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首楞严经》(55)
本文摘要:能辩诸香非是鼻,真心嗅性自然明,》 《无嗅无心无不闻,遍及虚空诸色相, 色相坏灭嗅不灭,缘散香空嗅不动,》 《真嗅闻性随缘现,无量香气个个嗅, 不因色相缘散灭,香气没有嗅性灭,》 《色相诸缘生灭相,嗅性诸
能辩诸香非是鼻,真心嗅性自然明,》
《无嗅无心无不闻,遍及虚空诸色相,
色相坏灭嗅不灭,缘散香空嗅不动,》
《真嗅闻性随缘现,无量香气个个嗅,
不因色相缘散灭,香气没有嗅性灭,》
《色相诸缘生灭相,嗅性诸香无增减,
从古至今人嗅香,诸香不灭嗅不灭,
此是真心如如嗅,不随生灭有减损。》
《原文》阿难!汝常二时,众中持钵乞食 ,其间或遇酥、酪、醍醐,名为上味。
《原文》于意云何?此味为复生于空中?生于舌中?为生食中?
《原文》阿难!若复此味,生于汝舌,在汝口中,祇有一舌,其舌尔时,已成酥味,遇黑石蜜,应不推移?
《原文》若不变移,不名知味,若变移者,舌非多体,云何多味,一舌之知?
《原文》若生于食,食非有识,云何知味?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预于汝,名味之知?
《原文》若生于空,汝啖虚空,当作何味?
《原文》必其虚空,若作鹹味,既鹹汝舌,亦鹹汝面?则此界人,同于海鱼!既常受鹹,》
《原文》了不知淡。若不识淡,亦不觉鹹,必无所知,云何名味?
《原文》是故当知:味、舌与尝,俱无处所。即尝与味,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注解》《阿难,你常常在二时。于僧众托钵乞食,有时会遇到酥、酪、醍醐,名为上味,你说为什么哪?》
《那些种种味,是从空中生出吗?还是与你的舌头,生出来的?还是从那些,饭食中生出来的?》
《注解》《阿难,要是那些诸味,是从你的,舌头生出的,可是你的口中,只有一条舌头,你若是尝到了甜味,这时你的舌头,以成为了甜味,》
《若是再尝到辣味,你的舌头。应该不能,把甜味去掉。洗干净舌头。再觉辣味吧。》
《若是没有变动的话,不能说明,知道辣味,因为你的舌头,味觉已成了。最初尝的甜性,不能再变动推移。成为辣味性觉,》
《若是你能,觉知诸多味,即是你的舌头,有所变动,若是你的舌头,有变移的话,一个舌头,尝一种味,多个舌头,尝多种味,你就是一个舌头,怎么能尝到,多种味哪?》
《注解》《若是诸味,是从食物中,生出来的,那些食物,没有觉性味觉,也没有识心,怎么能知道,各种味哪?》
《就算是食物生出,食物自己,尝到诸味,也就是等于,他人尝味,于你有什么关系哪?你怎么能知道,是各种味哪?》
《注解》《若是诸味,是从空中,所生出,你尝一下虚空,是什么味道哪?》
《若是必然是,虚空所生出,若是虚空有了咸卤味,那么你的舌头,即是咸卤味,你的脸面对虚空,也成了咸卤味,》
《那些诸世间人,便会于大海的鱼那样,常在于咸卤受味中,怎么知道,什么是淡味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