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祥师父开示 答疑解惑集锦 关于修行问题的锦囊宝典》
本文摘要:沙弥尼可以看比丘尼戒本吗? (编者注:提问的是一沙弥尼,问可不可以看比丘尼的戒本?) 这条在戒律上是那么要求的,(出家众的戒条)受戒以后才能看戒,不受戒之前不能看戒。你比如说,像五戒了,那你可以提前背下来,那倒可以。 像菩萨戒,必须都得受完戒以后
      沙弥尼可以看比丘尼戒本吗?
  
(编者注:提问的是一沙弥尼,问可不可以看比丘尼的戒本?)
 
这条在戒律上是那么要求的,(出家众的戒条)受戒以后才能看戒,不受戒之前不能看戒。你比如说,像五戒了,那你可以提前背下来,那倒可以。
 
像菩萨戒,必须都得受完戒以后,比丘戒、比丘尼戒,都得在受完戒之后才知道的,不能先知道的。知道以后,一个是犯盗(看)戒,另外对戒他也没有那种恭敬心。
 
  这个我很有体会。我(以前)受戒的时候,也不知道菩萨戒讲的什么,也不知道比丘戒讲的是什么。但是,平时主要是按照五戒去做,而把五戒展开,在各个行为上都特别的加小心。比如说,饮食的问题,那是做居士的时候,吃饭那时候用碗,不用钵。我就是两个碗,一个碗装菜,一个碗装饭。吃饭的时候是次第吃,从这个(离我)最近的吃,一点点往前吃。那时我并不知道戒律上有一个次第食,但是平时就这么做。这两碗饭,拿过来装多少,我就吃多少,不再增加,也就够了。而且吃呢,也不挑食,一点点往前吃,遇到什么吃什么。实际上这些戒律,只要你严持五戒都可以做到的,就怕你不去严持。你不去严持,你就不知道应该怎么做。你在五戒如果下功夫,一样知道很多的戒律。
 
后来受戒以后,发现戒律有这么一条,自己生起了很多的欢喜,所以说这才是正确的。如果你提前知道了戒律,你再去做,都是被动性的。如果你知道五戒,自己把它展开了,去严持去做,你就有一个主动性在那儿。虽然做得不圆满,但你的主动性已经培养出来了。也就是说开发了你的智慧,守戒的能力已经提高了。你再受戒的话,马上就容易能守住。否则光看戒条,虽然你暂时的守住了,但是那是戒条要求的,并不是从你自心所生起来的,而且你也没有守戒的能力。应该是在五戒的基础上把它展开。自己在五戒上去严格要求自己,培养成一个有守戒的能力,有发现自己毛病的能力。这样的话,你守戒才能守得好。
 
以后一旦受了戒了,你都能毫不畏惧的去把戒守好,甚至舍掉生命去持戒。如果你要是平时,在受戒之前,对五戒没有那么认真,可能放纵自己,很随便。就是给你受戒了,也很快就破戒了。这也是我们现在受戒一个大的隐患,也是很麻烦的一件事情。现在受戒的人多,守戒的人少,为什么?就是在五戒上不下功夫。看着五戒就是五条,实际一展开是很多的。
 
你看五戒,比如说盗戒。盗戒包括很多啦,一草一木都不可以盗。我讲我的例子,原先在盖县茅蓬的时候,做居士时去割草。这个草是当地农民的山林。跟他打过招呼,他说:“你去割草吧,可以。”当时跟他讲的就是割草。在割草的同时,突然的有时候镰刀不注意就割下一个小松树,这小松树啊,也就是一拃多,在草里藏着看不见。这一镰刀下去,就把这个树割了。虽然是小,它终归是树,就是长得再细,它也是树,绝不是草。
 
(编者注:一拃:大拇指和中指(或小指),张开后,两端间的长度。)
 
而当时,我跟这个居士说的是割草。这割树怎么办?那毫无条件的就得赔偿。那时候,你赔偿人家肯定不要。这个小树在农民来讲,和草是一回事,他有时候平等对待。没有办法,他怎么对待是他的事,作为我来讲,不能妄语。后来我就把这个树给拿出来,那时候有钱呐,拿两毛钱,拿草给它系那个树枝上,往旁边一放。不管是他接受也好,不接受也好,我必须赔偿。这就是五戒的不盗。你只有这么样做,等到一旦受戒的时候,不盗的戒律很多很多,但是看到这戒律,只能生起欢喜,没有恐惧。
 
  如果你平时就犯盗,受了戒以后,你认为那个戒条,这也约束你,那也约束你。哪个都不自由,很快的时间就会犯戒的,甚至破戒,这是很危险的。所以说我们的基础是很重要的,不要小看了这个五戒。所以你没受戒之前,就先把自己的戒律守好。能做到多少就做到多少,绝不含糊,从五戒展开。不是说我受了大戒以后,我再去学戒,我去再守戒,不是这样。而是应该从五戒就开始,这才行。
 
还给大家讲个例子,原先有一个女居士,她从五台山受的菩萨戒,那时候我也是居士。她就问我,说:“我问你个问题,菩萨戒啊,我们受的戒条里有那么一条,‘不允许一个人独行’。”她说这什么意思,这目的是干什么?她不知道。
 
那时候我刚学佛也就不长时间,我说:“佛是保护你,怕你出危险。”她一听:“啊,这明白了。”后来她就问我:“你怎么知道这个戒条这么解释?”我说:“我也不知道。反正你问,我就这么答的。”为什么能给她答出来,就是你要持戒了,如果严谨的话,不管是你将来受比丘戒,受菩萨戒,它都有息息相通的地方。并不一定你把戒条都背下来了,我就是学了戒,而是你现在能做到哪点,先做到哪点。因为戒的条数虽然很多,但终归一个目的,都是息息相通的,都是为清净心服务的。
 
明白这个道理,你再持戒,不管戒条多少,只要能够严持戒律,对戒律才能够圆融贯通。不是说我们受了比丘戒、菩萨戒,就到圆满了,而且我们应该展开,应该更多的戒律我们也能守住,这才是正确的。关键不是在戒条上,而是在我们的心里,是否能够对戒律生起了一个极大的信心,以生命来持戒,这样对戒律才能够真正的深入进去。
 
我们知道,菩萨戒讲,持戒的人,好的程度可以嘴上发光,在嘴里放光。这不是假的。我们平时持戒应该达到这个目的,这才叫持戒。但是这种持戒还只是很好的一种表现,更主要的还要持到什么程度呢?要有戒相,戒相生起。这里所说的“戒相”,不是指哪一条叫戒相,也不是说我能解出那个戒律的含意叫戒相。
 
什么是“戒相”呢?我的理解就是,戒在你心中是一体的,戒就是你,你就是戒。你和戒没有分割了,这叫戒相。有的人说,受(比丘、菩萨)戒以后,我严持戒律才会生起戒相,这不一定。有时候你持五戒,持得严谨,它也会生起戒相,也会口放光芒。所以我们不要轻视这个戒律的多少,而要在严持戒律上下功夫。也就是说,每一条戒律我都要把它圆满下来。这才为正确的。
问题八、一尼众问:阿弥陀佛,师父。弟子还想请教,就是以前当居士的时候,也不明白这些,以前在(其它)寺院干活,有时候分到一袋水果,寺院已经留不住的那样的,拎到家里去吃了,现在又持金钱戒,你说怎么办呢?有时候想起来直哭,忏悔。
 
  忏悔就可以了。因为不摸金钱了,也做不到补偿了。怎么办?一个是忏悔,另外呢,以自己严持戒律来进行补偿。并不是你补偿东西,就叫补偿。是我们改变我们的心,这叫补偿,而且更主要的是我们可以以我们的行为再教化别人,告诉别人持戒,来作为补偿。我们生起忏悔这是对的,但是通过它,我们以后再不犯作为补偿。不是那回犯了以后,我忏悔,等下回我还继续犯,那不行。
 
  也不是说,以后我再不拿东西了,给我水果再不要了,这叫不犯。而是包括不犯的很多,凡是违犯戒律的,都必须不犯为补偿。明白这个意思吗?
 
  不是说这拿水果我错了,以后我不拿水果了,其它的我该犯还犯,那不行。其它都不犯为补偿,明白吗?
 
 问题九、一尼众问:阿弥陀佛,师父慈悲。都说初发心成佛有余。在刚刚初发心出家的时候,自己能够很积极的,但时间长了之后就有点懒散,那个心就不像初发心那时那么精进。有的时候也想恢复自己再像以前那样,总是提不起劲来,请师父慈悲开示,怎么就能够把持住这个心,能够保持这个修行,勇猛修行的心。
 
就是有一句话,“初发心成佛有余”。为什么说“初发心成佛有余”呢?这句话我的理解就是在初发心,很勇猛。他敢于和自己过去不正确的思想做斗争,所以就叫“成佛有余”。并不是说,你初发心已经做到了成佛的标准,而是你那种心,敢于和自己的这个习性、毛病做斗争,敢于去掉毛病的这种决心,它成佛有余。如果我们一直保持敢于去掉自己的毛病,这个就是正确的。
 
为什么后来我们就有散乱的这个程度?实际上是不是散乱呢?不是散乱。因为我们的小毛病好去。刚开始学佛的时候有些小毛病。比如说,我们过午还食,一天睡多少觉,我们还摸金钱,等等。这些毛病它容易去。当我们去掉了这些毛病的时候,出家以后,发现不像以前那么勇猛了,因为很多的东西,它不像在表面上,而是在深入隐藏着。所以说,要找它要更加细心,更加有决心,这才能找到。感觉上使不上劲儿,自己对自己就有情绪低落的这种想法了。认为自己没有勇猛,而且不如初发心。实际上和初发心比,你现在不知道比那时强多少,已经强了很多很多了。
 
因为过去敌人就在你的面前,你马上就知道,目标就是它。最后敌人已经转到地下了,所以我们找它的时候就得慢慢找、一点点找、要细心地找,那不是初发心所能做到的。所以说,“初发心成佛有余”,而且我们现在的发呢,那成佛更有余了。对自己要有信心,这才行,不能失去信心。
 
而且我们现在的方式呢,就是已经换了,不是原先那种直来直去的方式。我们变成一种要更深入、更细致,不是在表面上的方式了,所以说我们要对自己生起信心。这句话也有它对的地方。对的地方就是说,“初发心成佛有余”啊,是鼓励我们。
 
实际上有时候走道也是,你比如说,我们要走一千里路,头一天能走一百里,第二天你还能走一百里吗?它就不能了。为什么第一天能走一百里?第一天的一百里,因为在你以前都没有走过,这个体力完整的基础去走的,没有受伤的基础上。等第二天走呢,是在走完一百里路的基础上再走,它就要困难得多得多。它不是一个标准。我们往往就用数字来表示我们走的路程,实际上是不正确的。换句话说,那句话怎么说的?千里之行,就是你就带一本书也是成为重物了(远路无轻载)。有时候,不能看第一步如何如何,而是应该看,我们下一步它的变化,我们在什么基础上再去做,和它的深入程度,我们来评定它。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修行,要有一个正确的评价。要自己鼓励自己,不能产生这种懈怠心。这种懈怠心是什么呢?是因为你已经找到了敌人,也就是说你的妄想里的弱处了,它就会生出一种懈怠心,甚至一种悲伤。悲伤是什么呢?就因为你要发现敌人了,它才会产生这种东西,它就是你找到敌人的这种门户。只要你克服这个悲伤,和这个懈怠心,马上就找到它了。
 
有时候很多的原因,并不是我们懈怠和悲伤,它是我们心中妄想的一个必然面目,它是一种假面具,它会使你退道,使你放弃,它会迷惑你。所以我们有时候修行往往在这个上,就忽视了,就认为我已经退道了,我已经不行了,已经不如以前了。最后自己自暴自弃,最后把修行扔了。等扔了以后发现自己走错了,本来修得挺好挺好的,由于心里生起一种妄想,被妄想所骗。我说的目的,就千万别让妄想骗了你,应该对自己有信心,感觉到自己现在比以前要强得多得多。
 
所以说“初发心成佛有余”这句话,我们有时候应该只能做参考,不能把它认作一种真理来肯定它,你要肯定它,肯定要上当的。我讲的意思明白吗?
 
问题十、一尼众问:阿弥陀佛,请师父慈悲开示。在弟子们修行的过程当中,总是有种误区,就是认为好像拜佛、念佛才是修行,日常做事的时候,这个心就很散,在不知不觉当中就会产生烦恼,就会觉得说:“每天做这么多的事情,没有时间来修行。做事的时候,就是心非常非常地烦,不能够发一颗真诚的心去为大众去做事情。而且在做事遇人、遇境、遇事的时候,很容易地烦恼种种就产生了。自己把握不住自己的心态,就觉得出家好多年,好像自己始终都没在修,就觉得很苦恼。而且包括学戒也是这样的,在课堂里面师父讲,觉得戒讲得很好,应该持戒。等到走出大门口了,这个戒就不知道该怎么持了。出去以后,做事的时候呢,该犯戒还是犯戒。有的时候当自己反思的时候,每天就犯很多戒,每天也没用功修,就是觉得很苦恼,又不知道应该怎么样修行,和日常生活当中联系在一起,到底应该怎么做?请师父慈悲开示。
 
好。现在就是说,我们往往把这个理论当成戒了。理论它只是指导我们怎么去做,理论不是我们的目标。什么是我们的目标呢?就是摄心为戒。因为学戒的目的是为了将来用,在哪儿用?在任何事物上,也就是说在起心动念上去用,这是我们学戒的目的。现在有很多人就把学戒呢,当成一种戒条而去看着,认为“学了戒条我就学戒了,如果离开了戒条呢,我就不学戒了”,他这也有误区。
 
因为我们应该知道,学所有的戒条目的是要摄住心,要心不打妄想,不随着外界所有的一切环境所影响。因为环境所影响的,那个就是我们心里的妄想。如果不被外境所影响,那就能找到我们的真心。想找到真心,真心在哪儿?是遍虚空满法界的,也包括每一件事物上。包括像你讲对常住的每个事情,为大众服务啊,甚至地上一块石头,一块纸片,那都是我们心里的显现,就看你对这个问题是否能认识到。
 
比如说,有一块石头放在院子的中间,别人走有可能碰着,晚上出去了有可能摔着,但是你认为这不是戒条,戒里没有说这条,所以我不必把这个石头捡到一边。实际上,你要这么想,本身已经就犯戒了。因为你自己太自私了,也不懂得戒律,我们学戒就要无我,你呢是完全为了自己的懒惰,而不肯把石头捡走,而且也不想去给别人创造有利的条件和好的环境,本身就自私,所以说这叫没学戒。如果我们把石头捡起来了,放在一边,实际上你就是舍掉了我。我为别人服务,实际就舍掉我了,正符合佛法。
 
有时候我们帮别人做事情的时候,为常住发心的时候,往往都认为没有必要。他不知道任何事物都含有着戒律,都含有着无我。真正想无我就从事事做起,我们倒不是故意找哪个事情,在眼前只要发生的,只要涉及到你的起心动念,都应该按照戒律去要求,按照无我去要求、去做,这就对了。
 
有人就是虽然在戒条方面学得很好,但只学了一半,在理论上学了,而在实践中他却忽视了,而不去做这些,他认为不应该做的事情,没有意义的事情。实际上他把真正的实践于戒律的机会失去了。所以这种人学戒并不是真正的学戒。真正学戒要每时每刻,每个起心动念都应该做到,这才是真正的学戒。
 
就像一个杯,底下漏了一个眼,可以把水漏尽了。如果有十个眼,或是五十个眼,都漏眼。你堵住一个眼能不能把水堵住?堵不住。你堵住四十九个眼,这水能不能不漏?所以你必须把五十个全都给堵住,才能够不漏。所以任何事物都不能放过的,事物就是你的心念。我们应该知道每件事情,都和自己的心念是一致的,不能说这个事情该做,那个事情不该做。只要是为常住发心,为大众利益去做,不管有人知道或不知道,我们都应该去做。因为我们做就是堵漏洞,有的人可能是在那方面需要堵,有的人就在这方面需要堵。我们应该不计较外面的任何事物,都应该去努力把它做好,这才是持戒的本分。否则的话,你就是堵住了四十九个,最后还是漏。
 
为什么我们不得道?为什么我们不能够很快地成就?就是因为我们只做到一部分,还有一部分忽视的地方。如果你把它检查出来,如果都能做到的话,那必然有一个成就在等着我们。
 
问题十一、一尼众问:阿弥陀佛,师父。就是说,我们要是平时用功的时候,比如说在干活的时候,怎么样才能算是用功呢?就比如说,在斋堂做饭,做一些需要动脑筋的工作,那个时候就不能念佛了。那个时候没念佛的话,是不是就在散心呢?
 
这个问题吧,我给你举个例子说。原先我在没出家之前,我在药局工作。既然学佛了,又在药局工作,每天要发几百张处方出去,要给人拿药。处方拿来,第一个得需要看名、看药、还要拿药,回去再按着处方去对,去拿药。所以说,这是一个起心动念的事情。后来我采取什么办法呢?怎样在这里能修行?因为你起心动念要看药、看名,你想一想它能不起心动念吗?
 
我采取什么办法呢?就是第一个,外面窗口的人我一个不看,不看是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他伸出来手拿着处方,我也不看他手,我只接过处方,我看药。我看什么药?我是一种什么心呢?就是愿所有的众生,通过我的拿药,他病赶紧早点好。而且我要做到最大的程度,一个是用慈悲心愿他们好,另一个就是要把工作做得准确无误,一点差错不要有,平心静气地去做这些事情,不再分别眼根和耳根。最后结果就是,有一天我突然一抬头,一看这外面的人哪。窗口原先一取药,秩序不好,能有好几十人都抢在这个窗口,你挤我,我挤你,互相嘈杂不堪。后来我突然抬头一看,没有一个人吱声,而且这个脸上的表情啊,都是含着一种笑容,站的排非常直。也没人组织,没有一个人组织。我感觉到可能是今天特殊了。后来呢,有人跟另一人讲,另一人跟我讲。他说,一看到我值班,去给人投药的时候,这个患者非常有秩序,没有吱声,都主动站排。所以说,你想一想,不在于你做事情如何,只要你心念能够平静下来,保持一个慈悲心,不去打妄想,把事情做好,它必然有这种结果,这就是修行的方法。
 
  当然了,也有更高层次的方法。比如说,你能够集中精力去做一个事情,有时候甚至没有任何想法,能不能做事情?同样能把事情做了。因为什么呢?这就是无为无不为。你没有想法的时候,没有任何念头的时候,能不能把事情做好?实际上做得更好。这就是智慧,也就是现在说的自动化,用不着人去操作去。去想啊,“我这怎么把这个事情做好?我应该下米,或者我应该如何”,都用不着去考虑了,你也没有能力去考虑,它自然就把事情做得很好。
 
  当然,我们做不到的时候,就像我刚才讲的,你把心念能够放在、集中在这一个事务上,不再去打妄想,而且有了慈悲心,这样你心平静下来,这就是修行了。也就是在动中修行。
 
 
问题十二、一尼众问:阿弥陀佛,师父慈悲。弟子有几个问题,请师父慈悲开示。面对当前社会,和佛教的这个形式,像弟子们住在山里寺院的女众,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巩固这个僧团,为自己的修行。在僧团中有的师父发好心,为僧团想出去学戒。有的师父呢,就想在寺里呢,持戒念佛来巩固这个僧团,延续正法。请师父开示。
 
  好,先说第一个。就是说在这个末法时期,在现在的社会,佛教内部不如法的现象越来越多,而且破坏性也越来越大。而且我们每个人心里的妄想越来越复杂,也是越来越多。从佛教来讲,就是社会上的变化,影响了佛教,确实对佛教带来了很多的困难。但是从我们个人来讲,这是难得一次好机会。为什么说是一次难得的好机会?因为佛法都是在难行中能行。
 
  你比如说,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时候,连个出家人也看不到,更别说有个僧团,什么叫佛法也不知道。释迦牟尼佛在那种困难下,而且能够成佛,这就是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一个例子。就是说,越是社会上乱的时候,越是成就我们的机会,应该这么看。我们应该生起一种责任感,一种欢喜。
 
  就是说原先我们有了很多的大愿,如何如何度众生,这机会来了,那我们应该振作起来,把它看成是我们成佛的一个机会。末法时期大家都乱了,我不乱。如果都不学佛了,我也学。就是天下剩我一个人,我也要学佛法,我要走这条路。应该有这种决心,把它看成成就你的机会。这个机会很难得。
 
  不是说正法时期才出佛,而且是在没有佛法时期才出佛的,佛就出世了。为什么出世?因为众生的需要。那现在末法时期,现在这种现象,众生更需要佛法,那正是我们成佛的机会。所以说,应该把握住这个机会,应该生起极大的信心把它做好,要努力下去。在这个末法时期,这个修行有时候反而好修。怎么好修呢?目标非常准确,他贪我不贪,他妄语我不妄语,他盗我不盗,他不守戒我守戒。很明显的,泾渭分明,这样的修行非常准确,这是一个。
 
  另外,通过末法时期可以成就自己的法身,因为有无量无边的众生需要度,正是我们成菩萨这个愿力正好的机会。如果都正法时期,还用得着我们吗,是不是?所以末法时期正是需要我们大展身手的时候,这是个很好的机会,也是完成我们愿力的好机会。所以应该生起极大的信心。
 
  另外,在僧团里怎样去学戒,究竟出去学戒好,还是在家学戒好?这个问题就看佛法的需要。佛法需要我们出去学,那我们就出去学,佛法需要我们在僧团里学,我们就在僧团里学。现在看来,学习佛法不在于别人教或不教,在于我们自己是否去努力做,这是主要的。
 
  刚才我讲了,五戒你能守好了,你就可以通达一切戒律。戒是互通的,都是一个源泉,只不过是我们没有持好,所以我们不通。比如说我们现在已经受了沙弥戒,甚至受了大戒,这已经足够我们用的了。为什么我们不把它好好学呢?从书来讲,我们也有。从环境,我们也具足。那为什么不去学?我们再另外打个妄想要到外面去学呢?当你想到外面学的时候,实际上你已经离开了戒律。
 
  说“我到外面学戒律,怎么离开了戒律呢?”因为戒律就在当下,当下就是学戒。如果你离开了当下去学戒,本身就离开了戒律。有人说:“我出外去学习,学回来我就能持戒了。实际上,你想一想,你看出去学戒的真正持戒的有几位?有的出去确实能学戒,学得很好,那是因为他在寺院里(也是)能够严持戒律的人,而且不想往外走的人,学戒则有个成就。如果想往外走,再另外找戒律的人,实际上出去,很难再回来持戒,因为他不具备能持戒的基础。
 
  就像我刚才讲的,守五戒的事,你五戒要守好了,其它戒必然能感通。如果五戒你都守不好,你说我能持菩萨戒,诵比丘尼戒,这都是妄语。五条戒律都做不好,那么多戒律你能做好吗?是不是?在戒律上你又分出个大小,分出来一个该做不该做的,这就是不正确。为什么我们要受戒?是我们在五戒持好的基础上,我们想进一步持戒,才去受戒律。不是说,五戒我持不好,因为戒条少我不持戒,我才去受戒,那就是错误的。
 
  所以说受戒必须有基础,什么是基础?就是你把眼前的戒律要守好。不光是护持僧团,而且也是为了你的法身需要,如果你能够严持戒律,而且在僧团里就地、当下,就把我所不明白的戒律要弄明白,同时在具体的修行中要结合起来,这样我们虽然学得很少,甚至不能那么全面,理论上也不是那么全部,但是有一点,一通一切通。因为你通了一点,那些就可以感通。如果你一通不通,你就学再多,哪个也是不通,看着是多,实际上都是表面的。
 
  我的想法就是,持戒要求大家要从当下开始。方便的说法,就是“你不要离开僧团。”这是方便说。为什么说不让你离开僧团?这是你为僧团的利益不要离开,实际上这是方便说。目的是干吗呢?是要你真正地学戒。不是僧团需要哪个人来护持,这就是目的了。为了护持僧团,我不去学戒,不是这个意思。不让你离开僧团,是为了你更好地学戒,这是目的,不要把这个颠倒了。有时候“你看我为了僧团,我才不走的。”生起了一种什么呢?怨言,甚至有一种贡高我慢的心“你看我为僧团做出多少!”你不知道,你借助护持僧团的名义,成就了你的一生。僧团给你创造了不走的因缘,僧团创造了你成佛的因缘。我们应该生起极大的感谢心,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地学戒。
 
  也举个例子,以前在五台山我在斋堂做饭、做菜。我每天早晨看到大家都上殿了,我冲着大殿的方向,我都要流泪啊。为什么要流泪?生起了极大的一种感激心。这个斋堂不是人家不会做菜、不会做饭,是人家把这个成佛的机会让给我了。是让给我的。是人家成全我。你做饭有什么,谁不会做,是不是?做不好,还做不坏吗?那么多人,怎么就不会做吗?为什么能叫我去做菜、做饭?就是人家把这个机会让给我,是佛菩萨让给我,给我的机会,是大众给我的机会。所以说,我每天冲着这个大殿方向我都要流泪。我每天做饭都要尽心尽力把它做好,每天生出来的是感激心。并没有说,“唉呀,我为你做多少,我如何如何……”我觉得我做得越多,是给我的机会,人家把机会都让给我了。人家宁可受苦,让我先去成就,我是这么想的。
 
  我们学戒也是这样,应该感谢常住。常住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条件,就是什么条件?常住需要很多的出家人来护持,因为有了僧团才能让正法住世。因为你个人修行,只能代表个人,它的力量是有限度的。你看大家聚在一起,有个僧团,它就有说服力了。一个是要大家信服,“你看看还有那么多人去修行!”而且大家就生起一个极大的信心。如果个别人去修行,他说:“哎呀,那个人修行,他是个别的。”就没有那种号召力。
 
  再一个就是僧团能做羯磨,能作法,它能够使正法住世。你个人你做不了羯磨,你也作不了法,所以不能使正法真正的住世。所以说佛法,得靠僧团弘扬。我们在僧团里修行,实际上就是护持正法。
 
  护持正法是什么呢?就是成就。因为正法能成就,邪法它不能成就。我们护持佛法、护持僧团就是护持成就。那谁成就?不就是你成就吗?你成就了,众生也能成就。众生成就也就是你的成就,它本来就是一体的,所以说我们应该这么看。
 
  这个呢,通过现在很多的反应吧,称赞现在佛法还有正法。正法在哪儿啊?在东北。现在已经普遍都这么讲,佛法都在东北。那为什么他们能生起信心,还说有正法呢?就是因为有我们的僧团存在。大家都在僧团里修行,所以说他们对佛法有了信心。你想一旦有了信心,教化多少人?使多少人对佛法有了信心?而且他们能够去努力,他们努力就是我们的努力。因为我们的法身是遍虚空的,不是你这个人就是你的法身,整个世上万事万物都是你的法身。有一个不成就,你也不能成就的,我们应该知道这一点。
 
  所以说,佛菩萨的大愿就是说,“有一众生不成佛,我不成佛。”为什么说?因为他是离了人相、我相,离了众生相才这么说的。就是因为他的法身是遍虚空的。所以他才敢发这个愿。那为什么我们发的愿它就不灵呢?因为我们认为心外有众生,我是我,众生是众生,虽然是发了愿,但它不真实。“我要度众生”,实际上说的是一样,词句一样,但他的用心是不对的。用心是我相、人相,所以说他不是发的真正愿。
 
  为什么地藏愿呐,观世音菩萨的大愿呐,等等的这些菩萨的愿,为什么那么真实?因为它是无相的。我们通过这个知道,我们的愿力必须达到无相。无相才能真正成就。要想真正成就,必须得无相,心要广阔,天下万事万物都是我们的法身。
 
  这样想,我们要为了正法住世,要僧团住世。僧团住世就是为了佛法住世,实际上就是让我们法身成就,它是无二无别的,是没有区别的,应该这么看就好了。
 
  再具体地讲,到外面学习,虽然有很多的理论学习上了,但是有时候反而有很多的弊病。理论倒学习了,他以为学这些理论我就是学习佛法了,他不知道佛法在于行。什么在于行?在于你心里是否能做到,你行为上是否能做到。什么叫能做到?就是远离一切知见。你反而把知见当成了佛法,这就是大毛病。他认为知识学得越多,而佛法懂得就越多,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是你去掉知见多少,才能决定你佛法有多少。佛法是去掉你的知见,戒律也是去掉你的知见。你的知见,包括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们应该清楚这一点。
 
  佛法不在于你学多少,在于你是否能够去做,去踏踏实实地和你结合在一起,和现实结合在一起,这是很重要的。
 
  另外有的出去学习,是得到一部分知识,有时候毛病、习气也得来了,这也是一大弊病。因为在僧团里,他有师父教导,这能起到一个很大的作用。一个是遵佛制,不离开师父,在没学习戒律,在不懂的情况下,不能离开师父。出去学习,这个师父的教导就等于没有了。虽然有法师在给你讲,但他不能像师父这样能够彻底的指导,每个人的摄受都在师父的眼皮底下。这也是你成就的一个因缘,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缘。我们要知道,学习佛法,也是一种孝。这个孝,如果离开师父,非要出去学习,实际上虽然是学习理论了,同时破坏了你这个孝道。破坏孝道再去学,就得不偿失了。
 
  我这是讲这个例子。除非师父同意,说:“你去吧,师父这儿教不了你什么了,僧团的这块你必须得学习。”这种情况例外。如果是自己要求去,首先你破坏孝道。孝道本身就是佛法的一部分。持戒为孝,孝也就是持戒。当你孝的时候,本身就是持戒了。有时候,我们不是光看到表面的戒条是持戒,实际戒律化在我们的万事万物里。也就是说我们所有的行为如果正确了,那就是持戒,如果我们行为不正确了,那就是破戒了。
 
问题十三、师父慈悲开示,弟子在修行上始终没有把自己放下,也没有真正发心为大众服务,只发一点小心,心量始终没有打开,心量小在修行上是种障碍。请师父慈悲开示,该怎样把心量放开,闯过这一关?
 
这个心量,是我们一个大问题。实际上,也就是知见问题。因为有了知见,它就有了我。上午我也讲了,知见就是“我”的一种表现,当我们生出知见的时候,都是站在我的基础上去如何如何。所以说,这就成为知见。我们怎么样来没有我,而打开我们的心量?也就是去掉知见。不管任何事物、任何问题,都要以去掉知见为主要。不管好的、坏的,我们都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现在通过我们的思维,那就是知见。什么是我们的思维?实际上思维就是无明,思维就是知见。(大家放掌。)
 
所以我们想把心量打开,在修行上我们就要把我放下。把我放下,从哪地方放呢?因为这个“我”的建立,往往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上,和名的基础上。所以要想把我放下,首先得破名和利。凡是要名的情景下,首先要把名要放下,不要追求名。我们可能一下子放不掉,比如说有人在批评我们的时候,感觉到脸红。别人表扬我们的时候,感觉很高兴、很兴奋。这就是知见,这就是无明,这就是心量。心量小就从这开始入手,首先不要名,不计较名利。而专门找什么呢?找能把我们的名给毁掉的这种方式、这种因缘来去接受,来锻炼自己把心量打开。
 
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只有我们能够把“我”去掉了,我们才有了真正的智慧,也就是说智慧就是心量。我以前也给大家讲过,行脚时候有人骂我们,说我们是骗子、是假和尚、是少林寺的、是练武术的、演杂技的,等等的,我们感觉到心里很悲伤。但悲伤的同时,我们也感到很高兴。悲伤是什么呢?就是由于种种的这种行为破坏了佛教。比如说,有人骂我们是“少林寺”的,说是练武术的。因为演出了一台《少林寺》练武术的片,最后把佛教变成了一种“武术是佛教”了,就把整个佛教的意义给歪曲了。当我们不信佛的时候,当我们看到这种武功片,我们很高兴,认为它在弘扬佛教。实际上,不是弘扬佛教,而是在破坏佛教,而且误导了佛教,以为佛教就是练武术,练武术就是佛教。
 
所以说,在骂我们的时候,其中有一种最难听的语言就是说你是“少林寺”的。我们很生气,但又没法解释,说“我不是少林寺的。”这个还没法解释。这种语言,实际上是最不好听的一种语言,甚至比骂我们还难听。
 
当其它的方式骂我们,比如说有的骂我们“假和尚”、“骗子”。有时候我们听到以后都很高兴。为什么很高兴?第一个,他骂的是假和尚、是骗子,骂的是“少林寺”,他不是骂我们(真正的出家人)。他骂假和尚,就说明这些骂的人还有正念。他们非常恨这种假的,他不想做假的,也不想跟他们学。这是我们高兴的一方面。同时我们也很伤心,伤心就是说,佛教确实存在着这些问题,而且影响了佛教。又为什么高兴呢?因为他骂我们,也给我们做出了警惕,让我们不要按着这个去学,按着这去修。
 
而且,就不信佛的人都不能容忍,不容忍这种假和尚,什么练武术的这种现象出现。同时它又给我们提出一个警告,千万千万不要走这条路。我们又高兴这方面,我们自己也提高了警惕。
 
所以说这个挨骂有时候不是坏事,挨骂能叫我们提起正念,而且能使我们迅速地觉悟起来。我们能够接受别人的骂,我们心量自然就宽大了。当别人骂我们的时候,我故意去听,“哎呀,骂得好。再多骂两句才好呢。骂完了感谢你,太好了。”骂完心里是难受,听着难受,但心里它却是敞亮了。有时候被骂多了,心里也憋得慌,但是憋过那个劲儿,它就好了,而心量就敞大了。所以说,想心量大,首先要找挨骂。要欢喜受骂,要接受别人骂,而且要当饭吃,当最好的食物要咽下去,这才行。
 
在修行中也是一样,别人批评你,“你看你这人不会干活,你怎么笨手笨脚的,你脑袋长得一点脑子没有,你比猪还笨。”听到这话,你应该感到高兴:“这太好了,他说我这种思想啊,是猪。说明是我这种思想不对的地方是猪。那剩下就是好的了。是不是啊?”知道坏的,我们就会有好的,好坏都互相相依的。如果我们心量能够不怕挨骂,这样我们心量就打开了。
 
  有时候,为什么建议你们去乞食生活?佛为什么让人乞食生活,就要寻找这个挨骂,要寻找,要找。我跟大悲寺的师父讲过,也跟三家堡道源寺的师父说过,我说乞食生活啊,咱们比泰国好。泰国把饭都准备现成的,都到这儿拿,你谁能不给啊?他还觉得,一般不可能。他(施主)给了,你不要,他(施主)还觉得不高兴,认为自己的福报因缘不够。他那么谦虚,对居士来讲这块是好的。对僧人来讲,真正的实际锻炼,他不如我们大陆。大陆呢,你到人家乞食,他有时真不给你,他真往外撵你,有的像轰鸡一样把你轰出去,有的干脆就不理你。
 
今年行脚,有的师父去乞食,有个女的出来了,她像没看到你似的,从你跟前走过去了,她往别的地方瞅,也不回头瞅你。你跟她怎么说话,她都不理你,就往别的地方瞅。所以说一般的心里都是不平,而且我们要心平,给和不给都是一样的。这个种种的逆缘实际就是增上缘,就是成就我们的好的因缘,也就是我们心量打开的因缘。想打开心量,首先要乞食生活。这是很殊胜的一条,得找挨骂。泰国就没有了,中国还有。
 
我感觉到佛法如果还不能达到全民都能够信佛,像泰国一样,那就是我们最好的因缘,所以机会不能错过。我希望你们将来去乞食生活,这样打开心量。一个走能打开心量,再一个就是大包背在身上,来回压,压得肩膀非常疼痛难忍,而且师父在前面走也不停,自己说了还不算,最后慢慢这个心里连憋气带窝囊,他这个心量就打开了。这个心量不是说表扬打开的,是在又窝囊、又憋气、又累、又痛苦的时候把它打开的,想打开心量,从这上找。打开心量要从难中行,这是打开心量一个很好的方式。
 
再一个打开心量,就在僧团要苦作。要做那些受累不讨好的事情,比如说打扫卫生,打扫卫生间。你很辛苦,而且你去打扫,当打扫不干净的时候,或有漏洞的时候,别人还要说三道四。为什么说三道四呢?因为他想打开你的心量,他来帮助你打开心量。有时候我们不认识,认为这个人吹毛求疵,鸡蛋里挑骨头,你说多窝囊人呐!他不干,还挑我!实际上,人家不是挑你,你干那些的功德,都不如人家挑你的那一句的功德。因为他要付出他的修行,要背着黑锅来挑你的,他得承担很大的责任。比如说“说僧过”啊等等事,来成全你。
 
所以说,你应该很珍惜这种说法,把它完全接受过来,这才不辜负他说你的一片心。有时候,谁说我们,就生气了。“这个人太没有道理了。而且一个劲地说我,我这么干他还说我。”实际上,你不知道他在成全你,他用他的修行来成全你。我们这么看问题才是正确的。
 
心量要一点点打,不是说我打开心量有多大。大小本无区别,为什么大小本无区别呢?我们知道有一句成语,“高山起于微尘”。这高山那么大,它也是一微尘一微尘堆积起来的。事物并没有大小,只是我们分别心认为大和小,没有看到本质。高山都是一微尘堆起来的,那我们处理一微尘就等于处理一座高山。我们平时不要追求大小,我们要追求当下的那一点点的念头。那一念头就是整个念头,这一个念头处理好了,整个念头就处理好了。
 
所以我们应该知道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我们只在因地下功夫,也就是在念头上下功夫,在起心动念上下功夫,这就对了。不要另外找个心量大,不要去找。我们不计较大和小,这就是心量。如果有了一个追求大,实际上心量就窄了。因为你大,能大过虚空吗,是不是?就大过虚空,你能不能大过法界,你大过法界,你能不能大过实相,是不是?所以我们只有从一点点心量的开始,不计较,从每一件事情,哪怕一个饭粒,一口水,睡觉的一个姿势,跟别人说的一句话,从这开始,去打开心量。只要你不再计较大,心量就没有个小。如果你想计较一个大,本身心量就是小了。大里有小。
 
所以说不存在大和小的问题,关键是我们是不是在因地来处理问题。在因地上能处理,我们就知道这个大小本无区别,为什么有很多的修行人很快的成就了呢?因为他不再追求大了,他就认为大小本无区别,只要是不分别就是大,分别了就是小。(梵网菩萨戒)戒律上讲,请五百罗汉僧不如次第请一凡夫僧。佛法里七佛无别请法。你看,请五百罗汉都不如请一个凡夫僧。为什么呢?是因为他没有分别去请,所以说这个功德就大。如果有分别,去请五百罗汉也不如请一个凡夫僧。
 
所以说佛法不在于你外面的相大小,在于你是否有分别心。如果没有分别心,一切都是大的,有了分别心,一切都小的。不管你外面做得多好,多么努力也是小。请一个凡夫僧和请五百罗汉僧,你说它的比例能有多大,是不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上。但是,由于不分别去请,反而请到真正的佛,是不是?这才是对的。
 
五百罗汉不如一凡夫僧,就是因为我们心是佛,心做佛,所以说五百罗汉不如一个凡夫僧,是他那不分别的心对。我们以不分别心为大众去服务去,这个心量就大。
 
  再一个想大心量,就是舍。因为我们的“我”都建立在享受、感官上,也就是说吃、用上,所以就产生了坚固的我。我们要把我们能舍掉的要放掉,不能舍掉的也要放掉。不能舍掉的包括我们的财产,出家人倒没有什么财产,包括你一双袜子、一双手套、一个衣服等等,当别人需要的时候,一定赶紧布施出去。你布施的是什么呢?布施是你的小心量,换来大心量,赶紧布施,别停、别犹豫、别停留!你一停留,就没人要了。有时候,我们还合计合计,“万一我吃亏怎么办哪?”当你合计明白过来,这个因缘就过去了。所以说要从布施上下手,要把所有自己喜欢的东西都要舍掉。包括一口饭,特别喜欢吃,当你喜欢吃的时候,这已经就是心量小了。
 
像今天,做的什么“火烧”是吧?做的“火烧”,炸得挺好的。我想多吃两个,完了人就不给了。这个心量小,一小了,完了,反而不给了。你后悔了,心量没打开,是吗?所以说,必须舍呀!你看好东西搁那儿,为什么你吃不着?因为心量小。
 
(编者注:中午,师父在宝林寺的一间房子过斋,随行的一位男居士行堂,行了几次后,就自己停住,不肯再行。“火烧”为一种饼状的食物。)
 
所以说,我们要想心量大,首先从舍,别贪。见到好的,不做好想,这就可以了。心量小的障碍,就在于我们是否有分别心,有了欢喜心、有了嫉妒心,这都是不可以的。
 
什么是真正的心量?不分别就是最大的心量。不在于我们怎么想,我想我的心像虚空一样,我做一种观想,“我的心呐,从脑门出去了,把那个院子都给罩住了,我把那个山罩住了,我把大桥罩住了。”你就是罩到哪儿,那也是个小心量,那是想像的心量,这都不行。我们的心量应该遍虚空满法界。应该是无相为心量大。
 
所以说,想去掉小心量得到大心量,首先从财色名食睡上下手。不贪,就是不贪两字,换句话说,就是无所求。为什么无所求?因为佛法里无所求才能无所得。无所得,《心经》讲菩提萨埵,无所得才是目的呐,才能趋于无上菩提。我们要往这心量上走。所以你记住两个最好的办法,无所求、无所得。不管什么时候,我也无所求,这样的话心量就能打开。
 
想闯过这关并不是难事,只是一点点做,一件件事做,不是说等哪里有个大事我好做,大事来了你恐怕就做不了了。就得先从小事做。这是第一个问题。
 
 
问题十四、第二个问题,弟子在修行上可以说不懂得感恩周围的一切人,通过受戒回来以后,才体会到“感恩”二字的含义,特别是对师父生起一种从来没有的感恩,这个感恩推动着弟子每天都看护自己的心念,怕把它弄丢了。请师父慈悲开示,怎样来保持和延续这种感恩的心,而且在以后修行上把感恩运用到具体日常生活中,作为弟子对待师父又怎样去做,请师父开示?
 
  这个感恩心,在我们修行中,也是很重要的一步。为什么要有感恩心?就是说我们的心清净到一定程度,有一定定力的时候,它就会生起了一种感恩。感恩就是清净心的一种表现。为什么菩萨他有一种心,要把自己所有的身口意业,全都能布施给所有的众生,要身体给身体,要骨给骨,要肉给肉,要财产给财产。为什么他能那样?因为他的心里就一种感恩心。因为他觉得所有众生的需要,那就是成全我的需要。而且他们之所以需要,是因为我的需要,他才需要的。
 
他会自动的生起了一种感恩,这种感恩,就是说没有畏惧,没有恐惧,而且愿把一切布施出去。你哪怕就去做坏事,我都愿意布施你。他有那种心,一切一切都为满足你的需要。当然了,因为有这种心的人,他就不会做坏事了。对方呢,也不会去做坏事。因为这个心它是正,所以它不会做坏事。它这种心是一种无相的,它不存在好和坏的问题,只有想布施。它这种想布施的心,就是一种感恩的心。
 
  怎么样保持和延续这种感恩心呢?那就是无相,不再分别,不再追求,不再有所求,就能保持。如果你在持戒上不严谨,而有所求,这种感恩心立即就没有了。说:“这口饭呐,这个饭特别好,我得多吃。”但一看到(还有)别人,这个饭不太多了:“我赶紧吃,吃完我再盛一碗,只要别人都吃,我这碗就没了。”只要你起这么一个念头,你那感恩心就没有了。因为感恩心来源于清净、来源于不贪。如果你稍起一点贪心,它就会没有了。你稍起嗔恨心,这感恩心也就没有了。所以想保护它和延续它,只能不断地舍去自己,不再贪、不再嗔恨,所以说这感恩心才会继续存在。
 
  就是在生活中,怎样对待师父,又怎样去做呢?师父是善知识,师父就是戒的化身,以戒为师。我们应该对师父恭敬到和佛一样,就(像)看到戒律一样。我们在生活中要虚心去求学,不厌疲倦,不怕批评,而且去接近师父,这才行。
 
  因为我有点体会,有些弟子很愿意到我那屋坐一坐,说一说。但是我给他们的,大部分都是批评,指出他种种的不对,或哪块有毛病。如果不到我这儿来,我就可能不批评他,因为因缘不到,用不着批评,到我这儿来反而批评的多。为什么把批评变多了?就是因为你不知道,师父为成全一个弟子,要用种种的方法要磨炼他,要把他毛病找出来,让他改正。越想师父对待得越好的人,他越得受批评。
 
  大家应该记住,当师父批评你的时候,这是师父对你最好,这里没有比你再好的。所以今天批评你,你就是最有福报的人了,你应该懂得感恩。要在修行上能保持增长,首先要接受师父的批评、师父的教诲,包括师兄弟的教诲,都要接受,这样就是我们保持感恩心。
 
  如果你说我不接受,我还想保持感恩心,那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它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有时候越是对师父恭敬,反而感恩心它就会越大、越圆满。对师父的这种感恩是应该的、很重要的,一定要依教奉行,毫无条件地去做。这样的话,我们修行路上才会扫去障碍。
 
  有的说我不去做,我也不破坏,那我不就没障碍了吗?不是那么回事。因为你没有经过火的锻炼,你终归就像泥菩萨,水一冲你就倒了。没经过火的锻炼不行,必须经过火的锻炼,才会真正的结实起来。
 
  运用日常生活上,就应该接受具体的批评,和各种没有理由的批评,毫无道理的批评,一种偏向的批评。而且要在对师兄弟要有恭敬心,要有谦虚。我们知道谷子熟了的时候,它会把头低下来。为什么低头呢?因为它有了丰硕的果实啊。当我们把头低下来的时候,我们虚心的时候,就说明你丰硕的果实已经得了。说“我没看着”,是你没看着,但佛菩萨能看着。一个人当谦虚的时候,能够接受别人批评的时候,不怕苦不怕累的时候,这个就是感恩心。我们应该这么去做。
 
问题十五、师父慈悲,弟子没有多少文化,学习方面很落后,可是弟子用真心来学,但是还是好多不明白的地方,请师父开示。
 
“没有多少文化”,这个学习佛法,和文化没有什么关系。文化越多,有的人反而放不下,反而变成了一种障碍和执著。当然了,有文化有它的好处地方,我看得多,学得多,但是它执著也多,执著也大。
 
今年行脚,我们有个师父,可能是在乞食的时候,人家不理他,他可能就生气了。他(想)说:“你把我当成要饭的了,我堂堂的大学毕业还不如你了?”因为大学毕业嘛!大学毕业还不如你。所以说,你看看他这个话,他的意思就是因为文化多了,学历大了,反而产生了新的执著。
 
等没文化的人,有时候挨批评,他就会说:“怪不得我挨说,我也没有文化啊。”他反而能谦虚起来。不管从哪个角度找出的谦虚理由,终归他是心平了。那有文化的人,他找的理由,所谓的理由是心不平,所以说文化就障碍了。
 
学习佛法不要考虑文化多少,学习方面落后不落后,只要你有真心来学就行。学习佛法也不是让你明白什么道理,说“我懂得这个道理了,师父你一说我就明白了”,那明白是知见,也就是《楞严经》讲的,被“明”所明,“明”就是被“明”所明,变成无明。你所谓的“明”实际上就是“无明”了,“明”被明所明,所以变成无明。
 
  所以说,我们不要求明白,我们要求的是什么呢?也不是要求糊涂。我们要求就是不分别,不再打妄想,那就是“明”,那就是真心。
 
  有很多人在修行佛法上,有的人甚至这个意思没有明白,他也不懂这个意思怎么说,但他可能已经早就见佛了,甚至蒙佛授记,所以这个就很殊胜了。有的人就以为自己快到授记了,等着佛给授记呐,实际上干等佛也不来。那个人呢,他寻思“我自己啥也不是啊,我啥也不懂,我也不明白。”反而很容易蒙佛授记,因为什么呢?他放下了。他对名利,人所要追求的,他一切放下了,反而得了。我们应该这么修行。
 
所以说,没文化的不要气馁,有文化的不要骄傲。我们学习的是佛法,你不是学世间知识。世间知识需要一个思维明白,佛法不需要你的思维明白,需要的是智慧,智慧和思维绝对是两个概念。
 
我讲的,大家能不能明白一点?亲道看来像差不多,亲道说。谁说一说?
 
(无人回答。)
 
就是说,我反复强调知见和明白的关系,当你想明白一个事情,你要知道“明”是被“明”所明,变成“无明”。所以这个很关键。也就是说,你不要产生知见,“知见立知即无明本”。所以说我们不要产生知见,不要求明白。我们就要求什么呢,老老实实去做。
 
有的说,师父,那佛讲的那么些法,不就让我们明白吗?佛讲的那些法,什么时候让你明白了呢?佛什么时候说的?
 
  佛是这么讲的:我说四十九年法,没说一个字。佛没有一句话是让你(知见)明白的。所以你怎么说,佛说法是让你明白呢?所以说你这就不对了。佛又说:有说如来有所说法,便是谤佛。实际上你说你明白,你实际上就是谤佛呐。
 
  佛讲法不是让你明白,是要改变你的心,要放下你的执著。不要用你的思维。思维是什么?是无明组成的。你越思维,实际上是越糊涂啊!所以说我们不追求这个。但不是说我们学习佛法以后,一点我也不思维,我也不懂了,这就叫明白,那也不是那个意思。首先要破除你这个错误的知见,你才会知道什么叫明白了,什么叫佛法。
 
  什么叫真心?你不再追求。不再追求,就是求。不求名、不求利、不求明白,我们只求一个智慧。智慧是什么呢?无所求、无所得。
 
 
问题十六、上座师父用洗脚盆接的水,倒到别的师父洗衣袍盆里,可不可以?别的师父劝谏她,她还起念。真不知道劝谏得对还是不对?
 
  首先,看到别的师父用洗脚盆接的水,倒别的师父盆里了。为什么她能倒?就是因为你能看到,她才倒。你要看不着,她不倒。她是为你那个分别心而做的,你要是没有分别心,她就不会那么做了。因为你分别心重,所以她才这么做的。你老以为是别人错了,实际上你不知道是你错了。所以说,你先检查你自己。
 
  劝谏她对或不对呢?你认为“劝谏她”就是不对,你得劝谏你自己,应该谏自己呀。这个眼睛老往外观,这是她的洗脚盆,那是她的袍盆,这是她倒错了。这些毛病都出于你的眼里,和你的分别,所以说你劝谏他人,不劝谏自己,整个就是一种错误。所以说,只能是起烦恼。
 
  这种看法,应该马上掉过头来看,千万不要这么看。说:“万一我要不这么看,她还倒呢?”实际上你真不那么看,她真不能倒了。
 
  我给大家讲个例子,有一回,那时候也刚信佛吧。在农村,晚上到这个修行的地方去,这个路程很远。我紧着走啊,步行,走得很累。后来我一想,最好能过来骑自行车的,载我一段,他主动载我一段过去有多好。正想着,真来个骑自行车的,过来了。快要到跟前的时候,想到我要为了坐车,我就舍掉了修行,怎么办呢?不能起心动念,赶紧摄心吧,别要求这些事了,载不载是小事,修行是大事。这时候就摄心不动念。
 
  这个人呢,走到我跟前的时候,他像没看着我似的,就过去了。走了不远以后,他回头又瞅我:唉,这个人怪。这个人怎么……他的这个习性,见到什么人,都要跟人家打招呼。前边有个人他也打招呼,特别晚上他碰到个人更要打招呼。他要问问:“你上哪儿去啊?”如何如何的。而看着我就像没看见我,他就过去了。他觉得非常奇怪,回头还瞅我。我也看着他瞅我了。但是呢,我心里也有数,不是他不理我,是我摄心不让他知道我。只要你摄心,他就不知道你了。你在他跟前过,他像没看见一样。
 
  我讲这个例子是什么意思?如果你把心摄住了,那还谁有拿洗脚盆接的水倒到别的盆里,它就不存在这个问题。是你在起心动念,起到一个缘的作用,因缘的作用。所以说,是这么个原因。大家一定要记住了,要从自性找起,不要再看外面了。
 
 
问题十七、大众师父们都住在一座楼房里一层,楼房厕所只有六个坑位,去掉给师父的一个位子还有五个位子,可是有个资格老一点的师父说自己爱在一个位置,等到别的师父去了,她就起念。弟子不知道别的师父可不可以去?
 
这个问题呀,我以前还真想过,我也想过。我们那个僧团,盖了新厕所。我们的位置比较多,不像你们那么少,我们那儿可能好几十个位置,一人一个恐怕还能多几个。是否把那些位置都打开,一人写个名挂厕所上,都专用,自个打扫,我原先想过这个。大戒师和小众虽然是分开,是否师父可以留一个?我也想过这个问题。但是后来一想啊:不能这么做。一个厕所都去争去,你说这个人不完了吗?还修什么啊?是不是?
 
所以说,过后就没有这么做。而且也没有给任何师父留一个位置,谁都可以用。修行佛法应该是无我的,去掉我。一个厕所一天也就去个三次、四次的,就十次、八次的,也应该大家共同用。共同用才能心往一起使,才能去掉分别心。如果要占个厕所,将来要变成厕所的虫子怎么办?
 
所以说,不能那样做。一定不要占个位置,有的人爱占位置啊,我就跟你说,可得加小心,将来你可能弄不好,就是变厕所的虫子,守护那厕所吗!厕所是他的,别人都不能去,都是他的。
 
过去不是有那句话,有那个人变成蛇,老守着那黄金。为什么?他认为那黄金是他的,所以老守着,最后因为贪恋黄金,变成蛇了。如果你老守着厕所,就可能变成厕所的虫子,最后就完了。所以说,那个地方千万千万不能守。你要守了就坏了,就变虫子了。所以不能那么做。
 
这个厕所我们应该大家共同爱护,把它打扫干净就可以了。要多为别人着想,千万不要去占位置,这种占位置实际上太自私了。我是没敢呐,我害怕变成虫子。
 
 
问题十八、师父慈悲,请师父开示。在弟子当小众阶段,对师父该怎样才是真正的孝道?对同学该怎样才是真正的慈悲?对常住该怎样发心?真正恭敬心应该怎么做?说随顺,关系到不利他人的行为怎么办?说念佛妄想太多了,习气、毛病一个接一个,说是随它去,可是还是觉得脑子像灌铅一样,心里马上觉得心抖,发慌,更不能好好发心,弟子很苦恼。
 
  就是说当小众阶段,对师父该怎样尽孝道。应该是这样想,不管我当小众,当大戒师,我对师父是永远的恭敬。不光是对师父恭敬,对所有的同学我要恭敬,所有的小众我要恭敬,比我小的也要恭敬,对一个虫子,一个蚂蚁我应该恭敬,这才是孝道。不是我对你好,对他不好这叫孝道。
 
世间的孝是有分别心的,那个不叫真孝。就包括你们外面写的“二十四孝”,那“王祥卧冰”,他为了孝他母亲,可以卧冰把鲤鱼弄出来,给他母亲煮着吃。他孝了他的母亲,但害了鱼,这叫什么孝呢?这不叫孝。这是世间孝,绝对不是佛法的孝。这种孝,佛教是不赞成的,佛教的孝是大孝,孝于天下为孝,把每个众生都当成自己的父母这才孝呐。
 
不能因为高低不平,因为它是鱼,我是人,我就应该吃它。她是我母亲,(鲤鱼)它是我不认识的,我应该给我母亲吃,这不是孝。应该看天下所有的众生,都是自己的父母,这才为孝呐,不能有分别心。
 
  我们怎样对师父进行孝道?应该从这路走,对每个众生都要有慈悲心。一个蚂蚁、一个虫子,蚊子叮你都不能打,应该叫它叮饱了走,对虫子我们给它让路,这才行呢!
 
  所以说我们要行孝一定要行大孝,不能行世间孝。特别现在就把“二十四孝”提到了佛法里,我的看法是不正确的。二十四孝好不好?好,在世间法来讲,做人确实应该像那样做。但是它绝对不能代替佛法。在佛法里,寺院如果弘扬二十四孝,就把佛法的大孝给抹杀了,就变成了世俗法,这是很危险一件事情。对这个问题啊,我有我的想法,倒不一定正确。
 
  现在有很多人要提到这个“孝”,把它弄到佛法里,而且世间人非常欢迎。我考虑的,佛法不是管你世间欢迎不欢迎,只能随顺着真理走。真理对了,你今天不理解,不等于明天不理解。佛法究竟目的是让人成佛,你二十四孝能让人成佛吗?要能成佛的话,释迦牟尼佛讲二十四孝就完事了,为什么不讲二十四孝就是佛法呢?所以说,它不是那样。要讲二十四孝,那为什么人还要出家呢?干脆都在家“王祥卧冰”就完事了,等着成佛呗?
 
  所以说,对这个孝道,我们应该知道,有大孝和小孝的区别。二十四孝,是世间孝,实际上是小孝。出家才是大孝,出家了脱生死,让生生世世的父母,所有的父母都能得到解脱,这才为大孝。这个小孝从大孝的角度来看,那就是不孝了。
 
  当然了,我们在弘扬佛法的时候,并不完全否认世间的孝,因为你否认了,世间人就产生反感了。但我们提倡的时候一定要加小心,不能以此作为佛法来提倡。我们提不提倡孝?提倡孝。你严持戒律就是孝。那菩萨戒讲得很清楚,关于孝道,持戒就是孝,这才是真正的孝。
 
  所以我们对孝道是非常重视的,但绝不是世间孝。世间孝有时候它是牺牲别人,来满足自己亲人的需要,只是将利益给了自己最亲的人,这称为孝。我们不是,认识不认识都是平等的,和我同类不同类也是平等的,这叫真正孝。他能为他母亲卧冰,他能不能为鲤鱼去卧冰啊?他就不肯了,他只能把鲤鱼拿回来,给他母亲吃,而不能为鲤鱼去舍掉生命。
 
  佛教就不是这样,佛教(的人)能为了鲤鱼去舍掉生命,他做不到啊。
 
  同时还有个杀生。如果人家要挑你,说:“你们寺院,二十四孝写的,为母亲可以吃鱼,那我们就可以回家给母亲吃鱼去了,钓鱼去了,我母亲愿意吃啊,是不是?因为这寺院都告诉我,要求我们都这么做的。”最后你造了杀业,堕落了怎么办?那鲤鱼这个冤情又跟谁说去?鲤鱼要是你(前生)母亲又怎么办?这笔帐不得不算,所以千万千万要加小心。这是我自己的看法,不一定是对。
 
  “我们对同学怎样是真正的慈悲?”对同学怎样慈悲,不是你对同学怎样慈悲,是同学对你那么慈悲,你怎么样来报答?你老认为是你去对别人慈悲,不知道是人家对你慈悲,人家骂你是为了帮助你,人家表扬你也是为了帮助你,人家说你是成全你。所以说,人家对我慈悲,我们应该怎样来感恩、来回报。我们不要把自己看得高高在上,认为我对谁来慈悲。我们心里老有一个众生念,老认为自己高,别人低,我能帮助别人,别人都必须是我帮助才能成就的。实际上你不知道,都是别人在成就你,不是你成就别人,所以这叫慈悲。
 
  什么叫慈悲?刚才讲到孝道了,也是一样的。慈悲,你不去杀那个鱼就是慈悲。你母亲既然想吃鱼,你怎么不把你自己身上的肉割下来,给你母亲吃呢?是不是?你那叫慈悲。什么叫慈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缘叫大慈。和你没有任何缘分的,都得要有慈悲。同体大悲,你和鱼是一个体的,没有区别的,那叫悲。你有了分别,就不叫慈悲。没有分别,才是真正的慈悲。
 
“对常住该怎么发心?”常住成全了我们的法身慧命,给我们提供了这个道场。我们应该怎么办?应该把常住看成我们的生命,要护持常住。常住不是你这一代叫常住,生生世世都应该叫它延续下去,要把常住久住世间。怎样让它久住?这就是我们的发心。比如说一个僧伽蓝,我们应该把僧伽蓝搞得更好,把它维护得更好,哪儿破了,哪儿埋汰,我们去收拾。常住的事情就是自己的事情,就是自己的家,就是自己的心。所以既然是你自己的心,自己的家,你就知道应该怎么去做了。不光是为我们这一代人做,要为今后的人做。
 
像包括你们当家师亲本师,为什么要盖法堂啊?为什么要盖这些楼房(僧寮)啊?真就不够住吗?也不完全这样。为什么要盖这么好呢?她才能活几年呐,是不是?她是为了你们,还为了以后的人,为了上百年以后的人,这就叫为常住发心。她并不是为了这一代人的问题,这一代人她可以住茅蓬,住破房子,都可以。她这么大年龄建完谁住,不就是你们住吗?像传心那年龄小,不都是你们在那儿住着吗?她才能住几年?都是为了后人着想,这就叫对常住发心。
 
  “怎么样去做才能得到真正的恭敬心?”恭敬心来源于严持戒律,来源于无相。无相才会有真正的恭敬心,严持戒律才会有真正的恭敬心,这个得慢慢体会。恭敬心不是想出来的心,不是我思维,我想出来什么心。恭敬心是真正生起来的心,因为你心里清净了,必然恭敬心就出来了。它是甘露,是法雨,是菩提,它不是人做作出来的东西。恭敬心应该从严持戒律、清净中出,从无相中出。
 
“说‘随顺’关系到不利他人修行怎么办?”这个随顺呐,佛法里(普贤菩萨)十大愿里有“恒顺众生”。什么叫随顺呢?随着佛法而利于众生叫随顺。离开了佛法,所有的随顺都不成立,而是堕落,是破坏。
 
所以说关系到不利他人修行,怎么办?你看是不利于一个人的修行,还是不利于全体的修行?可能他一个人,想在屋里坐一会儿,但是大众并不希望他一个在屋里坐,认为应该都集中在念佛堂念佛去。那你说,是随顺他呢还是随顺大家呢?还得随顺大家,因为念佛也是禅定。当然了,个人想利用空闲时间坐一会儿也是好事,但你的好事首先建立在不和大家和合的基础上,这就是不好。必须建立在和大家和合的基础上,才能够有个人的修行。个人的修行必须要以大众修行为主。为什么说要以大众修行为主呢?因为大众修行有力量。
 
为什么有的人要个人修行呢?因为他自私啊。虽然修行,但他有自私的一面,我需要啥?我需要如何?都是我在需要什么。他没有想到集体需要什么,大众需要什么。他不肯牺牲自己的修行,而随顺大众的修行,而成全道场的修行。所以说表面上是在修行,实际上都在自私里。
 
就像这一张纸包一块木头,这个纸啊,这就叫修行。但是你仔细剖开他个人的修行,打开纸,里面是什么呢?它就不是修行了,它是块木头。所以有很多人说,个人的修行实际上有时候是一种包装,里面存在的是自私。打开它的包装看看里面,自己也应该把自己解剖来看,不要看表面那点。虽然是有修行的外号、名义和名称,但你把它包装打开以后,看看是不是?我们一定不要上当,一定要以集体为主,以他人为主,这样才叫随顺。
 
因为随顺什么呢?我们随顺的是佛法,因为集体里有佛法。个人只是自己的自私的一部分,如果你不住在集体里,你个人去修行,那说明你是修行。因为没人修行,而你去能修行,这是对的。有集体修行,你破坏了集体,来满足你个人的修行,这就不对了。这就变成自私。这个问题,刚才我举了一个例子,就是纸包上木头,往往我们很多人都看到自己外面包装的部分,很少去挖掘里面这个,去掉这个包装。去掉包装你才能发现你,真心内实在的东西是什么。
 
上回我讲过一回,比如说一个人有病,说到妄语的时候。包括你父母有病,可能得了癌症或者得了什么重病,或是更亲的人,他问你的时候,说:“我得了什么病?”你为了爱护他,怕他着急上火。“啊,你没什么病,很快就好了。”这也叫随顺说,也是安慰他,意思说多了吧,恐怕他病重了。但你知不知道,你说这话是犯妄语啊。说:“我这个是爱护他,方便妄语。”方便妄语也是妄语,最后你去掉那个方便,剩下的就是妄语。你心里就是妄语啊,没有别的。妄语只是像我刚才讲的一样,就是外面包张纸。他说的所谓“方便”,去掉这个纸,里面就是妄语,根子它就是妄语。
 
我们应该学会解剖自己,解剖每句话,解剖每个事情。解剖看看它里面是什么?你有时候一下解剖不好,你就回去反复思维,思来思去可能做个梦。做个梦啊,你可能就是去掉这个妄语的时候,才知道去掉这个包装,见到里面,才知道自己犯了个妄语。有时你都不信哪,我怎么能犯妄语,我为别人好啊。所谓真为别人好吗?实际上,我们能真正为别人好的人,没有几个呀!
 
  因为我们的思维,本来就是凡夫,本来我们的起心动念就是自私的。所以说我们怎么办?就是按照佛的戒律去做。它就克服了你自我自以为是的问题。自以为是不自私,实际上你自不自私?你太自私了。所以说,只能这么看。
 
  “说念佛妄想太多了,习气、毛病,一个接一个,说是随它去,可是还觉得脑袋像灌铅一样,心里马上觉得心抖发慌。”所以念佛啊,我就说太阳,大家知道,能不能给人带来黑暗?谁能说一说?这个简单问题谁能讲?太阳能不能给人带来黑暗?
 
  (一尼众答:不能。)
 
这很简单的问题还合计。太阳能不能给人带来黑暗,那念佛能不能产生妄想呢?念佛它怎么能产生妄想,不可能产生妄想。念佛就像太阳似的,念佛的目的是去掉妄想,它怎么会产生妄想呢?我们应该从太阳来比喻,太阳不能给人带来黑暗,那就说明念佛不会产生妄想。
 
那为什么念佛妄想还多了呢?是念佛把妄想给挤出来了,因为佛号进去了,妄想就得出来,给它挤出来了,不是念佛产生了妄想,是念佛把妄想给打扫出来了,所以你才发现妄想多。原先你和妄想是一家,从来不知道自己是妄想。一念佛,“哎呀,我这么多妄想呢?”有时候他不认识,认为念佛来的,他不承认自己有妄想,他不知道自己就是妄想。所以说,他糊涂。一念佛的时候,念佛心里一清净,找到自己的根本了,才知道原先所想、所做的和思维的是妄想。他是发现了妄想。念佛不会带来妄想,妄想多是念佛把它找出来了。
 
它这个毛病、习气是一个一个的,那我们怎么办?只管去念佛,你死心念,它毛病出来一个,就灭掉一个。你不用去灭,它也得掉。就像水泡似的,水泡啊,你不等去灭它,它自己就灭了。完了,又起一个水泡。这个水泡和(前面)那个水泡是不是一个?它不是一个。但是我们的感觉,因为这个行阴的作用,感觉这(两)个水泡是一个。因为它速度快,我们的思维实际上很慢的。我们的思维慢,这个行阴快,所以说感觉不出来。
 
我们知道妄想出来,你不去管它,就是管它。你要不去注意它,这个水泡你不去注意它,它下个水泡出来,你就知道不是(前面)那一个水泡。如果你要注意这个水泡,你就以为下一个水泡和它是一个水泡,实际上由于你太关心它了,反而变成了一种什么呢?它的助缘了,妄想的助缘。
 
所以说随它去,并不是随顺它去走,而且是我们处理妄想最好的一个办法,就是不分别而达到分别的作用,不思维达到思维的作用,不去掉而达到去掉的作用,因为佛法是无为法。无为法怎么允许你用有为法去处理呢?你方法不对了,所以说你越处理它越乱。你不处理反而能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无为法得用无为法的方法解决。
 
  所以我们知道念佛妄想多,不是坏事,是好事,是我们去掉妄想。既然去掉妄想,无始劫我们的妄想堆积如山呐、如大海、如虚空,我们那么多的妄想,你想一天、两天就把它去掉,不可能的,所以说得长期的功夫。像愚公移山,今天我移一点,明天移一点,终归有一天会移尽的。所以你只管去念佛,严持戒律去做,它自然就会马上去掉了。因为你有了负担,你的脑子像铅一样,心里发抖。是你心理负担太重了、太恐惧了。刚才我把这个问题都讲完了,你自己再合计合计,看看是不是能有所改善。
 
问题十九、师父慈悲,弟子常常对自己失去信心。无论做什么,总是认为自己做不好,所以每次都没做好。求师父慈悲开示,怎样才把持住这颗心?
 
  这个出家师父不知道是谁,我想问问你一句话,你每天吃饭能不能吃饱?有没有吃饱的时候?她肯定说有吃饱的。既然有吃饱的,你怎么说对自己失去信心了?你不挺有信心的吗,是吧?这不挺有信心,无论做什么总认为自己做得不好。你饭都吃得挺饱,怎么能说做得不好呢?做得很好很好。
 
  只是什么问题呢?是你知见的问题,是你产生了一种悲伤,一种恐惧心,一种悲伤心,也就是悲魔在你心里起作用了。所以说你认为自己呢不行了,实际上是很行的。你每天把饭都吃得那么好,你怎么能不行呢,是不是?所以说能行。应该对自己有信心,不要被悲魔所骗。要鼓励自己,在修行道路上,要鼓励自己很重要的。忏悔需不需要?需要。特别是对那些贡高我慢的人,更需要。对像你这种老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老认为自己做得有错误,应该怎么呢?应该鼓励自己。本来做得很好很好,你认为就自己做得不好,过分地谦虚,反而成病了,成了悲伤了,有悲魔。你再遇到自己认为自己做不好的时候,你那么念:“悲魔你不要骗我,我知道你是谁,你不要骗我了。”你反复念几遍,它这个心一下就转过来了。
 
问题二十、阿弥陀佛,师父慈悲开示。弟子请问:一、烦恼业障境界现前时,该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第一句话,她知道境界现前时,当你烦恼业障境界现前时,你要知道现前时,实际上你已经控制了。已经在控制,你知道自己起烦恼,实际已经在控制。只不过是什么呢?没有一下子处理干净。那饭得一口一口吃,是不是啊?你说为了吃饱饭,一口就能把饭吃饱吗?那不可能的。都得一口一口吃,最后堆积起来才有个饱。烦恼业障无始劫就有,你怎么样能够一下去掉呢?所以不可能的,怎么办?我们就不管什么时候,能够发现自己起烦恼了,第一个,这很重要,发现自己起烦恼。再一个就是要提前处理,不要“马后炮”。你“马后炮”怎么它也是晚了。你就咬牙跺脚、你就上吊它也没办法,它也起呀。是不是?你敲桌、拍桌,你什么都控制不了它,它已经出现了,成为现形了,它就不行了。说怎么办呢?我们提前处理,怎么处理?提前呐,先忏悔。
 
  烦恼业障,烦恼的起呀,它是借缘而起,没有它的助缘它不会起来的。所以我们要找出它的助缘。什么是它的助缘?就是我们平时的言语、行为,就是它的助缘。比如说,院里有块石头你没捡。你认为没有啥事,谁也不知道,也不是我扔的,反正我也不管,你觉着什么事都和你没关系。一会儿进屋了,可能是谁撞你一下,你一下烦恼就起来了,或是谁摔个跟头,绊你一下。你觉得,“你这人你怎么这么挡害呢,你为什么绊我?为什么你撞我一下?为什么自己撞一下?”什么原因?就因为那个石头你没捡。那个石头你就种下了因,必然有一个果来等你,因为你太自私了。这人呐活在世间上,他不是孤立存在的,他是一个和合体,不能自私。你要是自私了,就影响了你,因为你的整体是一个你,不是单独的你这个身体是你,你单独身体只是那里面的一个细胞而已,只是身体的一个细胞。那个石头也是你,因为你忽略了那个石头,你起了一个自私心,必然有自私果在等你,所以说你这就不行了。你应该怎么?忏悔。那天石头我没捡。赶紧忏悔。下回遇到石头,我赶紧把它捡旁边。捡旁边怎么捡,我随手就扔下去吗?那也不行。那边有虫子,你给砸死怎么办。那也不行。另外你要使劲扔,那把地砸个坑又怎么办?那坑呐,将来你还有个坑的因果呐,那不行。怎么办?我轻轻捡掉石头,走到那块,我把石头好好放那块,这就是你的因缘。你把石头放那块,搬掉一块石头。可能你今天本来是有一个错事,应该挨批评,但是你今天这个错误,就没犯。为什么没犯呐?因为你把石头挪开了,它就没犯,它这互相有因果。 
 
  所以烦恼也是一样,烦恼业障为什么现前?就是我们造成了一个因,必须有那个果。我们起先应该多忏悔,每天晚上写忏悔,忏一忏。看我今天哪个事没做到,那个石头捡没捡?为什么不捡?你准备让谁捡?别人捡,你搁那儿走就不挡害了。你要去捡了,你认为是累着你了。你累了以后,将来这个因果会产生什么样,你捡了会怎么样?你要把这因果要摆弄明白了,处理清楚了,实际上它就不会有这种业障现前,你那个情绪呢,自然而然就控制了。为什么有这个情绪呢?因为你这个石头没捡,你想叫别人痛苦,把别人摔一个、绊一下叫别人痛苦。所以你这个情绪也得痛苦。它都是一体的东西。不光身体受损失,它精神上、或者情绪上,它也会有果报。所以情绪应该从因上下功夫。
 
  所以我们如何控制自己情绪?应该从这个因果上去着手,自然它就能控制住。再一个,就是可以多对自己忏悔,还有这个知道自己的烦恼,诸法空相,多诵《金刚经》,这都很好的。如果你脾气太大了,爱发脾气,怎么办,诵诵《地藏经》。你想一想,你做的事情如果不对就下地狱了,鬼王都在等着你,油锅什么的,你一看就害怕,是吧,就不敢做了。这都可以的。
 
问题二十一、第二个问题,对师父起念,该如何忏悔清净?
 
  你找师父去忏去呀。别偷偷摸摸起念,偷偷摸摸地就拉倒了,那不行。得找师父忏悔:“师父,我对你有不敬的心理了,我不知道怎么回事就对师父有不敬心理。”应该怎么办?对师父忏悔,给师父揉揉腰、洗洗脚。和师父一亲近,这个心互相一交流,这种隔阂就消除了。所以,就不会再起念了。如果你在那儿离老远,老产生一种隔阂,你自己设立了一种障碍,所以说,对师父就起念了。把这个障碍怎么搬掉?你去接近,它就会搬掉。你别怕受累、别怕不好意思,你越是这么做,反而师父必然有摄受力,能帮助你把这种障碍清除去。告诉你这个很好的办法,但是你别怕大家笑话你,说你看看:“就他老(溜)须着师父。”
 
  就是应该对师父这样,别不好意思。孝敬师父是人人的责任,应该主动。有时候你对师父恭敬心越到位,实际上你的心越老实,而且心更清净。我告诉你这方法,你们去做。但是大家别都一起去做,那师父有多少只脚啊,都洗不过来了,我们轮着做呗。这个很好的。
 
问题二十三、一尼众问:请师父慈悲开示,对于这个习气烦恼业重,在没出家之前在修行、学习和平常生活中犯得特别多,怎么样克服这个问题?
 
首先你要知道,修行是去掉我们的恶业和障碍的。那既然修行是去掉我们障碍和恶业的,只要我们努力下去,必然有一个好结果。不怕走,就怕站。只要我们不断地努力修行,终归一天它会清除掉的。因为我们知道,一切恶业都是唯心所造,我们现在修行是一步一步地去掉,终归有一天它有一个顿超。因为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候,量变达到质变,它有个顿超。顿超的时候,我们的恶业一下子就清掉了。
 
所以说我们不要对自己失去信心,我无始劫造了很多的业力,在出家之前造很多业力,我这每天就这么点修行,能偿还得了吗?别怕,因为啥呢?第一个你不去造了,本身就是了不起的一种修行了。而且,又在不断地努力,在主动的克服,在做这些修行的事情,这又是一个进步。这两个进步搁在一起,恶业必然会很快地清除掉的。只不过得等时间,严持戒律,从戒律上开始,没有去不掉的东西。
 
因为恶业是什么呢?恶业就是妄想,就是虚幻,它不是实体。你要把它认为实体,你就堆满虚空,那你也去不掉。因为它不是实体,只是一种幻境。我们是幻人面对幻境,所以说我们对付不了,如果你心里变得逐渐真实,幻境还存在吗?就不存在了。做梦的人,你从梦里醒了,它那个梦还在不在了?它就不在了,是不是?想法赶紧醒了就行,不要怕。
 
具体上,多严持戒律啊,苦作呀,去做一些别人不愿意做的事儿呀。我刚才讲了,打扫厕所呀、擦地啊这些事情,别人凡是不愿意做的事,你去做去,就可以。
 
问题二十四、一尼众问:师父慈悲,那个病苦来的时候,或懒惰、懈怠不愿意做事的时候,应该怎么样克服这个心理障碍?
 
  病苦来了以后,有对治的一种药。世间的药,能把我们病苦马上止住了,像没有病苦。同时还有一种药,就是什么呢?病苦之中我也努力去做,病苦必然减轻。
 
  比如说,这个头疼。头疼,但是一看肚子饿了,我还得吃饭,最好有人把饭给我送来,这是最理想的。但是人家不给你送,怎么办?咬着牙到斋堂去把饭吃了,吃完了,回来一看,这头不那么疼了。为什么不那么疼了?因为你努力本身就是定力。定力它就会对治这个头疼的。
 
  就像我们身体不好,但还去上殿了。要不上殿休息休息啊,确实很舒服,但是又觉得怕不上殿懈怠、或者常住人不多。怎么办?我也努力去吧。当你带着病苦上殿,等你下殿的时候,反而这痛苦减轻了,或是没有了。什么原因?因为你这种发心,为了常住,常住就帮助了你。所以说,众人熏修有力量,就把你的病苦给去掉了。而且你没把病苦放在重要的位置,而且能够坚持去做,本身就产生了一种对治的力量。
 
  就像现在话所讲,医学上讲有个酸性环境和碱性环境,如果你懒惰,顺着病苦而不去做,那就是个酸性环境,病只能加重不会减轻的。如果你去顶着它去做,而且努力去做,尽自己能力去做了,它就转化了这个酸性环境,变成一种碱性环境了。在碱性环境下,这病苦就站不住了,生理上就改变了。所以说,这里药物是遍地都是,要不有哪个菩萨告诉一个人去采药去,说:“你到外边采药去吧。”他出去了,又回来了。他说:“遍地都是药。”没有哪个地方不是药的。最后告诉说:“你再找一个不是药的回来。”他又回来了,说:“哪块儿也不是药。”
 
  这就说明了两个问题,为什么说遍地都是药?因为唯心所造啊。只要是你能够把这个心摄住了,什么地方都是药。为什么后来说哪儿都不是药呢?因为药本来就是个虚幻的,都是心所造的,哪来药和不药。所以就用不着去找,说都是这样的。真正的药物就在我们内心里,不在外面。所以你心态改变了,这些事它都能改变。好,谁还有什么问题?
 
问题二十五、一尼众问:阿弥陀佛,请师父慈悲开示,对任何一件事情,人人都知道随顺因缘,或者是等因缘成熟,请师父慈悲开示,什么是因缘成熟?
 
  什么是因缘成熟,因缘成熟的时候啊,就像苹果烂掉了。我们说的因缘成熟,实际上就是苹果烂掉了,我们把烂掉的苹果当成因缘成熟。什么是因缘成熟呢?就是当你知道这个事情该做的时候,你毫不犹豫地去做,那就是因缘成熟了。你随顺着佛法,随顺着清净去做,那就是因缘成熟。
 
  比如像出家,有的人说,这个家里就一个孩子,或是孩子挺小。现在还不能出家,他说:“等因缘成熟再出吧。”实际上,他就等着苹果在烂掉了,他把苹果烂掉当成因缘成熟。实际上,就是当你知道出家的时候,马上就出家,那就是因缘成熟。因缘成熟不是用思维来考虑的,能看得到的。你看得到的,摸得到的,想得到的,那因缘都快过了、快没了。真正的因缘成熟,实际上对于正法来讲,时时刻刻因缘都在成熟,只不过是你做和不做的问题。你做就成熟,你不做它就不成熟。
 
  所以说这个因缘成熟啊,有时候是我们一个挡箭牌,我们可以逃避了很多的指责、很多的责任、逃避了很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实际上,这就耽误事了,你看有出家好几十年了,或几十年了,他最后却很后悔:“哎呀,我不如小时候出家好。”他为什么说这样话呢?他是到老了才明白,小时候因缘就成熟了,但他没出啊。他不知道,实际上因缘时时刻刻都在。在你出生那天,实际上就该出家,那因缘就成熟了。佛说七岁就可以出家。佛说了七岁出家,就告诉你七岁因缘就成熟了。所以你说,还什么时候成熟,硬要等着,说:“我等到因缘成熟才出家。”佛说,你到六十岁就不允许出家了。等他想出家时候,因缘就不成熟了。
 
  我说这个意思,不是我们的思维叫因缘成熟,而是随着正法、佛法、戒律来决定因缘成熟和不成熟,不能用世间法来衡量。
 
  就像刚才讲的,有的人老想下山,他说“因缘成熟就下山”,那是苹果烂掉了,那不是因缘成熟了。那是苹果烂掉了,被清出去了,他就说“因缘成熟了”,那不是。说那些不下山的,是不是因缘成熟呢?不下山那叫因缘成熟。所以这个成熟不能那么看,不能随着世间法去看。用世间法看,最后把我们僧团都能看黄了。是不是?而且又不随顺着佛法,最后自己骗自己,所以千万不要做这个想。
 
 
问题二十六、一尼众问:阿弥陀佛,师父慈悲。弟子想请问师父。就是师父上午有讲过关于学戒的问题,比如在道场学戒,如果说是身为执事的话,可能比清众操心会多一些,这样的话他专门用来学习的时间又很少。如果还是让他来带领大众学习的话,就很容易排不开时间,就容易产生烦恼。这样的话,弟子觉得,今天上午听到师父讲,关于这个戒的学习是从内心的,并不是只是说学这个戒条上的东西,但是比如说像戒相啊,或者羯磨法啊这种种的,还是需要从文字上去学。那么怎么样才能就是排除这种困扰呢?还要必须去学,然后呢还能在常住来发心。有的时候,如果说学不上的话,可能对发心那方面呢,就会觉得烦恼,就不想去做事。如果是做完事的话,又没有时间来学。所以说很矛盾。请师父开示。
 
就是说,我们知道,上午讲了。什么是戒?戒就是摄心。佛讲“摄心为戒”。学戒条不等于你真正学了戒,只是学了戒条,那个戒并没入心。它是以学戒条逐渐地理会,按着戒条去做,逐渐地入心。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还有一种方法,从行入。就是我作为一个执事人,我为常住发心,发心它就是无我。既然无我,利益大众。它本身就是一种心里清净的行为。清净的行为实际上就是戒,只不过这个戒它直接就入心了。直接入心,但在戒相上,他并没懂得太多。但他可以圆融贯通,它是同一条根。
 
  我刚才不是讲那个例子。我当居士的时候,才不长时间,她问菩萨戒,为什么要有人陪伴着行?后来我就给她解释这句话。当我听这句话的时候,也是头一回听说,至于怎么解释呢,对不对我也不清楚。我就这么解释了,她认为还对。为什么它能对呢?就因为平时虽然没有学戒条,但由于持戒和苦修,它自然有贯通的地方。这个贯通的地方比什么都珍贵。虽然你在戒条不懂,但它已经很快地贯通了。虽然有时候你学了戒条,由于你发心不到位,反而没贯通。
 
  所以这是两个方面,戒条也得学,贯通更重要。有时候他从侧面前进,你呢,在直接发心,直面就进去了,一下就进入那里。所以有人他不知道这是宝贝。我们希望两个并进,是最理想的,既要发心,同样要学戒条,把它穿插开就行。不要自己看着学戒,就以为是学戒了。也不是看着自己发心,就不是学戒了,这就是不对的,是我们心里有个障碍。明白这个意思吗?
 
  为什么说你学了五戒,五戒就可以懂得很多的戒律?亲本知道,我不是出家以后才日中一食,没出家前就日中一食。我也不知道日中一食是佛戒呀,你说我跟谁学的,跟戒条学的啊,是不是?那为什么能日中一食呢?就因为你苦修了,愿意修行,所以才有贯通的机会。
 
  那为什么不摸金钱了?也不是从看戒条以后才知道不摸金钱的,都是在那之前。这些东西,就使我得到一个体会,不在于那儿,在于你平时不管大戒小戒,是否做得严谨,做得真实,你发心也真实,它必然有个圆融贯通。这贯通才是学戒的根本东西。如果光死在戒条上也不行,如果不学戒条也是不对的,所以两下必须同时并进。
 
  就像一个人往北京走,你很有决心,一定要到北京,目标选得也对,但是你没有干粮、没有水,你可能渴死、饿死。你必须有充分的资粮,什么是你的资粮?就是苦作,为别人服务,这都是你的资粮。明白这个意思吗?
 
学戒别着急。为什么说不着急?是学戒必须得做,怎么做?应该圆满地做。我说为了圆满,才叫别着急。要先圆满,把各项方面都要做好,最后才有个圆满的成就。光想学戒条,“我坐下,我就想学戒条”,甚至“我想到佛学院去、戒学院去学戒去。一生气我就要去了”。(众人笑)
 
(有人想去戒学院)走半道又回来了,回来是对的。为什么能回来?因为他平时对大家服务过,所以半道人家(指内心里的)告诉他:“你这做法不对呀,赶紧回去吧。”他就回来了。要不他早走了,是不是?走了再后悔就回不来了。
 
他就执著于一个以为戒条就是学戒,不知道你现在正是学戒的时候。要当下,当下是什么意思?别再分别了,有什么条件,我就学什么条件。你看看现在电灯也有了,你看有几个成就的?成就的很少。过去古时候,用那个萤火虫照着学书,你看出了多少高人?为什么?苦作反而能把他这个心能打开。而条件更好了,反而打不开了。人呐是怪物,你太享受了不行,太享受就有病了。
 
所以像你们成天磕大头,成天盖房子,你看着盖房、磕大头是耽误学戒,实际上不管你的体魄、劳动、身体啊,和这个对常住的心呐,它都老实多了,你没有这些东西是不行的。你看虚云老和尚左一个庙、右一个庙老建,他不知道学戒重要?知道。学戒也重要,有时候处理这事也重要,它俩都得同时配合好。就像人吃饭哪,你光吃饭不吃咸菜,你饭也咽不下去啊。有时候,也得来点咸菜。光来咸菜,不吃点甜的也不行,就觉得太苦了。所以适当地调剂调剂,人要全面发展。
 
我就说这个意思,不要考虑哪个是学戒,哪个是不学戒,你的心处处都是学戒。你要心里有戒,既然心里有戒,它处处都能学戒。你心里有佛,什么事物都是佛。你心里没佛,什么都不是佛。明白这个意思吗?
 
 问题二十七、一尼众问:弟子有一个习气很严重。做什么事情总想要做好,但是弟子智慧不足、很笨,知见也很重,有时候在做事的时候呢,做不好,容易触恼人。自己也很退心。但是做事情,就是总想把它做好,不做好心里就不好受。
 
这个问题吧,我给自己起了个名。叫什么呢?叫“常败将军”。常败将军常常失败,我没有胜利的时候,我老是失败。所以你给自己也起个名,“老做不好”。就做好了也没做好,这样心里平衡了。
 
所以是有时候心里不平衡。老想做事情好,什么叫好?你说都做好了,后人干什么,是不是?所以说不能给它做好了,你这么想就对了。你不想给它做好了,实际这个事还真能做好。你越想做好,反而做不好。因为本来已经做得可以了,但你的心理障碍太大了,就说:“我这事又没做好。”你那有所求,你是让师父表扬你,还是让大家称赞你呀,还是想要个名声。我也不要名,你就说:“我就是常败将军,我做不好那正是我的本分。”就完事了。
 
你这么做,反而事情反而能做好。因为你心不平,心不平这个事情能做好吗?就像纫针似的,赶紧纫好了、赶紧纫好了、赶紧缝,快点!你越快啊,它越纫不上。像系扣似的,你着急要上殿了,马上系这扣,赶紧系、赶紧系!你看越系它越系错了,还系不上了。你要是,“算了,晚就晚去吧!能咋的!”(众人笑)扣系上了,去了反而还没晚。就是这个心平是道,别心不平。
 
问题二十八、一尼众问:阿弥陀佛,师父慈悲。怎么样做才能这一生成佛呢?这一生就了脱生死?
 
这一生了脱生死,你永远记住这句话:“这一生了脱生死。”所以说这一生没有了,还有下一生,下一生你再念:“这一生了脱生死。”等再下一生你再念:“这一生了脱生死。”就完事了。(众人笑)
 
所以说,这些都没有意义。至于什么了啊,什么时候了,不管它。哪一生?因为修行佛法是四大阿僧祇劫,再加十万大劫才能成佛呢。释迦牟尼佛,燃灯佛给他授记。授记离现在有多长时间,有十万大劫,这么长时间,才成佛的。我们就想赶紧地去了脱生死,这一生了脱生死,所以说没有必要。我们就想什么呢?今生我们该做的事情,应该努力做的,我都把它做好了。我该念佛念佛,至于往不往生西方,那是佛说了算,又不是我说了算。我不管那个,我不管了,(众人笑)我只管念佛,你不让我去,那是我没做好。让我去,那说明我做好了,就完事了。
 
(编者注:《南传菩萨道》讲述,慧者菩萨,修慧行道圆满波罗蜜,需要四大阿僧祇劫加十万大劫能成佛;信者菩萨,修信行道圆满波罗蜜,需要八大阿僧祇劫加十万大劫能成佛;精进者菩萨,修精进行道圆满波罗蜜,需要十六大阿僧祇劫加十万大劫能成佛。)
 
把心放下,别去追求。说:“放下,我不没目标了?”你放下才是目标呢。平常心是道,什么是平常心?没有念头是道。不是念佛:我要往生西方啊、往生西方。你成天喊就能去了?那成天喊,那嗓子要能去,那我们干脆都成天喊就完事了,是不是?别的法门都不用修了。
 
你看《弥陀经》不是讲的,如入禅定嘛。如入禅定,就是没有念。那佛说七日就往生,什么叫七日就往生啊?就是在七天之内就剩十念了。十念是什么意思?十念就是你的念头快没了,就剩十个念头了,所以说就能往生。你一天打一千多个妄想,或好几亿个妄想,能往生吗?你不打妄想反而能往生。
 
你什么时候就剩下十个念了,一天早晨想一回,中午想一回,晚上想一回,它必然能往生。别的你别想,应该把心放下,别去追求那些没有用的东西。虽然我们知道西方极乐世界,恳恳切切,什么叫恳恳切切?不是用嘴去啃,也不是去咬牙切齿地去切。应该是什么呢?恳恳切切就是心里没有杂念了,那就是恳恳切切。
 
问题二十九、一尼众问:阿弥陀佛,请教和尚,闻思修的“思”是什么?
 
  闻思修的“思”,就是不思为思。不思为思,真佛如如。我们平常理解的闻思修,这个“思”是什么呢?就用脑子考虑,这叫“思”,这是错误的。不思为思,这叫“思”。所以说不思为思,真佛如如,那是真佛呀。如果用脑子去思维,那叫知见。
 
  我刚才不讲了吗?佛说:说法四十九年,我没讲一个字。有说如来有所说法,即是谤佛。什么意思?就是说你如果把佛讲的,当成思维去思了,那你就错了。佛讲的一切的法,叫你放掉你的思维。那就为思,那就是真佛。明白这个意思吗?
 
  (尼众答:这个很深奥,听不懂。)
 
它不是深奥。你听不懂,我倒相信。因为啥呢?要听懂了,那你为什么不成佛?是不是?
 
就因为你听不懂,才没成佛,那就对了。你如果听懂那些,但是还没成佛,说明那个听懂的不对。你听懂怎么没成佛?这不是明摆着搁那搁着吗?所以说,那就不对了。
 
  你知道不思而思,就是真佛。当你不思的时候,那个“思”是什么?就是智慧。那时候就是佛。这个你记住就行了。
 
  这句话:“不思而思。”不是我说的,这是一个古大德说的。那还有几句话,我现在有点忘了,这是能运老和尚讲给我听的。但这具体是哪个古大德说的,我忘了。不过你想要的话,将来我叫他们给你抄一个,这句话你好好看一看。
 
  所以我们的思维一定要转变,不要走那种说法。有时候为什么说照文解义啊,三世佛喊冤。我们现在的思维,都是用我们世间法来解释佛经,叫照文解义,所以说不得路。而且呢,“离经一字便是魔说”。如果你解的意思离开了佛经,就是魔说的。所以这个必须得把握住。学佛、学佛,我们要跟佛学,不是跟思维学。
 
问题三十、一尼众问:阿弥陀佛,请师父慈悲开示,怎样忆佛?
 
  怎样忆佛?忆佛不是想佛。不是说脑子:“佛啊,阿弥陀佛啊,阿弥陀佛!”这不是叫忆佛。因为心里清净就叫忆佛,你不打妄想就叫忆佛,你不去求就是忆佛,你不起嗔恨心就是忆佛,你不骂别人就是忆佛,你不动手就是忆佛。是不是?
 
  忆佛是什么呢?就是和佛相应,就叫忆佛。不是我去想啊,翻过身去想:弥陀佛呀,那么高大呀,这么高大。你是把佛看成什么呢?是色相了。所以说,实际上是谤佛。忆佛是什么意思?就是清净心,不再追求了。你不忆而忆,什么不忆而忆?因为内外佛,你看是佛像,和你的心里佛相应了,那就是佛。
 
  忆佛,就是把你的自性,心里清净了,就叫忆佛。不是我想外面的佛,知道不?“西方啊,那个西面有个佛,”不是想那个佛叫忆佛。也不是想着这个佛,是你心里清净了,把你心里清净的佛,能够见光见花,能显现出来,那就是忆佛,是不是?
 
(《楞严经》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中所言)如母子一样,母和子能够分开吗?不能分开。也不是天边一个,我这面一个,这叫忆佛了。母和子是一体的。明不明白?明白了喔,点头了嘛!
 
  (尼众答:我不知道。)
 
  完了白讲了。(众人笑)不知道,那就白讲了。
 
你要说不知道,我认为我就没白讲。为什么没白讲呢?因为我讲完了,你要说知道,我可白讲了。因为你不知道,我就没白讲。因为我是常败将军。好,今天因为时间关系,就不在向下问了。好不好,就到这里吧。
 
问题三十一、一尼众问:阿弥陀佛,弟子有件事想问师父。弟子有的时候,困的时候,闭上眼睛还在做事情,睁开眼睛还困,这事该怎么办呢?
 
  这就是说你睡觉的时候,不好好睡。完了等到做事情呢,它就迷糊。你应该什么呢?就是睡觉的时候就集中精力睡觉。醒来的时候,就绝对不睡。要睡的时候我什么也不去想,困急了,我就躺下睡。因为你不该睡的时候也躺下睡了,所以说脑子老想事,养成一种习惯,就是老是思维,所以睡眠质量不好。质量不好呢,还得想睡,所以反复睡,是反复质量不好,所以说老有妄想。
 
这回你改变个做法,就是晚上睡一觉就起来,不管它是两点、还是一点,睡一觉醒了,就绝对不睡了,就是困也不睡了,就打坐。你坚持一段时间,再睡觉的时候就不做梦了。既然不做梦了,躺下就着,起来就没有那些妄想了,就不困了。
 
主要就是这个习惯性,把它颠倒混在一起了。就是说不睡的时候呢,也像睡。睡的时候呢,又不实在。就自己把它弄颠倒了,所以把它纠正过来。
 
为什么佛讲睡眠要四个小时?是有道理的。四个小时,就是睡一觉马上醒来,不要再睡了,再睡你质量就不好了,尽做梦了。梦就搅到你的思维里去了,你的思维又加个梦,所以这个修行就没法处理了。这么改变一下习惯性,就是一个习性,没有什么。
 
问题三十二、一尼众问:我们师父发心,为了佛法、为了佛教,提高出家人的素质,应该在受戒方面,标准要提高。那么师父您给讲一下,受戒,就是够求戒的标准是什么?
 
求戒的标准呐,实际上也很简单。就是你首先把沙弥戒和式叉摩那戒得做到,不一定说你比丘戒做到了、比丘尼戒做到了。你把这个做到,最起码的,得到大家认可。大家僧团一讨论说:“这个人行,可以求戒去了。”这就行了。你要求得完美无缺,现在做不到。现在就沙弥戒找出一个做圆满的,也做不到。就五戒,也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过去有个古大德,自己退到五戒那一块,为什么退到五戒?自己觉得自己五戒也没做好。这就说明什么呢?就说明我们不能要求地过分圆满。因为我们受戒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学戒。不是受完戒我就成就了,这是一个。
 
另外呢,自己必须把这基础要打好,不能放任自流。这两个方面都是互相的,虽从两个方面来讲,但是目的都是一个。就是说一定要自己真正的像个出家人,真正能得到佛的戒体。实际上得戒体,外边受戒重不重要?很重要。但更主要是你内心,你内心要是做到了,就戒场差一点,佛菩萨都给你受戒。你要是自己做不到了,那就没办法了,就是佛菩萨来给你受戒,你也不得。是不是?还得自己这个努力很主要的。
 
所以说,有的人完全执著着受戒的时候得戒,这种说法虽然从某个角度是有它的意义,但你自己必须得努力啊。这才能互相相通、感通。你不互相感通,能感通得了吗?光指望着别人给你授戒,指望着哪个大德清净,他一授我就得了,白捡个便宜。就像密宗似的,有的说给你插个吉祥草你就往生了,它能吗?不可能的事,都得自心努力、自心做佛。什么叫自心做佛?就是你自心清净了,必然感通一个能给你得戒(体)的人,来给你授戒,那个人也是你自心的一种表现。所以说“心外无法”。
 
问题三十四、一尼众问:阿弥陀佛,请师父慈悲开示。弟子由于自己的习性、毛病,有时候不知不觉就有那种维护自己的心,导致自己总打小妄语,不知不觉地就溜达出来了。这种习性不知道怎么对治它?
 
  这个也好对治,就是说从小事做起。比如说,人家问你:“你刚才干吗去了?”你可能就不愿意告诉他,就顺便说:“我上那儿溜达溜达。”实际上不是那个事,你可能上斋堂了,看看人做的什么饭,是吧?但是不好意思告诉人家,怕人说你馋。(众人笑)怎么办呢?我就说上那边溜达溜达了。实际上,这里就含有妄语的成分。不是你的语言,关键是你的心,你就不想告诉他。这就有一个不想告诉他,又想骗他一下,“我上那儿溜达溜达。”这事就应该从小事做起,应该是真语。
 
  佛讲:佛法住世,正法,法说法,非法说非法。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是非法说非法,法说法,正法就住世。就是说是一就是一,是二就是二,不对就说不对,对就说对,佛法就住世。如果我们做得不对,我们还要隐蔽,那佛法就不能住世。什么叫住世呢?不是住在这个世间上,是住在你的心里。
 
  如果你这个事做错了,虽然是不太好意思,上斋堂了,你寻思我馋了呢?怕人误解你。别怕那个,误解就误解。但我去了就去了:“我上斋堂去看看,我看他们炸的那个什么,海带是什么玩意的,我看炸没炸好?”人家说:“你太馋了!”你说馋就馋,但我说的是实话。我不是那个目的,我看他炸没炸好。但是别人误解你,误解就误解。就是说,只要你说实话,正法就住世。
 
非法说非法,这个事不对就是不对,不能掩盖说:“哎呀,你看你这个事,本来不该吃东西吃了。哎呀,这是因为身体不太舒服才吃的。”非法说法,那就不对了。
 
应该如实说:“哎呀我确实不该吃,我这一疏忽给吃了。”就像你刚才说那个,“我不想妄语,顺着话就说出妄语来了。”就应该有这种承认的精神,佛法就住世。很简单的事情,就是说坚决不妄语,说什么也不妄语。就别人笑话我、嘲笑我也不妄语。他嘲笑我,佛菩萨不嘲笑我。所以说一个不妄语的人,得在嘲笑中成长,在人家骂声中成长,才能成长你不妄语,明白这个道理吗?
 
  你想还叫人说好,还达到不妄语,不可能的事。是不是?你必然要受到人怀疑,说你,这是很正常的。像我刚才说,我常败将军。你看我不就常败了吗?我刚说完“不讲了”,这又讲了这么多。这很正常的,所以你不如先承认自己的过失,这样的话,反而能够进退自如。
问题三十五、一尼众问:阿弥陀佛,我们寺院的师父,在为常住做事方面,有苦活啊、累活啊都发心干。要她当执事呢,她有的人就是不发心了?
 
  这个问题吧,实际上很简单。下回你就说:“谁能发心做执事人,谁成佛快。”他就发心。他为什么不发心?就是因为有的人说:“你发心呐,不能成佛。”所以你当执事人不能成佛。这样说就坑了不少人,最后把常住都坑下去了。所以,这句话是错误的。说你出家,不能当执事人,你要当当家师肯定你得下地狱,上那堕落去。这种人的说法太片面。一个人如果能够舍掉自己的修行,为了常住去服务,他成佛最快。
 
  为什么说成佛最快?我们都知道(在影片故事中)观世音菩萨为了救父母,把胳膊割下来,最后成了千手千眼。只有舍掉自己,为别人的人,才能成佛,所以那种说法不正确。什么样的不能成佛呢?当了执事人,而为自己谋福利,不为常住谋福利的人,他肯定堕落得快,应该这么讲。如果为常住着想,他成佛快,应该这么看就对了。所以说,把这个问题纠正过来,他就发心了。
 
而且呢,比如说,像五台山(碧山寺)老库头师父,就管库房。你说他那个修行多好啊,我亲眼见过。有一次,他弄豆腐过来了,这豆腐放在缸里,我这一闻酸了,说:“这豆腐不行,酸了。”他说:“好、好,我再去换。”换了以后,我又说:“硬了!”还是说怎么回事(不好)。他说:“好、好,我去换去。”后来他又弄豆腐来,我说:“你这豆腐,弄得什么豆腐呀!”我就说他了。
 
当我说他的时候,他就蒙头转向:“什么意思呢?”他脑子里不知道我是说他。他已经不明白谁再会说他,或者他也感觉不出来别人在说他,他不知道怎么回事了。他就修行得没有分别心了。所以说,老库头师父那是真修行呀,一个人不知道人家说坏话是什么意思,他没有这个分别心。就像送礼物似的,你给人送礼物,人家不接受,还得退回来,这是佛讲的。所以说,说别人等于没说。老库头师父就是由于当执事人,而且努力为了大众,所以说很快就达到这种境界,就是没有分别了,不知道好和坏。就是因为当执事人的关系。
 
所以,最后(碧山寺)妙江大和尚说:“碧山寺成就那些,都是那些没走的人,在常住不动的人,成就了。”这句话也是有很深意义的。所以“当执事人不能成就”那句话,绝对是一个不正确,最起码说不是完整的一句话。如果当执事人,又贪又占,那肯定下地狱。如果为大众服务,他成佛肯定快。我们应该这么宣传,这么给大家解释,恐怕大家都得争着当执事人了。
 
这个问题不要紧,只要大家明白这个成佛的道理,应该从哪块去摄心,当执事人反而摄心更快。有时候,就像堤内损失堤外补一样。是,人都在学戒呢,你没学戒。你去安排其它的活了,是这块损失了。但是,你看(别人)学的时候,可能是理解得很慢,可能用一天时间能明白一个道理,等你再学的时候,你可能用一分钟就能明白十个道理。因为你这个心是为大众的,所以必然有所补偿。而这个补偿,是根据你发心的大小来进行补偿的。你发心越大,补偿越大,所以说因果不昧呀。因果是不昧的。如果要那样说,越发心反而越堕落的话,那否定因果了,是不是?不是那么回事啊。
 
所以你看菩萨为什么能够舍去自己的身体,来成就别人。释迦牟尼佛为什么把身体扔了喂了虎,而成就那么快呢?因为他是为了别人。释迦牟尼佛在那儿坐着打坐得了呗!在那修行佛法成佛多快呀!释迦牟尼佛为什么把身体扔了喂虎呢?当时,喂虎的时候别人劝他说:“你不必这样。”他说这样做是为了修行,为了成道。他的哥哥告诉他了:“你为了成道,不如保住身体,去修行佛法不是一回事吗?你为什么要舍去我来修行呢?”最后释迦牟尼佛谁都没听,就把自己身体喂了虎。命都丧了,你说他上哪儿听戒去,他还能听戒吗?还能学习吗?什么都没了。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成佛快了。这个因缘跟谁讲,你说是不是?不要看眼前的一时一世的利益,要长远地看。
 
像那个弥勒菩萨也是这样,弥勒菩萨在山上修行的时候,没有吃的了。一个兔子跳到火堆里来供养菩萨,它用身体来供养菩萨,叫菩萨来修行。弥勒菩萨要吃了这个肉,他就不会饿死,他又会修行了。但弥勒菩萨想:“我不能吃众生肉,众生肉就是父母,我怎么能吃众生肉活着呢?”后来他宁可饿死,也没吃众生肉。最后反而成了弥勒菩萨,一生补处的菩萨,当来下生的佛。就因为他舍掉自己,而且不追求眼前那点利益,顺着正法走,绝对能成就。
 
就像当执事人一样,你为了大众,能不成就吗?凭什么不成就?因果在那块儿。释迦牟尼佛把身体都扔了,你说耽误多少修行?是不是?这一生年纪轻轻的全没有了,要一生修行这不早成就了。像你说的,那学戒都学多长时间了,上佛学院那得去好几个来回了,是不是?上律学院,都能去好几个来回了。那释迦牟尼佛也没去,最后早早成佛了,这就是一个道理。
 
我们把这个道理剖析开,你就知道当执事人,要认真去做,只能成佛快,学戒也快,它不会堕落的,只能是快。
 
 
问题三十六、一女居士问:阿弥陀佛,弟子住在这里以后,在单位的事情又引起了烦恼。护持三宝,我真的起欢喜心,被这帮师父所感动了。但单位的事情又来了,你说长时间不回去,这一大堆事情,还起一种烦恼心。住个三天、五天的时候,烦恼开始来了,在这儿就憋不住。在修行的同时,怎样能把工作也做好,也护持好道场?我们作为一个居士来发心,就庆幸自己。
 
  你在道场住一段,就要回去处理单位的事情,一处理单位事情,烦恼又起来了,实际上我看这是好事。这不就是好事吗?你又到道场来了,要不起烦恼,你在家了,是不是?
 
这事啊,就是说你把在单位起烦恼当成好事,它就不起烦恼了。你越把烦恼当作烦恼,它就起烦恼。这个烦恼啊,它是随形,随形烦恼,就是说,看你的起心动念是怎么处理的。你认为这个烦恼是好的,它反而不起来了。你认为这个烦恼烦人、可恨,太可恶了,反而这烦恼越起越厉害。是我们心态不正确,处理得不正确。
 
每个人都有烦恼,关键是我们心态怎么去对待。你换个方式,当你在单位,再起烦恼的时候,“好,我又该到寺院去了,太好了、太好了。”你看马上这个烦恼就没了。即使你去不去,它烦恼都轻了。因为,这个烦恼骗不了你了,它成了你的助缘,它不愿意帮你忙,所以下回它就不起了,在于我们怎么处理。
 
  (女居士答:我的意思说,在我到寺院这段时间以来,单位很多的事情都要等着你回去解决。刚想清净心来寺院的时候,你说回去又一大堆事情。所以我也真很烦恼,一会儿一个电话这个事,一会儿一个电话那个事。其实人在三宝,心有时候在飞,我真的很头疼,也觉得很惭愧。但是她们师父的修行,我也感觉到我更惭愧,我放不下这儿,我又没有办法放下单位的事情,确实放不了,因为还有那么多工人在那儿等着,我还没有办法放下这东西,真是烦恼重重。)
 
  我觉得你这个烦恼挺好的。为什么这么多师父出家?就是因为世间烦恼太多。所以才把他逼到出家这条道路。人呐,得靠逼。你现在能起烦恼,能知道家里烦恼,实际上你就是有修行了,实际上挺好的事情,应该知道是个宝贝,别把这烦恼丢掉了。你丢掉了,对家里也不起烦恼了,在这儿也不起烦恼了,最后你就在家呆着不来了,还不好了。所以,起点烦恼是好事。
 
为什么说呢?因为在世间上,世间的事情,它都是自私自利的,不起烦恼它是不可能的,因为啥呢?自私自利本身就是烦恼,烦恼它必然生出烦恼的果,它能不烦恼吗?你硬要求它不烦恼,怎么办?只有按照佛法去修行,诸法空相才能去掉烦恼。不住在那里,才能不起烦恼。
 
我想你可能一时放不下,怎么办?就是多诵诵《金刚经》。每天诵一遍《金刚经》。当起了烦恼的时候,你诵《金刚经》,再想想我说的话,“哎呀,这又该叫我上寺院去了。我这回又得着了,这烦恼太好了。”马上这烦恼就不起了。好不好?
 
 
问题三十七、一尼众问:刚才当家师提到做执事这一块儿,弟子有这么个体会。当做执事发心了,要负责任的时候,你的班里每个同学,他的一举一动可能都在你的眼里。你要想负责任的时候,那就要或者谏劝啊,或者制止,这个时候你的行为就要冲撞到同学们。如果不做执事的话,那就没有这方面的现象。眼睛一闭,只管自己念佛,做事,这样反而还觉得心里很清净的。别人看你还不如不发心呐。那么自己的话,咱们(出家)就享受这个清净嘛。就看不见。当这个自恣忆念的时候,“请同学慈悲忆念。”你就想,“他有啥过失呢?没看见,没发现,没有了。”就会有这样现象。所以就在这两个现象出现的时候,可能做执事就觉得费心,想要清净的话,就不愿做执事了。师父这个应该怎么取舍? 
 
这个问题呀,很简单。你做执事人,你所见到的人,是他还是你?
 
比如说,你做执事人了,你底下有几个人,比如十个人是跟你,你看到他们的毛病,是他的毛病还是你的毛病?你在帮助他的时候,是帮助你呀,还是帮助他?你认为是帮助他,必然要起烦恼,你认为他的毛病,必然起烦恼。如果你要知道,这就是自己无始劫的业障在那块,也就是自己的因缘。我帮助他就是帮助自己,我在谏劝他的时候就是谏劝自己,他起烦恼是我的烦恼在起心动念,不是他的烦恼在起心动念,它就没有事了。
 
  所以说,你表面上,“我谁都不管了,我就自己在那儿多清净呀!”你看是清净,实际上你的烦恼毛病都掩盖起来了。没到爆发的时候,爆发的时候什么都不行了。就好像泥菩萨,一旦过河的时候,到水里一下就化了,化成泥了,啥用都不起,它经不起考验。好像是清净,实际上并没有清净。什么是清净?没有妄想了,经过动和静的考验,都不能够动摇你的时候,才真为清净呐。你那在静里,好像有一点清净,在动里就没有清净了,所以那不叫清净,不能追求那个。
 
当然静坐好不好?也好,那得等因缘。我们毛病都改得差不多了,我们再一静,有时候这个因缘一下就到了。什么事情都是有因有果的,如果你否定因果了,特别不知道自己的法身所在,而认为别人都是别人,这是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最吃亏的一个毛病,而失去了机会。
 
你现在能做执事人的时候不做,再等你想明白了,想做的时候,人家不用你了。这个机会你给浪费过去了。你心里那些业障,你再想往外掏就难了,掏不出来了。机会难得,什么叫执事人?是你多生修行得来的福报因缘。不是人家求你,说叫你去吧,就他老实,就让他去得了,不是那么回事。是你前生修行,所得来的福报因缘。由于你的愿力,才给你的机会。你把这机会扔掉了,人家就不给你机会了。明白这个道理吗?所以说,(做执事人)没有怨没有悔。
 
 问题三十八、一尼众问:阿弥陀佛,师父慈悲。今天师父讲的,就是关于布施的事情。就是布施过程中,如果对方是贪心来取,并不是他现在就需要这个东西。如果他非常急的话咱去布施他。如果他是因为贪心来取的时候呢,咱是应该不去分别来布施,还是到周围去观察后再布施呢?
 
  他真贪心吗?是你不割舍的。你就寻思,“你看你贪不贪心,给一个你怎么还要呢?”就不割舍了。所以认为人家贪心起来了。不是外面有贪心,是我那个心放不下,不割舍,我自己那个贪心起来了。
 
 
问题三十九、一尼众问:就是说释迦牟尼佛喂那个老虎,那老虎饿了,然后就喂给它,它会不会下地狱,有没有果报要受呢?
 
  老虎吃他,老虎吃了佛,佛就堕落呗?是不是?
 
  (尼众答:老虎吃了佛,问老虎有没有果报?)
 
那能没有果报吗?但因为佛是一种清净心的布施,虽然(老虎)有果报,它也有福报啊。就像那个憍陈如尊者,当歌利王的时候,砍佛四肢。佛发了愿,佛说将来第一个度的就是他。那歌利王砍佛造成的罪业必然要下地狱,但是从地狱出来的时候,第一个成为大阿罗汉的就是他呀。因为他砍了佛的四肢,助佛成道啊。所以佛帮助他,第一个成为阿罗汉的。
 
老虎吃了佛的身体,佛是清净心布施,佛必然发愿说,“我将来一定要度他成佛。”它吃了佛的肉,吃肉肯定有果报,也可能下地狱。但是呢,将来佛也可以度他成佛,就是因果不昧。
 
问题四十、一尼众问:师父,弟子还想问一个问题。来出家就应该有度人的心,有这种说法,应该去度人。不管怎么样你种个善根也好。可是呢,有的人在度了之后,在行持正法的时候又行持不起来,对佛法就会造成影响。这种人是度还是不度呢?
 
  就是说,对每个人都要有度的心。但度的方法不一样。有的人虽然他能破坏佛法,比如(度他)出家,他能破坏佛法。那我们就让他当个居士就完了,是不是?如果他能护持正法,我们就度他出家,你认为不让他出家,那就不是度人了吗?也是度人。度人不在于表面的形式,是你内心是否想度他,你内心是否清净?你清净,就是你跟他说也是度,你不跟他说还是度,不在于你说得多少。
 
至于能破坏正法的,那我们绝不容情。你这样的人确实不能出家,那就是不能出家。那该出家的,就毫不客气地告诉他出家。至于他孩子放不下,他妻子放不下,她丈夫放不下,他父母放不下那是他的事。但是我告诉你,你必须得出家。你出家才能成佛呢。我就得告诉你,至于你恨我骂我,我不管。我不能说管你那些事,我为了一时的图名利,叫你高兴,而耽误了你真正的法身慧命,我不能那样。
 
就是说,刚才我讲的话,“非法说非法,是法说法。”是这么回事,我就这么说。至于后果的事,个人损失的事,不计较,佛法才能住世呢。我们都是两头怕,又怕得罪坏人,又怕佛法不住世,最后是两耽误,给谁也没说好。最后佛法毁掉了,你后悔也来不及了,所以佛法就不能住世。
 
为什么佛法现在这样?就是因为修学佛法很多不对的地方,我们却说:“哎呀,理解吧,理解吧。”最后佛法越来越弄乱了。你这个事不对,我就说不对,非法就是非法。应该说:“日中一食是正法。”那我就得说:“日中一食是正法。”应该说:“不摸金钱是对的。”就得说:“不摸金钱对。”我要说:“摸金钱也可以呀。”那就不对了,不能那么说。至于谁骂不骂我,不管了。他骂我,有时候我也听不着。就听着了,我还挺高兴。因为他骂我,终归知道我说的这个话了,他才骂我。他要听不到,不会骂我,骂我说明他听着了。听着就给他种下种子了,是不是?他心里互相有个斗争的过程,早晚有一天他会明白的。
 
 问题一、打佛七怎样念佛才摄心。
 
第一个小条写的:“请师父慈悲开示:一、马上就要打佛七了,怎样念佛才能够摄心?”
 
这个问题看似很简单,实际上是很重要一关。怎样打佛七?刚才我讲了什么是佛。是不是我们打七就能打出佛?不是这样。打七不能打出佛来。为什么?因为你本来就是佛。我们打七是去掉毛病和习气,去掉我们的妄想。这叫打七!所以,我们想打七,怎样打好,首先要明白这个道理。
 
有的人打七,是拼命地追求见佛,他以为这个佛是从外来的,是我们通过念佛而念来的佛,这是个错误的理解,是念生灭佛。你求来的“佛”,那也是生灭佛,也是幻境,是不真实的。
 
我们打佛七,是通过念佛,而知道我们本身就是佛,本来就没有生、没有灭。我们通过念佛,知道了我们的毛病和习气。我们不随着毛病习气走,这就是念佛。如果我们知道这个道理,才能够有资格去念佛,否则的话,你这个念佛就成了念生灭。我们这个念佛是念的不生不灭的佛,念这个不从外得的佛,念的是去毛病、去习气!这才叫念佛。如果我们知道这个道理,就会很好地摄心,就是你心散乱了,也没有离开佛。
 
在念佛的时候,要有这个基础,知道是习气毛病使我们不能认识自己,不知道什么是佛,怎么办?什么是我们的毛病和习气呢?那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就是我们毛病习气的根子。为什么要生出眼耳鼻舌身意?因为我们有了贪嗔痴。为什么有了贪嗔痴?是因为我们有了心动。心动就会产生了贪嗔痴,贪嗔痴过重就产生了眼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意就是六贼。我们这回念佛,就是要把六贼收回来。收回六贼,也就是彻底地去掉这个幻相,我们就是现成的佛。
 
那样,我们从哪儿开始去念佛呢?就从贪嗔痴下手,首先要不贪。为什么要不贪?因为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包括我们身体,都是由贪的毛病所贪来的,首先你应该放下这种贪。你放下这种贪,就是念佛。我们知道,我们贪色、贪欲、贪吃、贪睡、贪财,等等,这些东西必须得放下。为什么放下?因为就是它不能让我们成佛,它就是我们最大的毛病和习气。不是说,我们的思维就是毛病习气,那只是其中一种。关键我们有一个最大的毛病习气,就是:财色名食睡。一切物质、一切色相,皆是贪心所化。你跟谁斗?首先就应该跟这个财色名食睡斗。
 
为什么要跟它斗?因为我们应该知道,我们的自性不能显现是因为有了无明,有了烦恼,有了毛病和习气,挡住了我们的智慧,不能成佛。这个毛病、习气是怎么生成的,我们应该清楚。如果你不清楚这个毛病习气的生成,你就不知道下手处。
 
我们知道,我们的妄想有坚固妄想,有粗妄想,有细妄想,有微细妄想,有幽隐妄想,这妄想也是由粗到细。但这个妄想是由哪儿形成的?由幽隐妄想到微细妄想,微细妄想到细妄想,细妄想到粗妄想,粗妄想到坚固妄想,这么形成,由内往外形成。我们现在看到的房屋、大地、桌椅板凳、吃的、用的、人和人的形象,这都是坚固妄想。
 
我们知道了这个妄想的形成,应该从哪儿开始破呢?就好像一头牛,我们想抓住这头牛,抓住它的牛尾巴也不行,抓住牛蹄子也不行,抓住牛毛也不行,这牛都不听你的。唯独抓住牛鼻子,你才能牵住牛。什么是牛鼻子?就是这个坚固的妄想。什么是坚固的妄想?就是我们眼前所见的一切,都是坚固妄想。要去掉烦恼,就得从坚固妄想开始,往里破。先破坚固妄想,才能次第地进行破粗妄想,粗妄想完了再破细妄想、微细妄想到幽隐妄想。我们知道这么个程序,才知道了妄想的形成。
 
我们下手处,就从眼前所有的一切物质上来下手,包括我们这个思维。如果你不从物质下手,说我光从想法儿下手,是抓不住这个牛的。因为你认为是思想、活动,导致了今天的生死轮回,其实这只是一个方面。你不知道,眼前所看的物质正是你的妄想。你光以为思想,你把物质没有看破,就等于没有抓住这头牛。比如说坐了十分钟的禅定、一个小时或一天,等到出定了以后又贪吃、贪睡、贪所有的物质,就又白坐了。
 
所以说释迦牟尼佛是大智慧者,就制定了戒律,就给我们指明了修行的方向——怎样抓住牛鼻子。我们想念佛,首先要明白这个道理。不要贪吃、贪睡,从这入手。不要怕困难,不要贪条件,这才能够真正地去念佛,才是摄心。因为这些物质,都是你心变化来的。有人说呀,我从心地下手,我无相,该吃就吃,该玩儿就玩儿,该用就用。说是从心下手,其实你并不知道心。而是随着妄想走了,还满嘴说是要摄心,自己骗自己,这就是我们修行上一大障碍。所以说,我们修行应该知道什么是坚固妄想,我们从外往里修。就像《楞严经》讲,(劫波罗巾)打了六个结,是由里往外打。解结呢?从外往里解。正是此种道理。
 
我们光明白这些道理还不够,要认真去做,你不做,妄想就破不了。你不和它俩斗,就破不了妄想。比如说吃饭,这口饭不应该吃,你吃下去了,并不是物质,吃下的是无明、是烦恼、是习气,所以说,贪吃一口,便会堕落地狱。摄心首先应该从这个入手。我们知道眼前的一切都是妄想所化,就应该同它斗。除了佛规定,允许我们用的,我们用;不允许我们用的,不能用!不能有半点儿贪着之心,你这才能修道,这才能真正的去念佛和摄心。摄心不光是你这个念头的问题,包括一切都要克服的,都要远离的,这才能摄心。
 
打七,有了戒律的基础以后,我们才能够摄心。摄心念佛,念佛有几种,有持名念佛,观想念佛,等等,还有实相念佛。佛在《楞严经》讲观世音反闻闻自性,最适合末法众生的根性。在《楞严经》二十五圆通中,有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就是让我们通过念佛,来真正地理解观世音菩萨反闻闻自性的这种修行。我们就应该顺着这条路走,是最理想的。
 
怎样反闻?就是我们念佛的时候,嘴念、耳闻,这就是反闻最好的一个办法。为什么要反闻?为什么要用耳闻?因为我们的耳根特别长,到处地放逸,哪儿有声音它都能听得到。说句好话,它就生起欢喜;说句坏话马上就生气。离十步远它也能听到,离一百步它也能听到,耳根到处放逸,我们就有了轮回。如果我们把耳根收回来,一根回收,六根就可以收回来,我们就从耳根做起。
 
怎样从耳根做起?就念佛耳闻,不断地闻,把这个念头,一点点拉回来。把耳根放逸的这种行为一点点儿收回来。收来收去,不再闻了,那就是反闻,不往外闻就是反闻。
 
打七的时候我们这样做,能够一心一意地好好念,耳朵闻,不要管别人怎么念的,我们认真去念。不要听别人念,就听你自己,嘴念、耳闻。当然了,稍加一点随众。(编者注:大众一起念佛时,念佛的声调、节拍与其他人一致)其他的就要这样,而且不是说,在这念佛时候要用偷懒心,这不行。说大家都一起念,我小点儿声,或是我轻轻念,这些想法都是不真实。我们念佛就要真心实意去念,不在于你声音大或小,在于你是否真心实意。这就是关系到我们能不能把这句佛号念到种子识里的问题。你要没有实心实意去念,种子识就不会种上这句佛号。佛号得靠我们真心实意努力去种,才能种进去。我们这佛号,种到种子识,当我们因缘成熟的时候,这句“阿弥陀佛”就会突然地生出来,能断掉一切妄想烦恼,就会打破无明,就会让我们见到自性。所以这句佛号一定要种到种子识里去,那就靠我们实心实意去念,这才能摄心。 
 
“在打佛七期间怎样摄心?”我们要有一个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心,好事让给别人,坏事留给自己,谦虚,不骄傲,这才能摄心。对任何事情,都能够无我,这才能摄心。在打七期间要严持戒律,不能因为打七就可以放松戒了,放松自己,必须严格持戒。特别是在病苦面前,更应该知道它是坚固妄想的变化,应该克服困难。什么(绕佛)脚疼了,口干了,难受了,这些东西,都知道它是坚固妄想的变化。更应该知道我们所处的环境也是坚固妄想,不能被它所转,不能产生任何的贪恋和嗔恨,这样才能会念佛摄心。第一个问题先简单地讲到这里。
 
 问题:“师父现在止语静养,僧团应怎样修行和运作?如果有闹众、不受谏,不听话等现象发生时,执事和比丘尼应如何处理?怎样做才是既慈悲,而又使僧团的纪律严明,不把佛法作人情?”
 
当家师现在止语静养,这个僧团应该怎样运作和修行的问题。应该首先把当家师的止语和静养,当作是对我们僧团的一个考验,是对我们的慈悲,止语和静养不等于对我们大家没有摄受力,而是更好地摄受大家。同时给我们修行已经做出榜样,我们还要另外找榜样就不合适了。怎样修行?那就是按照当家师所修行的方式去做。
 
首先,我们要少语。不能完全止语——要少语。为什么要少语?因为语言多了,口开神气散。语言多,起心动念就多;语言少,起心动念就少。为什么生病?生出种种的毛病?就从语言多开始的。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们说得多,毛病就会生出来,没有也会变成有。首先从止语开始,所以说修行,大家都要静,不要说得过多。
 
怎样达到我们能够静?既能达到我们止语的目的,又能和大众和合去修?有四个字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是个宝贝,那就是——依教奉行。不管是执事人叫我们怎么做,说你上斋堂——依教奉行;说你去打扫卫生间——依教奉行;说你去领着上殿——依教奉行;说你二堂吃饭——依教奉行;不管什么事情都要依教奉行。包括起床,我们三点钟起床,那叫你两点钟起床——依教奉行;叫你一点钟起床——依教奉行;叫你不睡觉——也依教奉行;不管什么事情都要依教奉行。不光对执事人要依教奉行,在不违犯常住的规矩下,每个人对我们说的话,我们都要依教奉行。让我们通过依教奉行来达到无我的目的,去掉我们所有的习气和执着,这个非常好。
 
我以前给大家讲过,我在五台山茅篷的时候,在大寮做饭。人家告诉我,说这个砂子多,应该沙两遍。这一遍都一个多小时。那时候是三点钟起床,去淘米,他们喝早粥,那时候我是不喝,但给他们做。有个师父说,这两遍你就得提前起来去淘米,你不会一点到两点起来啊?当时自己听到这话,心里刚有想法,那个师父又讲了,你不依教奉行吗?我就没话说了,也不知他什么时候知道,我心里常以依教奉行来作为我的一个约束。从那以后,我就天天一两点钟起来去淘米,最后成了这个茅篷起来最早的一位。(编者注:沙米:此处“沙”音shà,通过摇动,使米里的沙子等集中,然后清除出去。)
 
所以说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不要考虑这个事情对我们有什么损害,也不要考虑大家都不做,为什么叫我做。应该考虑的是我们依教奉行,这个是无价之宝。如果我们能够掌握这个,作为我们每天的行动的准则,那我们这个僧团就会和合,也就会修行了,心就老实。
 
僧团怎样修行?首先我们知道我们是僧团,是僧人,僧团是以戒律为根本的,我们一天一时都不能离开戒律。特别是当家师要止语静养,我们更应该向她学习,严格地持戒,严格地学戒。要研究戒律,把戒律作为我们最主要的修行方式。每天都要看戒,不能离开戒律,应该把戒律化成我们僧团的生命。戒在,僧团就在;戒律不在,僧团就不在了。我们修行是以戒律为基础的,这个基础没打好,一切都免谈。第一个是戒律,第二个是戒律,第三个还是戒律。我们把戒律看成生命,既是僧团的生命,又是我们的生命。怎样去维护这个戒律?那就是用我们的生命来换,宁可舍命不舍戒,才能去修行戒律,不给自己找任何方便。
 
咱们的维那师,在柏林禅寺受戒的时候,那里有个师父,是知客师,看他不摸钱,日中一食,后来就把他招呼去了,就说他:“你师父知不知道戒律的开遮持犯和方便?”他是这么回答的:“我师父教给我们宁舍生命不破戒。”后来这个师父就没有吱声。所以说我们想得到戒律必须用生命来护持,只有用生命护持戒律你才会得到方便,我们要的是真方便。
 
为什么说用生命护持戒律才会得到方便呢?当一个事物的生起,和你的持戒,它本来就是一个,它不是两个。有的人认为外面的境界是一个,我们持戒又是一回事,这就是心外找法。当我们严格持戒的时候,外面的境界就会减弱;当我们不持戒的时候,外面的境界就会增强。你是等它增强以后再跟它去斗争?还是你用生命来护持戒律的心,把它灭在萌芽之中?实际上都是一笔账,就看你怎么做的问题。
 
为什么用生命来护持戒律?因为生死也是我们的坚固妄想之一。释迦牟尼佛不断地舍身,包括舍身饲虎等等,都是要破除这个生死的幻境。他不断地舍生命,才能够以后成佛。我们也是这样,我们想成佛,必须用生命去换,用生命去换才能换来不生不灭。所以我们持戒要知道,以这种心去持戒才会真正地持。否则的话,我们只走于形式,并没有真正地深入你的种子识,也没有破除你的妄想。因为这个妄想非常坚固,坚固得叫我们已经不知道它是妄想。
 
所以说我们首先是持戒修行。有这种心,我们就应该安排好课程,这个由你们执事人去安排。我的想法,就是把沙弥尼戒,还有式叉摩那戒,还有比丘尼戒,反复地看,反复地研究。那是无价之宝,那是无上的清凉。虽然尼众业重,戒条比较多,但是你们要知道,你们有大福报,佛给你定了这么多的宝贝。那是难得的,每条都是非常清凉,所以说一定要把它抓住。
 
比如说我们念佛(打佛七)了,学戒可以暂时放下,但是对戒律,在行为上不能放下。在平时要安排一定时间,每天的下午或上午,哪怕一个小时的学戒律也是好的。实在没有一个小时,那你有十分钟也是好的;十分钟也没有,你有一分钟,也是好的;你哪怕把戒本举一举,那也是好的。让我们的心念永远地不离开戒律,常在戒律之中,我们这个僧团就坚固,就会发挥僧团的作用。它就像一个长城一样,任何外道、天魔都不能破。末法时期只有戒律才是我们唯一的保证。佛讲:末法时期以戒为师,这是非常重要,也是真理所在。我们想和合,首先要在戒律基础上和合。有了戒律,我们都能够约束自己,它就和合了。在运作上应该常讨论,执事人常讨论戒律,常谈戒律的体会,不断地提起我们正念,不随顺人情超出戒律的范围。
 
比如有的人今天想吃豆腐,提出来:师父,能不能做豆腐?告诉他,僧团已经决定了,今天吃饭吃白菜,不能给他做豆腐。说这个人很可怜,有了想法,甚至想家了,得需要豆腐怎么办?那也不能给他做!应该给他讲吃豆腐的种种害处。因为这个心不清净,豆腐会变成毒药。今天吃豆腐,明天吃豆腐,吃来吃去,就可能给你吃还俗了,你看这豆腐能不能吃?不能吃,所以说这是毒药。因为你的想法加入这个豆腐里了,所以说就变成了错误的东西,有毒的东西。我们应该随顺着戒律去做,一切修行都是为戒,戒律才是真正的修行。
 
头些日子,台湾南林?是叫南林寺来电话,有个比丘尼来电话,说,师父啊,我想请教这个净人的问题,大悲寺这个净人是怎么样做的?一共提出了有十多条问题。我就给她讲,什么叫净人,咱们怎么样对待净人的。她听了以后挺感动。后来我就给她讲,我们所有的净人,一切作为,都是为了护持僧众不摸金钱这条戒律。当她听完了以后,说你们这个净人是真正的净人。她非常称赞。
 
我们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在修行中一切行为都是为戒律服务,不能有半点儿破坏戒律的行为存在。这样我们大家都能在戒律的基础上,就统一起来了,僧团就能运作起来。因为有了戒律,他就有了定力。有定力,他就有智慧,一切就自然而然地生出来了。因为他接近真理,本身戒律就是真理。
 
有的人说这样执着,如何如何的,要改。我们知道,戒律任何人不能改,菩萨不能改,阿罗汉也不能改,何况我们凡夫,更不能改。只有佛才能制定戒律,任何人不能改。不要在这里找任何方便,这样我们才有个持戒的心,否则我们连持都没有。
 
别看做,做也是表面。只有身和心统一,我们的这个戒律才会真正地运作起来,会形成一个清静的、真正的道场,把我们的这一方都笼罩在戒律之下,也就是在佛光之下。我们去做任何事情,才会、都会受到加持。
 
“如果有闹众不受谏、不听话,等现象发生时,”我们一定认真对待。
 
首先我们要有慈悲心。对某个人不管大事小情要理解,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习气,有他的想法,我们要理解他,要关心他。不管有病啊、吃饭啊等等的事情,腰疼啊,今天如何如何啦,都要关心他,应该把这些事情要做好,不能麻痹。虽然我们告诉大家不要贪饮食,不要爱护身体,但作为执事人首先应该把这个问题处理好。关心大家、理解大家,在关心和理解的这个基础上,才能处理这个闹众。
 
我们帮助他、批评他,采取一切的办法都为了慈悲,都是为了教育。有的不受谏、不听,我们耐心地、和气地跟他讲,甚至可以呵斥他,大声呵斥他,这是根据我们的需要去讲。有时候不听话,一个人说不行,大家集体去说。
 
如果再不听,我们大家不理他,谁都不理他,不管你平时和他怎么好也不理他,坚决不理,你想帮助人,只有按执事人的方法去做,这才行。你们俩关系特别好,越好越不理他,让他有惭愧心。所以说这个大家必须统一行为。有的人就认为,那是你执事人的事,你说他批评他,但我俩说我俩好,背后还问:你怎么样?困不困啊?累不累啊?饿不饿啊?难不难受啊?我给你按摩按摩啊。这些事情就整个破坏了执事人所做的一切。这不合适,你帮倒忙,他就会生起一种慢心:你看还有人关心我,看来我做的这个事不是完全不对,还有对的地方,我还有我的势力呢。他就跟执事人继续干下去,争执下去,最后导致了他下地狱,你也跟着下地狱。这不是真正的帮助,是害人。我们帮助必须用集体的力量,执事人就代表了集体,代表了僧团。集体做的事情,不管是任何人都不能违背。这样我们就有了力量,就有了摄受力。
 
一个人是不能跟大众所对抗得了的,为什么他这样做?因为他那个心,自己也控制不了,被妄想和习气所左右,他很希望有力量把自己那个心给降伏,把自己的毛病习气给扭转过来,执事人的做法正是他的需要。有的人说:你看执事人太不慈悲,他怎么这样呢?对他态度这么不好呢?他不知道这是不听话的人的一种心理需要,它是一副药,必须这么做,只有这么做他的心才能降伏。
 
过去祖师大德棒打啊,拿水浇啊,等等的方法,目的就是降伏我们的心。因为我们的心特别坚固,他想起做一件事的时候自己也控制不了。明知不对,第一回不对,第二回不对,第三回连“不对”这二字他都忘了,就不能清醒了。这个时候如果有人给他浇一瓢凉水,打他一棒子,他可能从突然地袭击中,突然地一停顿:唉呀错了,不再往前走了。就像一个人要掉到河里了,有个人要给他突然拽上来,并没有管他疼还是不疼,救命为主,采取了一点办法是很有效的。所以说对这个办法不要怕挨说,我们做执事人的也要常讲。
 
我有个徒弟还俗了,他给我通电话的时候埋怨我没批评他。我说:你啊,就是我说你太少了。他说就是这么回事,你批评我太少,而且都是批评得最激烈的时候,就能控制一点妄想,心里好受一些。我如果表现一种慈悲,寻思寻思不说了,他说你这一不说,我就控制不了了。所以说虽然当时表面不能理解,但事后的效果确实是这样。
 
所以执事人,当家师都是付出很大辛苦。他们说你,完全是为了制止你那个妄想,帮你制止那个烦恼,并不是对你这个人去的。所以说我们大家应该共同来完成这件事情,执事人是我们的领头人,也是我们的代表,他说每句话我们都应该这么做的。
 
我上次跟大家讲过,原先我有一个徒弟不听话,一次他有争执之心,说话他讲理的地方,他想讲理。后来我告诉执事人,把他赶出寺院。正好这个执事人和他关系特别好,好的不得了,甚至和他母亲都非常好,俩人就有点私心话也搁一起讲。你说这个矛盾发生了,怎么办?师父一句话,他一点没有犹豫,伸手就把这个人拖到外面去了,一点都没客气,没有半点犹豫的意思。说我缓解劝一下,没有。一下子就给捩出去了。想不动弹,不走也不行,一直给撵出去了。没有说半句缓冲的语言和态度,一点也没有,完全是两个人。执事人就把他拖出去,他不走,不走也拖,一直给拖到山门外面,没过十分钟这人就回来忏悔来了,一下过来了。那时我们从师父到执事人都为他高兴,这叫救人呐。
 
所以说我们僧团里所执事的一切事情,都是为了救人,不是针对你那个人,是对着你那个妄想去的。因为你心里有个毒瘤,有个敌人在那块,帮你来处理掉。所以说我们对执事人所说的,所要执行的一切事情,不管理解和不理解就要马上执行。特别是这个僧值,僧值底下有执事人,安排谁都不要客气,特别和你关系好的更不能客气。因为你到这是了脱生死,是学佛法,不是来搞人情。对不听话,不受谏的,执事人要想执事的时候、执行的时候,大家共同努力来完成这件事情。如果执事人已经做决定,大家不跟他讲话,不理睬他,那所有的人都不能理睬他。就是他跟你讲,你也不能去做任何的眼色去表示跟他说话,眼睛动弹动弹,或者做个动作表示我理解了。那动作都不跟你讲,我就是没看见。只有这种力量才能改变一个人,才能救一个人。所以说这个很重要。
 
有时候我们这个人情面子太多太重,一看他昨天还和我唠磕,挺好的,尽跟我说心里话。今天他犯毛病,就是你认为他跟你说心里话才出现这个问题。他为什么能出现问题?就是因为老跟你说心里话,你的支持导致了他今天的过失。我们只能依法不依人,什么事情都要往法上靠,往戒律上靠,不能搞人情关系,这是个很大的一个事情。我们抛开了世俗来到僧团里,目的就是要成佛。
 
我们不要人情,不要感情,我们要的是什么?是真正的戒律。只有戒律才能够产生定力,有了定力才能产生智慧,智慧才是真正的慈和悲。而不是你本身没有戒律,你所说的还是慈和悲,那不是慈和悲,慈和悲都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无缘,和任何人没有缘,他不会随顺着人情去走,顺着感情走。他只能随顺着真理去走。他有无限的慈悲,他能为你付出一切,但是为的目的是让你成佛,了脱生死,离苦得乐,他能顺着你这条道走。有了慈和悲,他不会为了自己的名和利,去和你做什么交易,他是无私的心。所以说我们大家应该有真正的慈悲。所以说想叫僧团纪律严明,不把佛法做人情,那就是不讲人情,不讲感情。我们只讲慈和悲,慈和悲是在戒律上、在不讲人情上、在无我上才会生起慈和悲,那是菩萨的行为。只有菩萨才能生起这种慈和悲,只有阿罗汉才能生起这种慈和悲。所以说我们想得到真正的慈悲,只有按戒律,不讲人情、不讲感情。
 
同时包括对自己也是这样。那小心眼啊,就伤心了,那不行啊,这个自己跟自己就可怜起来了。那也不行的,你得跟它斗。有的人啊都挺关心他,大家对他都好,但是就伤心,就是伤心。
 
头些日子有个比丘尼,谁劝也劝不了她了,就是伤心。我问她大家对你不好啊?(她说)好,大家特别关心她。都关心她,那也不行,就是伤心,哭得不得了,说不清道不白地就是哭,谁也处理不了。后来别人介绍就找我去了,后来我给他慢慢讲。讲,起不起作用?能起一点作用。但关键不在讲,在于你是否有一个清净和持戒的心在跟她讲,不是语言,那么多人语言都会讲得很明白,但为什么它不解决问题呢?就是你没有一个为戒律敢于舍生命的这种心,没有这种心就没有摄受力。我们有时候太注重语言了,不注重你的修持,这就是本末倒置,而且被相所转。后来听说她来电话了,说是已经基本上没有问题,好了,挺感谢的。
 
就是说我们在戒律面前,应该是严格才能转一切,不要以为你会说就能够转一切,那不是。说我能够和大家都挺好,尽搞人情面子,那转不了一切。只有这个戒律才能转的,烦恼习气最怕你那种严持戒律的心,那是真实的。所以说戒律严明才是我们僧团的根本,大家一定要把戒律看成我们的生命去护持,不允许对它进行半点损害。
 
为什么不把佛法做人情?因为人情是六道轮回,只有克服人情才能成为佛。什么叫人情?就是众生在托生人,因为他是有百分之五十的淫欲心所形成的人。这个人情就是那个百分之五十的淫欲心所化成的,我们顺着它只能越来越堕落。
 
所以说人情害人,你不把人情看破了,老以为人情就是我们做人的基础。人并不是一个圣人,它只是六道轮回的一个过程。这个人情不克服你不可能超出轮回,我们不能随着人情。不顺人情就会顺着佛法,你顺着佛法走就不会有人情的,这个关系一定要看到。
 
特别要注意的现在有很多人说:你把人做好了才能成佛。这从某个角度有他的道理,先从基础做起,这对。但是一定注意,你人要做好了,不见得是佛,有时候反而离开了佛法。为什么说人做好了反而离开了佛法?你要的是所有的人所需要的一切欲望,你认为那个是把人做好了。家庭美满,儿女满堂,财产丰富,牛马成群,仆人一大帮,朋友一大串,这就是社会地位全有。他说的这一切这叫人、这叫好人。实际上在佛法里正是相反,正是轮回,套上了无数枷锁,所以说我们不能做这种人。
 
我们利用这人生,我们要做什么人?我们要做的是一无所得的人。穷,穷得什么都没有,没有一间房子,没有一文钱,没有一口饭吃,没有立足之地,这才是我们可以成佛的。如果你在这个世界上还有立足之地,做得那么圆满,我看你成不了佛了,只能在人世间做六道轮回了,甚至还下地狱去。所以说我们不把人情做佛法,这在我们来讲是很重要的一条。所以说要想把佛法得到手,首先要克服人情,不顺着人情,对人情要生起厌烦心,远离心,那我们顺从什么呢?就顺从戒律。
 
好,这个先讲到这里。
 
 大家请坐,大家放掌。上午讲了几个小问题,下面继续讲,刚才我看纸(条)又增多了,大家注意听,有些问题就不过多详细讲。
 
这个纸条是这样写的:“师父慈悲,弟子有几个问题想请师父慈悲开示:一、怎样念佛才能一心不乱?要想临终有把握往生要怎样做功夫啊?”
 
我先讲这第一个问题,“怎样念佛才能一心不乱”。我们应该知道什么叫一心不乱?不是我们打坐,坐那了,什么也没想,这就叫一心不乱吗?这不正确。你只是一个粗烦恼的伏住,暂时没有妄想。但是粗的妄想没有了,不等于没有细妄想,微细妄想,幽隐妄想,只是一个粗的妄想伏住了。所以说这个粗的妄想伏住,是不是一心不乱?它不是,很像一心不乱。我们有很多人就在这里,自己给自己认定了,我那天坐了一个小时,挺好,我一心都没乱,什么也没想,等我一睁眼一看,一个小时过去了,俩小时过去了,以为这就叫一心不乱。我们往往把这种状态叫一心不乱,以为这已经达到成佛的目的了。
 
一心不乱那是佛的境界,一心不乱是我们必须能够知道妄想的生起和灭掉。它的生起我们了了常明,它的灭掉我们也知道。由谁来灭?不是你来灭,不是人为的去做,这个很关键。
 
我们为什么要念佛?就是要为一心不乱而准备。我们的心妄想一动,这个佛号就起来了,就把这个妄想要灭掉。不是人为的,它是有主动性。所以说在《弥陀经》里讲,如果临终念十句阿弥陀佛便可以往生,正是此意,这十句就指的是一心不乱。指什么时间呢?如果你能在二十四小时,如果你一天只打十个妄想,便有十句佛号把它灭掉。但这个十句佛号不是你嘴念那个佛号,是你种子识、你善根所起的作用,自动生起来的佛号。要灭掉这十个妄想,有十个妄想才有十句佛号。佛号是灭掉妄想的,不是我们要往生到佛号里去,是我们用佛号灭掉妄想,我们就是一个如如不动的佛。所以《弥陀经》讲,你要七日都这样没有不成就的。过去祖师大德讲,你有四天这样,我也敢保你成就。 
 
一心不乱它有个深度,不是我们说那种状态,这个必须我们亲自去印证才会知道。同时我们应该知道一心不乱,应该通过一心不乱,知道什么是幽隐妄想、微细妄想、细妄想、粗妄想、坚固妄想,这一心不乱是非常了不起的境界。
 
我们想念佛达到一心不乱,首先就是严格持戒。为什么一心不乱要严格持戒?因为有你宁死不犯戒的因,必然有一个真实的成佛的果,有什么因结什么果,佛的境界是根据我们持戒的精神深入多少来决定的。如果我们持戒老打方便,那你成佛的因果就是方便果。如果你成佛想得到最真实的,那你就严格持戒。用生命换来的戒,我们换来的果实必然是了脱生死的。如果你连你的身体、你的饮食、你的睡眠、你的烦恼、习气都放不下,将来的因果就可想而知,也是不真实,什么因什么果。为什么反复强调用生命来换戒?就是要因真果也真。我们想一心不乱,必须在戒律的基础上才会达到一心不乱,不能半途有了境界我们就以为一心不乱,造成妄语,还以为自己是直心的,等等。有些境界虽然很殊胜,但不一定是一心不乱,只有一心不乱才能万法庄严,才知道法界是怎么一回事情。要想临终有把握往生,一心不乱不光是往生的问题,而是成就的问题,一心不乱才能真正的往生。
 
“我们要达到怎样的功夫?”刚才我讲了,只有我们平时能够对佛号生起极大的信心,而且去深深地念,和平时持戒的精神,这样相辅才能达到这种的功夫。另外,我们想达到一心不乱首先要发愿,为什么要发愿?因为一心不乱是无我的境界,是实相的境界,你不发愿就说明“我”的坚固。发愿是以我们现在的能力,而要发无我的愿,无我的愿与我们一心不乱相呼应,有这个因才有那个果。
 
我们想要达到这个目的,要发愿,要严格持戒,要检查自己,要布施,要帮助大家,要慈悲,等等。这个目的都是要无我,不要有我。我今天我起了烦恼,我要下山(离开寺院),那就是有我;我今天起了烦恼,我不高兴,那就是有我;我不愿意上殿,那就是有我;我腿疼、我头疼不上殿了,不诵戒了,那就是有我。
 
什么是我?这些毛病都是我的表现,为什么说这些病苦都是我的表现?因为它是一个坚固的妄想。所以说我们不能上当,应该深深地认识到,这个“我”在身体上的表现,而不上当,这样的话我们才能会用功。
 
用功还有一个方法,那就是不管做什么事情我们都依教奉行,而且一心一意去做。扫地的时候就不要打妄想,我就认真去扫,每个墙角、桌子底下都要扫到。你有一分真实,果实才有一分真。
 
这个问题简单解到这里。
 
 
问题:“什么是菩提心?怎样发起菩提心?”
 
这个题目挺大,什么是菩提心?就是无我心,无我了才是菩提,有我不是菩提,有相就不是菩提,无相就是菩提。
 
怎样才能发起菩提心?那还是一句话——严格持戒。只有持戒的基础才能发起菩提心,只有持戒了我们再做任何事情才能不打妄想,而一心一意去做,在戒律基础上我们才能发起菩提心,才会离相。因为这个戒律本身就是离相的,它是性中之相,性中之戒,是由(自)性所化出来的戒律,我们如果按照戒律去做就会离相。
 
所以说戒律必须扎扎实实地要落实好,而且平时不要打妄想,这个很重要,同时要进行的。不是说我们在寺院里了,就可以随便了,到外面我们低头,到院里了就可以东看西看,那屋唠闲嗑我都要去看一看,那你不会发起菩提心。别人说话我也不去听,别人吃好的我也不看,别人说三道四我也不在乎,哪有活哪有我,哪有苦哪有我。大家都不愿意干的我都去干,而且感谢大家,这是给我的机会,并不是别人不干,是机会留给我,是佛菩萨的安排,这才行。而且得处处摄心,包括我们上卫生间也去摄心,只要我们行动就要摄心,处处摄心。这样做功夫,到一定功夫的时候,就会发起菩提心。
 
所以说我反复强调一句:就是你只有严格持戒,用生死来护持戒律,才会发起菩提心。只有把生死看淡了、看破了,我们真正放得下,这个菩提心才会生起。那菩提心生起会什么样?那只有实践你才会知道,不用人说。不是我们嘴说那就菩提心,有个禅师讲了,那是牙疼咒。这个不详细讲,因为这个讲起很长的。(编者注:牙疼咒,上体下清老和尚曾讲,指不长久的发心,说完就过去了。)
 
 我们修行如果不求往生极乐,而求明心见性,有没有成功可能?什么才是明心见性?心与性是一还是二?什么叫自性弥陀,唯心净土?”
 
“我们修行如果不求往生极乐,而求明心见性,”实际上它俩是一个问题,不是俩。极乐,什么是极乐?只有见性才有极乐,所以说明心见性和往生极乐这是一个问题,并不是俩。心外无极乐,都是心内的极乐。
 
如果我们不求往生极乐,而求明心见性这个都是一回事。求只是开始的时候,我们有一个孜孜不倦的求心,当我们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是不求,不求而求,你放下了才是真求,有求还在生灭里。所以说我们要求这个“求”——不求而求。这个成功的可能性,关键是在于我们自己是否能够去做,是否去严格持戒,是否按佛的戒律去做,是否能够无我,是否能达到不打妄想。如果你努力去做,没有不成功的。因为成佛不从外成,我们每个人都具足佛性,都是现成的佛。只不过是因为妄想执着没有放下,才没有成就。如果妄想和习气放下了,那就是成功。
 
什么才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没有什么是和不是,如果有是和不是,那都没有明心见性。我们平时都做三皈依,我们都知道,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为什么要这样?那就是让我们明心见性。实际上每天的功课早就有了,只不过我们不知道。
 
“心与性是一还是二?”我们说这个心是菩提心,性是我们自性,都是一回事,不是两个。当然了,我们这个心还有一个妄想心,那是妄想,妄想是虚幻的,是不真实的。这个心这个性是不生不灭的。
 
“什么叫自性弥陀?”自性为什么又加个弥陀呢?自性他具足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光、无量寿就是弥陀,也就是表他的功用,他的功用就叫弥陀。
 
“那什么叫唯心净土呢?”就是心外无净土,只有心净国土净。心净和国土净都是一样的,我们知道都是心所化。不管我们见到自性的净土也好,见到报身的净土也好,化身净土也好,都是一个,都没离开我们自己和心,只不过它有一定差距而已。
 
 
有求即是攀缘心对吗?那我们求生极乐的心是不是妄想呢?”
 
有求就邪,有求就是攀缘心,这是对的。那么求生极乐的心是不是妄想心呢?是妄想心。但那是善妄想,是对付恶妄想的。有的他不想生极乐,他想回家去种地,去上班,去搞电脑,要成家立业。我们要求生极乐,目的是对付这些贪嗔痴的。这个心既是有求的心,同样也是一种善妄想,这个善妄想是应该努力去做的。没有第一步就不会有第二步的,不能因为它是妄想我就不想了,你是做不到的,什么都有个对治方法。
 
 
“修行到底用不用断妄想?”
 
妄想不断,烦恼就不断,有了妄想就说明我们的烦恼没有断。这个“断”,不是说真有个实实在在的妄想等待我们去断。因为妄想就是一个幻境,一个虚幻,是我们不断地执着所产生的妄想。这个妄想断了,这个妄想哪去了?妄想变成菩提了。所谓的“断”是转化,是破迷。不是用世间的断,说这个东西啊我给他断开,我拿走这半,那一半我扔掉了。它不存在,只不过是冰化成水,是这么一个过程。所以说我们应该知道断妄想不是那个断,是我们把妄想转化,是我们不迷了,因为妄想不是实有的。
 
“妄想断尽一念不生的那个灵明的觉性就是我们真如自性,对吗?”
 
妄想断尽、一念不生,它俩本来是一个,一念不生就是因为妄想不生,妄想不生就叫一念不生。念就是妄想,这个妄想比较粗,那个念非常细,它是有这么个差别。灵明的觉性那是慢慢生起来的,它和自性是一回事。不管是妄想也好、无明也好,觉性也好,都没离开我们自性,只不过是迷和悟的问题。
 
古来大德禅净双修不碍圆融,但禅宗讲起疑情,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但净土却要信愿行,这信和疑是否矛盾?”
 
这个禅净双修这种说法,好像是正确的,实际上不存在双修问题。因为禅里有净,净里有禅,这叫修行。他这可能是个比喻,就是说净里有禅,禅里有净,所以他说双修,实际上就一修。如果一修不修了,那就是禅净,本来就是圆融无碍的。但禅宗讲起疑情,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这个疑就是我们的妄想,要把它收住,不让它跑掉了,牵住这个牛鼻子。谁来牵?禅宗讲的是参话头,参照“念佛是谁”这句话起了疑情。同样用这句话的那个“谁”,来破除这个“疑”。在净土中,也是这回事儿,它并不是两个。我们念佛念到一心不乱,而所谓的一心不乱,就是把这个念到妄想凝聚了,不再往下走了,和疑是一样。就是不打妄想了,在不打妄想的同时,这个时候它还有很多小的妄想,最后的根子,那就是我们平时要断除的。
 
这个时候它就起来了,起来什么?这个和疑一样。它这里就有一个妄想既没有破除,同时我们妄想已经减少到最低的程度了。这时候我们平时念佛的功夫,就要起作用了。如果你平时能够深深地扎在种子识里,这时它就要爆发出来,它就要打破这个疑。一句佛号,就会把我们的疑根断掉!也就是把我们的妄想断掉。这就是和禅宗讲的大疑大悟,小疑小悟,在我看来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都是一样。只不过是用功夫时,一个是用的参话头,一个用的佛号。都要在种子识里要扎下来,把我们妄想逐渐地变轻,最后突破那一关,见到我们自性。这就是我们不管禅和净所修行的目的。所以说它不属于矛盾,本来就是一个。
 
 
“如何是实相念佛?什么是实相?我们是否能从持名修到实相念佛?”
 
实相念佛就是离相念佛,离相才叫实相。离一切相那就是见到我们的如来藏性,如来藏性才叫实相。“我们是否能从持名修到实相念佛?”要想得到实相念佛就得从持名修,甚至我们其他的方式都可以得到实相念佛。关键我们是否平时做离相的功夫,要做离相功夫。有的人持名是为了修行,同样达到另外一个名。他走到那块儿就不肯走了,就像上北京似的,我到了河北就不走了,这就是我已经进入北京了,河北离北京很近,我到这就可以了,他修到这个地方。如果我们再往前走一步,修到这个地方我们也放弃,这个河北我也要放弃。还继续往前走,我们就会真正地到了北京,也就叫实相。那时念佛所达到的目的就叫实相念佛。并不是拿一个实相我去念佛。是通过各种的方法,达到了见到实相,那就是实相念佛。当然了这个实相念佛还包括各种的念佛,能达到实相都叫实相念佛。有的诵经、诵咒都可以达到,叫实相念佛,持戒都叫实相念佛。
 
有一个居士曾经打电话问我:“师父你们现在修什么呐?”我说:“我们就正常功课。”他明知故问,他说:“你们那僧人,师父你们那怎么不念佛啊?”他指责我怎么不念佛,他是故意的。我说:“我们念佛!”他说:“你们什么时候念佛了?”他挺惊讶。我说:“持戒不是念佛啊?”完了他就笑了。就是说,我们应该知道,只要我们能够从妄想脱离出来,不打妄想,我们见到我们的自性,都可以看成实相念佛。不要有那种想法:我念佛才叫念佛呢;你们持戒就不叫念佛;你诵咒不是念佛;你参禅不是念佛。应该把所有的一切一切都看成念佛,包括做饭、扫地、打扫卫生,都是在念佛。只要我们的心不乱,我们的心为大众服务,我们的心去离一切相。而且舍掉我,都在往实相念佛上走。这样我们才能会圆融。
 
 
阿弥陀佛!师父,弟子顶礼您,弟子已经发愿,发死愿,不下山(离开寺院),可是无明烦恼一来就下山,怎么办?(众笑)说话做事总是触恼人怎么办?怎样才能降伏自己的心?
 
发死愿也不下山,那你下山就你先死呗(众笑),是不是?你看看她以后还敢不敢下山?看谁敢下山。
 
我们发愿,为什么还做不了主?第一个就是平时说话不算数,借东西不还,答应的事就不做。小事,由小积大,造成了妄语,所以说话就自己做不了主。平时说,今天师父你放心,这个地方一会儿交给我,我去打扫,可一会儿却回屋里睡觉去了,忘了。等醒了还没有惭愧心,哎呀忘了,明天再说吧。有机会他也不补偿,也不去忏悔。等时间久了,他养成习性,虽然发的是死愿,但是和愿力不相应。有一个妄语的因,必然导致妄语的果。所以说,他怎么发愿,自己想好,但是就作不了主。应该处处给自己作主才行。
 
怎样去作主?就是不妄语!另外要敢于承担,承担什么呢?一切错误敢承担,不能推三阻四的。一看这事:盆儿打了,那可不是我打的啊!就先喊不是我打的,和我一点儿关系都没有,只不过是我帮他拿,没拿住而已。处处都是我,有了我,愿力就不真实,就作不了主,因为我就是烦恼。所以我们想说话算数,首先从我们的习性毛病一点点儿找,天天忏悔,究竟我犯了什么。处处给自己做主,最后才有我们想怎么发愿,就会怎么做的结果。
 
为什么无明老起来?就是我们“我”字太重。别人触恼我了,别人伤害我了,别人烦我了,都是别人,从来没想自己错。要有错,那自己小错,别人大错。所以说是这样,本来明知不该下山,但是她就下山(离开寺院)。
 
另外就是生死愿不切,想了脱生死,只是嘴说了脱生死,但是又顺着生死走。什么叫顺着生死走呢?贪吃贪睡,贪恋世间的东西,世间的衣服啊、鞋袜啊,电视啊、图像啊,甚至等等的妄想心,唉,这些好!特别是爱干净,一天洗好几遍,碰一下也不行,这都是自私的一种表现,都是照顾自己。所以说,这就不行了。特别是同参道友,碰一下也不行,我的鞋就不允许你穿。另外我们的心眼儿小,看别人犯错了,心里偷着高兴,这样式的,等等,这些东西都是无明和烦恼。我们用贪嗔痴作为我们的修行,所以无明烦恼就不可能去掉。
 
怎么办?应该从头做起:不妄语、不自私、不自利、不求人,从这开起,每天忏悔。而且依教奉行,天天忏悔,苦事自己做,天天这样,永远不断,不断地诵戒,这样你才能降伏烦恼。这样我们发的愿才会真实,才能给自己做主。
 
再一个毛病,是最大的毛病,就是在那坐着,老好想事儿。在那想啊:这个人有错误。她不该那么做,你看她怎么那么做?当家师有错误,她怎么就……哎呀怎么又下山了。你看我们都在这修行,她东跑一天,西跑一天,下山又溜达去了,那外面世界可不好咋的。她不知道当家师是为了大家服务,那么辛苦,她就往邪里想,老是看别人错误。“你看那人吃饭吃那么多。”“那个人,第一个就把苹果拿来了,把那些的就不要了。”她总是眼睛到处瞅、到处看。实在看不着了,就搁那想——这个事儿如果要发展起来会多大,明天轮到我怎么办?她想起就没完没了,想来想去,就想到别的道儿上去了。
 
所以她的烦恼就起来了,这个僧团我待不了,这个僧团已经到了末法了,眼看就要成大火坑了,现在完了。当家师也不行了,执事人也不行了,我一看这里,就剩一个好人,那个好人就是我,我要再不走,就和他们玉石俱焚了,可不行了(众笑)。做出种种的想像,最后就被想象给骗了:我得下山,你们拦我不对,你们这不行。你们净讲戒律,什么戒律呀,开遮持犯都不知道,还讲戒律?想来想去,她就想了一大堆的幻境。最后做出傻事来,就下山了,甚至还俗了。
 
这个话,不是我想出来的,这是昨天,我有个弟子,出家七八年,还俗了,又回来。为什么还俗?他说:“师父,我向你忏悔,我辜负你的培养!我就是瞎想啊,想来想去,就想出毛病,最后因果成熟就还俗了,等还完俗想起错了,晚了。就是平时想,老看师父的毛病,看僧团的毛病。我还俗回来,是告诉大家,千万别乱想,可得注意这个事情,太害人了。”有时候我们修行,就在那里没事儿想,看着挺老实,实际上就在那胡思乱想,这是我们修行中一大弊病。
 
 说话做事总触恼人怎么办?”
 
应该怎么办?应该知道说话做事,特别是说话,你要写下来每天说什么话,要训练出来。像演员似的,对着镜子练你的口型,应该把那话应该怎么说。比如说早晨起来我见到第一位人,应该和师父合掌,念句阿弥陀佛,您看看需要我办什么事情,或怎么说,你应该想好了说。你不能一见面:哎呀师父,阿弥陀佛,你好,你才起来呀?你这样,人一听就烦了。本来是想说:你看看,你早安呐,或怎么地,但却说成怎么才起来?人最忌讳这个东西,谁都烦说自己懒。他也就这么样儿说,过完斋了,他说:你怎么才吃完饭啊?你没说:“您吃在最后,多辛苦!”人家看殿去了,或者做什么事去了吃到最后。却说:你才吃完,我们都早就吃完了。
 
所以不会说话,就老触恼人。我们怎么办?应该动动脑子。这个话怎么说,应该写在纸上,要训练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语言。不能说我这人心直,那哪叫直啊,是不是?你那不叫直心,你叫愚痴,所以说我们应该这么办。
 
另外,错了自己要忏悔,恼了人了怎么办?要处罚自己。我今天给谁触恼了,我应该怎么办,应该去打扫厕所,谁让这嘴不好了。应该这样,要忏悔,要写出经验来,下回应该怎么办。这样的话就好办了。
 
问题:“怎么样做才能降伏自己的心?”
 
这个也很重要,一个从事相上,我们不断地做苦役,来降伏自己的心。特别是佛教有乞食生活都是能降伏自己的心。给大家洗衣服、刷鞋、打扫卫生间,为大众服务,来降伏自己的心,这是很有效的。做善事很有效。
 
另外看戒律,这个戒律很重要的。看沙弥戒,还有一些戒律。都是非常好的,来降伏自己的心。
 
另外多忏悔,过去有位天津居士,他每天写,写完了以后,供在佛前,再看。通过这么不断地努力,一个月以后告诉我说,他的心已经改变了,心情特别广阔。他说太感谢师父了,这个方法太好了,我等于重新做人一样。他就用深深地忏悔。我说你是哪个居士呀?他说我就是上你那去,会做衣服的那个居士,打扮得像外国人似的。他自己整个换了个人。所以你不妨用这个方法试一试。
 
请师父慈悲开示,怎样持戒念佛?”
 
 持戒念佛那就是我们每天都不要离开戒律。实际上持戒就是念佛,念佛也是持戒。摄心为戒嘛,我们必须把戒律的基础要做好。戒律做好了,也是在念佛。我们通过真心实意念佛,来把戒律深入,融化在我们种子识里去。我们每天应该看戒,晚上看戒,早晨如果时间来不及了,把戒本举一举也可以,或是晚上一定要读一段戒律,要忏悔一段,这样才行。戒律先扎下根子,我们才念佛,心就老实多了。
 
而且念佛,不是说一念佛我就可以吃小食、粥饭,我都可以随便吃,不是这样儿的,越念佛越守戒。念佛的时候,我们这个位子不合适应该让给别人,好的让给别人,差的要留给自己。一切都为大众,大家都去念佛,这地没人扫,那我就去扫地。一切是为了大众服务,这都是持戒念佛。就是说我们以戒为根本,而去念佛,这样才可以的。每天都把戒律放在心上,以戒为第一,再去念佛。这样我们的佛,就念得更深入。虽然好像在看戒的时候没念,但是我们由于看戒以后,我们佛念得更真实了、更深入了。
 
 怎样对治昏沉?”
 
对治昏沉呐,就一个办法——早起。你就晚睡早起,十点钟睡觉,两点钟起床,他就不昏沉,你越晚起越昏沉。因为你培养了一个昏魔。这昏魔越培养——你看人越打瞌睡,他越爱睡。越早起的人,他越反而睡觉少,要不信,你就试验试验。现在大悲寺就是十点钟休息,两点钟起床。一到两点钟,今天我是不到两点,一点五十几起来的,他养成习惯性了,到时候就得起来。醒了,一看,那还差几分钟两点呢,时间长了就好了。
 
当然了,白天起来能不能昏沉?那就在于自己。要是努力的话,这一天都不昏沉,也不困。如果你起来以后再想睡一觉,那又逐渐地堕入昏沉里了。并不是睡得多就不昏沉,当然睡得过少也会昏沉的。你保持四个小时的睡眠起来,完全可以不昏沉,这是很好的对治方法。但是有时候,长期的习惯一时改不了,他也会有这种现象,但是终比睡觉要强得多,越睡越昏沉。你不信你睡一天,起来看着挺精神,没有五分钟就不行了,脑子也转不动了,就木了,实际上里面就昏沉了,愿意对治昏沉你可以采取这个办法。
 
另外你可以到外面,吸收新鲜的空气,可以经行,这都很好的。再一个对治昏沉——少吃饭,最好一顿饭。你两顿饭三顿饭,吃完了就困了。你看中午吃完饭,这个人就昏沉。为什么呢?这胃肠食物一多,脑子血就流到胃肠里去了,血液下降,流到胃肠里去,进行消化食物,所以头部就缺血,一缺血了我们就昏沉,这是一个道理。第二个道理就是说,我们吃得多,比如说你早晨吃饭,吃了面食,面食里有一个5-羟色胺, 5-羟胺在医学就叫镇静剂了,你吃了这个东西,就昏沉要睡觉,像安眠药似的,脑子就受不了。吃饱了思睡,吃多了就要昏沉。所以这个考虑啊,我希望你们考虑。
 
(编者注:食用米面等碳水化合物,可以增加人体的5-羟色胺含量,使人镇定。)
 
 问题:“烦恼要爆发时怎么办?”
 
烦恼要爆发时怎么办?那就别爆发呗!要爆发它还没爆发,就说明你还有控制能力,这时候儿应该马上拿出戒本去念,这时要是能念念戒,这个烦恼就能降伏。或去拜佛,有时候拜佛,生气拜,跟佛也生气,使劲儿生,那你也得拜,硬拜。再一个就是双盘,本来女众不要求双盘,这会儿你可以双盘,把腿和脚勒住了,烦恼也会降伏的。
 
再一个办法,一旦烦恼起来的时候,你就念一句:“你不要骗我,我知道你是谁!”“你不要骗我,我知道你是谁!你不要骗我,我知道你是谁!”……就反复念,这烦恼它就会降伏下去。
 
烦恼要爆发,这个时候就很麻烦了。最好是不让烦恼生起来,这是最主要的。所以,你每天诵一遍戒或看一段儿戒,第二天这烦恼就不怎么起来,你可以试验。
 
问题:“寺院一直建设,现在怎样把心从动中拉回来安于静中?请师父慈悲教导弟子怎样走进修行大门。”
 
“寺院一直建设,怎样把心从动中拉回来?”这就说明,我们对建设不理解。我们建设,是在动中进行修行。因为我们有很多的烦恼和习气,如果叫你直接坐下去,有时候你坐不下去。所以说这一(个)夏天的活动,把我们能安静下来了。安静下来了,心稍稍安静,我们觉得原先在动中、建设中,我们的心还有不踏实地方,应该安于静中。但你不知道是你建设的努力,把你的妄想化解了,才有今天的要安于静中。像人走累了,才想找个地方,你不累,他不想找个地方儿。就是我们的心开始老实了。我们对建筑应该有一个正确地认识,不要以为是无益的建筑。没有办法,那是为了降伏烦恼,为了我们修行的需要,所以才有了建筑。建筑是让我们在动中来摄心,让我们在动中,知道来怎样修行。
 
有人说动中不能修行,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我给大家举个例子,以前有个人,他在工作中,晚上工作,给别人拿药,他并没有看别人是谁对谁,就很认真的,一点儿不分别,这个病人是什么样人,是男是女不分别,而且很认真地去处理这个事情。对蚊子咬呢,他也能慈悲,任它咬。而且也不看电视、也不看小说,在那静坐。来了患者就帮他拿药。拿着拿着,他就不知道了……等到药也拿完了,过了好长时间,才从这个(境界中出来),才知道,刚才一点儿妄想也没有。也不知道是拿和没拿,也不知道拿错和没拿错,都不知道。但是这个境界一回忆,都清清楚楚的,还清楚,完了还不知道。
 
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从动中能静,不是不能静,是我们没用功夫,没用好。包括我们走路都可以声音听不见了,眼睛能见的也视而不见,但是我们还继续行走,什么都不搭。所以说,动中是可以修行的。(编者注:不搭:方言,不相干、不干扰、没关系的意思)。
 
那我们这一年来的建设,应该安于静中,就更加深一步了,要在静中修行。静中修行,首先不要否定动中。你有平等心,才会静。你的认识里有错误,认为静才能修行,就坏了。在静里你也修不了,因为静里有动。你把那个动又拆成了新的想法,最后静也静不下来。
 
比如说刚打坐,过去是粗的动,这回来个细的动。一会儿有人敲门,或者房梁响一声,你都会生气、吓一大跳、厌烦,那你怎么修?应该把这个动当成一种很好的事情。我给举个例子,正在打坐,别人就咳嗽一声儿,你当时这个念已经动了,应该是生气呀,还是不生气?不生气还做不到,生气对修行不利。所以你转个念儿,你想:哎呀,他这声咳嗽,也可能是帮我开悟的。他的声音咳嗽小,要大一点儿可能这一下就开悟了。你动这么个念儿,马上这个烦恼心就降伏了。有人开门咣当一声,这下给自己心里吓一跳,这个心差点没从这个心脏出去。这时候你想:哎呀!这是帮我开悟了。看来我有执著,要不执著我再放松一点儿,可能这个就悟道了。你这么一想,一转念,就不受伤害了。很简单,就是说我们在静中,应该知道静中有动,而这个动是静中的动,是帮我们开悟的好因缘。
 
为什么这么说?虚云老和尚开悟就是杯掉在地上,那诗怎么讲?杯一落地什么的,响沥沥啊,是什么?啪的一声响,什么虚空粉碎了,全听见动的声音开悟。(编者注:虚云和尚五十六岁时,在高旻寺打禅七,护七师冲开水,溅在和尚手上,茶杯堕地,一声破碎,顿断疑根,如从梦中醒来而开悟后,所作表达当时境界之偈:“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我们也是一样,我们在念佛,就用念佛这个声,来帮我们破除这个无明。也是在用这个动。所以说,我们对动不要反感,我们又要安于静,两项,我们来调整。总的来讲,我们对什么都不反感,都能够正确地认识,就把我们的心会拉回来。怎么拉回来?你对动没有什么反感和不反感,而且对这里修行的窍门我们应该掌握了,我们心就已经回来了。安于静中,我们又知道静中有动,那我们就安于静中。如果你不知道静中有动,你就不会安于静中。所以说,静中有动,就不存在静和不静、动和不动的问题了。这两个问题反复说,主要就是破除动和静、动静二相。动静二相了然不生,那就是超出三界了,就要飞跃了。所以说,修行中首先应该把动静二相,它是一个妄想,对这个相我们有正确的认识,我们就会走进修行的大门。
 
 请师父慈悲教导弟子怎样走进修行大门。
 
修行的大门就是从持戒开始的,而且不自私,从各角度来完成我们的修行。不光是在动静里修行,同时还要在各个方面,比如斋堂有事情、打扫卫生啊、看大门儿啊、扫院子啊,等等的事情,来完成我们的修行。你要不信就试一试,你今天晚上,把全院儿都扫一遍,回去再打坐,你看看,一坐就非常老实。一个是心里老实,另外也累了,是吧,所以说就采取各种降伏的办法。
 
“为什么要修行?为谁修行?怎样是见到自性呢?”
 
为什么要修行,为谁修行,我们为啥要修行。这个修行,是除毛病、除习气。不是修成个佛,我们并不是修成佛,佛不是修成的。因为《楞严经》讲得很明白,《楞严经》讲,你看虚空不是修的,所以说它不生不灭。你看世间各种这个器世界,比如说锅碗瓢盆儿啊,这些桌椅板凳儿都是修成的,因为有修就有灭。
 
我们这个修,是修什么?是去掉我们的毛病和习气,就是我们的修行。怎么样除毛病习气?就要按戒律去做,依教奉行去做,不自私、不自利去做。这就是修行,不修而修。
 
“为谁修行?”为了去掉“我”去修行。那去掉我为了谁?去掉我,谁都不为。它本来就是那么一回事儿,无我!自然有一个无我就可以了。所以说我们修行就是为了去我。那去我,要没我了,那我怎么存在?所以说,这些话就没有意义了。只要去掉我,那就是最真实的一件事情,我们千万不要怕去掉我。为谁去修行?就为了去我,只要你的修行为了去掉我,那就是修行!
 
“怎样是见到自性?”这个怎样见到自性,《楞严经》不讲么:“见非是见,见离见,即涅槃”。等你这个见去掉了,再不生起一切的知见,那就是佛的知见,那个见就是自性。(编者注:《楞严经》卷二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卷五云“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怎样拓开心量?这个很好办,第一个,你把你的东西布施掉。把你攒的那些好的衣服啊、鞋袜呀、好的经书啊,都给大家分一分。你把大家扔掉的东西都捡回来,洗干净了,再给大家儿送去,你就能开放心量了。
 
我们为什么心量不开?就是被物质所转、所束缚。你把睡觉的地方,好的、热乎的地方让给别人睡,你找一个凉的地方,大家儿都不愿去的地方睡,你心量就会宽阔。另外不要贪吃,你心量就宽阔。另外,还有一个办法,就是给大家顶礼,怎么顶礼?别人走过去了你顶,从他背后顶,别当面顶。当面顶,叫人看你有修行,那不好。人家过去了,你从他背后顶,别人要发现了,你赶紧跑。五台山就有那么个师父,我们跟他学一学,这样心量就会开阔了。
 
另外我们多看经、多看戒律,心量就会宽。另外多忏悔,心量就会宽。特别我刚才讲那个,要写下来,写完了,你怕记不住,给别人看:你看我犯这么多错误,今天我又忏悔了,明天我犯错误还给大家儿看。就把我自己心里想的全都暴露出来。这个脸呐,就不要了,不要这个脸了,这样的话我们心量就宽了。这不是脸皮厚,这是心量宽,这是两个事儿。
 
 
“顶礼师父三拜,弟子很喜欢看书,什么书都看,但是弟子愚痴,无法分辨正法与邪法,请师父指导。”
 
这个什么书都看,这不行的。世间书是不允许看的,外道书是不能看的,她可能是看佛法的书。有很多书是不能看的,因为我们现在一步还没走成呢,现在就想驾驶飞机,那不好使,我们先学会走路。走路怎么走?我们就先看戒律书。
 
我过去特别爱看书,离开书不能吃饭,睡不好觉。一天能看两本小说,最多能看四本。可以不睡觉,但不能不吃饭。但是最后,看来看去,千篇一律,自己都能编小说了,看题目自己都能编得差不多少,但是还喜欢看。
 
“为什么喜欢看书?”就是心内空虚。所以说,我们应该看什么?首先自个儿要对自己有个约束力。怎么约束力?我们就看戒律书、看《楞严经》。我们看戒律书,就知道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僧人、怎样去修行。看《楞严经》,我们就知道什么是阴魔、什么是正、什么是邪。自私就是邪,无私就是正;不遵守戒律的,就是邪,遵守戒律的就是正。
 
这两天也跟果谦和当家师说过,最近有一个师父,改学外道了,也到咱们寺院来了。宣传的是那个台湾叫什么啊?叫萧平实啊,看萧平实的书。要拉僧人到他那里去学萧平实。萧平实就是台湾十大外道之一。头一段儿时间,据说柏林禅寺曾经开过批判会批判他,外道!最近索达吉堪布又写出文章批判他。这个人打着佛的旗号,不断地诽谤僧人,说在他手底下,开悟十多人了,甚至二十多人,那么多人开悟,跟他在一起吃一顿饭都可以开悟。说这些大德啊,包括很多密宗没一个好的,禅宗也都不行。这些都没修到位,就他修到位了。大德依他的标准来判断开没开悟,比法#轮*功还厉害,和法#轮*功一样。他们在毁掉僧人,而且诽谤所有的祖师大德。不让我们跟那些祖师大德学,而是跟他学。所以这个外道很吓人。但你看他书讲的,好像讲的很有道理。因为他把别人的东西拿过来变成他的,一看是有道理。他又编了一些激励的语言和名词来讲,满足你心理的需要。特别是那居士看完了,太高兴了,我们居士太了不得了,僧人什么都不是,我看这一本书我就和开悟一样。有个居士说他已经开悟了,已经成就了。我问他:“你现在还怕不怕蛇了?”“嗯,在城市不怕,在家里,到山里还怕。”这叫开悟!所以是胡说乱说,现在很愚蠢,很盛行。我们就要警惕。
 
还不光他,还有这个台湾的,写怎样修证佛法那个,也是个居士,自称自己是那个义僧。义僧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在家居士已经证到阿罗汉果了,他说我是戴发的僧人,甚至有僧人向他礼拜。他写的书,也做了不少。佛法说了一大堆,都是吹捧自己、否定别人。而且里面大部分又是气功、老道、养身术,什么都有,大杂烩五花八门。但是,因为他有钱呐,有很多人都恭敬他,这是外道。
 
还有一个也算外道,那更厉害,在佛教里很有名气。诽谤这个法师批评他啦,那个法师批评他啦,而且都是他忍辱。说弟子给他送床,这些床都是他不要的,都是高级的,特别高级。但是没有办法,为了慈悲这些人,所以他就睡了。他不说他睡了,他说他慈悲别人,为了怜悯别人,为了成全别人。你说多狡猾啊。最近佛教报纸还登了他,还占很大篇幅。因为他和政府啊,和哪儿关系都挺好,而且有钱,在国外也是。
 
这些外道都是很危险很危险的,我们有时候不得不讲,因为不讲很容易上当。佛在世有九十六种外道,我们现在末法时期,外道只能比以前多,不能比以前少,所以我们加小心。修行应该有次第,不要听风就是雨。
 
这种人还有一个特点:诽谤持戒。以前还有一个人,说要来看我。亏了有人提醒我,要不我这人就傻乎乎的,想见我,我还高兴来不及呢,是吧!叫人瞧得起多好啊。后来居士提醒说他别有目的,就没同意。现在是开始骂我们。所以说,现在就是来自于各方面。他还作了一本儿书,叫什么书来?叫果卿,我都忘了。作了一本书叫《现代因果实录》。可能大家有的看过,那就十足一个外道,一个算命先生。他是个居士,风水先生,还不是算命的。足见这些多可怕。
 
头两天,还有一个居士给我写封信,说这个佛教啊应该整理了、整顿,他提出整理的大纲,邀请我去统领这个所有的僧众。给我提得挺高,他就像个发那什么证似的。他讲了几条,这个僧人将来出门什么的,应该由居士拿钱来护持,又成立个什么会,由它来发钱,这个会给大家发。如果僧人有毛病,由居士来监督、来管理。不好了要叫他还俗的。我看了一半,……现在什么人都有。
 
所以我们对这个外道,一定要总结,不但总结,要和大家讨论,要有个防御能力,我们大家大部分都没有防御能力。还有一些,不便公开说的,还有。所以怎么办?大家必须防御抵制,这不是说过失。对这些外道不了解的,很容易就混进寺院里,那些书籍里,这样的书一本都不能留的。我们那儿有个山洞儿,凡是这书全给送洞里去,不要。
 
包括还有那个什么书?道教那叫什么书?就是宣传道教,最近挺时兴的?叫《太上感应篇》等等的书,这都不适合在佛教里去弘扬的。这些书虽然是善书,但是那是道教的书。因为它的建立的理论,都是在民间和道教的基础上。它说的法界都是在那里说的,不是佛教说的。虽然讲了善,但它冲击了佛教。所以说佛教是不应该流通的,一个寺院流通这都是不适合的。这一点要特别加小心。(编者注:《太上感应篇》等与萧平实等外道的书不同,还有劝善的作用,不适合在佛教寺院流通。若此类书送至大悲寺,做法是由发心人士处理,送至民间机构或道教的地方。事先要做调查,在那里不要被买卖,免费流通。此类书对已经修行佛法的人不适合再学习,里面所说善法是世间之善,佛教对学佛受三皈依的人有严格要求,不允许看涉及外教的书籍,以免误入歧途。但对世间还未学佛的人,不相信因果的人,还有劝化止恶行善的作用。)
 
要讲修行,要远离外道,我们必须要有这个正眼,不要什么书都往里划拉,不能因为一点小善,毁了我们的大局。特别是外来的书,一定要检查,只有佛经我们去读,我们去看,大德的书我们必须通过印证以后再看。因为我们像个小树,在成长的过程中来不得半点外来的邪见。因为这邪见说得比真的都好听,而且说得比真的还现实,很有诱惑力的。他有很美丽的一个外装,像法#轮*功似的,你看看念他的修他的马上打上*轮转了,都超越佛,你当时一听,可高兴了。把佛都超越了,你就不想超越佛,成佛一般大也可以啊,是不是?很短时间就成就了,满足了那种末法众生的心理需要,这都很危险的。所以我们就以戒为师,不持戒的就是外道。
 
什么台湾的耕耘,叫耕耘先生?什么先生写的书,我们可能也有看过的了。那里讲的很明确,他说我这禅,不用受持什么三皈五戒,啥都不要,一看就是外道的书,不用看了,里面的内容都不用看。首先他就破坏了戒律,就这样的人,你能当成是佛法吗?所以说你不持戒,根本就分辨不出来什么是正和邪。所以说大家要注意,是凡违犯戒律的,都是邪法,我们都要注意。
 
 
“师父慈悲,弟子顶礼师父三拜,请师父慈悲开示。弟子是一名出家不太久的僧众,因为年轻,无法体会到世间的五欲六尘与微细妄想对我的修学危害,也没有真正从心里体会佛法的真理,因而内心烦恼很重,弟子也很想好好修行来理解真理,但不知从何下手,请师父加持并慈悲开示弟子,谢谢师父三拜。”
 
就是别说微细妄想,我们现在就谈一谈坚固妄想。上午讲了,你先从坚固妄想着手,你才能往这个微细妄想。这个坚固妄想就把我们害得生死轮回了。我讲了,什么是坚固妄想?就是你所见到的吃啊、住啊,凡是你能感受到的情啊、人啊,那都是你的坚固妄想;包括日落啊,日出啊,风吹草动啊,那都是你的妄想,那是你的幽隐妄想,那就是你的行阴。你只能从这里开始才抓住牛鼻子,就从你眼前做起。佛为什么规定了人怎么样吃饭,怎么样睡觉,怎样修行,这并不是一种相,这就是抓住妄想。因为这一切的相都是妄想所化成的。我们认为它不是妄想,是一种实有,这种认为本身就是妄想。我们的做法就是与这些斗,不随顺它走。
 
过去有个祖师,吃饭动了个念:唉呀,这东西好吃。动念以后,他就把这个东西连碗一起扣桌子上了,不吃了。为什么不吃?就因为他动了一个念,为了控制这个念,这顿饭不吃,教育它。
 
这次行脚,走到河北,那天是秦皇岛的居士供斋?还是山海关居士供斋?食物很丰盛,已经走了一上午了,至中午该吃这一天唯一的一顿饭了,有个老居士就怕大家吃不上他供养的东西,他要求亲自行堂,七十多岁了,亲自行堂。他就过去使劲行堂,打到我那里的时候,装了很多。我摆摆手,意思是你别给我装那么多,给大家平均分。但是因为我这么一比划一摇手,在饮食上如果摇手就等于拒绝这个食物,拒绝食物,以后的一切食物都不能吃了。人就不知不觉就摇摇手,这一摇手,完了,紧着吃紧着想,把这点东西先吃完了吧,才几口,吃完就不能吃了。居士也都看着,僧人也看着,僧人还行,都理解,居士就不理解,这师父这是怎么不吃饭了?今天生气了?那也没办法,谁让你摇手了。这就是你必须跟吃来斗。下回就不敢了,再不敢摇手了,一摇手吃不上饭,那真饿,这走一天不吃饭,走道它也有点酸溜溜的啊。所以说有时候就得与这些斗的,你不斗它记不住,得跟它斗,自己跟自己斗,有时候还得跟居士斗。亲融师有一天也没吃饭,因为乞来的食物啊,他(指行堂的居士)不给你。要来的饭他给你不丁点。居士供养的食物使劲给你,那些食物怎么办?他们(指居士)吃了,或者就不知道哪里去了。亲融一看这么浪费,这么好的乞食食物,那哪行。你不给我就不吃了,最后这个饭就不吃了,下回他就不敢不给了。
 
有时候那些戒律都是舍吃的,咱不说舍命吧,你得拿出你相关的利益来换取这一点戒律。不是你吃饱了,去说说嘴就完事了,得有这么个决心。所以说下手处就从我们从我们眼前做起。从哪下手?就从戒律开始下手;从自我开始下手;从自己的毛病习气下手;从自己的说话下手;从自己不礼貌那块开始下手修行,就从这开始。
 
 
请师父慈悲开示,怎样忏悔,使身心清净?”
 
这个我已经讲了,最好的忏悔方法就是写,写能延续你的忏悔,使你的忏悔能深入。你光脑子想啊,一会儿就过去了。再另外一个妄想来了,就把你原来忏悔的内容和忏悔的心转移了。所以它就忏悔不深入,如果你写下来了,找出毛病,它就深入。而使这个念头也不断地展开,这样心里会很快清净了。
 
“修行是断除妄想还是转识成智?”
 
断除妄想啊,也是转识成智,这个“断”并非用世间那个断。转识成智就是由冰化成水,没有妄想就是智。那什么是智呢?不是你变得聪明了就是智,别人吃一个馒头你吃俩,那就不是智;不是说别人干活你瞅着这叫智。说你转识成智,一看就看出来,抢着活干那就是转识成智了;别人不愿意干的脏活你干;别人不愿意受累你去受累;别人怕脏你不怕脏;那就是转识成智。你不要满哪去找转识成智,你寻思着智慧一现前了,像个大灯笼似的你拎着走?不是那个意思。是从行为中就能看出来你是否在转。当然了,真正的转识成智,他会有无量光,有境界现前。
 
 
“修行从何处真正下手?”
 
大家对修行这个下手处,从哪下手?就从眼下做起,眼下有啥修啥,别管以后的事儿。你现在坐在屋里就从屋里修;你上外面去就从外面儿修;你睡觉的时候就从睡觉修;你吃饭就从吃饭修;你现在想什么就从想什么修。从哪修?就从眼下做起,就是修。说我读经是修,你不读经你就不修了?是不是?经书要没有了你就不修了?不是那样的,眼下有什么,我就修什么。我坐着我就坐着修;站着就站着修;走就走着修;一切处都是我修行的地方。所以说这是我们的下手处,主要的修行开始就是从戒律。
 
 
什么叫一门深入?怎样修持是一门深入?”
 
这个一门深入啊,以前我讲过。一门,唯一的一个门,你进入这个门才有深入,进不了这个门,没法说深入。什么叫一门深入啊?哪个是我们的门?你见到自性了,才找到修行这个门。见到自性了之后,见性起修,这叫一门深入。
 
“怎样修持是一门深入?”那就指我们虽然没有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应该按照这条走过的路,按照所开示的,就从戒律开始,而且严持戒律,发愿。还有刚才讲的从眼下做起,不怕苦,不怕累,不分别来修持,不打妄想,就是一门深入。
 
你比如说念佛,我们也是既然要念佛就好好念,念到底,同时要看有关的书籍。比如《阿弥陀经》,还有《楞严经》,这都是一门深入,一门深入不等于看一本经,读经都是为了这一门深入而服务的,但够用就行,并不是看经书多。
 
有的看经书多,是寻章摘句,而寻找那里的故事,寻找那里的意思,他并不是来改变自己的思想,他看热闹,在佛法里总看热闹。他一看五十三参真好,这面找个师父,那边找个师父,这师父里还有居士,还有天人,唉,这个很好。等明天我也找个居士认师父去,我也找个外道去认师父去。他想像的是这个,他没看到人家找到师父的时候所讲的是什么。人家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最后找到了怎样修持,也显示了我们应该怎样修持。不是让你现在去参五十三个师父,人家把经验都总结出来了,告诉你:我都参了五十三个了,得出的经验,你还不照着做,你还干什么去?啊,你再参一遍去?现在就有人想去再参一遍,等你参完了,早就轮回去了。本来人家参完了,修持那么长时间的事情了,你反而不做,净打妄想。
 
 
怎样彻底地改正自己的毛病、习气?
 
你要想彻底改,那你就别怕痛苦。而且先从忏悔开始,持戒,只有这样你才能够真正去改。
 
怎样区别外道书籍和外道法?
 
“请师父开示,怎样区别外道书籍和外道法?”
 
末法时期区别外道书籍和外道法主要在戒律上。外道是不讲究持戒的,怎么方便怎么来。这是外道和内道的区别。外道都是在相上下功夫。什么虚空了,飞行了,神通了,宿命通了,它总是在这方面转。甚至念个咒叫这个人死,叫那个人活,都是这东西。甚至自己能够来去自由啊,上天入地,能给人带来灾难和幸福,都是这种。所以说外道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和佛讲的不一样。
 
你比如说佛在经书上称赞粪扫衣,五衲衣(百衲衣),都称赞。佛说谁要持这种衣服,我永远赞叹,赞叹这衣服就赞叹我,如果有人诽谤这个就是诽谤我,佛是这么讲的。可有人就说,据说有人就讲,你那是做出贫穷相,说你是做给人家看的。这都是和佛说的不一样。
 
有的说,现在是末法时期,小小戒可以舍,(拿这句话来破戒,破坏佛法),这都是外道。佛法里根本就没有这个(末法时期小小戒可以舍的说法),不允许这个。(编者注:详见后面附录一、附录二)
 
另外,他们不在心上下功夫,主要在身体上、长寿上、神通上下功夫。我们不是说神通不好,因为佛在世修行,阿罗汉都有很大的神通,能教化很多的人,神通是一种自然的表现,也是在修行过程中一个现象。但是他们的着眼点就着在神通,以为神通得到了,即有了一切。我们不是这样,我们对神通并不反对,但是并不在神通上作为终点,我们知道神通只是一个副作用,只是一个副产品。我们主要在心性上,因为心性才是真正究竟,心性上没有这个神通和不神通的问题,因为它是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另外,外道的书,远离八正道,不按八正道修。
 
外道,他依人不依法,那个是祖师大德讲的,这个是祖师大德讲的,他从来不说这个法是怎么样,他是依人不依法。
 
另外,外道书和外道法,主要是吹捧自己,诋毁佛法,诋毁释迦牟尼佛,诋毁所有的僧众和祖师大德。像法#轮*功,就要超越佛,刚才讲的那个萧平实就是,僧人都不行,就他行。这都是以所谓的法来炫耀,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外道法,都是以利来给大家,使大家相信他,说得非常玄妙。
 
再一个,这个外道法和外道书,它有个特点,告诉你非常快,这也是很重要一点。你比如说本愿法门,日本本愿法门呐,那个就是外道法门,说你念句阿弥陀佛,不用持戒,你就已经往生在大法船上了。你现在就可以放心了,已经在大法船上了,就等着往生西方极乐了,这就是本愿法门,而且还是很畅行,甚至说念佛法门是唯一的,再没有别的法门能解脱了,这都是一样,都是外道法门。本愿法门在过去,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他们就(曾经)随军过来的。因为有了这个本愿法门,他告诉可以随便地杀中国人,因为杀一句给你往生,他念句阿弥陀佛,告诉你,就往生了。所以说这个本愿法门(在中国)的发起,可能是从这来。侵略战争里有这个本愿法门起的作用,所以我们加小心。
 
他再一个大妄语,外道书和外道法都有个大妄语,都说自己成就和开悟。或是暗示你,我已经超过哪个哪个,已经是祖师大德了,什么导师了。特别是白衣这块,称自己是导师,你不用合计,凡是敢称的,没有不是外道的,这个也是很重要一个。
 
再一个就是老好弘扬《维摩诘经》,他目的不是想看维摩诘的智慧,他想干嘛?用维摩诘来打击僧人,来诽谤僧人。最近还有一本书,叫什么大藏啊?这也是谁录制的?就是那个萧平实。说从日本一个藏经里录制的,里面内容全是佛在批评比丘的时候所说的话,全给录下来(放在封皮显著的位置),你要看完那本书,都不想出家了,出家都要还俗,一看僧人一无是处。是佛在教育僧时人所讲的一些东西,他专门录这些东西,让这些居士看,让这些僧人看,目的就是一个:打击僧人。所以这本书录的这个方式,用佛法来毁掉佛的僧团。这个用心很毒,特别毒,这个害处,你很难说出口,你说这内容哪儿来的,是不是佛经?是佛经,佛给僧团所讲的一些事情,应该怎样如法,他把它给印出来要公布于世。所以说,这都是外道书和外道法的做法,所以我们现在特别警惕。
 
所以说僧团应该注意,外来的居士一定不要接触僧人。一定要有居士的区域,了解以后,确实了解了再进入僧团服务,不然不留他。一定要听明白了,进来问他看什么书修什么。现在就很危险,一旦发现了,毫不留情地马上清单,马上叫他走。而且给他记上,客堂记上名,谁谁谁,以后凡是再来,不再留了,要不你(指记录者)走了或他走了,那个又留,留完了冷不丁叫走吧,还不好,所以造成很大矛盾。有些材料必须掌握的,现在越来越厉害,过去还没这样,也就最近这一年半年的,已经发展到内部了。咱们大悲寺里也有去的嘛,拉僧人的,已经拉了多少次了。写信,(拉)人不行就写信,完了再忏悔,忏悔再拉你,就是灌输这些东西。最近僧人拉不了了,又开始拉居士。其中一个居士说:“你这些东西啊,你们连世间法都不如。我最起码,我相信师父,你们连这点起码的条件都不具备。”所以说这些很厉害,所以说大家要警惕,还有很多,这些如果想知道,将来都给它记录下来。
 
今天这里讲的就这些,啰哩啰嗦给大家说了一下,这个修行的层次和目的。大家都想好好修行,总的一句话,我们先持戒修行,这是最主要的。而且在僧团里更要依教奉行的修行,依教奉行。另外就是刚才讲了,要抵御外面的外道。这个就靠我们的戒律持的严还是不严。如果不严,外道就能进来;如果严,外道就进不来。我们的防御能力,就从戒律这块着手。我希望大家就是认真地研究戒律,听执事人的安排,特别是要依教奉行。因为当家师要静修一段,也是给大家锻炼的机会,人人要发心。要护持好僧团,要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任何人都不能让他破坏了。集体的事情要集体做,每个人都有这个责任。
 
在这个冬季应该很好地修行,念佛、诵《楞严经》,学习戒律。大家要发心,一年到头了,干了很多的活,实际上你们不干活啊,就可能成了半残废了。因为最近我到大连,有一个大夫跟我讲,他说这个人坐禅,或是念佛,捻念珠啊,都会产生很多的毛病。他给做了各种(可以纠正的)动作,我一看这什么动作,一干活什么动作都有了。干活既能干出活,又锻炼着身体。怪不得这个宝林寺和盖县茅蓬的人身体好,因为她们常干活。所以说你们干活,不但没有苦劳啊,而且还有功劳。所以以后不要叫苦,都是功劳。你把身体锻炼好了。
 
因为这每个关节,都需要活动的。因为你的关节活动,关节腔分泌一种物质。比如说这个手,如果手总是不动弹,你绑住了,有半个月,你手都不会蜷上了,半个月你就蜷不上了。上面关节腔就僵死了,它分泌这种东西。每天都得活动,你才能攥住拳头,你有一段时间不活动,它就僵死了。特别是长期病号,如果在床上老躺着,等躺了一个月半个月,最后起来不能走道了。原先挺好,这回走道走不了了,不是病,是你躺的。所以人呐,关节腔都属于运动型的。我们必须适当的运动,冬天我们休息了也要运动,要给夏天打基础。有雪赶紧扫,有活赶紧干,找活干,没事找事做。你这样关节腔才能活动起来,否则的话那是很危险的。不要看夏天干活了,说我们累一夏天了,冬天我们休息吧,想猫冬享受了,实际上人每天都需要一定的活动量。因为我看那大夫做的那些姿势,干活都是完全可以解决。要否则的话你得牵引了,得按摩了。按摩也是活动,你不如自己活动。
 
为什么禅堂在坐禅之前要行香?甚至要跑?他就是把关节腔全部活动起来,你们都可以学的。你比如说念佛吧,有时候可以按照那行香,在坐前可以走啦,有时候走得过累了,胳膊可以甩开啊,大步地甩开,把它活动开,完了再坐下来,可以适当考虑这个。因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为咱不能去跑步去,也不能打篮球,是不是?你怎么办?咱们就得适当地甩开,这不是没有道理的。特别是大型的活动,上山下山,都很好的,它都符合这个修行的特点。特别是你们的磕大头,都非常的好,很值得提倡。所以你们这不是干活累了,你们这是在修行长寿呢,是不是?是很好的事。大家应该生起欢喜,不要有怨言,这个很好,别的还有什么不?
 
 
种子识是不是第八识阿赖耶识?怎样能把佛号种在种子识里?
 
一比丘尼问:“阿弥陀佛,师父,有个问题,就是你刚才所提到的种子识,是不是我们的第八识阿赖耶识?”
 
我就知道种子识,你管他第八第六的。只要念头不正确,管他种在哪里都一样。
 
“那怎样能把佛号种在种子识里呢?”
 
就是恳恳切切,严持戒律。平时不妄语,他就慢慢种到种子识里去了,这个不一定哪句话就种进去了,你哪怕种下一句他就起作用了。
 
平时啊,你看我们念佛,说是在念佛,但他不用心念,眼睛满哪看,腿也乱晃。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究竟是阿弥陀佛啊,还是大米饭,咱也不知道。(众笑)所以说,念的心早就跑了,那你永远坐不住,就算你不打妄想,轻轻地念,它这种就像水皮似的就过去了,它不留下。只有你恳恳切切地念,就像见到多生的父母一样。那悲心切切呀,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生怕念了这一声,就没那一声,念了这一声就减了一句,念这一声就和了脱生死连上了,如果不念,我的生死不能了。所以说念一句我就得一句,像占大便宜似的那么念,所以慢慢地就能念进去。等别人都不念了,嗓子都哑了,你也念,有的人就是这样。
 
我在五台山也跟着他们念佛,他们有时候一拐弯,顺着殿堂一拐弯,背后了他就不念了,我就念。我心里话:你这机会不念,越背后,你的心越不真实的时候,最容易不真实的时候,你这时候狠狠地念,正是对付你不真实的机会。有人就不那样,一看拐弯了,没别人了,谁也没看着,我就不念了。你们念去吧,你们累去吧,等有人我再念。实际上他这种心理已经不正确了,越是没人看见的地方我们越要好好修行,这就是我们下手处。怎么样心真实,这才对的,永远真实,从不虚假,有人没人,我都是这样。后来我给念的,那声音调也变了,不过敲鱼的倒是挺称赞我的,使劲给我敲。他是压我还是怎么着的,我不知道,(众笑)我以为他鼓励我呢,我就狠劲儿念,我不管那个。我就是说反正是谁念谁得。等你念完了,谁都不认识谁了。得了就得了,你认识又能咋的?你该不得还是不得。所以我知道什么是便宜什么是吃亏,我可不吃那个亏。所以你们也别吃那个亏,就好好念佛,真实地念佛,别考虑嗓子,也别考虑别人对自己怎么个看法。只要真实,我就去做,就完事了,很简单的事情。
 
 
成就路上最难闯的关是什么呢?
 
一比丘尼问:“阿弥陀佛。请师父慈悲开示,成就路上最难闯的关是什么呢?”
 
就是不持戒。如果要持戒,没有什么关闯不过去。如果不持戒,你什么关也闯不过去。所以说成佛的路上戒律就是根本。我曾经说了一首偈子:“修行容易守戒难,不守戒条魔一般。守住戒相心坦然。”就是这样的,因为修行中我们最难做的就是戒律;但最有防御能力的还是戒律;成就最快的还是戒律;适应我们末法众生的还是戒律;佛最欢喜的还是戒律;祖师大德所教给我们的还是戒律;除了戒律,还是戒律。
 
 
问题一、第一个问题:我在诵经和念佛精进时,妄想很多。  
 
我先回答这个问题。他说:“我在念经和念佛精进时妄想很多。”那就说明一个问题,就是说,认为不诵经和不念佛、不精进的时候妄想很少,精进的时候妄想反而很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他产生了一种错觉。我们诵经和念佛实际上就是和妄想分家,我们不念佛、不诵经、不精进的时候,我们和妄想是一家。和妄想一家的时候,我们并不认识什么是妄想,也不知道自己本身所做的、所想的一切都是妄想。当我们精进的时候,在念经和念佛的时候,就发现了自己有很多的妄想,这就是精进。发现妄想也就是发现了我们的错误所在,我们就能去掉妄想。如果我们连发现都没有,就不可能去掉妄想。所以这个是很正常。特别是我们在念经和念佛的时候,有时候可能会产生各种的妄想。
 
这个为什么说正常呢?就像人打扫卫生,这个屋里有一寸的灰尘,你不打扫的时候,灰尘不会起来的。但不说明你那里没有灰尘,而说明你的灰尘很厚,很坚固,只是没打扫,会越积累越多。我们打扫的时候,就会出现灰尘飞扬。这时候会产生各种的妄想,这是清除灰尘的一个过程,是必然出现的一点事情。如果我们正确地认识,这是没有问题的,在这里千万不要产生错觉。
 
 
问题二、第二个问题:我出去普度众生或做法事,有人障道,请老法师慈悲开示。
 
第一个问题:“我出去普度众生”,是众生普度我?还是我普度众生?这是一个问题。有时候我们往往都认为我在度众生,这种想法是有一定问题的。因为佛讲了,自己未度,要度他人者,为菩萨发心。并不是说我们已经成为菩萨了,或是我们已经能度人了。我们还没有达到能度人的程度。只有佛,成就了,才能真正地度人。所以说我们平时去弘扬佛法,实际上是接受一种锻炼,并不是说我们在度众生。什么是众生呢?我们自己的贪嗔痴就是众生,不是外面有众生可度。
 
“或做法事”。这个法事啊,我不太清楚做什么样的法事。比如说做一些超拔啊,或是吉祥啊,或是诵咒啊,或是诵经。就是说我们的想法,都是站在自己已经成就的基础上去想的,这个是不正确的,因为我们还没有成就。我刚才讲了,度众生这是佛的事情,佛才有能力真正地度众生。自己已度,能度他人者为如来应世;自己未度,要度他人者为菩萨发心。我们只是个发心地位,还没有能度众生的能力。
 
所以说如果我们抱着这种想法,就会有人来障道。因为我们首先站在一个什么角度呢?我在普度众生,我能做法事。所以任何人对自己的这种行为产生了一种看法,或是阻碍的时候,就认为是在障道。我们就是因为站的角度不同,如果我们能够心平气和地去思维,我们还是众生。本身我们就是众生,而且我们所谓出去弘法也好……那都是在众生中磨炼自己,很多的众生是来帮助我们,消除我们的业障。特别有人来障我们道,那是帮助我们成就,这是很好的因缘。应该这么看就好了,所以这个不存在障道这些问题。
 
还是我们的想法有问题。所以我希望,对所谓的普度众生,或是做法事一定要正确地看待,要不就受其害。就是你不出去,你常常自己去思维,也会生起大慢心,与法不相应。
 
 
问题三、下一个纸条,第一个问题:顶礼师父!请开示:在家受菩萨戒的居士,在念佛堂可不可以主法做三时系念法会?他有愿力要度众生,不图名闻利养。
 
这个和我刚才讲的是一样的。就是说我们受了菩萨戒,只是按照菩萨戒条来要求自己,并不是说我们受了菩萨戒,就已经成为菩萨了,或是已经成就了,我们就可以去做一些主法的事情了。在家居士,我的看法是,不管你受菩萨戒还是没受菩萨戒,在念佛堂负责也好,不管做什么法会,都不要说我在度众生。都是自己在努力修行,这样比较好。不是你是否图名图利——如果图名图利就更不对了。
 
现在有个问题,就是很多的居士,有些刚开始学佛还挺好,后来就是越走离佛法越远了。为什么远了?就是他开始认为自己能够弘法,能度众生。就这一念,再有很多不相应的人没有正确地给他解释。他以为他已成为菩萨,或是成为一个主法者,而去做这些事情,最后就远离了佛法。
 
因为末法时期,说法主只有三宝,只有僧人是说法主。在家居士不可能成为说法主,这是很重要的。不管你在寺院也好,在念佛堂也好,你不能成为说法主、坐禅主、行来主,就是世间一切的弘法主都是僧人,这是佛给的任务。居士只能是来护持佛法,不能起主法作用。所以说在一个念佛堂里,做主法的时候——所谓的主法,不应该做主法想,就是我领个头就完事了,这是很好的事情,而避免了一种慢心。
 
特别是我们作为居士来讲,时时刻刻不应该离开三宝。不是寺院有和尚在,有比丘在,有沙弥在,我尊重你,如果没有就我老大,那不可以。我们什么时候都应该有佛法僧的。所以说在念佛堂里不可以提,说我是主法者,这个要注意。如果图名图利,那就走到邪道上去了,那就是邪命生活了。比如说,有的做三时系念也好,做佛事也好,贪求供养,这就是邪业,就是我们说的不正业,八不正道里的。所以这个应该注意。
 
 
问题四、第二个问题:还是这些(做三时系念法会的)居士,有些老年居士病了,本人或家属请他们念《地藏经》,有的病好了。他们这么做如法吗?有人说在家居士只许念佛,做上述佛事是大恶,请师父开示。
 
就是说有些居士或老年居士有病了,家属请他们念《地藏经》,病好了。这个互相念经,互相帮助一下是可以的,这是允许的。但是这个如不如法呢?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看的:《地藏经》本身是很好的一部经,特别不错,特别是讲到孝道。但是我们把《地藏经》看成是一部驱鬼神、治病的经,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特别是听说搞了一个《山西小院》,诵《地藏经》还是诵什么经,后来病都好了。这些东西有时候,怎么说呢——有的已经不像佛法了。
 
佛法的意思是:《地藏经》也好,佛所有的经,都是让我们觉悟,让我们能够了脱生死,这是我们的大事。佛法并非为世间法服务的,不是为了治病,为了身体健康,佛才讲这些法,并不是这个。佛讲的是让我们知道这个大因缘,有一个大事情要做的,那就是了脱生死。现在有很多人把《地藏经》当成治病的经,驱鬼神的经,这就违反了佛的本意,这样做就不如法了。如果一个人想增加道业,而且为了了脱生死,让听者能够生起欢喜,能够知道世事无常,知道因果,这样做是如法的。如果把《地藏经》当成驱鬼神的经,搞什么附体了,搞这些东西,这都是不如法的,都是违反佛的本意。
 
“有人说在家居士只许念佛,做上述佛事是大恶。”这句话就不准确了。在家居士不光是念佛,也可以参禅,更主要的应该是持戒修行。居士也要成佛的,是不是?成佛不是一个法门就可以的,而是需要各种法门来成就。所以说“做其它佛事就是大恶”,我看这个说法不准确。
 
他讲的是不是上述有的拿《地藏经》当成述说鬼神的经去处理了?他可能看到起的这个作用不好才那样说,是不是说的这个方面?大家应该注意这个方面,现在有很多的大仙,所谓的大仙,就是世间人,利用《地藏经》来骗取钱财,所以大家应该警惕。
 
 
问题五、我们慕名而来,在车上写的不清楚,请原谅。第三个问题:请问师父,我想在晚上和早上都诵楞严咒、十小咒、《弥陀经》可以否?
 
这个没有问题。诵经啊,佛的经是扫一切相,也就是说离一切相。佛经越在晚上诵效果越好,为什么晚上诵效果更好呢?因为晚上我们都想睡觉,昏沉了,晚上诵经我们可以克服昏沉,可以克服颠倒梦想,所以晚上诵经更有利于修行。佛在世的时候,出家人都是中夜休息,前夜和后夜都在经行和修行,很少休息的。佛每天睡眠就一个小时,僧人那时候休息是四个小时,其它时间都在经行,都在修行。所以说没有问题。特别是晚上诵经、诵咒,效果非常好。但是晚上要注意一点,就是说起来的时候要洗手,要上香,要把衣服合上,要穿好。这样的话我们有恭敬心,必然获得佛的加持力,也会感应道交的,这个很殊胜的。
 
 
问题六、这个纸条是这样写的,第一个问题:师父,学佛几年,做功课、念佛哭得非常多,为什么?
 
这个问题就得加小心。有时候有的人一念佛,或一见到佛菩萨形象他就哭,因为什么呢?一个是自己好像流浪的孩子回到父母跟前,他有一种悲伤或是一种喜悦,就会产生流泪的现象。但为什么还要注意一点儿?就是说有一种悲魔,这种悲魔,哭常了以后,把心哭酸了,这悲魔就入了心腑了,只要想起来就哭,这个很可怕的!所以说一定要警惕这个。如果你每次做功课都要哭,非常多,在做功课的时候,哭的时候应该念一念“是不是悲魔入窍,是不是悲魔入窍”,自个反复念。反复念以后,这个悲魔马上就消失了。这个哭也是一种假脸。
 
 
问题七、第二个问题:成佛必备的条件是什么?
 
这个成佛的条件很多的,首先我们要有正知正见。必备的条件,首先就是我们想成佛,必须知道我们本来就是佛,我们有佛性。佛性本来就是不生不灭的,也是不增不减的。为什么我们需要修行,需要成佛呢?因为我们迷了,贪嗔痴过重,所以不能成佛。成佛只是去掉贪嗔痴,去掉我们的毛病习气,我们就是现成的佛。所以说我们想成佛,必备的条件,是要按戒律去修行。从戒、定、慧开始,一步一步地做。
 
在家居士也是一样,在家居士更需要从戒、定、慧开始。首先从戒律开始,在家居士从三皈和五戒开始。这个三皈五戒看着很简单,实际上做起来也要费一番功夫的。如果你放不下自己的利益,放不下自己的面子,放不下自己的这个吃、住等等,你想很快地成佛,这是有困难的。而且佛也是这样,都是在难行中能行才有所成就的。而且从南传佛教里讲,成佛得需要多长时间呢?得需要四大阿僧祇劫,再加十万大劫才能成佛。也就是说释迦牟尼佛从燃灯佛给他授记,到现在成佛这一段经过多长时间?十万大劫,这一段时间就是十万大劫。
 
咱们的汉传佛教很少把这个问题说明白,都是讲很快就成佛了。说释迦牟尼佛,燃灯佛给授记的时候就说了“来生当成佛,号释迦牟尼。”我们以为就是下一生,实际上这一段过程经过多长时间?是十万大劫!而且佛在被燃灯佛授记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已是具备五神通的菩萨,已经是五神通的菩萨了。不断地舍身,不断地修行,具备五神通,最后遇到燃灯佛。看到一个老比丘在泥路上走,很辛苦,他发起一种供养心,布发掩泥,让燃灯佛踏着他的头发走。走过以后,起来再用头发去铺这个道。后来燃灯佛一看他如此虔诚,就说了,“如是,如是。”也就是说过去我也是这样,你也是这样,我过去也是这样。所以他才被燃灯佛授记,当来成佛。这一段时间就经过了十万大劫!
 
有时候我们就是没有长远心,就想我今生一定要成就,我一定要成佛!决心是对的,但是要有长远心。所以这里的必备条件,主要是从戒律开始,特别是居士这一块。不管僧人和居士都得从戒律开始,如果不从戒律开始,想成佛是不可能的。有人说我看经,我学教义能不能成佛?佛讲了受戒和破戒能成佛,不受戒不能成佛。佛也曾经讲,戒为无上菩提之本。如果没有戒律你不可能有菩提种子,没有菩提种子就不会成佛的。这个问题大家一定要清楚。
 
我们不管成佛需要多长时间,首先应该踏踏实实的,第一步该怎么走?我们应该如实地走。虽然成佛时间很长,但是我们的修行呢,我们每个人可能也修过多少劫了。所以说不用考虑那些事情了,考虑这个时间长、时间短的问题。我们只要今生努力,必定有一天会成佛的。这个成佛条件是很多的,还要行菩萨道等等。
 
还有一种说法,这个成佛——也就是说修行,我们的身体死了以后,骨头堆成什么样呢?堆成像山一样那么高,那时候才能成佛。舍身,不断地舍身,能舍到像山那么高就可以成佛了。但是我们不要失去信心。我们听到这些真实语,应该更高兴,为什么呢?我们找到成佛的真实道路了。不是虚妄地说,不是欺骗地说,而是真实地说。所以我们就应该更有信心。
 
曾经有一个师父在五台山,那时候他还没有出家,和我住在一个屋。这个屋里人很多。他要出家,旁边有一个师父就问他,说:“你现在出家,能成佛吗?你知道成佛得多长时间,多少劫吗?”这个师父就回答说:“你看一看,看我修了多少劫,你知道吗?”那个师父就不吱声了。他答得非常有理智。
 
就是说我们每个人想出家也好,想修行也好,都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是多生多世的努力才有的结果。大家应该鼓起信心,何况成佛本来就是我们的本分,因为我们本来就是佛,就因为毛病和习气熏染过重所以不能成佛。只要把我们的毛病习气,也就是我执和法执放下、破除,我们就可以成佛,也就像禅宗讲的,见性成佛。
 
 
问题八、第三个问题:出家成佛比在家成佛有多少优点?
 
这个问题,佛讲了,受戒和破戒能成佛,不受戒不能成佛。为什么说受戒能成佛呢?因为佛的戒律,它是成佛必然的条件。成佛必须根据这些戒律来成佛。如果没有这些戒律,就不能成佛。比如说在家居士,有的是受了五戒,或受了在家的菩萨戒,那只是给成佛打下一个基础。所以说在家成佛的速度要和出家成佛的速度比,那还差得很远。
 
我举个佛经里的例子:有一个比丘尼,她劝国王的妃子出家。这个国王的妃子就说:“你看我在皇宫里养尊处优惯了,我吃不了那苦。一旦受了戒,我又破了戒,甚至还下地狱,这反而不合适了。”这个比丘尼就讲了,她说:“破戒就破戒!”她说:“我过去曾经就是一个戏子,专门演出家的人的这个戏。因为演戏的原因,多少生以后就出家了。出家以后由于慢心,造口业,后来下了地狱。从地狱出来以后,赶上释迦牟尼佛住世,也跟着出家了,最后在释迦牟尼佛这个时期得到阿罗汉果。”她总结自己的经验,说:“我要是那时候不出家,不可能在释迦牟尼佛这个时代成罗汉,了脱生死的。就因为我在释迦牟尼佛之前,曾经出过家,受过戒才成罗汉的。”所以佛讲了,受戒和破戒都能成佛。
 
再一个,出家人和在家人比,有一本经书曾经讲过这么一个例子。一个国王就问一个比丘,说你看看:“一个得到初果的优婆塞,也就是证到初果的居士,应不应该向比丘顶礼?”这个出家人,这个尊者就给他讲了,说出家有二十种殊胜的利益。每一种利益,这个证到初果的居士都必须向出家人顶礼。除了这二十利益,还有两利益,就是两个特点,包括这一共是二十二个特点。就是说在家证到果位的居士,也必须向凡夫出家人顶礼。出家比丘本身的这个利益就非常殊胜。
 
特别是在家的居士如果证到阿罗汉,也就是四果阿罗汉的时候,他只有两条路可选。一个是涅槃,不超过当夜。比如说今天得到阿罗汉,明天天亮之前你必须做出选择,只有这么一段时间。一个是涅槃,一个是出家。你看看居士证到四果阿罗汉必须是这两条路。从这两条路可以看出来,出家和在家人比,成佛的快慢就知道了。
 
现在有一种说法,在家比出家成佛还快,这个说法不准确。从笨理想一想,一个专业的和一个业余的他能不能比?他不能比。另外受的戒体也不同,受的律仪也不同。有的出家人虽然有些地方没有做好,甚至造一些恶业,但下地狱快,出来也快。他终归在成佛这条道路上已经开始走了。就像一个小孩似的,不断地摔跟头,又不断地起来,他终归会跑的。所以出家比在家的优点,不可以用小小的比喻来讲,没法比喻。
 
所以说我们应该能出家还是出家。当然了,一定要够条件,不够条件也不行。够条件的还是要努力出家。我们有的虽然出不了家,一定要赞叹出家,千万不要去诽谤出家,或阻碍人出家。佛在《出家功德经》讲了,有人阻碍别人出家,他得的果报就是瞎眼果报。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亲人,都是一样。这个瞎眼呢,生生世世瞎眼。比如说他堕落了,堕落鬼道,在鬼道瞎眼;堕落地狱,在地狱瞎眼;做人,做人瞎眼,所以这个果报非常重。
 
我们也都知道。过去有一个尊者,看到一只鸟,后来笑了。别人问他:“尊者,你笑什么?”他说:“我多少劫以前,想出家。这个鸟就是我的孩子,他阻碍我出家。”就是他母亲告诉说:“你叫你父亲别出家”。这孩子就对父亲说:“你出家那谁管我啊?谁照顾我啊?”就因为这句话,他就放弃了出家。所以这孩子,他父亲最后都成了尊者了,他还堕落在畜生道成为鸟类。所以说阻碍人出家,罪过很大的!出家非常殊胜,不是我们凡夫所能理解了的,一定多看看这个《出家功德经》,这个非常殊胜。
 
 
问题九、下一个纸条,第一个问题:有的人认为自己的行持不好,不敢受五戒,请师父开示。
 
就是说有的人很谦虚,认为自己的行持不好,不敢受五戒,确实是个问题。如果杀、盗、淫、妄、酒还继续做,确实没法受五戒。但如果光认为自己都做到五戒,和五戒要求一样了再去受戒,这样人存不存在?他是不存在的,不可能的。都是受戒以后,有了戒体,他才能从里到外防恶止非,才能更好地去行持佛法。我们为什么对自己没有约束力呢?为什么做得不好?就因为我们没有受戒。因为受戒他其中有戒体,有戒体以后就能防非止恶了,我们才能更好地往这条道走。所以说不要考虑我做好了以后再去受五戒。只有受五戒以后才能做得更好,这个很重要。
 
“有的人就认为自己行持不好”。行持不好是什么原因呢?是我们不敢做啊,还是我们有些障碍?如果有障碍我们应该克服;如果不敢做,那你受戒和不受戒都差不多,没等受戒就开始破戒,那就不合适了。我们如果没有大的困难,应该赶紧受五戒,受五戒才能成佛呢。佛不讲了吗,受戒和破戒都能成佛。所以说这个五戒对我们居士来讲非常重要,它是成佛的基础。
 
像佛的父亲,就是从开始受五戒,最后临终的时候证到四果阿罗汉。这个很殊胜的,他这一生就了脱生死了。所以我们应该受五戒,不要考虑自己的行持问题。既然受了五戒就要豁出命去行持,豁出自己所有的利益来护持这个五戒,必然能成就。如果我们自己又想受戒,而又不想把自己所得的利益放下,该偷的偷,该撒谎撒谎,该邪淫邪淫,该妄语妄语,那就不行。
 
我们一旦要受五戒,一定要克服这些缺点,克服了这些缺点以后,我们就会从五戒中获得大利益。受了五戒以后我们不妄语了,我们就会生出爱语、妙语,我们就会受人尊重。我们受了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众生看着我们就放心,我们就会清净,受人尊重。我们这一生,得到人身非常不容易。在这个末法时期如果能受上五戒那是很殊胜的,这是一件大事情,所以应该受持五戒。
 
 问题十、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度化众生?我怎么才能发起菩提心?请师父开示。
 
“为什么要度化众生?”不是有众生要度化。我们不知道什么是众生,什么是众生?贪嗔痴就是众生,不是哪个人是众生。我们应该把贪、嗔、痴看成是众生,我们要度的是贪嗔痴,要去掉妄想这才行。为什么要度化众生呢?因为我们不知道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我们的法身,我们就知道我们这个形象是我,离开我们的形象都不是我,这是凡夫的执着和迷茫。所谓的度化众生就是度我们自己,不是度别人。
 
比如说我们今天上街了,遇到一个张三,我跟他讲学佛有什么好处,自己也非常高兴,我今天度化一个众生。那张三是谁呢?他这个形象就是你。你给他讲,实际上是跟他讲吗?都是你在跟你自己讲,都是自己在度自己。所以说度众生,实无有度者才是度众生,如果你有度者,还不是度众生。
 
“怎么才能发起菩提心?”这个菩提心啊,有的人认为我在佛前发愿,我要发菩提心,我要度众生,这就叫发菩提心了。我看这个想法不准确。这个菩提心也就是智慧,也是清净心,也是无相心。怎么样才能发起菩提心呢?首先我们应该严持戒律,在三皈五戒宁死不犯的情况下,同时眼睛不外观,耳朵不听,不贪吃不贪睡,敢放下一切,在这个基础上。甚至,比如说我们有很多人有工作,工作可以不要,但不可以破坏戒律。如果和戒律相冲突的时候,宁可守戒,工作可以舍掉,甚至命可以不要,但是一定要给世间留下正气。
 
我们有这种心,时而久之,这个菩提心就会发起来。这个菩提心是自动发起来的,不是人为发起来的。当发起这个菩提心的时候他不会退转,不会说今天发菩提心明天就没了,后天就找不着了,大后天又开始去搞那些堕落的事情,不会这样。发起这个菩提心,这一生一世都不会退转的,他勇猛地往前走,不管前面有多大困难他都能克服。所以这个菩提心是成佛的本钱,非常重要,它的发起必须在严持戒律的基础上。严持戒律就必须放下自己所有的利益,不可以有半点将就或是方便可找,这都不行。
 
比如说过年了,亲戚朋友说:“你学佛了,一年到头,我们也不要求你别的,和我们喝顿酒吧!或是吃两个炒肉菜吧!或吃点肉边菜吧!”等等。一寻思也是那么回事,那我就吃。那你永远也不会发起菩提心。不管是亲属或朋友,还是涉及到自己工作,绝不随顺。只有你坚定不移地按照戒律去做,堵住所有的漏洞和妄想,这个菩提种子才会真正地显露出来,才会发起来。你老开方便,这个发菩提心的机会,一个是不来,就来了也是马上漏掉。因为你没有那种决心和力量,所以说也发不起菩提心。这个菩提心的发起必须从严持戒律开始。
 
当然这个说法只是我的看法,只能供给你们参考。
 
 
问题十一、阿弥陀佛,以下问题,恭请上妙下祥师父慈悲开示。第一个问题:有人念佛,发愿说:今生决定往生极乐世界。如果今生没有往生,是否犯妄语?
 
这个问题还不是个小妄语的问题。妄语有几种妄语,有大妄语和小妄语。比如有人问你早晨吃没吃饭?你本来没吃说吃了,或是你吃了说没吃,这犯小妄语。如果你说今生我已经证到什么什么果位了,或我决定能够往生西方极乐,这都属于大事情,如果不是真实的,就犯了大妄语。大妄语犯什么罪呢?从出家人来讲,犯断头罪,就是今生你不可能再发起菩提心,菩提心不可能再发了。所以这个千万要注意!
 
往生西方极乐是很好的事情,我们有愿望去往生,这也是可以的。我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但你不能说决定往生西方极乐,除非你有真实的把握。像虚云老和尚、宣化上人他们可以,这是八地菩萨和证道的人,他们说话不会妄语的。否则的话,有时候就犯了大妄语,这是绝对不允许的,所以说一定要谨慎。特别是我们居士有时不太明白,说我今生一定要往生。这是他要往生,但不一定是决定往生。或是说错话,急急地说,顺便就说了,这个不犯妄语。如果故意这么说,就是犯妄语。
 
比如说有人问你:“你证到果位没?”这有一个苹果,他拿着苹果就说:“你看我手里拿的是什么?”哦!是苹果。就暗示人家他已经得到果位了,这也犯了大妄语(的方便罪),将来都会下地狱的。所以说绝对不允许有半点妄语的行为。是就是,不是就是不是,绝不能在这里投机取巧,或是换取一种名利,这都是不允许的。
 
还有一个,他发愿说今生决定往生。发愿,他愿往生,这还可以。是愿,是想法,但不是决定,他要说决定就不对了。或是他有了错误的决定,错误的境界。比如说打坐,或是做梦看到了所谓的西方极乐的图像,他以为:“我既然看到这图像,人家说了见佛好相就决定往生。”可能错误地认为他能往生,他不是故意妄语,这个还犯不到大妄语,但是也能犯到妄语的方便罪。
 
所以这一生千万不要犯妄语,特别是在佛法里,更不能去随便乱说的!或说鬼来了,头两天鬼上我们家来了;或是哪个神上我们家来了,我请的。这都犯到大妄语里去了,犯大妄语,这都是要下地狱的,下地狱罪。就是说不知为知,知说不知,这都犯妄语。
 
有人可能说了,说:“你看佛讲了,还讲方便妄语。”方便妄语也是妄语,也是不允许说的。这说佛有方便妄语,佛从来没有方便妄语。佛是实语者、如语者、不妄语者、真语者。虽然佛有这个“黄叶止儿啼,空拳诳小儿”之说。就是说一个小孩爬到井边,要掉里了。佛说:“你看,我手里有糖。”这小孩一听说有糖就爬回来了。这是比喻如来有种种的方便。因为如来是真语者、如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佛这么讲,说手里有糖他就会变糖。佛可以把三千世界放在手心里都不为过,所以说佛不存在妄语。我们没有证到如来这种自在,我们就说和佛说的是一样。“啊!你别掉进去啊!我这手里有糖。”那你就犯妄语,这是不允许的!不要和佛比,一定要不妄语!
 
我为什么反复强调妄语的问题呢?就是说我们往生西方的时候,或是成佛的时候,或是我们证道的时候,如果有了妄语,我们就有一个大的漏洞。不管你是方便妄语也好,而且是一种善心的妄语,都是不行的。比如说你一个亲人、一个长辈,他得了癌症,医院做了诊断说是癌症。你怕他听到这个消息以后身体会受不了,会因为过多的焦虑,甚至导致病情加重或死亡。他亲口问:“我到底得了什么病?”“你感冒,肺炎。”或是说小问题,这也就犯到妄语了。这种妄语,将来你成佛的时候,或成道的时候,就导致你不能成就。
 
为什么这么说呢?说是我很努力啊!你努力不假。你比如说,念阿弥陀佛或念观世音菩萨,很努力,每天很努力。就像一个人,也赶到了这个河边,观世音菩萨来没来接你?也来接你,这是你修行的果报和努力的结果。但是为什么你上不去这个船呢?因为前面有几条大河拦着你,几条大河,你就无法逾越。这几条大河是什么呢?是妄语业!是你这种方便妄语所造成的业,还不是大妄语。就这个小妄语就会造成几条大的洪流在那搁着,让你无法跨越。佛在没在?在你面前呢,你也看到了,但就不能上船。不是佛菩萨不慈悲,也不是你不努力,但由于你戒律不清净,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下回再说,就失去机会了。所以说跟大家讲,这个方便妄语也不能说的。
 
有的人说:“我是以一种慈悲心说这个妄语”。但你慈悲心能用多少时间?你这会儿慈悲,两分钟慈悲,三分钟慈悲,五分钟以后你的慈悲心就化没了,剩下的还是妄语,根子就是妄语。我们有时候往往拿一种慈悲心,或说没有办法,来掩饰自己的妄语,那都是不行的。因为那种掩饰就像我们吃的这个药,外面有一种糖衣,你把糖衣化了,里面就是苦的。就表面一层是糖衣,含到最后的时候就是苦的。所以说这个方便妄语在佛戒律上是不允许的。
 
我们在家居士也要特别加小心,这个方便妄语,一定要自己改正。不妄语实际上我们就会成为一个实语者,妙语者,真语者。如果我们不妄语,会说出很多动听的话,而且很多人爱听我们的话。而很多事情,我们不妄语以后,自然界也会随着我们不妄语而实现。如果你妄语,本来这个事能实现也会变成虚无。所以这个不妄语有大利益在,妄语就会失去大利益,大家一定不要妄语。
 
 
问题十二、第二个问题:有在机关领导阶层的学佛居士,对待应酬中喝酒吃肉的问题,说应该恒顺众生才对,什么叫恒顺众生?
 
这个“恒顺”二字啊,恒顺众生指的是度众生,就是度贪嗔痴。不管是从哪个角度,就是把我们立着或倒过来,都不会改变我们度众生的这个心,也就是我们守戒的心不应该改变。而且我们只能是不离开佛法,也就是说“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这叫恒顺众生。并不是说众生需要什么,我们就跟着做什么叫恒顺众生。那不是恒顺众生,那你本身就是众生,本身就是堕落,那不叫恒顺众生。所以说这个问题,在学佛中有很多的模糊概念,特别有很多无奈。
 
比如说机关领导阶层学佛的居士,领导也是眼前花、水中月,今天有了明天就没了,不能把领导这个职务看得过高,这个东西虽然在生活中有人们所羡慕的一方面。我们更应该利用领导这个阶层学佛难的这个机会来锻炼自己,来成佛,这才是正确的。越是领导越应该坚持佛的戒律,绝不能去喝酒!这个问题上,坚决吃素!
 
我记得盖县有一个居士刚学佛,他在没学佛之前就是特别爱喝酒,几乎每天都喝。学佛以后,就不喝酒了。有一次他到朋友家去做生意,这朋友就说:“咱俩好不容易见面,你得喝点酒。”他说:“我不喝。”说:“白酒不喝,喝啤酒。”他说:“那我也不喝。”最后不管怎么说,他也没有喝。一个爱喝酒的普通的居士都能做到。他回来跟我讲,他学佛时间并不长,也知道说不喝就是不喝,不管怎么劝。最后他把皈依证都拿出来给人看,“你看我这个不能喝,说什么也不能喝。”他还做生意,还求人家,那也不喝。
 
所以这个很重要,很重要!喝酒它会障道的。特别是不吃素,将来会有恶的果报。因为我们一念的错误,就会带来终身的遗憾。一旦做了,我们终身都会后悔的。如果我们这一念坚持住了,不怕失去一切利益,守住五戒,我们获得的利益是终身的,生生世世都不会缺少的。甚至你这个生意没成,它也会从另外的角度获得更大的利益。
 
所以说恒顺众生,只有坚持佛的戒律叫恒顺众生。不管这个众生怎么想,他生气也好,同意也好,赞叹也好,你只要是坚持佛的戒律就叫恒顺众生。如果你不坚持佛的戒律,他欢喜,你也是在破坏戒律,俩人同时堕落。包括吃素问题,吃蒜的问题,吃葱的问题。有人说我吃不点行不行?戒律上说就是这个葱和蒜烧成灰了,也不允许吃,吃也犯戒。酒,沾一滴都犯戒。就你给别人递酒瓶子,空酒瓶子、空酒杯,也犯戒,一点都不允许。因为佛是法王,法王定了的命令,不允许任何人去违背。不是在你身上起多大作用才叫犯戒。如果没有病绝对不允许开缘的。
 
这点一定要记住,千万不要犯糊涂,一犯糊涂了,我们就会失去成佛的机会。我们按照佛的戒律去做,必然有所保证。任何人说的观点都不能给我们作保证!他自己都不知道将来上哪去了,是不是?谁能给我们作保证?我们还得自己度自己。
 
 
问题十三、第三个问题:在家人能否给在家人剃度现僧相?即使有人说他已经开悟了,能给在家人剃度吗?
 
这个是不允许的。剃度师就像法身父母似的,在家人不是你的父母。比如说,这话不太好说。你比如说这个畜生,堕落畜生胎里,它生出来就是畜生,堕入人胎里,他生出来就是人。所以说剃度现僧相就等于出家一样,由僧人剃度他便现出僧相。如果不是僧人给剃度的,他所谓剃头那称为白衣、光头者,白衣光头或是光头白衣,他绝不是僧相。因为在家人他不具备给人现僧相的能力,不具备这个法身父母的能力,所以说不可以。
 
“即便有人说他开悟了”,开悟了他也不是比丘。你想,居士就是证到初果了还要礼拜比丘。在家居士证到四果了,一个是涅槃,一个是出家。所以说不可能允许他给人剃度,这个是不允许的。有人说已经开悟了,这种话有时很多是妄语,特别要加小心。所以在家人如果给人剃度,就说明这个人并没有开悟,要开悟了他就不会给人剃度。开悟了他就知道什么是佛法僧,是不是?他不会随便给人剃度的。
 
比如说这个文殊菩萨和大目犍连,是大目犍连尊者还是迦叶尊者?大目犍连尊者。他们俩往外走的时候,这个尊者就让文殊菩萨先走,说:“你先走,你是大菩萨。”因为佛认定他是大菩萨,甚至是佛母。文殊菩萨说:“你先走”。意思是说你现在虽然还没有证到我这个地步,但是已经成为罗汉了。你现在是常随佛学,跟佛最近的,能弘法利生的,所以说应该你先行。最后文殊菩萨还让尊者先行,就是大菩萨都尊重比丘。这个比丘不是什么人都能当的。
 
我再举一个例子。在南传佛教有这么一个说法,就是出家人如果已经证到果位了,但是你没有持不捉金钱戒这条戒律,你也不算真正的比丘。就这一条戒律,沙弥戒律,就这么一条戒律做不到,你都不能算真正的比丘。你想一想,你不是比丘怎么能给人剃度呢?你没有那个能力去让别人现出僧相。所以这个应该加小心。甚至还有的在家居士,现在也算不上“居士”了,叫僧人礼拜他,甚至说他母亲已经什么能接引了等等的事情。这都是犯大妄语,这样的人都是魔道。
 
 
问题十四、第四个问题:现在风行三时系念,甚至有人在家自己搞,将冤亲债主招到家里,致使自己疯癫发狂,还说有附体现象,能教育人,很赞叹。佛在哪部经里介绍三时系念的,它对我们生死有关系吗?
 
这个三时系念可能是哪个大德搞的,我也不太清楚,也不太明白。但是所谓的把冤亲债主招到家里,这种每天尽谈冤亲债主这样的事,恐怕他不是一个完全正信的佛教徒。正信的佛教徒他应该知道诸法空相的道理。
 
甚至说附体,为什么附体?他都说不清楚,这都是现在外道所搞的。比如说有的世间的大仙搞一些附体啊,烧元宝啊,还阴债啊等等,这都不是佛教,这都是道教的东西。把道教一些东西都拿到佛教里来,这是很可怕的事情。还利用冤亲债主之说,自己解释不了佛法诸法空相的道理,而把这种现象说成一种冤亲债主,结果是越搞越重,所以说这个很可怕!家里还供着仙堂、道教,什么都有。也就是说,像这种搞法,他根本就不是居士了。
 
我们作为三皈依的佛弟子,如果去拜仙堂,甚至道教的地方,包括土地啦,城隍啦等等,去拜,你的三皈依戒体就破了。你三皈就白皈依了,你已经失去戒体了。失去戒体,也就是说你不能成为佛的真正弟子了。虽然挂个名,但实际上你已经失去它的根本利益,这个很可怕的!这个多宝讲寺的智敏上师他讲,说能海上师曾经讲过,只要你稍稍一恭敬,你的三皈依戒体就破了,很可怕的!所以说我们很多的学佛人,走到那些地方,由于不谨慎,被一些人误导了,就会失去戒体的。
 
这个附体的现象咱们看了很多,经常过来一些人,说让师父给治附体。我说你没有附体,只不过是你错误的解释,或产生了错误的暗示。比如说供仙堂产生了暗示,或听别人错误的解释产生了暗示,产生一种精神不能自主的这种现象。有的当时讲完了,最快的也就是一两个小时就好了,有的是几天或是几个月也逐渐地见轻好转。因为心理它能影响生理活动,生理也同样影响心理活动。他不知道人的这个意念力会导致生理的一些变化,或一种现象的变化。
 
比如说,我们说这个墙很白,我们就观想那个墙上有观世音菩萨,观久了观世音菩萨就能下来。究竟观世音菩萨在墙里还是在空中,还是在我们眼睛里生出来的?都不是,三者虚妄,这三者都是虚妄的。这是我们由于观察久了,想像久了,眼睛疲劳所产生的一种幻象。这个佛在《楞严经》里讲得很明白:就像一盏灯,我们瞅久了一盏蜡烛灯,这个蜡烛灯就会产生一种光圈。这种光圈究竟是蜡产生的光圈?要是蜡产生的光圈,平时瞅的时候没有光圈;如果是空中产生的光圈,不点蜡也应该有光圈;如果是眼睛产生的光圈,那没有蜡不瞅的时候,它自然也应该有光圈,所以说这三者都是虚妄。因为人不断地想像和瞅,最后造成眼肌疲劳所产生的一种幻象。这个附体和它是一个道理,就是人们的暗示,由于没有正信所产生的。
 
特别现在年轻人这现象比较多,有很多念大学的产生这些现象,就因为父母供这些仙堂。大人一般经过六○年啊,经过痛苦的日子,或是有一定信仰或是有一定定力,他还不至于被转得太多。特别是小孩,在这个金钱的社会里,他没有信仰,而且这个抵制力非常薄弱、非常脆弱,而且六神无主,除了钱他不知道别的东西。升官发财,这是他唯一的理想。这种毒害对他来讲,就是自己做不了主的一种毒害,他很容易被这些现象所左右,所以就定不住了。有的大学不念了。昨天还有一个,念到大学,现在休学了,没办法。孩子非常好,也非常老实,是个男孩。
 
所以说这个所谓的冤亲债主,搞得很多人产生了幻听幻视,耳边有人说话,眼睛看到东西,这都是幻听幻视的结果。有的甚至住了精神病院,发狂,这是很多的。所以说诸法空相的道理才是佛的真正的道理,如果不懂得诸法空相的道理,盲目地用佛讲的因果去为自己服务,这样我们就走到错误的道路里去了。
 
现在有很多人搞三时系念,搞附体。有的像这个蛇啊,甚至是蛤蟆等等吼啊叫啊,那都是暗示所来的。另外我们的贪嗔痴它也会产生这种现象。因为我们心里,如果过于狡猾,他就会变成一种狐狸的状态,如果嗔恨大了就会变成蛇的状态。它根据我们心里这个贪嗔痴的轻重,来决定一个人的形象。你看人的形象,就是不断地做善事做好事,才得到人的形象。相无定相,都是根据心里的贪嗔痴多少来决定的。
 
所以说这种错误的引导特别可怕。也有很多的大仙把这些问题弄出来以后,自己解决不了,有时候他也把人介绍到寺院,说:“你找妙祥师父去吧,你认他做师父就行,这个病就能好。他要不认,那就是他不给你治。”把责任推给我了。又生气又没办法,你要冲大仙,真生气;你要冲这孩子来讲,确实挺可怜。后来我问他:“他让你来,没说那个钱给谁啊?”他说:“那个钱他留着了”。(众人笑)
 
所以说往往这些人就是打着出家人的旗号,最后不负责任地都给推到一个火坑里去了,这个是非常可怕的。他们就是为了钱财,有的不要钱财,要名要利,说我不要钱,但送东西可以,还是要,是不是?反正总是错误地引导,咱们要特别加小心。据说朝阳那边这种情况也很重,是不是?辽宁都严重!
 
好!这个问题就简单说到这里。这个三时系念我不太清楚,我想如果是一个大德做的,他绝对不会搞这个所谓的附体。如果为了这个收钱的目的,我想他也不会做,恐怕他也后悔。这个就是人们利用他。
 
(注:三时系念:元朝中峰国师所做的一种念佛仪轨,一堂佛事分三次完成。现今有个别人利用此佛事盈利,赚取钱财。)
 
 问题十五、第五个问题:有居士自己吃素,但为孝敬父母买酒肉供养,这样对吗?
 
  这个居士自己吃素,应该知道吃素是好事,吃素不光是身体好,同时能成佛。但你不能光自己成佛啊!是不是?光你身体好,让父母身体不好,让父母不成佛,所以说你给父母买酒肉那就不对了,是不是?你更应该想到父母,让父母去成佛,让父母身体好,这才是真正的孝。不能光看父母喜欢什么,因为父母喜不喜欢吃素呢?实际上也喜欢,但主要是没有这个经过,不知道它的好处。我们应该耐心地讲,这样就对了。
 
问题十六、下面一个纸条,第一个问题:师父,阿弥陀佛!请师父开示,具备什么样条件可以打禅七?
 
这个打禅七啊!我想不是你念经书念多少,就可以打禅七,主要是你能不能持戒。这个从居士这块来讲,首先从三皈五戒做起,要严格。如果能严格,这个知见还少就可以打禅七。如果看经书过多了,反而这个禅七还不好打。禅七,什么叫禅七呢?就是让我们开悟,放下一切知见,不要打妄想。这里不打妄想、放下知见,我们顺着功夫去做就可以。
 
但是其中最难点的就是有漏,什么是漏?就是财色名食睡,这都是漏!也就是五戒里的杀、盗、淫、妄、酒就是漏!你必须把这个眼儿堵上。禅七每天的努力,不断地加强。就像这个水杯,如果底下有五个眼儿,你要不堵上,装多少水它都会漏出去。装水越多漏得越快,因为上面压力越大,漏得越快。有时候我们平时没感觉漏,因为啥呢?一个是没有水,一个是有不点水,可能是刚漏一点儿还没注意。等水一装满的时候,禅七一加劲的时候,这个水的压力就来了,有时候一下就漏出去了。
 
你打一个禅七,或是修了十天二十天,甚至你闭关闭了一年二年的,很努力,一下就从这儿漏出去了。等漏出的时候,我们那个心痛苦得不得了,甚至都不想活了,活着都没有意思,非常痛苦。首先我们应该把这个眼儿堵上,虽然不能完全堵上,最起码我们得控制它,叫它少漏一点,是不是?这还是可以的。所以打禅七应该具备什么条件?第一个就是要五戒清净,能够真正皈依三宝。
 
第二个就是要懂得诸法空相的道理。不像刚才讲的,又附体什么的。如果脑子老想这些事,老以为这是正确的,这样的话,打不了禅七。一旦境界出现的时候,你马上就随着这个境界跑了。有时候打禅七会出现很多的幻境。比如说我们正走的时候,就听人说话了,甚至连喊带叫,甚至还有佛讲话,甚至阿弥陀佛来接引了等等的事情都会出现。你看别人都不知道,就你知道,你要仔细一听还真有。实际上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声尘的一种变化。
 
因为我们每天在行走过程中有摩擦,就是这种摩擦的声音,它都会随着我们心念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声音变化。我们有时候不知道,就以为是真的。打着禅七突然跑出来,哎呀,刚才不说着火了吗?出去一看怎么没着火呢?完了,这功夫白费了。他不知道这个脚和这个地面的摩擦,鞋的摩擦声音,产生的这个声,它就会随着我们心念的不同产生不同的变化,所以说这是很危险的。必须懂得诸法空相的道理这才能打禅七。当然了,不一定每个人都具备这个条件,最起码主持禅七的这个人得明白这个道理。一旦有事情他能给解释开,要解释不开,“啊,这冤魂附体了,你去写个超拔牌吧!你在那儿跪着念什么,念《地藏经》去。”他越弄越重,最后会疯的。
 
过去我们打过五个“药师七”,我们打“药师七”都是昼夜不停,昼夜不休息,每个七都是不休息,不允许睡觉。念一个小时,坐一个小时。有时会产生很多的幻境,所以必须把这些幻境解释得很清楚,而且他一听就明白。更主要的就是你的心、你的定力能够让他信服,能够把它说清楚,而他能够返回原状,这才可以。打禅七,首先这个诸法空相的道理应该清楚,这是第二个条件。
 
第三个条件:饮食。你吃三顿饭要打禅七,我说你打不成。因为禅七是为了马上开悟。饮食呢,佛不讲了嘛,早晨是天食,这一天早晨吃、中午吃,这为天人食;如果中午吃一食为佛食;下午吃为畜生食;晚上吃为鬼食。所以说吃的食物多少,也决定了我们的趋向。你如果打禅七吃三顿饭,已经具备这个畜生道的趋向。将来很危险,就跑到那里去了,因为你产生的幻象也是那里,这是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就是邪淫。淫欲为生死正因,饮食为生死助因。这个饮食过多了还会产生淫欲心。所以佛制规定了绝对不允许过午再食,绝对不允许。出家人过午再食那就是犯盗戒,盗戒是干嘛呢?如果出家人那样做的话,他犯盗戒,而且是下焦肠地狱。所以说这个饮食要注意。要讲起条件,还有很多,但也不要顾虑过多,但是起码的这几个条件应该具备。
 
 
问题十七、第二个问题:修净土念佛法门可以打禅七吗?
 
这个就随着自己的愿力,因为禅七和念佛基本没有什么区别。禅七,什么叫禅呢?就是外离一切相,内一心不乱为禅。你只要达到不打妄想都是可以的。念佛,用念佛法门打禅七也是可以的。比如说我念一个小时,坐一个小时,你可以说是念佛七,也可以说是禅七,都是一样的道理。佛号起的是什么作用呢?不是念佛把佛念来,是念佛把我们妄想去掉。妄想去掉了,佛自然现前。如果我们念佛求佛,就像《金刚经》讲的:以声求我,以相见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所以说这个不正确。我们是通过念佛,而把自己的妄想控制到最低的程度,那佛自然就现前了,自心作佛。
 
也可以打禅七,但是尽量的不要冲突,这两个法门的方法也有所区别。如果我们专修净土,愿意打禅七也可以。利用禅七这种方式去念佛,将来好掌握点经验去念佛,这都可以的。咱们寺院每个结夏安居快结束的时候,都要打个念佛七,念得非常好。很多平时都是坐禅的,但是念佛七念的时候非常认真,非常恳切,因为他没有分别。念佛也好,打禅七也好,参话头都是个拐棍,用哪个拐棍都得走道,就完事了。所以说你越没有分别,正符合念佛,正符合禅七,所以说这个比较好。但也不要乱来,今天打个念佛七,明天打个禅七,也不要那样。就是说还是把目的明确一下,尽量集中。
 
问题十八、第三个问题:我女儿明年考大学,我想供养寺院做功德,如何供养才算如法?
 
这是你女儿考大学,你才想起来供养寺院来了,要不考大学就不想供养寺院了,是不是?(众人笑)不管怎么地,他还想到求佛求僧,这都很好。如何供养才如法?你可以到寺院,领你女儿来干几天活,我看挺好,是吧!来三宝干点活,这就行了。
 
 
问题十九、第四个问题:我原练过气功,现在学佛了,不敢打坐,因为练气功时打两次坐,神识从头顶出去了,很害怕,不敢打坐,只能打坐时念佛还可以。请问师父这样可以么,应该怎样正确打坐?
 
“练过气功,现在学佛了,主要是练气功时打两次坐,神识从头顶出去了”,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佛讲了,我们的自性是不来不去,没有来没有去,怎么有出去和回来呢?所以说你老认为神识从头顶出去了,就不敢打坐了。虽然我们打坐的时候,有时候出现一些境界。好像飞到很远,好像能看到自己的身体,能够反观等等现象,就以为这就是神识出去了。
 
人啊,本来就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因为我们生出六根以后,眼耳鼻舌身意生出来以后,就限制了我们的功德。你比如说眼睛有八百功德,耳朵是有千二百功德,这些《楞严经》里讲得很清楚。有六根我们的功德就受到限制。如果一个人心净的时候,你心非常净的时候,用不着打坐,你可以从前面看到后头,你说你神识出去了吗?它不是神识出去,本来就没动。因为三千世界都是我们的心,哪有去,哪有来啊?是不是?都是你自己。只不过是不认识,被小小的境界给吓唬住了。
 
你当时有这现象,别人再给你解释说神识出去了,这就害怕了。生灭都是一场戏啊,一场幻境,就生和死都是一场幻境,何况打坐神识出去了和不出去,所以都是幻境。气功的解释就更没法说了,它错误的解释会造成我们很多的恐惧心,所以应该把气功这块破掉。气功它讲的是意念,意念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妄想!顺从我们的妄想,又打了个新的妄想。我们本来这个身体就是妄想,在身体的基础上,我们又打了个新的妄想,妄想加妄想就是气功,就这么个意思。
 
比如说气脉,有的讲气脉通不通。说这个意守丹田,说这个气一下到丹田里,非常好——这个现象是因为错误的认识。当我们坐得清净的时候,心里不打妄想的时候,这个心里一清净,从头到腹部都非常清净。所以说要是不知道呢,就以为是那块儿通气了,甚至说是灌顶了,说那风都从头顶进去了。那头顶能进去风吗?是不是?只是心里清净的一种表现而已,因为我们平时烦恼很重。烦恼是什么?就是一种业,表现的也是一种业,不是清凉,所以佛说烦恼是火宅。
 
当我们清凉的时候,我们就以为这是风来了,灌进来了,到了小腹了,我们认为气到小腹了,说气脉通了。所以说不断地追求气功这种做法,和了脱生死一点关系都没有,反而执著中又加了一个新的执著。学佛法,必须把这些都得破掉。所以我想啊,这个神识的问题,应该彻底地把它放下,应该知道诸法空相。我们的心不生不灭,无来无去,这是我们不动自性,就是我们的本体,这才是正确的。如果你能够这样,就能随便打坐、念佛,都没有问题。下回再遇到这种境界,或是出去了,说你愿意上哪去上哪去,你不回来才好,你看它回来不回来。它不可能的事,是不是?所以说主要是我们的恐惧心,看气功书看的。
 
 
学佛几年了,对戒律这方面明白得很少,请师父开示,在家居士如何持戒修行。
 
这个刚才我已经讲了,在家居士更得严格持戒修行。为什么在家居士反而要严格持戒修行?因为我们所造的业更多,所以戒律更得严。佛制戒都是根据我们造业情况来制定的,作为末法众生,戒律对我们来讲就很重要,也是根本重要。所以学佛,如果光诵经、打坐而不持戒,这就是谤佛,这就是魔业。佛所呵斥的就是这种人,不持戒修行,佛所呵斥,这是不允许的。所以在家修行必须持戒,只有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才是正确的。
 
如何持戒?就是我们一言一行都应该持戒,我也跟他们经常讲。特别是我们的居士中女居士多,上街买菜很容易犯戒。到市场挑菜,把好的拿走,把坏的留给人家,完了讲价钱,这些东西都是犯戒,临走还拿人家一点。别人一看她手里带着念珠,“这学佛的怎么这样,还不如不学佛呢!”人家就说了很多闲话,所以说我们不要这样。
 
我们在家居士就是买菜也好,做什么也好,我们一定要公平,不挑不拣,行菩萨道。什么是菩萨道?就是不自私。买菜时买什么样的?买坏的,把好的留给别人。那个卖主啊,做生意的,你要挑坏的,他当然高兴,他会多卖钱,多卖钱他也高兴,是不是?你让众生高兴,不就是你高兴,应该别自私。或是怎么样呢,我不挑不拣。应该这么持戒。
 
另外人家找错钱了,多给你了,你赶紧给送回去,千万别占人便宜。一看多了,赶紧走吧,好几天不敢上市场,这就不好办了,是不是?(众人笑)这就和佛弟子不一样了,所以赶紧给送回去。买菜也是这样,不要看秤,多少呢,我们信任人家。你信任他,将来别人就信任你;你不信任别人,将来别人也不信任你。你老看秤,怕吃亏,实际上你真吃了个大亏。学佛首先从真实做起,相信人做起。也就是说学佛要做个傻子,不要做聪明者,越傻越好。
 
我们为什么要做傻子呢?谁能讲一讲?提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要做傻子,谁能回答一下?看哪个居士低头了要回答。你说。
 
一居士答:只有傻子才能利益众生。
 
傻子能利益众生,好,还有没有回答的?
 
一居士答:只有去做傻子,他外在的贪、嗔、痴,欲望特别少。
 
嗯,这是对的。
 
一居士答:无明特别少。
 
好,那个居士说。
 
一居士答:只有傻子不自私自利,都是为别人。
 
好,还有没有答的。
 
一居士答:阿弥陀佛!大智才能若愚。
 
大智若愚,好,还有没有答的。
 
一居士答:我认为傻子凡事都不爱计较。
 
不爱计较,他为什么不计较呢?
 
一居士答:我觉得他好像什么都无所谓似的。
 
什么都无所谓,好,这是一种说法。
 
一居士答:阿弥陀佛!傻子就是不分别,或者是不妄想。
 
不妄想。好,你说。
 
一居士答:我理解的,傻子吧,只是说表面是傻子,真正的不是傻子。就像你普度众生似的,并不是你去普度众生,而是你自己度你自己。你说是傻子,在这说是傻子,别人说你是傻子,而真正的不是傻子。我说的就这些。
 
一居士答:傻子实际并不是傻子,是一种智慧。
 
啊,一种智慧。
 
一居士答:阿弥陀佛!就像两位师兄说的,真正的这个傻子是为自己这个自私自利的心要减少一些,对自己要不用心,但是对外面的一切人、事、物要了了分明,做一个大智若愚的真正修行人,才能利益一切众生。
 
一居士答:阿弥陀佛!这个傻子脑子里没有那么多乱七八糟的想法。
 
好,大家说的基本都有道理。主要一条,为什么要做傻子?因为他相信因果!他相信了因果,真正相信了因果。我们都说信因果,实际上我们遇到事情就不信因果了。人亏你天不亏你,他相信了这一条,所以他从来不怕吃亏,不存在吃亏的问题,给多给少都是自己应该得的。他相信因果,所以他就不愿意做聪明人。聪明人他是违犯因果,违背了因果。所以说真正的傻子他是相信因果。相信因果的人必然表现得很傻。有时候给他找钱,给他就拿,不给就拉倒,不要了;有的欠他钱他也不要了;有人骂他,他也听着,也欢喜接受着。因为他相信了因果,相信因果的人才是真正自在的人,也就是真正相信了自己的人,也是真正相信佛菩萨的人,而从中我们又修行了自己。
 
像各位讲的,有了智慧,有了不分别,所以一切都自在了。傻子是最自在的,并不是愚痴。所以说我们在家居士,应该严格持戒,持戒就是相信因果。持戒就是“行”,说我们要行佛法。什么是行?持戒就是行。说我们要信佛,要信愿行。什么叫信?戒律就是信。这是佛说的信和行,这不是哪个祖师大德说的,这是佛说的。戒律就是信,戒律就是行。所以说我们应该坚持戒律去信去行。没有戒律一切信都不成立,一切行都不成立。我们想成佛必须从戒律开始。
 
特别在家居士,有时候看着是很难的事情,但也是最好的机会。莲花出污泥而不染,越在污泥之中,我们的莲花长得越好,所以说我们利用在家居士这一段好好修持。别人都那么做我就不那么做,别人不做的我去做,别人不敢做的我去做,这才行。别人骂我傻子,那就骂!
 
过去我在当居士时候也有这种现象。经行,有时走在道路上,有的同事看着我,说:“哎,你怎么低头走道,你干嘛去了?”我也不理他。等我前面走,后面骂:“这个傻子!”那时候我在药局,有的跟我要药,我不给,虽然我很客气地跟他说,等我一转身,“这精神病!”他说这是精神病。我听完以后很高兴,很开心。最起码我和你不一样了,不一样就说明我在进步。所以说学佛,要想修行必须和他们不一样这才行,不一样就是恒顺众生,不一样才是符合佛的道理,才符合佛的戒律。如果一样,恐怕我们这里早就开小差了。你要检查你是否是真修行,还是挂个名,打着佛的旗号说在修行,实际上还在继续搞贪嗔痴。所以在家居士在这块要特别加小心。居士持戒这方面是最好的一个环境——就因为环境不好,更得持戒。
 
比如说,走在马路上,吐痰,我就不随便吐。过十字路口,红灯,那我就不走,不管有人没人,就半夜走那块儿我也不走。因为政府规定的,规定就是戒律,就是利益众生。既然利益众生的,没有人我也不走。为什么不走?我心得老实,是不是?不欺暗室嘛,不管白天黑天我都要这么做。就人看不着,还有天人看着,是不是?还有佛菩萨瞅着。应该锻炼自己时时守戒。
 
有一次我坐一个客车,长途客车,在什么地点忘了。正好停车大家都下去了,去方便。等回来的时候,车就往前走了几步,大家上车,我最后一个上的,不能跟人挤。这出家人、学佛人都记住了,上车、上火车、上汽车都不要跟人挤,最后上。它这车停着,正好那个车门那块有个栏杆,还挺长。这个栏杆就是不让人从这过的。这个车开的方向不太对头,但是已经开到这,作为一个学佛人,一个出家人,绝不可以跨栏杆,迈过去上车,虽然很低,那也不能迈。后来我就从旁边绕。这车上人很着急,说:“你看就剩这一个人了,他还在绕着走,你快上来吧,这迈过来多简单,你这人怎么不迈呢?”你愿意怎么说怎么说,你车开走了我也不迈。后来我就绕了一大圈,上的车。等上了车以后,这车上没有一个吱声的,鸦雀无声。突然有几个人就说话了,说:“这才是出家人呢!”
 
你看看,很小的一件事情,没有什么了不得的,也没有去说法,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就一个小小的守戒,这守住一个不迈栏杆,大家就称赞佛法,称赞佛法僧,是不是?所以我们的行为,只有戒律才能使我们像个真正的佛教徒。我们一定要持戒,不管是世间法还是佛法一定要好好地去遵守,特别对戒律我们更应该遵守。比如说走路,有时候旁边有打架的了,看热闹的、唱戏的,不瞅不看,都得这样。要讲起来很多,因为时间关系不讲了。
 
 
在家居士做三时系念佛事,是否如法,超拔是否如法?
 
这个三时系念我不太清楚。超拔,所谓的超拔,是用佛法僧的功德来超拔,不是我们说几句好话就把人超拔了,是不是?是通过我们恭敬三宝,而让死去的人得到真实的利益,所以说应该如法去做。
 
这个是否如法?这个三时系念我不太清楚。我想居士不管做佛事也好,做啥也好,都应该恭敬三宝以后再去做,这样比较合适。另外一定不要贪图名和利,这个很重要,如果借着佛法去贪图名和利,那就是邪命生活,这就不正确了。特别是搞一些,像刚才讲的,什么冤亲债主啊,附体啊这些东西,那都是很不正确的。
 
 
问题:以戒为师,在家居士如何去做,磨炼心识、化性。
 
以戒为师,在家居士首先要忍辱。在家居士你要以戒为师会有很多的违缘。所谓的违缘,很多的考验都会现前的。想磨炼就得忍辱,忍无可忍。就是说我们要忍到什么程度呢?没有能忍和所忍这才行,而生起欢喜。当别人骂我们的时候,我们欢喜,别人说我们的时候,我们也欢喜,这才行。这才能把我们真正地化性。还要吃苦,特别是在家居士以戒为师,首先要恭敬三宝,要常到寺院去顶礼僧足,这个也很重要的。
 
有很多居士学佛以后不常到寺院,而且见僧少了,有时候反而产生了很多的误解,这我们就吃了一大亏。虽然僧中也有一些不如法的地方,不如法的人,但你不能因为一片稻田里长了一两根草,你把所有稻田都毁了,这就不合适了。我们应该恭敬三宝,应该去顶礼僧足。因为僧人本身就具有二十种功德,出家凡夫僧就具备二十种功德。就在家你证到初果了,都得去顶礼僧人,何况我们凡夫。
 
我们应该记住这个世上还有僧住世,应该常去礼拜僧,这就是我们必须做的。如果不能顶礼僧,不能护持寺院,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居士。他就没有皈依三宝,勉强说皈依二宝,皈依法,皈依佛。实际上二宝能不能成立?是不能成立的,就失去成就的机会。所以说在家居士应该从这做起。
 
以戒为师,这个很重要。虚云老和尚临终的时候就讲了一个字——戒。那是禅宗大德,也可以说,在中国祖师大德里也是成就非常高的一位。经过四朝五帝,长期地修行,那都是菩萨再来。不管是禅,还是这个净土,他都能够很圆融地去讲。最后讲的就是一个“戒”字,临终就讲了一个“戒”字。和佛讲的一样,以戒为师。所以说我们在家居士更得以戒为师,这个很重要。
 
问题二十四、第二个问题:修行定力是根,我们做事有挂碍,怕造业,心量没有打开。请师父开示,怎么样修行才能全心全意为众生服务。
 
修行定力这是一方面,但是你必须以戒生定,这个很重要,不要去另外找定。因为你戒律守住了就有定力。比如说今天我就吃一顿饭,二十四小时吃一顿饭,你二十四小时都有定力,你睡觉啊,甚至玩都有定力。如果你吃三顿饭,见到饮食就被饮食给吸引走了,被饮食给转化了,连一个贪都定不住,你修什么定力也都漏下去了。是不是?所以戒律才是真正的定力,守戒的话我们二十四小时都有定力。所以必须以戒为修定的开始,这才是我们真正的根。
 
如果有戒律,我们就没有挂碍,因为有戒律就有个方向,就不会怕造业了,也不会去造业,是不是?戒律就是破挂碍的,戒律就是破造业的,也是打开心量最好的方法,所以还是以戒为师才是正确的。只有戒律才能真正地为大众,为众生服务。末法时期,众生最需要的是戒律。
 
 
问题二十五、第三个问题:我在家诵经、持咒,修行上层次太慢,怎样修行才能提升?禅宗心传心法,请师父开示,修行的方法,如何进修才能相应?根据我的因缘,诵什么经、咒。我能保证功课上午一小时,下午一到两小时,晚上等等。
 
我想这些都是下一步的事情。第一步你先把五戒持好了,再谈下一步。比如说出家人,受完大戒,五年之内必须学习戒律,五年以后才允许你参禅打坐。你看沙弥这段不算,当居士那段不算,受完大戒还得学五年戒律才开始参禅。因为你不先学习戒律,没有真正的基础,你不可能真正的得到佛法。就像盖房子,你这个房子基础没打好,这房子很快就倒塌了。所以说我们现在不研究别的,就研究戒律。你这段时间就把戒律持好,持个三年二年的,你看看戒律生起来了,自然心里就有师父,外面也会感应师父。这样的互相感应,你再学什么,就有正确的方向了。不是我们现在的想法。我们现在的想法,都是随着我们的业力和贪嗔痴而走的。
 
禅宗的心传心,最主要的你得传下去,你心里清净才能传。现在末法时期,我们的根性不如过去那些禅宗大德根性强,所以说我们必须以戒律为根本。过去也是以戒律为根本,虽然他没讲,但是处处要显示戒律。过去有很多的禅宗大德,他就讲了,他说:“我不敢给人授戒,为什么不敢授戒?因为我光修这些禅定了,在戒律方面还没有真正地达到一定程度,所以说不敢授戒。”他说:“我看持戒的比丘就如同佛一样”,都是那样。所以说我们对过去禅宗一些祖师大德的做法要明白,他们也是知道在一些戒律方面,如果没做到的话,也生起很大的惭愧。都是从戒律开始。
 
我们就不应该在戒律上亏了,因为我们很有条件。持戒这在世俗上也必须做的,你不这么做也不行,必须从戒律开始。至于功课能保证的,就是上午的功课一小时,下午一到两小时,晚上多长时间?这个问题吧,想上层次,从修定来讲,一天得保持八个小时,八个小时才够你吃饭的。如果你一天能保证八个小时,还不允许你上市场。你说我上市场一趟,上完市场回来,你得重修多长时间呢?要半个月才能补上。
 
所以说这个心啊,我们在没有定力之前,不知道它的比例,我们就认为可以了。有时候偶尔心静了,挺好。你不知道你这个心静是多少天攒来的,攒那么一点点。所以说这个修定也得很长时间。少上市场,少看电视,这样才能相应。说我没有那么多时间,我先上午修一个小时,下午修一个小时。如果没有时间,那就早晨早点起来,两三点钟就开始修,你修到早晨七八点钟,这一修就四五个小时,下午再凑合凑合,晚上再修几个小时,这八个小时就出来了,够你一天吃饭的了。你才能见点边,才能稳定点,否则的话……这不说了。
 
 
问题二十六、第四个问题:坐禅时有时不净,如何对治,禅定功夫如何修才能身心如如不动?
 
坐禅的时候,有时候不净,就是思想不净吧,是吧?这个只管去对治,比如说要念佛,你可以念佛;参禅,参话头就可以参。净不净我都这么修,这得靠功夫,得靠时间。别想有什么条件我再去念佛,有什么条件我再去修禅,有啥条件就修啥条件。如果你想把条件攒足了,到时候你又不修了,所以说这都不能等不能靠的事。你比如说我上公交车,我在车站等车得一段时间,估计能等个十分钟,那我就修这十分钟、八分钟。心不散乱,在那静静地去修,有一分钟我修一分钟,有十分钟我修十分钟,就得这么攒,这才行。
 
坐禅啊,什么叫坐?外离一切相就为坐,内一心不乱为禅。不管行住坐卧都可以称为坐禅。不要光靠打坐那一会儿功夫,那一会儿功夫有时候我们不够用的,也浪费很多的时间。等到挤出时间去专门打坐,你刚打坐,可能那门又响了,家里回来人了。所以说应该是时时修行,就哪怕上卫生间这一段时间,我都得想法修行,创造一切条件来修行,这才行呢。时间久了,功夫自然要提升,主要还是在戒律方面多下工夫。
 
 
问题二十七、第五个问题:心里总在想修行的事,是不是法执?
 
是有点法执,应该把修行看成是家常便饭,我就是这么做的,就应该这么做。不是修行不修行的问题,本来就应该这么生活的,这就更好一些。
 
问题二十八、第六个问题:想请《大佛顶首楞严经》和讲解《楞严经》的光碟。
 
可能有宣化上人讲的吧,这个咱们结缘处可以请。
 
问题二十九、下一个问题:禅、密、显在修行上有什么区别?请问法师,对气功是怎样理解的,学佛可以练气功吗?
 
禅、密、显在修行上有什么区别?实际上没有啥区别,佛法都是一个。这么说那么说都是一个——去掉妄想,你只要是去掉妄想就算修行。我们就是因为妄想无明不能证得,如果去掉妄想和无明,那我们什么都有了。虽然方法不同,但目的都是一个,本无区别。所以说都必须由戒定慧来修行,如果离开戒定慧修行都是不正确的。
 
对气功怎么样理解?气功只是意念的引导,它是一种执著,它不是佛法,所以应该放弃。虽然我们某些人因为执著,静了以后对身体有一定好处,身体好,他也不能成佛啊!另外学佛对身体好的事情太多了。所以说这些都是末边事,不应该去执著这些东西。学佛是了脱生死,这是大事,不可以练气功的。
 
 
问题三十、下一个问题:在家人如何修?适合哪个法门?
 
在家如何修?还是戒定慧去修。适合哪个法门?哪个法门都适合,只要我们去努力就可以了。
 
问题三十一、下一个问题:请问师父,念佛、念经时怎样抵制困魔和有效地控制杂念?
 
这个困魔,不是说你念佛、念经时候才有的。你不念经、念佛的时候,本来就成天睡觉,那就不是困魔?一天睡八个小时那不是困魔吗?那四个小时全是困魔。所以佛规定了,出家人睡觉四个小时。你要睡四个小时那就不算是困魔了,你多睡那就是困魔。所以说念经、念佛时候的困魔,是平时养成的习惯,平时就多睡,必然要产生困,所以应该少睡。为什么要少睡呢?因为少睡质量好。
 
比如说我们睡四个小时,这四个小时睡觉的时候,它可以不做梦,或是很少的梦。如果你睡五个小时,梦就多了,甚至你多十分钟马上就是一个梦。睡四个小时,到时候不起来,就多一个梦;多了一个梦,睡觉就不实在;今天不实在,明天不实在,后天就把整个前面的四个小时也破坏了。所以就不能达到深睡眠,变成一种浅睡眠,下意识地就做梦。这个非常不好,应该晚睡早起。你们可以试验,咱们僧人是十点休息,两点钟起床。这是个很好的方法,是个无价之宝。因为困魔也是地狱五条根,这也是其中一根。
 
有效地控制杂念,念佛、念经。这个杂念来了你不要管它,因为杂念来是必然的,不要理它就完事。因为你不理它,它也要生灭,它也要灭掉,你要去控制它,反而影响了你念佛、念经。不理它就可以了,主要是专心致志去念。
 
 
问题三十三、下一个问题:阿弥陀佛!您好,法师,我从事医疗工作,有时遇到寄生虫,每当开完方后,想起佛说:慈心不杀。请问法师,遇到这类病时,心与行如何通过佛法的指导方能妥当?
 
就这个问题到现在我也没弄明白。这个我过去也是常遇到,细菌、肠道寄生虫的问题。就是说你吃一些驱虫药,驱虫药往往都是化学药,很快就把虫子打出来了。你说人要不及时治疗,它甚至可以进胆囊里,造成生命危险,所以说这个问题就很麻烦。开些药都要开些缓药,缓泻的药或者用一些中药,像白瓜子之类的,一般都有驱虫作用,但是不是那么有效。主要还是在于预防,从个人来讲,就应该在饮食上要注意卫生。
 
所以佛教这个蔬菜必须得洗三遍,不管菜埋汰不埋汰都必须洗三遍,洗三遍以后才允许吃。第一个要没有虫卵,要把它冲掉,不管你看见和没看见。如果你看见的,有时候都不允许冲,就应该舍掉。特别是没看见的,还有些化肥要去掉的。多开些中药,或是诵诵大悲咒水,给他喝这些水,看能不能妥善处理。但是这个问题真正较起真来也不好说。
 
 
问题三十四、第二个问题:我初遇佛陀经法,有心学佛,欲受持三皈,也想持五戒,又恐持不住五戒,反破戒造业,自知矛盾,此心中障碍请法师开示。
 
这个佛法呢,想走这条路,必须置于死地而后生。首先要有什么决心?我要受持三皈,受持五戒,我肯定不去犯去,我宁死不犯,我工作不干也不犯,有这个决心去受持。受持完以后,再看怎么来把持这个,这样我们就会生起智慧。如果提前就恐惧了,设出很多的想法,但终归有不全的地方,有时候我们就很难把持了。如果你有个决心,我坚决不犯,不管什么条件我也不犯,我工作可以不干,也不去犯。这样的话我们就会产生很多的智慧。
 
我给你讲一个例子,也是我在家时的一个例子。就是刚学佛,有一个外甥摔了,小孩能有七八岁,摔得非常重,就是腹部、脸部都摔出血来。懂得点医也不好,首先就怀疑是不是脾破裂,看他脸发白,痛苦地捂着肚子,首先看是不是脾破裂。赶紧打个车上医院。到医院就有两条路可走:第一个找熟人,马上找主任会诊;第二个就是正常挂号,排队去看病。而正常挂号是我们学佛人应该遵守的品德,我也是这么想的,也要求自己这么做的。但是孩子这时候如果真是脾破裂或出血,耽误了病情,这一条命就没了,这是很矛盾的。
 
在这种情况下,后来还是采取了挂号。到了急诊室以后,连一个熟人也没遇着,全是新来的大学生,还都是实习的。过去我在医院,对这些实习生根本信不着。但是学佛了,就不能去走后门了,坚决不走。没想到这个大学生很认真,马上开个透视单,化验这一系列。正常地去挂号交费。到透视那,透视的说:“你看,你还何必花钱呢?过来透就完事了。”我也没跟他吱声。化验那也是,“你看,还花钱干嘛?”都是这样。透视照相这些关都要耽误时间,还要花费用。最后诊断的结果:什么病没有。也可能根本就没有病,也许可能就有病。
 
就是说一个学佛人,在关键的时候你是否能守戒的问题。不要考虑那么多,就是为戒。你相不相信因果,相不相信佛菩萨?你要相信佛菩萨,相信因果,那就豁出一切做去,只有置于死地而后生。所以我想做医生也好,不要考虑和五戒冲突的问题,和五戒冲突的我不去做,我就能想出别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本来有解决的办法,由于考虑了持戒的难处,反而不受戒,我们就耽误了成佛的机会,这就不合算了。我想还是受戒好,不要考虑那么多。
 
 
问题三十五、下一个纸条,第一个问题:师父,您好!是不是要明心见性以后才可以闭关?如果闭关需要什么条件?闭关是三年、三月、三天?什么是真正的参学?如何培养修行的福报资粮?
 
明心见性以后再闭关,这个很重要。闭关,一个是明心见性,这是见性以后起修,悟后起修。这个就是说在闭关期间不会起魔障,也不是不起魔障,也有,但是他能处理。因为他知道整个法界是怎么回事,外面的一切事物,他也知道是怎么回事,他不会迷,也不会着魔。为什么有的闭关起了魔障?因为他没有开悟前,就闭关了,所以有了问题他也不知道怎么解决。
 
就像我刚才讲的,在闭关时,如果你去经行,当脚的摩擦声音产生幻境的时候,你就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了。首先就考虑了,哎呀,是不是冤亲债主来找了?是不是哪个魔鬼来了?你首先想到的是那些。当你想到那些的时候,马上心神就随着跑了,根本就控制不了这个局势。如果你明心见性了以后,这些事情骗不了你,你就是处理不了,心也不会为它所动。所以说见性以后闭关,这非常好的。可以闭关三年或更长的时间。
 
如果没有明心见性要闭关也可以,但是要具备两个条件。一个要有正知正见,戒律要清净;第二个要有善知识指导。有事,有人告诉你,这个事是怎么回事,能及时给解释开,这才行。
 
问题三十六、第二个问题:什么是真正的参学?
 
什么是真正的参学,就是你能够真正地按照戒律去做,这就是参学。你不按照戒律做,到处跑,那都不叫参学。有时候有的自己出去参学去了,你又没开悟,你说你能看什么?头些日子有人邀请我到海南,这是第二次邀请到海南。头一次邀请,给我联系了飞机。后来就特意来人找,说什么时候上飞机告诉他一声,是飞机场的。我说我哪也去不了,我什么都不明,去看的是什么?房子还是房子,那有什么意义?对我一点意义也没有。所以说真正参学就是心不动,老实。按照戒律去做,就是真正的参学。真正的参的地方,就是去掉你的知见、无明和贪嗔痴,那就是参学。
 
 
问题三十七、第三个问题:如何培养修行的福报资粮?
 
就是依教奉行,只有依教奉行才能培养福报资粮。什么事情都要抢着做。福报资粮它也是开悟的一个很好的资粮。你看来果老和尚在修行之中,开悟之前,见到活就像抢宝贝似的,别人都不干的他干,拼命地抢,所以最后开悟了。虚云老和尚也是这样,那些祖师大德都是这么样才开悟的。所以说福报资粮是我们修行中必不可少的,要依教奉行,要苦修。有的人认为苦修是外道,那是错误的。苦修虽然不是道,但是它可以助道。释迦牟尼佛如果没有经过六年的苦修,怎么可以在菩提树下就能够证悟呢?所以说这个苦修对去掉我们的贪恋是很有用的。
 
问题三十八、下一个纸条,第一个问题:阿弥陀佛!
请妙祥师父开示,六道中除了地狱不可受戒,为何不可?
 
因为地狱忙着受苦,就是没有时间能停留下来,所以它没法受戒,它也没法听你讲。
 
 
问题四十、第三个问题:超拔地狱众生有无受益,是不是在于地狱众生自性与佛相应才可解脱?
 
这个我不太明白。实际上佛法超拔只起个助缘的作用,真正能不能超拔,就是还在于众生业障的深重和轻浅的问题。就像这个馒头,你给饿的人吃,他能增长力气;你给一个死人吃,再怎么吃,它也不解决问题,是不是?他也不能饱,因为他的生命已经坏掉了,他业障已经到这点了。所以说的佛法只是超拔那些还有善根的人,他马上就会获益。主要还是自己的自性,自己的善根,与佛法相应他就能解脱,因为这个佛也不是从外得,也是自己,内在的自己。当然我们如果发慈悲心,把我们的修持回向给他,起个助缘作用。这是很有用的,更主要是能够让我们培养慈悲心。
 
问题四十一、我母亲在念佛时,看见佛坐莲花台在空中,几乎天天如此,这种现象表示什么意思?请老法师开示。
 
  如果天天看到莲花台在空中,这个现象,应该多念一下《金刚经》和《心经》。不要老观相,老观相以后,它不是真实的。虽然是有一定定力,但是怕产生幻境。真实的境界不是我们天天观,它就现前的。因为它是自然的,不打妄想就现前,并不是说我们观就能观出来。观出来的东西往往都是虚假的。所以说什么叫观呢?也就是不观是观。如果天天如此,应该让她多念念《心经》,要离相,这样的话对她更有益处。是你的跑不掉,不是你的想求也求不到,不要怕。说:“我一旦我不这么做了,它这个莲花也没有了,那希望也没有了。”那希望心是什么?希望心不还是妄想吗?
 
 
问题四十二、下一个纸条:礼敬法师,在家居士可以持八关斋戒吗?持八关斋戒的注意事项,比如睡衣上有白花可以吗?
 
在家居士可以持八关斋戒,但是必须由僧人授。自己在佛前受,不得。必须由僧人授,这个对授戒的僧人要求也很严。八关斋戒是在家居士的出家戒,必须是持日中一食的僧人给授。如果你自己本身斋戒都不清净,你没有权力给授,授了也不得。
 
持八关斋戒注意事项很多,你像睡衣上有白花啊,这些装饰品都不要有的,包括戴手表也不行,穿皮鞋啦,扎皮带啦,这都不行;抹雪花膏、口红啦,戴金首饰啦,那都不行,项链啦,一概都不行。这八关斋戒,高床、广床、厚床,床垫厚了也不行,铺这么厚,软乎乎的,那也不行。在南传佛教,这个高广大床不光是指床的宽、高,同时也指床的厚度,过厚也不行,贪恋细软这也不行。这个八关斋戒要求很严格的。咱们一直没敢给授八关斋戒,将来咱们这房子都盖好了以后,也可能要给授八关斋戒。
 
 
问题四十三、下一个纸条,人的智慧和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等过程,那么成佛的道路上需要哪几个过程?
 
人的“智慧”,只是聪明和知识,真正的智慧那是佛的智慧。聪明和知识是通过熏习、不断地积累攒成的这几个过程。在佛法里叫什么?叫知见!我们积累得越多,实际上越障道。成佛的道路要经过几个过程呢?首先的过程就要去掉知见,也就是说我们思想上所想的,所思维的,不管正确的和错误的都应该放下。为什么我们不能成佛?佛讲了,就是知见立知无明本。我们本来就有了知见,而成为众生,成为众生以后,我们又知道外面的事物这样对的,那样错的,就是知见加知见,就是知见立知无明本,变成更深的无明,所以不能成佛。
 
所以怎么样才能成佛?知见无,这个知见破掉了,不再用它了,我们就可以成佛,知见无即涅槃。所以说我们应该去掉知见。我们成长的过程,实际上是从小到大在不断地长知见,还有前生的知见。我们成佛是什么呢?就是要把这个知见都要破掉,都要放下。说我会开汽车,我会做瓦匠,我会干这个,我会做饭,这都成为知见了。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口、舌、意,都成为我们的知见,这些东西都是不正确的。无眼耳鼻舌身意,即是菩提萨埵。佛就讲了,这些东西没了,那就是佛,就得经过这几个过程。
 
 
问题四十四、您好!师父,不明心见性可不可以讲经说法?有好多法师也未明心见性,所讲法可听否?
 
你要我说,不明心见性确实不能讲法,自己不明,去给人指导,那不就往火坑说吗,是不是?所以这个不可以。但有很多法师也去讲,他只是讨论佛法,像今天我只是跟大伙讨论,不是讲法。探讨、研究,这可以。法不是讲的,佛法要是能讲出来,那佛说:我说法四十九年没说一个字。那又怎么说?法不是讲的。法不在我这,在你们那,我只不过是破除你知见,破除你毛病和习气,而法在你那。
 
所以不可以说自己能讲佛法,那就容易打妄语了。我自己法都不明白,还可以给人讲?是不是?以盲引盲这就不对了。但不可以说不讲,互相帮助还可以,讨论还可以,是不是?这可以。作为出家师父都得这样,在家居士就更不用说,连说法主都不是。二十种功德还不具备,怎么可以给人讲法?你本身就不具备法的因缘。出家人他不讲,他就坐那儿,本身就具有法的因缘,因为他是说法主。这个一定要注意。
 
 
问题四十五、参禅的一系列问题
 
法师您好!弟子来自山东潍坊,弟子在家自修也做功课,不知如不如法?请师父指点。每天功课:早晨三点三十,参禅打坐六十分钟,参“念佛是谁”。二、诵楞严咒三遍,大悲咒五遍,礼拜阿弥陀佛一百○八拜,每月十斋日诵《地藏经》,晚课和早课一样。
 
第一个问题,你要参禅就先别诵楞严咒了,或是你先早晨诵一遍楞严咒,不要诵那么多,早晚诵点楞严咒,剩下就是参禅,这就可以了。再在十斋日诵《地藏经》,你参禅这就有点功夫用不上了。不是说不如法,你这样做也如法,但是你想快速地开悟,快速地见性,那就得一个劲地往里去钻,一切都放下往里去钻。
 
问题一:我的功课是不是如法?是不是太杂?
 
如法是如法,但是有点杂,不能说不如法。
 
二:打坐时参话头变成念话头。
 
参话头都是从念话头开始的,最后念到一定程度了,这才变成参话头。等到参话头的时候,那已经起疑情了,那已经快差不多了。
 
如何观照?有人让我打坐时念佛号,有人让我打坐时持咒,结果越搞越乱。
 
你自己还没弄明白。这个要参话头就参话头,要念佛就念佛,可一样来。不是说那些不好,就是说你先集中一个,过了这一关,你再考虑下一步。如果你说:“我参话头,老参不起疑情。”你也可以先念佛,念一段时间佛。来果老和尚就是这样,先念佛。他师父告诉他,你念佛什么时候念到晚上做梦也能念佛了,再去参话头。这也可以。或是先念十句佛号,阿弥陀佛……完了再参话头,念佛是谁……一点点往前参,就一个劲的心思在这上,这才行。
 
双盘到四十分钟心就乱了,脚痛难忍,我数念佛是谁,坚持到六十分钟,对不对?
 
都可以,坚持也对,放下也对。
 
有人劝我按“印心宗”,修心中心法,对不对?
 
我看你还是修戒律吧,修戒律比较稳当,首先从戒律开始。
 
第五,我知道法师行的是正法,是大德高僧。想做您的弟子,一心修行,不知有没有这个福报?
 
  这个不能做我的弟子,都得做佛的弟子,我们都做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我也不是什么高僧大德。一心修行是对的,这个福报人人都有,你有我也有。
 
  请问师父,工作忙的居士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摄心,不散漫?诵经、诵咒,保持清净心的唯一方式?
 
  这个唯一的方式就是先从戒律开始,你再去摄心就好摄了。不从戒律开始,你想诵经不散乱,门都没有。这面刚摄心,那边人家说谁偷我东西了,马上心就乱了,你犯戒了那不行,所以必须先持戒。你说我一天吃三顿饭,那面饭做好了,马上就馋了,你摄心能摄得了吗?是不是?必须从戒律开始。
 
 
问题四十六、受了五戒的居士破戒了,尤其是四重戒,能忏悔吗?
 
可以忏悔,要见好相,忏悔清净了可以重受。
 
问题四十七、首先感谢法师为朝阳一行三十余名居士讲法,恳请法师开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里的照见五蕴皆空,五蕴指什么?阿弥陀佛!
 
五蕴讲的是色、受、想、行、识。因为有五蕴,我们不能成佛。破了五蕴,我们就成佛了。这个五蕴要讲起来很长,也不应该讲。为什么不应该讲呢?因为讲完了会产生我的知见,来灌输你们的知见。所以我们应该怎么办?就应该按照戒律去做,苦修,真实,一点不打折扣。不管你参话头也好,念佛也好,必然有一天要破五蕴的。破了五蕴你就知道什么叫破五蕴,什么是行阴,什么是坚固妄想,就知道了,就清楚了。这些东西不是人说的,人说了以后,怎么说也不明白。因为我们不明白,怎么说也不明白。如果我们要明白了,不说你也明白,是不是?这还得自己证悟去,这才好。
 
但是“照见五蕴”,这个“照”不是说我们用眼睛去观照,是不观而观,不照而照。当我们的无明破了之后,我们就可以见到五蕴了。这个是很关键的地方,所以说为什么我一再强调戒律的问题,目的是什么?就是破五蕴。你想破五蕴,没有戒律,什么都破不了,你有漏你怎么能破五蕴呢?财色名食睡给你转得左一个跟头右一个跟头,你没有那个定力怎么破五蕴?你还得有这种定力,而且持戒严谨。
 
另外还有一个直心,绝不被困难所吓倒,在世间修行,绝不向任何破坏戒律的现象妥协,你有这种定力你才能破五蕴。这些东西都是为破五蕴做准备的,你没有这些准备,想破五蕴,就想打打坐,我修行修行,就想破五蕴,天下没有这么便宜的事情。所以佛讲了戒定慧三无漏学,从戒定慧去破五蕴才是正确的。当我们修行的时候从外往里修,修是从外往里修,破是从里往外破。换句话说,也就是悟是顿悟,修是渐修。渐修是从外往里修,悟是从里往外悟。
 
 
问题四十八、有居士说我妹妹的男朋友是男罗刹鬼转世,身体越来越差,我能为妹妹做点什么?
 
  叫你妹妹出家呗,挺好,别贪恋男的,我只能告诉你这个。出家人只能是劝人家远离色情——不管是正确和不正确的——这才是正确的。因为佛法规定,僧人不允许给人证婚,也不允许保媒的,更不允许赞叹,这都是不允许的,这都属于不应该做的事情,甚至就包括父母离婚了,都不允许往一起撮合,这都是不允许的。所以这条戒律要求很严的。
 
 
问题四十九、有人说:赞成持戒,但是持戒不能持一辈子,有正知见的人,不必持戒。
 
这个就不对了,赞成持戒,他说的赞成就是说现在身体好的时候赞成持戒,或学佛的时候赞成持戒。持戒不是这一辈子,是生生世世都得持戒修行。持戒是什么呢?持戒是自在,你持戒了你就自在了,你就自由了,持戒你才能高尚起来。我们都觉得生活在世间上,有很多不如意处,有时候不受人尊重。为什么不受人尊重?因为我们不持戒。
 
如果你要持戒就受人尊重,不管孩子也好,老人也好,你如果持戒,谁都尊敬你,连畜生也会尊重你,鬼神也会尊重你。所以有正知见的人必然是持戒的人,不持戒的人必然是没有正知见的。不持戒是什么呢?他是罗刹类,或是波旬。如果一个人就修得了定力,能在虚空飞行,如果不持戒,那将来的结果也是罗刹鬼。所以说不持戒根本就不算佛子。戒律对我们来讲就是根本。
 
 
问题五十、请问师父,为什么看佛的经典书籍总记不住呢?
 
这个问题吧,我看问题不大。有的能记住,人家前生的善根好,有的记不住也不要紧。佛的经典不是让我们记住,是让我们照着去做。佛的经典不是让我们明白,是让我们去掉心里的污垢。佛的经典像什么?像洗衣板,你看有棱有角,当我们搓衣服时它下灰,虽然看不明白,但它能下灰。如果有的经典我们看得非常明白,是为什么呢,这洗衣板变成平的了,没有棱没有角,反而不下灰,看搓得很顺利,但它不下灰。所以说不怕经典看不明白,也不怕经典记不住,主要是我们能不能天天去看,天天去做,这是主要的。
 
有的能记住那当然更好,有的记不住也没有问题。佛法是开智慧的,是开我们心里的这个智慧,不是世间的知识。世间的知识是记住越多越好,佛法不是。因为我们的智慧本来就有,只不过被五蕴封闭了,我们把五蕴去掉了,智慧自然就现前了,一切智慧都有了。所以说不要在乎经典记住记不住,主要是看佛的经典要正确地看,不要看得过多。有的看经典,一天就看了好几卷,说你看明白了吗?看明白了。看明白怎么还不成佛?什么原因?就是说我们看经典的方法还有问题。
 
看经典的时候,这个经书,不要看得过多。看完了以后,要自己反问一下,自己明白还是不明白。但不要用思维,“啊,这个讲的是这么个意思”,你不要用思维去思维。当你思维这个经典的时候,又变成了新的知见。揣测、设想、对比,又成为新的知见,又用知见去理解佛法,这样的话我们获得的益处很少。应该是怎么看?我看明白了,我心里明白了,它自然就应该有智慧现前。如果不明白,我们怎么办?再往下看。看不点还不明白,先合上,今天我就看到这,明天翻过来还继续看那块,后天我还看那块,看完还不明白我再往下看,这么看。这提供你们参考。这么反复看了三天还不明白,不明白怎么办?我放下这块,我继续往下看一段,反复这么看。
 
一本经书不见得看完就有可能开悟,有时候一本经书你可能看一半了,可能就见佛了。因为你使的是避开知见,直接地用心来开发智慧。佛经里是半句偈子都可以成佛的,这不是假的。所以我们看经书越多,越应该注意这个方法。有的看书,你要背,很快就能背下来。如果有人拿棒子打你一棒子,给你打昏了,你还能不能背经书?那就不行了。说明我们全靠思维和记忆来得到的经书,那不行,必须要心里明白,这才是真正的受用的地方。
 
当然这个方法也不见得都适合大家,我只给大伙提出来让大伙参考,有的可以试验。大家一定记住:知见立知无明本。我们平时就是把知见当成学佛的本钱了,所以说这里往往就夹杂着一种不正确的东西。但有些知见能不能利用?也可以利用。但利用它,也必须知道知见障道,必须离开知见才能成佛。这一点只是体会,供养大家。
 
 
问题五十一、一居士问:阿弥陀佛!师父,我从潍坊来的,就是说我下一步,还是开始一百零八拜阿弥陀佛,还是怎么样?
 
你要参话头,看你是怎么个参法,是先参一参啊,做个准备,还是我这一下就要参到底。
 
一居士:我是分开的,一般是打坐的时候参话头,参话头起来以后,再去磕头拜阿弥陀佛。
 
这个吧,要真正参话头是不允许这么做的。参话头就是打坐参话头,走道也要参话头,吃饭也要参话头,时时都得参话头。连睡觉的时候也要参话头,醒来第一句都是“念佛是谁”,这才能参话头。要不你那种就成为一种形式了,所以说那个不行。你自己看看。如果就是为了锻炼锻炼,还可以那么做。如果你要是真正参话头,那是不允许的。
 
 
问题五十二、一居士问:师父,刚才讲的。我也知道我不足的地方是持戒这块,因为我还没有受戒,光知道五戒这一块,那下一步怎么从持戒这方面去做呢?
 
主要从三皈五戒,按照戒条坚决不犯,去努力。
 
问题五十三、一居士问:师父,我现在打坐,坐了一百多天了。腿就是一上来的时候就疼,下座以后也是老是疼。这是病了还是怎么的?
 
打坐,腿也不是一天两天练出来的,因为它和妄想有关,妄想多腿就疼。这个不要管它。打坐,你盘腿也能打坐,你是散腿也能打坐,行住坐卧都能打坐,这才行。得学会用心,不是打坐的时候才用心,不打坐就不用心了,应该是什么时候都打坐,这样就好了。至于它疼不疼,我们努力了就行了。它疼,我们坚持一会儿,不行我们就放下,也不要去硬把它掰伤了,掰伤了也不好。
 
一居士:我明白了。
 
 
问题五十四、下一个纸条,师父,小孩念佛可不可以回向给自己的冤亲债主?
 
这个千万不要这样。这个所谓的“冤亲债主”啊,对我们现在很多的人产生了一种暗示,就像一个鬼魂要跟着我们。这样的话,老想鬼道,而时时地思维鬼道,就会产生很多的幻境。特别是小孩,心理比较软弱,想像力也丰富,走到黑天,不一定遇到什么事情,突然控制不了,就会产生幻境了。所以说这个不要这么样。可以怎么回向呢?回向给所有众生就可以了,就挺好了。我把自己的功德回向给所有的众生,省得自己起慢心,就可以了。所以冤亲债主这个名尽量少用。
 
 
问题五十五、一居士问:五戒那个问题是我提的,我在咱们大悲寺受的戒感觉很好,但是持的不是那么精严。包括妄语啊,盗戒啊都有。之后自己在佛前忏悔,但不知道到什么境界才算忏悔得好了,清净了?
 
见光见华,见佛摩顶都行。
 
一居士问:就是忏悔到这样,然后才能够再重新受?
 
对!
 
一居士问:要不然这个戒体就没有了吧?
 
具体的事再具体说,因为你现在犯到哪,我不太清楚。要犯到根本戒是一回事,如果没犯到根本戒,还没有失掉戒体,只要忏悔就行了。
 
一居士问:那个根本戒,不就是除了酒戒之外都是根本戒吗?
 
虽然是根本戒,它有重有轻,这里面还分三等。没犯到最重的程度,一忏悔就可以了。
 
一居士问:师父,还有一个就是,有的仪轨说初一、十五半月诵戒一次,在家居士是不是也应该这样?
 
应该这样,最少半个月诵一次,也可以天天诵。
 
一居士问:师父,我只能是下一次寺院授戒时,才可以过来受戒?
 
是那样,这次你就先做个准备吧。
 
一居士问:师父,你像我离得很远,平常有时候自己有疑问,修行过程中自己不知道怎么办,可不可以给师父打电话?
 
可以打电话,看看大家谁还有什么问题?
 
一居士问:阿弥陀佛!我没问您,我刚才把你说的开示简单地做了一下记录,这算不算是偷盗呢?
 
不算,这算好事,这有功德的,欢迎这么做。
 
一居士:阿弥陀佛!谢谢师父。
 
 
问题五十六、一居士问:请师父开示,就是像我们这些公职人员,写材料的时候,有些领导没做这件事,但是没写领导就不满意,非要你写,按照领导意思去写,算不算妄语?
 
算妄语,为公妄语也好,为谁妄语也好,都犯妄语。那就不写呗。“领导,你看看,我就这么写,你要是不满意,找别人写去。”装糊涂,对不对?你要我写,说叫你写,你怎么不写呢?你说,“噢,那个咱也没做啊。”就完事了。你说:“我这人傻,不做的事我写不上来,要不你自己写得了。”不给他写。咱这一生,活着不容易,得人身也不容易,不能为这些五欲做奴隶去。看来大家没什么问题了吧?
 
 
 
 
问题一、
 
这个问题是:请师父慈悲开示,我的父亲是一位聋哑人,就是有一个耳朵不好使,心里想的,嘴巴表达不清楚。我想让他识字诵经,但是每次教他识字的时候,他就笑了,认为:“你有知识有文化就可以了,不要管我。”有一次听师父讲法的时候说,死后闻到佛经,人就会清醒。那么我用什么行动和态度,去让我父亲认真对待这个事情呢? 
 
这个问题啊,就是说什么是佛法?佛法和文字没有关系。文字只是一种知见,是我们世间人在生活中所产生的一种方便,它和佛法来讲是两个概念。你有这种孝心非常好,对于你父亲虽然是聋哑人,但是想叫你父亲能够闻佛法。那什么叫佛法?不是文化就是佛法,而是远离了知见,那就是佛法,你应该用心来给你父亲讲佛法。
 
什么是用心来讲佛法呢?就是说你首先要严持戒律,对佛法有个真正的理解,这样的话,你父亲就会感受到佛法,这是主要的方面。另外一个方面,具体的做法,我的想法,因为他是个聋哑人,而且年龄大了,要想闻到佛法,可能在听力、视力上都有一定的障碍,视力恐怕没有问题。可以从各个角度来给他讲,比如说看图识字,讲故事,也可以通过你的行为,来不断地给他做表演、做示范,这都可以。关键的问题就是,你在给你父亲讲的时候, 一定要心里清净。这样的话,慢慢的你父亲就会得到佛法。
 
更主要还有一条,通过不少人做过,很好的,就是给你父亲顶礼。你父亲虽然是聋哑人,但父母就是福田。不是你教你父亲在学佛法,而是你父亲成全你在学佛法,要这么认识。所以你对你父亲的恭敬,要达到一定程度,也就是说我们每天可以给父母顶礼。如果你觉得不好意思,可以不当他面顶礼,这样的话,你那个心平静了,你父亲自然他心里也会感受到。
 
过去有一个居士,她父亲有病,父女俩处得不好,矛盾很大。女儿怎么孝敬父亲,父亲也是骂人,就是不听,给吃的也骂,见面就骂。后来她根据僧人给她讲的,她就每天给她父亲顶礼,最后她父亲走的时候非常好。虽然是一天也没有念佛,但是走时有瑞相,甚至比有的修行人走得还好。这就说明一个问题。因为从真实意义来讲,她父亲实际上成就了她的忍辱,也成就了她修行佛法。所以说这两个人共同成就,最后这个居士出家了,她父亲也走得非常好。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想你这么做效果会非常好。
 
所以说把我们的心态要端正,一定要认为这是父母在成全我们,不是拖累我们。有的人认为:父母有很多不足,和别人的父母比差得很多。比如别的父母有钱、有势、有地位。这自然是他的一种方便。但是应该知道往往贫困出孝子。有时在很多贫困的环境中,会生出很多的孝子。我们越是在自己父母条件不好的情况下,我们越应该将其作为一种动力,在修行中更应该去恭敬父母,更应该尽我们的责任,这样的话我们就会从这个福田中得到真实的利益。
 
为什么是这样呢?一切法都从恭敬中得,所以说这个恭敬很重要。我们恭敬父母的意思是什么呢?不光是要恭敬父母,通过恭敬父母,逐渐地扩大到恭敬亲属,到老人,到年轻人,到小孩,甚至到一切众生,他们都是我们前生父母,未来诸佛。这样最终达到离相的目的。这就是我们恭敬的真正目的,也是恭敬父母的目的,这样的话我们就会获得更真实的利益。
 
 
问题二、
 
下一个纸条,请师父慈悲开示:
 
第一个问题:如何才能守好三皈五戒,到哪里去了解相关知识?是看书还是靠平时多观察戒律清净的同修?还是以后自己悟?
 
“如何才能守好三皈五戒”,这个问题作为一个佛教徒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是最根本的基础,也是我们成佛的基础,没有它一切成就都不能得到。所以想持好三皈五戒的这种心非常好。“到哪里去了解相关知识”,实际上你只要有了“怎样才能去持好”的这种决心,这就是你最好的知识。
 
三皈五戒是我们学佛的基础,也是成佛的一个最根本的条件。如果我们有一个用生命、用所有的利益,来换取三皈五戒的决心,外面的事情就好解决了。关键就是我们有没有这种决心,这是关键。因为一切唯心造,有和没有都是相对的,如果我们的心非常坚定的话,这样相关的知识都会有,也就是说这种因缘都会逐渐的生起,而且非常真实;如果你没有这种决心,就想敷衍了事“我想了解了解三皈五戒”,这样的话,就给你相关知识和解释,恐怕也不起作用。所以说这个决心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我们能够有了不怕自己失去利益,也要守好三皈五戒的这种决心。比如说,我正在做生意,如果和戒律相冲突的时候,我决心放下我的利益,我要服从三皈五戒;当我生命和这个戒律相冲突的时候,我宁可牺牲生命,来持好三皈五戒。如果你有这种决心,也就是说你决心已定,整个宇宙都会给你讲三皈五戒,万事万物都会给你讲三皈五戒;如果你没有这种决心,看书再多恐怕也起不到更大的作用,所以这个问题在这点上很重要。
 
当然啦,看书也是重要的,但是我们不要指望看书,也不是要观察别人怎么做。而是要观察自己,看自己每一言每一行,是否符合三皈五戒。比如说吃饭,我们吃饭的时候,这碗饭和这碗菜我能不能次第吃?我是不是分别这碗饭和这碗菜好和不好?首先要没有嫌弃心,没有分别心,好和坏都是平等的。吃的时候要次第吃,什么叫次第吃?从你最近的往下吃,菜也是这样,饭也是这样。同一桌吃饭,别人吃什么不要管,不要考虑,就考虑我吃的这一块,眼睛不往外瞅。持戒应该从这里开始,从吃饭、睡觉、走路、说话……看它们符不符合三皈五戒。
 
这个三皈五戒讲起来要很长时间,我简单跟大家讲一讲。比如说,我们去上街,当走在路上的时候,我们嗓子里有痰了,这口痰是随便就吐呢?还是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去吐?或是吐在纸里,包好,送到一个装垃圾的地方?如果条件都不具备,既没有带纸,又没有找到合适地方,那这口痰怎么办?既然我们学佛了,是佛的弟子,国家也有一个卫生文明的要求,我们这口痰应该怎么办?我的想法,那你就把它咽下去。我们的持戒精神应该是这样。
 
当我们走路的时候,比如说走在马路上,我们应该右侧通行,在人行道上走,不可在机动车道上走。虽然机动车道没有车,周围也没有人,甚至是晚上,也不可以。因为国家既然有规定,我就一定要遵守。遇到红绿灯,不管有人没人,只要是红灯我就停,不可以超越,就哪怕半夜回来,遇到红灯我也要停下来。虽然是没有人,但是空中有佛菩萨在看着你,有很多的众生在看着你,你是真持戒还是假持戒?你持戒是给别人看,还是给自己看?这就是我们所要求的。作为一个佛教徒首先要真实。
 
走在路上,我们要求的是不该看的地方不要看。比如到市场,买菜的时候是否去讲价,这个问题我讲了几次了,但是还要讲。因为很多都是在家居士,到市场讲价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也可能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种乐趣。作为你是一种乐趣,但作为卖菜的人,就是一种胆战心惊的挑战。
 
当看到你来的时候,手不断地在菜里挑来挑去的时候,你想他那是什么样的一种心情?是一种恐惧、害怕。另外,你又不断地跟人讲价钱,他为了叫你买菜,就不断地撒谎。
 
很简单的例子。你比如说,这个菜,从他要获的利,和他的运输费用等等条件来讲,应该一块钱就可以买走。但你非要给人八毛钱,所以他就得提高到一块二,留两毛钱的余地和你讨价还价。就是说这种撒谎是谁造成的?就是我们给人家造成的。所以说他撒谎必然有责任,但其中主要的责任还在于你。你不断地促成别人的撒谎。这样的话,我们作为一个受了三皈五戒的佛弟子,你的持戒精神就被破坏了。
 
因为佛教徒是拔苦予乐的,对所有众生都能帮助他去拔苦,给予乐,这是我们的持戒精神,不要给对方造成痛苦。有时候我们甚至带着念珠,到人家的菜里不断地挑拣,这面嘴里讲着价钱,把那好的都拿走了,把坏的留给人家。我们平时都说学佛,佛绝对不会让我们干这种事情。
 
所以这就是我们修行的开始。不要挑,要把坏的留给自己,把好的留给别人。这样的菩萨行为,这样的学佛行为,我们何乐不为呢?如果就买一次菜,这么点小小的利益,我们都不肯放下,我们怎样为众生去舍血、舍肉、舍生命,去救护呢?不可能的。所以说我们要从小事做起。
 
另外,买菜也不要看人家的秤,给多给少,生怕吃亏。本来我们就应该找亏吃,学佛人千万千万不要占便宜。当你占了便宜的时候,你心里就吃了一个大亏,道德的亏。当我们不与他人计较,而且宁愿吃亏。别人欢乐的时候,表面上你在物质上亏了,但你内心反而是一种收获,是一种大的收获,超越你所得物质的千百万倍。那是真正的快乐,可能你这一生都会永远快乐下去,这样的快乐何乐不为呢?佛教徒只有能认真地去做好三皈五戒,才会享受这种快乐,获得这种大利益。所以说三皈五戒就给我们带来了根本、永久的快乐。
 
特别是买菜以后,临走又拿人家几个。秤已经够了,又拿人家几个,这本身就犯盗戒。当你走的时候,人家在背后就骂:“你看看,这个人还信佛呢?临走还拿我的豆角,拿我的菜。”人家连唾带骂,眼神都非常不对。所以说这个毛病千万千万要改过来。一定不要给人家卖出的菜任何“增值”。就人家给也不要,就白给你,你也不要。为什么?来之不易。给我们怎么办?好,一个是不要,一个是再给钱,一定要平等对待。这样我们就真正地学了三皈五戒。
 
三皈五戒就是拔苦予乐。只有给别人快乐的时候,我们才会真正的快乐,只有帮助别人解除痛苦的时候,我们的痛苦才会消失。所以上哪去找相关的知识?就是从生活中去找,从每一言、每个动作、每句话去找,这才可以。
 
比如说,妄语的问题,我们应该有一个宁死不妄语的决心。有很多做生意的,比如说卖服装,本来就不是进口的,他说是进口的。本来价钱和它的实际成本,就是差距很悬殊,他说很高的价钱,等别人来讨价还价,这样都犯妄语。这是不应该的,应该是实话实说。
 
即使你有些话不能告诉别人,但是也不可以撒谎,不能为一点利益,就失掉了我们真正做人的品德,作为一个佛教徒的品德。当然了,很多的女同志,还有一些话是不能跟人讲的,人家问你钱放哪?你不能跟人讲,但你可以打闲岔。比如说,他问你:“你钱放在哪啊?”你可以伸出手:“你看我这个手指盖很漂亮。”他说:“你钱到底放在哪?”你说:“我这手指盖真漂亮!”他一看你不往这上说,就拉倒了。这就可以方便回避,就不犯妄语。
 
千万千万不能犯妄语。特别值得注意一点,就是说所谓的“方便妄语”可不可以打?为了帮助别人的时候,我们可以打方便妄语吗?是不可以的。佛是如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我们做不到实语者、如语者,因为我们没有证到实相。佛手里虽然是空拳,但佛说我这个拳头里有糖,它就会生出糖来,因为佛是实语者。而我们不是,我们说手里有糖,其实它没糖。所以我们不能有任何妄语的行为,没有就是没有,有就是有。
 
特别关键的时候,比如说亲人有病,得了重病,这个病如果告诉他,可能会打击很大。等亲人问我:“我这是什么样的病?”为了这个亲情就撒谎了,哦!没有问题,就感冒等等,或一点小病。这话可不可以讲?是不可以讲的。说我要是直接告诉他,是不是对他的一种伤害呢?从我们的理解,确实产生了一种情绪的打击,会有一点伤害。但是更主要的,由于你心里的真实,就是治好他病的一付药。如果你去妄语了,表面上是帮助他,实际上你就失去了这副药。这才是一个大利益。
 
更主要的一个利益,将来我们还要成佛,要往生西方,如果你打了这种方便妄语,不可以往生西方,也不可以成佛。当你犯一句妄语的时候,你的前程上,就会出现了无数的障碍,阻挡你再进一步地修行佛法。
 
这个问题跟大家这么探讨,它实际上是很重要的。为什么我们大家有时候,在生活中会失去很多的利益?就因为在这些关键的问题上,失去了自己的判断能力,和正确的认识,和持戒的决心,所以失去利益。微小的差别就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会影响到你这一生的成就,所以说不可小视。
 
佛的戒律来不得半点虚伪,越是想修行的人,更不能来得半点虚伪,所以说不能妄语,要实话实说。当你实话实说的时候,佛菩萨都会帮你解决问题。当你撒谎的时候,佛菩萨就会离你而去。虽然你是方便妄语,佛菩萨也不会护佑你的。所以说我们应该真正的理解,佛所说的真语者、如语者、不妄语者、实语者,不可以妄语。
 
平时,同事之间、同学之间、邻居之间也不可以妄语。比如说,出门经常问候的话,说:“你今天挺好?”如果你今天难受了,你不能说挺好。你说:“可以。”只能说可以,不能说我挺好。问你:“你是否吃早饭了?”你没吃,只能说没吃:“噢,今天还没吃。”你不能说:“噢,已经吃过了!”我才不想上你们家吃呢,我嫌你们家埋汰。这话绝对不能说。就记住不管任何条件下,都不能妄语,除非为了救人,佛菩萨允许开方便,在没有救人的情况下是不允许的。
 
为什么有很多人能够证果?就是因为他真实,宁可牺牲生命,不肯做犯戒的事情,所以很快就证果了。为什么我们不能证果?就因为我们处处都给自己找方便,心地不真,所以不能证果。
 
修行戒律主要在于自己不断地展开。看着五戒很简单,因为五戒,和八戒、十戒、甚至二百五十条比丘戒、三百多条的比丘尼戒、还有菩萨戒,它们互相都是相通的,都是一个源泉。如果你五戒持不好,你想再持好八戒、十戒、比丘戒、甚至是菩萨戒,是不可能的。
 
这个持戒基础从哪开始?从五戒开始。只有五戒你受持严谨了,你才会持好其它戒。这个就像盖房子一样,基础打坏了,你再往上盖,这个墙早晚要塌的,所以说必须打好基础。也就是说五戒通一切戒律。持戒的主要精神要靠自己悟,自己去理解,理解一条就要落实一条在行为中。不要盲目地求更多的戒律,那是以后的事情。想求得更多的戒律,首先就要从第一条戒律开始,那就从三皈五戒做起。只有从三皈五戒做起,而且能够做得很好的人,才有资格再往上去受戒,求戒。所以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学佛中,有很多人学一学就偏了?就是把这个三皈五戒,没放在心上。他认为三皈五戒不是根本,不是定力,不是智慧,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实际上戒律就是大智慧、大定力。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如果一个人想持好戒,一天就吃一顿饭,那他这二十四小时都在守戒,不管是醒着或是睡觉,他都在持戒。有的人去打坐,可能坐了两小时、三小时,他下了坐,这个定力就逐渐地消失了,满足不了他二十四小时的需要。你想一想是不是?所以说一条戒律,就是一个大定力,是一个无漏的定力,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戒律就是大定力,又是大神通。
 
我们很多学佛人已经听过一个故事,过去,有一个毒龙危害一方。后来有五百罗汉用禅定力驱它不走,就是五百罗汉用禅定力要把它撵走,这个毒龙也不动弹。后来来了一个尊者,也没有入定,而就是说了一句“贤善远去。”当他叫它远去的时候,这个毒龙马上就走了。
 
后来这五百罗汉就问他:“我们这么多人撵它不走。为什么你一句话,叫它走,它就走呢?”这个尊者说:“因为我把小戒当重戒去持。”就很小很小的一条戒律都当重戒去持。所以我们知道,由于他严持戒律的精神,所产生的定力,是一个无漏的定,是一个真正的大定力,也是大神通,它来不得半点虚假。你看五百罗汉都驱它不走的毒龙,被他一句话就驱走了,我们可以感觉到,这个大定力是无时无刻不在。
 
所以我们一定要对戒律生起极大的信心,这样才能够去持好戒。更主要的持戒精神就是说,我们在家居士一定不要怕失去更多的利益,不管多大利益,甚至生命失去了,我也要持好戒。有这种精神你才能持好戒。而且必须把每条戒律,都要落实在行为中,如果跟佛菩萨也敷衍了事,那你就欺骗自己,是不可取的。
 
所谓的自己悟,就是把戒律落实在行为中,不断去努力,自然他就悟了。一定要持到什么程度?自己都不能理解自己的程度。自己对自己持戒的精神,都会产生了“是否是对啊?是否是过分的执著?”得有这种精神才可以。因为持戒的精神,必须超越自己的思惟。
 
我们的思惟是什么?是知见。我们知见不破,佛法就不会进入。首先我们应该破的是自己的知见,必须要超越自己的思惟。你想了脱生死,必须要超越自己的知见,知见就是众生。佛在《楞严经》上讲:“知觉乃众生。”就是说你所谓的知、你所谓的感觉,那就是众生。必须超越它,你才能了脱生死。你不超越它,“适当就可以了,方便就可以了,慢慢修吧!”你有这种想法,想获得佛法的真实利益,是不可能的。只能是你糊弄它,因果也会糊弄你。
 
你想不昧因果,那你就要不怕一切困难,包括利益,包括嘲笑,甚至来自于亲属的嘲笑,甚至儿女的嘲笑、父母的嘲笑、丈夫的嘲笑、妻子的嘲笑。说你这人精神病,不正常了,快疯了!谁愿意说什么就说什么。甚至领导说、甚至路人骂,都不要在乎。你有这种精神才能持好三皈五戒。
 
我只能是跟大家实话实说,至于大家怎么去理解和做,这个是你们自己的事情。所以我希望大家多出几个“傻子”,多出几个“愚人”。我就这么愚,我就这么傻,你说我执著也好,我就这么执著。“持戒不是执著,不持戒才是执著。”这个是否执著,不是用我们的凡夫的知见来判断的,是用佛法,用戒律来判断的,这才为正确。这是第一个问题。
 
 
问题三、
 
第二个问题:戒体是什么?什么样的情况,受戒后会不得戒体?如何才能不失掉戒体?三皈依也有戒体吗?
 
戒体,它不是“是什么”?也不是“不是什么”?它就是清净,就是我们如来藏性。
 
“什么样情况受戒后会不得戒体?”如果你没有刚才我讲的严持五戒的基础,我想你不会得到戒体。虽然你去受戒,但只是挂名而已。为什么有很多人说:“我受戒时候怎么没感觉到我得戒体呢?”就是你在持戒的精神上、基础上不具足。
 
这个戒体也得互相感应,一个要有好的授戒师父,必须是严持戒律的师父;第二个,必须你能够接受,这个严持戒律的师父所传授给你的一切。你具备这个条件,你才能得戒体。
 
就像一个杯,你必须把杯打扫得干干净净,才能装进干净的水。你这杯里有脏水,你想再装干净水,它是不可能的。所以说两个条件必须具足,如果有一方面条件不具足就不会得到戒体。老想开方便,说,明天我去受戒吧!这个师父挺好,我会得戒体。我得了戒体,我不用怎么修就可以往生西方了,我就如何如何……你有这种想法它不会得到戒体。虽然你去受戒,一切仪式都做了,但是你那个心是一个欺骗的心,不是一个真心,所以得不到戒体。
 
所以这个很重要。有很多人已经修行了很长的路程,但是由于在三皈五戒上没有引起注意,而且走了弯路,甚至回头都晚了,浪费了很长时间,这就是很大的遗憾。所以说要想得戒体,必须从严持三皈五戒做起。
 
“如何才能不失掉戒体?”如果你得到戒体,它怎么会失去呢?因为得戒体,必须有长远心,不退心,而且是严格要求自己的人,才能得到戒体。得到戒体,他怎么还会失去呢?他就不会失去了。也不会得了戒体以后,再去犯错误,再犯戒。他只能是越走越坚强,越走越更上一步。得戒体的人,他就有了不退心。所以说要想不失掉戒体,就得严持戒律。不管受戒前,受戒后,都得严持戒律。受戒前严持,受戒以后更不含糊,这才行。要进一步去持戒,这样的话就不会失掉戒体。
 
“三皈依也有戒体吗?”一切戒体都从三皈依成就。不管哪个戒,它的戒体都必须从三皈依成就的。比如受五戒,当师父念到三皈依的时候,戒体就在这里成就。受沙弥十戒的时候,也在念到三皈依时成就。所以说三皈依对我们非常重要。
 
所以不要轻视三皈依,一切事物都离不开三皈依。比如说这一杯水,如果我早晨没有供佛,我就拿来喝、做饭,甚至洗手、洗脸、刷牙。严格来讲,你就没有进行三皈依。包括一杯水都要供佛,这就是三皈依。为什么要供佛?就是要进行三皈依。比如说,我们都说信佛了,我们要供佛,供佛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三皈依。
 
我们有时候给佛供点蔬菜,供点水果,为什么?就是进行三皈依。因为我们成为众生,我们有正报和依报。正报就是我们的身体,依报就是万事万物,这都是我们的依报。这些依报都是由于我们的妄想,不断制造出来的。只有通过三皈依,它才能够回到真实的如来藏性中,所以说三皈依对我们来讲非常重要。我们时时刻刻不可以离开三皈依,如果一个人能够认真地按三皈依去做,他就会达到了水火不侵的地步,水不能害你,火不能烧你,一切灾难对你来讲,它都不能害你。
 
为什么我们会有很多的伤害?就是我们三皈依没做好。有的人吃饭噎着了,或是吃出了一种什么病来,或是大水淹着了,或是如何如何,那都是因为没有进行三皈依的结果。世上的万物都是空相,地水火风,都是空相,为什么受到地水火风的侵害?就是我们没有进行三皈依。你轻视了它,它就伤害你,如果你去尊重它,它就不会伤害你。
 
当然我们要区别于外道那种拜火、拜水,不是这个。因为一切的地水火风,就是我们的本体,都是从如来藏性中所产生的一种幻觉,它没离开如来藏性,所以必须进行三皈依。如果不进行三皈依的话,就不会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所以三皈对我们是多么的重要!也就是我们生命的根本。
 
那我们怎么样叫三皈呢?那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离开了佛法僧就不能称为三皈依。如果说佛法僧,我只皈依佛、皈依法,不皈依僧行不行?那三皈依也不成立。说:“这些和尚啊,我没看好,我就看好了佛法,就看好了佛。我就皈依佛和法,我也不上寺院,也不去礼拜僧,我看他们就来气!”这种说法都是不正确的。
 
“僧”是代表了天下所有的僧人,包括凡夫僧、圣贤僧,不能因为几个人的不如法,我们对僧就失去了信心。佛法僧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它们的位置也不可以颠倒。现在有一种说法:“你们不可以到寺院去,到寺院反而不能成就,在家能成就。”你这样就破坏了佛法僧三宝。你首先就破坏僧,轻视僧,实际上就是轻视法,对佛所讲的法你不信。法你也不信,对佛你也是不信的。因为三宝的成立,是由释迦牟尼佛悟道以后,度了五比丘,才有真正的僧人出现,你这不是也在轻视佛吗?所以你把佛法僧全都破坏了,你怎么能成就呢?这种敌对的心理,本身就是错误的。所以对于佛法僧,不管外面做得如何,我们一定要对僧人有恭敬心,千万不要那样。
 
因为我们在家修行,家只是火宅。佛说法,讲了一定要远离火宅。佛设了各种的方便,讲了鹿、羊、牛三种车,来让我们远离这个火宅,三宝地就是远离火宅最好的清净地,你反而不去,要在火宅里去修。你所谓的修只是贪恋火宅的借口。
 
有几个能做到把火宅看成道场的?现在还找不出哪一个人来的,除了维摩诘居士能做到,恐怕还没有几个能做到。你能看到你的房子,说不是你们家的房子吗?你能看到你的板凳,说那不是你们家的板凳吗?你能看到你的妻子,你说那不是我们家的人,你能说那孩子我不认识,只要你有一念,说这房子是我的、这板凳是我的、这丈夫是我的、这妻子是我的、这孩子是我的。你想一下,这“我”字一下就起来了。你怎么修啊?还没等修呢,那“我”已经充满你整个的思惟里去了,做任何事情你都有“我”在那起着主导的作用。你怎么修?所以说你再不到寺院去清净一下,怎么能得到三皈依的戒体呢?
 
当然了,我只是据理分析,倒不是说要你们都得出家。当然我希望你们都能出家,但你们也不可能都听我的。我只是说实话,主要是看你们怎么来克服这个问题。对佛在世时的维摩诘居士,问他:“你有妻子吗?”他说:“妻子是方便,儿女是众生。”人家这才能成就。
 
有的人把自己比作维摩诘:“我在家修如何成就。”你的想法挺好,想成为一个菩萨,但是你得具备他那种能力和认识。你首先得把你的房子看成不是你的,儿女看成众生,这才行。你没有这点认识的话,妄称维摩诘,我想还差得很远。所以说我们在家修行,一定要知道这个三皈依的重要。佛法僧是不可分割的。
 
那么不可分割也行,我把它们的次序颠倒可不可以?我把僧放在佛的前面?那不可以。那我把法放在佛的前面,行不行?也是不允许的。虽然包括佛也好,僧也好都是因法而成,但是没有佛,这个法也讲不出来。所以说佛必须放在第一位,法放在第二位,僧放在第三位,这个次序不可颠倒,颠倒就结罪。你看颠倒都结罪,何况你给少了一个呢?我今天关于三皈五戒的戒体问题就给讲到这里,这里要详细讲起来很长。
 
 
第三个问题:十二头陀有提到节量食。弟子请师父开示,有种说法:不要刻意少吃,容易上火。吃饱、吃好,只要不贪求即可。但是吃饱了每天下午就会昏沉。如果克制不睡的话,接下来的时间就会恍恍惚惚,做事没法集中精力,还容易发脾气。如果吃七八分饱,干活就没力气,这时就会起烦恼,怕别人说我为常住做事不发心,不尽心尽力。
 
这个十二头陀支,也有讲十三头陀支的。其中节量食支就是为了去掉我们的贪心。因为我们众生往往有一个特点,就是要吃饱、吃好。这个要注意什么呢?过分的吃饱、吃好。有时候光说到吃饱、吃好,实际上他已经吃好和吃饱,但是一看这个菜、这个饭挺好吃,“我再吃点吧!”他已经过量吃了。所以佛提出了节量食。节量食,就是对食物不要产生贪恋。我们节量食的目的,就是为了这个身体,能够维持生命即可。
 
当然了,光提到节量食还不够,头陀里的节量食是对什么讲的呢?首先对头陀行里的日中一食讲的。头陀支是日中一食,日中一食还要节量食,日中一食还得过午不食。过午不食是对日中一食说的,也就是说佛在世的时候,所受的吃饭的戒律就是日中一食,是根本戒。
 
我们现在有一种说法叫过午不食,过午不食是指什么说的呢?是指日中一食,还不许过午,并不是说吃两顿饭叫过午不食。两顿饭那是有病才允许开的,没有病是不允许开的。而且只能开粥,粥还不允许用正食,这里说头很多,不详细说了。但是我刚才讲了,头陀里讲的节量食是指的日中一食讲的。日中一食也不允许你过分吃饱,那下午更不允许吃了。
 
佛法里有,早晨吃是升天道,你就种天道的因,你成佛就困难了;中午吃,指的中午一顿饭,这样的话是成佛的因,三世如来都是日中一食,也就是说无量劫佛都是日中一食。不是我们今天这个世界,末法时期日中一食就行不通了,无量劫以来,佛都是日中一食,也可以说三世如来都是日中一食。什么叫三世如来?过去、现在、未来都是日中一食,这是根本戒,不会改变的。
 
虽然是日中一食,也要节量食,要想到很多众生还没有吃到。所以说当我们在吃饭要达到量的时候,还要留一口,你可以七八分饱,也可以九分饱,总得留一点,不要过分满足自己的食欲,抵制食物对你产生的吸引力。我们不讲三皈依嘛?这都是一个道理。如果你虽然是日中一食,但是对食物有所贪恋的话,他也会堕落的,这不可取的。
 
对这个大家的感觉恐怕不太深。什么样能感觉出来呢?我有一次感觉,就是在九五年,到人家去乞食,当乞到食物的时候我生起极大的惭愧心。什么惭愧心呢?就是我觉得吃日中一食,就一顿饭我也生惭愧心。我觉得我的修行不配,你何况两顿饭、三顿饭,那我连想都不敢想。就一顿饭,就要饭吃,乞食吃,我都生惭愧心。
 
佛制定的这个节量食,是让我们生起惭愧心,不要贪恋食物,不要被食物所转,所以说这是无价之宝。这种法是对什么讲的呢?对日中一食讲的,并不是对那个两顿饭、三顿饭讲的。为什么不对它讲呢?因为它没有日中一食的基础,还没法去做到节量食这一块,还没到这块。我希望大家至少晚上不要吃了,晚上吃饭实际上对身体并不好。
 
“不要刻意少吃?”这也是对的。有的过分少吃也不行。我吃饱就行,只要不贪就可以。另外,吃饭时要留一口食物。就是咱们过斋的时候,我每次吃饭都要留一块,要舍给众生。并不是我去讨好众生,而是断掉我过分的贪欲、吝啬。因为我留一口,就是时刻的要警惕自己,随时要把这顿饭舍去。当别人需要的时候,就这一顿饭,怎么办?应该舍给他。要提醒自己。
 
另外,天天要想到,还有很多众生要吃饭。要生惭愧心,所以说这个做法很好。留一口的时候,这一口不能拿常住的东西算。“我也留一口,吃饱了我再拿一块。”那就要犯盗了。这一口必须是从你口里省出来的,不允许从别的地方拿,所以这叫节量食。
 
吃饱,这个“饱”啊,指的是八九分饱,也可以说六分饱、五分饱,或是不饱。吃好这个没法说的,什么叫好?那皇帝啊,吃得再好他也不说好。当我们挨饿的时候,吃什么都好。大家可能看到咱们寺院做的那个《解脱之路》光碟了。其中有一段,就是你看乞食时,他认为饭馊了,他不给,后来我们硬给它要下来了,说:“馊的也不要紧!”这个食物我们吃的时候没有感觉到酸。那个人撒谎吗?也不是撒谎,所以说佛法不可思议。
 
你们大连的一个居士,他那回跟着了。我们打走这个食物以后,他用手拿几个饭粒,放嘴里嚼了嚼,说:“没酸,师父!”他吃也不酸。所以说这个酸不酸还是根据我们那个心,有没有贪心来决定的。
 
咱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说,一个馒头,当我们饥饿的时候,这个馒头没有比它再香的。等我们吃饱的时候,没有比这个馒头再烦人的。特别是已经把胃吃坏了,甚至造成了一种堵塞,看到馒头简直烦得就像仇人似的,有这种想法。所以说馒头本来是空相,主要根据我们的心,来决定外面食物的好和坏。
 
所以说乞食生活就能让我们真正的感觉到,能使我们舍去贪心。不要要求吃好,那我们要求吃坏?那也不对。而是不管它好坏,来什么是什么,无所求。好了我也不分别,坏了我也不分别,这是我们所要做的中道义。并不是说我就为了吃坏,我就不要好的,见好的我就扔,不是那个意思。
 
好的和坏的没有区别,因为什么呢?佛法只是一味,就是清净。它就是一味,没有第二个味。所以说我们在乞食生活中,所吃到的食物就是一个感觉,就感觉清凉。所谓的“吃饱”,这个对我们而言就是不要求吃饱。为什么不要求吃饱呢?你要求吃饱你就有所求,有所贪心,如果吃不饱你会起烦恼。因为我们既然出家修道,就要做好忍饥、挨饿、挨冻的准备,如果你要做不到,是不允许出家的。包括他们出家的时候,我都要问:“忍饥、忍饿,没有道场住,你能不能承受?能不能出家?能不能跟着师父走?”如果不行,不允许你出家。是佛的戒律,不允许出家的。所以说忍饥、忍饿这个是非常好。你越能去忍受——实际上我还真没挨过饿。
 
在乞食的时候,特别是九五年的时候,虽然有时候吃得不是那么饱,但是从来没少过饭。我都觉得奇怪了,我成天做好准备,今天乞不到食物,被撵走啦,吃不上。但没有那时候,所以我都觉得奇怪。这为什么呢?你越是这样无所求,越是容易得;你越是有所求,越是不得。
 
你不信,你回去试验。你说:“今天啊,我这菜炒得特别好!”保证这个菜你就吃不点儿,不归你,别人都给你要走了。你刚一吃,来人啦,“得了,给你吃吧,你看这菜炒得可好了!”最后一合计,辛辛苦苦想得到一个很满足的需要,最后反而没吃着;或是你想着做得很好,反而没做好。所以说不求是求,你越有所求实际上就是失。这个事应该知道,佛法是无为法,所以说不要贪求。
 
“吃饱了每天下午就会昏沉?”不是每天吃完了都会昏沉的。从医学上讲,吃饱了,你吃了食物了,脑部的血液都要回到胃里,血液大部分都集中到胃肠进行消化,它会造成脑部缺血而昏沉。这是医学上讲的,也是对现代人讲的。过去的人可没有那事儿,吃饱他也不会昏沉。为什么呢?他哪有时间去休息,他得去干活,所以他就不昏沉了。是我们吃饱了还要坐一会,你说他能不昏沉吗,是吧?
 
所以吃饱了会昏沉啊,这是对那个闲着没事儿的人说的,对有事的人,他不会出现这种现象的。要不信你就试验,你吃饱了,只要你出去干活,收拾院子啊,打扫卫生啊,甚至忙活着上工厂开工资去,你看看他一点昏沉也没有。所以这个昏沉不昏沉,都是现在的富裕病,是完全可以克服的。
 
“如果克制不睡的话,接下来的时间就会恍恍惚惚”,这个恍恍惚惚啊,它不是你中午不睡的过,而是你养成的一种习惯,中午非睡一觉,下午就有精神了。是养成的一种习惯。更主要的是什么原因呢?恍恍惚惚,是因为晚上你睡觉太多了,尽做梦了,做梦这个睡眠质量就不好。从睡觉就开始做梦,睡八个小时,睡十几个小时,还睡。睡得起来,表面很精神,过一会又进入梦乡去了。虽然眼睛睁挺大,但是还在梦中呢,所以做什么事情他都恍恍惚惚。
 
为什么我们寺院要求睡四个小时觉?四个小时是什么意思?就是要求既能得到休息,休息质量又非常好。因为四个小时睡眠的时间它没有梦,这段时间没有梦。你超过四个小时,你哪怕四个小时十分钟它都会做梦的。你说我晚起来一会,那马上就是个梦。四个小时睡一觉醒了,它就没有梦。
 
我们世间人就是醒来以后,再翻过去睡。这样便宜干嘛不占呢?他就非要占便宜,占来占去这梦就来了,不断地做梦。等到第二天睡觉的时候,从一开始就是梦,所以睡眠反而不好,没有质量。佛制规定,僧人的睡觉时间为四个小时。所以我们遵照佛的戒律去睡四个小时,不是说我们是为了苦修,而是捡个大便宜。所以发现这个睡眠原来是这么回事。过去那个老修行人,都是睡一觉就醒,有的半夜时就醒。醒了以后就打坐、诵咒,这才行。
 
你想一想,一天你要睡四个小时,和一天睡八个小时来讲,你省了四个小时。如果你再吃一顿饭,一顿饭连做再吃,就得两小时,和三顿饭相比,又省了四个小时,一天光睡觉、吃饭就省了八个小时。省了八个小时的时间,你想你的生命会延长多长时间?实际上我们有很多的生命都在浪费,二十四小时之中就浪费了八个小时,实际上你活一百岁,也就顶多能算活六十岁吧!有的人活六十岁,实际上就活了一百岁,因为他的生命不断延长,所以说不要浪费。所以这个恍恍惚惚啊,就是睡眠过多,和吃饭没有什么关系。
 
“做事没法集中精力”,是你产生了恐惧。那你说我们一顿饭都不能集中精力啊,我看那精神头比谁都集中,主要是看你有没有那个心。
 
原先闭关的时候,有一次亲藏师来的时候,我就告诉他,我指那个地下,地下有虫子,叫他捡起来。他告诉说,师父,这是石头,这不是虫子。就是我精神过于集中了。所以说主要是你的心是否在那块?集中和不集中在于你的心。
 
这个发脾气啊,就是你吃饭多了才发脾气。为什么吃饭多发脾气?因为你过多的食物会产生什么呢?产生能量。因为你一天如果吃三顿饭,三顿饭的能量它没地方消耗,特别咱们现在体力劳动特别少,没地方消耗,它就会变成一种无处发泄的这种能量,所以很容易生气、打仗,甚至动手。你看饥饿的人很少打仗。我们就观察一下要饭的人,你看他很少去打仗,有时候光动嘴他不动手。你看他要饭吃,吃还来不及呢,哪有力气去打仗啊!就吃饱了的人才去动拳头、动手,是吧?他不怕浪费,因为他没地方发泄。所以说这个发脾气,是我们修行的问题,也和食物过多有关系。
 
“吃七八分饱,干活就没力气?”这个还是心理的作用。心里有了分别心,他就会没力气,如果没有分别心,这个力气还是有的。有个别时候能产生一点影响。但这个影响并不是食物所带来的,还是由我们这个分别心所影响的。“我今天吃了八分饱,我肯定没劲,这个柱子我肯定扛不起来。”他到那真扛不起来。你看一看,他心里先有一个防备在那块搁着呢。“我肯定扛不起来”,所以他必然是先产生了这种想法,然后才扛不起来。
 
你不信,比如他没吃饱,说哪块有一捆钱,这捆钱二百斤,他保证能扛起来,是吧?他一点都没想扛不动的问题。“这个东西说什么我得扛走,不能让别人抢去!”他也能扛动,那个力气哪来的呢,是不是?所以说这个问题,我想还是由于自己的分别心所造成的。
 
我们干活,不在于你有力气没力气,就在于你的心是否分别。我们都看过愚公移山这个故事。你看愚公要移山,他有多大力量,是不是?他要把一座山移走,而他说:“我这一代不行,还有下一代。”他有那种决心,最后那座大山被移走了。所以说外面的物质只是一个空相,就看你决心大小的问题。
 
过去有这么个故事:有个法师(鸠摩罗什)很小的时候,进一个寺院里,他发现了一个法器,还是一个什么记不清楚,可能有二百多斤,他一个小孩一下就给举起来了。但他举起来以后,说:“我这么小,没有力气,怎么可以举这么大东西?”马上放下了。动了这个念以后,就再举不起来了。最后他从这个就悟到佛法了,噢,原来这个力气多和少,是分别心在起主导的作用。
 
我们世间人很难去考虑到分别心所起的作用,就像人这个生理一样。有人说:“我这腿盘不上,盘一会就得拿下来,疼!受不了,谁说也不好使,我怎么锻炼也不好使。”有人给出主意了,说:“警察拿个枪,在后面对着你脑袋说,不许动!”你看坐多少时间也没事。还是他这个心理在起作用,你看他一点事儿也没有了。所以说,完全是心理的作用。我举这么个例子。
 
所以干活有力气没力气,还在于自己的决心。就是没力气我也要干,你看你的力气就会生出来。别等到没力气的时候,“你看没力气了!”自己就退道了,刚有点表现他就退道了,这就完了。所以说有很多的事情,这个心理会影响生理活动,生理也会影响心理,我们应该知道一切唯心所造。
 
这个“怕别人说我为常住做事不发心,不尽心尽力?”这个问题就在于自己怎么看,至于我力气大小无所谓,我只要尽心尽力,有一分力我要使一分力。
 
什么叫尽心尽力?就是说把你所有的力气,都要使出来。但是我们所说尽心尽力只是名词,只是嘴上说尽心尽力。实际上他没有尽心尽力,遇点困难他就退缩了,刚有点疲劳的时候,他就不行了。他就说他尽心尽力了,实际上他没有尽心尽力。
 
比如说:一个木头,你扛不动可以拖着走,你站着拖不动,你可以爬着拖。你没有力气可以爬着拖,你为什么不做呢?说明你没有尽心尽力。你像愚公那种精神,你要真能爬着也要把它拖走,有这种决心,世上的事情就会产生变化,力气就会生起来,力气也是空相。当一个人不打妄想的时候,他力气就大了。如果打的妄想越多,他的力气就越少。所以说这个力气大小,是根据我们是否分别决定的。
 
为常住发心不发心,也就是说我们是否尽心尽力的问题。我们尽心尽力了,还怕什么别人说发心不发心呢?我们做事情不是为了别人说,我只要做到尽心尽力就行。这个问题,大家慢慢会体会的。
 
 
问题五、
 
第四个问题:佛制每天晚上十点到两点休息。睡四个小时的话,下午就多半会昏沉,如果小睡片刻,算起来一天超过四个小时睡眠了,这样的话再坚持晚间四小时睡眠还有意义吗?要是随顺大众三点以后起来,下午就有精神,不是还能多干活吗?该如何是好?
 
这个问题我刚才也讲了,四个小时它正好是睡一觉的时间,就醒了。睡四个小时起来经行就完全可以。当然了,刚开始睡眠四个小时的时候,可能心里有障碍就困,有时候中午吃完饭稍眯一点儿,稍打个盹,这样下午可能精神一点儿,这是我们对自己的一种放松,也是暂时的一个现象。如果你克服困难,坚持下去,就获得了大利益。
 
第一个,不被睡魔所骗。睡魔本身也是五盖之一。什么叫五盖?财色名食睡,睡也是地狱种子。就像这个杯有五个眼,财色名食睡,如果我堵住四个眼,剩一个眼不堵,这个水还能不能漏下去?还照样会漏的。所以要堵眼你就得全部得堵上,这水才能装满。你不能说我堵住四个,那个我就不堵了。所以说这些问题只是修行的需要,不能根据我们现在生理产生的一点反应,而来要求改变佛的这种制度。
 
佛的制度既然已经成为事实,第一个我们要听佛的话,要随佛学嘛。佛怎么说我们怎么做,无条件地接受。佛是大智慧者,连佛都不相信,那还行了,是不是?我们绝对得相信佛法,佛说的必然有道理。但是为什么我现在做不到?是我现在还有贪睡的心,还有很多的习气未克服,我应该克服。只是克服,克服也要有一个过程。当然了,他在克服中会觉得睡眠少,那是自己觉得,有心理障碍。你看有很多人打麻将,一打一宿,第二天他还不困。他这个心理就不一样。你说他为什么就不困了?有的一连打好几宿,是不是?赌博,生怕钱没了,所以他就不困了。
 
你要修行佛法,如果你想了脱生死,这个生死就在眼前,火烧眉毛一样,你还能说只睡四个小时?四个小时已经就不少了,佛才睡一个小时。就是我们没有把生死大事放在第一位上,还是在考虑身体的问题。
 
“随顺大众”这句话,我赞成随顺大众。但什么是大众?是你那几个人,还是那几百个人,还是几千个人算大众?还是末法时期,不遵守佛的戒律算大众呢,还是佛在世那叫大众呢,是不是?什么是大众?佛法就是大众,佛的僧团就是大众,正法就是大众。所以说不要理解错了,不是人多就是大众,而是真理才是大众,这样才随顺。我们随顺这个,但不随顺错误的东西。
 
所以说睡五个小时这不可取。佛已经开了四个小时,这已经给了很大的方便。佛是大智慧者,看到众生的苦恼,和众生的贪恋,但还要修道,佛开到四个小时已经恰到好处,再睡就多了,所以不能再睡。
 
当然了,有病的情况除外。有的病了,必须多休息一会,这是可以的。比如说,年龄特别大、脑萎缩、或是血压过高等等,有时候需要适当的多休息一会,这是又一回事。但在正常情况下是不能开方便的,所以说要堵漏洞,你就得真实的堵,哪个也不能少。
 
他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随顺大众三点起来以后,下午就有精神了,还能多干活,该如何是好”。我们修行是为了干活吗?你为了干活,你就不为了成道吗?成道重要,还是干活重要?首先得看干活和成道哪个重要,你放在前面,是吧?我们不能因为世间的利益,而放弃了根本的利益,这是很重要的。
 
就宁可不干活,也不能说我三点钟起来。确实是困得不行了,我这确实是受不了,但宁可活不干了。活可以不干,但是佛的戒律不能破,你得坚持,这才对。你轻重不分,那还行?一定要分清轻重。不要因为别的一个世俗的利益,或是一个旁岔儿,而失去了根本的利益,这就不合适了。
 
所以说你想克服地狱的因,这不是一件小事啊!所以说我们不要产生任何往地狱去的这种趋向,一定要克服。
 
 
问题六、
 
第五个问题:刚背会“楞严咒”的时候,特别爱诵,走道、干活常常默诵,感到特别摄心、清净,也很殊胜。时间久了,发现自己不爱诵了,大众一起诵的时候总诵错,妄想纷飞,念得再快也不提神,照样昏沉,弟子很惭愧,该如何是好?
 
刚诵 “楞严咒”的时候,因为它比较陌生,精神集中,注意力全在“楞严咒”这块。另外他又想成道,道心特别强,又知道了诵 “楞严咒”的利益。这时候由于他对自己要求得比较严,希望心也比较大,所以说也爱诵,常常诵,所以他比较摄心。为什么觉得摄心?因为他刚开始是杂乱的心,突然收住的时候,所以这个反差特别大。
 
比如说:一个人跑累了,突然给一个板凳坐的时候,他觉得:哎呀,太舒服了!等到坐久了,起来,你叫他再坐下,他觉得怎么坐也不舒服,因为条件不同,感受也不同。刚开始的感受,是因为条件不同所产生的感受。
 
 “大众一起诵的时候总诵错,妄想纷飞”,这个问题是这样,他对自己诵咒刚开始为什么诵得那么好,那么摄心,并没有一个正确的看法。诵的时间越长,实际上诵咒的程度越深入。我们没发觉,老觉得还在原地方诵呢,嘴诵而心不诵。他自个觉得是在懈怠了,因为他没有发现自己在不断地深入。
 
就像老鼠掏洞似的,你掏一寸它也是那个洞,你掏一尺它也是那个洞。老鼠掏洞的时候它只看前面那一块,它没看后面。等到扭过头回去看后面的时候:噢!后面已经掏那么一大块,对深入这块方面他没看到,光看到眼前这点。
 
就像插秧,不断地插,左一棵往前插,右一棵往前插,他插了半天觉得没插多少,前面还是那么一大块地方。最后回头一看:“哎呀!这田快插满了!”这心里算是舒了口气,“我这没少干。”这种感觉和这有点相似。所以说应该自己调整,把这个问题纠正过来就可以了。
 
“大众一起诵的时候总诵错”,什么原因爱错?偷懒了。就是说一边想诵咒,一边还想睡觉,所以他就一边迷糊一边诵。什么叫大众诵咒?大众诵咒并不是你和大众一起诵。是大众在一起的时候,他诵他的,你诵你的,这叫大众诵咒。
 
为什么呢?大家诵的时候,你的注意力是听你自己诵,并不是让你听大家诵。他在听大家诵的时候,完了,大家诵到哪我诵到哪。他随着大家去走,反而这个心就散了。如果大家诵的时候,你诵你的,我不听你的,我在听我自己诵,这样的话,这个心它反而得到更大的一个定力,这样效果就非常好,在任何情况他都不会被左右,不会散乱,这就好了。觉得“妄想纷飞,念得再快也不提神”,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说应该这样做就可以了,就解决问题了。
 
 
问题七、
 
第六个问题:弟子发心出家了,但是听师父讲的有关修行的开示后,在了解了僧团的修持之后,弟子发现很多事情根本做不到,差得太远了。有人说:“那你就还没有发心出家。”僧人行住坐卧都在为众生表法,自己既然还没有达到这个标准就发心出家,对这个僧团也不负责任。应该生起不退道心,再发心出家吗?
 
这个问题就是说,他被眼前的困难给吓住了,也就是说被眼前所看到的现象,给欺骗了。他不相信自己。应该看到,别人能做到我就能做到。不是做不到,是完全能做到,就看你有没有决心。既然发心出家了,当然了,我们心里对僧团的修持,感觉到有很多难处。实际上难处在哪?是你没往前走,你往前走它就没事了。
 
就像看到一条河,觉得那河很深,“我说什么也过不去!”走到半道他就回去了。实际上,他并没有到河岸边来试验,“我要趟水,到底是能过去,还是过不去”。他就回头了,是自己在精神上被吓倒了。所以这就不行。
 
你应该有个什么精神呢?就是不撞南墙绝不回头。“就撞南墙我也不回头,我一头就撞死那块就完事了!”你若有这种决心,没有过不去的。有句话说“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是不是?过去还有那句话,“车到山前必有路”。你看着山好像没路了,但到山跟前保证能找出路来。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事情,就看你做和不做。
 
也不在于你平时怎样。你说“我过去在家里都是条件优越,娇生惯养,很多事情没做到”,都不存在的。你的这个决心,就是无价之宝,你有决心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你比如说,燃指,你说疼不疼?搁火烧一下肯定疼。你看咱的僧团和咱的下院,那么多燃指的,他们觉得也不疼,就是疼也是一阵就疼过去了。他们有那个决心,他们敢于做的时候,这个疼痛它就会降低。要平时我们别说碰一下,火柴燎一下就觉得受不了了,烧个水泡就得歇几天。你看看一个指头燃掉了,他都能克服,所以说关键是在于你的决心。你决心大了,外面的一切事物就会相对的退下了。所以佛讲,外面的一切事物都是空相,都是假的,只是根据你自己的决心大小,来决定事物的难和易。
 
所以说既然发心出家,你就应该说“僧团这些修持我一定做到,我甚至比这还要做得好,还要努力。我生生世世不生退道心。我身体不行,或有什么毛病我会克服。真有一天,我就躺那块,我爬着也要走下去”。你得有这种决心,说:“我爬不了,我滚着走。”你有这种决心,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原先我闭关时想过那么一个事。因为从五台山走回来这个脚受伤了,又非常凉,那时候就给自己判断可能是脉管炎。也想过一旦是脉管炎怎么办?就得截肢啊。要截一条腿,我说这个有拐杖;如果要截俩腿呢?可以坐那个独轮车,或用两个拐杖,也可以走,还可以乞食;如果要是没有胳膊了怎么办?你还能去乞食吗?后来我一想,还可以滚着走呢!就做这样想。做这样想之后,现在脚也没锯掉,手也在,反而比以前还好了。
 
所以有句话:“置于死地而后生。”你不要害怕,就看你敢不敢去置于死地而后生的问题,一切事物都看我们决心的大小,你决心大了,困难就往后退;你决心小了,困难就往前拱。你面对的就是一个纸老虎,把它当作真老虎你就被吓破胆了。你不就是个老虎吗?你不就是想吃我吗?我就喂你得了!你就把脑袋伸到老虎嘴里,老虎它就不吃了。我这么说,但你可别试验。你要真试验,真吃了,那我就妄语了。
 
但是我讲的就是,你真心去布施的时候,必然有一个好结果。你看释迦牟尼佛在过去生中,就因为看到老虎饿了,小虎崽要饿死了,他就以身去喂虎,以身饲虎。他的师父和同修都劝他,说,你不用去喂虎,你好好修行,将来你修成了,度他不一样嘛!你说多有道理。释迦牟尼佛不这么想,等我修成了,它早就饿死了。我现在不舍身,什么时候舍身?都说慈悲、慈悲,我不能等到将来去慈悲,慈悲只有眼前,没有将来。于是释迦牟尼佛当时就把自己身体扔给虎了,所以释迦牟尼佛就成佛了。他的师父可能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就比他晚成佛。
 
他为什么成佛那么快?他就是当下那个心,没有第二个想法,什么快和不快,成道不成道,我先不管他。老虎现在就有困难,我现在就是为了老虎去做事情,为了众生的利益去做,成不成佛我先不放在眼前。我先看看怎么解决老虎饥饿的问题。他这一念心,成佛就快。等我们要打好几个念:“这一旦死了,这道修不成了?那些亲属会怎么说我?朋友怎么看我?”三想两想就退道了。
 
所以说我们不成就,就是因为没有这一念心的关系。生死在哪啊?生死不是你整个的生命在生死之中,就在于你念念之间。你一念正确,就了一个生死;念念生死,你念念了,它必然能了脱生死。所以说这个问题,就是自己应该不要被困难吓住。
 
 
问题八、
 
下一个问题,阿弥陀佛,弟子有以下几个问题,请和尚开示:
 
一,说诵“楞严咒”可以去掉妄想烦恼。那为什么我诵,就不断地增加烦恼妄想呢?要说和快慢有关的话,那我诵得越快妄想越多是怎么回事?对此很苦恼。
 
诵“楞严咒”会不会生起妄想呢?它不会生起妄想。就像太阳一样,它能不能给人带来黑暗呢?它不会带来黑暗。那黑暗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没有太阳才有黑暗。“楞严咒”就像太阳,它不会带来妄想。
 
那妄想是怎么来的呢?原先你没诵“楞严咒”的时候,你整个就是个大妄想。他说,我没感觉到。那是因为你以妄想不会感觉到妄想。妄想它怎么能知道自个是妄想呢?它没有对比,所以它不知道自己是妄想。当诵“楞严咒”的时候,我们才发现自己有妄想。就像照镜子一样,脸上埋汰了,拿镜子一照的时候,有没有那样人,说这镜子埋汰了,自己脸上才埋汰,他把镜子砸了?没有那种愚蠢的人。照镜子,人都知道,看镜子埋汰了,知道自己脸上埋汰了,他不去擦镜子而是擦自己的脸。这就正确了。
 
诵“楞严咒”也是这样。通过诵咒我们的心一部分清净了,一部分还是原先的妄想;通过诵咒发现了妄想,就像一面镜子,发现自己有了妄想;当你不诵咒的时候,你根本就发现不了妄想,整个都是妄想;诵咒的时候是把我们从妄想中逐渐地分离出来,妄想已经少了一大部分,说明我们已经在逐渐地脱离妄想。所以你如果不能正确地认识,反而埋怨“楞严咒”,我们就颠倒行事,就会失去机会。
 
有的甚至不诵了,说:“我不诵,你看可清净了。我上外面溜达溜达,散散步,甚至跳跳舞、打打麻将,心里可愉快了,一点儿妄想都没有,可舒服了!”就这个“可舒服,一点儿妄想都没有”正是你最大的妄想。我们人养成了一种惯性,以什么为生活呢?以贪图享受为快乐。他不知道这种快乐是站不住的,像水泡,今天刚有了点快乐,明天就是个大烦恼,就起来了。
 
你不信可以试验。你今天早上起来特别高兴:“哎呀,今天太好了!今天睡眠也足,吃的饭也非常好。今天我太愉快了!”保证你出去上班,不是和同事吵一架,就是叫领导批评一顿。因为乐极生悲啊,福祸相依。你追求了这种所谓的快乐,实际上最后就生起更大的烦恼。如果你不追求它,你认真地去诵咒,你心平静了,这个烦恼反而就无孔可入。所以说诵“楞严咒”不会增加烦恼。说“楞严咒”会增加烦恼,那就是错误的知见,就像说太阳会增加黑暗一样,这个知见要改。
 
和诵咒快慢没有关系,只要是不打妄想就行。打妄想也不要怕,因为我们原先本来整个就是妄想,它打妄想是正常的,它打就打去呗!我控制不了,控制不了就不去控制它。我诵“楞严咒”,诵一句就清净一句,我能诵一句就得一句,我诵半句得半句,要不诵一句都不得。以这个心去诵,它就没有问题了。这个一定要正确地看待,要不自己就把自己骗了。
 
有很多修行人,修一修不修了,“哎呀,我不学佛啊,还没那么多事,这一学佛啊,那么多事。”学佛会带来不好的事情吗?你不学佛的时候,你所做那些错事,你都认为是对的。学佛以后有了标准,才发现原先做的这也不对,那也不对,都不对,发现整个都不对。于是他起烦恼了。他不恨自己,他恨这个学佛,不学佛还不知道。那你干脆糊涂到底就完事了。
 
就像一个病人似的,说:“我不到医院检查这还啥事没有呢!我该吃该喝啥事没有,一检查我这身体还有病了。”这检查到底对是不对?你检查出来才能采取方法对症治疗呢!你不检查,疾病不断地蔓延,最后夺取你生命的时候,你后悔都来不及了,是不是?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的,谁也不会愚蠢到那种程度。所以说我们诵咒也是一样。
 
诵咒就像看病似的,我们发现了问题,再去掉问题。还有一个比喻:就像人得了肿瘤,这个肿瘤如果拿下去,他就没有肿瘤了,生命会延长;如果这个肿瘤不拿下去,他就没有痛苦,为什么没有痛苦?不用开刀啊,皮肤也不用破坏,肿瘤还继续搁那搁着,但是你的生命很快就没了,一旦恶化的时候你就不行了。我想世上不会有那种人,因为怕开刀的那点疼痛,而不肯把那个肿瘤拿下去。宁可疼,他也应该把它拿下去。
 
我们诵咒也是一样。虽然诵咒在不断地生起了一些烦恼,但是不是咒带来的烦恼,而是在去掉烦恼的过程中,我们才逐渐清净了。你要不诵咒永远也不会清净。只有不断地诵,挖掘出的烦恼不断地增加,越增加实际上你越应该感到高兴。
 
为什么高兴呢?就像打井似的,你要打井的时候往外挖土,挖一土篮土,你会高兴吗?你说这地面有一土篮土,这地还没有多大损失,但是你不会高兴,因为啥?因为你明知道,打出一土篮的土,它的深度也就一土篮的深度。如果打出一车的土,它的深度就会下去很多很多的。根据外面出的土量多少,里面深度会进去多少。所以说我们看到外面的土越多,我们反而生起欢喜心了,那井肯定快要挖到水了,这不是一个好事情吗?
 
所以我们诵咒一样,它妄想越出来,你就越生欢喜心:我可把你抓出来了!你这狐狸尾巴我可抓住了,你跑也跑不掉,我一定穷追猛打。你越起越好,让你起再多才好!甚至还鼓励它,赶紧起!你不起我找不着你了。你让它起,它反而就不起了。所以说就在于我们怎么来看待这个问题。就是说事物上,就在于转念不转念的问题,如果一转念事物就开始变化了。
 
 
问题九、
 
第二个问题:无所求就是不求,请问法师,不求又是什么?
 
“不求又是什么”,不求啊,不是是什么?也不是不是什么?不求就是没有“是”和“不是”。有求就有了是非,有求就有了烦恼。所以说什么是无所求?我们都说要成佛,你无所求就是成佛。
 
那什么是“不求”呢?不求就是“求”,有求实际上是求不到的。世上的事情越求越不得。当你无所求的时候,反而能得。当然了,我们倒不是为了“得”。无所求就是要成佛。为什么说无所求是成佛呢?因为佛是现成的,不是修成的,本来就在那儿。是由于我们不断地起心动念,达到了有所求,最后生起了种种的烦恼而不能见佛。
 
就像水似的,不断地波动,所以说不能见(水中的)月亮。如果水平静了,反而能见到月亮。我们有时候就是采取了一种什么方式?使劲晃荡水,“它怎么还没有呢?”翻江倒海去找月亮,实际上找不到。只要是水平静了,月亮自然就现前了。
 
这也是一样的,我们有一个无价之宝,它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的。它既然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增不减的,无价的,这种自性的法宝,你还有什么可求的呢?求来它不是真的,只有不求才是真的,也没有必要去求。你不求反而能见到我们的如来藏性。
 
如来藏性为什么没有显现呢?就是因为我们不断地起心动念,有所求,有所贪恋,所以说不现。佛大智慧制定了很多戒律,不让我们这也求,那也求,要把自己捆死,把我们的心念平静下来,这样我们就会得到真正的佛法。一切本来具足,所以说无所求,这才是真“求”。
 
所以说修行方式千万不要颠倒。外道就是为了求,左弄一个方式,右一个方式,不断地求,求财,求这个求那个的。最后求到的结果,生死大限来了,求了一堆什么呢?无明。无明越求越厚,如来藏性越求越不见,只有无所求才会见。所以说无所求就是无价之宝,第一个能成佛,第二个品自高。
 
什么叫无所求?“宁死我也不求人,我死也不求人”,有这种决心。说涨工资啊,你得到领导那送礼。“我宁可不涨也不送礼。”说你送一点礼,能获得更大的利益。“就是一分礼我也不送,一句求的话我也不说,我就是无所求。”你得有这种决心,这才能行。
 
我以前跟他们讲过,九五年行脚的时候有病了。那时候有病,因为也没有钱,还要饭吃,你说这哪有药啊?一点药也没有。这时候有病感冒,想法挺多,“万一是流行性感冒,老住草垛里,你说这个鼠疫啊等等这些病,如果一旦发生,这个命就没了。”但是平时老要求自己无所求。佛只告诉我们去乞食生活,又不到乞食的时候,又不能去乞药,这怎么办?求是不求?后来就决定还是不求吧!但说是不求,这妄想还是不断。后来走到一个大石头跟前,就坐着歇息,我们那时是俩人。
 
我这一低头的时候,看见那草地上放了十一片药。因为我对药比较懂,这个药放在草地上,如果没字,谁也不敢吃,你不知道什么药。因为我见到很多吃错药的,这个药对病的作用正好相反。所以说漫不经心的就顺便拿起一片。一看那写着字“安乃近”。它实际上是十片药,其中有一片掰成两半了。后来把那九片就拿起来了,那两片就没要。
 
我寻思找找瓶子吧,看周围有没有药瓶,也没有药瓶。这个药一点也没有损伤,露水浸的痕迹都没有,就像刚放上似的。我想这个挺怪的,捡起来了。因为草地也没有人,又不是扔垃圾的地方。要是扔垃圾的地方,谁家顺手一扬,就扬到那地方。你说扔垃圾,这可以解释,它也不存在这问题,非常干净。药也得到了,也没吃,病也好了。
 
当时我对这个无所求就有所感受。你看,你不求,反而满你的愿了,你不求,病它就好了。实际上我们有很多事情,颠倒行事,就以为有所求就能满足我的需要了。有时候有些事看着是满足你的需要,实际上你不知道,你不求更能满足你的需要。求来求去,最后把自己的自性就求没了。自性是无价之宝,是摩尼珠,它可以生出万事万物,都能满你愿。
 
所以我想大家在生活中要体验这个无所求。无所求,那腰可直了,对谁他也不低贱,但也不高傲。没有谁说,看到领导我就非得哈腰不可,看到比自己差的就挺胸仰脖的,他也没有这个。越是无所求的人,他这个态度就是外柔内刚,不为困难所吓倒。多大的困难,大不了就是一个死,是不是?无所谓的事,除了死就没有别的了,就完事了。所以说我们大家慢慢体验,绝处逢生啊!
 
 问题十、
 
第三个问题:人生的真谛是什么?
 
人生要说真谛啊,就是修行。如果你在人生中能够认真去修行,你就抓住了这个真谛。如果你要是为了生活去求生存,你就会失去这个真谛。如果你在人生中修行,但你抓不住戒律也会失去真谛。在修行中你抓住戒律,你就抓住了人生真正的真谛——要持戒修行。如果你能够无所求的去做,就真正的抓住了这个真谛。
 
真谛在哪啊?你本来具足,就看你能不能找到它。怎么找到它?无所求,严持戒律地去做,就能找到它。要去苦修,这就可以了。不是很难,就是看你敢不敢做的问题。
 
有个鸟窠禅师曾经说:“众善奉行,诸恶莫作。”当时请法的人就说:“这三岁小孩都知道。”这鸟窠禅师说:“三岁小孩都知道,八十岁老翁他也做不到。”就是说你不去做,一点用都没有。这个真谛啊,就得靠我们去做,这就是人生的真谛。如果你不去做,就不存在真谛的问题了,就会失去机会。
 
 
问题十一、
 
第四个问题:发心快,但退道心比发心还快是怎么回事?
 
“发心快”,为什么自己觉得发心快?他的发心是建立在一种思惟上。他思惟:“哎呀,这个出家太好了,这个修道太好、太殊胜了!”究竟怎么好?怎么殊胜?他没考虑。什么了脱生死,只是嘴说了脱生死,但并不懂得什么叫了脱生死。所以说往往他建立的都是理论上的东西,不肯用实践去走这条路。
 
平时做事也是一样,遇到水他就拐弯;遇到个石头他也躲开;谁有病了,他才不管哪!谁有困难了,躲得远远的,别沾到边。所以说他这就发心快,退道也快。因为他遇到困难就回避了,养成一种惯性。
 
你比如说,吃一顿饭。刚一来吃一顿饭,“哎呀,这不行!这饿,我挺两天吧!”挺了两天。“不行,还饿。得了,我就不是这块料,我得走了。”他就走了。他没有一种把生命扔在这块,甚至我就得了胃病,胃溃疡、胃出血,哪怕要手术,我也坚决这么去做。你挺过去,它就没事了。三天以后它就不怎么饿了。当然这也不是一年两年就能修成的,要很长时间。你为了了脱生死,就别怕饥饿。
 
有的是生病了。一看生病,感觉这个胃不舒服:“这得吃点饭,吃点饭就舒服了!”确实这个胃舒服多了,但是他也会产生一个错觉,“啊,这个人不能吃一顿饭,得吃两顿饭。”他就被骗了。所以说往往由于他平时的习性,和对事物的看法不准确,而产生了退道心。
 
另外呢,他以为他的发心快,退道心比发心还快,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不是退道心快,退道心给人的感觉是很快的,但是发心更不容易。发心是从无始劫来,不断地攒了一点资粮才有个发心,好不容易发起心了,千万不要被这个退道的念头给骗了。
 
有时候在修道中,必然要生起各种思想的斗争。比如说生病啊、饥饿啊、寒冷啊,还有其它的痛苦啊,想亲人啊等等的思想。他都会生起一种那个想法的。这种想法正是我们生死轮回的根本、根子,应该把它灭掉才对。他不是,发现这些根子,把它保护起来了,所以退道心就快。如果生起一种欢喜,发现自己还有退道心,“啊,原来你在这呢。我找你还没找着呢,你原来是潜伏在我这儿的一个特务,要离间我修道,让我退道,那我坚决不退道。”你跟它斗,最后这个道心就起来了。这是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为什么发心快,退道心更快呢?就是不能严持戒律。因为你的发心,不是建立在戒律的基础上,都建立在一时的冲动上,所以你那个发心是有漏的。如果建立在戒律上,它是无漏的,二十四小时它都不会退失的,他怎么会发生退道心呢?他不会的。再一个,发心不是为了自己了脱生死,要为所有的众生去了脱生死,这样他就不会退道了。当然这里的原因还有很多,简单的说这么几个。
 
所以说我们发心快,应该生欢喜,但是要注意平时的习性培养。不要走路遇到水就拐弯,遇到坑你就躲开,遇到事就躲得远远的,这样的话会养成一种习惯。就是说表面上你占了便宜,将来就会吃个大亏。
 
 
问题十二、
 
第五个问题:是不是只要受了搭衣的戒,就必须搭衣呢?有时间限制,多少天可以不搭衣吗?
 
这个指的在家居士搭衣的问题,可以搭可以不搭。出家人是必须常搭衣。对在家人是不要求常搭,诵戒啊,或各种佛事活动可以搭衣,平时不允许搭,如果平时搭衣还犯戒。这个问题是这样。没有说时间限制多少天,可以不搭衣。
 
对这个搭衣大家可能不太清楚。为什么要搭衣?它就是法。佛法中不光文字是法,那衣服也是法。搭衣就是让我们的心要按照佛法去修行。比如说,这出家人的袈裟叫福田衣,割了很多的块。什么叫做块呢?就是说我们的无明,要把它破掉,它叫破无明。搭上衣,我们出家人搭上坏色衣。居士搭的也是坏色衣,虽然是缦衣。我们应该知道不要贪恋正色,大红、大黄、大绿、大黑,这不要贪。你不贪这些东西,本身就能够了脱生死。
 
韦陀菩萨曾经发过愿:如果时时搭衣,就算你不会修行,将来因为搭衣的功德,也会到韦陀菩萨那个佛国去成佛。搭衣就有这么大的功德,所以说搭衣是无价之宝。
 
(编者注:《大悲经》中佛言:“阿难于我法中,但使性是沙门,污沙门行。自称沙门,形似沙门。当有被着袈裟衣者,于此贤劫弥勒为首,乃至最后卢至如来,彼诸沙门如是佛所,于无余涅槃界,次第当得入般涅槃,无有遗余。”卢至如来即是韦陀菩萨成佛后的名号)
 
所以说三衣,你看着简单,那是宝贝啊,那就是修行。你看世间那么多人,有几个能搭上衣的?那有个缦衣,都不可能的事。成天就穿着花花绿绿的,他以为是很漂亮,实际上对了脱生死没有帮助,只能不断地增加他了生死的难度。
 
穿坏色衣,是减少他了生死的难度,会加快了生死的速度,它也是一种表法,那法是无时无刻不在的。特别是搭衣那很殊胜、很殊胜。所以要求受在家菩萨戒的居士要供三衣,要供锡杖、要供钵,有出家人你必须得布施出去;而没有出家人来,必须在家供养。不单是为出家人给个方便,更是让你能够早日了脱生死,是这么个目的。
 
有很多人就不愿意干,他以为,一个是这衣服得花钱买,不合适,这何必还弄件衣服供着。完了出家人要,我还得给,或是我发现出家人缺衣服,我还得给,完了我还得请,这多麻烦。他以为麻烦,不知道你是请了个无价之宝搁家供着,请个“佛”在家供着,请了个保证书在家供着,请个了保证。所以在家居士一定要恢复这个供三衣的法。特别受菩萨戒的居士,一定要恢复这个法,它的功德非常殊胜。
 
 
问题十三、
 
第六个问题:自从看了戒淫欲的书后,感觉挺可怕,请问法师该如何彻底打消淫欲心呢?
 
那男的就得远离女人,女人就得远离男的。这里有很多的方法,可以作不净观等等的事情,关键的问题在饮食上。就是说淫欲为正因,饮食为助因。为什么佛告诉我们要日中一食?就是因为多一顿饭,多一分淫欲心。所以你早晨吃饭升天因。为什么升天因?因为你晚上不吃,淫欲心没达到最高程度,所以说还可以升天。如果你下午吃就堕落畜生道。为什么堕落畜生道?因为你的淫欲心加重了,堕落畜生道。为什么晚上吃就堕入饿鬼道?因为你淫欲心更重,所以这个食物实际上是淫欲心的助因。所以说日中一食,为什么是成佛的正因?因为就在断淫欲心这块,这是很关键的一个问题。但有很多人没认识到,就以为只是个温饱的问题,一个品尝的问题,不知道它连带着起了很多的作用,特别在去淫欲心这块就特别的重要。
 
另外还有一个感受就是说,吃饭越少,它越会提高你的免疫能力,越激发你的免疫能力。吃饭越多,你免疫能力越低下。因为过多物质的能量,代替了你的免疫能力。你看这个广西的长寿乡,活得岁数很大的老人,有一百四十岁的,有一百二十岁的人都上山干活呢。他们主要的秘诀就是饥饿,不吃饱。看着挺瘦的,但是他长寿啊。你看现代人吃得很胖很胖,他走都走不动,你看脸色都发紫。外面是胖了,里面窄了,里面五脏六腑收缩得没有多大地方了,睡觉都躺不下,而且完全是脂肪和这些物质的能量在起作用,那免疫能力有点感冒就是大事,有点病就是大事。所以说对这个饮食一定要控制。
 
想断淫欲,首先一个,“不净观”。但是这个“不净观”要注意。不是说你男的去观女的,女的去观男的,这不允许。应该是男的观男的,女的观女的,这样观比较好。对女人要生起父母想、姐妹想。就是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对一个小虫子都作自己父母想,你这个淫欲心还从哪来?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刚才我讲到的睡眠的问题。睡眠越多淫欲心越重。你睡一觉起来了,它不做梦,不打妄想,淫欲心从哪起?它就没有那些淫欲心了。你睡得越多,胡思乱想,想来想去就想到歪道上去了,最后淫欲心就起来了。所以这个睡眠不光是争取时间的问题,同样也是断淫欲心的问题,这都是很关键!很关键!所以佛讲的这些法,都是为了断掉淫欲心,都是为成佛做准备的。
 
你比如说,你们看到《解脱之路》,其中有乞食给食物的那一段,僧人不直接从女人手里接过来,这都是为了断淫欲心,不允许直接去接受食物。在南传佛教呢,他的钵是这么拿着,打开盖,你往里放,但是从来不瞅布施的这个女人的手。他不瞅你脸也不瞅手,你搁里就完事了,不瞅。等到坐着那时候,你布施物品他有块布,你放在布上,他把布一拉就拉到跟前了,这都是断淫欲心的很好的办法。另外多看看戒邪淫的书,这样的话,我们心里才能够清净。
 
你看特别是古人,像狄仁杰不被美色所诱惑,这都非常好。还有这个伽蓝菩萨,就是我们说的关老爷,你看他一生从来不结婚。那个皇嫂曾经试验过他,叫他上自己的车。他就说:“我眼睛认得你是皇嫂,我的剑不认得你。如果再啰嗦,我的剑就要杀人了。”你看看,他就那样,他这一下子就保全了两个人,另外一个保全了和刘备的兄弟之情,同时又断了这两个夫人所产生的这种邪念。
 
所以说不管作为一个男人,还是女人都应该带把剑。现在都不让配剑了,但心里有把剑,对这个男女情要快刀斩断。常常思惟一下,伽蓝菩萨的这种雄风,就得这么样断,一点不客气。不管你是谁,如果有这种行为,不管你出于好心,还是出于什么心,一点不客气。遇到这种情况,撵出去,打出去,骂出去,就得这样。就像这个关羽似的,不行我就动刀。当然了,现在的人他反倒觉得挺自豪,“你看我这个人还挺有价值”,这就不好了,生起这个心就不合适了。应该心里有把剑,有这种心,这样的话,淫欲心就容易断了。
 
另外,这个饮食也很重要。饮食指的是吃大葱啊、大蒜啊……为什么不让吃葱蒜?就是这个葱蒜,熟吃生淫欲心,所以佛不让吃。有很多的食物都不让吃,包括让吃的东西也不能过分吃。特别是得病的人,身体比较虚,中医就给开了什么人参、肉桂……这些大补药就上来了,病没治好呢,淫欲心起来了。有很多的出家人就犯戒了,为什么犯戒?就是误食这个中药,他以为只是补补身体,大夫也不明白这个道理,就给使劲补。他是世间的大夫,不是出家人的大夫,所以他不懂得这个守戒的道理。有的补完了,生起了火,淫欲心起来了,有的最后没办法就还俗了。你说坑了多少人?所以说有病吃药也得加小心,不是什么药都可以乱吃的。好,这个问题就回答到这里。
 
 
问题十四、
 
第七个问题:初学佛法的人就是要听话干活吗?那不明白道理怎么办?
 
学佛法,什么是佛法的道理?所有的道理都是为了去掉我执,我相、众生相、寿者相……为什么说我们要学习佛的理论?学习佛的理论,不是理论能成佛,是通过学佛的理论,而去掉我们所产生的知见,也就是去掉我执,不要老有“我”,不要有“我”。所以说佛的理论,这个道理是为了去掉“我”。
 
那听话干活是什么?是最直接的理论,不用理论的“理论”。听话干活,不允许你思考,不允许你再进行思惟,去讲理,而不讲理就是听话干活,而把你就忘掉了。所以我们有时候受不了“你看我存在也没有价值啊?人家没拿我当回事。当牛当马似的,想往哪牵就往哪牵,想用一下就用一下子。”实际上你不知道,这正是去掉你对你的身体,和所谓你的贪恋,也就是说你对这个外壳的贪恋。
 
他就把这个外壳当成“我”了,外壳受一点损伤,累一点他就不干了,所以他就离不开这个外壳。对外壳越护持我执越深,越护持我执越坚固,所以说他怎么能了脱生死?所以佛在《金刚经》讲:“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你怎么去掉我相?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我去依教奉行,听话干活,这就是最深的道理。但是要给你把这话说破了,给你讲道理,对你的作用反而小了。有时候不讲,就是听话。你愿意在这修就修,你想修就这么修,不讲理,和尚就是不讲理。就让你当牛作马,你愿意当就当,你不愿意当就回去。
 
为什么不讲?一讲,反而破坏了这句话的内涵。所以说它是成佛最好的一个方法。它让人有时候很难接受的。一天两天行,等到疲劳不堪的时候,师父告诉你:“你去把那事做了。”那也行。等到事情做了很多,师父还得批评你:“你看你怎么没做好啊?”你看那么多人都没做,师父都不说,就他做,还说他。那师父是什么意思?是去掉你的执著,在成全你。但他没把这个依教奉行当回事,没把这个听话干活当无价之宝,所以有时候生气了,有的就跑了,最后失去机会。
 
过去有一个船子德诚,撑船的时候已经开悟了,他撑船是为了度人。曾经有一个禅师,后来也成为一代祖师,去向他请教佛法的问题。他俩在河上见面了。他上船子德诚的船上去。
 
上船以后,那个开悟的船夫就问他:“什么是佛法?”因为他学的是教理,能讲出很多佛法的道理,他就要跟他(船子德诚)讲,佛怎么怎么回事,从理论上讲。刚一讲,这个船夫拿桨,一桨就给他打到水里去了。打水里了,一会从水里浮出来。又问他:“什么是佛法?”他张口又讲,刚一讲,又一桨给打水里去了。浮上来他还讲,还打。三打两打,他就不敢上来了。
 
“这不要憋死吗?”后来没办法又上来了。浮上来以后,说“什么是佛法大意?”他说什么也不讲了。不讲了,这时候就开悟了。后来就把他扯上来了,说:“你走吧!”他来请教佛法,这几分钟就完事了,完了,就这几桨就完事了。
 
后来他走了半道,说:“佛法这么简单吗?不能吧?”他就回头瞅一瞅这个船子德诚。船子德诚知道他不放心,还以为佛法哪能这么简单?船子德诚就把船弄翻了,跳河自杀了。但他不是真自杀,可能在水底潜泳就跑了。但他一看,船也翻了,人也掉水里了,“这就告诉我什么都没有,就是这一句话。”什么话?“不是语言,就是把你嘴闭上。”没有人相,不允许任何思惟,你任何思惟都远离了佛法。
 
所以佛讲,我说法四十九年没说一字,如果有人说如来有所说法,即是谤佛。佛讲得很明白,你那个知见,就是一个生死的壳子,所以必须把你知见破掉。我们的听话干活就是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破掉你的知见。但这些话,这是因为你们来了,给你们讲。要出家人来,不给他讲。讲完他知道了:“啊,我就想听话干活!”效果反而就不好了。你看船子德诚以后再也不在船上度人了,都知道他要拿桨打人,都往水里猫着,它就没那效果了,是不是?心里有准备效果就不好了。
 
所以这个“听话”呢,给你们讲的目的,就是说你们在平时做事情别分别。小孩骗你,你也接受,大人骗你,你也接受。谁能骗谁?天下万事万物都是你自己,它能骗你吗?所谓的骗,是你害怕被骗而已。换句话说也就是:人骗你,天不骗你。唯独你的妄心能骗你,你只要真心相信别人,永远不会受骗的。
 
 
问题十五、
 
第八个问题:佛、儒、道三教为什么不能成为一教?看宣化上人讲的《水镜回天录》,儒家和道家都是来奠定佛教的基础。儒家的孔夫子是佛家的水月童子,道家的老子是佛家的迦叶祖师,怎么会有区别呢?
 
这个为什么不能成为一教?我们看看教义,就看看教义。咱别管是迦叶啊,还是水月童子,来中国怎么成为了孔子和老子,咱别看这个,咱们先看看教义。老子也好,孔子也好,他们修行最高的层次就是升到天上。那升天能不能了脱生死?它不能了脱生死。佛呢是超出三界,是不是?
 
虽然道教和不信教的人来讲,道教要比不信教的要好;儒教也是这样,比不信教的要好,但是要和佛教相比,它俩还是比不了的。因为佛是超出三界的,不是一条线上的,所以说它们不能是一教。如果是一教的话,就会把道教的教义和儒教的教义,混入到佛教里去,整个佛教就会改变了。就像牛乳似的,纯净的牛乳,如果你不断地加水,最后这个牛乳会什么样?最后空有其名啊,全变成水了,虽然也叫“牛乳”,但它就是水了。所以说不能改变,不能混为一谈。
 
因为他们所修的只是升天,在佛法里讲还属于外道,不属于内道,所以说不能成为一教,不能这么误导众生。误导众生就会使很多人失去了目标,我们有的人搞道教的东西,很多道教的东西,也当成佛法来修持,最后这一生就白瞎了。
 
佛法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到最高学府,它完全具备,它是完整的。你看佛在世的时候,佛悟道以后马上救度了多少人,特别是破外道而成了佛道。我们现在有些人糊涂,就是想把儒教、道教都划入佛教里来。“这样的话,我们人不就多了?”人是多了,质量没了,佛法的教义就会被改变了,这是不行的。
 
但是道教的人如果舍掉道教,如果他来学佛,这我们欢迎。但是不能以道和儒来代替佛教,这是不允许的。因为教义有根本的区别,有很大的差距,这个一定要注意。
 
我们现在有很多人,往往在家里供仙堂,甚至老道也供,天上也供,土地也供,什么都供,以为这就是佛法呢!最后弄得佛法没学着,学了一些外道出来,最后把佛法也变成外道,你说这一生不白瞎了吗?所以这个不应该。佛教的教义就是佛教的教义,不可改变,也不可以混入,混杂。佛法不是大杂烩,佛法是究竟真理,是永恒的真理,是最深的真理,不是升天和在世间做个好人所能代替的。
 
至于说这个儒教的孔子是水月童子,道教的老子是迦叶祖师化现的,这些祖师大德这么讲。因为众生也需要教化,需要这些世间的圣人去教化众生。但他只是教化,绝不是以它来代替佛教。它只是以它的面目出现,以它的教义,以它的方便来这么教化世人。不可以把外道的教义,变成佛教的教义,这是不允许的。如果你把外道的教义变成佛教的教义,你就会失去三皈依戒体,这是不允许的。
 
(编者注:《优婆塞戒经》净三皈品云:
 
一、受三皈已,造作痴业,受外道法自在天语,以是因缘,失于三皈。
 
二、若有造作种种杂业,为受乐故,修于善事,如市易法好比市场作买卖,以求利为先,其心不能怜悯众生,如是之人不得三皈。
 
三、若人信其(神)能救一切怖畏,礼拜外道,是人则失三皈依法。)
 
我们对儒教和道教都是非常尊重。因为儒教最起码在教人做人方面,起到一个很大的作用。《弟子规》等等,这都是很好的。做人得有孝心,知道上下,知道怎么来为社会做事情,但它只是世间法里的一部分,我们尊重它。道教也讲修行,我们也尊重它。但是和佛教有很多的教义,是不一样的。佛教是最彻底、最究竟的,不能混在一起,这个必须区别。
 
特别是现在,有很多的人就盲目地把它引入佛教里了。好像是各个宗派都往一起合,大团结啊!但是这些事情,尊重是尊重,绝不能乱,一旦乱了就不好了,最后佛教的教义就会被改变。
 
佛法来不得半点虚伪和虚假,真的就是真的,对的就是对的。就包括有的写着“佛经”但是不真实,有些教义不彻底,那都不行;包括二乘佛法,还有一些外道,这些佛在戒律上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不允许去学;包括有一些教义都是不允许学的。佛讲了,这样就会断菩提种子。
 
 
问题十六、
 
下面一个问题:请问法师,诵咒总打哈欠是怎么搞的?
 
这个打哈欠,我想有这么两个原因:一个是疲劳过度,但这样事不太多。往往都是什么呢?自己有正念不足的情况,就因为自己过去学的,你比如说,你学儒教,学道教,再学佛教的时候,它们的教义,和它的心里的修持方法完全不同,所以说它们就有一个互相排斥的过程,他就会哈欠连天。
 
特别信仙的,你要是给他讲佛法,他就哈欠连天。就包括我们初信佛,或不信佛的人,如果诵佛经,即使诵个《心经》,他眼泪也会淌下来,哈欠一个接一个,完了就困了,就睡着了。诵一诵就睡着了,睡得可香了,比平时睡得都香。这是一种什么现象呢?就是用佛法不断地来排除这个外道的心,所以说佛法是很了不起的。
 
有很多人信仙,或是知见不正的时候,通过不断地诵经,最后就能把这些排除。在诵经的过程中,有的打哈欠,不要怕,一个劲诵,坚持诵,诵过去就好了。每个人在学佛的过程中,都会有这种现象。当然大根基人他没有这种现象,一般的认真修行的人都有这种现象,这不是坏事,是好事。关键就是你诵的经是否是正确的,一定要诵正确的,特别是《金刚经》、《心经》、《楞严经》。因为我们很多都是在有为法之中,当用无为法来纠正我们有为法的思想的时候,他自个心理上、生理上必然有一种反应。这个不要怕。
 
但是也有一些老打哈欠的,你像大仙他一上神的时候也打哈欠。他为了上仙,是故意养成了一种惯性。他以为这样别人就会认为不是他的行为了,是别人的行为,实际上都是他在那鼓弄这些事,所以和这个要区别开。
 
 
问题十七、
 
第二个问题:提不起恭敬心,别人提醒还烦,应该怎么做?
 
这个恭敬心提不起来,就是有一个慢心。我想,你要有慢心的话,最好的办法就是,作为居士,没事可以掏厕所、扫大街……就是说别人都爱面子不愿意做的事,你就别爱面子,就去做。这样的话,你的面子就下来了。面子下来了,它这个恭敬心就会随着生起。更主要的就是要有一个持戒的精神。
 
因为戒律本身就是清净,清净以后才有恭敬心。对众生的恭敬心从哪来?不是说我想恭敬你,就恭敬了,我想尊重谁,就尊重谁了。你恭敬别人都是有求的,有的是考虑这个人有用处,他就恭敬,他是根据用处来恭敬。有的对厂长恭敬,因为能领导他,能给安排好工作,能给他涨工资,他有恭敬心。但这都不是真正的恭敬心,都是在弄虚作假。
 
真正的恭敬心来源于心里的清净。什么是来源于心里的清净?那只有一个,严持戒律。只要心里清净,那恭敬心自个就生起来了。他见到所有的众生就像看到自己父母一样,所有众生的需要,就是他的需要,包括舍血、舍骨、舍肉、舍财产什么都无所谓,那才是真正的恭敬心。有了恭敬心就会有了菩提心。没有恭敬心,哪来的菩提心?都应该这么样去努力。首先从戒律开始,这个比较好。
 
另外,把自己的面子要放下,多做一些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你比如说,出门口,两人出门正好相遇了,你应该让别人先进来,你后进来,要给人让路。又比如走到一个胡同里,或走在一个桥上,对面来个女(异性)的,你走到一半了,人家刚进来。但那女的不往后退,你怎么办?你主动退回来,特别窄啊,你给人让路。这样的话,慢慢时间长了,这恭敬心都会起来。
 
坐什么车也好,都给别人让座。上火车也好,上汽车也好,拎个包第一个抢上去的就是他,就完了。就以为恭敬,得我愿意才恭敬你,不愿意就不恭敬,那不行。上车就在旁边站着,让别人先进,你最后进。
 
那是有一回在天津坐火车,排队,大家都往前挤,往前走,正好往里收票。我也坐那趟车往太原去,我一看人多,就站在后面了,你们抢,我在后面站着。我最后一个进去的,几乎就没有几个人了,他们都进完了我再进去。当时售票员在旁边就看着。我过去以后,那几个售票员就说:这才是真正出家人,你看看人家始终没抢。最后等到我上了车以后,肯定是没座了。没想到一个人说:“你过来吧!我这还有一个座。”主动给你让座,所以一切都在因果之中。
 
后来那个列车长也过来了,说:“我信佛,你有什么事,你跟我说。”就让我上他那个列车长的小屋坐一坐,和我谈谈东西,完了又给我买了水。你看我得到的这一切的恭敬,就因为我恭敬大家。实际上一个所谓的恭敬,就换来了无数的恭敬。所以你恭敬别人,自然别人就恭敬你。你想叫别人恭敬,你必须先恭敬别人。这是个因果互换的道理,这个应该知道。
 
不是说我得特意恭敬谁,才会有恭敬心。应该从平时做起。特别是公共场所,买菜或是挤汽车等等的事情,都让别人先去做。这样的话,你自然就受别人恭敬。就像我刚才说的上火车,我根本就没想到在那有个座,我寻思在边上站着就行了,无所谓的事情。没想到,还有座,还有人去招待你。你说这上哪得,是吧?这个恭敬心都得从恭敬别人做起。
 
 
问题十八、
 
第三个问题:自己没有主见,总听别人的,是好事吗? 
 
我觉得是好事。这个没有主见啊,就是“主见”。但是你别耳朵太软了,人说坏事你也去做去,那不行。人家说偷银行你也去偷,那不行。只要是正事我都听。
 
什么叫主见呢?有的人认为:我的思惟,我的决定那就是主见。那是狭隘的东西,那是个人知见。真正的主见是大家的意见。因为他没有自己,大家就是我,谁说我都听,那就是我。哪个小孩说的那也是我,一个小虫说的那也是我。所以我说依教奉行,就是说把所有的众生都看成是自己,都是自己法身的一部分,这就是主见。
 
有时候可能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不如意的地方,比较吃亏的地方。你吃亏,那谁占便宜了?你这面吃亏了,心里占了便宜。你吃亏,他便宜了,他不就是你吗?就像左手和右手的关系,那你右手拿东西给了左手,你说这个就给别人了吗?这不还是你的吗?只不过手和手换了一个方式而已。你以为右手是你,左手就不是你了?我们往往就容易犯这种错误,最没有意义的就是这点。左手和右手的关系,我们常常思惟这个道理就会发现,真正的主见就是不分别,不分别就是真正的主见。
 
 
问题十九、
 
第四问题:往往想做的事情做不了,不想做的事情老找我。
 
你想做什么事情啊?我们想做的事情,如果你是想持戒,这没有问题,我们应该努力。
 
不想做的事情老找你?比如说我举个例子,我想持戒修行,刚想持戒,别人就来破坏了。比如家属吧,很多女居士,你刚想要修行,丈夫告诉你:“去买肉去!”或者他拿来肉:“你给我做了。”你可能认为这种事情不好。虽然是不好,但是你把它看成一种好事情。为什么看成好事情?是对你一场考验。
 
叫你去买肉,你买回点豆腐就完事了。买肉你就给买点豆腐,他钱交给你,主动权在你那块,他这顿饭不能不吃吧,所以他就得吃顿豆腐。表面是说你、恨你,但是他心里感谢你,因为你叫他吃素了,他就能够少欠一次债,是不是?本来是好事,你的心通过这个又考验了一次,又坚定了。顶多回家挨点骂呗!是不是?无所谓的事。
 
如果他拿肉给你,让你做,你就给他做糊了,做坏了,叫他不能吃。他不能吃,以后再也不找你做了,所以这不是坏事,另外也成全你的道心。所以说这个事情,往往没有好和坏,诸法空相,就看你怎么来处理的问题。
 
你比如说:摔个跟头。滑倒了,摔个跟头,脑袋也磕破了,也磕出包来了,衣服也磕破了。那你可能起很大烦恼,认为自己很倒霉。如果你换个想法:“这个跟头摔得挺好,脑袋磕破了,差一点就开悟了。”这一想心里就平了。“再摔重一点就好了,这一下就悟了,是不是?这样我就省得费事情”。所以说这个心马上就平了。裤子磕破了,“本来我就想缝块补丁,学学大悲寺,这正好有机会,我补上就完事了,挺好,找机会还找不着呢!”另外还知道生死之苦,人生无常啊,不能得意忘形,要知道提起正念,要好好修行,这样就好了。
 
刚才讲了这些,都是一个目的,就是让大家能够提起正念,知道诸法空相,诸法无我,诸法无常的道理。我们想达到这个目标,首先应该严持戒律。从戒律入手你才能走通这条路;不从戒律入手,你就修得再好,你在虚空中飞行,那也是罗刹道,也是外道,所以这个很重要。末法时期必须以戒为师,只有以戒为师,才能真正地修到佛法里去。
 
今天可能时间的关系,大家还要提问题吗?谁要提问题,咱限制一个问题到两个问题吧,好不好?谁要说坐着说。
 
 
问题二十、
 
一居士问:现在有些老居士,吃全素了,这个奶还能不能喝啊?
 
奶,这个佛制没有完全遮止。它是动物体内所产生的。这个奶如果身体有病可以喝,如果没病不要喝。因为啥?因为牛奶和羊奶,它们都有动物的习性在这里。比如说,喝牛奶的人他有牛脾气,长期喝的,那个犟劲就出来了;喝羊奶恐怕要顶撞人;等到喝牛奶的人,你和他说半天话,他也不吱个声,他有这个性格。所以说还尽量要少喝,有病可以。你比如说,老年人啦,缺钙啦,他可以喝的。是这样。
 
 
问题二、
 
一居士:师父,我问一个问题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三界是指什么?这五行是指什么?这个“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三界和五行它不属于六道轮回吗?
 
三界本身就是在六道里轮回,就指的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我们这个世界就是欲界,天上有色界。比我们高一层是色界,再高一层就是无色界。一般超过这个三界,就是脱离六道轮回的一种表示。因为这三界都是众生界。
 
等到五行呢:就是金木水火土,一般的称之为五行。这个说法在佛教里一般很少用。换句话说,从佛教的理解,就是不受任何物质世界的影响了。因为金木水火土都属于物质世界的一种表现,一种表法。“不在”指它不再受这种色欲所影响,也就是远离了颠倒妄想。是指这个说的。能听明白吗?
 
一居士:听明白了。
 
 
 
 
 
 
 
 
 
问题三、
 
一居士:我还想问一个问题,现在修佛的人,我看见有很多人求神通。求神通它跟成佛、修行,是两码事还是一码事?求神通他能不能成就?
 
这个神通,在佛呢有五眼六通。外道呢有五通,他没有漏尽通。
 
这个“通”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一种通达。也就是说我们众生是未来的佛,也就是说我们自性是圆满的,是不增不减、本来具足的。但为什么我们成为众生了?就因为我们有了颠倒妄想。颠倒妄想越多,我们就越不自在,被颠倒妄想所控制了。这个颠倒妄想,使我们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都受到限制了。所以说这种不自在是我们的一种虚幻的妄想所致。
 
修行佛法,就是为了去掉颠倒妄想。去掉颠倒妄想,也就是我们远离了妄想的束缚。有的人去得比较好一点,定力大一点,他就会出现一种超出凡夫的现象。这种现象比如说,不受物质的控制,有的能进海,有的能上天,有的能入地等等,还有一些变化。我们称这种现象为神通。
 
换句话说,神通是每个人都具足的,只不过是在修行过程中的一种现象而已。但它并不能说明在修行佛法上已经达到了究竟的目的。当然了有神通必然能说明我们有所修行,这是正确的。
 
但是现在有一种外道,就是说佛有六种神通,而以这个名义来欺骗信众,说我已经练出什么神通了,我能看见什么——往往就虚妄的追求。有时候没有的,只是为了自己的名誉和利益,就开始撒谎了,说我能看到什么,我知道什么。这和修行人所证得的神通是不一样的。这是我们应该警惕的。
 
还有一种外道,专门是修神通的。他并不想了脱生死,就想获得一点神通。以为获得神通,他就有了自由或者能了脱生死。实际上是不可能的。神通只是暂时的一种现象而已,它并非是究竟的目的。
 
所以我们修行人对神通应该有正确的认识。我们既不否认神通,在修行中的一种作用,它是证得一定层次的体现,这是正确的。但是也不能执著于神通,而以神通为修行目的,这是不正确的。
 
现在就出现两种现象:有的人就极力反对神通,这也不是正确的看法。因为神通是修行过程中的一种必然反应,他不修行是不会有神通的。所以说我们应该正确地看待。另外,还有一种拼命地追求神通,他已经离开了了脱生死的根本目的,而只追求一种现象。就像打扫灰尘,他不去打扫灰尘,而是追求这个灰尘所起的变化,这也是不正确的。这两个都应该远离。
 
刚才我讲了,特别注意的是第二种,就是以假神通冒充真神通而欺骗信众,骗取钱财,这是应该特别警惕的。还有个别信佛而没有正见的人,以自己的梦觉,或是修行中稍有一点定力所产生的一点反应,就认为自己有神通,这是很危险的。所以说《楞严经》讲了,在修行中有些现象出现,不能作圣解。如果你作圣解就招群邪,如果不作圣解就是善境界。所以在这方面应该特别加小心,特别要注意的。
 
 
问题四、
 
一居士:师父,再问一下,这个缘是定业还是什么业力?
 
这个缘啊也有定业,也有不定业。缘只是我们自性的一种表现而已,我们心中所有的表现都是一种业力。因缘它都是根据我们心里的起心动念,所产生的相对的、心外的一种反应。如果心内没有这种种子,外面不会生起这个缘。所以说缘实际上还是自己内心的反映。
 
就比如说,有一个典故,就是风动和幡动的问题。有的说是幡动,有的说是风动,而六祖说是“仁者心动”。这个世上只要存在这个幡的问题,它必然有风,它俩也是必生的、俱生的。有幡它就有风。因为它俩都是妄想所造成的,必然造成两个现象,一个是幡,一个是风。实际上,有风它必然有动,有幡它也会产生风,也会产生动。所以最后六祖给讲啊,这两个都不是根本,是心动所产生的。因为幡和风都是心动所产生的。所以说因缘也是这样。有时候我们强调了一种因缘,表面看是外在的,实际上还是我们内心的一种变化。
 
 
问题五、
 
我有以下问题,请回答:第一个,关于社会上传言未来佛执政,关于挂大小号不去地狱,是不是正法?
 
这个我还真没有听说,就是未来佛执政的问题。佛从来不去参与世俗的事情,不会产生什么执政的问题。所以这个社会的传言我估计还是没有正见。
 
“关于挂大小号不去地狱”,我看这些说法都是不正确的。不是说你在哪挂了号了,就不去地狱。地狱去不去也不是佛说了算,还是由你自己造的业大小来决定的,也不是说你跟谁不跟谁的问题,所以说它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我们对社会上的言论要特别加小心,因为现在这个末法时期,外道特别多。佛在世时有九十六种外道。如果以我们现在的情况看来,那可能不止九十六种,可能是上千种、上万种、甚至上亿种外道,非常多非常多。所以我们应该特别加小心。不管是谁打着佛的旗号,我们一定要以佛的经典、戒律来作为我们的指导方针,不能社会上谁说什么我们都信。这个应该特别加小心。
 
特别有的人以佛的名义来传播一些不正确的思想,破坏社会的安定等等,往往都以利益来勾引。比如像这讲的,不去地狱等等的事。这去不去地狱不是说靠关系的,关键是你造的业是不是那个业。如果是那个业也不可能不去,你要不是那个业,谁也送不进去。
 
 
问题六、
 
第二个问题:出家的师父对居士称为“师父”可不可以?
 
这个呢,我的看法最好是不要称。因为“师父”这个词,本来是中国的语言,在佛教里,就用作对出家人的称呼,逐渐的形成专用名词了。如果对在家人再称为“师父”的话,就会乱了宾主,主次不分了。
 
可能对在家人在一般的世俗上,你比如有哪个居士,有一些手艺,学徒,都叫他张师傅、李师傅,可能是从这个角度说。所以出家师父有时候为了随俗,他也对居士称为“师傅”。但是还应该避免。特别是到寺院来应该加小心,因为在寺院里能称得起“师父”的,也就是能称为老师的,只有出家人。居士是不能称的。所以说我们对这个称呼应该注意。
 
如果在世俗上,居士和居士的互相称呼,如果称呼的学佛人,就只能称为“居士”,不能称为“师父”。特别为佛事,出家人这么样称呼居士就有点乱了。我看不太好。
 
 
问题七、
 
下一个问题:癌症的因缘?得癌症怎样修行才能获得解脱?
 
佛说啊,一切病苦皆因杀生而得。癌症的因缘也是由于我们不正信和杀生的果报所得来的。这个因缘很多,往往在杀生这方面特别重。有的人你比如说吃肉,虽然他没有直接杀生,他也会得癌症、得病苦。因为中医的说法就是:吃什么补什么。在佛教是:吃哪报哪。这也是有道理的。
 
你比如说,有人爱吃动物腿上的肉,他就在腿上报。昨天还是前天?有个秦皇岛的老居士,他说他脚特别疼,脚底疼。我说:“你是不是老爱吃众生的腿啊?”他说:“是,我老给孩子做猪腿什么的。”所以他的果报也在腿上,腿上老有病。不是光杀生得病,就是包括吃肉他也一样得病。
 
还有一个居士,她做小女孩的时候,就喜欢把蚂蚱腿底下那部分给掰折了。掰折了以后,就看这个蚂蚱痛苦地在地上蹦,她就高兴了。这是她做小女孩时的事。今年已经六十多岁了,突然就得了病。这个病就是腿下不了地,腿从膝盖往下特别疼痛,而且不治疗还好,越治疗越重。后来她突然想起来了,在小时候种过这个杀生的因缘。最后她忏悔,病渐渐好了。所以我们要知道一切病苦都是杀生和不正信所来。
 
我们得癌症以后,怎样修行才能获得解脱?主要的一个是要有正信。正确的信仰是很主要的。因为正信它就像阳刚之气,也叫正气。有了正气,这个邪气就会逐渐的排除。
 
中医有一句话,“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就是说你得病啊,它怎么来的?是因为你的正气不足,邪气就兴盛,所以才会得病的。中医还讲:“正气内守,邪之何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如果你有了正气,这个邪气就不可侵了。所以说我们得了病,首先要扶正气。
 
正气在哪?就在我们正念里。我们读佛经、礼拜佛、特别是严持戒律,这就会使我们生起正气。还有放生,当我们放生的时候,这个慈悲心一起来,这个正气就出来了。正气一出来,里面的因缘就会改变。所以说得病,首先要扶正气,真正的正气还在正念里。这是一个。
 
另外呢,我们得病以后,对这个病苦要看开、要看空。不要执著这个病,因为这个病而产生了痛苦和恐惧。应该有正念,把它看空了以后,我们就不会恐惧,被病苦所吓倒。这是第二个问题。
 
我们得病苦以后,还有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说我们要持戒修行。这个很主要。过去我遇到一个人,他算个中医吧,半拉中医。他父亲是中医,他也学会号脉、开药,也很好,也学佛。后来有一天他就得了胃穿孔啊?类似胃穿孔,疼痛非常重。当时到了医院进行减压治疗,就是不让吃饭了。腹部减压,胃肠减压,减压以避免穿孔。
 
当时他躺在病床上就发愿,流着眼泪就发愿了,他说,我这回一定要吃素,求观世音菩萨一定保佑我。我要好了我肯定吃素。他就这么发愿,当时我也在场,发愿以后就没有手术。过了几天果然就好了,确实好了。
 
他好了以后,可能吃了一段时间素,后来找个理由又不吃了。再后来听说可能是第二次有病,我就不太清楚了。就是说,我们得病了以后,要持戒修行。包括受持三皈五戒、吃素等等,都是一种持戒修行,这个很重要。
 
我们知道了这三个方法,还有一个就是应该多放生。为什么多放生呢?因为我们造的业,往往都是由于不慈悲而引起来的。如果我们发起慈悲心,就会改变因果。因为放生得生,你放别人生,你就得生。你救别人,别人救你。这是很有道理的,为佛所称赞的。所以说,放生能改变很多病苦的因缘。
 
过去有一个人,还不完全是居士吧,一个信佛人,她得了一种癌症。得癌症以后很上火。后来告诉她:连续放生,放二十天,在二十天里天天放。于是她(亲属替她)就天天放,每天放生量非常大,都得放几千块钱。可能放了将近一个月左右吧。当初在沈阳检查的时候,确实是癌症。后来到北京经过七个大夫诊断,不是癌症了。这已经过去能有七年了。
 
头一段时间听说身体又不太好了。我说:“你这一段是不是放松了?”她也没法回答,只是笑了一笑。因为她也不太注重修行,以为病一下好了,就放松这些东西,这是不可以的。
 
因为她放生救护了那么多众生,这因果是可以改变的。另外她那时候也积极护持三宝,所以确实会有这种力量。所以说我们对这个病苦啊,应该知道它的因缘,知道解决它的方法,才能获得解脱。另外,还可以拜佛、礼佛、忏悔,这都是很好的,这些方法都不错。
 
 
问题八、
 
下一个问题:先修净土宗念佛法门,后是念咒语,也念佛,是不是夹杂?能成就吗?
 
什么叫净土宗呢?佛教分成五大宗派,禅、净、密、律、教。我们现在说的“净土”是以念佛法门为主的,这是一个很殊胜的法门。但是净土宗的意思就是说“心净国土净”。取名的由来,并不是说念佛就是净土宗了,是“心净国土净”。只要是我们心里清净了,达到这个目的,那就是净土法门的目的了。
 
他想先念佛,先修念佛后念咒,问这样夹不夹杂?实际上念佛和念咒是一样的,本来是平等的。因为念咒和念佛它俩本来没有区别。念佛和念咒目的都是一个,因为它俩都是工具,都是让我们心里能够清净,没有妄想,这就对了。所以说它俩不存在夹杂的问题。只要你心里清净,就不夹杂,如果你心里不清净,那就是杂。这个杂不杂啊,并不是根据你学什么来定,应该根据你心里这个妄想多少来决定杂和不杂。
 
有的人认为:我既然念佛了,任何法门都不应该修。这种说法我看还不是全面的。因为念佛首先应该从戒定慧开始修。这个三无漏学,是佛所定的。你必须持戒修行,首先得学戒。戒里其中就含有很多的咒,那你能说我学戒就夹杂吗,是不?这个不能。
 
你比如说印光大师,他专门诵“大悲咒”,这也是非常好的,所以说它也不算夹杂。再讲,你比如《药师经》说,如果念药师佛或是念“药师咒”,便有八大菩萨接往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说既然是念《药师经》、“药师咒”都能往生西方,你说那是杂吗?它也不是杂。
 
那我们要是严格持戒会不会往生西方呢?它也会往生西方。念戒、念佛、念死、念生(念死、念生即念无常的意思。)都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这都不是杂。关键是我们应该以什么为杂呢?以心里妄想过多为杂,以贪着为杂。只要是你正确的修行,都是完全可以的。所以这个杂啊,我们应该正确看待。
 
有的人就是“我只允许你念佛”。别人只要是念一点其它的东西,比如说学戒啊、还有念咒啊,他说都是杂。这种说法没有根据。他把这个念佛法门当成佛的净土了,那只是一种方法。“我专门念佛,其它什么都不念。”这作为你个人行为来讲是可以的。你说你什么都不念,都可以。但是只能代表你个人行为,你不能代表净土,你不能代表佛国。
 
那佛国并不考虑这个说:你念佛就能往生,你念别的都不允许往生。佛土没有这么一说。所以说我们应该把这个纠正过来。否则的话,我们对其它修行方法有了抵触,或是造些口业,甚至诽谤佛法就不合适了。这是不应该的。
 
至于怎么修?都随着自己的因缘。比如说我们念佛,原先有一个师父,他专门修净土。他说:“我念佛,老是念得不得力。”告诉他说:“你先诵楞严咒。”后来他就每天在念佛之前诵楞严咒。诵一遍到三遍楞严咒以后再念佛,他觉得这个念佛心特别好,而且能找到劲往哪使,他觉得非常殊胜。后来这个方法介绍给很多的居士,他们也这么做,效果也比较理想。
 
这个就是根据自己修行的需要来决定的,并不是根据哪个门派来决定的。否则的话,就远离了佛法。所以夹杂这种说法确实误了很多人的修行,这也不好。当然我们也提倡专修,这也是可以的。但是一定要注意什么呢?就是不要忘掉戒律,一定不要忘掉了五宗要平等弘扬。要不我们心量就过窄,而造成了不适当的语言,会诽谤佛法的,就不合适了。
 
这个能不能成就啊,关键是什么叫成就?成就就是没有妄想。我们为什么成为众生?就是因为我们妄想过多才成为众生。这个成佛指的是没有妄想。众生为什么成为众生?就因为妄想不断才成为众生。我们本来就具足佛性,一切都具足的,只因为妄想不断地增多才变为众生,我们去掉妄想就成为佛。
 
所以说我们所谓的“成就”,就是去掉妄想。只要是能去掉妄想的方法,只要是正确的,它就是能成就的方法。所以这个问题,不管是念佛也好,念咒也好,念经也好,念律也好,都是根据自己具体的需要。只要是能把妄想控制住,或最后把妄想断掉,这样的话我们必然能成就。
 
好,这个问题就答到这里。下面谁还有问题可以提。你说吧。
 
 
问题九、
 
一居士:修得中道义,怎么能体会到偏离中道呢?
 
这个“中道”啊,是中道义,就是不偏不倚为中道义,并不是讲的“中间”。有的往往把这个中道当成一种中间。“中间”,我也不上那边,我也不上这边,我在中间走,这叫中道,不是这个意思。中道就是不堕于“有”和“无”这两面。因为有无,称为“有”是戏论,称为“无”也是戏论。佛法是远离戏论的,所以远离戏论就称为中道。
 
什么是中道呢?那就是说,我们只要是没有妄想了,断掉妄想,不再起心动念,我们知道我们自己本来就具有佛性,这就为中道。这个具体修行的方法,就是戒定慧。首先从持戒开始,完了再由戒生定,由定生慧,这就是中道。离开这个,离开戒律作为基础,就会偏离中道。
 
 
问题十、
 
一居士:请问师父,诵经必须得了义吗?
 
你所问的必须了义,就是明白它的意义呗。这个诵经必须明白它的意义吗?我的想法:佛讲的经典并不是让我们明白什么,佛的一切经典是开发我们的智慧。我们往往就以学经明白经文为究竟目的了。我们平时也很明白事情,但是为什么我们不能成佛?就因为明白它并不能成佛,只有开发智慧才能成佛。
 
什么叫明白呢?就是我们的思惟。我们以为我们的思惟为“明白”,他不知道我们的思惟就是一种知见。所以说《楞严经》讲:“知见立知即无明本”。我们的知见是无明的本,无明就从它生起来的。所以说知见越多,无明越深厚。所以说我们修行佛法,主要的目的就是去掉知见。
 
我们学经目的干嘛?是通过佛讲的意思来去掉我们的执著,也是去掉我们的知见,这样就对了。因为我们本来就是明,我们自性本来就是明,但是由于我们不断地追求了知见,就被另外一个“明”所代替,那就是“明”被“明”所明,变成了无明。
 
所以说刚才这个居士提这个问题也是很重要的。我们在修行中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如果不注意这个问题,我们就会不断地追求理论,而不去从深入上寻找真正的真理,就把已经得到的理论作为真理了。所以佛讲,这种理论只是一种戏论,它不能帮助你了脱生死。
 
你比如说,我们这个人突然被一棒子打晕的时候,谁在作主?你脑子不能思惟了,谁在作主,是不是?所以这时候我们就作不了主了;当我们睡着的时候,谁在作主?你的思惟暂时减弱了,谁在作主?我们的思惟有很多时候是糊涂的,有时做梦,以及其它很多的事情,那时候又谁在作主?
 
所以我们所谓的思惟,就是一个配音演员而已。根据业力它不断地思惟,实际上就像早晨的露水似的,太阳一出来它就没有了。它没有根,这种思惟它没有根。但是我们往往都是生活在思惟之中,取决于思惟的好和坏,所以我们就在六道里轮回。所以修行中要远离思惟。
 
当然啦,刚开始我们不可能一下断掉,可以有正确的思惟,来去掉我们邪念的思惟,但这只是一种对治方法。当对治以后,我们所谓的正确,它就会变成不正确,同样还得把它去掉。这样来逐步地达到没有思惟,远离了戏论,我们才能开发里面真正的智慧。
 
智慧不属于思惟。智慧是自动化,我们的思惟只是手工业,很笨重,而且它也达不到控制妄想的这种力量。我们特别应该注意这方面。所以说学经不要求明白和不明白,要求的是我们如何正确的思惟,来达到我们内心的清净,要回避这个思惟的问题。
 
比如说我们看经,看一段,要问问自己明白不明白。但这个问不是用你脑子去想,去问:“这个什么意思啊?”对比这个红的和绿的,对比那个白的和黑的,不用这种对比方法。就看看自己这段明白不明白?不要分别。明白当下就明白,不明白就不明白,不要去对比、去思惟去。“哦,这个讲的是那么个意思。和别的对比对比,就知道它的意思是什么了。”这种做法它又和现在的思惟联系起来了,要远离。
 
这样的话,我们虽然是只看一本经书,可能你连一句明白的话也没得到。虽然你外表的明白没有起作用,也不用它去思惟,也没有发现自己内心真正地明白起来。但是你的内心世界早已开始开发出来了。因缘成熟的时候就可能在你什么道理都不懂的时候,就可能见佛。这个是很殊胜的。我们回避了思惟这一层障碍,也就是说回避了这个知见。我们不用知见来作为我们的修行目的,直接就往自性里面走。这个方法大家可以试,这是我的个人看法。
 
 
问题十一、
 
一居士:佛家指的心是什么?
 
佛家指的心是什么?严格来讲,佛家也就是佛教指的心,只是一种表示方式。是什么?它不存在是什么,也不存在不是什么。如果它是什么,我们就堕入“有”里。如果它不是什么,我们堕入“无”里。它没有任何语言能说明白,但也不是说不明白。
 
所以说,“心”,换句话说,也就是指的我们自性。我们的自性有多大呢?那就是遍虚空满法界,每个微尘、每个事物都是我们心中之物,只不过是我们认识和不认识。我们众生呢,就不断地执著着眼前的身体是我,我们的思惟是我。他不知道万事万物、日月星辰都是自心的变化,包括每个人的形象也都是自心的变化。所以说如果不知道这点,我们会执著了眼前的一个小小的微尘以为是我。这样的话我们就会产生了对立面,这个是我,那个不是我,就远离了自心。
 
 
问题十二、
 
一居士:阿弥陀佛!我是个女居士,我在修念佛法门,我想请教师父一个问题,女人是五漏体,今世能成就吗?
 
这个成就不成就啊,都在于自己的努力。每个人,不管是女人、男人都有成就的因缘,包括佛在世的时候,很多证到阿罗汉的也是女人,女阿罗汉都很多的。所以说成就不成就都在于自己的努力。
 
 
 
问题十三、
 
一居士:阿弥陀佛!师父,我还再问一个问题,刚才你说的大乘佛教,在念经当中,有好多的善男信女他觉得不懂经意。可是在六祖慧能大师讲佛法时,有的人就是不认识字,为什么立即能成佛?
 
所以说学佛法不在于认字和不认字,主要是开发智慧。有时候认字也有它的好处,比如说我可以看经,懂得很多的佛经的道理。但是并非你懂得文字这个“道理”就是道理了,真正的道理是在自性里。
 
 
问题十四、
 
一居士:阿弥陀佛!师父,我还再问:有好多的居士都在家修,去帮助所有的有缘的人助念,就是念佛修净土。可是用他的诚心念佛,真正能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吗?真正能有这个成就的愿力吗?能成就吗,在家居士?
 
能够帮人助念必然是修行中的一个好事,但关键是我们用什么心去助念?这个很主要。现在助念的很多,首先肯定它是一种帮助人的方式,但这里必须有不贪财色等等。还有一个必须具足正念,如果他认为:这个人通过我念佛,能把他送到西方极乐世界。这种说法我看欠妥当。因为你自己还没到西方极乐呢,你怎么能给别人送到西方极乐呢?所以你还不具备这个能力。
 
我们以什么心去念佛?“我们念佛是帮助人”的说法实际上是错的。“我们是在帮助自己”,你要是抱着这个心去念佛,他就有个卑下谦虚的心,这样地念佛才能得力。
 
如果说:“我尽帮助别人去念佛,我把那人送走了。”往往犯了大妄语,因为你没有这种能力。或出现一点瑞相,他就说:“他已经升西方了。”或如何如何。我看这个事有点欠妥当,要谨慎。
 
不是一点瑞相就说明决定是往生西方了。因为有的信佛和不信佛人,有时候也有瑞相出现的。所以这个瑞相只能作为一个参考。更要注意的就是,我们在说今生或当下成就这句话,要特别加小心,不能盲目的说。我们学佛只管种因,不管成果,这样比较好,比较稳当,省得犯到大妄语那块。
 
因为成佛,得需要多少时间呢?就是四大阿僧祇劫。在南传佛教里讲,四大阿僧祇劫再加十万大劫,这么长时间才能成佛呢。这个成佛的时间很长,但也是必然要行走的道路。因为释迦牟尼佛在燃灯佛给授记以后,到三千年前成佛,这段时间相隔了十万大劫。授记当来成佛,号释迦牟尼佛,这就相隔了十万大劫,这么长时间。
 
所以我们现在刚一念佛就喊出:“我当下成佛,当下成就。”这有时候欠妥当。当然不可以否认每个人都修了很多劫了,是不是?修了很长时间。但是要自已没有把握,最好不要喊这样的口号。我们只管努力,只管耕种不管收获。它自然有个收获。越是谦虚,越不去对自己喊口号,我们反而越能无住地往前走。也就是说应无所住。
 
如果你要一喊:“我如何如何,要成就。”这样的话,你马上就有所住了。有所住就不符合《金刚经》讲的:“应无所住生其心。”只要你一动念,有所目的,实际上就有所住了。所以说这个问题我想还是谨慎一点好。
 
至于成就不成就?现在我是凡夫没法看。因为佛经讲的是很有道理的,我想还是谨慎为好。你只要做到了,你就不喊,它该成就也成就,是不是?有时你喊了以后,反而容易阻碍你的前进。
 
 
问题十五、
 
一居士:阿弥陀佛!师父,我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人了脱生死。世间人就是今生没有成就,但业力也可以消除一些。比如说人走了,所有助念的人都帮他助念,这个期间他曾经出现瑞相,或者出现好的景色。在这时是需要寺院的师父念经、助念好,还是请在家的这些居士帮他助念好。使他能在七七四十九天之内,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国土中。
 
就是说人走了以后,是要出家师父帮着助念好,还是居士帮着助念好?这个问题吧,两者各有所长。出家的师父,他是以修行为主,他是修行位。就是你求不求他,他如果能正确地修行,他修行的功德都会布施给每一个众生,也包括每一个护持道场的众生。不一定说你去求他助念,他就帮你念,你就往生了。它不是这么个意思。
 
有一句话不是说嘛:“叫师父做做超拔,他就可以脱离六道了。”但是还有一句话说:“阎王爷怕和尚啊?”——阎王爷他不怕和尚,它不是人情的问题。所以说,我们应该以全心全意护持师父修行,是正确的,不要打扰师父的修行。而这样在护持位获得加持力,这个比较好。
 
居士去助念,我刚才讲了,表面上是去助念,实际上也是成就自己的因缘,不仅是我们帮他助念。当然了,助念总比不念要好。但是这里面一定要注意几个问题:一个要持戒修行,持戒去助念。另外要恭敬三宝去助念。千万不要有这样的想法:“我现在比出家师父好。你看出家师父都不来助念,我替你助念呢!你看我对你比出家师父亲”。这样的话,一念远离了三宝,你助念就会失败了。因为你还没等助念呢,就开始诽谤三宝。真正了脱生死是靠三宝。我们念佛、念法、念僧,因为佛法僧是一体的,你诽谤哪个也不可以的。你诽谤了僧,你同样念佛,它的力量就减弱了,甚至还背了一个诽谤罪,这是不应该的。
 
另一个,我们在助念的时候,应该注意不光是念佛,如念咒都可以,更主要的应该是诵戒助念。特别受了菩萨戒的人,一定要诵菩萨戒帮助助念,这个更能提起正念,这个很主要。我们现在往往把这个法门给丢了。以念佛法门为主,这都是好事,但是你一定不要忘了要诵戒。比如这人受了五戒、受了菩萨戒,一定要给他念几天五戒、菩萨戒,这非常好。另外,你比如说,临走这个老居士,原先就诵“大悲咒”,那我们大伙就给念“大悲咒”。他能闻到这个熟悉的咒,他就会提起正念,生起欢喜心,这就非常好。
 
所以说不管是念戒也好,念咒也好,念佛也好,它们本来没有差别,都是让我们提起正念。什么是正念呢?就是无念,无念就是正念,有念就是邪。只要是正确的开导,正确的运用,我们都会在这上尽到我们应该做的一份力量。
 
所以说出家师父最好不要请到家里去助念,因为这样的话就容易使佛教走向世俗化。这个助念功德应该是这么看,在家念是最小,半路上帮着念占中,在寺院念为大。目的就是远离家庭的这种破坏性。当然了,有时候有的需要师父来帮着念一下,但是我想这个问题,看自己的因缘吧,师父他愿意那也没办法,是不是?
 
我想我们以恭敬三宝为助念的方法是最好的。你比如说我到三宝去供养三宝,或是我到三宝干点活,我到三宝给师父顶礼,或放生等等。这样来恭敬三宝,我看就能起到助念的作用。
 
 
问题十六、
 
一居士:刚开始接触佛法,学佛、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最快的方法是念佛。我也不知道这种看法对不对。你提高你的思想境界,学佛进步就快。你思想境界提不起来,它自然就慢。你这个也执著,那个也执著,那速度就慢了,太慢了。我也不知道对不对?。
 
你说的执著是指哪个方面执著呢?
 
一居士:念佛,一心念佛,集中精力速度就快。你三心二意……
 
这个三心二意啊,就是要分什么。刚才这个老居士说,如果集中精力,不打妄想念佛肯定是快,这个是对的。但是这里要注意一点,就是一定要持戒念佛。因为人在修行中,你比如说,我们念佛一个小时,确实念得挺好,但他的定力只能维持一个小时左右就散乱了。如果我们要持戒修行呢?心里的清净能维持多长时间?二十四小时不断,就睡觉他也不散乱。
 
你比如说,很简单一个例子,吃饭的问题,如果我们晚上不吃了,这顿饭省了,表面上好像只是不吃一口饭,而你要知道,有的人是放不下这一顿饭的,他的贪欲心,到晚上就起心动念了。如果你能够彻底放下不吃,晚上就不起心动念,一直到明天早晨,他都不动念。这本身就是个大定力。所以我们在持戒的基础上去念佛,效果就更好了。
 
我们有时候为什么不能专心念佛?有很多因素都破坏专心念佛。比如说我刚才讲了,不能持戒,它就破坏了专心念佛。这边念着佛好好的,那边饭出来了,见着这个饭我们就起了贪心,这样的话我们念佛的功德,就有所破坏。所以要想达到无漏,首先从持戒开始,再去念佛,这样就会很好。
 
当然了,有些杂事确实是不应该做的,那我们不做,这样的话就比较正确了。在念佛之中,一定要注重这个专念,专念的同时一定不要否定戒律,这样去努力就会更好。
 
 
问题十七、
 
一居士:顶礼师父!我想问一下,有关佛骨舍利的形成,它是否能作为我们众生修行成为未来佛的标准?
 
这个舍利的形成,确实能作为修行的一种验证。因为有了一定的修行,有了一定的定力,它必然要产生一种定力的结晶,往往我们说这个就是“舍利”,这个是很好的。包括释迦牟尼佛留下了很多的舍利,还有像观世音菩萨,特别是文殊菩萨都留有舍利,这在中国都有文殊菩萨的舍利。确实证明这个问题,这是不可否认的。所以说舍利对我们来讲确实是一种修行的见证。
 
但是我们更需要的是我们内心的这个不执著。有舍利、没舍利,我们也不想为了练舍利去修行,是不是?我们只管努力,它练出了更好,练不出来,那我们继续努力吧,是不是?
 
问题十八、
 
这有一个纸条:请问师父,有不少学佛的人,虽然觉得精进一些,但是业力很重,身体越来越不好。请师父开示,身体怎样才能健康?
 
这个问题啊,我是那么想:我们既然学佛了,我们就要以生命来换取佛法。身体好了那就更好,身体不好了我们也要去精进和努力。因为学佛啊,要比身体重要得多得多,是无始劫里最好的一个得救的因缘了,这个因缘一定要把握住。
 
像刚才居士讲了,由于业力过重,身体越来越不好,这些好和不好,应该把它看开,不能再去顾它。有时候你不顾它,不理它,身体反而变好。你越执著它,实际上反而越变越重。
 
有时候我们可能采取了一些方法,比如说,有些人一看身体太消瘦了,干脆补一补。过去有个典故,有个人吃素很长时间,后来身体不好,大夫建议要吃一些鱼肉,于是他就破戒了。为了治病吃了鱼肉,吃完鱼肉以后身体确实好了,比以前强多了。但过不长时间,他就死了。
 
后来这个书上是这么解释的:他问:“为什么我学佛了,身体不好?”人家就说:“你啊,因为你原先的业重,所以身体不好。”他说:“我后来吃肉不是身体好了吗?”后来人家说:“你原先就是因为吃素,生命才延续到现在,因为你破戒了,生命也该结束了。” 
 
就说明一个问题,因身体不好,为了治病而破戒,这是一个划不来的事情。因为我们业力很重,身体越来越不好,这个应该把它看开。有因缘治,那就更好了。如果没有因缘治,那我们应该更加努力。
 
另外,一个学佛人,对自己的精进程度一定要注意观察。我们认为的精进,是否还有漏的地方?比如说持戒方面,是否有漏?如果真正持戒去修行,这个身体就是有重病,它也会转轻的。因为这个戒律是个大神通。所以在学佛上特别精进的人,身体又不好,一定要检查这个严持戒律方面。
 
我就可以作个例子。我原先脚疼,从五台山走回来的时候走伤了。伤了以后,脚几乎要残废,有点像脉管炎那样,我都作好截肢准备了。那时候就想:截肢也去乞食去,坐轮椅也去乞食去。没想到这么坚持走下来,而且不被病苦所动摇,现在的腿和脚基本没有问题了。恢复得非常好,连我自己都没有想到。
 
这就说明一个什么问题?你越看得开,你越能够严持戒律去做,这个病苦就会有转机的,不要怕病苦。另外病苦对我们来讲也不是坏事,也是好事,它能激发我们的斗志,激发我们的勇气,也能告诉我们生死无常,也能让我们真正看得开。把它作为一个好的修道资粮,这样的话我们心情转了,病苦它也会往回转的。所以说,我们要求真正的健康,应该要求心理的健康。只要心理健康,什么都值得了。这个病苦也是这样,如果你心里看得开,这个病痛它也会降低的。
 
当一个人决心非常大的时候,你看手上扎个刺他也不在乎,刮破皮他也不在乎。如果定力不大的时候,心情不好的时候,碰不点皮,他也觉得非常疼痛。它跟心情有关系。所以说心理能影响生理,生理同样也会影响心理。我们应该注重这方面的转化。
 
 
问题十九、
 
一居士:师父,在家居士修行佛法,必须得上早晚课吗?
 
这个我想是很必要的。因为我们在家居士有很多事情要做,很难能够自己控制自己。如果给自己定了早晚课,他必须得遵守。这样的话,就由于这个定课,会使我们精进起来。
 
另外,上早晚课有很多好处。你比如说,早晨我们可以早起。早起上早课,第一个克服睡眠。睡眠过多了也是五漏之一,这是一个。另外我们早晨上了早课,我们这一天的工作都会很顺利的。这一天,你比如说有的做生意啊,或是出外去做点什么事情,它都会意外地顺利起来。
 
过去有一个居士,他是企业家,每天都要上早晚课。上早晚课以后,特别早晨上完早课,他再去办事就非常顺利。有一次填个土方,就是用抓钩机填土方,这个地方在海边怎么填也填不上去,谁填也填不上去。后来就找到他,他去了很快就把这个填上去了。他懂得这个上早晚课,有这个定力,所以说这个海水它也不上来。后来他就接了这工程,又给了他不少活,他也受到称赞。所以这个早课是很必要的,这是一个。
 
另外晚课呢,因为我们一天工作下来,心里也会受到世间很多的污染。世俗上有很多的事情污染,我们并不都能够觉察到,就觉察到也不见得能打扫干净。如果上个晚课,通过晚课就可以把这些都纠正过来。一个过去所污染的要清除。另外,我们身心得到一种自由,晚上也会做一个好梦,睡个好觉。
 
 
问题二十、
 
一居士:在家居士可以诵《地藏经》吗?
 
《地藏经》是可以的。但是现在诵《地藏经》,应该注意一个问题,就是应该先诵《金刚经》。因为现在有很多大仙啊,利用《地藏经》去办“大仙事”,最后把佛法本来很好的意思给歪曲了,这个也特别要加小心。特别是《地藏经》讲了很多六道轮回的事情,有的被这个大仙讲法,所谓的外道讲法暗示以后,对《地藏经》的理解就有了偏差,不能用空相理解。所以先诵一遍《金刚经》,再去诵《地藏经》,这个效果就能好多了。
 
谁还有问题,可以提。
 
 
问题二十一、
 
一居士:师父,我想问个问题。你说咱们学佛人走了佛道,还有必要在家供仙位吗?这个仙家,像狐仙、蛇仙,它们本来就是在三恶道之中,没脱离六道,咱们还有必要供它吗?但是我上了很多寺院,供这个护法仙的还挺多,这个我始终不理解。
 
这个问题是很普遍的一个现象,学佛人是不能供养这个所谓的仙道的,因为它属于外道。在我们三皈依里就讲了,我们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不皈依天魔外道。如果我们在家里再供养所谓的仙堂,狐蟒蛇仙,甚至去礼拜,以为它们能帮我们了脱生死等等。有这种想法,你的三皈依戒体就破掉了,就所谓的皈依已经失去了戒体了,实际上不能成为真正的佛弟子了。所以说坚决不能供的。
 
(编者注:仙堂:在东北地区,有的人认为狐、蟒、蛇等已成仙,能附体到人的身上,对此加以供奉,是一种迷信、不正信的行为。“仙堂”代表整个仙的意思。
 
戒体:人如法受戒后,会得到“戒体”,“戒体”能够生起防非止恶,修善的作用。三皈依虽不属于戒,但也有能起到此种作用的“戒体”。)
 
因为狐蟒蛇仙,像刚才居士所讲的,还在三恶道里,它在修行中还不如人的位置高,所以说我们跟它学是不正确的。我们应该跟谁学?我们应该跟佛菩萨学。为什么供养佛和菩萨?因为佛菩萨已经超出了三界,跳出来了,就是脱离了六道轮回。因为他们成为圣人,是我们老师,我们跟圣人学,我们学他怎么来了脱生死,脱离六道轮回。这是正确的老师。像狐蟒蛇仙还在畜生道里呢,我们跟它学,最后的结果就会堕入畜生道。
 
比如说,我们临终的时候,容易对狐蟒蛇仙有恐惧和崇拜心。如果有一念这个心,佛菩萨都不会来接你的。但谁来呢?狐蟒蛇仙它们这一类的众生,就会乘虚而入,或是由于你自己心里不正确的概念,就产生狐蟒蛇仙的影像,你就会随着这个影像而走了。因为你平时对它有恐惧、顺从和崇拜的心,这时就会顺着它走,最后堕落到畜生道里,做畜生的儿女。就是本来是应该升的,反而堕落了,这个是不合适的。
 
所以说,这个对我们学佛人是非常有害的,不能图眼前所谓的便宜,说它能帮助我们护法,实际上佛菩萨无所不能,是不是?还用谁来护法吗?是不用的。有的还打出一种旗号说:它跟我们一起修。实际上是在掩盖自己,是在贪着某一种利益。这不合适。
 
刚才居士讲了,还有很多的寺院也做这些事情。这都是根据世俗人所要求的去做的。有时候你供奉这个狐蟒蛇仙,就有很多人来供养,为了贪求供养,所以他就供这些东西。这种供养是不正确的。寺院必须是供养佛菩萨,是僧人的修行道场,不能供养这个。
 
 
问题二十二、
 
一居士:请问师父,在家设佛堂一定要把佛像开光吗?
 
这个佛像开光也灵,不开光更灵。开光呢,你们家佛像开光就你们家佛像灵,其它佛像就不灵了。如果你不开光,哪个佛像都灵。实际上佛菩萨不用我们来开光,我们能给佛像开光吗?那是没有道理的。但是通过在佛像前做个仪式,而增强我们的信心,这倒可以。
 
但更主要的,我们应该知道,我们恭敬佛不是就恭敬一尊佛,要恭敬所有的佛。通过恭敬佛,我们知道恭敬所有的众生。因为山河大地,万事万物都是佛的法身。所以说每一尊佛我们都应该供养,都应该恭敬。所以我们寺院不搞开光,也不参加外面的开光。问题不是说开光不好,而是这种开光往往都是为了金钱,拿佛菩萨作生意,那我们就不做了。
 
 
 
--------------------------------------------------------------------------------
 
 
分享到
一键分享百度搜藏百度相册开心网腾讯朋友百度贴吧豆瓣网搜狐微博百度新首页QQ好友和讯微博QQ收藏我的淘宝百度空间MSN搜狐白社会奇艺奇谈美丽说蘑菇街点点网花瓣爱乐活手机快传堆糖和讯凤凰微博飞信有道云笔记麦库记事轻笔记凤凰快博人民微博新华微博饭否邮件分享搜狐随身看摇篮空间若邻网推他鲜果天涯社区FacebookTwitterMyspacedelicious51游戏社区139说客linkedin复制网址打印百度分享
分享到一键分享QQ空间新浪微博百度云收藏人人网腾讯微博百度相册开心网腾讯朋友百度贴吧豆瓣网搜狐微博百度新首页QQ好友和讯微博更多...百度分享
 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版]  
 
 
 
 
 
文库首页 ┊ 智慧悦读 ┊ 基础读物 ┊ 汉传佛教 ┊ 藏传佛教 ┊ 南传佛教 ┊ 古 印 度 ┊ 白话经典 ┊ 英文佛典 ┊ 随机阅读 ┊ 佛学问答 ┊ 佛化家庭 ┊ 手 机 站 
佛教故事 ┊ 禅话故事 ┊ 佛教书屋 ┊ 戒律学习 ┊ 法师弘法 ┊ 居士佛教 ┊ 净业修福 ┊ 净宗在线 ┊ 阿含专题 ┊ 天台在线 ┊ 禅宗在线 ┊ 唯识法相 ┊ 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 ┊ 素食生活 ┊ 佛化家庭 ┊ 感应事迹 ┊ 在线抄经 ┊ 在线念佛 ┊ 佛教文化 ┊ 大 正 藏 ┊ 藏经阅读 ┊ 藏经检索 ┊ 佛教辞典 ┊ 网络电视 ┊ 电 子 书 
 
 
 
 
明心见性——妙祥法师对本溪居士关于参禅、念佛的开示
  
--------------------------------------------------------------------------------
[妙祥法师] [点击:2689]  [放大] [正常] [缩小] [加粗] [打印] 宋体宋体微软雅黑黑体隶书幼圆楷体楷体_GB2312 仿宋ArialVerdana  [字体:17px]  [手机版] 
 
背景色  
  
  
  
  
  
  
  
  
  
  
  
  
  
 
 
明心见性——妙祥法师对本溪居士关于参禅、念佛的开示
 
 
目录:
 
一、见性之前,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阿弥陀佛,不一定是真实的吗?
 
二、念佛要有方向,立一个目标吗?
 
三、初学怎么修行,明白“事理双泯”这个理呢?
 
四、精进地念佛要多长时间能够见性?
 
五、既然明理才能见性,不想念佛,单持一本《金刚经》可以能所双亡、理事不二吗?
 
六、一念代万念。
 
七、参禅遇到黑、静的境界。
 
八、什么叫“冷水泡石头”?
 
九、参话头和观心,怎么做?
 
十、参话头和念佛哪个快?
 
十一、“门外的人”依靠什么修?
 
十二、小疑小悟,大疑大悟。
 
十三、尽管念佛,不考虑知见,最后水到渠成。
 
十四、一句阿弥陀佛怎么念?
 
十五、实际修行起来,一点知见也没有的话,就像没有着落似的。
 
十六、人在因地上发大愿,发菩提心,是不是精进?
 
十七、如果见到西方极乐世界,或者见到阿弥陀佛接引来了,应不应该去呢?
 
十八、那要没个极乐世界的话,咱们就没有地方去了吧?
 
十九、以后找不到师父怎么办?
 
二十、不信心中无价宝,犹似盲驴信脚行。
 
二十一、平时修半年,不如听师父讲一个小时。
 
二十二、修哪个法门都是一样的,关键是发大愿,守住四种清净根本。
 
二十三、得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有护法?是不是大功德、戒行清净的人?
 
二十四、护法是佛菩萨还是天龙八部?
 
二十五、众生与佛的区别,在于是心量的大小吗?
 
二十六、走直道,去知见,处处不离佛号。
  
 
(编者按:上妙下祥法师一九九五年从山西五台山行脚乞食回至辽宁,后有本溪居士请至本溪市。此为一九九五年冬季,在本溪市一野外的小土房内,有七位本溪居士前来请法,所做的开示。)
 
 
一、见性之前,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阿弥陀佛,不一定是真实的吗?
 
——开不能示,示不能开,事理不二。
 
 
居士甲:有人说,见性之后,见到的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才是真实的。见性之前,西方极乐世界那境界、阿弥陀佛,不一定是真实的。我对这个不明白,不知道师父是怎样看的?这个疑惑我就解决不了了!
 
妙祥法师:大家刚才说了,让我开示,实际上开不能示,示不能开。明白这个意思吗?
 
居士:明白。
 
妙祥法师:既然明白,你为什么还问这个问题呢?(居士笑)是不是?这个问题,修净土法门的应该怎么看这个问题,这个是个难点。关键就是说,在迷中,迷的时候,你修什么法门都是一样的,见到不是真的。为什么往往这么讲呢?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妄真呐,那个真的也是假的,妄真同二妄,犹非真非真,佛说我常不开演,真非真又恐迷。我常不开演呐,明白这个意思吗?
 
(编者注:详见《楞严经》卷五:“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结解同所因,圣凡无二路。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
 
居士甲:(笑)不明白。阿弥陀佛!
 
妙祥法师:就是说真和假,本身就是一个妄。言妄显诸真,说那个真,说那个假,用这个妄去显那个真的。佛说真和假同是妄。说这个显出的是真的,真的是不是真的?也不是真的。
 
居士甲:我这弟子层次太浅,初入佛门,师父最好能够浅白一些,实在太惭愧了。
 
妙祥法师:所以说呢,开不能示,示不能开,事理不二。在迷中是这样的,只不过是言妄显诸真。“言妄显诸真”呐,就记住这句话,真假同二妄。佛还有一句话,妄想立虚空。咱这个妄想立虚空,虚空立世界,有了虚空,就有了世界的存在,“虚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有了世界以后,想干净,认为这不行,这烦恼太多了,我得干吗去,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你这个知和觉,还是众生,那是不对的。
 
(编者注:《楞严经》卷六:“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
 
所以说怎么修这个法门呢?在《金刚经》,佛讲过这句话,如果知道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怎么修?这么修!如果有个修法就不是佛法了。
 
居士甲:知觉是众生。
 
妙祥法师:所以说怎么想法去修呢?佛又开示,“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离见,见有所不及”。你见见之时,所见的不是那个“见”。(只有)见离见了,见有所不及。
 
居士乙:无见之见是真见啊!
 
妙祥法师:那也不是,堕入无见之类了。无见不行,无见和有都是生灭法,说有说无都不行。一切言语都没有实际意义,没法修,你想了生死,想往生西方吗?带有这些知见就不行。所以怎么念佛呢?上次说了,就念《金刚经》,金刚(经)念佛法。一切知见放下。记住什么呢?就是一句阿弥陀佛。一句阿弥陀佛,不管真的假的,本无区别。迷时有真假,悟了时没有真假。
 
居士甲:师父说的那个意思就是不用考虑那些东西,尽管念。
 
妙祥法师:尽管念。
 
 
 
二、念佛要有方向,立一个目标吗?
 
——如果你不发愿,就是死水一潭。
 
 
 
居士甲:去掉未来,还存不存在念佛还有个方向,还有个目标啊?还用立一个目标啊?
 
妙祥法师:不用立目标。
 
居士甲:直念,直念就行?
 
妙祥法师:直念就行。但是,念呢,还得发大愿,为什么要发大愿呢?佛因为什么成佛的?你们说,根据什么成佛的?答一答。
 
居士甲:放下的彻底。
 
师父:不是。
 
居士甲:不是?
 
妙祥法师:佛因为什么成佛呢?
 
居士丙答:觉悟?
 
妙祥法师:因众生而成佛。在普贤十大愿品里,比喻了一个大树,众生是树根,佛是花果,是树上的果。明白这个道理吗?所以说怎么办呢?想得佛果,必须发大愿。什么是大愿?就是度众生。真正的发大愿,无我相地发。菩萨,佛,没有不发大愿的。如果你不发愿,就是死水一潭。你想真正地往前进,有时候进不了,堕入一种死水里了。堕落有和无那个“无”字里了,堕落“无”里了。
 
(编者注:《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普贤菩萨十大愿中,言恒顺众生愿有一句:“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居士甲:师父这个意思是说,众生好比树根,佛好比是果,佛也是来自于众生,没有众生也没有佛。是这个意思吗?
 
妙祥法师:对。佛是因为有众生才有这个佛果的。因为什么呢?我刚才不是讲了一个大愿的问题吗?从这个理解,别的咱不讲,就讲这一个。有了大愿,就是活水,就是菩萨,为什么呢?在《妙法莲华经》里,佛把阿罗汉比做小孩了,最后阿罗汉也得回心向大,发大愿,行菩萨行,心里要生菩萨行。一旦发愿了,因果就不一样了,一切都转了,一切都在愿里帮你转了。
 
既要如如不动,又要有大愿、清净愿。什么叫清净愿?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没有这些相,离一切相,真正的发出大愿来,这个大愿布满虚空。说我往生西方、我成佛,(这些)一切都没有,就是一个清净大愿。只要有这个愿,十方世界到时候就现前了,随你挑,是不是?十方世界,无数佛国,你说哪不是西方极乐世界?随你挑。那才是真正往生的好办法,是不是?
 
但你说,我什么都没有了,往生时候我脑子里空了,啥也没有了,这也不对。有分别心了,那个就是见离见,见所不及。
 
只有那个“见”,真正的见出来了。这见才是真正的,也是觉,真正的觉。也就是参禅的那个“照”。那个照出来了,自动生起来了,你本有的。一切了了常明啊。那个才是呢。
 
 
 
三、初学怎么修行,明白“事理双泯”这个理呢?
 
——明理就是修行,修行就是明理。事理不二。
 
 
 
居士乙:觉妄忘记了,这时候用它来看一切东西都没有什么分别,看一切东西都一真一切真。
 
妙祥法师:你想,如果有分别,那个照就起不来了,双泯才能双照呢。“事理双泯”,一切事,事情,理,全泯。念佛啊,什么都泯了。但不是不念,你要说不念,那是断灭法,那又错了。但是念和念不一样,事理双泯,心里一下静下来了。念虽念,不管了。事理双泯,你那个本体,你那个本来的自如,真正起来了,开始照了,照什么呢?照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所以说,你不就了生死了吗?了生死了,你上哪去不一样吗?就算你做不到这一点,你就做不到也往上做,佛说就根据你的福德因缘,根据你的清净愿,佛国到时候现前,接你走就完了。
 
所以说,如果把这个主题,这个主要问题抓住了,怎么念怎么是,怎么修怎么是,慢慢一点点来。说我做不到,其实那已经开始了,你明白这个理,已经开始了。(说做不到)这就是个习性,慢慢地顺过来就妥了。
 
居士乙问:那我们刚修行的,如何去明白这个理呢?
 
妙祥法师:怎么去明白这个理呢,就是修行去明白。
 
居士乙:那怎么去修行呢?
 
妙祥法师:就是去明理,去修行。明理就是修行,修行就是明理。事理不二嘛。
 
讲具体的,我这方面没有啥经验。我是这么想的,你就是一句阿弥陀佛,你把它靠牢了,就给它靠牢了。靠到什么程度呢?要说到方法,又是什么三昧、正定这些外边相都出来了,那只是个方法。所以佛说呀,那时候全空了。空是什么?空才是觉海里一沤泡,大觉海里一沤泡。今天有了,明天灭了,不真实的。真实的是什么东西呢?是那个觉。觉悟的才真实呢。觉悟了,你怎么修怎么是。不觉悟,怎么修,一会儿就跑岔了。
 
居士乙:不明本心,修法无益。
 
妙祥法师:哦,对了。
 
居士甲:现在感觉像茫茫大海似的,在里困扰着呢。还着急,还找不着头,你看这是……?
 
妙祥法师:你往往找着头了,往往还不是真头。
 
居士甲:你说找不着真头,现在就是假头也找不着。现在就是茫茫的,心还想,还茫然。
 
妙祥法师:所以说,如果你不见到你真正的菩提时,你的狂心歇不了。所以怎么办呢?就是一句阿弥陀佛佛号。你信佛了,一句佛号我就给它念到底了。从古至今,就是这一句话。
 
居士甲:也不管知觉不知觉,就念下去了?
 
妙祥法师:就是这一句话。
 
居士丁:就能成就啊?
 
妙祥法师:就能成就,非成就不可。到没有成就的时候,就妥了。那就真成就了。有成就的时候那都是假的。
 
居士甲:一念万年,万年一念,像哲理性全折回来了。
 
妙祥法师:就是心里能放下,就是一句佛号,我就念起来看。
 
居士丙:那习气还用改不?
 
妙祥法师:习气,什么是习气?你念佛的时候还有习气吗?有习气的时候就不是念佛,你念佛的时候还有习气吗?我说念阿弥陀佛。既然是阿弥陀佛,你怎么还有习气呢?那不是阿弥陀佛,那是习气,你念的佛那也是习气了。所以说,“事理双亡,事理双泯”。事情、理一切都泯了。双泯了,双照才能修起来。
 
居士甲:哦,事理双泯。
 
妙祥法师:那个照才能出来。
 
居士甲:要是事理双泯的时候还念什么佛,还能念佛吗?都泯了,还怎么念呀?
 
妙祥法师:所以说你那是属于不“用”。(若会)“用”就起来了。照就是什么?照就是用呗。到时候你就知道怎么念佛了,还用教吗?教那都不是了。是你嘴上的还念,那你还照什么?所以说那个念和不念……
 
居士甲:那就不是现在的嘴念了?
 
妙祥法师:也不是。
 
居士甲:也不是?
 
妙祥法师:这些就没有意义了。
 
居士甲:没有意义了。
 
妙祥法师:到时候你就知道念和不念都是一样的。不念也是念,念也是念。不是我念佛了,这个是假的了,那个是真的,不存在个真和假的问题了,还有什么真和假呢?我念阿弥陀佛,这就是真的。那我不念,也还是念呢,你怎么知道我没念呢?所以说那些理呀,都是知见,没有意义。它不能帮你了生死,咱们之所以轮回,就是知见问题,把知见放下,就是一句话,念佛念到底就完了。
 
 
 
四、精进地念佛要多长时间能够见性?
 
——既然见性,就没有时间。
 
    把一切放下,你管他见不见的,到该见的时候一下子就来了。
 
 
 
居士甲:把往生的知见都放下,就尽管念这句阿弥陀佛。师父,如果要是精进地念佛要多长时间呢?多长时间能够见性?
 
妙祥法师:见性呢?这个事情,既然见性,就没有时间。
 
居士甲:从起步到见性这段时间?
 
妙祥法师:没有时间。佛说,你三十岁修,三十岁得;四十岁修,四十岁得。你多大岁数,你八十岁修,八十岁得。见性没有时间限制,说有时间限制,那都是错误的。那是自己给自个套个牢笼。所以说过去心不可得嘛,三心不可得。你得那个心你啥时候见性呢?把一切放下,你管他见不见的,到该见的时候一下子就来了。是不是?
 
居士甲:师父说这个意思就是什么也不用考虑,就尽管念吧。
 
妙祥法师:不让你考虑不是不让你思惟。这个不让你考虑啊,我说不让你考虑不好使,是你真正的不考虑,你自个不考虑了,那才是真的呢。那个不考虑,实际上你是明白了。明白了,你还考虑啥?但是(妄想)还有惯性,所以说得慢慢消除。像刚才那位居士说的,不还有习性吗?这个习气怎么办呢?要慢慢消除。你既然有了那个(见性),其实你的习性已经没有了。那只是一个惯性。它平时还来,你念佛的时候它还来。它来——来你的呗!别理它,你来——我念我的,各不相干。
 
 
 
五、既然明理才能见性,不想念佛,单持一本《金刚经》可以“能所双亡、理事不二”吗?
 
    
 
居士乙:师父,阿弥陀佛!如果不想念佛,持一本《金刚经》来参呢?您又说,明理才能见性,达到“能所双亡,理事不二”了。如果持一本《金刚经》用功,如何参这个经呢?
 
妙祥法师:一个理。《金刚经》讲了,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还有)那个是什么相?
 
居士乙:无相之相,实相。
 
居士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妙祥法师:所以说“无我相”,你真知道无我了,真明白了,没有这些相,你照着这样修一切善法,都可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你有这个(我相),就都着在这个里了。你修哪个大乘也是这样,都着这个里了。你要明白了以后,你不管是念佛也好,参话头也好,念《金刚经》也好,观什么也好,全能入。
 
 
 
六、一念代万念。
 
    
 
居士甲:一念代万念啊,万念放下,一念也放下。
 
妙祥法师:但是,这个一念刚开始的时候,先按禅来说,先有这个佛号,先念。(这)叫外离一切相,内一心不乱。一心不乱,这才能达到个“坐”字。坐,什么叫坐呢?见本性为坐,外离一切相。但是要注意,讲完了以后,你说师父刚才跟我讲过了这个无相念佛法。无相念佛法,并不是说叫你离开相,离开相你还谈什么无相啊?没有相你还谈无相干什么?那是连无相都谈不着了,是不是?因为有这个相,我不住这个相,这才能离相呢,是不是?
 
居士甲:执著不行,不执著还不行,没有还不行。
 
妙祥法师:所以说,六祖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编者注:此处录音因换带缺少,整理文字时师父补充一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所以说,你们本溪居士这么做,福德比较大。在修佛法上,特别是原先看了这些人,都比较干啥的,根基都挺好。所以说努力,得培养,而且这些事情就是一念之间的事情。
 
 
 
七、参禅遇到黑、静的境界。
 
——人活在这个世上,是一个动相。你呢,因为动相而求了一个静相出来。
 
 
 
居士乙:师父,我在江西青原山打了一个禅七,有一点小体验。当时感觉是,黑了,黑得无明,但是自己没有把握住,这说明自己定力和慧力方面不够?
 
妙祥法师:你说怎么个黑法?
 
居士乙:就是突然之间,别人咳嗽了一声,突然间黑了,我也无法形容。当时我那心还不是很静,一下子又过来了,但这个觉是妄觉,当时之间就错过机会了。
 
妙祥法师:你不要着急,参禅念佛,头一次出现了,往往是一个开始,开始以后还有机会,时间也许长也许短。关键是什么?你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有这个经验了,记住就是不动,心不动,继续观,因为你还没有照。要观,不是用你那个眼睛观,(是)观熟练了那个“观”,一定见到它。见到它以后,你就明白了:噢,是这么事,手心手背的事情。完事了,以后再怎么修就好修了。是不是呀,明白吗?
 
居士乙:还有一个相近的,也是一点小体验。也是看书,本来第一次看有关禅宗的书,说这是不讲外求,这一句话,突然一下直接感觉念头断了,也感觉能所双泯,也体验那个感觉,但是……,觉得好像是自己到底了,因为再没有等量齐观,当时那感觉,可能也是零意识,我朋友说我没把握,这也是失去机会了。
 
(编者注:禅宗术语“等量齐观”,“能所双亡”,下文“能所俱亡”、“所能俱灭”亦同。)
 
妙祥法师:这不是。
 
居士乙:不是?
 
妙祥法师:只是相似。
 
居士乙:这种的相似是?
 
妙祥法师:表面这个静了,说我这静,眼看就穿过去了,但你真穿过去吗?它不会,快到底又回来了,是个假的,有来有去。有来有去呀,那都不是。说我泯了,其实这只是一个好境界,你做到一定程度。因为啥?人活在这个世上,是一个动相。你呢,因为动相而求了一个静相出来。动静二相。
 
居士甲:那是个静相,还没离开相呢。
 
妙祥法师:所以说,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居士甲:你就只管用这个相去看去吧,照五蕴去。
 
(编者注:动静二相,见问题十的编者注。法师对本问题的开示,亦参见问题二十。)
 
 
 
八、什么叫“冷水泡石头”?
 
——就一句话:得有愿力。
 
 
 
居士乙:唉,好惭愧!师父,再问问您,什么叫冷水泡石头?
 
(编者注:禅宗把参禅执著在一个妄想的“空”里,而没有觉照,称为冷水泡石头。)
 
妙祥法师:冷水泡石头,就一句话:得有愿力。刚才给你们讲了,要有愿力,要不然就是泡在冷水里头。为什么讲那大树呢?怎么成就得快?就是发大愿,心里没有我相。这个大愿,千万不要说我往生西方,我如何如何?有我相,那都不行。
 
(要)发大愿度众生!我就是佛子,我就是菩萨。我就发大愿、我成就了干吗呢?不为了自己。我只是有点本领,干什么呢?度众生去,化微尘度众生啊!你说能不成就吗?有了这个一切都活,一切都活啊!你在因果里呢,这也是往因果里给你转。明白这理吗?
 
 
 
九、参话头和观心,怎么做?
 
——你要参话头,就不要观心,因为你一观心,你就有二了。有二就没法观,没法参话头。参话头就是心。
 
 
 
居士乙:像我这,没彻底见性,因为以前都是走观心这路的,参禅看话头,然后就是刚才说的那点,你的心意识,但有时达不到这状态。一般禅宗讲就是主要看这个话头,直心去参,直心去看这个话头,念念不断,话头不断,这样肯定能有所得吧。但是它这个断了,话头不是经常能把握得住的。要如果用观心法的话,如何去做呢?
 
(编者注:看话头:“看”音kān,守护着的意思)
 
妙祥法师:你要参话头,就不要观心。因为你一观心,就有二了。有二就没法观,没法参话头。参话头就是心,还有什么呢。所以佛说众生往往是提了心找心。参话头又去观心,那个也不是,这个也不是,俩都不是。俩都是妄,真妄同二妄。
 
参话头那是个方法。怎么参话头?就是一句话看到底。比如说看“念佛是谁?”就是成天看,不看着不拉倒。每天看,天天看,一丝一毫地也不放过。怎么看?不是说今天看、明天看的,不是这个,是念念看。这一念起来:念佛是谁?看、念,原先是在话尾上参,都在话尾上用功夫。念佛是谁、念佛是谁?看“念佛”的是谁,“谁”呀?参来参去,参到话头上去了,功夫熟了,参到话头。
 
“谁”?你一念起来——“谁”?他不用说了。慢慢地事理双亡,最后不知道坐,不知道吃了。挺过去,七天,桶底脱落。是不是这么样?
 
 
 
十、参话头和念佛哪个快?
 
——你既然参话头,为什么还问我呢?
 
 
 
居士甲:师父,是参话头快,还是念佛快?我是那个浅层次的,粗浅层次的问。
 
妙祥法师:这就是根据自己的条件,自个选择一个法门。只要你选择这个法门了,如果认准了,一心去做的,平等。关键就是,比如说你现在问我话的时候,你念没念佛呢?你既然念佛,你为什么还问我话呢?像你刚才问我的问题,你既然参话头,为什么还问我呢?那就都不是,你那都打闲岔呢,打闲岔啊!  
 
念佛人一句话没有,就是念“阿弥陀佛”。一问你吃没吃饭?——阿弥陀佛。你干吗去?——阿弥陀佛。什么都是阿弥陀佛,就是阿弥陀佛了。说你吃饭吧,——阿弥陀佛;拿起筷子,——阿弥陀佛;饭往他嘴里搁,——阿弥陀佛。吃都不知道吃,坐都不知道坐,全阿弥陀佛了。
 
参话头也是, “谁?”也是这样。“谁”?——吃饭。“谁”?——能吃进去吗?既然有“谁”,他能吃进去吗?所以说慢慢地一下子(将妄想)逼漏了,桶底脱落了,逼它脱落了。
 
你要参到这个地方,念佛念到这个地方,你说你得到真正的,这才看见你的事理双亡呢。平时那个都是假的,都是知见,你想像的。就是你有了静相能坐一会,那也是知见。动静二相,了然不生,空所空灭,所能俱灭。所和能全灭了。灭了这时候,空所空灭,一切没有了,突然地超越。突然来个超越,上合佛心,下合众生,这才行。
 
(编者注:《楞严经》卷六“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真正的方便,真正的智慧起来了,那时候才是生起来了。像鸡似的,早晨开始叫唤了,太阳一出来,起来了,那才是真的呢。虽然说的这么多,就是一句话:放下心,踏踏实实去做,就完事了。
 
做是这样,但是理(上的疑惑)必须得除。因为你不除,它有个疑盖,众生最大的毛病是个疑盖。(编者注:五盖为贪欲、嗔恚、睡眠、掉举、疑。)疑法、疑自己,自己有没那根基?法是不是那么回事?东问西问,疑法、疑自己。为什么呢?就是没有智慧。有智慧的话,一想就透了。找什么?平时行住坐卧全是法,毫不犹豫,犹豫什么?
 
像你讲的参话头,为什么定不住呢?因为平时你做事犹豫,优柔寡断。有个石头搁道边上,你绕过去走了,绕着走,老好绕着走,养成习性了。遇个事情,来点事情,赶紧就绕过去了,那时候已经养成习性了。到时候参话头,境界来了,稍有点难处,那你自觉不自觉绕弯就走了,躲过去了,踢不过去呀。说平时怎么办?平时养成这个(直心),别说石头来了,就是大坑,我也往下跳,还有不成就的吗?
 
(编者注:关于在行走中不分别,详见妙祥法师所讲述的《经行》。
 
居士甲:遇水就跳水里。(众居士笑)
 
妙祥法师:是不是?修行呢,处处都是修行,每句话怎么修行?直心是道场。怎么直?一句妄语也不说,死也不说。你说句妄语,那边给你一千块钱——也不说。就说半句话,我也不去说去,得有这决心。这就是直心。我真话都说不过来呢,还有不可以告人的呢。我还说妄语,哪有时间说妄语呢?你老保持直心,渐渐地和道就相应了。和道相应了,并不是说这就是道,它是和道相应。道是离一切相,但是你有这个(直心),慢慢就培养你处处的功夫,这才是修行呢。不是说念佛是修行,平时我就不修行了,那不行,处处都是修行。
 
所以佛说,你不知道你的心,从你色身,外洎于山河、虚空、大地都是你的心,哪有什么?都是你的心,你不认识罢了。认识了,哪不是你的心啊? 
 
虽然说了大道理呀,说了一堆。所以说,具体修行还得看平时。第一个是忏悔,先忏悔,在佛前多忏悔。忏悔所造诸恶业。比如说要忏悔眼睛吧,就多供灯,供油灯,供佛灯。一切都是虚幻的,心里明了哪不明?眼睛为什么不明呢?就是心里不明。明了以后,全明。多忏悔,天天忏,发大愿。发完愿了以后,做事就把它改过来,(编者注:将世间法改过来,变成佛法)。放下了,你就修行去吧,这就快了。如果你只是说放下了,说是我什么都有,什么都要我照样能精进?你再怎么精进,外面有一层色尘在那里,你得什么法?都在色尘里搅和呢,进不去,透不过去。就像水杯有一个盖似的,水能进来吗?进不来,它被盖住了,它有一个盖。你一忏悔,就像琉璃了,透明了,空了,装什么法进不来呀?
 
 
 
十一、“门外的人”依靠什么修?
 
——迷时有门外,悟时没有门外。
 
 
 
居士丙:我们是门外的,也得靠说,也得依靠一些。
 
妙祥法师:这个事情不奇怪,迷时有门外,悟时没有门外。
 
居士丙:门外的,不靠说一下也不行。
 
妙祥法师:不奇怪,说的时候本身就在门外,有一切说嘛。
 
居士甲:现在往往有些什么事情呢,想的挺好,做起来以后,不知道什么原因,杂念全袭击来了。扫也难扫,就是染污太重了,坐下来以后跟自己的思想就好像不统一了似的。
 
妙祥法师:这个不奇怪,因为这个事情,你就是当下悟了,它也来呀。怎么办呢?就是一点点地不怕,用牵牛方法。牵牛,牛跑了以后,你知道用念头把它拉回来,用佛号把它拉回来。你跑了——“阿弥陀佛”,既然念阿弥陀佛,你相信你自己。因为你不妄语,你不妄语念阿弥陀佛,就没有妄语了。你要是平时妄语,念阿弥陀佛,那就都是妄语的,是不是?你不妄语,心地一直,我念阿弥陀佛了,你心里就清静,它肯定回来。既然相信了自己,还用肯定干吗呀!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它自己就回来了。你不管它妄想走不走,因为你心里直,因为我不骗人,所以别人也不骗我,是不是?你不要以为后面还有什么,啥也没有。我念时候它就回来,完事了,它起来我再念。我就念我的佛号,我就参我的话头。什么我也不管,平时培养直心。
 
 
 
十二、小疑小悟,大疑大悟。
 
——你想成佛,了生死,有了这个决心,就行了。
 
 
 
居士乙:师父,禅宗有句话叫做:小疑小悟,大疑大悟。小疑和大疑有区别,是指功夫不到,自己没做到吗?
 
妙祥法师:什么是大疑,什么是小疑?你想成佛,了生死,有了这个决心,就行了。至于你没有生起那个疑的时候,不管它。那个疑,不是咱说的,造个疑出来,说没事想像出个疑来,不是。等参到一定程度了,那个疑就起来了:哟,不对,它“谁”?“谁”?那个时候就要找了。
 
不是你去找的,说我去疑,每天我想去。那不是你想,那是你造个疑了。那个疑出来,它自个去找去了。越下功夫它越找得厉害,找到以后不就拉倒了吧,是不是?所以说这么是大疑大悟。而不是说那每天怀疑,老怀疑,这个怎么地了?这个怎么地了?怎么没悟啊?堕落知见里去了。
 
真正的疑,我是那么想的:真疑在里面呢!疑情起来了,那就是照了。照、寻,这都是。刚开始那个寻是(自己)自觉的。等到功夫做到一定程度了,开始干吗了?(觉性)轻轻地寻了。轻轻地寻了,哎哟,打坐挺静。静呢,但是还有念,(觉察到念佛的是不是我)自个就生起那个疑来了。但是这个疑还不行,这是小疑。这样疑下去,最后大疑起来了,开始照了。照了以后一看,色受想行识,全是假的。怎么照,怎么变成假的了?因为你大疑了,(觉性觉察到)这不对,平时想像的什么都不对了,一切都不对了,一切都是虚幻的,一切都假。假的叫你根本就不相信了,和你想像的完全都不一样了!这时候真正大疑才出来了。大疑出来了,一下子桶底脱落,揭到底了,叭!一下断了吧,就完事了,是不?还有什么?
 
居士乙:唉,惭愧。
 
妙祥法师:所以咱们就是疑盖大。不管念佛也好,什么也好,把理悟进去了,就走正路了。你不管怎么忙,心里有个数,忙也不上火,头不痛,腰不酸,背也不疼,呼吸也清凉了。为什么呢?你平时有个疑,你这个(世间怀疑的)疑,不是那个(参禅起疑情的)疑,这是俩个不同的疑。所以祖师说:大疑大悟,小疑小悟,咱们就把世间想像的东西往上对号,你怎么对也不对,虽然表面都相似,但不对。
 
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大家一起讨论讨论。我这说的也不见得对。你们呢,还得有自个想法。
 
 
 
十三、尽管念佛,不考虑知见,最后水到渠成。
 
——就这一句,它没变过,它既然不生,还能灭吗?
 
 
 
居士丁:我所要提的问题,您一句话就解决了。
 
妙祥法师:阿弥陀佛。
 
居士丁:(关于)这个知见都不要考虑。你说尽管念佛,到时候水到渠成就会得的。一句话就解决了。
 
妙祥法师:你想呀,佛最后一个弟子,在佛临涅槃的时候,这个弟子他已经八十一岁。佛八十岁,他八十一岁,佛都要走了,他去拜佛去了,说我要成为您老弟子。佛说好吧,这是我最后的弟子了,亲自收的弟子。收完给他讲法,讲完法就证阿罗汉果了。八十一岁证阿罗汉了。就是临走这一段的讲法,他就证阿罗汉果了。
 
佛在世还有一个七岁,是那个谁的?不是大目犍连,是谁的弟子,舍利弗的?七岁出家了,给讲法七岁做阿罗汉了。
 
(编者注:有一婆罗门子,字均提。七岁时,父母与舍利弗使出家。舍利弗得之至祇洹,渐为说法使得阿罗汉。均提既得道,思师恩,终身作沙弥,供给所须。见《贤愚经》十三“沙弥均提品”)
 
哪有大小呀,佛法本无大小。本无大小,本无区别,是众生的知见在区别,你只要把知见放下,有啥不可以呢?放啊,一句话就是:放。怎么放?处处放,处处空,不被它的势力所夺。什么势力?色声香味触法,外离一切相,最后就见到你的心了,一心不乱,见到你的真心。见到你的心了,怎么办?“觉观出世界,身心所不及”。 
 
什么用眼睛去看这看那,在那一坐什么都知道,该知道都知道,哪不知道?你何必呢,一天东奔西忙的,流浪生死有啥意义?什么有长有短,有黑有明,(我们的)见性什么时候断过?这黑了不见了,明了就见了?是不是?这是你的疑心、疑盖,你的知见在起作用,把它放下,能所俱亡!
 
顺便再说一下,念佛,就是一句阿弥陀佛,不要做第二句想。念佛人,不是说念完阿弥陀佛,马上像什么,像赶集似的,赶紧把第二句阿弥陀佛拿过来,不要那么想。就是一句阿弥陀佛,从早到晚,不管什么时候就一句阿弥陀佛。就这一句,它没变过,它既然不生,还能灭吗?不生就不灭了。这么念,什么时候念到真正的一句“阿弥陀佛”了,这和你的道相应,和你的自性,和你的本心,这才相应。
 
 
 
十四、一句阿弥陀佛怎么念?
 
——就念一万句也是一句阿弥陀佛,没有变过。
 
 
 
居士甲:师父说的这个,不是那么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句一句地念?
 
妙祥法师:不是。
 
居士甲:那像我这么念法就是有生灭了?
 
妙祥法师:也不是。一句阿弥陀佛,就念一万句也是一句阿弥陀佛,没有变过。“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你心里本来就变过,就是一句阿弥陀佛,是你的知见给它断开了,这一句,那一句,我念了十句、十口气、一百句,有啥意义呀?就一句阿弥陀佛,我念就是一句阿弥陀佛。不要加第二个念头,也不要第二个想,也不要第二个疑,慢慢念,最后真正的一句阿弥陀佛起来了,遍满虚空都是,哪不是?都是阿弥陀佛!还用你去干吗去呀。盖县有个居士那才信佛两年吧,他现在听别人跟他说话,在他听来就是念阿弥陀佛。
 
居士甲:听什么都是阿弥陀佛?
 
妙祥法师:你跟他一说话,他一听,又念阿弥陀佛了。
 
居士甲:师父,你说的这个,是不是功夫到一定程度时候的境界呀,不是初上路的境界吧?
 
妙祥法师:你看他念阿弥陀佛,这才信佛两年,是一个农村的人。平时他有时也就是用点功夫,关键在心真。心真实,所以清净、直心。
 
(编者注:录音因换带缺少,根据前后文意思补充:有没有极乐世界呢?)一个是到时见分晓,另一个呢,现在就不用死,就知道有没有极乐世界。不用死。那你说这个世界真不真?
 
居士甲:现实来讲应该是真的,现实来讲。
 
妙祥法师:这个(世界)要是真,极乐世界就真,就有嘛!是不是?这个(是)真的,那个就有啊,本自在啊,无处不极乐。那你要是翻过来,无处不极乐。真不真呢?没说嘛,同是二妄,都是你的知见。人就是说我有这个世界,我想那个世界。虚空立世界嘛。妄想立虚空,虚空立世界,都是你自个立的。所以你放下了,有和没有啊,有啥意义?
 
居士:没有意义。
 
妙祥法师:没有意义。是不是?你本自在。“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你何苦来呢?你说,你还要添个这东西,找那个东西,干吗啊?本自在。但是,那你说这个就没有了吗?不是这个。那个没有了吗?也不是那个。性相常住。你本体是你本体。性相呢?外面的,不能妨碍你这个相,说你这个世界就不应该要了。
 
所以佛呢,有七能三不能。众生界不空,能度无量无边的众生,但是空不了这个界,界不能空。相,有用就有相了。离一切相,才是你的真心。在佛来讲,没有众生。无佛无众生,才是真佛,那全靠愿。
 
所以说不堕入知见,求真求假。这个假,那个真,没有意义。但是,咱们这个世界苦,这是避免不了的。咱们想法把它消除了,而真正的达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但是在修行(用功)上,把真假放下。等到修到等觉的时候,一切都没有了。
 
居士丙:从内心自然了。
 
妙祥法师:哎,自然了。真正的平等智慧,平等智起来了,自然智起来了。何苦来求那些没有用的东西?都是生灭法。今天有了,一会儿没了。没有用。没有实际意义。
 
 
 
十五、实际修行起来,一点知见也没有的话,就像没有着落似的。
 
——前不着边,后不着地的,放下就是彼岸。一心做到底就可以了。
 
 
 
居士甲:但是从实际上——就是说,没有实际法了,好像没有着落似的。这从我本身感觉,是带着我那么一点知见。
 
妙祥法师:这种感觉是好的。这是好的。如果你要抓住一点儿什么东西呢,反而你没脱离那个,首先你没从凡尘脱离。你是用一定功夫了,才有这种感觉。前面不到边,后面也靠不上了,再走这地方,这就对了。关键就是你能放下,就是彼岸,放下就是彼岸。因为你要不脱离,你还觉着能回来。有挂碍。现在就走了一段了,前不着边,后不着地的,放下就是彼岸,一心做到底就可以了。
 
居士丁:剩下就缺少精进了。
 
妙祥法师:哎。
 
 
 
十六、人在因地上发大愿,发菩提心,是不是精进?
 
 
 
居士乙:人在因地上发大愿心,发菩提心,是不是精进?
 
妙祥法师:这是对的。不能说是那个法高,这个法低。没有这个意思,需要什么对治就用什么对治。但是你没有我相,心里没有我相,放下,一切法都得。不要着那个法上,一切法都得。咱们就是什么呢?就是演戏呢。世间事就是演戏。一会儿唱了,一会儿这个,没完没了,所以才有轮回嘛。有一本书开示,这个好肉挖疮啊,在好肉上挖疮,咱们就是这样,东挖一块,西挖一块。等你明白以后,才知道手心手背的事。
 
 
 
十七、如果见到西方极乐世界,或者见到阿弥陀佛接引来了,应不应该去呢?
 
——你既然念佛,怎么知道应不应该去呢?
 
    要去了,就没有个该不该的问题。
 
 
 
居士甲:师父,如果这个念佛人见到西方极乐世界,或者见到阿弥陀佛接引来了,应该去不应该去呢?
 
妙祥法师:这个问题呢,你说有想法了,你能去了吗?你想啊?
 
居士甲:净土这个特点,他就是阿弥陀佛来接引,跟阿弥陀佛去,到西方极乐世界,以这个修行为目的。我问师父的意思就是,阿弥陀佛如果来接引的话,应不应该去?
 
妙祥法师:所以说呢,你既然念佛,你怎么知道应不应该去呢?你念佛呢,说我是去还是不去啊?你说去不去的时候还叫念佛吗?念佛往生,你要观相那又是一回事了。所以说不管是相,观不观、去不去的事情,最后到时候你就知道了。念到一定的程度了,你就知道该去不该去了。不是说没有分别心,说我念佛呢,我就好坏都不知道了,我就提前都明白了,不是这个意思,你这就产生知见了。你只要一心念佛,念到一心的时候,(没有)去和不去,觉观出世界,也可以说离见,见所不及。不是你想像那个见,你那个见做不了主。你那是眼耳鼻舌身意,那个能带你往生吗?靠它能带你往生吗?念佛真正出来的那个东西,那个见,那个觉,它就可以帮助你了。该去不该去他就决定了。
 
(编者注:《楞严经》卷六:“觉观出思惟,身心不能及”。卷二:“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居士甲:师父说的这个一念,是指见性吗?
 
妙祥法师:这个一念,怎么说呢?要说见性也行,不见性也行,怎么都可以。不必着在这个非要见性、不见性。只要是你下功夫念佛,你就一个劲念到底就完了。就像参话头,我就参这个话头。谁来,我就也是这句话。就是佛立在我跟前,我还参我的话头。这话头要不断,参不到头,谁来也不好使。我要没念佛到底,谁来我还是念佛。什么时候你真正地念到了“阿弥陀佛”,那时候你就不用干吗了!至于念和不念,已经不存在这个问题了,已经解决这个问题了。那个问题到时候你自己就解决了。用不着别人教,教的都是假的,反而是知见,是邪见。说你该去啊、不该去啊、随着去,那都没有意义。有意义吗?有该,就不能去;要去,就没有个该字。是不是?去了还有什么该不该的问题吗?要有个该,你就去不了。我去不去啊?那你去不了。能去了吗?
 
居士乙: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妙祥法师:要去了,你就没有个该不该的问题。
 
 
 
十八、那要没个极乐世界的话,咱们就没有地方去了吧?
 
——性相常住,可不要说断灭。
 
 
 
居士戊:那要没有极乐世界的话,咱们就没有地方去了吧?
 
妙祥法师:谁说没有极乐世界?
 
居士甲:刚才师父说的,性相都有,性是性,相是相。
 
妙祥法师:性相常住,可不要说断灭。因为说空,就什么都没有了,那不对。性相常住,但悟的情况不一样。所以说呢,这个就根据你悟的情况不一样,它有各种方法,佛都摄度。那佛能妄语吗?佛不妄语,佛从来不妄语啊。哪没有西方极乐世界?确实有,哪没有?
 
居士甲:哪没有?哪没有?不是“有”,不是一个“有”字,哪没有?(众居士笑)
 
妙祥法师:所以说不要疑。这个疑,咱们就在有和没有下功夫了。往往这些讲法就是由于你的知见,去掉你那个知见,所以产生了一个没有的概念了。你不要把它(无,又)给着相了。有、没有?
 
居士乙:以妄对妄?
 
居士己:不要管它?
 
妙祥法师:不要管它。只要不要管它,你不要产生一种疑:噢,这可能是没有,不让我想了,那也不对。性相常住,你这个世界有没有?有就得了呗,那个就有!
 
居士甲:性相常住,无处不西方。
 
妙祥法师:哎,性相常住,事理不二,没有分别,哪有分别啊?关键就是我们的心能不能真正的清净。真正地念出阿弥陀佛来。关键就是能不能真正地用功夫,都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十九、以后找不到师父怎么办?
 
——这里和那里,都是一样的。整个虚空世界,在你心里只不过一片云彩。
 
 
 
居士戊:我太浅薄了,不知道这话应该问吗?师父今年多大年龄了?
 
妙祥法师:阿弥陀佛。我今年可能是四十五吧?可能四十五,有点儿记不太清楚了。也可能是那样,(居士笑)得现想。
 
居士戊:你在这个地方还能住多久?
 
妙祥法师:现在还不知道呢。
 
居士戊:我们没有别的意思,我们就是害怕以后有什么事情好再来。
 
妙祥法师:好,阿弥陀佛。
 
居士戊:再来的话请师父指教。
 
居士已:师父以后还是在这里?
 
妙祥法师:这个呢,这里和那里,都是一样的,都是一样的。整个虚空世界啊,在你心里只不过一片云彩,一片云。
 
只要是你好好修行,你需要哪步,自然有师父,有佛菩萨,都会到你跟前给你指点的。需要你到什么阶段,自然就安排了。你不要想那些,说我到时候没有好知识了,没有好善知识,没有师父开示,不会的。所以说,都是你的,你真正修,佛、菩萨、阿罗汉都在住世间,瞅着你呢,你以为我们住在哪呀?我们住在娑婆世界啊?你住在佛心里面呢。佛心里面,在佛心里,佛眼就瞅着你呢,在菩萨心里面瞅着你呢。看你有点修行了,佛菩萨心里:嗯,行,有点样了。到时候该需要什么帮助你,就帮助你了。你不要以为我离佛菩萨挺远的,你在佛心住着呢。在佛心里住着念佛,你说你得多大的便宜?不知道,硬不知道。满哪找,找什么?都在那呢。认为那佛菩萨能像咱们凡夫似的,看不见怎么办?听不见怎么办?不知道我怎么办?就这个想法,你把它放下了。
 
 
 
二十、不信心中无价宝,犹似盲驴信脚行。
 
——那就是知见,把你挡住了。
 
 
 
居士乙:不信心中无价宝,犹似盲驴信脚行。捂着眼睛,信脚走很远。
 
妙祥法师:都是分别,就是知见。为什么不成佛?也就是知见障住了,一层黑云。像你说的,为什么不见光?为什么是黑的?(编者注:参见问题七)那是知见,那个就是知见呐!什么是知见?那就是知见,把你挡住了。你看到是知见,你看不着自己有知见,那更在知见里,知见更厚。
 
等知见薄到一定的程度,就看到知见了,噢,什么黑的,那是知见呐。为什么眼睛看不出去?知见挡着呢;为什么不见光?知见挡着;为什么心里不透亮?知见挡着呢;为什么走道那么累得慌?知见挡着呢。什么呀?就是知见。一下知见就脱落了。
 
居士丙:像那个杯子,打碎了,水就不见了……
 
妙祥法师:(打断他的话)杯打碎了,杯子碎了,有碎吗?哪有碎?
 
居士丙笑:一说就落话柄。
 
妙祥法师:烦恼即是菩提,哪有打碎?一切都是虚幻。虚幻呐,本无实有,不要做生灭想。想法是对的,但是不能做生灭想。只要不做生灭想,这种想法都成就。如果做生灭想,同样一句话,就不是这个事情了。西方也是这样,你做生灭想,就不是西方。不做生灭想,那就是西方,就是极乐,就是佛。
 
 
 
二十一、平时修半年,不如听师父讲一个小时。
 
    ——因为你有那半年,才有这片刻,平等无二。
 
 
 
居士乙:这就是咱们这几位的造化、因缘。
 
居士丙:众生没有这样的福气。走这半年,不如在这里坐一小时有功效的。
 
妙祥法师:这也不对,你没有那个半年,哪有这个片刻?(居士笑。)是不是?这个片刻是怎么来的?是因为你有那半年,才有这片刻,平等无二。
 
居士丁:早就和你说了,告诉你不让你说了,一说就落话柄。
 
居士甲:你不说那话,话柄不总在你肚子里装着。你说出来就没了,老在肚子里装着,留个话柄也不好办。
 
妙祥法师:说出来以后就消除了。
 
居士甲:没有话柄了。
 
妙祥法师:一旦消除了,这里面你想一想,想以后再想说的话,自个儿就觉照了,你叫他说他也不说了,你叫他想他都不想了。这不就清净了?一下就清净了,一下就沉到底了,就像把灰尘一下就清除去了。
 
 
 
二十二、修哪个法门都是一样的,关键是发大愿,守住四种清净根本。
 
 
 
妙祥法师:这个修法呢,修哪个法门都是一样的,就是把握住这几个关。一个是发大愿,另外呢,守住四种清净根本。由戒开始,由戒产生定,才是真定。如果没有戒,修一切法不成就。四种清净根本,(戒)淫杀盗妄。这个次序,要修,得法,一定这个次序不要乱了:(戒)淫杀盗妄。佛(既然)这么安排,那绝对是修行的一条路。
 
居士丁:(戒)淫、杀、盗、妄。
 
妙祥法师:因为你修到哪个地步,他就需要断哪个;需要哪一步,他就需要断哪个。
 
居士丁: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
 
妙祥法师:一个一个台阶。你不要把这个秘密当成一般的,是顺嘴说出去的,不是那回事。不是,这就是个秘密。什么是密呀,这就是密。
 
守住清净戒,有了戒体,就能装东西了。有了大愿它就活起来了。为什么活起来了?因为他能帮助你产生智慧,产生真正的定。你那个(没有大愿的)定,(是)死水定。比如说你开一会它就没了,消失了。你得用多少年的功夫才把它定住。你有了清净大愿,心里一清净,几秒钟就定住了。有了愿,他就容易定。因为有了愿,你没有我相了,就容易定了。有了我相,就定不住了。全靠功夫,去下功夫。全靠着这些感觉器官去下功夫,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那个要慢。所以说,佛都让回心向大,一定要发清净大愿,很了不得的,这是修行的一个好方法。特别是地藏王菩萨愿,普贤愿,这都是了不得的。佛愿,各个菩萨的愿都是平等的,都是一样的。观世音菩萨的愿力,都是一样的。我们要发同等大愿,不要以为我这是有什么狂心,不是那意思。一定要发愿,一定要无我相,时时地发,时时的无我相。
 
无我相就是说,这个愿不是我念出来就是发愿,不是念那个话发愿,不是这个意思。刚开始用念话发愿,发完了自个一念定住,心里不分别了,一切平等,那时候才是真正大愿出来了。大愿一出来,布满虚空,满虚空都是,这样才能破你的我相,我相就要破了,要不然这我相老不破,老有个我在那。
 
居士丙:我要想发愿,这个我跟那个我是平等的?
 
妙祥法师:这个“我”字干脆就不要它。发愿的时候就没有“我”字,我本来就是个假。这句话本无区别,没有什么意思。但是这句话已经造成了一种恶的印像,你要一提“我”,马上就联系到里面,一念之间它又回来了。不要提他,提都不提,远离这些助缘。
 
人不得道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攀缘心。老离不开这个“我”字,攀缘,自个攀自个,老攀,怕找不到自己。一切能产生这个缘的,我全断开。全断,远离,不攀这个缘。发愿的时候我就发愿了,我就这么想的,我就这么说。
 
居士丙:那这个愿就是说发一个众生愿,发为一个众生的大愿。不是为我,完事后再如何如何。就不要操心了?
 
妙祥法师:这个“我”呢,一般的时候就是不用为好。如果用它也行,不用它的时候刚开始你没法说呀,没法开这个头。为什么没法开这个头?为什么?因为众生都是这个意思,没有“我”没法说话,找不着自己了。(居士笑)对不对?首先说话——是我说,我吃饭、我干什么、我来问什么、我讲什么,都是这个“我”。
 
居士丙:所以我刚才说这个我和那个我是平等的。比如说,我成佛成菩萨以后,我发一个大愿要普渡众生,我就说现在这个“我”和以后那个“我”。
 
妙祥法师:“真假同二妄”,有的全是知见。只不过刚开始利用这个拐棍,先往前走着。走到,那时扔了就完了。扔了那时候再说。
 
居士丙:也就是刚起步的时候还允许,还勉强允许,在一定程度坚决把拐棍扔掉。
 
妙祥法师:这个允许和不允许,是根据你自己的形成。比如你走到那,我今天发愿,我正好心里比较清净。
 
居士丙:“我”就不要了。
 
妙祥法师:要不要那时候都无所谓。
 
居士丙:由不得了。
 
妙祥法师:不是你说要不要。你真正发愿的时候还说我发不发?你要真正地发,它就没有我相。没有我相,还有我在这里发不发的问题吗?
 
居士丙:谈不出来了。
 
妙祥法师:谈不出来了。布满虚空。
 
居士丁:心里有这个愿,我不说出来呢?
 
妙祥法师:那也是发愿,不说出来也是发愿。就是心里每天用这个来陶冶自己,清净自己,忏悔自己。为什么我不能成佛?就因为我过去没有发大愿。所以说我既要忏悔,又要发大愿,我要成佛。心里一清净了,你念什么,它就得什么,它往里入。如果你不这样,挡上一层东西,像瓶子,你在外面怎么浇水也浇不进去。挡着呢,透不进去。就像一层黑的,你怎么也透不进去光,见不到,黑的在那里挡着你呢。它本来不增不减,但知见把你挡住了。
 
居士丁:知见也太严重了,各种习气,各种知见,每一个知见就把你挡住了。那我习气就是一种知见吗,师父?每一个生活习性都挡着你。
 
妙祥法师:每一念都是知见。要光知见还好一点呢,有时候知见呐,它还有一种……
 
居士丁:是直接感?
 
妙祥法师:不说了,它有……。纯想即飞,就可以上天了。咱们是情想相等。情和想相等,一样一半,所以成为人。人怎么形成的?情想相等成为人。
 
居士乙:纯情即堕。
 
妙祥法师:哎,纯情即堕。
 
(编者注:《楞严经》卷八“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情少想多,轻举非远即为飞仙,大力鬼王,飞行夜叉,地行罗刹,游于四天,所去无碍。其中若有善愿善心,护持我法,或护禁戒,随持戒人,或护神咒随持咒者,或护禅定保绥法忍。是等亲住,如来座下。情想均等,不飞不坠,生于人间,想明斯聪,情幽斯钝。情多想少,流入横生,重为毛群,轻为羽族。七情三想,沈下水轮,生于火际受气猛火,身为饿鬼,常被焚烧。水能害己,无食无饮,经百千劫。九情一想,下洞火轮,身入风火,二交过地,轻生有间,重生无间,二种地狱。纯情即沈,入阿鼻狱。”)
 
居士丁:这也属于妄想这段,有一部分跟妄想那边也贴上了。妄想那段,就是妄想。
 
妙祥法师:就是妄想,只不过说法不一样。在家里修行,像你们居士,一定要发大菩萨心。做菩萨,做大菩萨,发这个心,它就成就了。佛菩萨他想帮你,要不然没法帮,你连个愿都没有怎么帮你?你有愿了,这佛菩萨都瞅着你了。噢,你看见没有?这漏点金光了,有点亮了,佛菩萨看你真正的清净了,就开始帮你了。周围的那护法有力量,他就保护你。你要贪嗔痴,那护法他也没力量。
 
 
 
二十三、得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有护法?是不是大功、戒行清净的人?
 
——他保护的不是你,保护的是佛法。
 
 
 
居士丙:师父,得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有护法的?这个我以前听说要有大功德,戒行清净的人。
 
妙祥法师:护法呀,一般都有护法,如果你清净呢,就有善护法。
 
居士丙:修行也不好,戒行也不清净,像我这样的,所以那个什么做错,也不是有意,能有护法吗?
 
妙祥法师:你说什么叫护法?你说他护的是什么?他护你还是护法呀?
 
居士丙:这不懂。
 
妙祥法师:他护的是法,你有法了,那护法就多,这力量就强了。没有法,他护你啥呀?那就是魔了,都在一念之间。你只要有法,心里一清净,他就保护你。他保护的不是你,保护的是法,是佛法。不要把护法看成什么呢,我身外还有一个帮助我的,随从。
 
(编者注:录音因换带缺少,增加一句:护法见到你只要修行,有了一点善根),善根就让它增长,增长一点叫它更大一点,护法就那么急,瞅着你,每天都那么急。
 
 
 
二十四、护法是佛菩萨还是天龙八部?
 
 
 
居士丙:这个护法呀,是佛菩萨呀还是天龙八部?(众笑)
 
妙祥法师:护法它无相,你需要什么样的护法,他就来什么样的护法。你本身还有贴身护法,都有。这个随时根据你修的功德大小,随时都换的。而且你如果修成了,这个护法也跟着修成了,他也变了。
 
 
 
二十五、众生与佛的区别,在于是心量的大小吗?
 
——迷就是众生,觉就是佛。
 
 
 
居士己:众生与佛区别也在是心量的大小?
 
妙祥法师:不是。就是迷和觉。迷和觉,迷就是众生,觉就是佛。心量呢,那还是一个开始,那是一个开始啊。佛呢?达到佛那时候,什么心量不心量的,一切这些知见全灭掉了。全灭掉了,没有这些知见了。有这些知见,还属于众生,九法界众生,从菩萨开始向下,九法界众生呢,还是众生。佛没有这些,一切等无差别。只不过是方便,佛度众生只是方便、慈悲。
 
所以说什么事情不要做来去想、生灭想,慢慢地就成就了,发大愿就是菩萨了。所以说呢,自己未度,先度他人者,为菩萨发心,进不进菩萨位就在你发心不发心,在你本人。(编者注:《楞严经》卷六“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
 
 
 
二十六、走直道,去知见,处处不离佛号。
 
——你真真切切地念,一句要是念准了,它就入你心田里了,跟你心印上了,心佛不二。
 
 
 
居士戊:我只有惭愧,现在只有这一个心态。所以说,走直道,去知见,处处不离佛号,我只有这么做了。
 
妙祥法师:对。念佛号的时候就没有知见了。就一个佛号,不要想别的,也不可能再想,只要有佛号就没有想别的了。
 
一定要什么呢?真真切切,念佛真真切切,哪个字音也不许含糊,不要以为赶数量。赶数量呢,说念佛吧,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句话没听真就过去了。因为啥呢?为什么呢?你如果不真真切切地念,和你的心里不相应,你真真切切地念,一句要是念准了,它就入你心田里了,跟你心印上了,心佛不二。印出来了,印住了。一旦你要真是干吗了,遇到生命危险了,了生死的时候,一句佛号就起来了,进你那个种子田里了,那可了不得了。所以说要真真切切,认认真真。那句佛号就是你,你就是佛,就一句佛号了,等无差别,往里印,使劲往里印。
 
金刚念法,搁嘴上轻轻念,但是字字清楚,耳朵闻。但不是闻这个佛号,但不离这个佛号。闻什么呢?闻自性,反闻闻自性。离了佛号没有自性,因为有佛号才有自性。所以说念佛要字字清楚,但不分别这个佛号:我念阿弥陀佛了。但是阿弥陀佛这几字,洪名我一定要清清楚楚,了了常明,这才和你自性相应呢,不分别。那是念在一起了。金刚、无相,无相才是金刚呢。
 
居士丙:这个金刚念,是不是出声不出声都要念,有的书上写的是小声,稍微有点声音,有的说是光说嘴型动。
 
妙祥法师:不是这样的,这个是声音大小无所区别,主要是什么呢?你自个念,你自个能听见,而字字清楚。你刚开始大声念,耳朵能听清楚,行了。后来你逐渐小声了,自个耳朵还能听清楚。只要是听清楚就为止,不动心念,不起心杂念,就是念佛。耳朵能闻,搁心里闻呢,通过耳朵,搁心里闻。反闻闻自性,这样的话,这才是真正(观世音菩萨圆通)的法门呢,获圆通啊。刚开始啊,觉得别扭,等到时间长了,你就得到轻松愉快了。
 
过去念佛你是一种疲劳感,念佛念得这个疲劳啊,累得慌。一天好像干吗似的,刚开始是这样。如果你要真正念好了,他是越念越轻松,越念越甜呢。那清净清凉的不可说,那是法味,禅悦为食嘛。禅悦为食,你别越念越起烦恼,那就不对了。
 
要是法对了,弹指超无学,弹指间就超无学啊。法对了,一念对了,一下子超出去;一念不对了,老是忙活。
 
居士丁:那就烦恼了。
 
妙祥法师:开始一点点下功夫,一点点找,真正的放下、放下、放下,都放下了。真正念到了,一下有甜头了。
 
(编者注:《楞严经》卷五:“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此阿毗达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居士丁:烦恼是下功夫下错了。
 
居士甲:你们还怕来了没有收获呢!
 
居士丁:我知道。
 
居士丙:被师父说的“把”没了吧,“把”扔了。不是一件坏事。要不老在心里揣着。这次问完了,下次就不想问了。要不就总寻思着问,那时候来了太可惜了,怎么没问呢。别人没揣着,你老揣着,这不也麻烦吗?
 
妙祥法师:有时候能问,不见得是一件坏事情,有时候这个一下子就消除了。自己不问呢,也不见得是坏事情。
 
居士已:原来我总以为护法呢是像你说的那样子,是天龙八部,佛菩萨。
 
妙祥法师:你要修正法,他就是菩萨,就是菩萨啊。
 
居士丁:就是菩萨啊。
 
妙祥法师:就是菩萨来护你。谁护你,都是来护你,发心就是菩萨嘛,护法就是发心的。有一念之间,你有这么一善念之间,那佛菩萨马上就到了。不是像咱们说的,坐汽车啊,挺费事的,来没来呢?进没进屋呢?哪有那事。在没在你跟前站着?没有那事。只要是你一念发心,(护法)就来跟前站着呢!这个站,也是比喻的说。所以说,他护的是法。只要是你发心,慢慢地这么发心,最后法身成就,法身成就啊。
 
居士丙:师父,净土法门的那个理论吧,我自从学佛,走这条路,始终是围绕着净土法门。我对这个净土法门,执著的挺深。在明心见性之前,这个意识心。有时候就是什么呢?净土讲,带业往生吧。就是在没有明心见性之前,分那个三辈九品,在没有见性之前,在意识心里现出来那个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这个是不是真实的?
 
妙祥法师:你迷的时候就不真实了,悟的就真实了,烦恼即是菩提。
 
居士丁:师父,请问一下,就是关于迷时和真时这两者的区分,就是按这个后天意识来区分,我现在没有转出去,转出那些境界就不说这些话了。没有转出这个境界是个后天境界,这后天境界在自我解脱的方面应该怎么分?
 
妙祥法师:怎么分?就是一句话,我动没动心念,你看你自个动没动心念。心念没动,它就是真的。你不用核计了,是相,还不是相?我只要心念一念没动,它就是真的;如果我动念了,说这个是和不是?它就是假的。
 
居士丁:谢谢,谢谢。
 
居士甲:居士好多在修,就是在这里困扰的很多。往往有的人执著的心特别强。假像来的时候不知道,不是说全知道点上去了,整天困的迷迷蹬蹬的,有了还迷迷蹬蹬的,没有了还苦恼。
 
妙祥法师:所以说呢,这就是迷,这就是迷呀。
 
居士甲:说迷,没有了,还苦恼。有了呢,还执著上了,感觉着今天看,明天看,看看看,就这样,说真的,什么明了都没有。确实是像一杯水似的看透彻了,其实没有看透彻,自己还模模糊糊看得隔层膜。
 
妙祥法师:这就属于什么呢?就是还属于迷之类的。
 
居士甲:还属于迷之类的?
 
妙祥法师:还是迷。因为你迷,所以才有了这个,悟了之后,一切都翻了个个。翻个呢,不一样了。但是,并不离开这些相。他就知道这叫相。用时有相,无用是体。只要是不分别呢,你不管是上哪去,你说是谁来接我。只要我一念不动,相不相的,就不用管他。该去的时候,不是说你想去不想去的问题。
 
居士丙:那自然的,自然去的了就是?
 
妙祥法师:也不是自然。它非因缘,非自然,不要以为是自然的事情。有自然,也不对。
 
居士丁:师父,刚才说有自然和非自然之间的关系,按现在就是我们属于听着,就好像一杯水似的,怎么才能看得那么明白呢?
 
妙祥法师:就是比喻说?
 
居士丁:对。
 
妙祥法师:怎么说呢?这个自然呢,也不对,因为它不属于这一类。它是不生不灭。有那么一句话,有情来下种……无性亦无生。如果你一分别,等于有情来下种了,那就是生灭法。无情亦无生,只要心念不动,它就不生,它也不灭。不生不灭,它不是说不生,它就灭了,那是断灭法,那是邪见。你不要还没等修到这个地方,就怕我不生了,是不是也灭了?先担心这个问题了。这就是知见的问题,是咱们的恐惧心。没有了,没有就是没了,说“没有”就以为是没有了,这就不对了。(编者注:《六祖法宝坛经》,五祖传六祖偈曰: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
 
居士丁:谢谢啊。
 
妙祥法师:有了就真实吗?所以说呢,老堕落在有和无的这个知见上了。不虚也不实。
 
居士丁:不虚也不实。
 
妙祥法师:对。中道,取于中道,远离两边,这才叫佛法无边呢。
 
居士丁:在中间里,就是一种觉了,在中间晃荡也是一种觉了?
 
妙祥法师:不对。
 
居士丁:嗯?那为什么呢?
 
妙祥法师:远离两边。
 
居士丁:远离两边,中间也不立。
 
妙祥法师:中间也不立。为什么说中间呢?
 
居士丁:中间不立,就是说除了两边都没有的话,必然要明白一点。
 
妙祥法师:两边都没有了,还有个中间?没有了。它是个义,中道义。不要堕落中道了。中道也不对,有名相都不对。
 
居士丁:这下不好掌握了,两边都没有了。
 
妙祥法师:没有了,说没有了,你已经在两边上立了,立了两边了。所以说两边既然都没有了,你就泯了,泯了还有什么?还有什么中道没有?没有了吧。但只是个义,方便说。知道那是个义,不要理解错了。往往把中道都给讲的好像真有个中道在那块搁着。那是个义。
 
居士甲:我原先就那么认为的(笑)。
 
居士丁:赶紧问,赶紧问,赶紧问你们几个,机会难得,师父累点就累点吧,我想问也说不出来啊。
 
妙祥法师:这些,你们也不要执著这些说法。回去依经书印心,灭了知见。要着在这上面,还不如看佛经呢,佛经比我讲的还明白,是不是?所以不着在那个上,主要去掉咱自己心里的污垢。心里一透亮,就像两边吹风一过,完事了。要神解,佛法是神解,这个不是知见解,说我要把那个问题弄明白。这个问题弄明白了,那都不是佛法。神解,你说有,他没有;你说没有,心里亮堂了。这就完事了,不要着在这上面。
 
居士丁:师父,参话头,去理解佛经,有参《六祖坛经》,有参《金刚经》的,能不能成就、见性?
 
妙祥法师:只要是你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人相,离一切相,修一切善法,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关键就是你能不能离相了。应无所住生其心。
 
怎么应无所住呢?就是外离一切相。(编者注:师父点一下暖瓶)见到暖瓶了,不做暖瓶想。不是不知道,不做这个想,我也不看。假的,空的,我连想都不想,过去了。什么都不分别,久了,离开色声香味触法,五蕴里没有我,你修什么善法都得,修什么善法都得。
 
但是呢,这个功夫得做。平时就得看大乘经典,陶冶自己,将心胸打开。发菩萨愿;忏悔;陶冶自己;守住清净戒。这样的话,你看你自己心里马上就不一样了。心里一清净,看什么得什么,看什么智慧就逐渐地生起。这个生起,那个就不要了。那个生起,这个就不要了。像淘汰似的,呼呼地往前进。有时候弹指间就超出去了。不是说像世间似的,今天悟到这个地步,明天到那个地步,有时候,日劫相倍,如果悟证了,一天可以等于多少劫(的修行),一句话就可以得多少劫(的修行)。
 
关键还有一个,你敢不敢相信自己的问题,放下自己,还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这个很关键,信心坚定。
 
居士戊:相信自己很关键的。
 
妙祥法师:相信自己。有了怀疑也不要紧。怀疑来了,来了——就忏悔,我借你的怀疑,我来长菩提。因为有了疑,我就长菩提了。你疑吧,我把你这个疑去掉了,想办法去掉,我用经来印证这个,我念佛来印证这个,我参话头来印证这个。把这个疑去掉了,去掉完回来,疑还有吗?没有了,没有是什么?菩提呀,菩提就生起来了,以后它再不起来了。
 
但是这个菩提你不能做菩提想,说真有个东西在那里搁着,你就着到这个菩提上去了。所以六祖说,身非菩提树,心非明镜台。你不要做这个想,不要在色声香味触法上再往上加。当下就是,当下就是啊。
 
(编者注:《六祖法宝坛经》:“惠能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居士己:这个与根性有瓜葛没有?就是根基啊,就是说修行路上,与根基,有没有瓜葛?
 
妙祥法师:这个什么叫根基呢?就是知见。知见越多,你根基越小;知见越少,根基越大。
 
居士戊:嗯,这个有道理,这个是根基,我还以为天生有个东西呢。
 
妙祥法师:这不是着了我相、人相、众生相里了吗?
 
居士戊:就是(认为根基)天生就能做这块料,不是那块料,都是那么想。
 
妙祥法师:那就不对了。
 
居士己:实际上在我的心目当中这就是个疑团,就讲出来了。
 
妙祥法师:知见。
 
居士己:这就是知见。在这里头全进来了……
 
妙祥法师:所以说,讲根基的挺多。一讲到根基,人就着到什么上去了——这个人就着到我相上了,我了、他了。那你怎么能脱出去?说大根基,着到一个我慢上去了;小根基啊,着了一个懈怠上去了。你不都有病吗?有人说这个大根基、小根基,不就着到这个病上去了。六祖说过那么一句话:轻视后学有无量的罪。学佛不在早晚。
 
居士乙:师父,我以前练气功,打禅七进展不大,可能跟那个有关。总是念念着在身体上,感觉它不是粗的妄想,特别就是在禅堂里,粗妄想断了,没有了,细妄想总在身体里,就是头顶发胀,以前练气功也是病,现在想除,也是心里不清,这知见多。
 
妙祥法师:不要紧。只要发大心,发清净愿。一念回心,原来是错的,一念回心,它变好的了。助你菩提,助你。所以说不要着那个,只要你敢放下。知道了,哦,那么都是假的,它在唬弄我,它让我往邪路上走呢。你比别人多走一条什么路呢?走一条实践的路了。别人没走呢,以为气功还有个好与坏,你连想都不想,(气功)着的脑袋怪疼的,身体怪疼的,那是糊弄人,都是什么?都是知见。知见在起作用嘛。所以说干脆,我这连想都不想了。
 
你放下这点,通过它来放下其它的东西,它都是假的,其它哪还有真的呀?你说,人家说话自己办事不是全明白了吗?书上写的不全是知见吗?你还看吗?不是气功书,你都不爱看了,(以前认为好的)气功书都是假的,还有啥书是真的?所以说这一下利用它,把一切都放下。只要你放下,它就变成菩提了。你放不下就是毒药,越药越深,是不是?不要害怕这个事情。
 
众居士:快到头了,谁还有什么要问的?太难得了,大因缘呀。还有什么疑团没有解开的?大因缘,大福德,这都是佛的加持。再没有那么多时间了。
 
妙祥法师:不要这么说。这都是什么呢?互相探讨,我把我自己的想法供养给大家,就是这么个意思。这也是你们根本该得的,要是对的话就是你该得的,因为你们修行到那个地方了,他就该得这个了。
 
居士丙:接不接受在于你个人。
 
妙祥法师:不是说有谁能给,或说你能接受的问题。这都是虚幻,都是虚幻的。(无论)什么事情,不要做生灭想,把心念摄住了。
 
居士丁:看还有没有了?没有了就这么地了。现在就是话外话了,师父现在生活来源,怎么个生活来源法呢?这是话外话了。
 
妙祥法师:我和性空师父俩,是出家人,出家人就是清净为本了,一切都放下。生活呢,不管它,不做这个想。有吃的没吃的不管了。只要是你有修行的话,如果老老实实地修行,守住戒,我想这个吃的问题会解决的。至于到哪吃,谁给吃,不考虑那些,不考虑那些事情,没有意义。本身就是个虚幻的东西。虚幻,人为这个吃、住、穿,给迷住了。
 
(某居士拿钱要供养)一居士阻止某居士说:别,师父持那个金钱戒,不花钱,不拿钱,不摸钱。
 
某居士:我就寻思要供养些钱。
 
妙祥法师:真正的供养,就是清净心,你们回去要好好信佛,好好修行,比什么都行。
 
(编者注:佛制出家人不得捉持金钱。手持金钱者,非佛弟子。)
 
 

月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