛说:“是的,拘翼,是非常少。而且人想追求佛道、想修行佛道的人虽多,最后能成佛的人却很少。有不可计算阿僧祗那么多的人最初都追求佛道,后来都放弃了,只有一两个人才能得到阿惟越致的菩萨境界。拘翼,善男善女修行追求佛道,最后成佛的情况就是如此。”
【经文】
佛言:“善男子、善女人学般若波罗蜜者,持经者、诵经者,当为作礼承事恭敬。何以故?用晓般若波罗蜜中事故。少有过去时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过去时菩萨行佛道者,皆于般若波罗蜜中学成,我时亦共在其中学。怛萨阿竭般泥洹后,诸菩萨摩诃萨悉当受是般若波罗蜜。”
【译文】
佛说:“但是善男善女还是应当学习、修持、读诵《般若波罗蜜经》,应当对它行礼、恭敬供养。为什么呢?这是由于般若波罗蜜自身情况的缘故。因为过去的诸佛如来,过去世的修行佛道的菩萨,没有不是在般若波罗蜜中学成的,我也是在这里面学成的。诸佛如来泥洹以后,一切菩萨都应该信受这个般若波罗蜜。”
【经文】
“拘翼,善男子、善女人,怛萨阿竭般泥洹后,取舍利起七宝塔供养,尽形寿①自归作礼承事,持天华、天捣香、天泽香、天杂香、夭缯、天盖、天幡。如是于拘翼意云何?善男子、善女人作是供养,其福宁多不?”释提桓因言:“甚多,甚多,天中天!”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书般若波罗蜜,持经卷,自归作礼,承事供养名华、捣香、泽香、杂香、缯彩、华盖、旗幡,得福多也。”
【注释】
①形寿:形谓身体,寿谓寿命,指身体的寿命。
【译文】
“拘翼,如果有善男善女在诸佛如来泥洹之后,取其舍利建造七级宝塔进行供养,终生行礼致敬,用天上的名花、天上的捣香、天上的泽香、天上的杂香、天上的锦绣、天上的华盖、天上的旗幡进行供养。拘翼,你认为如何呢?善男善女这样进行供养,他们所得到的福德是不是很多呢?”释提桓因说:“非常多,非常多,天中天。”佛说:“不是这样的。善男善女如果抄写般若波罗蜜,持其经卷,对它行礼,并用名花、捣香、泽香、杂香、锦绣、华盖、旗幡进行供养,这样得到的福德才是真多哩。”
【经文】
佛言:“置是塔,拘翼,若复有阎浮利,满中七宝塔,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尽形寿自归作礼承事供养天华、天捣香、天泽香、天杂香、天缯、天盖、天幡,云何拘翼?是善男子、善女人其福宁多不?”
【译文】
佛说:“拘翼,且不说是这一个塔,如果阎浮提中布满了七级宝塔,有善男善女终生行礼致敬,用天上的名花、天上的捣香、天上的泽香、天上的杂香、天上的锦绣、天上的华盖、天上的旗幡进行供养,拘翼,这样的善男善女得到的福德多吗?”
【经文】
释提桓因言:“甚多,甚多,天中天!”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书般若波罗蜜,持经卷,自归作礼,承事供养名花、捣香、泽香、杂香、缯彩、华盖、旗幡得福多。”
【译文】
释提桓因说:“非常多,非常多,天中天。”佛说:“不是这样的。善男善女如果抄写般若波罗蜜,持其经卷,对它行礼,并用名花、捣香、泽香、杂香、锦绣、华盖、旗幡进行供养,这样得到的福德才是多的。”
【经文】
佛言:“置阎浮利所作事,拘翼,满四天下①七宝塔,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尽形寿自归作礼,承事供养天华、天捣香、天泽香、天杂香、天缯、天盖、天幡,其福宁多不?”
【注释】
①四天下:即“四大部洲”,包括东胜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位在须弥山四周的咸海之中。
【译文】
佛说:“拘翼,且不说在阎浮提中所作的这些事,如果四大部洲中布满了七级宝塔,有善男善女终生行礼致敬,并用天上的名花、天上的捣香、天上的泽香、天上的杂香、天上的锦绣、天上的华盖、天上的旗幡进行供养,他们所得到的福德多吗?”
【经文】
释提桓因言:“甚多,甚多,天中天!”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书般若波罗蜜,持经卷,自归作礼,承事供养名华、捣香、泽香、杂香、缯彩、华盖、旗幡,得福多。”
【译文】
释提桓因说:“非常多,非常多,天中天。”佛说:“不是这样的。善男善女如果抄写般若波罗蜜,持其经卷,对它行礼,并用名花、捣香、泽香、杂香、锦绣、华盖、旗幡进行供养,这样得到的福德才是多的。”
【经文】
佛言:“置四天下塔,拘翼,譬如一天下①复次一天下,如是千天下②,四面皆满其中七宝塔,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尽形寿自归作礼,承事供养天华、天捣香、天泽香、天杂香、天缯、天盖、天幡,云何拘翼?其福宁多不?”
【注释】
①一天下:指一小世界,即一日月所照之下的四大部洲
②千天下:即“小千世界”,由一千个“小世界”组成。
【译文】
佛说:“且不说供养四大部洲的所有佛塔,拘翼,如果在一个世界又一个世界,乃至一千个世界也就是一个小千世界中布满了七级宝塔,有善男善女终生顶礼致敬,并用天上名花、天上的捣香、天上的泽香、天上的杂香、天上的锦绣、天上的华盖、天上的旗幡进行供养,拘翼,他们得到的福德多吗?”
【经文】
释提桓因言:“甚多,甚多,天中天!”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书般若波罗蜜,持经卷,自归作礼,承事供养名华、捣香、泽香、杂香、缯彩、华盖、旗幡,得福多。”
【译文】
释提桓因说:“非常多,非常多,天中天。”佛说:“不是这样的。善男善女如果抄写般若波罗蜜,持其经卷,对它行礼,并用名花、捣香、泽香、杂香、锦绣、华盖、旗幡进行供养,这样得到的福德才是多的。”
【经文】
佛言:“复置千天下,拘翼,如是中二千天下①,四面皆满其中七宝塔,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尽形寿自归作礼,承事供养天华、天捣香、天泽香、天杂香、天缯、天盖、天幡,云何拘翼?其福宁多不?”
【注释】
①中二千天下:即“中千世界”,由一千个“小千世界”组成。
【译文】
佛说:“且不说一个小千世界,拘翼,如果在一个由一千个小世界组成的中千世界中布满七级宝塔,有善男善女终生顶礼致敬,并用天上的名花、天上的捣香、天上的泽香、天上的杂香、天上的锦绣、天上的华盖、天上的旗幡进行供养,拘翼,他们得到的福德多吗?”
【经文】
释提桓因言:“甚多,甚多,天中天!”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书般若波罗蜜,持经卷,自归作礼,承事供养名花、捣香、泽香、杂香、缯彩、华盖、旗幡,得福多。”
【译文】
释提桓因说:“非常多,非常多,天中天。”佛说:“不是这样的。善男善女如果抄写般若波罗蜜,持其经卷,对它行礼,并用名花、捣香、泽香、杂香、锦绣、华盖、旗幡进行供养,这样得到的福德才是多的。”
【经文】
佛言:“复置是中二千天下,拘翼,若三千天下①,四面皆满其中七宝塔,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尽形寿自归作礼,承事供养天华、天捣香、天泽香、天杂香、天缯、天盖、天幡,云何拘翼?是善男子、善女人其福宁多不?”
【注释】
①三千天下:即“三千大干世界”,由一千个“中千世界”组成。
【译文】
佛说:“且不说这中千世界,拘翼,如果在三千大千世界中布满七级宝塔;有善男善女终生行礼致敬,并用天上的名花、天上的捣香、天上的泽香、天上的杂香、天上的锦绣、天上的华盖、天上的旗幡进行供养,拘翼,他们得到的福德多吗?”
【经文】
释提桓因言:“甚多,甚多,天中天!”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书般若波罗蜜,持经卷,自归作礼,承事供养名华、捣香、泽香、杂香、缯彩、华盖、旗幡,得福多。”
【译文】
释提桓因说:“非常多,非常多,天中天。”佛说:“不是这样的。善男善女如果抄写般若波罗蜜,持其经卷,对它行礼,并用名花、捣香、泽香、杂香、锦绣、华盖、旗幡进行供养,这样得到的福德才是多的。”
【经文】
佛言:“复置是三千天下七宝塔,拘翼,若三千大国土①中萨和萨②皆使得人道,了了皆作人已,令人人作七宝塔,是辈人尽形寿供养,持诸伎乐、诸华、诸捣香、诸泽香、诸杂香、若干百种香、诸缯、诸盖、诸幡,复持天华、天捣香、天泽香、天杂香、天缯、天盖、天幡。”
【注释】
①三千大国土:即“三千大千世界”。
②萨和萨:意为“一切众生”。
【译文】
佛说:“且不说这三千大千世界中七级宝塔,拘翼,如果三千大千世界中有一切众生都得到了人道,都成了人,让每一个人都造出七级宝塔,又终生行礼致敬,并用各种伎乐、各种鲜花、各种捣香、各种泽香、各种杂香、各种其他的香、各种锦绣、各种华盖、各种旗幡,进行供养,又用天上的名花、天上的捣香、天上的泽香、天上的杂香、天上的锦绣、天上的华盖、天上的旗幡进行供养。”
【经文】
“如是等萨和萨,及三千大国土中萨和萨,悉起是七宝塔,皆是伎乐供养,云何拘翼?其功德福佑宁多不?”释提桓因言:“作是供养者,其福佑功德甚多甚多,天中天!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书般若波罗蜜,持经卷,自归作礼,承事供养名华、捣香、泽香、杂香、缯彩、华盖、旗幡,得福多。”
【译文】
“就是这样,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一切众生,都造出七级宝塔,用各种伎乐进行供养,拘翼,他们得到的福德多吗?”释提桓因说:“像这样进行供养,他们得到的福德非常多,非常多,天中天。”佛说:“不是这样的。善男善女如果抄写般若波罗蜜,持其经卷,行礼致敬,并用名花、捣香、泽香、杂香、锦绣、华盖、旗幡进行供养,这样得到的福德才是多的。”
?
【经文】
释提桓因白佛言:“如是天中天!极安隐般若波罗蜜,天中天!自归作礼,承事供养,过去当来今现在佛。天中天,萨芸若,则为供养作礼承事自归,为悉供养至。”佛言:“置是三千大国土中七宝塔,复如一恒边沙①佛国土,一一萨和萨悉起作七宝塔,皆供养一劫。”
【注释】
①恒边沙:一般译为“恒河沙数”,是佛教中用以形容数目极大的一种说法。
【译文】
释提桓因对佛说:“天中天,这样说来,行礼致敬供养般若波罗蜜,就是供养过去、未来、现在一切诸佛,就是供养萨芸若智慧,是对一切三宝进行了供养。”佛说:“且不说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七级宝塔,拘翼,如果在恒河沙这么多的佛国世界中的一切众生,全都造七级宝塔,全都进行供养,而且是一劫接着一劫地供养下去。”
【经文】
“复过一劫,皆持天华、天捣香、天泽香、天杂香、天缯、天盖、天幡,都卢天上天下诸伎乐持供养。如是拘翼,其福佑功德宁多不?”释提桓因言:“甚多,甚多,天中天。”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书般若波罗蜜,持经卷,自归作礼,承事供养名华、捣香、泽香、杂香、缯彩、华盖、旗幡,得福多。”
【译文】
“用天上的名花、天上的捣香、天上的泽香、天上的杂香、天上的锦绣、天上的华盖、天上的旗幡以及天上天下所有的一切娱乐进行供养,拘翼,他们所得到的福德多吗?”释提桓因说:“非常多,非常多,天中天。”佛说:“不是这样的。善男善女如果抄写般若波罗蜜,持其经卷,行礼致敬,并用名花、捣香、泽香、杂香、锦绣、华盖、旗幡进行供养,这样所得到的福德才是多的。”
【经文】
佛语释提桓因:“如是拘翼,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从法中得福极多,不可复计,不可复议,不可复称,不可复量,不可复极。何以故?从般若波罗蜜中,出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萨芸若。如是拘翼,善男子、善女人书般若波罗蜜,持经卷,自归作礼。”
【译文】
佛告诉释提桓因:“就是这样,拘翼,善男善女从般若波罗蜜法中所得到的福德极多,不可计算,不可议论,不可称量,不可穷尽。为什么呢?因为正是从般若波罗蜜中,产生出诸佛如来的萨芸若智慧。因此,善男善女如果抄写般若波罗蜜,持其经卷,行礼致敬。”
【经文】
“承事供养名华、捣香、泽香、杂香、缯彩、华盖、旗幡,如是拘翼,功德所致,福佑所致,及前世功德所致,佛福佑所致。”佛言:“百倍恒边沙佛国中萨和萨,皆起七宝塔,不在计中;千倍不在计中,百千倍不在计中,万亿倍不在计中,无数倍不在般若波罗蜜供养计中。
【译文】
“并用名花、捣香、泽香、杂香、锦绣、华盖、旗幡进行供养,拘翼,他们这样所得到的福德,即使是把恒河沙那么多的佛国世界中的一切众生起造七级宝塔进行供养所得到的福德扩大一百倍,也不如它多,扩大千倍也不如它多.,扩大万倍也不如它多,扩大亿万倍也不如它多,扩大无数倍也不如供养般若波罗蜜多。”
【经文】
尔时,四万天人与释提桓因共来大会。诸天人谓释提桓因言:“尊者当取般若波罗蜜,当讽诵般若波罗蜜。”佛语释提桓因:“当学,拘翼,般若波罗蜜,当持经卷,当讽诵。何以故?阿须伦心中作是生念,欲与忉利天共斗。阿须伦即起兵上天,是时拘翼当诵念般若波罗蜜,阿须伦兵众即还去。”
【译文】
那时,有四万天神和释提桓因一起来参加大会。所有的天神都对释提桓因说:“你应当采用般若波罗蜜,应当读诵般若波罗蜜。”佛告诉释提桓因:“拘翼,应该学习般若波罗蜜,应该持其经卷,讽读朗诵。为什么呢?如果有阿修罗心中想:我要和忉利天作战。阿修罗即起兵上天。这时,只要你念诵般若波罗蜜,阿修罗就会撤兵去。”
【经文】
释提桓因白佛言:“极大祝,天中天,般若波罗蜜,极尊祝般若波罗蜜,无有辈祝般若波罗蜜。”佛言:“如是拘翼,极大祝般若波罗蜜,极尊祝般若波罗蜜,无有辈祝般若波罗蜜。拘翼,持是祝者,过去诸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皆从是祝自致作佛;甫当来诸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皆学是祝自致作佛;今现在十方诸佛,皆起是祝自致作佛。”
【译文】
释提桓因于是对佛说:“天中天,这样说来,般若波罗蜜是最大的咒语,是最尊贵的咒语,是无与伦比的咒语。”佛说:“是的,拘翼,般若波罗蜜是最大咒语,是最尊贵的咒语,是无与伦比的咒语。拘翼,应当持念此咒。因为过去的一切诸佛如来,都是从此咒中成佛的;未来的一切诸佛如来,都要学习此咒才能称佛;现在的一切诸佛如来,都是因为起用了此咒而最终称佛。”
【经文】
“拘翼,是祝故,出十诫①功德,照明于天下;四禅②、四谛③、四神足④、般遮旬⑤照明于世间。菩萨摩诃萨从般若波罗蜜中生十诫功德,世间悉遍至;四禅、四谛、四禅足、般遮旬悉照明于世间。今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未出世间时,菩萨悉照明四禅、四谛、四神足、般遮旬。譬如月盛满时,拘翼,从空中出照明于星宿。”
【注释】
①十诫:即十戒。
②四禅:佛教术语,有多种含义,即指禅定的四个步骤方法,又指禅定所达到的四个果位境界。作为果位的四禅,属三界中的色界,有各种天神。
③四谛:即佛教苦、集、灭、道四种真理。
④四神足:佛教术语,亦称“四如意足”,包括欲如意足、念如意足、精进如意足、慧如意足。
⑤般遮旬:意为“五神通”,即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
【译文】
“拘翼,从此咒中可以产生出十戒的功德,能够照明天下;可以产生出四禅、四谛、四神足、五神通的功德,能够照明天下。菩萨从般若波罗蜜中产生出十戒的功德,可以遍游一切世间;产生出四禅、四谛、四神足、五神通的功德,可以照明一切世间。如果诸佛如来不出现于世,就会由于菩萨而出现四禅、四谛、四神足、五神通,照明世间;拘翼,这就好像是圆月出现在空中,照明了星宿。”
【经文】
“如是拘翼,菩萨行功德盛满亦如是,怛萨阿竭未出世间时,菩萨为出照明。菩萨摩诃萨皆从沤惒拘舍罗①般若波罗蜜中出,当作是知。复次拘翼,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持般若波罗蜜学诵者,为至德具足。”释提桓因问佛言:“天中天!何谓至德悉具足?”佛言:“其人终不中毒死,不于水中溺死,不为兵刃所中死。”
【注释】
①沤惒拘舍罗:意为“方便胜智”、“方便善巧”等。
【译文】
“拘翼,菩萨功德圆满时也是如此,当诸佛如来不出现于世时,菩萨就会照明世间。应当知道,一切菩萨都是从方便善巧的般若波罗蜜中产生的。再者,拘翼,如果有善男善女持有般若波罗蜜经卷,学习、读诵,就可以具足一切功德。”释提桓因问佛说:“天中天,什么是具足一切功德?”佛说:“那就是说,这个人永远不会中毒而死,不会在水中淹死。不会被兵器杀死。”
【经文】
“若时有县官起,若横为县官所侵,当诵念般若波罗蜜,若坐若经行时,县官终不能危害。何以故?般若波罗蜜所拥护故。若复有余事,悉当诵念般若波罗蜜,往至彼间,若王所。”
【译文】
“如果发生了官司诉讼,如果被官吏横加陷害,只要他念诵般若波罗蜜,无论在行住坐卧什么时候,官吏都不能危害他。为什么呢?因为有般若波罗蜜在保护着他。如果有别的事,也应该念诵般若波罗蜜,只要他念诵般若波罗蜜,无论他走到哪里,比如国王的住所或太子重臣的住所。”
【经文】
“若太子傍臣所,便与共好语,与共谈言,与共笑欢喜。何以故?用学般若波罗蜜故。念善思善,一切人民蜎飞蠕动,悉令其善持等心,闵伤慈哀,用是故,人见之悉起立。如是拘翼,若有索方便者,不能危害。”
【译文】
“人都会对他好言好语,和他一起谈话,和他一起欢乐。为什么呢?因为他学习了般若波罗蜜。他只会想着行善,对一切人民以及飞行爬动的一切众生都会一视同仁,慈悲救人。也正是因此,人们见到他都会起立相迎。因此,如果有人想寻机乘便,总不能伤害他。”
【经文】
尔时有异道人遥见佛大会,稍稍前行欲坏乱坐,稍来至佛所。释提桓因作是念:“当云何尽我寿常在佛边受诵般若波罗蜜?异道人欲乱我断是法,释提桓因从佛所闻般若波罗蜜,即受诵。”
【译文】
这时,有位外道的信徒远远地看见佛在举行大会,便慢慢地向前走来.想要进行破坏,他渐渐地来到了佛所。释提桓因心想:“我应该怎样终生在佛身边受持读诵般若波罗蜜呢?这位外道想来破坏,想让般若波罗蜜断绝,我既从佛那里听说般若波罗蜜能降伏一切恶,我应该立即读诵。”
【经文】
彼异道人即遥远,远绕佛一匝,便从彼间道径去。舍利弗作是念:“是中云何令异道人从彼间道径便去?”舍利弗心所念,佛即知。佛语舍利弗:“释提桓因念般若波罗蜜,如是异道人便还去。异道人无有善意来,都卢持恶意来故。”
【译文】
释提桓因一开始读诵,那位外道就远远地绕佛一圈行礼,从原路上回去了。舍利弗心想:“是什么让这位外道从原路上立即回去了呢?”舍利弗心中刚刚这么想,佛就知道了。佛告诉舍利弗:“释提桓因念诵了般若波罗蜜,因此那位外道就回去了。那位外道是不怀好心而来的,是带着各种恶意而来的。”
【经文】
是弊魔①便作是念:“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与四部弟子共坐,欲天、梵天及诸天人,悉复在其中会,无有异人,悉菩萨摩诃萨受决②者会,当为人中之将自致成作佛。我当行欲坏乱之。”弊魔乘一辕之车驾四马,稍稍前行至佛所。释提桓因作是念:“弊魔乘四马之车来,欲到佛所。”
【注释】
①弊魔:即恶魔,指魔五波旬。
②受决:即受记,指受佛指明将在未来某一时间某一地方觉悟成佛。
【译文】
这时恶魔波旬心中想:“佛与四部弟子聚会,欲界和色界的一切天神也都来在会中,这些与会的天神和人都是受记了的,都将在人道中成就为佛。我应当前去扰乱他们,破坏他们。”于是,恶魔就坐上一辆四匹马拉的车,渐渐地来到了佛所在的地方。释提桓因心想:“恶魔坐四马之车前来,想要来到佛所。”
【经文】
“是弊魔车马无异,非国王洴沙①;四马车不类,亦非国王波斯匿②;四马车不类,亦非释种②;四马车不类,亦非堕舍利④。四马车不类,是弊魔所作。昼夜弊魔常索佛便,常乱世间人。”
【注释】
①洴沙:即“频婆娑罗”,意译“影坚”、“影胜”等;是古印度摩揭陀国国王,曾将竹林精舍赠佛为传教场所。
②波斯匿:即波斯匿王,意译“胜军王”、“胜光王”;是古印度拘萨罗国国王,支持佛教。
③释种:即释迦族人,佛陀的家族。
④堕舍利:即“离本”,种族名,古印度毗舍离城的刹帝利种族,信奉佛教。
【译文】
“这恶魔车马没有什么特殊的,不像是频婆婆罗王的车马;这四马之车很不对劲,不像是波斯匿王的马车;这四马之车很不对劲,不像是释迦族人的车马;这四马之车很不对劲,不像是离车族人的车马。这四马之车很不对劲,是恶魔所坐的车马。恶魔无论昼夜,一直在寻找机会,想趁佛不注意的时候来扰乱世间的人民。”
【经文】
释提桓因常作是愿:“我会当念般若波罗蜜,常念常持心讽诵究竟。”释提桓因心中诵念般若波罗蜜,且欲究竟,弊魔便复道还去。忉利迦翼天人①持天华飞在空中立,便散佛上,及散四面,言:“般若波罗蜜断绝甚久,阎浮利人乃得闻,乃得见。”便复持天华若干种,四面散佛上。
【注释】
①忉利迦冀天人:即忉利诸天神。
【译文】
我释提桓因经常发愿:“我应当念诵般若波罗蜜,应当经常念诵,经常读诵。”于是,释提桓因便在心中念起了般若波罗蜜,尚未念完,恶魔便从原路回去了。忉利天上的诸位天神这时手持天上的各种鲜花飞在空中站住,将鲜花散落在佛的身上以及佛的周围,说:“般若波罗蜜断绝了很久了,今天的阎浮提世界上的人民又听到了它,又见到了它。”天神们又持许多鲜花散布在佛的身上。”
【经文】
佛言:“其有行般若波罗蜜者,守般若波罗蜜者,亦不为魔及魔眷属所得便。”释提桓因白佛言:“是辈人其福佑功德不小,闻般若波罗蜜者,何况乃学持诵念,学已持已诵已,取学如是用是法住。”
【译文】
佛说:“如果有人修行般若波罗蜜、守护般若波罗蜜,他也不会被恶魔以及恶魔的眷属趁机伤害。”释提桓因对佛说:“只要是听到般若波罗蜜的人,他们的福德就已经非常不小了,何况是学习、修持、读诵的人呢?他们学习、修持、读诵完了般若波罗蜜,就会有般若波罗蜜来维护他们。”
【经文】
“其人前世时见佛般若波罗蜜耳闻者,何况乃学持诵,学已、持已、诵已,行如中事,如是法住具足,则为供养怛阿竭已。”
【译文】
“他们在前世的时候就已经见到、听到了佛说的般若波罗蜜,再加上现在又学习、修持、读诵,他们学习、修持、读诵完般若波罗蜜后,就会按照般若波罗蜜办事,就会完全按照般若波罗蜜修持佛法,这就算是供养了一切诸佛如来。”
【经文】
“是人如是。何以故?萨芸若从是行般若波罗蜜,譬如天中天,欲得极大宝者,当从大海索之,欲得萨芸若珍宝成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者,当从般若波罗蜜中索之。”佛言:“如是。从其中出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萨芸若。”
【译文】
“这些人就是这样,为什么呢?因为一切萨芸若智慧都是从修行般若波罗蜜中产生的。天中天,这就好像是想要获得极大的珍宝,一定要从大海中索求一样,人如果想要得到萨芸若这一珍宝,成为佛如来,就一定要从般若波罗蜜中索求。”佛说:“正是如此,从这里才能产生出诸佛如来的萨芸若智慧。”
【经文】
阿难①白佛言:“无有说檀波罗蜜②者,亦不说尸波罗蜜③,亦不说羼提波罗蜜④,亦不说惟逮波罗蜜⑤,亦不说禅波罗蜜⑥,亦无有说是名者,但共说般若波罗蜜者,何以故?天中天!”佛语阿难:“般若波罗蜜于五波罗蜜中最尊。”
【注释】
①阿难:佛的弟子和侍者,佛陀十大弟子之一。
②檀波罗蜜:六度(波罗蜜)之一,即布施。
③尸波罗蜜:六度之一,即持戒。
④羼提波罗蜜:六度之一,即忍辱。
⑤惟逮波罗蜜:六度之一,即精进。
⑥禅波罗蜜:六度之一,即禅定。
【译文】
阿难对佛说:“六波罗蜜中,没有人说布施波罗蜜,没有人说持戒波罗蜜,没有人说忍辱波罗蜜,没有人说精进波罗蜜,没有人说禅定波罗蜜,甚至连这些波罗蜜的名字都没有人提到,大家所说的都是般若波罗蜜,这是为什么呢?天中天。”佛告诉阿难:“这是因为般若波罗蜜在其他五波罗蜜中是最尊贵的。”
【经文】
“云何阿难,不作布施?当何缘为檀波罗蜜萨芸若?不作戒,当何缘为尸波罗蜜?不作忍辱,当何缘为羼提波罗蜜?不作精进,当何缘为惟逮波罗蜜?不作一心,当何缘为禅波罗蜜?不作智慧,当何缘为般若波罗蜜萨芸若?”
【译文】
“阿难,如果不作布施,什么是布施波罗蜜的萨芸若智慧呢?不作持戒,什么是持戒波罗蜜的萨芸若智慧呢?不行忍辱,什么是忍辱波罗蜜的萨芸若智慧呢?不作精进,什么是精进波罗蜜的萨芸若智慧?不专心一意,什么是禅定波罗蜜的萨芸若智慧呢?不修智慧,什么是般若波罗蜜的萨芸若智慧呢?”
【经文】
阿难言:“如是天中天!不行布施,不为檀波罗蜜萨芸若者;不行戒,不为尸波罗蜜;不行忍辱,不为羼提波罗蜜;不行精进,不为惟逮波罗蜜;不行一心,不为禅波罗蜜;不行智慧,不为般若波罗蜜萨芸若,为非般若波罗蜜。”
【译文】
阿难说:“天中天,不行布施,不是布施波罗蜜的萨芸若智慧;不作持戒,不是持戒波罗蜜的萨芸若智慧;不作忍辱,不是忍辱波罗蜜的萨芸若智慧;不行精进,不是精进波罗蜜的萨芸若智慧;不专习一意,不是禅定波罗蜜的萨芸若智慧;不修智慧。不是般若波罗蜜的萨芸若智慧,就不是般若波罗蜜。”
【经文】
佛言:“如是阿难,般若波罗蜜于五波罗蜜中最尊,譬如极大地,种散其中,同时俱出,其生大株。如是阿难,般若波罗蜜者是地,五波罗蜜者是种,从其中生。萨芸若者,从般若波罗蜜成。如是阿难,般若波罗蜜于五波罗蜜中极大尊,自在所教。
【译文】
佛说:“因而,阿难,般若波罗蜜在五波罗蜜中是最尊贵的。这就好像在大地上播种万物的种子,万物同时发芽,长成一棵棵硕大的植物。阿难,般若波罗蜜就好像是大地,五波罗蜜好像是种子,种子只有在大地上才能发芽。萨芸若智慧,只有从般若波罗蜜中才能产生,因此,般若波罗蜜在五波罗蜜中是最尊贵的,它的一切说教都是自在的,不需要五波罗蜜的帮助。”
【经文】
释提桓因白佛言:“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所说善男子、善女子功德未竞,学般若波罗蜜者、持者、诵者云何?”佛语释提桓因:“我不说行者功德未竞,我自说善男子、善女人,书般若波罗蜜者,持经卷,自归作礼,承事供养名华、捣香、泽香、杂香、缯彩、华盖、旗幡,我说是供养功德耳。
【译文】
释提桓因对佛说:“如果你说善男善女的功德是没有止境的.那么学习、修持、读诵般若波罗蜜的人,他们的功德又如何呢?”佛说:“我没有办法说修行般若波罗蜜的人他们的功德是如何没有止境,我只是说,如果善男善女抄写般若波罗蜜,持其经卷,行礼致敬,并用名花、捣香、泽香、杂香、锦锈、华盖、旗幡进行供养,我所说的只是这种功德罢了。”
【经文】
释提桓因白佛言:“我身自护视,善男子、善女人书般若波罗蜜者,持经卷自归作礼,承事供养名华、捣香、泽香、杂香、缯彩、华盖、旗幡,我护是供养功德耳。”
【译文】
释提桓因对佛说:“那么我自当保护那些抄写般若波罗蜜,持其经卷,行礼致敬,并用名花、捣香、泽香、杂香、锦锈、华盖、旗幡进行供养的善男善女,我自当保护这些善男善女供养般若波罗蜜所得到的功德。”
【经文】
佛语释提桓因:“善男子、善女人诵般若波罗蜜者,若干千天人到经师所听法不解,于法中诸天人适欲问法师,天神语之,用慈于法中故,其人即自了知,诸天所不解者便自解。”
【译文】
佛告诉释提桓因:“如果善男善女读诵般若波罗蜜,当若干天人到经师那里听法却不能理解的时候,天人刚要开口问法师,就会有天神告诉善男善女其中的道理,由于他们恭敬般若波罗蜜,他们就会立即了解,天人们所不能了解的,他们就会立即解。”
【经文】
善男子善女人。所作功德悉自见知。复次拘翼,善男子,善女人书般若波罗蜜,于四部弟子中说时,其心都卢无所难,若有形者,欲若试者,终不畏,何以故?般若波罗蜜所拥护故,其所欲形试①者便自去。”佛言:“我了不见人当般若波罗蜜者,人亦不见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所厌伏。”
【注释】
①形试:疑为“刑弑”杀害。
【译文】
“善男子善女人所得到的这样一些功德,我是都能看,都能知的。再者,拘翼,如果善男子善女人抄写般若波罗蜜,并在四部弟子中进行解说,他们的心中就没有一切麻烦。如果有人想要杀他,他永远不会畏惧。为什么呢?因为他得到了般若波罗蜜的保护,想要杀他的人就会自动离去。”佛说:“即使如此,我还是不能见到有人得到了般若波罗蜜,也看不到般若波罗蜜在什么地方,但是般若波罗蜜却能调服一切罪过。”
【经文】
“善男子、善女人,无有敢轻者,心亦不恐,不怖惧,亦无所畏。善男子,善女人,所作功德悉自了见。复次拘翼,是善男子,善女人父母皆重,若沙门道人皆哀,若知识①兄弟、外家宗亲,皆尊贵敬爱之。或时说恶事者,持中正法为解之。是善男子,善女人所作功德悉自见之。”
【注释】
①知识:指教师。
【译文】
“所以,善男善女不敢轻视般若波罗蜜,他们的心中没有恐怖,没有畏惧,没有害怕。善男善女所作的这些功德,我是都能看见都能知道的。再者,拘翼,这些善男善女,永远为父母所看重,为沙门道人所怜爱,为师长、兄弟、亲戚所尊重敬爱。如果有人说恶事,他们就会用正法为之解说。这些善男善女所作的功德,我是都能看到的。”
【经文】
“复次拘翼,善男子、善女人,书般若波罗蜜持经卷者,天上四天王天上诸天人索佛道者,往到彼所,问讯听受般若波罗蜜,作礼绕竟以去;忉利天上诸天人索佛道者,往到彼所,问讯听受般若波罗蜜,作礼绕竟已去,盐天①上诸天人索佛道者,往到彼所,问讯听受般若波罗蜜,作礼绕竟已去。”
【注释】
①盐天:一般译作“焰摩天”,意为“妙善天”,为欲界之第三重天。
【译文】
“再者,拘翼,如果善男善女抄写般若波罗蜜,持其经卷,四天王天上追求佛道的所有天神,都会到他那里询问学习般若波罗蜜,然后行礼致敬离去;忉利天上追求佛道的所有天神,都会到他那里去询问学习般若波罗蜜,然后行礼致敬离去;焰摩天上追求佛道的所有天神,都会到他那里去询问学习般若波罗蜜,然后行礼致敬离去。”
【经文】
“善男子、善女人心当作是知:十方无央数佛国诸天人、诸龙、阿须伦、诸阅叉鬼神、诸迦楼罗①鬼神、诸甄陀罗②鬼神、诸乾陀罗③鬼神、诸摩喉勒④鬼神、诸人诸非人,都卢赐来到是间,问讯法师,听受般若波罗蜜,作礼绕竞各自去;皆赐功德无异,兜术陀天上诸天人索佛道者,往到彼所,问讯听受般若波罗蜜,作礼绕竟以去;尼摩罗提罗怜耨天⑤上诸天人索佛道者,往到彼所,问讯听受般若波罗蜜,作礼绕竞已去。”
【注释】
①迦楼罗:天龙八部之一,即大鹏金翅乌。
②甄陀罗:一般译为“紧那罗”,意为“人非人”,天龙八部之一,歌神。
③乾陀罗:天龙八部之一,意为“香洁”、“香净”等,即香神。
④摩喉勒:天龙八部之一,一般译为“摩睺罗迦,”为大蟒神。
⑤尼摩罗提罗怜耨天:意为“乐变化天”、“化乐天”等,欲界中的第五重天。
【译文】
“善男善女应当知道,十方天下无数佛国的所有的天神、人、龙、阿修罗、夜叉、鬼神、迦楼罗、紧那罗、乾陀罗、摩喉罗迦以及人非人,全都会来到这里询问学习般若波罗蜜,然后行礼致敬离去。兜率天上追求佛道的所有天神,都会到他那里去询问学习般若波罗蜜,然后行礼致敬离去;乐变化天上追求佛道的所有天神,都会到他那里询问学习般若波罗蜜,然后行礼致离去。”
【经文】
“波罗尼蜜和邪拔致天①上诸天人索佛道者,往到彼所,问讯听受般若波罗蜜,作礼绕竞已去;梵天上诸天人索佛道者,梵迦夷天、梵弗还天②、梵波廅天③、摩诃梵天④。”
《注释】
①波罗尼蜜和邪拔致天:即“他化自在天”,欲界的第六重
②梵弗还天:即梵辅天,色界初禅中的第三天。
③梵波廅天:即梵众天,色界初禅中的第二天。
④摩诃梵天:即大梵天。色界初禅中的第四天。
【译文】
“他化自在天上追求佛道的所有天神,都会到他那里询问学习般若波罗蜜,然后行礼致离去;梵天上追求佛道的所有天神,都会到他那里询问学习般若波罗蜜,然后行礼致离去;梵天、梵辅天、梵众天、大梵天。”
【经文】
“卢天①、波利陀天②、廅波摩那天③、阿会亘修天、首诃天④、波栗多修诃天⑤、阿波摩修天⑥、修乾天⑦、惟诃天⑧、波栗惟诃天⑨、阿波修天⑩、惟于潘天?、阿惟潘天?、阿陀波天?、须帝天?、须帝祗耨天?、阿迦贰吒天?等天上诸天人,皆往到彼所,问讯听受般若波罗蜜,作礼绕竞已各自去。”
【注释】
①卢天:意为“光天”,色界二禅诸天的总称。
②波利陀天:即少光天,色界二禅中的第一天。
③廅波摩那天:即无量光天,色界二禅中的第二天。
④首诃天:意为“净天”,色界三禅诸天的总称。
⑤波栗多修诃天:意为“少净天”,色界三禅中的第一天。
⑥阿波摩修天:意为“无量净天”,色界三禅中的第二天。
⑦修乾天:意为“遍净天”,色界三禅中的第三天。
⑧惟诃天:意为“无阴行天”,色界四禅诸天的总称。
⑨波栗惟诃天:意“无云天”,色界四禅中的第一天。
⑩阿波修天:意为“福生天”,色界四禅中的第二天。
?惟于潘天:意为“广果天”,色界四禅中的第三天。
?阿惟潘天:意为“无想天”,色界天名,说一切有部将此天置于广果天中,上座部立在广果天之上,为第四天。
?阿陀波天:意“无烦天”,色界天名。
?须帝天:意为“善现天”,色界无名。
?须帝祗耨天:意为“善见天’’,色界天名。
?阿迦贰吒天:意为“色究竟天”,为色界最后一天。
【译文】
“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净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无阴行天、天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善观天、善见天、色究竟天等天上追求佛道的所有天神,都会到他那里询问学习般若波罗蜜,然后行礼致离去。”
【经文】
“及诸阿迦贰吒天,尚悉来下在诸天辈中,何况拘翼,三千大国土诸欲天人、诸色天人?悉来问讯听受般若波罗蜜,作礼绕已毕竟各各自去。是彼善男子、善女人,彼所止处,当完坚无有娆者,除其宿罪不请,余不能动。善男子、善女人,其功德悉受得,是时诸天人来当知之。”
【译文】
“即使是色究竟天都会来到他那里,何况是三千大千世界中欲界的天人和色界的天人呢?他们当然也会都来询问般若波罗蜜,然后行礼致敬离去。这样,善男善女所在的地方,当然是坚如磐石,没有谁能扰乱,除了他过去犯下的罪过,其他一切都不能动摇。应当知道,如果善男善女获得了这种功德,一切天人当时就会到来。”
【经文】
释提桓因言:“云何天中天,善男子、善女人当作是了知?诸天人来到是间,听受般若波罗蜜,作礼承事?”佛言:“善男子、善女人当作是知:诸天人来受般若波罗蜜,作礼承事,何用知诸天人来时?或时善男子、善女人欢喜踊跃意喜时,知诸天人来,以知当舍去。”
【译文】
释提桓因说:“天中天,善男善女怎样才能知道一切天人都来他那里学习般若波罗蜜并行礼致敬呢?”佛说:“善男善女应该知道:一切天人都会来学习般若波罗蜜并行礼致敬,怎样才能知道这些天人什么时候来呢?有时善男善女欢喜跳跃,心中高兴,这时就是天人们来了,同样也可以这样知道天人什么时候离去。”
【经文】
“若天、若龙、若阅叉鬼神、若甄陀罗鬼神来到彼间。复次拘翼,善男子、善女人闻鬼神香以为曾知,善男子、善女人,小鬼神当避起去,大鬼神来前。复次拘翼,善男子、善女人,常当净洁身体,用净洁身体故,鬼神皆大欢喜,小天见大天来到避去,大尊天威神巍巍,其光重明,稍稍安徐往。”
【译文】
“再者,拘翼,如果天神、龙、夜叉、鬼神、紧那罗等来到这里,善男善女闻到他们的香气就会知道,面对善男善女,小的鬼神就会离去,大的鬼神才会前来。再者,拘翼,善男善女经常保持自己的身体干净,由于他们的身体干净,鬼神就非常高兴,云聚而来,小的天神见到大的天神来到就会避开,大的天神光明重重,巍峨耸立,步履安详,渐渐而到。”
【经文】
“是天人至师经所,人至经所已,善男子、善女人则踊跃欢喜。所止处悉当净洁住。善男子、善女人,病终不著身,所止处常安隐,未尝有恶梦,梦中不见余,但见佛,但见塔,但闻般若波罗蜜,但见诸弟子,但见极过度①,但见佛坐,但见自然法轮。”
【注释】
①极过度:即普度。
【译文】
“这些天神来到善男善女的处所,来到他们说经的处所后,善男善女就会不自觉地欢喜跳跃。所以,善男善女住的地方一定要干净清洁。善男善女不会得一切疾病,无论他们住在那里都会非常安全。他们不会做恶梦,梦中除了见佛见塔,见佛的弟子,也不会再看见别的东西;他们只会听到般若波罗蜜。只会看到诸佛菩萨在普度众生,只会看到佛坐在佛座上,只会看到佛在转动法轮说法。”
【经文】
“但见且欲成佛时,但见诸佛成得佛已,但见新自然法轮,但见若干菩萨,但见六波罗蜜种种解脱,但见当作佛,但见余佛国,但见了了佛尊法无有与等者,但见某方某国土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若干百弟子,若干千弟子,若干万弟子,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在其中说法。”
【译文】
“只会看到自己正要成佛,只会看到自己已经成佛,只会看到新的法轮出现,只会看到无数的菩萨,只会看到菩萨在用六波罗蜜度脱人民,只会看到自己将要成佛,只会看到各种佛国世界。只会看到佛法尊贵没有与之相等的法,只会看到某一方某一佛国中的如来和成百上千、成千上万的弟子在一起,看到如来在弟子之中说法。”
【经文】
“拘翼,善男子、善女人梦如是见已,安隐觉身体净洁且轻,不欲复思食,身自软美饱。拘翼,譬如比丘得禅,从禅觉软心不六思食,自软美饱。如是拘翼,善男子善女人觉已不大思食,自想身软美饱。”
【译文】
“拘翼,善男善女做了这样的梦,就会感到自己的身体平安干净轻柔,不再思念饮食,而身体却柔软、美丽、无食自饱。拘翼,这就好像是比丘得到了禅法一样,比丘得到了禅法后,当他们从禅定中出来的时候,也会感到身心柔软,不思饮食,而他们的身体却柔和美丽,无食自饱。拘翼,善男善女也是这样,当他们从梦中醒来的时候,也不思饮食,而身体也是柔和美丽,无食自饱。”
【经文】
“何以故?拘翼,鬼神不敢近气故。欲取佛者,其功德悉自见。欲取佛者,当学般若波罗蜜,当持当诵。正使不学不持不诵,善男子、善女人但书写持经卷,自归作礼,承事供养名华、捣香、泽香、杂香、缯彩、华盖、旗幡。复次拘翼,或时阎浮利地上怛萨阿竭舍利满其中施与,般若波罗蜜书已举施与,欲取何所?”
【译文】
“为什么会这样呢?拘翼,这是鬼神不敢靠近去吃他们的气息的缘故。想要成佛的人,在这个时候他的功德就会自动表现出来。因此,想要成佛的人,应当学习、修持、读诵般若波罗蜜。即使不学习、不修持、不读诵,善男善女也要进行抄写,手持经卷.行礼致敬,并用名花、捣香、泽香、杂香、锦绣、华盖、旗幡进行供养。再者,拘翼,如果阎浮提世界上布满了诸佛如来的真身舍利,另有已经抄好的《般若波罗蜜经》,在两者之中你选择哪一个进行布施呢?”
【经文】
释提桓因言:“宁取般若波罗蜜。何以故?我不敢不敬舍利,天中天!从中出舍利供养,般若波罗蜜中出舍利,从中得供养。如我有时与诸天共于天上坐,持异持座,乃至自我座,敢有天人来至我所承事我。我未及至座所,我不坐上时,诸天人皆为我坐,作礼绕竞已便去。”
【译文】
释提桓因说:“我宁可选择般若波罗蜜。为什么呢?天中天,我不敢不敬佛的真身舍利,但是舍利是从般若波罗蜜中出来的,从般若波罗蜜的供养中才能得到舍利的供养。比如我有时在天上与天神们坐在一起,天神们拿来特别的座位让我坐,并来到我面前侍奉我。当我不在这个座位上坐的时候,诸位天神就会绕着我的座位行礼,然后离去。”
【经文】
“是坐尊,释提桓因于是间坐受法,忉利天上诸天人为作礼。如是天中天,般若波罗蜜出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舍利,萨芸若之智慧从中出生身。用是故,天中天!两分之中取般若波罗蜜,除是阎浮利地上,满其中怛萨阿竭舍利。”
【译文】
“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座位特别尊贵,我就是坐在这个座位上说法的,所以忉利天的天神要对它行礼。天中天,般若波罗蜜也是如此,从般若波罗蜜中产生出诸佛如来的真身舍利,从般若波罗蜜的萨芸若智慧中产生出诸佛如来的生身。因此,天中天,我在两种供养之中选择般若波罗蜜,放弃阎浮提世界上布满的诸佛如来真身舍利。”
【经文】
“正使天中天三千大国土满其中舍利为一分,般若波罗蜜经为二分,我从二分中取般若波罗蜜,何以故?从中出舍利供养所致,譬如负债人,天中天!与王相随出入,王甚敬重之,无有闯者,亦无所畏,何以故?在王边有威力故。”
【译文】
“天中天,如果把阎浮提世界上布满的真身舍利当作一份,把般若波罗蜜当作另一份,二者之中如果只能选择其一,我就要选择般若波罗蜜,为什么呢?因为舍利是从般若波罗蜜中产生的,是供养般若波罗蜜的结果。天中天,这就好像是欠债的人和国王走在一起,国王非常敬重他,那就没有人敢向他讨债,他也不会怕人讨债,为什么呢?因为他在国王的身边,有了相当的威严和权力。”
【经文】
“天中天,从般若波罗蜜中出舍利,从中出供养。是经天中天如王,般若波罗蜜譬如是王,雄猛得供养。怛萨阿竭舍利从萨芸若中出生得供养。如是天中天,萨芸若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从般若波罗蜜中出生,当作是知,两分中我取般若波罗蜜。”
【译文】
“天中天,舍利是从般若波罗蜜中产生的,从般若波罗蜜中才能得到舍利的供养。天中天,本经就好像是国王,般若波罗蜜就好像是国王,国王威猛雄壮,得到了人民的供养,同样,诸佛如来的舍利只有从般若波罗蜜的萨芸若智慧中才能得到供养。天中天,诸佛如来的一切智慧都是从般若波罗蜜中产生的,由于认识到这点,我在两者之中选择般若波罗蜜。”
【经文】
“般若波罗蜜受持者,譬如无价摩尼珠①,天中天,有是宝无有与等者,若持有所著,所著处者,鬼神不得其便,不为鬼神所中害。若男子、若女人持摩尼珠著其身上,鬼神即走去。若中热,持摩尼珠著身上,其热即除去。若中风,持摩尼珠著身上,其风不增即除去。”
【注释】
①摩尼珠:佛教传说中的珠宝名,据说能解百毒。
【译文】
“天中天,得到、修持般若波罗蜜的人,就好像是得到了无价的摩尼珠宝,有了这个珠宝就没有人能赶得上他,这个珠宝无论放在哪里,鬼神都不敢前来,他都不会被鬼神伤害。善男善女如果把摩尼珠宝放在身上,鬼神就会离他远去。如果中暑发烧,只要把摩尼珠宝放在身上,热毒就会被消除;如果中了风,只要把摩尼珠宝放在身上,风毒就会被除去,不会增加。”
【经文】
“若中寒,持摩尼珠著身上,其寒不复增即除去。夜时持摩尼珠著冥中,即时明。热时持摩尼珠,所著处即为凉。寒时持摩尼珠,所著处即为热。所至处毒皆不行,余他辈亦尔,中有为蛇所啮者,若男子、若女人持摩尼珠示之,见摩尼珠毒即去。”
【译文】
“如果得了伤寒,只要把摩尼珠宝放在身上,伤寒就会被除去,不会增加。如果把摩尼珠宝放在漆黑的夜晚,夜晚就会立即光明;天热的时候拿着摩尼珠宝,所到之处就会凉爽;天冷的时候拿着摩尼珠宝,所到之处就会温暖。有了摩尼珠宝,所到之处百毒不侵。如果有人被蛇咬了,只要把摩尼珠宝拿给他,见到摩尼珠宝后蛇毒就会消去。”
【经文】
“如是天中天,摩尼珠极尊,若有人病,若目痛、若目冥,持摩尼珠近眼,眼病即除愈。如是天中天,摩尼珠德巍巍自在,持著何所,著水中水便随作摩尼珠色;持缯裹著水中,水便如摩尼珠色;正使持若干种缯裹著水中,水便如摩尼珠色,水浊即为清,摩尼珠德无有比。”
【译文】
“天中天,摩尼珠宝就是这样,如果有人得了病,比如是眼疼或眼睛不能视物,只要把摩尼珠宝放在他的眼前,他的眼病就会治好。天中天,摩尼珠宝就是这样巍峨自在,不受其他事物的影响。无论放在什么地方,它都不会变色。比如放在水中,水就会变成摩尼珠宝的颜色;裹在锦绣里边再放进水中,水还会变成摩尼珠宝的颜色,如果水是浑浊的,就会立即变得清洁。摩尼珠宝的功德是无可比拟的。”
《道行般若经》(注解版第四品)
?【经文】
阿难问释提桓因:“云何拘翼,天上亦有摩尼珠,阎浮利地上亦有摩尼珠?”释提桓因语阿难言:“天上亦有摩尼珠,阎浮利地上亦有摩尼珠,不足言。如我所说,异阎浮利地上宝轻耳,不如彼珠德尊十倍、百倍、千倍、万倍、亿亿万倍。我所语摩尼珠者,有所著处,若箧中,若函中,其光明倍彻出,正使举珠出去余处,续明如故。”
【译文】
阿难问释提桓因:“拘翼,天上也有摩尼珠宝吗?阎浮提地上也有摩尼珠宝吗?”释提桓因告诉阿难说:“不用说,天上也有摩尼珠宝,阎浮提地上也有摩尼珠宝,它们的不同在于,阎浮提地上的摩尼珠宝功德轻微,即使扩大十倍、百倍、千倍、万倍、亿万倍,也赶不上天上摩尼珠宝的功德尊贵。我所说的摩尼珠宝,无论放在哪里,比如书箧中、匣子里,它的光明都会放射出来,即使把珠宝拿走放在别处,它仍然会继续放射光明。”
【经文】
“般若波罗蜜萨芸若之德,至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般泥洹去,舍利供养如故。萨芸若舍利遍分布天下,供养如故。复次阿难,十方无央数佛国现在诸佛欲见者,善男子、善女人当行般若波罗蜜,当守般若波罗蜜。”
【译文】
“般若波罗蜜也是如此,即使在诸佛如来泥洹以后,只要供养般若波罗蜜,就等于是继续供养诸佛如来的舍利,因为萨芸若智慧这一真正的舍利是遍布天下的,所以才能得到继续供养。阿难,十方天下无数佛国世界中想要见到诸佛如来的善男善女,都应当修行般若波罗蜜,都应当守护般若波罗蜜。”
【经文】
佛语释提桓因:“如是拘翼,过去时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皆从般若波罗蜜中出,为人中之将,自致成作佛,如是出生;甫当来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悉从般若波罗蜜中出,为人中之将,自致成作佛;意如十方无央数佛国今现在诸佛。亦从般若波罗蜜中出,为人中之将,自致成作佛。”
【译文】
佛告诉释提桓因:“拘翼,过去世时的一切诸佛如来,都是从般若波罗蜜中产生的,由于般若波罗蜜,他们才能成为人中的领袖,最终成佛;未来世上的一切诸佛如来,也都要从般若波罗蜜中产生,成为人中的领袖,最终成佛;现在十方无数佛国世界中的诸佛如来。也是从般若波罗蜜中产生的,因而成了人中的领袖,最终成了佛。”
【经文】
释提桓因白佛言:“摩诃波罗蜜,天中天,一切人民蜎飞蠕动之类心所念,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从般若波罗蜜悉了知。”佛言:“用是故,菩萨摩诃萨昼夜行般若波罗蜜。”
【译文】
释提桓因对佛说:“天中天,由于伟大的般若波罗蜜,一切人民以及飞行爬动的一切众生,无论他们的心中有什么想法,诸佛如来都能通过般若波罗蜜加以认识。”佛说:“正是因为如此,菩萨应该昼夜不断地修行般若波罗蜜。”
【经文】
释提桓因言。“但行般若波罗蜜。不行余波罗蜜耶?”佛言:“都卢六波罗蜜皆行。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于菩萨摩诃萨最尊。菩萨与布施。般若波罗蜜出上。持戒、忍辱、精进、一心、分布诸经教人,不及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也。”
【译文】
释提桓因说:“只是修行般若波罗蜜,没有修行其他的波罗蜜吗?”佛说:“六波罗蜜全部都有人修行,但是修行般若波罗蜜的菩萨在一切菩萨中是最尊贵的。菩萨如果进行布施,不如修行般若波罗蜜;如果进行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或以其它经法教人,都不如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
【经文】
“拘翼,譬如阎浮利地上种种好树,若色种种各异,叶叶各异,华华各异,实实各异,种种枝掖其影无有异,其影如一影相类。如是拘翼,五波罗蜜从般若波罗蜜出,般若波罗蜜出萨芸若,种种展转相得无有异。”
【译文】
“拘翼,就好像是阎浮提地上的各种好树,它们有各种不同的颜色,有各种不同的树叶,各种不同的花,各种不同的果实,各种不同的枝杈,但是它们的影子是一样的,所有树的影子都是相似的。拘翼,般若波罗蜜也是如此,五波罗蜜是从般若波罗蜜中出来的,而般若波罗蜜又能产生出萨芸若智慧,它们辗转相生,没有什么不同。”
【经文】
释提桓因白佛言:“极大尊德般若波罗蜜,天中天!不可计德般若波罗蜜,天中天!无有极与等者般若波罗蜜。天中天!若有书般若波罗蜜者,持经卷,自归作礼,承事供养名华、捣香、泽香、杂香、缯彩、华盖、旗幡。若有书经与他人者,其福何所为多者?”
【译文】
释提桓因对佛说:“天中天,般若波罗蜜的功德是最尊贵高大的,般若波罗蜜的功德是不可计算的。天中天,如果有人抄写般若波罗蜜,持其经卷行礼致敬,并用名花、捣香、泽香、杂香、锦绣、华盖、旗幡进行供养,而另外有人把般若波罗蜜经卷写给别人,两种人谁得到的福德多呢?”
【经文】
佛言:“我故问,若拘翼自恣说。云何若有怛萨阿竭舍利自供养,复分布与他人令供养;若复有舍利自供养,亦不分与他人,其福何所多者?”释提桓因言:“天中天!善男子、善女人自供养舍利,复分布与他人,其福大多。”
【译文】
”佛说:“拘翼,我问你一些问题,你可以随意回答。拘翼,如果有人得到了诸佛如来的舍利,不但自己进行供养,还分给别人进行供养,而另一个人得到了舍利只知道自己供养,不分绐别人供养,两个人谁的福德多呢?”释提桓因说:“天中天,得到诸佛如来舍利的善男善女,不但自己供养,而且分给别人供养,这样的人得到的福德多。”
【经文】
佛言:“如是拘翼,善男子善女人书般若波罗蜜,持经卷,自归作礼,承事供养名华、捣香、泽香、杂香、缯彩、华盖、旗幡。复分布与他人。其福大多。复次拘翼,法师所至到处辄说经法,其德其福甚大多大多。复次拘翼,阎浮利人若善男子善女人皆令持十戒、云何拘翼,其福宁多不?”
【译文】
佛说:“是的,拘翼,如果善男善女修行般若波罗蜜,持其经卷,行礼致敬,并用名华、捣香、泽香、杂香、锦绣、华盖、旗幡进行供养,又能分别给别人供养,这样的人得到的福德多。再者,拘翼,如果法师无论走到哪里,都为人解说般若波罗蜜,他所得到的福德非常多非常多。再者拘翼,如果整个阎浮提世间的人全部持守十戒,他们的福德多吗?”
【经文】
释提桓因言:甚多,甚多,天中天!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书般若波罗蜜者,持经卷与他人使书,若为读之,其福倍益多。复次拘翼,置四天下,诸小国土、中国土、千国土、二千国土、三千大国土,如恒河沙佛国人,善男子、善女人皆令持十戒,云何拘翼,其福宁多不?”
【译文】
释提桓因说:“非常多,非常多,天中天。”佛说:“不是这样的。如果善男善女抄写般若波罗蜜,持其经卷,以及为他人抄写,为他人读诵,这样做的福德会更多一些。再者拘翼,且不说四大部洲、小世界、中世界、小千世界、中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假如有恒河沙那么多的佛国世界,其中所有的善男善女全都持守十戒,拘翼,他们的福德多吗?”
【经文】
释提桓因言:“甚多甚多,天中天!”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书般若波罗蜜者,持经卷与他人使书若为读,其福倍益多。复次拘翼,置阎浮利、四天下、小国土、中国土、千国土、二千国土、三千大国土,如恒边沙佛国人,善男子善女人皆令行四禅、四谛、四神足,及行般遮旬,皆令成得,云何拘翼,其福宁转倍多不?”
【译文】
释提桓因说:“非常多,非常多,天中天。”佛说:“不是这样的。如果善男善女抄写般若波罗蜜,持其经卷,为他人书写,为他人读诵,这样所得到福德会更多一些。再者拘翼,且不说阎浮提、四大部洲、小世界、中世界、小千世界、中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假如有恒河沙那么多的佛国世界,其中所有的善男善女全都修行四禅、四谛、四神足、五神通.而且全都修行成功了,拘翼,他们的福德是不是会成倍增多呢?”
【经文】
释提桓因言:“大甚多,大甚多,天中天!”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书般若波罗蜜者,持经卷与他人使书若为读,其福转倍多。复次拘翼,持般若波罗蜜经卷,授与他人使书,若令学,若自学,其福甚倍多。复次拘翼,若有人自学般若波罗蜜解中慧,其福甚倍多。”
【译文】
释提桓因说:“非常多,非常多,天中天。”佛说:“不是这样的。如果善男善女抄写般若波罗蜜,持其经卷,为他人书写,为他人读诵,这样所得到的功德才会成倍增多。再者拘翼,如果有人自学般若波罗蜜,理解了其中的智慧,他的福德会成倍增多。”
【经文】
释提桓因白佛言:“天中天!云何学般若波罗蜜,学解中慧,其福甚倍多?”释提桓因白佛言:“天中天!云何学般若波罗蜜解中慧?”佛言:“善男子、善女人不晓学,何以故?有当来善男子、善女人,欲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阿惟三佛①,喜乐学般若波罗蜜,反得恶知识,教枝掖般若波罗蜜。”释提桓因问佛言:“何等为枝掖般若波罗蜜?”
【注释】
①阿惟三佛:又译“阿毗三佛陀”,意为“现等觉”;佛智的异名,指成佛觉悟。
【译文】
释提桓因对佛说:“天中天,怎样学习般若波罗蜜,才能学得其中的智慧,获得更多的福德呢?”佛说:“善男善女根本不知道学习般若波罗蜜,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有善男善女想要在将来成佛,从而学习般若波罗蜜,那他反而会遇到坏的老师,教给他一些枝叶的而不是根本的般若波罗蜜。”释提桓因问佛说:“什么是枝叶的般若波罗蜜呢?”
【经文】
佛言:“甫当来世比丘,得般若波罗蜜欲学,恶知识反教学色无常,行色无常,作是曹学行般若波罗蜜;痛痒、思想、生死、识学无常,行识无常,作是曹学行般若波罗蜜。拘翼,是为枝掖般若波罗蜜。”佛言:“行般若波罗蜜者,不坏色无常视,不坏痛痒、思想、生死、识无常视。”
【译文】
佛说:“比如未来世上有比丘碰到了般若波罗蜜,想要学习,坏的老师就会教给他说:色是无常的,色的活动是无常,你要这样学习般若波罗蜜;受、想、行、识是无常的,识的活动是无常的,你要这样学习般若波罗蜜。拘翼,这些说法就是枝叶般若波罗蜜。”佛说:“修行般若波罗蜜的人,虽然色是无常的,却不想去破坏色;虽然受、想、行、识是无常的,却不想去破坏受、想、行、识。”
【经文】
“何以故?本无故。拘翼,般若波罗蜜当黠慧学,其福倍益多。复次拘翼,置阎浮利地上,三千大国土如恒边沙佛国人,若善男子、善女人皆令得须陀洹道,云何拘翼,其福宁多不?”释提桓因言:“甚多,甚多,天中天!”
【译文】
“为什么呢?因为它们本来就虚无的。拘翼,学习般若波罗蜜,应当使用方便智慧来学,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福德。再者拘翼,且不说阎浮提地上或者三千大千世界,假如有恒河沙那么多的佛国世界,其中所有的善男善女全都得到了须陀洹道,拘翼,他们所得到的福德多吗?”释提桓因说:“非常多,非常多,天中天。”
【经文】
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书般若波罗蜜者,持经卷与他人使书,若令学,若为读,其福倍益多。何以故?须陀洹道皆从般若波罗蜜中出生故。复次拘翼,阎浮利人若善男子、善女人。皆教令得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皆令成就,云何拘翼,其福宁转倍多不?”
【译文】
佛说:“不是这样的。如果善男善女抄写般若波罗蜜,持其经卷,为他人书写,为他人读诵,让他人学习,这样所得到的福德会更多一些,为什么呢?因为一切须陀洹道都是从般若波罗蜜中产生的。再者拘翼,如果阎浮提中的所以善男善女全部得到了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道,全部获得了成就,拘翼,他们的福德多吗?”
【经文】
释提桓因言:“甚多,甚多,天中天。”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书般若波罗蜜者,持经卷与他人使书,若令学,若为读,其福倍益多。何以故?萨芸若德成法德,一切从般若波罗蜜中学成佛,便出生须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罗汉道、辟支佛道。”
【译文】
释提桓因说:“非常多,非常多,天中天。”佛说:“不是这样的。如果善男善女抄写般若波罗蜜,持其经卷,为他人书写,为他人读诵,让他人学习,这样所得到的福德会更多一些。为什么呢?因为一切福德都是从萨芸若的福德中产生的,一切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都是从般若波罗蜜的学习中产生的,只有从般若波罗蜜中才能学习成佛。”
【经文】
“置阎浮利,拘翼,置三千大国土如恒边沙佛国中人,若善男子、善女人皆令得须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罗汉道、辟支佛道,云何拘翼,其福宁多不?”释提桓因言:“甚多,甚多,天中天!”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书般若波罗蜜者,持经卷与他人使书,若令学,若为读,其福倍益多。”
【译文】
“拘翼,且不说阎浮提,且不说三千大千世界。如果有恒河沙那么多的佛国世界,其中所有的善男善女全都得到了须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辟支佛道,拘翼,他们的福德多吗?”释提桓因说:“非常多非常多,天中天。”佛说:“不是这样的,如果善男善女抄写般若波罗蜜,持其经卷,为他人书写,为他人读诵,让他人学习,这样所得到的福德会更多一些。”
【经文】
“何以故?皆从般若波罗蜜中学,得成萨芸若,成法德,用是故。得佛,出生须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罗汉道、辟支佛道,用是故,其福转倍多。复次拘翼,阎浮利人都卢皆使行佛道,已信入佛道,学佛道心已生。”
【译文】
“为什么呢?因为只有学习般若波罗蜜,才能成就萨芸若智慧,才能成就一切万法的功德,因此才能成佛,才能产生出须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辟支佛道。因此,这样所得到的福德才会增多。再者拘翼,如果全部阎浮提中的人民都让他们修行佛道,而且他们也全都相信了佛道,全都产生了学习佛道的信心。”
【经文】
“若善男子、善女人持般若波罗蜜经卷,与他人使书,若令学,若为说,及至阿惟越致菩萨书经卷授与之,其人当从是学,深入般若波罗蜜中,学智慧般若波罗蜜,转增多守无有极智悉成就,得其福转倍多。”
【译文】
“再比如有善男善女持有般若波罗蜜,为他人书写,为他人解说,让他人学习,甚至把般若波罗蜜经卷传授给阿惟越致菩萨。在以上两者之中,人们应该跟从后者学习,才能进入般若波罗蜜,学得般若波罗蜜的智慧,这样才能成就没有止境的智慧,所得到的福德才会增多。”
【经文】
“置阎浮利,拘翼,三千大国土及如恒边沙佛国中人皆行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提,皆发意行佛道,若善男子、善女人持般若波罗蜜经卷,与他人使书,若令学、若为说,乃至阿惟越致菩萨书经卷授与,其人当从是学,深入般若波罗蜜中,学智慧般若波罗蜜,转增多守无有极,智慧悉成就,得其福转倍多。”
【译文】
“拘翼,且不说阎浮提,如果三千大千世界甚至如恒河沙多佛国世界中的所有人民都发愿修行佛道,而另有善男善女持有般若波罗蜜,为他人书写,为他人解说,让他人学习,甚至传授给阿惟越致菩萨,在以上两者之中,人们应当跟从后者,这样才能深入般若波罗蜜中,才能学得般若波罗蜜的智慧,从而产生出没有止境的各种智慧,才能获得更多的福德。”
【经文】
复次拘翼,阎浮利人都卢皆行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者。皆发意求佛;若善男子、善女人持般若波罗蜜经卷,与他人使书,为解说其中慧,教令学,及至阿惟越致菩萨摩诃萨,持般若波罗蜜经卷授与,使入黠慧中,其福转倍多。”
【译文】
“拘翼,如果阎浮提上的所有人民全都修行佛道,全都发意求佛道,而另有善男善女持有般若波罗蜜经,为他人书写,为他人解说其中的智慧,传授给他人,让人学习,甚至把般若波罗蜜经卷传授给阿惟越致菩萨,使他们进入聪明智慧之中,这样做比前者所得到的福德更多。”
【经文】
“置阎浮利、三千大国土,及至恒边沙佛国中人皆行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提者,皆发意求佛;若善男子、善女人持般若波罗蜜经卷,与他人使书,令学入黠慧中者,若有阿惟越致菩萨摩诃萨,持般若波罗蜜经卷,为书授与,使学入黠慧中,其福转倍多。”
【译文】
“且不说阎浮提、三千大千世界,如果有恒河沙那么多的佛国世界,其中的所有人民全都修行佛道,发意追求佛道,而另有善男善女持有般若波罗蜜经卷,传授给他人,让人书写,让人学习,以便让人进入聪明智慧之中,甚至传授给阿惟越致菩萨,为他书写,让他学习,以便让他进入聪明智慧之中,这样做比前者所得到的福德更多。”
【经文】
“复次拘翼,阎浮利人都卢皆令行阿惟越致菩萨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教入般若波罗蜜中,云何拘翼,其福宁多不?”释提桓因言:“甚多,甚多,天中天!”佛言:“从是辈中若有一菩萨出便作是言:我欲疾作佛。正使欲疾作佛,若有人持般若波罗蜜经卷书授与者,其福转倍多。”
【译文】
“拘翼,如果整个阎浮提中的人民全都修行菩萨道、佛道,如果有善男善女教给他们,让他们进入般若波罗蜜中,拘翼,这善男善女得到的福德多吗?”释提桓因说:“非常多,非常多,天中天。”佛说:“从这些修行佛道菩萨道的人中,如果有一人出来说:我很快就要成佛了。即使他就要成佛了,如果有善男善女教给他般若波罗蜜,他的福德就会更多。”
【经文】
“置阎浮利三千大国土,乃至恒边沙佛国中人,都卢皆令行阿惟越致菩萨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教入般若波罗蜜中,云何拘翼,其福宁多不?”释提桓因言:“甚多,甚多,天中天。”佛言:“若有一菩萨从其中出,便作是言:我欲疾作佛。正使欲疾作佛,若有人持般若波罗蜜经卷书授与者,其福转倍多。”
【译文】
“且不说阎浮提以及三千大千世界,甚至在恒河沙那么多的佛国世界中,如果让他们全都修行阿惟越致菩萨,修行佛道,如果有善男善女教给他们般若波罗蜜,使他们进入其中,拘翼,他们的福德多吗?”释提桓因说:“非常多,非常多,天中天。”佛说:“如果有一个菩萨从人群中出来说:我很快就要成佛了。即使他很快就要成佛了,如果有人把般若波罗蜜经卷传授给他。他的福德就会进一步增多。”
【经文】
释提桓因白佛言:“如是天中天,极安隐菩萨摩诃萨疾近作佛,般若波罗蜜若教人,若授与人,其福转倍多。何以故?天中天!”佛言:“其得般若波罗蜜疾近佛者,近佛座。”
【译文】
释提桓因对佛说:“天中天,你的意思是说,菩萨只要安稳在般若波罗蜜中,就可以很快地成佛,如果把般若波罗蜜教给别人,传授给别人,他的福德就会增多。天中天,这是为什么呢?”佛说:“因为,得到了般若波罗蜜的人,就是接近了佛座,所以就会很快成佛。”
【经文】
须菩提语释提桓因言:“善哉,善哉,拘翼,当所为尊弟子。菩萨摩诃萨作是受,疾作佛所为作者,当如佛弟子从中出。是辈人不索佛道者,菩萨摩诃萨不当于其中学六波罗蜜。不学是法,不得作佛。随法学,疾作阿耨多罗三耶三佛,在所问。”
【译文】
须菩提对释提桓因说:“太好了,太好了,拘翼,我们应当作佛的般若波罗蜜的弟子。菩萨接受了般若波罗蜜,就能很快地成佛,菩萨的一切作为,应该像佛的弟子那样,从般若波罗蜜出发。如果菩萨不追求佛道,就不会在六波罗蜜中学习,而不学般若波罗蜜,就永远不会成佛。只有随此学习,才能很快地成佛。这些是我们从佛那里问到的知识。”
?
沤惒拘舍罗劝助品第四
【经文】
尔时弥勒菩萨谓须菩提:“若有菩萨摩诃萨劝助为福,出人布施,持戒自守者上,其福转尊,极上无过。菩萨摩诃萨劝助福德。”须菩提谓弥勒菩萨:“复有菩萨摩诃萨于阿僧祗刹土①诸佛所而作功德,一一刹土不可计佛,其般泥洹者,乃从本发意已来,自致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成至阿惟三佛者。”
【注释】
①刹土:一般译作¨佛刹”,意为佛国世界。
【译文】
那时,弥勒菩萨对须菩提说:“如果有菩萨劝助别人作福德,布施与人,持戒自守,他的福德就会更加尊贵,无人能及。所以菩萨应该劝助人作福德。”须菩提对弥勒菩萨说:“有的菩萨在阿僧祗数那么多佛国世界的诸佛那里都作有功德。在每一个佛国世界上,都有不可计算的诸佛如来,他们从最初发愿求佛以来,以至到了最终成佛。”
【经文】
“乃至无余泥洹①界而般泥洹者,然后至于法尽;于是中所作功德,其功德度无极。及诸声闻作布施持戒自守为福,于有余功德自致无余,诸有般泥洹佛,于其中所作功德,至有净戒身②、三昧身③、智慧身④、已脱身⑤、脱慧所现身⑥,佛法极大哀,不可计佛天中天所说法,于其法中复学,诸所有功德。”
【注释】
①无余泥洹:与有余泥洹相对。有余泥洹指已经断绝作为生死轮回原因的一切烦恼,但作为前世业感果报的身体还保留着,故称有余泥洹。无余泥洹指因果都尽,不再受生于世间。
②净戒身:指身体戒行清净。
③三昧身:指身处禅定状态之中。
④智慧身:指智慧。
⑤已脱身:即解脱,指超离一切烦恼惑业。
⑥脱慧所现身:即解脱知见,指一种认识到自己已经解脱的智慧。前五者被认为是如来法身中的五个部分,称“五分身法”,所以每一名词后都加上“身”字,表示是如来的法身。
【译文】
“又到了有余泥洹、无余泥洹,甚至到了佛法竭尽的时候,他们在此期间所作的功德。实在是没有办法度量。还有那些声闻大众,他们布施、持戒、禁守言行以为福德;他们向有余泥洹、无余泥洹的一切诸佛作功德,以至于获得了净戒、禅定、智慧、解脱和解脱知见。天中天,当佛法非常衰微的时候,他们又学习一切诸佛如来所说的法,也积累了无数的功德。”
【经文】
“乃于诸般泥洹佛所作功德,都计之合之,劝助为尊,种种德中为极是上,其劝助者,是为劝助,劝助已,持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以是为阿耨多罗三耶三菩,署是菩萨有德之人,持心能作是求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乃至作是心欲有所得。”
【译文】
“声闻大众的所有这些功德,以及一切诸佛如来所作的功德,如果全部合计起来,也不如劝助人的功德多。劝助人所得到的功德,在所有功德中是最大的。因为,劝助人可以被看做是无上正等正觉的智慧,以劝助作为无上正等正觉的智慧,就可以知道他是有德的菩萨。因此,以劝助为心,可以求得无上正等正觉的智慧,甚至以劝助为心,就可以有求必得。”
【经文】
弥勒菩萨语须菩提:“其不作是求,乃能有所得。其作思想者,以为无黠。生是意用思想悔还,用信悔还,但用无黠故,还堕四颠倒,无常谓有常,苦谓有乐,空谓有实,无身谓有身①。以故思想悔还,心悔还,信悔还。菩萨不当作是念心有所求,于所求无处所。云何求阿耨多罗三耶三菩?”
【注释】
①无身谓有身:无身、有身后一般译为“无我”和“有我”,“我”指规定事物性质的东西,与现在哲学中的“本性”大体相同。
【译文】
弥勒菩萨对须菩提说:“心中不作追求,才能有所成就。如果心中有了思想,那就是愚蠢的。如果心中有了思想,他就会后悔,后悔信仰了佛法,因此他就又是愚蠢的了,他就会重新落入四种颠倒之中,把无常当作是常,把苦当作是乐,把空当作是实有,把无我当作是有我。这样他就有了后悔的想法,就有了后悔之心,后悔信仰了佛法。所以菩萨不应该有这样的想法,认为他们的心应该有所追求,菩萨应该不作追求,不在任何地方追求,这样又有什么无上正等正觉可以追求呢?”
【经文】
弥勒菩萨谓须菩提:“不当于新学菩萨摩诃萨前说是语,何以故?或亡所信、亡所乐、亡所喜、亡所行,便从是修。当为阿惟越致菩萨摩诃萨说之,若久在善师边者,当为是菩萨摩诃萨可说。”
【译文】
弥勒菩萨对须菩提说:“这样的话,不应该给刚刚学佛的菩萨说,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听了这样的话,对佛法就会丧失信心,丧失乐趣,丧失欢喜之情,他们就会放弃这样的修行。这样的话应该说给得到阿惟越致不动转境界的菩萨们听,因为他们久在善师身边,所以这样的话只能向他们说。”
【经文】
“闻者不恐、不怖、不畏,是菩萨摩诃萨能劝助,当作萨芸若持心。作是劝助,心亦尽灭,无所有,无所见。何等心当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者?当以何心作之?心无两对,心之自然,乃能所作。”
【译文】
“如果菩萨听了这样的话不恐惧,不害怕,他们就能用萨芸若智慧保护自心,就能劝助人相信这样的话。菩萨作了这样的劝助,他的心就会灭尽,一无所有,没有认知。这样,有什么样的心能作无上正等正觉呢?有什么心能求得无上正等正觉呢?那时,菩萨的心就会没有分别,就会随顺自然,这样才能得到无上正等正觉。”
【经文】
释提桓因语须菩提:“新学菩萨摩诃萨闻是或恐或怖。若菩萨摩诃萨欲作功德者,当云何劝助其福德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须菩提语弥勒菩萨:“当作护是菩萨摩诃萨,于诸佛所,破坏众恶,而断爱欲,等行如一,降伏魔事,弃捐重担,是即自从所有勤苦,悉为已尽,其知已脱心,即从计从阿僧祗刹土诸佛般泥洹曰者,于其中所作功德福。”
【译文】
释提桓因告诉须菩提:“新学佛法的菩萨听到这样的话,就会恐惧害怕。如果菩萨想作功德,究竟怎样劝助才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呢?”须菩提告诉弥勒菩萨:“菩萨在过去诸佛那里已经破坏了一切罪恶,断除了一切欲望,降伏了魔事,去掉了一切身心负担,他的行为和佛法相应,一切苦都已除尽,精神得到了自由,这样便在无数佛国世界中的诸佛如来那里作了功德,在一切声闻大众那里也作了功德。”
【经文】
“于诸声闻中复作功德,都计之合之劝助为尊,种种德中无过劝助。其劝助者,能为劝助,劝助已,持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何所是菩萨摩诃萨,想不悔还,心不悔还,信所不悔还。正使菩萨摩诃萨持心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其心无所想者,是菩萨摩诃萨心得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
【译文】
“然而把这些功德加起来,也不如劝助的福德尊贵,无论什么样的福德都不会超过劝助的福德。能够劝助的菩萨,劝助之后就会趋向无上正等正觉。这样的菩萨就不会有颠倒的想法,不会有后悔之心,不会后悔信仰了佛教。这样的菩萨就会产生追求无上正等正觉的决心,而心中又没有什么真的思想,这样才是真正得到了无上正等正觉。”
【经文】
“正使心念自了知,是心则为是作,是为想悔还,心悔还,所信悔还。正使菩萨摩诃萨持心了知,当作是学,知尽无所有。知尽者当持何心?有所作当了知心。何所心法?于法有所作如法者,为随法已;于作真为是作,即非邪作,是菩萨摩诃萨所作。”
【译文】
“如果心中有了念头,哪怕是自我认识的念头,这样的心还是有造作的,就会有颠倒的想法,有后悔之心,后悔信仰了佛教。如果菩萨进行劝助,就会认识到一切都是没有的,心也是没有的。既然心是没有的,菩萨又怎么会有什么心呢?菩萨对待心如此,对待万法也是如此。只有这样对待万法,才是真正的劝助,他们的行为才是真正的行为,是菩萨应该作的行为,不是奸邪的行为。”
【经文】
“若有菩萨摩诃萨于过去、当来、今现在佛所作功德,若诸声闻下至凡人所作功德,若畜生闻法者,及诸天龙、夜叉、健陀罗、陀须伦、迦楼罗、甄陀罗、摩喉勒、诸人若非人闻法者,发心所作功德,及初学菩萨道者,都计之合之,积累为上,其劝助者。能为劝助,是以极尊。种种德中无过劝助。”
【译文】
“如果菩萨在过去、未来、现在所有诸佛那里作了功德,在一切声闻大众乃至普通凡人那里作了功德,甚至在听闻佛法的畜生、天神、龙、夜叉、健陀罗、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喉罗以及人非人那里作了功德,在初学菩萨道的人那里作了功德,把所有这些功德累计起来,都不如劝助尊贵。在一切功德中,没有能超过劝助的。”
【经文】
“是故劝助,所当劝助,能为劝助,持劝助福,用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正使复知是为尽法,于法无所生所灭,无处所,持无所生法,得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是法不与法有,反用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故。是为无想不悔还,心亦不悔还,所信不悔还。”
【译文】
“因此,只要能劝助的,就要劝助。持着劝助的功德,就可以求得无上正等正觉。如果菩萨再认识到一切万法都是无生无灭,没有处所的,劝助也是无生无灭,没有处所的,就可以得到,“无上正等正觉,因为无法对有法有一种反作用,能劝助有法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这样菩萨就会心中无想,从而没有后悔之心,不会后悔信仰了佛教。”
【经文】
“作是无所求,众所不逮,是为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所作。若有菩萨摩诃萨,不谛晓了知作福德者,所以者何?于身恍忽,于劝助福亦复恍忽。菩萨了知,恍忽无所有.是故为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若于诸般泥洹佛所而作功德,持是功德欲作所求,其智自然能为阿耨多罗三耶三菩。”
【译文】
“像这样心无所求,不追求一切万法,就是在追求无上正等正觉,就是在作福德。如果菩萨不知道这个道理却想去作福德,那人就对自身认识不清,对劝助福德也认识不清。菩萨认识了这个道理,就不再有恍惚不清的认识,他就是修行般若波罗蜜的菩萨,再加上他在诸佛如来那里所作的功德,自然能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经文】
“诸佛天中天所知不著想,过去已灭,亦无有想,而不作想,其作想者为非德。菩萨摩诃萨当学沤惒拘舍罗,未得般若波罗蜜者不得入,已得般若波罗蜜乃得入。勿为身作识①,用之有灭,以是故无有身。”
【注释】
①身作识:指限于事物形体相貌的认识活动。
【译文】
“天中天,过去诸佛的认识是没有认识之相的,因为过去已经灭亡,它没有相,也不应该有认识之相,有了认识之相就不是福德。菩萨应当学会这种方便善巧,这种方便善巧只有得到了般若波罗蜜的人才能进入,没得到般若波罗蜜的人不能进入。事物的形体只是限于事物自身所作的一些活动,它是有灭亡的,所以一切事物都没有什么真正的形体。”
【经文】
“有德之人,有想便碍反欲苦住。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不乐作是德持用劝助,何以故?用不正故。视般泥洹佛而反有想,以是故为碍所作功德,为不及逮,为反苦住。其不作想者,是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之德。其作想者,譬若杂毒。”
【译文】
“人只要有了形体之相,心中就会有所障碍,就会返回到痛苦之中。所以,诸佛如来不会以有相之心劝助福德。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不正确的。如果以有相之心看待诸佛,就会被佛相障碍,不但得不到什么福德,反而会落入痛苦之中。只有没有有相之心,才能劝助诸佛如来的功德。因此,有了相心,就好像是在饭中搀了毒。”
【经文】
“何以故?若设美饭以毒著中,色大甚好而香,无不喜者,不知饭中有毒,愚暗之人食之欢喜饱满,食欲消时,久久大不便身。不知行德者,甚之为难,不晓将护,不晓诵读,不晓中事,不能解知。作是行德者,为如杂毒之食。”
【译文】
“为什么呢?假如在饭中搀了毒,饭的颜色还是那么好,味道还是那么香,没有人不喜欢吃,可是不知其中有毒的人高高兴兴地吃了之后,虽然一时不饿了,身体却久久不舒服。不知修行功德的人比这还要严重,他们不知道护持般若波罗蜜,不知道读诵般若波罗蜜,不知道般若波罗蜜中的事情,不理解其中的道理,就好像吃饭中毒是一样的。”
【经文】
“佛语善男子、善女人,过去、当来、今现在佛,持戒身、三昧身、智慧身、已脱身、脱慧所现身,及于声闻中所作功德,佛天中天所说,若复于辟支佛所而作功德,都劝助之,劝助已持是福德,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持所作为想,用是故,譬若杂毒。”
【译文】
“佛曾经说过,如果菩萨在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的净戒身、禅定身、智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中作了功德,又在一切辟支佛那里作了功德,菩萨都劝助这些功德,用劝助之后所得到的福德追求无上正等正觉,但如果把劝助看做是有相的,就好像是在饭中搀了毒一样。”
【经文】
“菩萨摩诃萨当作是学,何所过去、当来、今现在佛功德?当云何劝助作福,成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是菩萨随怛萨阿竭教者,是即为作,知佛功德所生自然,及其相法所有。持是福作劝助,因其劝助,自致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菩萨摩诃萨作是施者,无有过上,终不离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作是施者,为不杂毒。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所说皆至诚。复次,菩萨摩诃萨当作是施,如净戒,如三昧,如智慧,如已脱,如脱慧所现身。”
【译文】
“菩萨学习般若波罗蜜时应该以无相为学,应该以无相之心对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作功德,以无相之心劝助福德,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这样做才是随顺诸佛如来的教化,才是真正的劝助,诸佛的功德才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以这样的福德作劝助,因为他做了这样的劝助,自然就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菩萨这样劝助,就没有人能超过他,他就永远不会远离一切诸佛如来。这样的劝助,就是不搀毒的劝助。诸佛如来所说的话,永远都是真诚的。再者,菩萨应该这样劝助,对于净戒、禅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
【经文】
“无欲界,无色界,无欲无色界,亦无过去、当来、今现在,亦无所有,所作施亦复无所有,其作是施,为已如法,法亦无所有,作是施者,为成所施,无有杂毒。其作异施者,为作反施。是菩萨摩诃萨所施以如法者,佛天中天所知,是则为施,得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
【译文】
“不要认为它们是在欲界之中,不要认为它们是在色界之中,欲界、色界都是没有的,过去、未来、现在也是没有的,一切万法都是没有的,所作的劝助也是没有的,这样的劝助,就已经随顺了法,而法也是没有的。这样进行劝助,才能成为真正的劝助,才是不搀毒药的劝助。如果以其他方式进行劝助,那就是错误的劝助。所以,菩萨只有以虚空的如如之心进行劝助,才是真正的劝助,才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经文】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所作为如佛,是则为菩萨摩诃萨所施。三千大千国土人,悉念慈哀护等心,无过菩萨摩诃萨上头所施,是即为极尊。复次须菩提,三千大千国土人,悉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便如恒边沙佛刹人,皆供养是菩萨,震越衣服、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如恒边沙劫供养,随其喜乐,作是布施,云何须菩提,其福宁多不?”须菩提言:“甚多,甚多,天中天!”佛言:“劝助功德,福过其上不可计。’
【译文】
佛说:“说得好啊,须菩提。只有像佛那样进行劝助,才是菩萨应该作的劝助。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人民所具有的一切慈悲、怜爱、保护等心念,没有什么能超过菩萨上面那样所作劝助的功德,这样劝助所得到的功德是最尊贵的。再者须菩提,如果三千大千世界上的所有人全都得到了无上正等正觉,而犹如恒河沙那么多佛国世界的人都来供养他们,给他们衣服、饮食、床具和医药,甚至在恒河沙劫那么长的时间里都随喜他们而作福德,进行布施,须菩提,这些人所得到的福德多吗?”须菩提说:“非常多,非常多,天中天。”佛说:“劝助的福德,还会超过这种福德多少。实在是没有办法计算的。”
【经文】
须菩提白佛言:“代劝助功德福者,如恒边沙佛刹不能悉受。”佛语“善哉,善哉!须菩提!若有菩萨持般若波罗蜜者,所作施为,过其本所布施上已,无能过劝助所施上百倍、千倍、万倍、亿倍、巨亿万倍。”
【译文】
须菩提对佛说:“劝助别人作功德所得到的福德,即使是贮放在恒河沙那么多的佛国世界之中,也不能全部放下。”佛说:“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果有修持般若波罗蜜的菩萨,如果他做了这样的劝助,那么他劝助的福德就超过了他修持般若波罗蜜本身所得到的福德。即使把修持般若波罗蜜所得到的福德扩大百倍、千倍、万倍、亿倍、几亿万倍,也不能超过劝助所得到的福德。”
【经文】
尔时四王天上二万人,悉以头面著佛足,皆白佛言:“极大施,天中天,菩萨摩诃萨沤惒拘舍罗乃作是施,其功德甚大尊。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学般若波罗蜜,于中劝助故。”
【译文】
那时,四天王天上的两万天神,全都用自己的头面礼敬佛足,说:“天中天,劝助的功德真大啊!如果菩萨得到了方便善巧又这样进行劝助,他的功德就非常高大尊贵。为什么呢?因为这些菩萨在学习般若波罗蜜的时候,也劝助了别人学习般若波罗蜜。”
【经文】
忉利天上诸天人,持天华、名香、捣香、泽香、杂香、烧香、天缯、华盖、幢幡、伎乐,持用供养娱乐佛。供养已,皆白佛言:“极大施,天中天,菩萨摩诃萨沤惒拘舍罗乃作是施,大德之功德。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学般若波罗蜜,于中劝助故。”
【译文】
这时,忉利天上的诸天神,手持天上的鲜花名香,捣香、泽香、杂香、烧香、天上的锦绣、华盖、幢幡和各种伎乐,用以供养、娱乐佛。供养之后,他们对佛说:“天中天,劝助的功德非常大,如果菩萨得到了方便巧,又这样进行劝助,就能得到一切功德中最大的功德。为什么呢?因为这些菩萨在自己学习般若波罗蜜的时候,也劝助别人学习了般若波罗蜜。”
【经文】
“兜术天上诸天人,持天华、名香、捣香、泽香、烧香、天缯、华盖、幢幡、伎乐,持用供养娱乐佛,供养已,皆白佛言:“极大施,天中天,菩萨摩诃萨沤惒拘舍罗乃作是施,极大德之功德。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学般若波罗蜜,于中劝助故。”
【译文】
兜率天上的一切天神,手持天上的天花、名花、捣香、泽香、杂香、烧香、天上的锦绣、华盖、幢幡、伎乐等,用于供养娱乐佛,供养之后,他们对佛说:“天中天,劝助有极大的功德,如果菩萨得到了方便善巧,有进行这样的劝助,就能得到一切功德中最大的功德。为什么呢?因为这些菩萨在自己学习般若波罗蜜的时候,也劝助别人学习了般若波罗蜜。”
【经文】
尼摩罗提天上诸天,持天华、名香、捣香、泽香、杂香、烧香、天缯、华盖、幢幡、伎乐。持用供养娱乐佛。供养已,皆白佛言:“极大施,天中天,菩萨摩诃萨沤惒拘舍罗乃作是施,极大尊之功德。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学般若波罗蜜,于中劝助故。”
【译文】
乐变化天上的诸天神持天上的鲜花、名香、捣香、泽香、杂香、烧香、天上的锦绣、华盖、幢幡、伎乐,用于供养娱乐佛,供养之后,他们对佛说:“天中天,劝助有极大的功德。如果菩萨得到了方便善巧,又这样进行劝助,就能得到一切功德中最大的功德。为什么呢?因为这些菩萨在自己学习般若波罗蜜的时候,也劝助别人学习了般若波罗蜜。”
【经文】
波罗蜜尼和耶拔致天上诸天人,持天华、名香、捣香、泽香、杂香、烧香、天缯、华盖、幢幡、伎乐,持用供养娱乐佛,供养已,皆白佛言:“极大施,天中天,菩萨摩诃萨沤惒拘舍罗乃作是施,极大尊之功德。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学般若波罗蜜,于中劝助故。
【译文】
他化自在天上的诸天神,持特殊的鲜花、名香、捣香、泽香、杂香、天上的锦绣、华盖、幢幡、伎乐,用以供养娱乐佛,供养之后,他们对佛说:“天中天,劝助有极大的功德。如果菩萨得到了方便善巧,又能这样进行劝助,就能得到一切功德中最大的功穗。为什么呢?因为这些菩萨在自己学习般若波罗蜜的时候,也劝助别人学习了般若波罗蜜。”
【经文】
梵天、梵迦夷天、梵富楼天、梵波利产天、摩诃梵天、廅天、波利陀天、廅波摩那天、阿会亘修天、首诃天、波利首诃天、诃波摩首诃天、首诃迦天、比伊潘罗天、阿比耶陀天、须陀施尼天,乃至阿迦贰吒天等诸天人,悉以头面著佛足,皆言:“甚善,天中天!菩萨摩诃萨学般若波罗蜜,极为大施之功德。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学般若波罗蜜,于中劝助故。”
【译文】
梵天、梵迦夷天、梵辅天、梵众天、大梵天、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净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广果天、无烦天、善见天以及色究竟天中的一切天神,全都以自己的头面敬礼佛足,说:“太好了,天中天,菩萨学习般若波罗蜜,又这样进行劝助,就能得到一切功德中最大的功德。为什么呢?因为这些菩萨在自己学习般若波罗蜜的时候,也劝助别人学习了般若波罗蜜。”
【经文】
佛语首陀卫①诸天人:“置三千大千国土中菩萨摩诃萨,乃如恒边沙佛刹人悉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复有异恒边沙佛刹人,都共供养是辈菩萨摩诃萨,震越衣被、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供养如恒边沙劫,随所喜乐作是施与。”
【注释】
①首陀卫:又译“首陀婆娑”、“首陀”等,意为“净居天”、“五净居天”,是无色界第四禅中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和色究竟天的总称。
【译文】
佛告净居天上的一切天神:“且不说三千大千世界中的所有菩萨,甚至在恒河沙那么多佛国世界中,假设其中所有的人都是得到了无上正等正觉的菩萨;另外有恒河沙那么多的佛国世界,其中所有的人都供养这些菩萨,提供衣服、饮食、床具、医药,毫不间断,一直供养恒河沙劫那么长的时间,不断随喜,不断布施。”
【经文】
“若复过是者,不及菩萨摩诃萨劝助之所施,为过去、当来、今现在佛,净戒身、三昧身、智慧身、已脱身、脱慧所现身,及诸声闻在其中者所作功德,都共计之合之,不及劝助者。若劝助者,以是极尊,无能过者,作是劝助,劝助已,持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
【译文】
“甚至超过于此,这样供养所得到的功德,比不上菩萨劝助所得到的功德;菩萨对过去、未来、现在一切诸佛,对诸佛的净戒身、禅定身、智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所作的功德,以及对一切声闻大众所作的功德,全部合计起来,不如劝助的功德。劝助是极大的功德,没有能超过它的功德。这样进行劝助,劝助之后,就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经文】
须菩提白佛言:“属天中天所说,都共计之合之,极尊无过劝助,悉代劝助,劝助已,菩萨摩诃萨从是中得何等?”佛语须菩提:“菩萨道德之人,常知过去、当来、今现在法无所取,亦无所舍,亦无所知,亦无所得。”
【译文】
须菩提对佛说:“按照天中天您的说法,一切福德合起来都不如劝助的福德大,那么如果菩萨真的作了劝助,他们从劝助之中能得到什么福德呢?”佛告诉须菩提:“菩萨是得了道的人,他们对过去、未来、现在一切万法都是无舍无取的,人对法没有什么真正的知识,也不能从法中得到什么。”
【经文】
“其法者为无所生法,亦无有灭法,亦无所从生法,亦无所从灭。于法中了无有生者,法亦无所从有而灭,是者法之所法。我代劝助之,是为劝助。作是施者,疾是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是故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劝助为尊。”
【译文】
“一切万法都是无生无灭之法,无所从生、无所从灭。没有产生法的生,也没有灭亡法的法。这样进行劝助,才是真正的劝助。这样进行劝助的人,才能很快地得到无上正等正觉。因此须菩提,菩萨这样进行劝助,才能得到最尊贵的福德。”
【经文】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于过去、当来、今现在佛所,代作布施者劝助之,代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而劝助之,代已脱者劝助之,代脱慧所现身劝助之。作是代劝助,其脱者是为布施,其脱者是为持戒,其脱者是为忍辱,其脱者是为精进,其脱者是为一心,其脱者是为智慧,其脱者是为脱慧,其脱者是为脱慧所现身,其脱者是为已脱,其脱者代其劝助,其脱者是为法。”
【译文】
“再者须菩提,菩萨如果要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劝助过去、未来、现在一切诸佛,这样进行劝助,就是真正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进行劝助,就是真正劝助了泥洹,就是真正劝助之法。”
【经文】
“是故当来有如其脱者,今阿僧祗刹土诸佛天中天现在者,其脱者,是即诸佛弟子;其脱者以过去,诸佛弟子;其脱者今现在,诸佛弟子。于是法中无著、无缚、无脱,如是法者,持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所施为从中无有能过者,无有能坏者。”
【译文】
“因此,如果将来有人这样劝助,他就是阿僧祗那么多佛国世界中一切现在诸佛的弟子,是一切过去诸佛的弟子、一切未来诸佛的弟子。而劝助本身也没有束缚,没有解脱。这样对待一切万法,以之追求无上正等正觉,就没有人能超过他的功德,没有人能破坏他的劝助行为。”
【经文】
“是者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劝助之为尊,如恒边沙佛刹中菩萨悉寿如恒沙佛劫,恒边沙佛刹人都悉供养诸菩萨摩诃萨,震越衣被、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乃至恒边沙劫,须菩提,皆持戒,成忍辱,于精进而不懈,于禅悉得三昧,百倍千倍万倍亿倍若干巨亿万倍,不如劝助之功德,福最尊出其上。
【译文】
“须菩提,菩萨这样劝助才是最尊贵的。即使恒河沙那么多的佛国世界中所有的菩萨寿命都有恒河沙劫那么长,又有恒河沙佛国世界那么多的人都来供养这些菩萨,提供他们衣服、饮食、床具、医药,一直达到恒河沙劫那么长的时间,同时他们又持戒、忍辱、精迸不懈,获得禅定,如果把这些事扩大百倍、千倍,万倍、亿倍、几亿万倍,都不如劝助的福德多,劝助的福德超出它们之上。”
《道行般若经》(注解版第五至七品)
?泥犁品第五
【经文】
舍利弗白佛言:“般若波罗蜜者多所成,天中天;因般若波罗蜜无不得字者,天中天;般若波罗蜜为极照明,天中天;般若波罗蜜为去冥,天中天;般若波罗蜜为无所著,天中天;般若波罗蜜为极尊,天中天;无目者,般若波罗蜜为作眼目,天中天;其迷惑者,般若波罗蜜悉授道路。”
【译文】
舍利弗对佛说:“天中天,般若波罗蜜有多种成就。由于般若波罗蜜,可以认识一切文字。天中天,般若波罗蜜可以照明一切。天中天,般若波罗蜜可以去除愚昧。天中天,般若波罗蜜无所执着。天中天,般若波罗蜜极为尊贵。天中天,没有眼睛的人,般若波罗蜜可以作他的眼睛。天中天,那些迷于道路的人,般若波罗蜜可以为他们指明道路。”
【经文】
“天中天,萨芸若者,即般若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者,是菩萨摩诃萨母,天中天;无所生,无所灭,即般若波罗蜜是,天中天;具足三合十二法轮①,为转是般若波罗蜜,天中天;般若波罗蜜其困苦者,悉安隐之,天中天;般若波罗蜜于生死作护,天中天;般若波罗蜜于一切法悉皆自然,菩萨摩诃萨当云何于般若波罗蜜中住?天中天。”
【注释】
①三合十二法轮:一般译为“三转十二行相”,三转为示转、劝转、证转。由此三转解说四谛,则为十二行相。
【译文】
“天中天,所谓萨芸若智慧,其实就是般若波罗蜜。般若般若波罗蜜是一切菩萨、大菩萨之母。天中天,所谓具足三转十二行相,就是转动了般若波罗蜜。天中天,有了般若波罗蜜,困苦的人可以得到安稳。天中天,般若波罗蜜是生死之中的保护神。般若波罗蜜对于一切万法全都自然而然。天中天,菩萨、大菩萨怎样才能住在般若波罗蜜中呢?”
【经文】
佛谓舍利弗“世多罗①者,因般若波罗蜜住。其敬佛者,当自归般若波罗蜜。”释提桓因心念:“尊者舍利弗何因发是问?”即时释提桓因谓舍利弗:“何因尊者乃作是问?”舍利弗谓释提桓因:“拘翼,般若波罗蜜者,是菩萨护,因其劝助功德福持作萨芸若,过菩萨之所作为。”
【注释】
①世多罗:意为“世眼”;指佛,意思是说佛是世间的眼目。
【译文】
佛对舍利弗说:“作为天人眼目的一切诸佛,都住于般若波罗蜜中。所以,敬仰诸佛的人,应当自己皈依到般若波罗蜜中。“释提桓因这时心想:“舍利弗为什么提出这样的问题呢?”释提桓因于是问舍利弗:“尊者你为什么要问这样的问题呢?”舍利弗告诉释提桓因:“拘翼,般若波罗蜜是菩萨的保护,由于菩萨劝助般若波罗蜜所得到的福德,就可以求得萨芸若智慧,超过菩萨的其他一切作为。”
【经文】
“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譬如若人从生而盲,若百人、若千人、若万人、若千万人无有前导,欲有所至,若欲入城者,不知当如行。如是拘翼,五波罗蜜者,亦如盲无所见,离般若波罗蜜者,如是欲入萨芸若中,不知当如行。般若波罗蜜者,即五波罗蜜之护,悉与眼目。般若波罗蜜是护,令五波罗蜜各得名字。”
【译文】
“如果菩萨不劝助般若波罗蜜就去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就好像是天生的盲人又没有向导一样,无论他们有百人、千人、万人还是几千万人,如果他们想到一个地方去,比如是去一座城里,他们就不知道如何行走。拘翼,五波罗蜜就像盲人看不到路一样,如果离开了般若波罗蜜,就不知道如何走到萨芸若智慧中去。般若波罗蜜就是五波罗蜜的保护,是它们的眼目。只有在般若波罗蜜的保护之下,五波罗蜜才能得到各自的名字。”
【经文】
舍利弗白佛言:“当云何守入般若波罗蜜中?”佛语舍利弗:“色者不见所入,痛痒、思想、生死、识亦不见所入,视五阴亦不见所入,是为守般若波罗蜜。”“知是者,天中天,以为守般若波罗蜜,作是守者为还何法?”佛语舍利弗:“无所守,是为还法守,为般若波罗蜜。”
【译文】
舍利弗对佛说:“菩萨应怎样守护进入般若波罗蜜中去呢?”佛告诉舍利弗:“不见色,不进入色中;不见受、想、行、识,不进入受、想、行、识之中;不见五阴,不进入五阴之中,这就是守护般若没罗蜜。”舍利弗问:“天中天,如果这样就是守护般若波罗蜜,那究竟是守护什么法呢?”佛告诉舍利弗:“无所守护,这就是守护了法,就是守护了般若波罗蜜。”
【经文】
释提桓因白佛言:“般若波罗蜜不还萨芸若者,亦不能得逮,若所问般若波罗蜜,不逮萨芸若,亦不能得还,亦不还守于生死,亦无所还,当云何还?天中天?”佛言:“无所还,故能为还。释提桓因言:“少有及者,天中天,如般若波罗蜜于诸法无所生、无所灭,当所可住、无所住。”
【译文】
释提桓因对佛说:“这么说来般若波罗蜜不就是不能成就萨芸若智慧,也不能得到萨芸若智慧了吗?如果般若波罗蜜不能成就,不能得到萨芸若智慧,也不能保护人的生死,那它还有什么作为呢?”佛说:“正是因为它无所成就,所以才能成就一切。”释提桓因说:“天中天,如果般若波罗蜜对诸法无所出生,无所消灭,所住的地方就是不可住的地方,这样的道理真只有很少的人才能认识的。”
【经文】
须菩提白佛言:“菩萨或时作是念,便离般若波罗蜜。”佛语须菩提:“菩萨倘有所因,于所因便念般若波罗蜜,知般若波罗蜜空无所有、无近、无远,是故为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
【译文】
须菩提对佛说:“只要菩萨有了心念,那便是离开了般若波罗蜜。”佛对须菩提说:“如果菩萨遇到了什么事情,就在这事情中念般若波罗蜜,知道般若波罗蜜空无所有,无远无近,这样的菩萨就是得到了般若波罗蜜。”
【经文】
须菩提白佛言:“信般若波罗蜜,为信何法?”佛语须菩提:“信般若波罗蜜,为信何法?”佛语须菩提:“般若波罗蜜者,为不信色,亦不信痛痒、思想、生死、识有;不信须陀洹道,不信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佛道。”
【译文】
须菩提对佛说:“信般若波罗蜜,是信什么样的法呢?”佛告诉须菩提:“信般若波罗蜜,就是不信色,不信受、想、行、识;不信须陀洹道,不信斯陀含道、阿那舍道、阿罗汉道、辟支佛道和佛道。”
【经文】
须菩提白佛言:“摩诃波罗蜜者,天中天,即般若波罗蜜是。”佛语须菩提:“云何知摩诃波罗蜜因般若波罗蜜是?”须菩提言:“于色无大、无小,不以色为证,亦不为色作证。痛痒、思想、生死、识亦无大,亦无小,于识不以为证,亦不为识作证。便于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至十种力,即不复为弱。萨芸若者,无广、无狭。”
【译文】
须菩提对佛说:“天中天。最大的波罗蜜,就是般若波罗蜜。”佛问须菩提:“怎么知道最大的波罗蜜就是般若波罗蜜呢?”须菩提说:“色是无大无小的,不能用色来证明般若波罗蜜的大小,般若波罗蜜也不能证明色的大小;受、想、行、识是无大无小的,不能用识来证明般若波罗蜜的大小,般若波罗蜜也不能证明识的大小,这样就能获得诸佛如来的十力。至于萨芸若智慧,则没有广与狭的分别。”
【经文】
“何以故无广、无狭?萨芸若知于般若波罗蜜无所行。所以者何?般若波罗蜜无所有。若人于中有所求,谓所有,是即为大非。”
【译文】
“为什么它没有广与狭的分别呢?因为萨芸若智慧对般若波罗蜜是没有什么作为的。为什么呢?因为般若波罗蜜是一无所有的。如果有人在般若波罗蜜中作追求,认为它是实有的,那就犯了极大的错误。”
【经文】
“何以故?人无所生,般若波罗蜜与人俱皆自然,人恍忽故,般若波罗蜜俱不可计人亦不坏。般若波罗蜜亦如是,人如般若波罗蜜者,便得成至阿惟三佛。人亦有力故,怛萨阿竭现而有力。”
【译文】
“为什么呢?因为人是无生的,般若波罗蜜和人都是自然而然的,因为人是虚空的,所以无论般若波罗蜜怎样努力,都不能破坏人。般若波罗蜜也是如此,它是虚空的,一无所有。如果人能够像般若波罗蜜那样,就可以获得诸佛如来的智慧。反过来,因为人是有力量的,所以诸佛如来也就表现出了一定的力量。”
【经文】
舍利弗白佛言:“般若波罗蜜甚深甚深,天中天!若有菩萨摩诃萨信深般若波罗蜜者,不说中短,亦不狐疑。其人何所来而生是间?为行菩萨道已来,几闻解般若波罗蜜事,随教入中者?”
【译文】
舍利弗对佛说:“天中天,般若波罗蜜是非常深远的。如果有人相信这深远的般若波罗蜜,不说它是短浅的,也没有一点怀疑,这样的人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不是他自从修行菩萨道以来多次听到了般若波罗蜜,随顺这样的教法才来到这里的呢?”
【经文】
佛语舍利弗:“从他方佛刹来生是间。是菩萨摩诃萨于他方供养佛已,从受问闻深般若波罗蜜故。以是复闻般若波罗蜜,自念言:我如见佛无异。”
【译文】
佛告诉舍利弗:“这样的人是从其他佛国世界中来的。这个菩萨在其他佛国世界中供养了诸佛如来,从诸佛如来那里听到了般若波罗蜜,但他还要来这里听般若波罗蜜,因为他心中会想:再听听般若波罗蜜和再见到佛是一样的。”
【经文】
须菩提白佛言:“般若波罗蜜可得见闻不?佛言:“不可得见闻。”须菩提问佛:“是菩萨随深般若波罗蜜者,行已来为几闻?”佛语须菩提:“是非一辈学,各各有行。若有已供养若干百佛、若干千佛,悉见已,于其所皆行清净戒已。”
【译文】
须菩提对佛说:“般若波罗蜜能不能见到、听到呢?”佛说:“见不到,也听不到。”须菩提问佛:“这些随顺深远般若波罗蜜的菩萨,他们自从修行以来听到多少次般若波罗蜜呢?”佛告诉须菩提:“他们不是只在一辈子中学习,他们在每一世中都在修行。假如有人已经供养了数百、数千的诸佛,并全部见到了这些佛,在诸佛那里全都持守了清净戒律。”
【经文】
“若有于众中闻般若波罗蜜弃舍去,为不敬菩萨摩诃萨法。佛说深般若波罗蜜,其人亦弃舍去,不欲闻之。何以故?是人前世时闻说深般若波罗蜜,用弃舍去故。亦不以身心,是皆无知罪之所致。用是罪故,若闻深般若波罗蜜,复止他人不令说之。”
【译文】
“但如果听人解说般若波罗蜜却放弃了净戒,那就是不敬菩萨、大菩萨。如果佛后来又说了深奥的般若波罗蜜,这样的人同样也会放弃,不再听信。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在前世的时候就已经放弃过般若波罗蜜了。这些都是无知所造成的罪过。由于有了这样的罪过,这些人如果听到般若波罗蜜,不但自己不信,还要禁止别人解说般若波罗蜜。”
【经文】
“止般若波罗蜜者,为止萨芸若;其止萨芸若者,为止过去、当来、今现在佛。用是断法罪故,死入大泥犁①中,若干百千岁、若干亿千万岁,当更若干泥犁中,具受诸毒,痛不可言。其中寿尽转生他方摩诃泥犁中,其寿复尽,展转复到他方摩诃泥犁中生。”
【注释】
①泥犁:又译“泥黎乐”、“泥梨迦”等,意为地狱。
【译文】
“而禁止般若波罗蜜,就是禁止萨芸若智慧;禁止萨芸若智慧,就是禁止过去、未来、现在一切诸佛。由于这种断绝佛法的大罪,他们死后就会坠入泥犁地狱之中,经过数百年、数千年、数万年、数亿年,沦落在各个地狱之中,受尽一切痛苦,苦不堪言。到了他们寿命尽了的时候,就会转生到其他世界的地狱中;寿命又尽了,就又转生到其他地方的地狱中。”
【经文】
舍利弗白佛言:“其罪为随五逆恶①。”佛谓舍利弗:“其罪虽有所喻,不可引譬。若讽诵说深般若波罗蜜时,其心疑于法者,亦不肯学,念是言:‘非怛萨阿竭所说,止他人言,莫得学是。’为以自坏,复坏他人;自饮毒已,复饮他人毒。是辈人为以自亡失,复亡失他人;自不晓知深般若波罗蜜,转复坏他人。”
【注释】
①五逆恶:一般称为“五逆罪”,又称“五无间业”,简称“五逆”。指五种能感招无间地狱果报的大罪,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和破坏僧团的团结。
【译文】
舍利弗对佛说:“这么说他们所犯的罪是和五逆罪相当了。”佛对舍利弗说:“他们的罪过即使以比喻的方法来说,也是不能说尽的。如果听到有人读诵般若波罗蜜,自己心中有所怀疑,便不肯学习,心想:这不是诸佛如来所说的法。因此又禁止别人学习般若波罗蜜。这不仅是在伤害自己,又是在伤害别人;不仅是自己喝了毒药,又让别人也喝了毒药。这样的人不仅是在消灭自己,也是在消灭别人;不仅自己不了解般若波罗蜜,也破坏别人了解般若波罗蜜。”
【经文】
“是曹人者,不当见之。舍利弗,不当于共坐起言语饮食,何以故?是曹之人非谤法者,自在冥中,复持他人著冥中;其人自饮毒杀身无异。断法之人所语,有信用其言者,其人所受罪,俱等无有异。所以者何?用诽谤佛语故。诽谤般若波罗蜜者,为悉诽谤诸法已。”
【译文】
“这样的人,菩萨不要见他,不要和他一起居住、谈论、饮食,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是诽谤佛法的人,他们自己已在黑暗之中,又想把别人也领到黑暗之中;他们和服毒自杀的人没有什么两样。像这样破坏佛法的人所说的话,如果有人相信他们,那么这个人所得到的罪行,就和破坏佛法的人是一样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相信了诽谤佛法的话。而诽谤了般若波罗蜜,就是已经诽谤了一切佛法。”
【经文】
舍利弗白佛言:“愿闻诽谤法者,受形何等像类,讫不知其身大如?”佛语舍利弗:“是诽谤法人,倘闻说是事,其人沸血便从面孔出,或恐便死,因是被大痛。其人闻之,心便愁毒如自消尽,譬如断华著日中,即为萎枯。”
【译文】
舍利弗对佛说:“我想听听,诽谤佛法的人将要转生成什么样的形象,他们的身体大体如何。”佛告诉舍利弗:“诽谤佛法的人,他们的面孔喷出热血,又因害怕立即死去,因此遭受着极大的痛苦。甚至他们听到这样的事,就会心中发愁,形体日渐消瘦,就好像是花果被折下来扔在烈日之下,不久就会枯萎。”
【经文】
舍利弗白佛言:“愿为人故当说之,令知其身受形云何?当为后世人作大明,其有闻者,畏惧当自念:不可诽谤断法如彼人。”佛语舍利弗:“是为示人之大明,已所因罪受其身,甚大丑恶、极勤苦臭处诚不可说。其苦痛甚大如久剧。是善男子、善女人闻是语自足已,不敢复诽谤。”
【译文】
舍利弗对佛说:“为了世人,您应当说他们转生的形象如何,以为后人之鉴。因为后人听到这样的话,就会心中害怕,心想:我可不像他们那样诽谤佛破坏佛法。”佛告诉舍利弗:“好吧,我这就解释。由于自己得到的罪过,他们转生的形象非常丑恶,身处痛苦臭气之中,不可具说。他们的痛苦非常大,长时间地遭受剧痛。善男善女听了这些就足够了,再也不敢诽谤佛法。”
【经文】
须菩提白佛言:“善男子、善女人常当护身口意,人但坐口所言乃致是罪。”佛语须菩提:“是愚痴之人于我法中作沙门,反诽谤般若波罗蜜言非道、止般若波罗蜜者,为止佛菩萨已;止佛菩萨者,为断过去、当来、今现在佛萨芸若已;断萨芸若者。为断法已;断法者,为断比丘僧已;断比丘僧者,为受不可计阿僧祗之罪。”
【译文】
须菩提对佛说:“善男善女应当经常地守护自己的身体、语言和思想,人只是因为不能守护这些才获罪的。”佛告诉须菩提:“如果愚蠢的人在我的佛法中作了沙门,却诽谤般若波罗蜜,说般若波罗蜜不是正确的修行之道,又禁止别人修行般若波罗蜜,这就是已经禁止了诸佛菩萨;而断绝诸佛菩萨,就是禁止过去、将来、现在一切诸佛的萨芸若智慧;而断绝萨芸若智慧,就是断绝佛法;断绝佛法,就是断绝比丘僧;断绝比丘僧,就会承受不可计算的阿僧祗那么多的罪过。”
【经文】
须菩提问佛:“若有断深般若波罗蜜者,天中天,为有几事?”佛语须菩提:“以为魔所中,是男子、女人不信不乐。用是二事故,能断深般若波罗蜜。”
【译文】
须菩提问佛:“天中天,如果有人断绝了般若波罗蜜,有几种原因呢?”佛告诉须菩提:“或者被魔迷惑,或者是自己根本不信、不喜欢般若波罗蜜,由于这两种原因,可以断绝深奥的般若波罗蜜。”
【经文】
“复次须菩提,断般若波罗蜜者复有四事。何谓为四?随恶师所言,一、不随顺学;二、不承至法;三、主行诽谤;四、索人短自贡高。是为四事。”
【译文】
“再者须菩提,还有四种原因可以断绝般若波罗蜜,哪四种呢?就是相信恶师的话,第一,不向人学习般若波罗蜜;第二,不敬礼般若波罗蜜法;第三,诽谤般若波罗蜜;第四,是专挑别人的毛病而自高自大。这四种事可以断绝般若波罗蜜。”
【经文】
须菩提白佛言:“少有信般若波罗蜜者,天中天,不晓了是法故。”佛语须菩提“如是如是,少有信般若波罗蜜者。”不晓了是法故。”须菩提言:“云何深般若波罗蜜少有信者?”佛语须菩提:“色无著、无缚、无脱,何以故?色之自然故为色。痛痒、思想、生死、识无著、无缚、无脱,何以故?”
【译文】
须菩提对佛说:“天中天,很少有人能相信般若波罗蜜,因为他们对般若波罗蜜根本就不了解。”佛告须菩提:“是这样的,很少有人能信般若波罗蜜,因为他们根本就不了解般若波罗蜜。”须菩提说:“为什么很少有人相信深奥的般若波罗蜜法呢?”佛告须菩提:“色法没有束缚、没有解脱,为什么呢?”
【经文】
“过去色之自然色故。当来色无著、无缚、无脱,何以故?当来色之自然色故,今现在色无著、无缚、无脱,何以故?色之自然色故。过去痛痒、思想、生死、识无著、无缚无脱,何以故?”
【译文】
“因为只有自然而然的色法才是真正的色法。受、想、行、识没有束缚,没有解脱,为什么呢?因为自然而然的识才是真正的识。过去的色没有束缚、没有解脱,为什么呢?因为过去的色是自然而然的;未来的色没有束缚、没有解脱,为什么呢?因为未来的色是自然而然的,现在的色没有束缚、没有解脱,为什么呢?因为现在的色是自然而然的。过去的受、想、行、识没有束缚、没有解脱,为什么呢?”
【经文】
“过去识之自然故。当来识无著、无缚、无脱,何以故,当来识之自然故。今现在识无著、无缚、无脱,何以故?识之自然故。用是故,须菩提,般若波罗蜜甚深,少有信者。”
【译文】
“因为过去的识是自然而然的;未来的识没有束缚、没有解脱,为什么呢?因为未来的识是自然而然的;现在的识没有束缚、没有解脱,为什么呢?因为现在的识是自然而然的。正是因为如此,须菩提,般若波罗蜜非常深奥,很少有人能相信它。”
?
清净品第六
【经文】
须菩提白佛言:“般若波罗蜜少有晓者,将未狎习故。”佛语菩须提:“如是,如是,般若波罗蜜少有晓者,用未狎习之所致。何以故?须菩提,色清净道亦清静故,言色清净,道亦清净。痛痒、思想、生死、识亦清净故,言道清净,是故识亦清净,道俱清净。”
【译文】
须菩提对佛说:“很少有人知晓般若波罗蜜,因为大多数人都不曾修习过它。”佛告诉须菩提:“是的,很少有人知晓般若波罗蜜,这是由于大多数人都不曾修习它所导致的。为什么呢?须菩提,因为色是清净的,道也是清净的,就是说只要色清净了,道也就清净了;受、想、行、识也是清净的,这就是说只要道清净了,受、想、行、识也就清净了,道和识都是清净的。”
【经文】
“复次须菩提,色清净,萨芸若亦清净,故言萨芸若清净色亦清净,是故色清净萨芸若亦清净等无异,今不断前,前不断后,故无坏。以是故,前为不断故,言痛痒、思想、生死、识亦清净,萨芸若亦清净。”
【译文】
“再者须菩提,色是清净的,萨芸若智慧也是清净的,这就是说只要萨芸若智慧清净了,色也就清净了,因此所谓色清净是与萨芸若智慧清净相等的,没有什么差别。现在不断过去,过去也不断未来,因此色与萨芸若智慧都是无坏的,没有什么断坏;受、想、行、识是清净的,萨芸若智慧也是清净的。”
【经文】
“是故,萨芸若清净识亦清净,萨芸若清净识亦清净等无异,今不断前,前不断后,故无坏。以是故,前为不断。”舍利弗白佛言:“清净者,天中天,为甚深?”佛言:“甚清净。”舍利弗言:“清净为极明,天中天?”
【译文】
“这就是说萨芸若智慧清净了,识也就清净了,所谓萨芸若清净与识清净是相等的,没有什么差别。现在不断过去,过去也不断未来,因此萨芸若智慧和识都是无坏的,没有什么断坏。所以一切万法本来就是清净的。”舍利弗对佛说:“天中天,清净是非常深的。”佛说:“这才是非常清净。”舍利弗说:“天中天,清净是非常光明的。”
【经文】
佛言:“甚清净。”舍利弗言:“清净无有垢,天中天?”佛言:“甚清净。”舍利弗言:“清净无有瑕秽,天中天?”
【译文】
佛说:“这才是非常的清净。”舍利弗说:“天中天,清净是没有污垢的。”佛说:“这才是非常的清净。”舍利弗说:“天中天,清净是没有瑕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