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首楞严经》(47)
本文摘要:《原文》因于动、静,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听闻性。此闻离彼动、静二尘,毕竟无体。 《注解》《阿难,比喻有人,用手指堵住耳朵,耳根受到压迫,产生疲劳,便会觉得,有种嗡嗡声,》 《这个耳朵,于疲
《原文》因于动、静,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听闻性。此闻离彼动、静二尘,毕竟无体。
《注解》《阿难,比喻有人,用手指堵住耳朵,耳根受到压迫,产生疲劳,便会觉得,有种嗡嗡声,》
《这个耳朵,于疲劳感觉,都是自性菩提在作用,所能出现的,疲劳现象,皆是因为动,静,两种虚妄相尘,以色相动静缘起,发明有声,有静有动,》
《在这些色相,互相触撞声中,认为有个音声,被生灭不住的,声尘所转,名为我能听,若是能听的耳朵离开,动,静,二相,那个能听的性,自然不见。》
《原文》如是,阿难!当知是闻,非动、静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
《原文》若从静来,动即随灭,应非闻动!若从动来,静即随灭,应无觉静!
《原文》若从根生,必无动静;如是闻体,本无自性。
《原文》若于空出,有闻成性,即非虚空;又空自闻,何关汝入?是故当知:耳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注解》《阿难,你要知道,那个能闻性,非动,及静中来,也不是从耳朵出的,也不是于空中生出,为什么哪?》
《比喻那个闻性,从静中来,那个动境界,就会灭了,应听不到动音了,比喻闻性,是动中来,闻性在动中,自然不能知道静,静便灭了没有,也不能知道,什么是静了,》
《比喻闻性是从耳朵出来,那么你的耳朵,即是闻性,便不知道,动与静二种相,那个闻体,自己没有性,也就是没有,分别思想念头,》
《比喻闻性是从空生出,一切便全都成了闻性,虚空也就,不是虚空了,那么虚空是闻性,虚空自己闻听,又与你有什么关系哪?》
《注解》《你怎么能用,耳朵听到声哪,要知道那个,真心闻性不动,遍及一切,离色离心,离一切相,遍入一切相,不染一切相,没有自性,》
《才能随缘,现种种声,现出的声是,以缘而生,是声尘色的一种,所以说,耳能听事虚妄,不是因缘,也不是自然性,》
《真心闻性无闻,遇缘自现音声,
缘散声空无声,有耳有闻不真。》
《原文》阿难!譬如有人:急畜其鼻,畜久成劳,则于鼻中,闻有冷触;
《原文》因触分别,通、塞、虚、实,如是乃至,诸香臭气。兼鼻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原文》因于通、塞,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嗅闻性。此闻离彼通、塞二尘,毕竟无体。
《注解》《阿难,比喻有人,使劲的揉,自己的鼻子,时间长了,鼻子疲劳,鼻子会有,嗅到冷的空气,热的空气触鼻,》
《因为这个触,鼻子觉有冷热二相,鼻子因触,才能觉知,通、塞、虚、实,如是乃至,诸香臭气。这些都是,自性菩提所现,随用无碍,》
《鼻子因触觉知,通及塞二种色相,通时嗅种种香,塞时不能嗅,》
《真心嗅觉遍及一切处,随鼻子通,嗅到香色尘,鼻子不通,嗅无作用,不是嗅性,随不通而灭,》
《若是鼻子离开,通,及塞二中尘,嗅觉本无体,
所以,真心嗅觉无嗅心,缘起诸香自然闻,

频道头条

《大佛顶首楞严经》
《最胜佛顶陀罗尼净除业障咒经》不要错
达摩祖师与明心见性
《达摩祖师血脉论》珍藏版,整理好了耶
净慧法师:优婆塞戒经浅释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慧能大师注解
菩提达摩心经
佛说文殊师利般涅槃经
秘密法身忏悔文
文殊菩萨献佛陀罗尼名乌苏吒
大乘百福相经

热门推荐

更多

内容聚焦

月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