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首楞严经》(46)
本文摘要:《原文》阿难!如是虚空,非彼方来,非此方入。如是,阿难!若彼方来,则本瓶中,既贮空去,于本瓶地,应少虚空! 《原文》若此方入,开孔倒瓶,应见空出!是故当知:识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注解》《阿
《原文》阿难!如是虚空,非彼方来,非此方入。如是,阿难!若彼方来,则本瓶中,既贮空去,于本瓶地,应少虚空!
《原文》若此方入,开孔倒瓶,应见空出!是故当知:识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注解》《阿难,比喻有人拿,一个瓶子,里面装满虚空,认为我的瓶子里面,装满了家乡的虚空,我要到很远的,他方国家去,享用家乡的虚空,》
《要知道,这是用心意识,妄想出来的,识阴境界,阿难,那个人瓶子,装的虚空,是从他家乡装的,不是到了他国,而装进去的,》
《阿难,那人从他方来,那个瓶中,所装的虚空,于瓶子本来的家乡处,应该少了一瓶虚空,因为被人,装在瓶里,带到了他国,》
《那个人到他国以后,想享用自己家乡的虚空,打开瓶口,应该倒出,少许虚空出来,应该知道,这些做法,都是识阴妄想虚妄相,不是因缘,也不是自然性。》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三》普觉注解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三
复次,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原文》阿难!即彼目睛,瞪发劳者,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原文》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象,名为见性。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
《注解》《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阿难,有人用眼睛,观看东西,不动不摇,眼睛便会,发生疲劳,肉眼疲劳,眼珠及感受,都是来自,自性菩提,随缘现出,各种觉知,》
《而不是眼,能觉知疲劳,能觉疲劳,及眼色相,都是自性,变化而现,因为于明,暗,二相,这两种虚妄尘相,发明所见,粘于色相,自性妙明,》
《随缘色相,幻化不断,名为见性。要是这个,缘起所见,离明及暗,对立二法色相,没有明,没有暗,便无所见,也毕竟不见体相。》
《原文》如是,阿难!当知是见,非明暗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
《原文》若从明来,暗即随灭,应非见暗;若从暗来,明即随灭,应无见明。
《原文》若从根生,必无明、暗;如是见精,本无自性。若于空出,前瞩尘象,归当见根,又空自观,何关汝入?
《原文》是故当知:眼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注解》《阿难,要知道这个见,不是从明及暗来的,也不是从眼根,生出来的,也不是从,虚空生出的,这是为什么哪?》
《要是见,从明而来,那么黑暗便会没有,便不能见到黑暗,要是见从暗中来的,便不能见明,》
《因为见性在暗中,明中无见,明即随灭,也就见不到明了,要是从眼根所生,便没有明暗相对,》
《这个见精,它没有自性,思想念头,要是见性,从空出,眼前所见,色尘万象,就能都见到眼根了,》
《那么见性,在空中,空自观空,那又与你,眼入色相,有什么关系哪?应该知道,眼能所见是虚妄,不是因缘,也不是自然性。》
《原文》阿难!譬如有人:以两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劳故,头中作声。兼耳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